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修行道地经卷第六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观品第二十四

  眉间白毛相  其明逾日光

  犹鹄飞空中  远近无不见

  其身如师子  超越天帝象

  肩胸而广姝  愿稽首佛尊

  臂肘平正而满足  世尊之脐如水洄

  髀膝[蹲-酋+(十/田/ㄙ)]肠若金柱  当归命佛而稽首

  其目长好如莲华  体著毛发犹孔雀

  心常住止在寂然  我愿归命超众仙

  其修行者。何谓为观。若至闲居独处树下。察五阴本见如审谛。苦空无常非身之定色痛想行识。身则本无。五十五事无可贪者亦无处所。于是颂曰。

  以行忍辱得法观  察五阴本所从兴

  睹见过去来现在  分别喻说五十五

  何谓五十五事。是身如聚沫不可手捉。是身如海不厌五欲。是身如江归于渊海趣老病死。是身如粪明智所捐。是身如沙城疾就磨灭。是身如边土多睹怨贼。是身如鬼国无有将护。是身如骨背肉涂血浇。是身如髓筋缠而立。是身如穷士淫怒痴处。是身如旷野愚者为惑。是身如险道常失善法。是身如[土*尃]蒙百八爱所立。是身如裂器常而穿漏。是身如画瓶中满不净。是身如溷九孔常流。是身如水渎悉为瑕秽。是身如幻以惑愚人不识正谛。是身如蒜烧毒身心。是身如朽屋败坏饮食。是身如大舍中多虫种。是身如孔净秽出入。是身如萎华疾至老耄。是身如露不得久立。是身如疮不净流出。是身如盲不见色本。是身如宅四百四病之所居止。是身如注漏诸瑕秽众垢所趣。是身如箧毒蛇所处。是身如空拳以欺小儿。是身如冢人见恐畏。是身如蛇嗔火常燃。是身如癫国十八结所由。是身如故殿死魅所牵。是身如铜钱外现金涂皮革所裹。是身如空聚六情所居。是身如饿鬼常求饮食。是身如野象怀老病死。是身如死狗常覆盖之。是身如敌心常怀怨。是身如芭蕉树而不坚固。是身如破船六十二见为之所惑。是身如淫荡舍不择善恶。是身如朽阁倾坏善想。是身如喉痹秽浊在内。是身无益中外有患。是身如冢而无有主为淫怒痴所害。是身无救常遭危败。是身无护众病所趣。是身无归死命所逼。是身如琴因弦有声。是身如鼓皮木裹覆计之本空。是身如坏无有坚固。是身如灰城风雨所坏归老病死。以是五十五事观身瑕秽。是身欺诈怀无反覆。不信亲厚哀之反舍无有亲疏。譬如梦幻影向野马忽然化现。若如怨家。常恭敬之奉事供给而求可意。沐浴栉梳饮食衣被。安床卧具随所便宜。牵人向穷老病死患。于是颂曰。

  常饮食此身  五欲令自恣

  求安如亲友  谛省是怨仇

  无救无所护  常怀无反复

  牵人至患害  入生老病死

  人死已后。皆当烂壤犬兽所食。或有见烧枯骨散地。因无数法当观斯身。譬如痈疮。若如箭镞在体不拔。犹若死罪都市之处。察体众恼生在终没有所贪著名曰为色。观身为软所遭安危名曰痛痒。有所了知名曰为想。心念为行。分别诸趣名曰为识。于是颂曰。

  计之眼色主所观  是身获致因本缘

  柔软之等以成行  以无色心察众德

  譬如江河边有潢池。众象入中澡浴饮水。食啖池中青莲芙蓉茎华。则复退还。其时迹现在于泥沙大小广长。有射猎人牧牛羊者担薪负草。道路行者见其足迹言。大群象经过此地。虽不见象但睹其迹。则知群象经历是间。无想之阴痛痒行识所更为软。想行识然。于是颂曰。

  如江河边地  沙中有行足

  以见象游迹  如有群象过

  如是计细滑  至于法识念

  多所而照现  起灭之因缘

  如是无色众想之念。皆依倚色然后有色法。譬如两束苇相倚立。于是颂曰。

  无色多所倚  有色依无色

  如枝著连树  名色亦如是

  其无色法依有色分别。有色则亦无倚无色之著。如先有鼓然后出声。声之与鼓各异不同。鼓不在声声不在鼓。名色如是各异不合。转相依倚乃有所成。其无色阴不得自在非己力兴。譬如二人一人往盲一人生跛欲诣他国。盲者目冥永无所见不知所趣。跛无两足不能游行。盲者谓跛。吾目无见有足能行。而目甚冥不识东西。卿又跛掘不能行来。既有眼明见其进退行步所趣。今我二人转共相依欲诣他国。跛骑盲肩则而发去。非跛威力非盲之德。色法如是。非独能立。无色亦然展转相依。于是颂曰。

  思惟诸法非独成  其有色法无色然

  在于世间转相依  譬如盲跛相骑行

  其名色者转相依倚。譬如鼓音如弓弦箭。而相恃怙不合不别。万物如是。从因缘成无有力势不得自在。悉从缘起见。事乃兴。修行若斯。而察法本如有起灭。本无所有忽自然现则复灭没。无生则生无起则起。皆归无常。于是颂曰。

  五阴常属空  依倚行羸弱

  因缘而合成  展转相恃怙

  起灭无有常  兴衰如浮云

  身心想念法  如是悉则坏

  其修行者。常以四事观其无常。一曰所生一切万物皆归无常。二曰。其所兴者无有积聚。三曰万物灭尽亦不耗减。四曰人物悉归败坏亦不尽灭。以是之故不生者生不尽者尽。见诸万物当作是察起灭存亡。以斯观者无所不知。悉能睹见靡所不了。于是颂曰。

  人物虽有生  不积聚不灭

  亦不舍众形  虽没而不灭

  虽终相连续  皆从四因缘

  观万物如是  超越度终始

  假使修行专自思念。东西南北所有万物皆归无常扰动不安。适起便灭莫不趣空。始生已来无常之事老病死患常逐随身。作是观者。不著三处不乐四生无住五识。其心不入九神所居。设使更生则除三结。一曰贪淫。二曰犯戒。三曰狐疑。则成道迹趣于无为。譬如流江会归于海。于是颂曰。

  观万物动起  念之悉当过

  爱欲之所缚  一切皆无常

  欲得度世者  悉舍诸欲著

  是名曰道迹  流下无为然

  其修行者所观如是。自察其身则是毒蛇。假引譬言。若城失火。中有富者为众导师。见舍烧坏甚大愁愦。心自念言。作何方计出中要物。则退思之。吾有一箧中有众宝在某屋藏。好明月珠上妙珍物而皆盛满价数无极。其余无计。心怀恐惧适欲前行。畏火见烧贪于宝物不顾身命。突前入火至宝藏箧。边有蚖箧。尔时导师既畏盛火烟熏其目。心中愦愦不自觉知。不谛省察。娱取蚖箧挟之走出。贼随其后追欲夺之。适见贼追则而驰走。贼逐不置遥咄呼言。如是及卿伤害杀汝。设使舍箧便有活望。假令不舍命在不测。导师见贼逼之欲近。念失财宝又不济命。则更思之。我当解箧取中要者以著怀中置余退去。尔乃安隐。则开箧视唯见毒蛇。乃知非宝是蛇蚖耳。修行如是。已逮道谛见一切形皆犹毒蛇。以是之故得至于观。欲求观者当作是察。于是颂曰。

  譬如炽火然  人遽出要器

  反挟于蚖箧  谓是珍宝物

  发箧见弊恶  毒蚖盛满中

  其时便即弃  尔乃知非宝

  修行计如是  谛观计本无

  以解于四谛  睹身如四蚖

  作是行谛观  常思念道德

  以逮得无为  除苦乃获安

  自度入脱门  免他诸瑕秽

  是故分别说  观察无常法

    修行道地经学地品第二十五

  勇猛于善力  面光如金华

  神足超疾风  自游所至方

  身德成无极  调顺能忍辱

  佛乐戒定安  众归愿稽首

  行步庠序无冥尘  其德无底所愿安

  佛无等伦常无著  愿归命尊莫能喻

  佛执巧便法为弓  以此降伏邪怨敌

  除尽尘劳众瑕垢  愿归命佛一心礼

  其修行者已得道迹。见诸五乐皆归无常。不能尽除。所以者何。用见色声香味细滑之念。于是颂曰。

  已得成就为道迹  思智慧解五乐无

  睹爱欲界如怯马  心不著色续未断

  譬如梵志子净洁自喜。诣于舍后卒污其指。行语金师。指污不净以火烧之。金师谏曰。勿发是心。有余方便除此不净。灰土拭之以水洗之。设吾火烧卿不能忍。火之毒痛自触其身更甚于前。梵志子闻即怀嗔恚。便骂金师。莫以己心量度他人。自不能忍谓人不堪。吾无所欲。用手有垢不敢行路。畏人触我吾傥近人。而身有学三经之本及知六艺。学于谈语了知所应。能相万物。分别其义次第章句。识于三光天文地理。学六十四相。知人禄命贫富贵贱安处田宅。晓百鸟之语预知灾变。睹彼他国多有怨贼欲危此土。当时日灾风雨失度有变星出。美人青绛。别于男女牛马鸡羊之相。预知五谷旱涝贵贱。识其星宿进止举动。别其水旱衰耗多少。占有大水若所破坏。见日月蚀出入之变。若有怀躯别其男女。晓知军法战斗之事。深知古今。睹了五星荧惑所处十二之时昼夜百刻。能晓医道风寒热病疮痍少小以何疗之。知日月道所从由行。其色所变皆为何应。山崩地动星陨之怪。诸宿所属而奉天神。古人学术皆能别之无不开通。占彗星出当计何瑞。曷因不净著吾手指。勿得停久当随我言除其指秽也。金师闻之。烧钳正赤以镊彼指。年少得热痛不能忍。掣指著口。金师大笑。谓年少言。卿自称誉聪明博学。采古知今无不开通清净无瑕。于今云何持不净指含著口中。年少报曰。不遭痛时见指不净。适遇火毒即忘指秽。道迹如是。本长夜习在爱欲瑕。须臾之间离于情欲。适见好色淫意为动。所以者何。诸根小制未得尽定。于是颂曰。

  已见色欲本所习  虽使解义至道迹

  头戴想华续闻香  如江诣海志欲然

  道迹自念。我身不宜习于淫欲。如余凡夫说情欲秽乐于无欲。灭尽然炽习污露观昼夜不舍。习如是者淫怒痴鲜得往来道。一返还世断勤苦原。已得往还于诸爱欲无起清净淫怒痴薄。心尚未断因有恼患。譬如男子有妇端正面貌无瑕。以诸璎珞庄严其身。夫甚爱敬。虽有是色淫鬼非人也。唯人血肉以为饮食。有人语夫。卿妇罗刹肉血为食。夫不信人数数语之。夫心遂疑意欲试之。夜佯卧出鼾声如眠。妇谓定寐。窃起出城诣于冢间。夫寻逐后。见妇脱衣及诸宝饰却著一面。面色变恶口出长牙。头上焰烧眼赤如火。甚为可畏。前近死人。手掴其肉口啮食之。夫见如是。尔乃知之非人是鬼。便还其家卧于床上。妇便寻还来趣夫床。复卧如故。其夫见妇庄严璎珞面色端正尔乃亲近。假使念之在于冢间啖死人肉心即秽厌。又怀恐怖得往还道。若见外形端正殊好淫意为动。设说恶露瑕秽不净淫意为灭。于是颂曰。

  变化人身如脱铠  作淫鬼形诣冢间

  便啖死尸如食饭  夫尔乃知是罗刹

  得往还道者心自念言。吾于欲界三结已薄其余鲜耳。逮望圣谛见爱欲之瑕。多苦少安不宜习欲。如凡众庶志在情欲。若如苍蝇著于死尸。吾何方便除淫怒痴令灭无余。得尽漏禅然后安隐如净居天。于是颂曰。

  已得于往还  修行一反生

  则见欲不可  习之未永断

  淫欲火虽炽  不能危其心

  以作恶露观  增欲如罗刹

  譬如有人在于盛暑。不能堪热求扇自扇慕水洗浴。往来如是。见淫怒痴以为甚热。念求不还道。于是颂曰。

  成二吉祥道  行未永除欲

  以得无漏禅  行即梵天同

  其身诸有热  水冷以除之

  往求不还道  获此则清凉

  尔时修行作恶露观。永脱色欲及诸怒痴。谛见五阴所从起灭。灭尽为定知见如是。便断五结而无阴盖。得不还道。不退还世以脱爱欲。无有诸碍淫鬼之患。于是颂曰。

  以脱爱欲疾病困  常恶露观除诸患

  永离恐畏远苦安  成不还道等第三

  即获清凉无有众热。若睹色欲常见不净则知瑕秽。譬如远方有估客来若当疲极。二十九日冥无月光夜半来到。城门复闭绕至南墙。下有汪水天雨之潦也。解装住边。死尸人形鸡狗象畜蛇虫之属。悉在水中或沈或浮。百千万虫跳[跳-兆+梁]身中。发毛浮出。城内扫除及漏秽水悉归此汪。于是颂曰。

  譬如城傍有大水  不可目察况饮者

  远方人来值门闭  众共止住此池边

  时众人中或有远客。初未曾至于此国土。不识是非。疲极既渴脱衣入洗。恣意饮水饱满卧出。于是颂曰。

  其人初来诣此国  入于水浴除诸热

  祭祠水神饮解渴  甚大疲极因卧寐

  明日早起天向欲晓。疲解觉已见于水中恶露不净。或有舍走闭目不视。或自覆鼻又欲强吐。尔乃知水垢秽不净。于是颂曰。

  已得第三道  见欲乐不安

  入禅定无患  睹欲如瑕水

  尔时修行乐于禅定省于爱欲。如彼估客恶不净水。譬如婴儿自取屎弄。年小长大舍前所戏。更乐余事。年适向老悉舍诸乐。以法自乐。修行已得不还之道亦复如是。见诸生死五道所乐。犹小儿戏也。转更精进欲脱终始。不乐求生。于是颂曰。

  譬如有小儿  在地弄不净

  年遂向长大  舍戏转乐余

  修行亦如是  求获度三界

  尔时遂精进  具足成四道

  譬如远国有众估人。从东方来止城外园。时彼城中有一谄人多端无信。诈作饮食华香异服。往诣导师前问起居。多贺远至道路无他。饥渴日久始乃奉面。今与小食垂哀见受。导师即纳。又有更启。宁可入城。吾有大舍中有好殿具足细滑。舍有井泉溷厕别异。诸树行列器物备有。愿屈威光抂德入城。说此欺竟即舍之去。于是颂曰。

  有人怀谄欺  见远众估客

  奉迎供导师  饮食后说曰

  吾身有一殿  高大乐巍巍

  其人无诚信  诈语便舍去

  尔时城中有大长者。悉闻彼人诈欺导师。即自出迎谓导师言。莫信彼人居止其堂。秽浊涝水在其堂后。屎尿恶露普流趣前。以是之故不可止顿。导师闻之答长者曰。堂虽有臭可设方便。烧香散华以除其秽。于是颂曰。

  长者怀亲念  故往诣导师

  语之斯堂边  有臭秽不净

  导师闻此言  则反答之曰

  虽臭施方便  烧香散众花

  尔时长者谓导师曰。当复有难。诸弊恶虫皆在其中。以肉血脉而为饮食。假使饥者穿卿囊里啮坏装物。导师答曰。吾当给之。随其所食令不穿物。于是颂曰。

  多有弊虫处在堂  须肉血脉而为食  我能供给随所乏  导师以此答长者

  长者报导师。其堂四角有四毒蚖。凶害喜诤不可近附。以何方便而安此蚖。导师答曰。吾能晓之。施药神咒令无所犯。于是颂曰。

  有四毒蚖在其堂  弊恶怀害欲相危

  以若干药及神咒  能除毒蚖所怀结

  于是长者复谓导师。又有大难。墙之故基如是当崩。壁垣倾危不可依怙。导师答曰。设有此难吾不能处。亦无方便令不崩危。所以者何。傥其危败者失命之难。于是颂曰。

  设堂久故欲崩坏  假使倾覆不可护

  导师则报长者曰  有是恐惧吾不处

  彼时导师具闻说堂诸难之瑕。又自目睹。心即远离不肯居之也。不还如是。闻世尊教审知圣谛。不乐生死终始之患。于是颂曰。

  已得不还离众苦  修行则求无量安

  不慕生死如毛发  譬如导师不处堂

  解喻。堂者。谓人身也。秽浊水者。谓九疮孔常出不净。虫满水者。谓身中八十种虫常食躯中肉血骨髓者也。平地治墙者。谓供养身给以饮食。其四蚖者。谓身四大地水火风。堂朽故危昼夜欲崩者。谓老病死。其修行者昼夜方便欲免众难。其导师者。谓不还道。修行专精听世尊教。睹于三界皆见炽然。目所察形悉归无常不离朽败。譬如导师见大堂危。于是颂曰。

  蚖蛇而怀毒  弊恶叵触近

  各处在四角  谓人身四大

  朽败欲倾危  谓身有增减

  常遭众苦恼  老病死穷道

  城中谀谄人  以喻漏禅智

  其人入贪欲  恩爱之挂碍

  持禁戒长者  谓师无著哀

  常救济修行  使度众苦难

  譬如大估客  中有导师者

  佛子服甘露  以得无著道

  师为行者讲  苦空非常身

  谛睹于三界  扰动而不安

  当求一心至无学地谛见无著。于是颂曰。

  佛愍众生演  能济一切苦

  吾察佛诸经  叹说无学地

    修行道地经无学地品第二十六

  其王放醉象  凶害牙甚利

  诸龙怀毒气  皆化令调伏

  救护众恐难  逮得常自在

  十力佛无终  吾礼及弟子

  诸天龙神奉大圣  吉祥人民皆归命

  悉以恭敬得度脱  众圣所宗愿稽首

  其修行者已在学地不乐终始。已无所乐不贪三界。超色无色断一切结。志念根力及诸觉意。见灭为寂是谓永定。睹观如是。离色无色远戏自大。于是颂曰。

  心已住学地  晓了诸学意

  制于生死畏  灭恐无所乐

  众患尽无余  所见如审谛

  除戏及自大  消痴亦如是

  修行自念。当知今时已成罗汉得无所著。诸漏永尽修洁梵行。所作已办弃捐重担。逮得己利生死则断。获平等慧超出沟堑。锄去秽草无有穿漏。成圣贤幢已度彼此。于是颂曰。

  修行住学地  不动成圣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获安

  盛热山源竭  永尽无流水

  奉敬离调戏  是谓无所著

  已断五品为人中上。于是颂曰。

  已断于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诸尘劳  如水浣衣垢

  而离生死患  依度得安隐

  是谓为政士  最上无尘埃

  斯谓阿罗汉得无所著。应服天衣处于神宫。游居紫殿饮食自然。百种音乐常以乐之。欢喜踊跃便从坐起。口宣扬言。今者吾身为十力子。逮得是者天上世间一切众祐。其奉敬者增益天种损阿须伦。于是颂曰。

  巍巍四德成六通  忍辱之慧求最上

  顺于佛教致究竟  是故讲说无学地

    修行道地经无学品第二十七

  方便胜众苦  永脱诸恩爱

  已离生死恼  灭尽于尘劳

  如日出除云  尊离诸爱冥

  归命佛圣道  无痛长安隐

  已度诸入界  如人出牢狱

  譬如紫磨金  在火而无损

  至定泥洹寂  未曾爱于身

  佛以逮甘露  吾愿稽首礼

  其修行者住于有余泥洹之界。毕故不造不复受身。而心专一未曾放逸。在诸色声香味细滑。离一切著无复取舍。穷尽苦根。于是颂曰。

  已得度无为  永都无所欲

  立于有余地  毕故不造新

  不在色声香  诸味细滑断

  譬之若莲花  不著于尘水

  诸根为已定  不随诸入惑

  如金不杂铁  永与生死别

  无有因缘著  尔乃长安隐

  是谓闲居行  灭尽勤苦根

  譬如烧铁令其正赤。以锤锻之。其上垢除稍稍还冷。不知其火热之所凑也。修行如是。设至无余泥洹之界。而灭度者渐渐免苦。是故此经名曰修行。于是颂曰。

  若如以锤锻烧铁  火焰忽出便复灭

  其修行法亦如是  以得灭度不知处

  譬如天雨而有泡  其泡适坏不知处

  设有行者得灭度  永不可知其所凑

  诸天神仙龙人民  不见度者何所至

  其修行者非常空  聪明智慧得灭度

  假令行者以获斯  计于甘露莫逾是

  尔乃觉了长安隐  已得灭度令无余

  其佛世尊说是喻  如锤锻铁火炎出

  以渐向于灭度者  永不可知神所趣

  已得灭度道  平等解如是

  佛智慧明者  其神安不动

  已济诸瑕秽  生死自大离

  获致彼无欲  清净淡如渊

  其有奉行是道地教。渐得解脱至于无为。于是颂曰。

  其求无为欲灭度  永离浊乱逮甘露

  当讲说斯修行经  从佛之教冥获炬

  其有说此经  假使有听者

  佛当示其路  常安无穷极

  学如是者便得究竟。修行道地心如虚空。五通自然不惧终始。永若灯灭。

    修行道地经卷第六

猜你喜欢
  摄大乘论释 第十四卷·世亲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一卷·宝亮
  卷十四·佚名
  藏要第二輯校例·欧阳竟无
  居士分灯录叙·朱时恩
  卷第二十二·白岩净符
  瑜伽论记卷第十三(之上)(论本第五十一至五十二)·遁伦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中·佚名
  莲池大师法语·朱时恩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二·澄观
  续指月录尊宿集·聂先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卷下·宗坚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佚名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二(末)(至第三之始)·窥基
  禅门要略·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五·徐世昌

    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侯官人。嘉庆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云贵总督,加太子太保。赠太子少傅,谥文忠。有《云左山房诗钞》。答陈恭甫前辈昨枉双鲤鱼,发缄得赠言。奖借逮末学,誉扬及家尊。更慨吏

  • 卷三百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渔溪诗藁江上江头云阁雨桞色与春深船发春风阻谁知客子心居闲富贵人所愿贫贱不堪忧自有兰蕙清非比萧艾羞功名如露草飘瓦若虚舟千载倘相遇臯防及伊周茍使

  • 御选明诗卷四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四十八七言古诗十三徐冽春日过赵凡夫山居即事茂苑三月春色都锦云五色开平芜碧浪澄?荡兰桨推篷忽列西山图不禁殊胜来触目神魂揺揺已驰逐愿御长风跨紫霄且随飞鸟盘空谷况复同心恰两人探幽直抵支

  • 列传第三十七·魏徵

    ○孝义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吕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然则孝之为

  • 列传第七十·刘昫

    ○郭子仪 子曜 晞暧 曙 晤 映 晞子钢 暧子钊 鏦 钊子仲文 族弟幼明 子昕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父敬之,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以子仪贵,赠太保,追封祁国公。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

  • 臧榮緒晉書卷七·汤球

      王沉   王沉字處道。少孤。為從叔司空昶所養。沉事昶如父。御覽百五十三。   王沉為祕書監。正元中遷散騎常侍。侍中典著作。撰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書鈔引晉書。   王浚沉子。字彭祖。書鈔

  • 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阉党自相攻 应贵相佳人终作后·蔡东藩

      却说阎太后既徙居离宫,复被陈禅一疏,又将别徙,累得阎太后愁上加愁,悲复增悲。谁叫你有势行尽?还亏司徒掾周举,替她斡旋,进语司徒李郃道:“昔瞽瞍尝欲杀舜,舜事瞍愈谨;郑武姜谋杀庄公,庄公誓决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与母隔绝,后

  • 第十九回 强胡内乱列部纷争 逆迹上闻储君被废·蔡东藩

      却说真珠可汗,闻唐廷下诏绝婚,只好自悔失期,不敢再索,实由自惩前败,只好如此。仍与唐廷修和。太宗益自欣慰,竟将新兴公主嫁与长孙曦。薛延陀事,至后再表,小子要叙及西突厥了。西突厥自阿波可汗,与东突厥屡有战争,后来阿波

  • 歴朝通略卷四·陈栎

    南宋【中兴南渡都钱塘】汴都之亡原于在朝皆小人而无君子汴都之不复系于用君子而沮之以小人髙宗名为中兴【名构徽宗第九子在位三十六年建炎四绍兴三十二丁未至壬午内禅于子孝宗至淳熈十四季丁未崩寿八十一陵名永思】而

  •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跋·施琅

    ●跋平南之役,圣天子授钺推毂于我大将军施公,而公果以肤功奏。其知人善任,诚千古帝王命将之盛轨哉!顾尝思之,古今克奏肤功者,皆其谋能素定,熟识情形,深知彼己,是以弗战则已,战则动出万全,功成一鼓。今读公平南始末奏章,如密陈专征

  • 卷一百七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一 朱批赵城奏摺 雍正六年十月十一日湖南布政使【臣】赵城谨 奏为奏明奉到 谕旨恭谢 天恩事窃本年八月二十九日【臣】於邮封内接书一封内开和硕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字寄湖南布政使雍

  • 与康寄遥居士书(十九通)·太虚

    一寄遥居士大鉴:前者回电,谅荷察及。日前朱长者来平,晤谈多次,然以柏林寺开学,而常惺法师未回,坚邀太虚讲二星期,故须俟朱公回平,及常师来平后再可赴陕也。专此,顺候时祺!太虚启。八月廿三日。二寄遥居士鉴:叠复函电,应早荷察及。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四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四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密印品第九之余次右手舒指。令如铎形向下垂之。阎罗后印也次以左手。握地水指入掌。火风相并而申之其空指如寻常作拳也。此黑夜天印也。阎罗王后也次如前印相。但

  • 法华游意·吉藏

    胡吉藏造开题序盖闻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内镜三明外流七辨。蓄莫限之质适无方之化。并皆会道无匪称机。至如妙法莲华经者。斯乃穷理尽性之格言。究竟无余之极说。理致渊远统群典之要。文旨婉丽穷巧妙之谈。三圣之所揄扬。

  • 朝真发愿忏悔文·佚名

    朝真发愿忏悔文,撰人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篇为朝礼神真,忏悔发愿之仪文。其仪式程式有念三业咒、祝香、祝功曹、启圣、诵经、忏悔发愿、祝谢等。仪式中启请神宝大慈尊、九辰诸帝真、金母木公、

  • 吕氏家塾读诗记·吕祖谦

    诗经注本。三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东莱集》等。此书是宋代汉学家的《诗经》代表著作,它坚守序、传、笺、疏,按序说诗。

  • 禅门口诀·智顗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口诀》一书,是智顗门人弟子杂记其平时教诫及问答内容的书。 全书有二十二则,约五千余言,皆说六妙门中调息治病之事。晓知出家僧人习禅坐禅应注意身心健康,由观阴惑,激动四大,即:地、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