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怎样发心报恩

──二十四年在宁波七塔寺报恩佛学院讲──

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报恩,可以为修行的资粮。据心地观经,有四种报恩:一、报父母恩,二、报国家恩,三、报众生恩,四、报三宝恩。四种报恩中,最重要的是报众生恩及报三宝恩。以能够报众生的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因为四生六道一切众生通通是我们过去的父母,人未有见父母受苦而不救者。从此发大悲心,是发最深切的悲愍心,去广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现在过去未来生身的父母;能够度众生,就能报父母的恩了。如此发心,亦就是发菩萨心。如地藏本愿功德经明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在往昔劫中行孝本事,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现今还在地狱代众生受苦。此以大悲心救度众生,就是报父母恩的一个例证。又如目莲尊者,天眼观生身慈母在生作诸恶业,死堕地狱受苦,乃往求释尊开示救母的法要,发起盂兰盆胜会,生母得救升天,并度一切众生离苦。这是以报父母恩而报众生恩的一个例子。既是一切众生通通是我们过去的父母,现今都落在生死轮回,或在地狱里受苦,可悲可愍,于是发心救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那末、报众生恩就是报父母恩,合起来是大悲心的作用。依此大悲心去求学,去修行,我们就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生生的父母,故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诸位既已受菩萨戒,理当随顺菩萨发心修学,则所学的皆是菩萨之学,所修的皆是菩萨之行。若不如此发心,所修学的也不能直达无上菩提,楞严经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是也。

既发此大悲心,还要求救度的方法,否则入阱救人,自陷其身。度生的方法,须向三宝中去求,惟三宝中有这种方法,可以救度一切。从佛法僧来讲,佛是大觉能仁,自己早已发明了救脱生死苦恼的办法,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地位;又能愍一切沉沦受苦的众生,教一切众生依此方法而达到与己同样的无上菩提。然佛所觉悟的一切法,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但众生被三惑烦恼所迷昧,故自己不知。佛不过开示指导,使众生本来具足的一切功德,照佛法去行,得完全开显而已。从凡夫的地位发心,乃至达到部分的觉悟一切,就是真实承佛家业,而能代佛宣化。故既发大悲心救一切众生,而报世世父母之恩,其救度的方法,舍三宝外是得不到究竟办法的。纵有别种相似的方法,也不能真正离苦得乐,结果仍在轮回而已。故惟三宝能救一切众生出轮回而达到究竟离苦得乐的地位。这种办法,凡是要救度众生报父母恩的大心众生,都要修学;诸位就是求这种方法之最力者。然报三宝的恩,就是报国家的恩。因为国家政治,亦以佛法中的人乘正法──五戒十善等──化导人民,而使国家风调雨顺,无诸灾变,所辖之人民相互安生乐业;将来亦可获得人天殊胜的果报。而十善法亦就是佛教信徒修学无上菩提的第一步,故五戒十善为世出世间之基本善法。圣修此善法,三宝恩固可以报,国家的恩亦就包括在三宝恩之中。故四恩只要能报众生恩和三宝恩,则父母恩、国家恩几无不报矣。求学佛法,所有的正闻熏习,都是直接间接为菩提心之增上缘。故发报三宝恩的心,也可以说是发菩提心。若能由发大悲心自度度他,而归敬三宝修学佛法,即能应病施药,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若诸位以此为出发点,则凡举修学世出世间之法门,皆是无上菩提行!否则就是讲通经典,皆非绝对正道之门。(妙静记)(见正信六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佚名
  卷五百三十七·佚名
  漆园指通序·净挺
  在泉州小雪峰寺开示·太虚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中·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二·楚石梵琦
  卷十三·道世
  卷第二十九·昙噩
  卷一百一十一·佚名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周梦颜
  佛说圣大总持王经·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五卷·灌顶
  本社对于今年佛诞纪念会之宣言·太虚
  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八十八·彭定求

        卷488_1 【荐冰】卢钧   荐冰朝日后,辟庙晓光清。不改晶荧质,能彰雨露情。   且无霜共洁,岂与水均明。在捧摇寒色,当呈表素诚。   凝姿陈俎豆,浮彩映窗楹。皎皎盘盂侧,棱棱严气生。   卷488_2 【荐冰】范

  • 楔子·费唐臣

    (驾上,云)自从将学土苏轼安置黄州,不觉又过数年。当初误听李定等论劾,是朕一时没主张。如今在朝官员没一个如他的学问。似此高才之士,岂可终身斥朕逐,已令使臣领敕,宣召他回京,这一来必重用也。(下)(末上,云)下官苏轼,自从遭贬

  • 深夜里听到的乐声·林徽因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静听着,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忒凄凉太薄弱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你和我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 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姚思廉

    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也。父孝穆,梁候官令。知礼涉猎文史,善隶书。高祖之讨元景仲也,或荐之,引为记室参军。知礼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由是恒侍左右,深被委任,当时计划,莫不预焉。知礼亦多所献替。高祖平侯

  • 卷之四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第二十四卷 元·缪荃孙

    广宁桥题字在太仓城内武家桥拓本高一尺七寸,广九寸,正书五行,行字不一。感应金十四总管尊神。都劝缘东岳安镇刘真君尊神。感应金元七官人尊神。募缘张道荣沈德谦至正二年七月七日题。重修无锡州儒学记在无锡县学拓本连额

  • 史记集解卷四·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四周本纪第四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韩诗章句曰姜姓原字或曰姜原諡号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説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

  • 高力士传·刘昫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年幼被阉割,与同类金刚二人,于圣历元年(698)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则天嘉赏其聪慧机敏,年幼仪美,让他在身边供奉。后因小过,被鞭打赶出。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于是往来于三

  • 卷十二 颜渊第十二·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马曰:“克已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

  • 读书丛说卷二·许谦

    元 许谦 撰尧典典从册在丌上皆象形字以丌尊阁册为典为两体防意以可常法而训为常是就音假借此字今备六书三体钦明文思分而言之钦体而明用诚敬主于中而精明发于外也思体而文用智意动于内而文章着于外也合而言之钦明为

  • 第十四章 29·辜鸿铭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辜讲孔子说:“聪明人多说了都感觉惭愧,更喜欢多做。”

  • 卷七 论语·钱时

    卷七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去声]之。”请益。曰:“无倦。”(先者,以身先之也。劳即劳民,劝相之劳。)有以先之,不令而行。有以劳之,虽劳不怨。为政之道莫要于此。而子路犹请益,何哉?答曰无

  • 卷八·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闵公【公名启方荘公之子史记云名开諡法在国遭难曰闵】周【恵王十六年】郑【文公十二年】齐【桓公二十五年管仲为政】宋【桓公二十一年】晋【献公十六年是年晋

  • 议佛教办学法·太虚

    ──十四年讲── 一 绪论   二 佛教摄化世间之学校办法   三 佛教僧伽过渡之大学办法   四 佛教整理后之丛林办法   五 结论一 绪论夷考吾华佛教办学,肇自有清光绪三十年间日人水野梅晓于长沙所办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圆晖

      从此第三。诸门分别。总有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此有三门。论云。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无见。几有对。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 阿毗昙心论卷第二·佚名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远于庐山译  使品第四  已说诸业。诸烦恼今当说。  一切有根本  业侣生百苦  九十八使者  文尼当说思  譬怨不识则害成。若识则得离。诸烦恼亦然。当

  • 三集·佚名

    三集 第一品五〇(三、一、一)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不善根。三之为何?为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不善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贪瞋痴害恶心者 如竹自果自

  • 马有八态譬人经·佚名

    一卷,后汉支曜译。经中说恶马有八态,以譬恶比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