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

释随喜功德品竟。次释法师功德品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法师者。受持读诵等五种法师。如上法师品广释。此五种行。始从名字。通于分证。皆得为之。随一种行。皆由五品而净六根。但五品约观。五种约事。是故此中读诵。非必即指第二品人。此中解说。非必即指第三品人。前随喜品。已明初品初心功德。今则泛约于五事中随行一事。皆得净于六根。旣云当得。即是举果以劝。乃五种法师所获之功德也。然欲净六根。须修十乘观法。或以读而修十观。或以诵而修十观。或以解说而修十观。或以书写而修十观。上根观境。便净六根。中根从二至六得净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乃净六根而阶分证。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乃至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现。名内庄严。以普现色身三昧。现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庄严。身根旣尔。余五根亦然。受持旣尔。余四事亦然。随喜品旣尔。余四品倍然。相似旣尔。分真倍然。故言法师功德品。此世界意也。行者闻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信进倍增。故言法师功德品。此为人意也。闻此说已。深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故言法师功德品。此对治意也。以似解之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指始显终。悬解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故言法师功德品。此入理意也。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二。初总列数。二别解释。

(戊)今初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五品观行。竖约一人。五种法师。横约五人。然随一一观。亦能圆净六根。则竖而非竖。随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则横而非横。今借非横之横。以对非竖之竖。信纳名受。任荷名持。受即是随。持即是喜。故以受持拟随喜品。读之与诵。还用拟第二品。解说拟第三品。书写供养。堪拟第四第五两品。由其一一品中。必与十乘观法相应。是故当得六根清净之果报也。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顶经释相。则性德修得。二义俱成。良由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徧。由竖穷故。幻现三世。由横徧故。幻现四方。约世则世世有方。三四亦是十二。约方则方方有世。四三亦是十二。故云三四四三宛转十二也。随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随一一界。必有十如。便是一千二百。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本唯一心。一变而为三四四三之十二。二叠而为十界之百二十。三叠而为十如之千二百也。)约十方三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数。足以尽之。约一一众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数。无余无欠。约一众生。旣全具此千二百数。约一一根。亦全具此千二百数。此是不可思议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六根而不多。在一根而不少。故名为性德也。众生迷此性德而为逆修。致使六根之用有多有少。眼则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故唯八百。耳则周听十方。故千二百。鼻则出息取气。入息知香。两交之际无胜力用。故唯八百。舌则宣扬无尽。故千二百。身则合知违顺。离时不知。故唯八百。意则默容世出世法尽其涯际。故千二百。此偏约迷情言也。圆人依此性德而起顺修。则六根互用。无复胜劣。一根徧照一切境。一境徧对一切根。根根尘尘。圆显法界。此偏约开悟言也。今上顺开悟。故云功德庄严清净。下顺迷情。故仍八百千二不同。文云。虽未得天眼。即是下顺迷情。又云。肉眼力如是。即是上顺开悟。一根旣尔。余悉可知。

(戊)二别解释即为六。初眼根(至)六意根。

(己)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幷余诸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夫次第五眼。则肉眼见显对色。天眼见障外色。慧眼观空。法眼观俗。佛眼观中。就天眼中。上能见下。下不见上。梵王报得天眼。徧见自所统界。而不能傍见他界。二乘天眼。能见大千。而作意则见。不作意则不见。又目犍连以八千三昧。能见八千世界。舍利弗以一万三昧。能见一万世界等。并由入定方见。出定则不见。今明父母所生肉眼。见于大千内外上下。并非他教所诠。当知即是圆融肉眼。一眼一切眼。秖于肉眼而具五眼之用。见大千。即天眼用。见业因缘果报。即法眼用。清净故无见思惑。即慧眼用。清净故伏无明惑。即佛眼用。大经云。虽是肉眼。名为佛眼。即佛眼故。名为清净。具五眼故。名为庄严。即是相似佛眼。亦是相似佛五眼也。犹是分段之身。故名父母所生肉眼。故顺迷情而言八百。已证相似之解。故似如来称性五眼。故顺开悟而言功德。又准下文。亦应具见佛及菩萨声闻众等。亦应具见声香味触及与法等。旣得相似圆融五眼。必得相似六根互用。但是文略也。偈中初三句。具显三轨。若于大众中。是如来室。以无所畏心。是如来衣。说是法华经。是如来座。三轨宏经。十乘具足。故得六根清净。岂徒然哉。弥楼。此云光。即七金山之一也。

(己)二耳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平)常(肉)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著。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如是说法者。安住于此间。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其诸梵天上。光音及徧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撰集解其义。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徧闻大千内外十法界。声闻六道。即肉天二耳。闻二乘。即慧耳。闻菩萨。即法耳。闻佛。即佛耳。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闻内外。即天耳。听之而不著。即慧耳。悉能分别知。即法耳。一时互闻。不可思议。即佛耳也。

(己)三鼻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薝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旃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旃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幷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旃檀。沉水及桂香。种种华果香。及诸众生香。男子女人香。说法者远住。闻香知所在。大势转轮王。小转轮及子。群臣诸宫人。闻香知所在。身所著珍宝。及地中宝藏。转轮王宝女。闻香知所在。诸人严身具。衣服及璎珞。种种所涂香。闻香知其身。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持经者住此。悉知其所在。诸山深险处。栴檀树华敷。众生在中者。闻香悉能知。铁围山大海。地中诸众生。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阿修罗男女。及其诸眷属。斗诤游戏时。闻香皆能知。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若有怀妊者。未辨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光音徧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典。或在林树下。专精而坐禅。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诵。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父母所生。即肉鼻。大千内外。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别不谬。即法鼻。一时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最为显著委悉。知好恶。别贵贱。辨天宫庄严等。即鼻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即鼻有耳用。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即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触。五欲嬉戏。亦是触尘。即鼻有身用。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即鼻有意用。夫约迷情执见。则惟鼻用最劣。故小乘六通。但约眼耳身意。不明鼻舌二通。然舌能说法犹为稍胜。鼻惟通息。更无他能。今偏于此章广明胜用者。正显圆通妙性。实无优劣。姑顺迷情。且云八百。相似佛鼻。千二宛然。

(己)四舌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徧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父母所生。即肉舌。能作十法界语。即五舌义明矣。又能作十界语。即天舌。不坏。即慧舌。不谬。即法舌。一时互用。即佛舌也。问。苦涩恶味。至舌皆变成上味。众色到眼。何不变成妙色。旧答不例。味有损益。损者变。不损者不变。诸色不坏眼故不例。今解不尔。一切色。同佛色。一切声。同佛声。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净。例亦何妨。徧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无乱无谬。分别亦何妨。虽无著而能分别。岂同二乘之观空。虽分别而不坏诸根。岂同凡夫之滞有。自在之根。那作顽碍之解。

(己)五身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平)常(父母所生之)体。一切于中现。

世间所有皆于身中现。肉身用也。上至有顶于身中现。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现。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佛身用也。一时圆现。一时互用。(佛身)一时无谬。(法身)一时无著。(慧身)

(己)六意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是世界内外。一切诸众生。若天龙及人。夜叉鬼神等。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种。持法华之报。一时皆悉知。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语言。分别而说法。持法华经故。

世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即人意净。天心所行天所动作悉知。即天意净。四月表四谛。一岁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缘。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慧意净。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净。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佛意净。一时圆明。一时圆互。一时无染。一时无谬。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竟。

释法师功德品竟。次释常不轻菩萨品。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世界)身立不轻之行。(为人)口宣不轻之教。(对治)人作不轻之目。(第一义)不轻之解者。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嗱本当。(通于迷悟因果)缘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还约性德以明二因。以对新熏。戒修得故。)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当得之。决不虚也。(了因至果。转名菩提。缘因至果。转名涅槃。又性三因至果之时。了名三种菩提。缘名三种涅槃。)是名不轻之解。将解以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轻之境。敬此境故。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名不轻之教。昔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此目品。此因缘释也。约教者。藏通二教。不诠中道佛性。别入通。通含别。明二种人有佛性。三种人无佛性。别教。但有正因佛性。不说有缘了性。况有果性果果性耶。今云汝等皆当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开显圆也。故见实三昧经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今类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即非圣。譬如初学射的。多乖少中。以地为的。无往不著。若分别贤圣。孰是孰非。如实观之。即是佛也。本迹者。本已成佛。久远久远。中间垂迹。复于威音王世为常不轻。流通本迹四一。化度众生。今又垂迹示成正觉。番番无尽。威猛大势之力也。观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业即缘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缘因即果果佛性。又三因至果。即转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为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纵横。不一异。一切众生。无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轻也。

(丁)三引信毁福罪证劝流通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长文为三。初双指前品所说罪福。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三劝持。

(己)今初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法师品)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师功德品)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己)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庚)初明事本者。通举往昔威音王佛。以为不轻事之本也。又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

(辛)初中六。初时节(至)六正像。

(壬)今初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虽云无量无边若望寿量品中所谓尘劫。则不啻近。故知此是果后复示行因之相也。问。前旣开迹显本。今胡复举迹中因行。答。正由旣显本已。时会了知所说然灯时事。日月灯明时事。大通智胜时事。威音王佛时事。并属中间化他方便。并是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也。问。果后权现不轻之行。故止流通作佛一句。便得净于六根。若实初心。恐未必尔。答。凡云权者。皆为引实。倘实行不尔。则权行徒施。况不轻之解。正是一念随喜初心。初心功德。已自不可思议。依解立行。必净六根。何须致疑。但不轻之行。非专礼拜。具如下文所明耳。

(壬)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壬)三劫国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壬)四说法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后究竟佛慧是显一。悉与今佛同也。

(壬)五佛寿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

(壬)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正像灭尽。后佛方出。众生种熟脱之机缘。法应如是故也。初明事本竟。

(庚)二明本事者。别约最初威音王佛时不轻之事。是我世尊垂迹。重复示现本行菩萨道之事也。文为三。初就本时双标两人名。二双明信毁之相。三双明信毁果报。

(辛)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来旣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本时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毁者本时名增上慢。信者本时名常不轻。夫增上慢者。由秉权教。修权行。微有所得。不知次位深浅。悞认暖法四禅以为四果。妄自生满足想。此等即是无闻比丘之流。纵无不轻强毒以大。亦必堕落。均是堕落。宜为下圆顿种。故以礼拜授记。作得度因缘也。

(辛)二双明信毁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毁者之失。

(壬)今初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名常不轻。即人一。凡有所见。即理一。皆悉礼拜。即行一。而作是言。即教一。此自行四一也。汝等。即人一。皆行菩萨道。即行一。当得作佛。即证理一。诠此三一。即是教一。此佛四一化他也。良由彼时四众。旣多起增上慢执方便之方便。著小之小。(藏教已为方便。暖法又是藏教方便。四果已小。四禅又是小中之小也。)故以大乘实义而开晓之。不敢轻慢。对治增上慢失也。言汝等皆行菩萨道者。四念处是摩诃衍。暖法四禅。并资实相。若知所行是菩萨道。则始终理等。而次位历然终不起增上慢也。不专读诵但行礼拜者。道示初随喜品之相。随喜一切法。悉有安乐性。皆一实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读诵威音王权乘遗法。即了因性。暖法四禅皆菩萨道。即缘因性。故不敢轻慢而深敬之。敬人敬法。不起诤竞。即随喜意也。乃至远见四众等者。表示本四一也。远见四众。表本人一。故往礼拜。表本行一。而作是言。表本教一。皆当作佛。表本理一。以此本迹四一。强毒增上慢人。令成圆顿妙种。可谓得正说之宏宗也。又不轻深敬。是如来座。忍于打骂。是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与慈悲俱。是誓愿安乐行。可谓得流通之妙益也。问。大小二律。俱制比丘不礼俗人。不轻胡得通礼四众。答。为度增上慢人。令得远近二益。(四众之中。有受不受。受得近益。不受得远益也。)大权方便知机。不妨破格初心四安乐行。须依律文。问。大经礼知法者。净名比丘礼俗。同异如何。答。不同。大经显敬法之志。从彼请益。故忘情礼下。净名获法忍之恩。不存恒则。故忘犯设敬。若大乘正仪。出俗恒则。并无以道礼俗之科。今不轻立行旣非请益获恩。又非大小律制。直是果后行因。格外化他方便。不可以为典要。故与四安乐行对辨。理虽不殊。事仪七别。一者彼则安处法座。随问为说。此乃远见四众。故往礼拜。二者彼则有所难问。方乃为答。此乃瓦石打掷。犹强宣之。三者彼则常好坐禅在空闲处。此乃不专读诵。入众申通。四者彼则深爱法者。不为多说。此乃被虚妄谤。仍强称扬。五者彼则初修理观。观十八空。此乃但宣一句作佛之解。六者彼则以顺化故。护持律仪。此乃以逆化故。亡于恒则。七者彼则初心行成。梦承佛记。此乃果后示现广授记人。又以此品望法师功德品。则彼是全宏经文。此是略宏经意。全略虽殊。获果不二。又以此意望余经教。凡有四别。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经或毁。还成妙种。二者诸经但明顺化宏教。此品礼俗。逆化通经。三者余经所表。权实尚隔。此品表开。莫非四一。四者诸经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也。

(壬)二明毁者之失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毁骂也。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即不信教一。以授记为虚妄。则不知自己所行是菩萨道。即不信行一。不知我等当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被骂不嗔。常作是言。结深信不退之相也。杖等打掷。结不受开权显实之四一也。避走远住。犹高声唱。以訾毁故。号为不轻。结不受开近显远之四一也。问。释迦四十余年。不务速说。不轻凡有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二双明信毁之相竟。

(辛)三双明信毁果报二。初明信者果报。二明毁者果报。

(壬)初中二。初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癸)今初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问。不轻旣是释迦垂迹。但应以菩萨比丘身得度者。即现菩萨比丘身而为说法。及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固无疑矣。至若临终具闻威音所说法华乃得六根清净。岂以果佛现身。犹待闻于他佛。根尚未净。由闻持而始净耶。答。旣属果后示现。何所不可。前此六根未净。是圆病行。临终闻经受持。是圆婴儿行也。大神通力。即如来室。乐说辨力。即如来座。大善寂力。即如来衣。以此三法庄严六根。能令四众转毁为信。又问。本已成佛。何得又云种诸善根。乃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答。譬如陶朱公。善得致富奇术。住于一处。货殖万亿。舍之而去。不携一文。复于他处。赤手成家。货殖万亿。又舍而去。又于他处货殖万亿。佛亦如是。本地功德。并置不用。复示行因。复示得果。徧于十方。嗱于三世。番番不息。不可思议。故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旣成佛时。不用菩萨所成寿命。则垂迹时。亦不用本地所有功德也。又梵网经。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旣于娑婆示现成佛。已八千返。他方分身所徧之处亦可例知。此中共论信者三报。六根清净更增寿命。是现报。命终值佛。是生报。复值诸佛乃至当得作佛。是后报也。

(癸)二结会古今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正结会。次若我于宿世下。是举信者而劝顺也。如陶朱公。赤手复到余处。若不用致富奇术。不能疾致货殖万亿。当知法华。是疾致成佛之奇术也。初明信者果报竟。

(壬)二明毁者果报二。初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癸)今初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谤。故堕苦。由闻作佛之记。结圆顿缘。复是不轻菩萨宏誓愿力所摄受故。复得相遇而受教化也。问。彼时四众。旣皆信伏随从。何故犹久堕苦。答。此有二意。一者身打口骂。已成重业。理须受报。明此一意。用警行人。不可辄尔生嗔起过也。二者经时旣久。四众之中有存有亡。存者信伏。亡者未悔。又就信伏随从之中。悔有浅深。行有勤怠。事非一等。若悔深行勤。容可不堕。虽堕易出。若悔浅行怠。自然先堕。后方得益。若未悔者。堕苦则久。但由菩萨慈悲摄受。终蒙度脱也。问。若因谤堕苦。菩萨何故为作苦因。答。彼旣怀增上慢。纵令不谤。亦必堕苦。今因谤堕。得作远因。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堕。问。何不以神通力。令其即皆信伏随从。答。诸佛菩萨非不欲之。但为众生。机宜各别。自有不到地狱。决不肯发心者。譬如良医。为治恶疾。不得不用针灸及苦药也。

(癸)二结会古今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竟。

(己)三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承上所明。不惟信者疾得成佛。亦使毁者终得不退。故当勤习五种之行。所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也。初长文竟。

(戊)二偈颂二。初颂信毁果报。二颂劝持。略不颂双指也。

(己)初中二。初颂事本。二颂本事。

(庚)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庚)二颂本事三。初颂双标两名。二颂双明信毁。三颂双明果报。

(辛)今初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计著于法。即颂增上慢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定谓是有。即是著法。定谓是无。亦是著法。定谓亦有亦无。亦是著法。定谓非有非无。亦是著法。定谓离四句故不可得说。亦是著法。故佛藏经云。刀轮害阎浮人。其罪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大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执非有非无与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论云。诸佛说空法。本为化于有。若有著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愚痴论。当知若得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能无著。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以著法故。有所得心。于劣小证而生矜傲。名增上慢也。

(辛)二颂双明信毁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辛)三颂双明果报二。初颂信者果报。二颂毁者果报。

(壬)今初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诸著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说是经故。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不轻。则我身是。

其罪毕已者。旣垂迹为六根未净之人。必垂示同病行之罪。由此罪故。多招打骂。由能忍故。罪毕根净也。

(壬)二颂毁者果报

时四部众。著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此会菩萨。五百之众。幷及四部。清信士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开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经典。

初颂信毁果报竟。

(己)二颂劝持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是故行者。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问。长文旣明此经有大饶益。乃至毁者亦终得益。何故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乃时说是经耶。答。有四悉益。则可得说。无四悉益。诸佛终不妄说法也。是故欲宏大法。先须明了四悉因缘。二别说迹本两门竟。

(甲)三流通迹本两门。共八品经。分为三意。初神力嘱累两品。明付嘱流通。二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三普贤劝发品。约自行劝流通。

(乙)初中二。初神力品。明菩萨受命宏经。二嘱累品。明如来摩顶付嘱。

释常不轻菩萨品竟。次释如来神力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来。上已释竟。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此中为付嘱深法。现十种大力。故名神力品。(神在于内。即是体宗。力名干用。即显经用。佛说本迹。口轮力用已竟于前。今复身轮现此胜用。令众流通本迹之教。故云体深力大。)

(丙)初明菩萨受命宏经二。初长文。二偈颂。

(丁)初中三。初菩萨受命。二佛现神力。三结要劝持。

(戊)今初

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发誓宏经为三。一明时节。是佛灭后。二明处所。是分身国土。三明利益。非但益他。亦自欲得真净大法。自他兼济也。实体名真。权用名净。权实不二名大。又非权非实名真。能权能实名净。遮照不二名大。

(戊)二佛现神力二。初约所对总标。二约所表正现。

(己)今初

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

文殊等。迹化众也。旧住者。下方本化众也。及诸比丘等一切众者。从他方来。及从分身佛来者也。

(己)二约所表正现十。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三謦咳。四弹指。五地动。六普见大会。七空中唱声。八遥归命。九遥供养。十十方通达。如一佛土。

(庚)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

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徧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

出广长舌表诚实语也。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发际。今至梵天。出过凡圣之外。相旣殊常。说弥可信。当知开三显一。开近显远。皆实不虚也。毛孔放光徧照。表二门理一也。序中白毫东照。表七方便初见一理。今本门旣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究竟佛慧。智境斯罄也。分身诸佛。化道是同。故亦复如是。满百千岁意表横该百界千如。竖极古今十世。于八年中而复满百千岁。已如上文五十小劫中释。今此大会并破无明。故不须以神力。令其谓如半日也。

(庚)三謦咳。四弹指。

一时謦咳。俱共弹指。是二音声。徧至十方诸佛世界。

謦咳者。通畅之相。又是将语之状。四十余年。未得说实。今获伸舒。无有遗滞。大事通畅。是故謦咳。欲以此法付嘱菩萨。令于后世导利众生。将语斯事。是故謦咳。即表教一。弹指者。随喜也。随喜七方便同入圆道。随喜圆位增道损生。随喜诸菩萨持真净大法。随喜后世获无上宝。即表人一。故此弹指及与謦咳。竖彻三世。横徧十方。

(庚)五地动。六普见大会

地皆六种震动。其中众生。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见此娑婆世界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及见释迦牟尼佛。共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坐师子座。又见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恭敬围绕释迦牟尼佛。旣见是已。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十方世界地皆六种震动者。表动一切众生六根令得清净。亦表圆道始终六番破于无明。表行一也。普见此间大会者。表诸佛道同。而今而后。亦复如是也。上来五千起去。三变被移。乃至本住十方人非人等。机未熟者。旣不能云集来此法会。今以神力。皆令遥见。结欢喜缘。即是未来得度之总瑞也。

(庚)七空中唱声

即时诸天。于虚空中。高声唱言。过此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释迦牟尼。今为诸菩萨摩诃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汝等当深心随喜。亦当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

虽以佛力。令其遥见大会。而犹未知佛名何等。何事集会。今虚空诸天。唱使闻知。令其随喜妙法。供养世尊。即表未来有教一也。

(庚)八遥归命

彼诸众生。闻虚空中声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合掌南无。为佛弟子。此表未来有人一也。

(庚)九遥供养

以种种华香璎珞幡葢。及诸严身之具。珍宝妙物。皆共遥散娑婆世界。所散诸物。从十方来。譬如云集。变成宝帐。徧覆此间诸佛之上。

所散诸物。变成宝帐。覆诸佛上。表万善同归。皆含佛果。即是未来有行一也。

(庚)十十方通达如一佛土

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

此表未来理一也。旣悟理已。权实本迹。不思议一。差别即无差别也。二佛现神力竟。

(戊)三结要劝持四。初称叹付嘱。二结要付嘱。三劝奖付嘱。四释付嘱。

(己)今初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

(己)二结要付嘱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所有之法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此结一切皆妙名也。自在神力者。通达无碍具八自在。结妙用也。秘要之藏者。徧一切处。皆是实相。结妙体也。甚深之事者。一切因果。唯一大事。结妙宗也。皆于此经宣示显说者。总结一经唯四而已。撮其枢柄而授与之。

(己)三劝奖付嘱

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

(己)四释付嘱

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于此转于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此释何故经卷所在皆应起塔。以是处即是道场故也。得道处。转法轮处。入涅槃处。皆名道场。道场是总。即释一切皆妙名也。得菩提者。证于秘要之藏。释妙体也。转法轮者。说示自行本迹因果甚深之事。释妙宗也。般涅槃者。非灭唱灭。神力自在。释妙用也。得菩提是法身。转法轮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脱。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道场。即是塔义。故应起塔以表彰之。初长文竟。

(丁)二偈颂二。初颂神力。二颂结要劝持。

(戊)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求佛道者。现此希有事。诸佛謦咳声。及弹指之声。周闻十方国。地皆六种动。以佛灭度后。能持是经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

十种神力。但颂前五。后五皆由二声震动故现。是故略之。又前五后五。表义不殊。但有现在未来之异。举现例未。是故略之。

(戊)二颂结要劝持三。初颂称叹。二颂结要。即兼得释付嘱意。三颂劝奖。

(己)今初

嘱累是经故。赞美受持者。于无量劫中。犹故不能尽。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如十方虚空。不可得边际。

长文云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今颂云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法妙故人妙。人妙故法妙。互相显也。

(己)二颂结要兼释四。初颂一切法。二颂自在神力。三颂秘要之藏。四颂甚深之事。

(庚)今初

能持是经者。则为已见我。亦见多宝佛。及诸分身者。又见我今日。教化诸菩萨。

所有之法。不出能化能证及所化也。无二乘故。不兼带故。其法纯妙。亦即道场以总冠三。

(庚)二颂自在神力

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灭度多宝佛。一切皆欢喜。十方现在佛。幷过去未来。亦见亦供养。亦令得欢喜。

欢喜即是神力用畅。亦即涅槃。最安隐故。

(庚)三颂秘要之藏

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经者。不久亦当得。

同于诸佛。得三菩提。证秘密藏之妙体也。

(庚)四颂甚深之事

能持是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于如来灭后。知佛所说经。因缘及次第。随义如实说。如日月光明。能除诸幽冥。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毕竟住一乘。

以一乘因果之宗教化菩萨。即是转法轮也。二颂结要兼释竟。

(己)三颂劝奖

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于我灭度后。应受持斯经。是人于佛道。决定无有疑。

略不颂起塔供养。但云于佛道无疑。葢深信是处即是道场。诸佛于此得菩提。转法轮。入涅槃也。初明菩萨受命宏经竟。

释如来神力品竟。次释嘱累品

嘱累品第二十二

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此从如来圣旨得名。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丹心顶荷。此从授受合论。是故如来躬从座起。申手摩顶。授以难得之法。大众曲躬合掌。如世尊敕。当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嘱累品也。

(丙)二明如来摩顶付嘱二。初付嘱。二欢喜。

(丁)初中三。初如来付嘱。二菩萨领受。三事毕唱散。

(戊)初又三。初正付。二释付。三诫付。

(己)今初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宝塔中)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如来以一权智善巧之手。一时徧摩无量菩萨实智之顶。故名现大神力。如来授道化他。故以右手表权。菩萨自行受道。故以顶表实也。申手摩顶。即身付嘱。权智临实智。即意付嘱。而作是言。即口付嘱。三摩三嘱。殷勤不轻。普令自行化他。俾四悉檀。永永无尽。

(己)二释付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悋。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悋。

有大慈悲者。究竟室也。无诸悭悋者。究竟衣也。亦无所畏者。究竟座也。佛之智慧者。觉法实性。一切智也。如来智慧者。从性起修。从因至果。道种智也。自然智慧者。其体天然。双照不二。一切种智也。衣座室三。各具三智。三一相即。三一互融。以此化他。名大施主。室无衣座。则宏誓不普。衣无室座。则法身不满。座无衣室。则惑破不周。勿生悭悋。是劝分证施主。应学究竟大施主也。若有悭悋。即非慈悲。亦即有畏。故举一语。即是劝令三轨宏经。

(己)三诫付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除佛慧外。皆名为余。为实施权。权含于实。故皆名深。故知但赞佛乘。不能徧通前三教法。未为传法报佛恩也。初如来付嘱竟。

(戊)二菩萨领受

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徧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欢喜恭敬。意领受也。曲躬低头。身领受也。俱发声言。口领受也。如世尊敕。领正付也。当具奉行。具行三法。领释付也。愿不有虑。领诫付也。如来三付。菩萨三受。殷勤郑重。一代所无。

(戊)三事毕唱散

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

分身为开塔故集。开塔事了。故令各随所安而还本土。宝塔为证经故来。今本迹二门已讫。故敬令还闭如故也。塔不重开。故分身去而不现。塔犹听法。故下文闭而尚在。问。塔若听法。亦应不闭。答。证正已故闭。听流通故在。初付嘱竟。

(丁)二欢喜

说是语时。十方无量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者。及多宝佛幷上行等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舍利弗等声闻四众。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诸佛为化他事遂故喜。菩萨为自行得法故喜。又说人清净故喜。佛是也。闻清净法故喜。妙经是也。获证清净故喜。现在未来得益者是也。初明付嘱流通竟。

(乙)二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又分为四。初药王品。勖宏法之师。宜如药王。竭其神力。尽其形命。唯愿大法宏通。众生获益。庶令弟子有所宗法也。二妙音观音二品。勖受法弟子。于宏法人。勿生轻想。何以故。他方大士。奉命宏经。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以牛羊眼视。不可以凡庸识度也。三陀罗尼品。是明咒护。四妙庄严品。是明人护。又药王以苦行乘此一乘。妙音观音以三昧乘此一乘。陀罗尼以总持乘此一乘。妙庄严以誓愿乘此一乘。普贤以神通乘此一乘。真如实相。是所乘之体。佛界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缘。随物机宜。故使宏者示缘不同。而所乘体。皆是妙法。所有因果。并依一实。以此利物。故曰乘乘。

释嘱累品竟。次释药王菩萨本事品。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号曰药王。大佛顶经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尝娑婆世界所有药味。承事如来。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此文明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顿舍一身。复烧两臂。轻生重法。命殒道存。举昔显今。故言本事品也。说此诸品。并令众生得四悉益。不必拘拘分配。

(丙)初勖宏法之师。文为四。初问。二答。三利益。四多宝称善。

(丁)今初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初世尊下。通问游化。二世尊下。别问苦行。三善哉下。请答也。游化是利他。苦行是自利。游化亦苦行。苦行亦利他。已下妙音等文。总不出自他二利。自行总不出智断福慧。利他总不出三昧神通。通问游者。游必具足十法界身。并如妙音观音。但别举苦行以逗所宜。故请答之言。意在苦行。

(丁)二答二。初但答苦行。游化则指普现色身三昧。或指下二品也。二叹经。

(戊)初中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己)今初

尔时佛告宿王华菩萨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有八十亿大菩萨摩诃萨。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佛寿四万二千劫。菩萨寿命亦等。彼国无有女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及以诸难。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宝树庄严。宝帐覆上。垂宝华幡。宝瓶香炉。周徧国界。七宝为台。一树一台。其树去台尽一箭道。此诸宝树皆有菩萨声闻而坐其下。诸宝台上。各有百亿诸天。作天技乐。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己)二明本事三。初佛说法。二修供养。三结会古今。

(庚)今初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亦犹今佛之告舍利弗。日月灯明佛之因妙光也。

(庚)二修供养二。初现生供养。二次生供养。

(辛)初中二。初修行得法。二作念报恩。

(壬)今初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壬)二作念报恩又二。初三昧力供养。二烧身供养。

(癸)今初

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及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普现三昧。理无出入表用三昧之力。故云入耳。

(癸)二烧身供养又三。初烧身。二佛赞。三时节。

(子)今初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沉水胶香。又饮薝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身。光明徧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

神通力愿者。明其不用世火。还依所得三昧。起利他愿。以观智火。焚难思境。故使光明徧照多国。

(子)二佛赞

其(八十亿恒河沙世界)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葢。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

真法供养者。当是内运观智。观烦恼因果。皆用空慧荡之。故言真法。又观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谁烧谁然。谁供谁受。故名真法也。作是观时苦为法界。见闻获益。故曰乘乘。若不尔者。便成无益苦行。

(子)三时节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

前服香油先满千二百岁。表用方便道。先净界内十二因缘诸苦集也。今火然身。亦满千二百岁。表用实智火。永尽界外十二因缘诸苦集也。初现生苦行供养竟。

(辛)二次生供养五。初生王家。二说本事。三往佛所。四如来付嘱。五奉命任持。

(壬)今初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跏。趺坐。忽然化生。

(壬)二说本事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大王今当知。我经行彼处。即时得一切。现诸身三昧。勤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说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净明德佛。今故现在。我先供养佛已。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复闻是法华经。八百千万亿那由他。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烧身供养佛已。得陀罗尼。闻法华偈。即是得法性身。常不离佛故也。若约事迹。则是于中阴身。得闻妙法。如佛尚自入中阴国教化。况菩萨而无中阴身耶。

(壬)三往佛所

白已。即坐七宝之台。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犹故在世。

(壬)四如来付嘱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涅槃时到。灭尽时至。汝可安施牀座。我于今夜。当般涅槃。又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善男子。我以佛法嘱累于汝。及诸菩萨大弟子。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宝世界诸宝树宝台。及给侍诸天。悉付于汝。我灭度后。所有舍利。亦付嘱汝。当令流布广设供养。应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净明德佛。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于夜后分。入于涅槃。

佛法。通指一代所说。阿耨菩提法。别指法华经也。

(壬)五奉命任持又四。初起塔。二烧臂。三利益。四现报。

(癸)今初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见佛灭度。悲感懊悔。恋慕于佛。即以海此岸栴檀为[艹/积]。供养佛身而以烧之。火灭已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刹庄严。垂诸幡葢。悬众宝铃。

(癸)二烧臂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复自念言。我虽作是供养。心犹未足。我今当更供养舍利。便语诸菩萨大弟子。及天龙夜叉等。一切大众。汝等当一心念。我今供养日月净明德佛舍利。作是语已。即于八万四千塔前。然百福庄严臂。七万二千岁而以供养。

问。烧身但经千二百岁。烧臂何故时长。答。前为自行。身尽入灭。今为宏法。令物会三。故云令无数等。旣言无数声闻发菩提心。故知喜见于佛灭后。不令此等住于小果。此土亦然。

(癸)三利益

令无数求声闻众。无量阿僧祇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现一切色身三昧。

(癸)四现报

尔时诸菩萨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教化我者。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于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大众中立此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由斯菩萨福德智慧湻厚所致。当尔之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宝华。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金色之身。指妙觉极果究竟常色也。二修供养竟。

(庚)三结会古今又二。初结会。二劝修。

(辛)今初

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

(辛)二劝修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手指。谓一节两节。足一指。谓满足然一手指令尽。众生身见最难拔除。故然指功德。远胜外施。妻子是外身。国城等是外财也。问。毗尼中制烧身烧指此劝然指。其事如何。答。大小制别。教意不同。小制结罪。大制令烧。故梵网云。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大佛顶经云。能于如来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夫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诚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大小俱倾。当知此土机缘。咸迷大小。不知先小后大。依何夏次。(应开小夏以成大夏。)先大后小。何心而受。(为知比丘戒法是大乘所应学耶。为慕比丘位高而徒挂虚名耶。为退大求小而反学小法耶。)先小后大。开小乘遮不。先大后小。遮菩萨开不。(开遮之法。具在菩萨戒本。先大后小。仍名菩萨比丘。)一界之内。两众如何。(在大依大戒次。在小依小戒次。)一身之中。二体同异。(大乘无作戒体。极至佛身。比丘无作律仪。俱尽形寿。)大秉于小。取益从何。(以住持僧宝。为人天榜样。比丘轨则。一不可亏。)小诵于大。招损谁测。(未受大戒。不宜盗听。何况自诵。)勤勤甄别。用为来种。所乘之乘。皆妙法故。以依一实。立因果故。乘其所乘。以利物故。但自揣己德。历境观心。与心相应。当顺何制。初答苦行竟。

(戊)二叹经三。初叹能持人。二叹所持法。三明持经福深。

(己)今初

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七宝奉四圣。不如持一偈。法是圣师。能生能养能成能荣莫过于法也。

(己)二叹所持法又二。初叹法体。二叹法用。(体非宗体之体。乃通指一部为体。用非宗用之用。乃指部内体宗用三。共有如是拔与等用也。)

(庚)今初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经中。最为深大。

川流江河。譬乳酪二酥四味教也。海譬法华醍醐说穷本地为最深。徧开一切为最大。

又如土山黑山小铁围山大铁围山及十宝山。众山之中。须弥山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十宝山名出华严经。须弥亦其一也。土黑铁围。故非是宝。余九虽宝。或一或二。神龙杂居。惟此须弥四宝所成。纯天所住。譬余教所诠。能依之四十心十地。或凡或贤或圣。所依之理。或俗或真或中。是为卑下。此经所诠。能依是开示悟入之天。所依是常乐我净之宝。是故第一最上。

又如众星之中。月天子最为第一。此法华经。亦复如是。于千万亿种诸经法中。最为照明。

星月俱于夜现。可譬权智。星多而小。又无盈亏。譬诸经所诠随情方便。各逗一机。不得自在。月独而大。又能盈亏。譬此经所诠随智方便。即实而权。照一切法最为明了。

又如日天子能除诸闇。此经亦复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

日出名昼。可譬实智。诸经不开权显惟一实。故不能除执三之闇。又不能除执近之闇。此经尚破等觉位闇。况复余闇而不破耶。

又如诸小王中。转轮圣王最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众经中最为其尊。

三藏教如粟散王。三乘各别。通教如铁轮王。三乘同位。别教如铜轮王。次第诠于真中二理。诸经隔偏之圆。如银轮王。顿诠三谛。而不收彼定性二乘。此经开显之圆。如金轮王。北洲冰执无我所者。亦归统御。

又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三十二天四方各八。可譬四教各有四门自行化他。此经统而御之。故如帝释为忉利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

劫欲尽时。一切世间众生。法尔皆得二禅。上生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总名光天也。)劫火方起。坏已乃空。空已复成。世界成已。光天众生有命尽者。以福德力。化生初禅。即大梵天王也。初唯一人。乃作是念。云何此间无有伴侣。此后光天复有诸命尽者。亦来化生初禅。即是梵辅及梵众等。故大梵王。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众生亦谓梵王是我等父。斯乃妄计。非是实义。今顺众生情谓。借此比况而已。此经正诠实相妙理。实相徧能出生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学无学及发四教菩萨心者。并依实相而得成就。故为其父也。

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一切如来所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

辟支出无佛世。不藉闻法。独自超悟。故其福田。能胜四果。余经所说。并涉方便。如四果人。因闻思修方乃得悟。此经所诠。纯明无作一实之理。但悟实相。任运契入。如辟支佛。不藉外缘也。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

三乘皆属因位。唯菩萨为第一。余经明七方便因。譬犹二乘。此经明圆因无上。譬犹菩萨。即是因第一也。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诸经明佛。寂场近成。此经明佛。久久远成。故此妙经。统摄一代所说。即是果第一也。大海须弥山。月日转轮王。帝释大梵王。辟支菩萨佛。十喻显尊妙。初叹法体竟。

(庚)二叹法用

宿王华。此经能救一切众生者。(总标与拔)此经能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别明拔苦)此经能大饶益一切众生。充满其愿。(别明与乐)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躶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闇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闇。(以十二譬譬圆与拔)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总结与拔)

二叹所持法竟。

(己)三明持经福深又二。初明持全经福。二明持此品福。

(庚)今初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若书是经卷。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幡葢。衣服。种种之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薝卜油灯。须曼那油灯。波罗罗油灯。婆利师迦油灯。那婆摩利油灯供养。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庚)二明持此品福二。初格量。二嘱累。

(辛)今初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唯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受持此品不受女身者。女人身见尤重。今苦行舍身功德。能拔之也。如说修行。即能往生安乐世界者。便以此经为净土因。与十六观经。大小弥陀经等。无二无别也。如此经说。修行三轨四安乐行。若伏五住。即生同居净土。若净六根。即生方便净土。若破无明。即生实报净土。亦复分证寂光也。问。净土甚多。何必安乐。答。由如来愿摄生故。物机宿缘厚故。标心一方。令专注故。一即一切。不思议故。所以诸经多赞说之。文中身口出香。即是现报。余是生报后报。

(辛)二嘱累

是故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我灭度后。后五百岁中。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恶魔魔民。诸天龙夜叉鸠槃茶等。得其便也。宿王华。汝当以神通之力。守护是经。所以者何。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宿王华。汝若见有受持是经者。应以青莲华盛满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当取草坐于道场。破诸魔军。当吹法螺。击大法鼓。度脱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见有受持是经典人。应当如是生恭敬心。

不老是乐。不死是常。闻经得常乐解。坦然无畏。三惑病消灭也。品中初问二答竟。

(丁)三利益

说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丁)四多宝称善

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乃能问释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初药王品勖宏法之师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六

猜你喜欢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上·远门净柱
  道行经守行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二·佚名
  华严经决疑论序·李通玄
  饿鬼报应经全文·佚名
  致吴稚晖先生书·太虚
  卷第九·佚名
  对于学人之训辞·太虚
  卷中·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五·法云
  又序(光绪七年张守恩重刻序)·周梦颜
  卷第十九·李通玄
  世俗度世品第十·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八·延寿
  第五卷·圆瑛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诗本音卷九·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大雅荡荡上帝【十二霁】下民之辟【二十二昔】疾威上帝【见上】其命多辟【见上】天生烝民其命匪谌【二十一侵】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东説见七月 此章以去入通为一韵】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彊御曽是掊克【

  • 卷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七预宴七十八人诗八十六首【轻车都尉】承 绍【年八十二】金碧觚棱旭景鲜诏从紫禁敞雕筵奉车已荷华资廕就席欣看礼数防麟殿赐氊排彩仗凤楼观酺汜朱?早逾东序延耆老未羡南荣

  • 卷二十二·毕沅

      ◎宋纪二十二 ∷起上章困敦四月,尽重光赤奋若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咸平三年辽统和十八年   夏,四月,以梁鼎制置陕西青白盐事。初,解州池盐通商贩易,鼎请官自鬻,朝

  • 卷二·龙衮

      嗣主   嗣主名璟,字百玉。先主长子,年始十岁出为郎,迁诸卫将军典领军事。先主出镇金陵,以国政付之。转兵部尚书参政事。明年亦赴建康,拜司徒平章事知中外诸军事都统。先主受禅,封吴王,诸道元帅,改封齐王,寻嗣位。乃改元

  • 卷十六 明帝·王夫之

      〖一〗  人才之靡也,至齐、梁而已极。非尽靡也,尸大官、执大政者,靡于上焉耳。明帝之凶悖,高、武之子孙,杀戮殚尽而后止,而大臣谈笑于酒弈之閒自若也。乃晋安王子懋之死,其防閤陆超之、董僧慧先与子懋谋举兵者,独能不昧

  • ○控鹤珍闻十则·许指严

    予友著《濛汜室随笔》,记同治帝遗诏立载澍,李高阳负恩事甚详,颇与外间所传帝崩时景象有异。先是,同治帝将立皇后,召满蒙诸大臣女入宫备选。西太后独喜侍郎凤秀女,欲以中宫处之。凤女虽艳秀绝侪辈,而举止殊轻佻,孝贞及同治帝皆

  •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成化二十年秋七月乙酉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兵部臣奏泰宁等卫夷人欲从辽东开原入贡兼报虏情缘三卫入贡之路旧例俱从永平之喜峰口无自开原入者况今大同宣府屡报虏势东南此地正其入寇之冲难从请宜令辽东镇守官

  •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杨秀传·魏徵

    杨秀,是高祖的第四个儿子,开皇元年(581),立为越王。 不久,转封于蜀,授为柱国、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 开皇二年,升任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原职依旧。 一年多后作罢。 开皇十二年,又任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 不久

  • 史朝义传·刘昫

    史朝义是史思明的小老婆生的儿子。他为人宽容厚道,人们都亲近他。他派人到范阳,杀掉了伪燕国的太子史朝英等人。范阳留守张通儒发觉后,在城里打起来了,几天之内,死了好几千人,才斩杀张通儒。当时洛阳周围几百里,人们相杀而食

  • 叶伯巨传·张廷玉

    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以国子生的身份被授予平遥训导。洪武九年(1376),星变,诏令希求直言,伯巨上书,大致是说:“我观察当今之事,太过者有三: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先王的制度,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能强

  • 卷三十三 丧服小记第十五·郑玄

    虞,杖不入于室,?,杖不升于堂。(哀益衰,散弥多也。虞于寝,?于祖庙。)[疏]“虞杖”至“于堂”。○正义曰:此论哀杀去杖之节也。○注“虞于寝,?于祖庙”。○正义曰:按《士虞礼》:“虞于寝。”又按《檀弓》云:“明日?于祖。”是?于祖

  • 心术下第三十七·管仲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

  • 佛理要略·太虚

    一 因缘生法──向上增进心 甲 破无因及邪因 乙 正因缘法 &n

  • 第三品 空 品·佚名

    第一二一 空小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其时,恰尊者阿难于晡时,从独坐起,[往]近彼世尊,近已,礼拜世尊,坐于一边。坐一边已,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然,世尊!一时,世尊住释迦族之间。有名为那

  • 首相绑架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首相绑架案【Poirot Investigates】又译作 波洛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23年发表了一系列以波洛和黑斯廷斯为主角的短篇故事,连载于英国《The Sketch》杂志,次年选编了11篇,集结成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首相绑架案

  • 时方妙用·陈修园

    《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