首页 / 正文

卷首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

【八不道人传】

【附记】

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

佛法无他。谛而已矣。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二谛卽三谛也。卽四谛也。卽一切谛也。卽一谛也。卽无谛也。二谛如此。诸谛亦然。自心本具之法。非思议所行境界。皆不可说也。然有因缘。亦可得说。以要言之。无可说之谛。无不可说之谛。如是而已矣。不见此则无教。无教则行无由起。理无由显。果无由尅。如是而言说。皆臆见也。见此。则为真实觉悟。有教有行理果。如是而言说。皆妙法也。自正像旣远。末世抑何言说之多哉。或见谛未全则襍。中者如摩尼处瓦砾。不掩其光。不中未免以一言误天下万世。或见谛未精则执。与之亦成一家言。夺之则无同异中。见同见异。未免堕分河饮水之覆辙。或见谛未神妙则迹。抑扬建荡。总不能为人解粘去缚。起必死沉疴。金錍旣不在手。言言与目以明。言言增目之膜。至其下者。博而似襍。实全无所中也。戏论也。僻而似专。实非专家也。鬬诤法也。或蛇为龙。袭取神妙。非特迹而已也。罔之徒也。昔魔王害佛不得。誓曰。当于后世。入佛法中。破坏佛法。佛曰。自坏耳。法可坏哉。由是观之。下者不足论。论其上。若而人自利未入圆门。利他安得无弊。得失恒无端倪。利害潜相倚伏。欲裂大网。令大地众生咸归大处。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唯灵峰蕅益大师之以言教也。彻悟心性全体。复深入不思议愿轮。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悲智双运。解行互融。实无一法可得。故无峻竖之门庭。实无一法不通不僃。故无隔垣之音响。其发明三学。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为宗趣。全性起修。无实非权。全修在性。无权非实。非实非权。而权而实。其独契法身向上。以一人开万古欲绝之学。得非以是欤。尝论之。师之三学。卽一大事也。真律真教真禅。适还吾心之律教禅。适还先佛世尊之律教禅。师未曾有一言也。未曾有一言故无襍也。律旣为真律。教旣为真教。则何同异。何大小。何律之不卽教卽禅。教之不卽律卽禅乎。禅旣为真禅。则何分佛祖。何有宗支。何禅之不卽律卽教乎。是故唯精故不执。无非事事无碍法界。无诤三昧也。夫言不神妙。以襍与执也。不襍不执。则不自立宗。不自立宗。则纵横变化。不可方物。是以师之言。尽脱窠臼。顿起膏盲。一归于堂堂正正。如唐虞三代之礼乐。不竢干戈而天下太平也。识者谓末法以来。建大法幢。击大法鼓。其味醇平。其道光明。唯师一人而已。师具开演二智。作广略二说。一四句偈不为少。汗牛充栋不为多。诸疏外稾有七部。今辑为全书。以文为类。原在稾外别行者。亦以次收入。按三藏。凡高僧撰述。悉入阿毗昙论藏。而有二种。专释一经者。曰释论。槩宗十二部经。自成名句文者。曰宗论。今以释论收灵峰诸疏。而七部稾总以宗论收之。合十大卷。分三十八子卷。呜呼。成时不肖。老人在日。不能实学不思议谛。如醉转屋。今哲人虽逝。遗书尚存。敢不自淑。以报师恩于万一。亦愿凡遇是书者。勿离文字而说解脱。勿卽文字而忘真月。但因是见谛。则离卽双超。圆契自心则不襍。圆收万法则不执。圆说圆泯则不迹。千百世而后。必有其人。成时愿先舍此身命以供之矣。抑更有虑焉。凡言之揣摹拟议而得者。亦可揣摹拟议而得之。若夫引商刻羽。不涉思议。非从真闻以起思修。则若襍若执若迹之祸。尝伏于揣摹议拟之下而不觉。成时愿与天下万世之遇是书者。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阶于笃行可也。补传后二日。门人成时百拜撰。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序说(有小引)

 成时辑老人七稾成。通序大意。越一日。作序说。其言别。故不入序。不属科。故不立例。凡十五段。

达摩大师惩专逐名相之陋。力为学者明宗。而不立文字一语。遂为昧宗者所执。执之旣久。由狂入痴。故永明大师。大开教眼。以明宗镜。至寂音师。且说文字禅。紫柏大师。寂音再来。而憨山师。直颜其全书曰。《紫柏集》。憨集最富未传。紫竹林颛愚师。为憨大师独契。亦自颜其书为《紫竹林集》。诸老惩无闻之祸。救不立文字之弊心良苦矣。窃恐此风旣盛。凡沙门稍擅世誉者皆思以文相炫。夫文盛道亦必衰。试观唐宋儒。多以文字成名号称作者。深为宫墙之辱。可使释子复覆其辙乎。故虽老人别颜七稾。多自称集。今不敢以集行。然亦不敢名为录。何故。今之祖录徧天壤矣。老人每齿及则痛心泣血。故亦不敢也。

昔阳明子在日。有《传习录》。附录数册行世。公薨。出文录外集等。后华亭新建诸公。惧学者弗克尽读也。彚成全书以传。夫作者。非有意行其言也。阅岁月。涉山川。接人物。幻成文势。不得不别。其久也。书不全。道亦不彰。言旣散。传必不盛。圣君贤臣。采藏天府。皆无统绪可遵。有会一者。恐失其旧。是故言之始。不得不分。终不得不合。势也。今辑七稾为一。作者海印炳现。读者古镜全收。庶天朝采录。无零落割裂之虞矣。

大卷唯十。避繁也。一一卷中。复开子卷。僃梵册也。

文以类出。取便耳。非以文体也。见文则昧道。因文则明道。达文则证道。证道。而后知文无体也。

不肖戊子岁。始晤大师。师一日顾予曰。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时大骇。何不力复佛世芳规邪。久之。始知师在家发大菩提愿以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禅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佛法有偏痛快。偏精细者。则性快心细之人各偏好之。唯此论快性者。必失粗浅。细心者。必失廉纤。纵高明不敢昧纲宗。不敢轻名相。而纲宗只作纲宗会。名相只作名相会。终为俗学。若能知非纲宗。非名相。而粗浅廉纤二病顿超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

自人不悟圆宗。诸佛愿海无能随顺修学者。不知非真实发大菩提心。一切尽成虚解。纵有为生死志。亦必入小乘权曲境界。若并无此志。直成修罗魔外。何疑。老人一生于法界三宝前。缘法界众生殷勤发愿。今愿文一卷。直显不思议境界。真无上醍醐也。吾见有憎者。谓为繁琐。有赞叹者。读其文惟恐卧。有感动流泪者。然亦未遑直下承当彻悟性修之致。嗟乎。何真法之不易读若此。小子时。敬然臂香四十八炷。普为法界众生。等供安养愿王。乞吾师愿文。于一切世闲。大作佛事。愿遇者兴起感触。彻悟诸佛。卽自心本性。庶不令一切愿王。久沦于异生界也。

净土一门。真参禅学教持戒者所共趋。夫弥陀寂光。卽自心理智。由不悟故。横生邪慢。取笑识者。读宗论。幸彻底荐取。则无边法藏。一以贯之矣。棒打石人头。暴暴论实事。八十翁入场。不是小儿戏。是之谓乎。

学佛僻谬者。皆法外取心。世之本来面目。向上一著是也。计此必成恶取空见。佛目此病。为不可救。《圆觉经》诫取圆觉。《大乘止观》诫先观真如。诸祖深诃邪禅暗证。意皆在此。今论示第一义心。圆妙明快。千古未有。读者谛审谛观。字字从绳。言言破的。或得之。

先师自行。不过破流俗知见。于现前一念。了一切法而已。法语中。亦唯以此剖心胆。倾肠腹。而发明介尔一念。在续集寱余尤详。鼓两片皮旣久。唯觉此话。大神至明也。虽然。失之亦成话柄。得之不外言诠。吾虽不敢谓有是语。尤不敢谓无是语也。

法语书柬中。诸名公钜卿。遵大师原稾。但书姓氏。槩不书尊称。以末法。道则僧体日卑。争务乞灵人爵。俗则我相日重。终难覻破浮云。两者皆生死根株。于道何啻霄壤。若非各懋盛德。安能共扇真风。今唯重道谊。以副护法天龙之望。

儒宗隐覆之说。非深契法华三昧。及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未易拈提。求曲尽同异之致。汇归一实。千百世来。大师一人而已。孔子。颜子。文中子后。阳明子。处隐显闲。蕅益子继之。大阐开显之道。缅想时会。应非偶然。今而后庶吾人一实事。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也夫。虽然。蕅益子云。非行之艰。知之尤艰。敢告。

忠孝至佛始极。不知其极。或以爱论俗典拣之。竟成无君无父。全违金口诚言。或以至德要道收之。又堕有漏有为。全乖出世正轨。一大事之乖张僻谬久矣。读宗论。但贵用极。不贵株守。守则拣。不守则收。子臣弟友。丘未能一。呜呼。一大事之彰明会一久矣。

先师著述。除宗论外。其释论。则有《阿弥陀要解》(一卷)。《占察玄疏》(三卷)。《棱伽义疏》(十卷)。《盂兰新疏》(一卷)。《大佛顶玄文》(十二卷)。《准提持法》(一卷)。《金刚破空论。附观心释》(二卷)。《心经略解》(一卷)。《法华会义》(十六卷)。《妙玄节要》(二卷)。《法华纶贯》(一卷)。《斋经科注》(一卷)。《遗教解》(一卷)。《梵网合注》(八卷)。后附《授戒法。学戒法。梵网忏法问辩》(共一卷)。《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一卷)。《羯磨文释》(一卷)。《戒本经笺要》(一卷)。《毗尼集要》(十七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戒消灾经略释》(一卷)。《五戒相经略解》(一卷)。《沙弥戒要》(一卷)。《唯识心要》(十卷)。《八要直解》(八卷)。《起信裂网疏》(六卷)。《大乘止观释要》(四卷)。《大悲行法辩譌》(一卷)。附《观想偈略释》。《法性观》。《忏坛轨式》(三种)。《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八大人觉经解》(一卷)。《占察行法》(一卷)。《礼地藏仪》(一卷)。《教观纲宗。并释义》(二卷)。《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旃珊录》(一卷)。《选佛谱》(六卷)。《重订诸经日诵》(二卷)。《周易禅解》(十卷)。《辟邪集》(二卷)。共四十七种。(板俱在嘉兴府棱严寺)是为灵峰二论目录。(大记明呪行法四书蕅益解未行)

宗论全部。可取其中赞戒者。别为戒波罗密之书。赞净土者。别为秘藏指南之书。或合上二者。别为不昧因果之书。傥能尽美尽善。则有大利而无害。未遑别刻。附记于此。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前后有门人私识三则附记一通)

(先大师生平。不曾乞缁素一字。不唯佛法难言。知己难得。亦鉴尚虚名之陋习。而身为砥也。西逝时。诫勿乞言。徒增诳误。呜呼。冰操如彼。治命如此。安敢不遵。今刻老人自传一通。述其意于首。门人灵晟稽首。)

(先师壬辰秋。决志肥遁。缁素遮道不得。请述行脚。冬憩长水营泉寺。念行脚未尽致。复述兹传。癸巳春。过古吴。有老人二三旧友。或谓传旣寓名。则宗谱法号可弗出。或谓一生心迹可述。梦感等嫌自言。老人一笑。慨然删改。时从古吴。传至畱都。与长水本。数处不同。后坚密子成时。谓传收著述未尽。请补。于是与古吴本。又增数句矣。今同门刻传。命南酌同异。南思老人一生苦心。唯佛祖知之。余难知者。至不获已述传。令后裔有闻。此四宏法门。三祇誓海。可以古人自作别传之例例之也邪。允宜从营泉本。照第三番补遗书。闲字不妨互证。佥日善。录定本如左。门人照南稽首。)

【八不道人传】(老人亲笔评语三处附。○取中论八不。梵网八不之旨。)

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旣蹵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母金氏。以父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呪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盖万歴二十七年己亥。五月三日亥时也。七岁茹素。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卽千古自任。誓灭释老。开腪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及竹窻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二十岁。诠论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飡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冬丧父。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尽焚窻稾二千余篇。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二十四岁。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师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师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黄蘖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心又未足。拟再问。触声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梦想妄分别耳。一月中。三梦憨师。师往曹溪。不能远从。乃从雪岭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憨翁门人也。夏秋作务云栖。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一听了了。疑与佛顶宗旨矛盾。请问。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之。佛法岂有二岐邪。一日问古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师云。汝今入胎也未。道人微笑。师云。入胎了也。道人无语。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邪。道人流汗浃背。不能分晓。竟往径山坐禅。次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从父母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人。久之则胷次空空。不复畱一字脚矣。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二十七岁。徧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譌。二十八岁。母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旣悟此身非父母生。何故又刲肱救母。参。)葬事毕。焚弃笔砚。矢往深山。道友鉴空。畱掩关于松陵。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岁。出关朝海。将往终南。道友雪航。愿传律学。畱住龙居。始述《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是年遇惺谷。归一两友。最得交修之益。三十一岁。送惺谷至博山剃发。随无异禅师至金陵。盘桓百有十日。尽谙宗门近时流弊。乃决意宏律。然律解虽精。而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名过于实。此道人生平之耻。)三十二岁。拟注梵网。作四阄问佛。一曰宗贤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频拈得台宗阄。于是究心台部。而不肎为台家子孙。以近世台家。与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也。(时人以耳为目。皆云道人独宏台宗。谬矣。谬矣。)三十三岁秋。惺谷。壁如二友去世。始入灵峰过冬。为作请藏因缘。三十五岁。造西湖寺。述《占察行法》。三十七岁。住武水。述《戒消灾略释》。《持戒犍度略释》。《盂兰盆新疏》。三十八岁。住九华。次年述《梵网合注》。四十一岁。住温陵。述《大佛顶玄义文句》。四十二岁。住漳州。述《金刚破空论》。《蕅益三颂》。《斋经科注》。四十四岁。住湖州。述《大乘止观释要》。四十六岁。住灵峰。述《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八大人觉解》。四十七岁。住石城。述《周易禅解》。是秋。住祖堂。越二年。述《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弥陀要解》。《四书蕅益解》。五十一岁。冬返灵峰。述《法华会义》。次年述《占察疏》。重治律要。五十四岁。住晟溪。草《棱伽义疏》。迁长水而始竟。尚有《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圆觉。维摩。起信诸疏》。厥愿未完。姑竢后缘而已。生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证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无不目为异物。疾若寇仇。道人笑曰。知我者。唯释迦。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孑然长往。不知所终。

(先大师示寂。不肖成时谬膺同门严命。辑《灵峰宗论》。辑成。载老人自传于卷首。因念老人癸巳甲午二年中。行脚还山。幷所有著述。及乙未正月。末后一段光明。皆缺然无纪。同门又谬谓不肖侍行脚。知其事为详。理应附记。辞不获。合十稽首记曰。)

灵峰蕅益大师自传。成于壬辰腊月。次年癸巳。老人五十五岁。夏四月入新安。结后安居。于歙浦天马院。著《选佛谱》。阅《宗镜录》。删正法涌。永乐。法真诸人所窜襍说。引经论之误。及歴来写刻之譌。于三百六十余问答。一一定其大义。标其起尽。阅完。作《校定宗镜录跋》四则。又汰袁宏道集。存一册。名《袁子》。秋八月。游黄山白岳诸处。冬复结制天马。著《起信裂网疏》。次年五十六岁甲午。于正月应丰南仁义院请。法施毕。出新安。二月后褒洒陀日。还灵峰。夏卧病。选《西斋净土诗》。制赞补入净土九要。名《净土十要》。夏竟。病愈。七月述《儒释宗传窃议》。八月续阅大藏竟。九月成《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冬十月病。复有《独坐书怀》四律。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之句。十一月十八日。有《病中口号偈》。腊月初三。有《病闲偶成》一律。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是日口授遗嘱。立四誓。命以照南。等慈二子传五戒。菩萨戒。命以照南。灵晟。性旦三子代座代应请。命阇维后。磨骨和粉麫。分作二分。一分施鸟兽。一分施鳞介。普结法喜。同生西方。十三起净社。有愿文。嗣有《求生净土偈》六首。除夕有《艮六居铭》。有偈。乙未元旦有偈二首。二十日病复发。二十一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绳牀角。向西举手而逝。时生年五十七岁。法腊三十四。僧夏从癸亥腊月。至癸酉自恣日。又从乙酉春。至今乙未正月。共计夏十月九。丁酉冬。门人如法荼毗。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骴遗嘱。奉骨塔于灵峰之大殿右。(丁酉下。四十二字。系戊戌春荼毗后补记)。鸣呼痛哉。世闲眼灭。正法幢摧。恶心向佛之魔邪。谁与救正。好心遭毒之男女。谁与扶持。良以吾辈业重。不能感哲人久住故耳。老人传末云。尚有《阅藏知津》。《法海观澜》。《圆觉。维摩。起信诸疏》。厥愿未完。姑竢后缘。又阅藏毕。然香愿文中云。一者窃见南北两藏。并皆馍糊失次。或半满不辨。或经论互名。或真譌不分。或巧拙无别。虽有宋朝法宝标目。明朝彚目义门。并未尽美尽善。今辄不揣。谬述《阅藏知津》。《法海观澜》二书。傥不背佛旨。乞得成就流通。二者如《圆觉》。《维摩》。《弥陀》。《地藏》乃至《大涅槃经》。夙有微愿。再加解释。幷《僧史宝训》。亦愿增修。仰求庇护。令得速成。又定嗣注经目。有《行愿品续疏》。《圆觉经新疏》。《无量寿如来会疏》。《观经疏钞录要》。《十轮经解》。《贤护经解》。《药师七佛经疏》。《地藏本愿经疏》。《维摩补疏》。《金光明最胜王经续疏》。《同性经解》。《无字法门经疏》。《十二头陀经疏》。《仁王续疏》。《大涅槃合论》。《四阿含节要》。《十善业道经解》。《发菩提心论解》。《摩诃止观辅行录要》。《僧史删补》。《缁门宝训》。共二十一种。上三处所列。唯《阅藏知津》。《法海观澜》。《起信疏》。告成。余俱不可复得矣。虽然。老人著述颇富。识取纲宗更何所欠。况大用方新。愿轮正转。珍池受记之后。速入娑婆。收拾有缘。喘息未了。公案当可顿完。吾辈现在未来。皆可亲近受学。勿以时方形骸不实之相。贰其心可也。但成时受恩最深。负恩最重。又缅想哲人闲出。妙法难逢。又念大事因缘。关系万世。虽流通有时。而众生障难殷繁。爰然香一千炷。舍身洪流。一报师恩。助转愿轮。二供妙法。生生值遇。三转劫浊。救苦众生。四代粉骴。满师弘誓。五忏重罪。决生珍池。呜呼。知我罪我。唯大地众生乎。

顺治乙未腊月十二日不肖门人成时稽首谨记。

【附记】

灵峰大师入灭八年壬寅七月。门人性旦病逝。先书嘱语。面乞不肖成时。幷胞兄胡净广。粉遗骨。代先老人满甲午腊月初三日所命。先是成时邀净侣。礼《佛说佛名经》。旦就坛然顶灯。以报法乳深恩。至是复有此嘱。谨就八月。集众修行药王本事七昼夜。而作法焉。于时法弟通玄粉骴。成时说偈曰。无身何必苦摧残。只为无身故不贪。此意许谁能会得。前三三与后三三。旦出新安绩邑胡氏望族。年三十三岁。退居近住。故无夏。不畜徒众。故无传。为学精细。少年如槁木死灰。虽性相圆明。而以未悟为耻。以愚拙为惧。故不敢任法道。身孱弱而苦行。不为人敬惮。而愈不文其过。病中初现业相。哀龥于佛。乃见弥陀接引。去时眼耳根离。唯蹲坐微笑不已。著有《和西斋净土诗》。及《圆觉疏》。未行。旦逝之次年四月。道友程从焜感其事。亦力疾念佛西逝。自闻异香越数日。犹趺坐巍然。举手昂视。焜歙之槐塘人。其近事。菩萨两戒。皆禀于先老人者。癸卯冬。成时稽首附记。

灵峰始日大师私谥窃议

古歙门人成时稽首百拜议

蕅益老人。迁化灵峰。门人成时。议行私谥。或曰。有典乎。曰。自柳下惠后。有王文中。朱文忠。陶靖节。萧文元诸人。皆门人为道而尊师。尊师以明道。由周而来。昭昭也。曰。世闲法耳。出世有典乎。曰。志磐师作佛祖统纪。兴道下八世。无师号者。悉立私谥。志之曰。是盖尊祖之大义也。世出世何闲哉。曰。闻其典。知其义矣。未悉其故。岂无力请于朝。或位不在龙锡之列邪。抑朝有所讳。定论不得不在野邪。曰。蔡邕元结。岂不能为朱穆元延祖乞易名于汉唐之世乎。文忠靖节。载在汉书。宋史。功令何尝拘。圣明何尝讳乎。然则何故。曰不失其实也。世闲圣贤。有举世不见其心者。柳下为士师。三黜不去。欲护生于刀锯鼎镬闲也。旣不能大行其道。以期于无刑。则不羞不卑。随地救民于死。其和也。所以行其惠也。此意当时不知。唯中馈知之。非惠之一言。而柳下隐矣。一字断金。柳下之心见。千古圣贤心学亦见。言不失其实者。利泽天下。万世无疆也。若夫出世宗匠。道为心性。全体大用。心合生佛。慈力悲仰。难知难见。尤甚。然正法犹不为难。末法魔强法弱。正衰邪炽。则诚难。观行相似以上。犹不为难。具缚凡夫。以肉眼作佛眼用。则尤难。旣难知难见如此。不惟嘉号缺然。堪为法道之惧。卽过推神圣锡智勇。亦不足发潜德而迪后彦。故从来若及门。若远裔。皆深引为虑。而仁人哲士。亦不得不悯其衷而韪其说。不忍槩以愚贱斥之也。夫大宗哲匠。渊懿不彰。虽灵山王臣。咸以为耻。百世苗裔。咸以为忧。而其罪不得不属之及门流亚。门内瞢瞢。王臣何所采。当世寂寂。旷代何从闻。噫。大矣哉。私谥之所由来也。或人于是惧曰。幸从子闻其典。知其义。复究其故。已之。是不仁也。以愚贱避罪。是不智也。愿与闻蕅益老人师号。于是成时谨稽首百拜议曰。佛法之盛也。三学一源。其季也。三学鼎足。其衰也。三学互诤。至其极也。三学内讧。至内讧。一切人皆为破法之人。一切法皆贼人之法。斯时也。非遡其源。曷救正哉。今日支那三学。其内讧也甚矣。 先大师生当其世。自号孤臣孽子。力揭三学一源以救之。其于律也。以断有漏法为宗。洞开遮。会同异。融大小。显修证。纯乳无水。卽律。卽教。卽禅。一如先佛世尊之律。师未尝有一行也。稽诸古宣公不逮。若夫恒转三轮。深契二共。师尚不敢拟云栖。颛愚二师。矧东林天台临济诸老。其于教也。以破我法二执为宗。教观并明。性相互融。权实不二。性修交彻。纯乳无水。卽教。卽律。卽禅。一如先佛世尊之教。师未尝有一字也。稽诸古荆溪清凉不逮。若夫五品诞登。三因圆发。师尚不敢拟幽溪。矧天台慈恩永明诸老。至师之禅。彻悟心源。深契方便。法法皆通。法法皆僃。而无一法可得。卽禅。卽律。卽教。允为曹溪永明之徒。而师终以戒之定道未深。教之理果未尅。故遂不敢谬膺祖位。堕迩来大妄语之覆辙。盖唯真实识法。是以真实之惧。岂非名字位中大宗匠之正标榜哉。夫日之方升也。大地未尽蒙光。而普天胥旦。浓梦者虽未瞻明。而夜游伏匿。作务兴成。其师之象欤。宜尊称为始日大师。谨按志磐法师。谥道兴法智诸祖也。曰。他日有能考论懿德。上之清朝。赐以徽谥者。幸当用此定名。庶乎不失其实。先大师贯彻三学。力振颓流。其著述若释论若宗论。皆慧命所关。津梁斯在。上考先佛。下竢后圣。当必有乘愿大士。受灵山嘱者。为之入藏流通。徽谥定名。幸存今议。不敢过。不敢不及也。补传后一日。

猜你喜欢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欧阳竟无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一·李通玄
  跋·昙噩
  卷七·水鉴慧海
  博山雪關智誾禪師傳·雪关智訚
  修行道地经卷第六·佚名
  大般泥洹经卷第二·佚名
  贤首五教仪卷第六·续法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十卷·龙树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圆照
  阿陀那识论·太虚
  法海观澜卷第二·智旭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虚舟普度
  卷三十三·彭绍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圭塘欵乃集题诗·许有壬

    至正甲辰诸生书于大都南城之寓馆赵恒细读圭塘唱和诗流风余韵想当时东山丝竹闲方得北海樽罍老更宜乱后池台浑索寞梦中松竹亦参差椶舆不晚归枌社愿校园丁□旧基中书左丞安阳许公洎弟太常文章政事名满天下每尝想慕风采至

  • 卷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九霞类五言古早望海边霞      【唐】李 白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岀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晓发飞鸟驿晨霞满天少刻大雨呉谚云朝霞不出门

  •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班固

    陈胜字涉,阳城人。吴广,字叔,阳夏人也。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然甚久,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胜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

  • 辩乐解第三十五·王肃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 卷之二百四十二·佚名

      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戌朔○癸亥皇第四十五孙盘烒生宁王世子也○夜有星青白色尾迹有光起自紫微垣曰出阊阖门东北行至玄戈旁没○乙丑荧惑犯东咸○丁卯吏部尚书翟善以受贿当死其父谦诉于朝乞宥子死从军终身以赎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七·杨士奇

    洪熙元年八月丁卯朔鲁王肇煇遣长史王业进瑞粟有一茎十穗或十五穗二十穗者行在礼部尚书吕震以为豊稔之应请上表贺上曰近日畿内州县屡奏水潦卿不闻乎朕方夙夜忧民艰食若以此为瑞则山东一隅之民可当之如他处何其止勿贺王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四·阿桂

    十二月癸丑阿桂奏言自邦甲前抵纳围纳札木一带其中有都恭一处【臣】令明亮督领官兵于十一月十七日分为三路并进章京图钦保逰击谷生琰等攻得山坡碉卡侍卫德赫布千总刘世勲等由山梁直攻石城金川贼众悉力拒守我兵三面合围

  • 房琯传·欧阳修

    房琯的字叫次律,是河南府河南县人。父亲是房融,武则天时,以正谏大夫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神龙元年(705),被贬死在高州。房琯年少时好学,风格沉稳整饬,因父亲的地位成为弘文馆生员。后和吕向一起隐居在陆浑山,十年不与人交往。

  • 丧大记·戴圣

    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君夫人卒于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适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士

  • 第十章 9·辜鸿铭

    席不正,不坐。辜讲日常生活中,如果做垫子的席子没有规规矩矩放好,孔子是不会坐上去的 席子上的。)">。

  • 卷六·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六宋 吕祖谦 撰卫说已见邶淇奥【于六反】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聴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孔氏曰武公和厘侯子 朱氏曰武公年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

  • 卷六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六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六十八宗庙制度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注郑司农云袆衣画衣也祭统曰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

  •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戴溪

    宋 戴溪 撰读周南闗雎诗人述后妃之意而作也后妃有感于关雎思得嫔御之淑者以配君子方求之未得寤寐在念通夕不安寝及其既得也欲以琴瑟友之示其亲也钟鼓乐之结其欢也雎鸠和而有别荇菜柔而深长故因兴以为比葛覃与关雎同

  • 卷四百一·佚名

    △第二分缘起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五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

  • 第十六章 佛教首次遇敌及其恢复时期·多罗那他

    阿叉旅羯罗王和阇耶羯陀罗王二人守护阿波兰多迦王国,威权极大,以三宝为师,所以计入七名旃陀罗之内。阇耶旃陀罗之子尼摩旃陀罗,尼摩旃陀罗之子波尼旃陀罗,波尼旃陀罗之子梵婆旃陀罗,梵婆旃陀罗之子沙罗旃陀罗等权力不太大,所

  •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佚名

    《上清元始高上玉皇九天谱录》,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上清高上元始玉皇九天谱箓」,当即此书。一卷,收入《道藏》正一部。书中列举上界九天一百十三位帝皇之秘讳。每一帝皇有符文一枚,其

  • 清苑斋诗集·赵师秀

    宋诗别集。1卷。赵师秀著。从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赵师秀可称“永嘉四灵”之首。在他的诗中,往往流露出怀念故国之情:“北望徒太息,归欤寻故国”(《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听说边头事,时贤策在和

  • 兜率龟镜集·弘赞

    凡三卷。清代弘赞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乃汇集有关弥勒信仰、兜率往生之见闻,及选自经论中相关之传记所成者。本书之编述,旨在收集有关弥勒兜率往生名贤之行谊德业,以作为后世学人之指南。卷上为应化垂迹,卷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