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 法 无 边

──二十三年在镇江红卍字会讲──

太虚今日承蒙诸位邀来此地演讲佛法,当知佛法实相,惟佛与佛乃能究竟,非诸凡夫所能测度,乃至三乘圣人不能究竟;及诸佛证得实相,亦无言可说。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诸众生说”。今日门口欢迎标语,有“佛法无边”四字,不妨拿来演讲一下:夫法之一字,义理甚广,可赅括一切万事万理而言,较之儒言物字,尤为博大,如人法、社会法,推而言之,太空、日月星辰,纤芥微尘,人身一毛一窍,无不可以言法;大而天下莫能载,小而微尘莫能喻。然各各法差别不同,各有界限,所谓此法非彼法,以至法法无有涯际。但人类法,以动物草木非人类法为边际。云何人法?如一人有多少斤,相貌好丑,多少年岁,姓甚名谁,如是成为人法;否则、人法即不成就。然则佛说法无边际,岂非错谬?须知事事物物,当下实际理地,不可分别,皆无有边。以相皆俗相,从幻化生,无有实体,执之成碍,故云有边。若以全俗即真,则一一法皆成实相,边际何存?如吾人之现前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一因缘和合,刹那生灭,无穷无尽,尽虚空、遍法界、无非此色心二法之所充塞。然此刹那生灭之法,推之前前无始,推之后后无终,以云现在,亦无涯量;重重无尽之法,皆由此一刹那而生起也。所以、法法无始无终,云有界限,皆由众生识心分别而割裂也。一切众生苟能回光返照,一念不起,则当下无始终、无生无死、无岁月日时,先天地而非老,后天地而非终。不明此义,所以有六道众生怕生死,二乘求了生死等法也。若能了得刹那无生,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有何生死之可言,有何边际之可得哉!万物之生,皆由因缘业力,或好或丑、或高或下、或男或女、或智或愚、种种不同,继续生活,亦赖江河水气,空中养气、日月光明,种种助缘而成就也。佛经所说地、水、火、风、空、识,即此意也。以人身言:痰吐津液谓之水大,身上暖气谓之火大,皮筋毛骨谓之地大,鼻中呼吸谓之风大,此为内四大;如此四大,遍满虚空,谓之外四大。内外相通,变化无际。身上鼻空、耳空,种种窍穴之空,与外虚空,亦无二致。识心触境,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其大无边,如太阳光遍满虚空,无有分限。六大和合假相,一一周遍含容,无有分际;一人即是一切人,一佛即是一切佛,一人即摄一切法,一切法成此一人。从人生假相,即可以悟得人生真相,无始无终,无限无尽也。一人如此,人人如此,所以说法法无边。但此无边之法,非假造作,乃是各各自然也;并不须离相乃见无边,即相可以见无边,方能证知无得无失、无荣无辱、无生无死、无有边际。不独人法然,即一草、一木、一石,亦各各无边;既各各无边,何以言佛法无边?因一切众生识心分别执著,所以有边,惟佛证无分别智体,故称佛法无边。众生迷此,故称凡夫,诸佛悟此,故号圣人。众生法与诸佛法,本无两个,不过能觉此无边法,与不能觉此无边法耳。一切人皆可成佛,其功能即在能觉此无边法耳。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诸佛见人皆是佛,人能直下承当,莫不是佛耳。所谓密宗即身成佛,禅宗立地成佛,犹属赘言;本来是佛,何必言成乎?

怎样为佛?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能如是修持,即是佛行耳。种种演讲,即是教法。佛教大乘八宗;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净土宗、三论宗、法相宗、密宗,各各阐扬佛法无边,均谓之教。诸佛三轮不思议化,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众生受佛教化,即是与诸佛三业相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即所谓密。教与密之间,收摄身心,系念为念,即律、净也。净土观佛相好,依正庄严,普摄众生,同登极乐,惟此一门,最为广大。由密而证诸法实相,即是禅宗也。性、相、台、贤,讲明诸法实相,净、密、律、禅,证明诸法实相。佛证实相,名自受用;应机说法,名他受用;由禅而教,三轮现化,令诸众生,得益不等。或律、或密、或净、或禅、所谓从自受用起他受用,回果向因,回自向他也。佛度众生,众生成佛,无非此八宗之道也。

镇江唐末夹山禅师,有两句话,可以作此八宗结束。客问:“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此两句本不可说,不妨方便言说:猿即心猿,子即教法,从闻思修慧,转识成智,证入诸法实相,如猿抱子而归,不遭意外危险也。既到青嶂,无猿相、无子相,不起分别,即是禅也。鸟即是青嶂里鸟,花即是青嶂里花,诸佛从自证法界,现起他受用身,说法度生,三轮应化,即鸟衔花也。诸佛三密,与众生三密相应,证入自他不二,生佛平等。即碧岩一色,无二相也。苟不证得与佛一如,妄生人我圣凡分别,流转生死,岂有穷尽乎!夹山只二句话,言简意赅,可以总摄八宗大意。(沈性善记)(见正信第五卷六期)


猜你喜欢
  斋 余 法 语·太虚
  卷第六·佚名
  卷第三十三(第五诵之五)·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四卷·佚名
  卷四百一十四·佚名
  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丹霞子淳
  实用佛学辞典序·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澄观
  卷第五十五·佚名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三·佚名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佚名
  如何去除不如法之境界·印光
  卷第三十七(优婆塞部)·宝唱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三卷·宝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三·葛立方

    杜甫诗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则仇池者必真仙所舍之地。东坡在颍州,梦至一官府,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自后作诗,往往自称仇池。如“记取和诗三益友,他年弭节过仇池。”按《唐书志》,成州同谷县有仇

  • 唐音巻四·杨士弘

    元 杨士宏 编张 震 注唐诗正音三五言律诗【临川呉氏曰律虽始于唐然深逺潇散不离于古为得非但句工语工字工而可也】陈伯玉晖上人独坐亭【上人摩诃般若经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増一经

  • 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赵尔巽

      五岱 五福 海禄 成德 马彪 常青 官达色乌什哈达 瑚尼勒图敖成 图钦保 木塔尔 岱森保 翁果尔海 珠尔杭阿 哲森保   五岱,瓜尔佳氏,黑龙江人。乾隆十八年,命隶满洲正黄旗。初以前锋从征准噶尔,授三等侍卫,赐墨尔根巴图

  • 外篇 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刘知几

      班氏著志,牴牾者多。在于《五行》,芜累尤甚。今辄条其错缪,定为四科:一曰引书失宜,二曰叙事乖理,三曰释灾多滥,四曰古学不精。又于四科之中,疏为杂目,类聚区分,编之如后。   第一科   引书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记、《左

  • ●卷九·陶宗仪

      ◎文章宗旨卢疏斋先生《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夫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斯得性情之正。古人于此观风焉。赋者,古诗之流也。

  • 卷四十四·佚名

    十一月初八日(辛未),福康安奏言:台湾贼匪蔓延日久,官兵力疲气馁,总未蒇功。蒙将屯练贵州、广西兵丁预为调拨,各兵俱系生力,锐气方盛,进剿必能得力。臣适因风信不顺,守候数旬。粤西兵业俱到齐,屯练已有至泉州之信,贵州官兵不日亦可

  • 卷五十七·杨士奇

    永乐四年闰七月戊午朔升刑部郎中杨应魁为北京长芦盐运司运使王敬为山东盐运司运使户部郎中李溟为两浙盐运使李全为福建盐运司运使后军都督府经历伏伯安为两淮运司运使○己未 敕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等曰师入安南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七中·袁枢

    宋 袁枢 撰藩镇之乱唐僖宗光启元年 初田令孜在蜀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两神防为十军以统之又南牙北司官共万余贠是时藩镇各专租税河南北江淮无复上供三司转运无调发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华鳯翔等数州租税不能赡

  • 卷二百八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十八世职表十一镶红旗满洲世职上【一等轻车都尉 二等轻车都尉 三等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八十八

  • 洪范统一·赵善湘

    宋 赵善湘 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隂隲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彞伦攸叙商曰祀周曰年洪范周书称祀盖箕子自序其事而周史因而书之也王访于箕子就见之也武王可使箕子归周不能使箕子朝王道不可屈也方

  • 第十二章 18·辜鸿铭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辜讲上面刚提到的贵族(季康子)被国内频繁发生的抢劫搞得心烦意 乱,他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回答:“假如您向他们表现出自己不喜欢钱财,即使是偷盗有 奖,人们也不会

  • 《国风》分叙·傅斯年

    周南、召南《周南》《召南》都是南国的诗,并没有岐周的诗。南国者,自河而南,至于江汉之域,在西周下一半文化非常的高,周室在那里建设了好多国。在周邦之内者曰周南,在周畿外之诸侯统于方伯者曰召南。南国称召,以召伯虎之故。

  • 垦令第二·商鞅

    题记:本篇共分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关垦荒法令的内容,共有二十条法令,二是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

  • 卷四百七十·佚名

    △第二分众德相品第七十六之三复次善现,八十随好者,谓如来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华赤铜。是为第一。如来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各等无差。於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如来手足圆满如意。

  • 卷第一百一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二诸法集智相应。彼法灭智相应耶。答不尔。设法灭智相应。彼法集智相应耶。答不尔。对道智空无相三摩地亦尔。所以者何

  • 烟·屠格涅夫

    《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烟》写于1865年11月至1867年1月,发表在《俄国导报》杂志1867年第2期,同年出单行本。列特维洛夫出国学习农业,在德国的游览胜巴登等待他的未婚妻塔吉亚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

  • 定斋集·蔡戡

    宋代诗文别集。20卷。蔡戡著。全书以奏议策论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集中所上奏札,条列明确,类皆侃直忠亮,为经世有用之言。其论边事,专以严备自守为主,而不汲汲于和战纷争,远虑深谋,亦非好事偷安者所可几及”。如《乞

  • 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于太平兴国五年(980)之后。又作如意摩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陀对阿难宣说袪除雷电恐怖灾难之法,谓东西南北四方各有雷神,名为阿伽、设帝噜、哆钵啰、扫那摩你;若人知其住处之方位,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