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风》分叙

周南、召南

《周南》《召南》都是南国的诗,并没有岐周的诗。南国者,自河而南,至于江汉之域,在西周下一半文化非常的高,周室在那里建设了好多国。在周邦之内者曰周南,在周畿外之诸侯统于方伯者曰召南。

南国称召,以召伯虎之故。召伯虎是厉王时方伯,共和行政时之大臣,庇护宣王而立之之人,曾有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日辟国百里”。这一带地方虽是周室殖民地,但以地方富庶之故,又当西周声教最盛之时,竟成了文化中心点,宗周的诸侯每在南国受封邑。其地的人文很优美,直到后来为荆蛮残灭之后,还保存些有学有文的风气。

孔子说“南人有言……”,又在陈蔡楚一带地遇到些有思想而悲观的人。《中庸》上亦记载“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这些南国负荷宗周时代文化之最高点,本来那时候崤函以西的周疆是不及崤函以东大的(宣王时周室还很盛,然渭北已是狁出没地,而渭南的矢,在今盩厔县,逼近镐京,已称王了。不知在汉中有没有疆土,在巴蜀当然是没有的。若关东则北有河东,南涉江汉,南北达两千里)。

我们尤感觉南国在西周晚年最繁盛,南国的一部本是诸夏之域,新民族(周)到了旧文化区域(诸夏)之膏沃千里中(河南江北淮西汉东)更缘边启些新土宇(如大、小《雅》所记拓土南服),自然发生一种卓异的文化,所以其地士大夫家庭生活,“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周南》《召南》是这一带的诗,《大雅》《小雅》也是这一带的诗,至少也是由这一带传出,其上层之诗为《雅》,其下层之诗号《南》。南国盛于西周之末,故《雅》《南》之诗多数属于夷厉宣幽,南国为荆楚剪灭于鲁桓庄之世,故《雅》《南》之诗不少一部分属于东周之始。已是周室丧乱,哀以思之音。

二《南》有和他《国风》绝然不同的一点,二《南》文采不艳,而颇涉礼乐:男女情诗多有节制(《野有死麕》一篇除外),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只在二《南》里适用,其他《国风》全与礼乐无涉(《定之方中》除外),只是些感情的动荡,一往无节。

《周南》《召南》是一题,不应分为两事,犹之乎《邶》《鄘》《卫》之不可分,《左传》襄二十九,吴季札观乐于鲁,“为之歌《周南》《召南》”,固是不分的。

现在把《周南》《召南》中各篇的意思,凭一时猜想,写在下面。限于时间和篇幅,考证不详,又不能申长叙论,所以只举大义。以下《国风》皆放此。其中必有不少错误,诸君应详细覆案,若有所疑,便即讨论。

《关雎》  叙述由“单相思”至结婚,所以是结婚时用的乐章。

《葛覃》  这是女子之辞,首章叙景物,次章叙女工,卒章言归宁。

《卷耳》  女子思其丈夫行役在外之辞。但首章是女子口气,下三章乃若行役在外者之辞,恐有错乱。

《樛木》  祝福之辞,《小雅》中这一类甚多。

《螽斯》  祝福之辞,祝其子孙。

《桃夭》  送女子出嫁之辞。

《兔罝》  称美武士之辞。

《芣苢》  女子成群,采芣苢于田野,随采随歌之调。

《汉广》  此诗颇费解,既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又曰“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像是矛盾。欧阳永叔以为“言秣其马者”,所谓“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之意,这话有趣,然亦未必切合。这样民歌每每没有整齐的逻辑,遂心所适而言,所以不可固以求其意。此诗初章言不可求,次章卒章言已及会晤,送之而归,江汉茫茫,依旧不可得。

《汝坟》  妇思其夫行役在外,未见时,“惄如调饥”;“既归”则曰“不我遐弃”。卒章叹息时艰,曰“王室如毁”,则已是幽王丧乱后诗。

《麟趾》  称颂之辞,以麟为喻,颂公姓盛美。

《鹊巢》  送嫁之辞,与《桃夭》同。

《采蘩》  女子之辞。首章次章言自己采蘩,末章言其丈夫早出迟归,以从公室之事。

《草虫》  女子思其丈夫行役在外,未见则忧,既归则悦,与《汝坟》同。

《采苹》  女子采苹之辞,与《采蘩》同。

《甘棠》  周衰楚盛,召伯虎之功不得保持,国人思之。

《行露》  此诗难解,聚讼已多。疑是一女子矢志不嫁一男子之辞。

《羔羊》  形容仕于公者盛服返家。

《殷其雷》  丈夫行役在外,其妻思之旋归。

《摽有梅》  此是女子求男子之辞,乃是一篇《关雎》别面。初章曰及吉而嫁,次章曰及今而嫁,卒章曰语之即嫁。

《小星》  仕宦者夙夜在公,感其劳苦而歌。

《江有汜》  女子为人所弃而歌。首章言虽弃我而后必悔,次章言虽弃我亦即安之,卒章言虽弃我我自乐,《郑风》所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也。

《野有死麕》  男女相悦,卒章虽《郑风》不是过。

《何彼秾矣》  歌王姬下嫁之盛,既曰平王之孙,则明是东迁后多年之诗。

《驺虞》  此是猎歌。

邶鄘卫

邶鄘卫乃一体,不可分,误为人分为三。《左传》襄二十九,吴季札闻乐于鲁,尚不分。邶鄘卫篇章皆是卫诗,而蒙以邶鄘故名者,明音之所自;此是北风,以对南音(详上章)。

《柏舟》  女子不见爱于其夫,困于群妾,作此劳歌。

《绿衣》  此亦悲歌,但所悲何事未明。此是兴体,朱子误以为比。女子制衣,且制且欢。

《燕燕》  相传为庄姜送戴妫归之词。然陈女妫姓,并非任姓,“仲氏任只”,犹《大雅》“挚仲氏任”,虽非一人而同名。若大任之名,后来为人借用以呼一切贤善女子,则此诗可为涉庄姜戴妫者,否则名姓不同,必另是一事。此为送别之悲歌则无疑。

《日月》  妇见弃于夫之哀歌。

《终风》  妇不见爱于其夫,其夫“谑浪笑敖”以待之,伤而歌此。

以上四诗,《毛诗》以为庄姜传,《鲁诗》遗说可考者,则以《柏舟》为寡姜诗,《燕燕》为定姜诗(《韩诗》同),《日月》为宣姜诗,其实皆无征,但为妇人见弃之词耳。

《击鼓》  丈夫行役于外念及室家,思其旧盟,而为哀歌。“平陈与宋”,或云是州吁联合宋、陈、蔡以伐郑纳太叔段事(此事记载《史记》《左传》各不同),不可详考。

《凯风》  孝子之辞,自怨自艾,谓母氏圣善,而已无令德。《毛诗序》以为其母有七子而不安其室,恐怕说得太多了。

《雄雉》  妇思其夫行役在外,悲其不能来,德音慰之。

《匏有苦叶》  义未详,四章不接,恐已错乱。

《谷风》  妇人为夫所弃,为此悲痛之歌。

《式微》  《列女传》(刘向传《鲁诗》)以为是蔡庄夫人与其傅之辟。《毛诗序》以为蔡侯失国久寓于卫,其臣劝之归。毛说较通,然未必有据。

《旄丘》  行役在外之人辗转无定,怨其叔伯不致之归。

《简兮》  形容万舞之士而美之。

《泉水》  卫女出嫁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屡归。初章言思归,次章三章言归宁之行,末章是后来又思归宁也。

《北门》  士不得志,穷而且劳。

《北风》  男女相爱,同行同归。

《静女》  此亦同上,为男女相爱之辞。

《新台》  本事已亡,诗义不详。《毛诗序》以为剌宣公诗,甚觉不切。此篇与下篇之毛义,朱子皆疑之。

《二子乘舟》  鲁说以为伋、寿二子傅母作,毛以为国人伤伋、寿之死而作,然诗中无可证此义者。

《柏舟》  母氏欲其嫁一人,而自愿别嫁一人,以死矢之。

《墙有茨》  言卫宫淫乱。

《君子偕老》  美君夫人之辞,全无剌义。“不淑”即“不吊”,王引之吴大澂已证之。

《桑中》  男女相爱之诗。

《鹑之奔奔》   刺其上之词。

《定之方中》  《左传》《史记》皆载卫懿公灭于狄事。懿公战死,“宋桓公逆诸河……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漕。齐侯使公子无亏率车二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戴公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狄,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毁为卫君,是为文公”。“文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受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此诗中言“作于楚宫”,“作于楚室”,“以望楚矣”,其为卫文公营楚丘诗甚明。末云“牝三千”,生息已繁矣。

《蝃》  义不详。初二章言行远父母,卒章言无信不知命,当有错乱。

《相鼠》  剌无礼。

《干旄》  此诗本事已亡,义不能详。

《载驰》  此许穆夫人诗。《列女传》三:“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我之事,维有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立社稷?’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其后翟人攻卫,大破之,而许不能救卫侯,遂奔走涉河而南,至楚丘。齐侯往而存之,遂城楚且以居卫侯,于是悔不用其言。当败之时,许人驰驱而吊唁卫侯,因疾之而作诗云……君子善其慈惠而远识也。”按此段所记与《左传》《史记》皆不合,许穆夫人为懿公之妹,非其女。且懿公被杀,国亡,齐先立戴公,以城于漕,次立文公,以城楚丘。《列女传》当是本之《鲁诗》说,未采《左传》《史记》。《毛诗》:“序《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按此说本之《鲁诗》而稍改善,犹有不妥处,即谓许穆夫人思归而不得;诗文中则许穆夫人固已“言至于漕”矣。

解此诗最善者,无过朱子。从朱子之解,诗中文义可通。盖许穆夫人已至于漕,而许大夫追之使反,愤而为此诗。朱说易见,且文繁,故不录。

《淇澳》  自《鲁诗》以来相传以为美卫武公之作。诗本文无证,要之为美“君子”之时则然也。

《考槃》  隐居不仕者之诗。

《硕人》  自《鲁诗》以来,相传以为为庄姜作。以诗本文论,此说是也。此诗鲁以为刺,毛以为悯,其实不含刺悯,但形容庄姜容貌意态之美耳。盖庄姜初由齐至卫,卫人惊其美而有仪,乃作此歌。故先叙其家世,末叙其媵从也。此与《召南》之《何彼秾矣》,《大雅》之《韩奕》,皆歌初嫁之诗。《左传》“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此乃发明《毛传》所谓悯者,诗文全不涉及“无子”。《左传》中论诗义者多刘歆诸人羼入,成其古文学之系统,前人论之详矣。

《氓》  妇人为夫所弃之劳歌,与《谷风》同。

《竹竿》  诸侯女嫁于卫,思归宁而不得之辞(非卫女嫁于侯者之辞)。

《芄兰》  所谓不详。

《河广》  《毛序》以为宋桓夫人作。“宋桓夫人,卫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义不可往,故作是诗以自止。”不知此说是否,其为思宋之诗则无疑。

《伯兮》  丈夫行役在外,其妻思之。

《有狐》  丈夫行役在外,其妻虑其无衣无裳。

《木瓜》  男女相好之辞。

《王风》是周朝东迁以后在王城一带的民间诗。《王风》与二《南》不同者,二《南》虽涉东周之初,犹是西周之遗风,所以并不是乱世之音;《王风》则在东迁之后,疆土日蹙,民生日困,所以全是些乱离的话。

《黍离》  行迈之人悲愤作歌。《毛序》谓“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然诗中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与此情景颇不切合。

《君子于役》  丈夫行役于外,其妻思之。

《君子阳阳》  室家和乐之诗。

《扬之水》  戍人思归之诗。东迁之后,既亡四疆,而南国又迫于楚。周室当散亡之后,尚须为南国戍。申甫许皆受迫害,而周更大困矣。此桓庄时诗,桓庄以前,申甫未被迫,桓庄已后,申甫已灭于楚。

《中谷有蓷》  女子嫁人不淑之悲诗。

《兔爰》  遭时艰难,感觉到生不如死。此《诗三百》中最悲愤之歌。

《葛藟》  政衰世乱,人民流散,求寄生于人家,而人不收。

《采葛》  男女相思之歌。

《大车》  男女相爱,不敢同奔,矢以同死。

《丘中有麻》  男女约期之词。

《缁衣》  义不详,《毛序》以为美武公,不知何据。

《将仲子》  一女爱一男子,而畏父母宗族,辞以绝之。

《叔于田》  郑人爱大叔段,而称美之。

《大叔于田》  同上。

《清人》  此诗之本事,毛氏《左传》相表里为一辞。《毛序》:“清人,剌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春秋·闵元》“郑弃其师”。《左传》:“郑人恶高克,使率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此为《左传》之最不似《国语》处,亦即最显然敷衍经文处。此古文学之系统的印证,最不足信者,此诗本事竟不可考。

《羔裘》  美君子。而此君子为何人,则本事已亡。

《遵大路》  男女相爱者中道乖违,于路旁作别,仍愿留之。

《女曰鸡鸣》  此亦相悦者之辞。

《有女同车》  美其所爱之女子之辞。

《山有扶苏》  相爱者之戏语。

《萚兮》  此诗无义,只是说你唱我和,当是一种极寻常的歌词,如《周南》之《芣苢》。

《狡童》  一女子为其所爱者所弃,至于不能餐息。

《褰裳》  女子戏语其所爱者之辞。

《丰》  一女子悔未偕迎之者俱去,而言欲与之归。

《东门之》  上章言室迩人远,下章言思之而不来。盖爱而不晤者之辞。

《风雨》  相爱者晤于风雨鸡鸣中。

《子衿》  爱而不晤,责其所爱者何以不来也。

《扬之水》  相爱者闻人言而疑,其一慰其他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

《出其东门》  一人自言其所爱之专一。

《野有蔓草》  男女相遇而相爱,自言适愿。

《溱洧》  相爱者偕游之辞。

《论语》有“郑声淫”“放郑声”之说,直到李斯时,“郑卫桑间”,尚成乐中一势力。今就《三百篇》中《郑诗》看,二十一篇中,十五篇言涉男女情爱事,《萚兮》一篇,或亦为此用。是《郑诗》多言男女,诗中固为显证,不必以“郑声淫”但指声言不指诗言也。此亦足证孔子固未删《诗》,《诗》若由孔子删者,必无此样《郑风》。

《鸡鸣》  妃戒其君以应早朝。

《还》  一女子自言逢一男子,其人爱而揖之。

《著》  男子期女子于其家,而见其盛装也。

《东方之日》  此应为女子之言,朱子误以为男子之言。“彼姝者子”,固可为称男者。此诗之义自显。(如“孑孑干旌”之“彼姝者子”,非指女人。)

《东方未明》  从仕于公者,感于辰夜劳苦,其君兴居不时,与《南》中之《小星》同。

《南山》  《毛义》以为言齐襄公鲁文姜事,与诗本文甚合。

《甫田》  大夫行役在外,其妻思之。

《卢令》  称美猎者。

《敝笱》  形容齐女出嫁。《毛义》以为指鲁桓夫人文姜(同《南山》),未知有据否。

《载驱》  叙述齐女嫁于鲁事,并无剌语。鲁娶于齐事不一,未必指文姜也。

《猗嗟》  称美齐之甥形容修好,舞射俱臧。鲁庄公固为齐甥,然不知此诗是否指之。

如《南山》《敝笱》《载驱》《猗嗟》为一时之诗,则应是尽叙文姜鲁庄者。

按,齐有泱泱大国风之誉,《诗三百》中殊不足以见此。疑《诗三百》之集合受齐影响少,齐诗多不入内,入内者固不足代表齐也。

《魏诗》是否即《晋诗》之一部,未能决。但唐魏之关系决不与邶鄘卫同。邶鄘卫者实是一事,皆是卫诗,而实以北庸以记音之系统。此为北声,用对南音也。至于魏,或为魏亡前之诗,如此则为《魏诗》;或为魏亡后诗,如此则为《晋诗》。要之出于魏故地。今以唐魏相校,诗意多不同风,《魏诗》悲悯,《唐诗》言及时行乐,容非一体。

《纠纠》  女子为其丈夫制履制服,而其丈夫性褊急,歌以剌之。

《汾沮洳》  疑是言一寻常百姓之子,美如玉英,贵族不及。

《园有桃》  心有忧者,“居则忽忽若有所亡,行则不知其所往”。愤人之不知,而弃捐不道。

《陟岵》  行役在外者,思其父母兄在家思之归。

《十亩之间》  男女相悦,而言同归。

《伐檀》  民剌其上不猎不稼,有貆有禾。

《硕鼠》  民苦于重征厚敛,以硕鼠比其上,而云将适异国。

《蟋蟀》  言人应及时行乐,否则时日不我与。末又诵云:“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山有枢》  此亦言及时行乐,而多含悲痛之意。

《扬之水》  《毛序》云:“剌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按首章云:“从子于沃。”卒章云:“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恐是曲沃谋翼事。

《椒聊》  疑是称美人之子孙蕃衍。犹《南》之《螽斯》。

《绸缪》  男女相遇,而为戏语。或谓此是婚娶时夫妇相谓之语。

《杕杜》  飘流之人,感在外之艰难,而思他人不如同父同姓也。

《羔裘》  不详。

《鸨羽》  行役在外,不遑事父母,而为哀歌。

《无衣》  言我固有衣,然不如服子之衣,更为安吉。《毛诗》以为是曲沃武公并晋始受王七命事,恐是附会。

《有杕之杜》  思君子,欲其来,而言“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葛生》  此是怨旷之词。妇人感其夫在外,无与息与居者,更不知其何日来,而作沉痛语曰“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言其不能待而先死也。

《采苓》  此劝人勿轻信谗言之辞。

秦与周同地,虽异世而有同者,《秦风》词句每有似《小雅》处。

《车邻》  此亦及时行乐之意。

《驷》  此猎歌,其用于公室者,如《石鼓文》;其流行在民间者,如此类。

《小戎》  丈夫出征,其妻思之。

《蒹葭》  此亦相爱者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

《终南》  秦人美其君之辞。

《黄鸟》  秦穆公卒,以三良为殉,国人哀之,而歌此诗。三家毛义同,事见《左传》。

《晨风》  丈夫在外,其妻思之。

《无衣》  秦武士出征时,相语之壮辞。

《渭阳》  《列女传》(传《鲁诗》)《毛序》皆以为秦康公送其舅氏晋公子重耳入国之辞。

《权舆》  言为礼不卒,后不承先,但不知如何人之歌也。

《宛丘》  形容舞者之辞。

《东门之枌》  朱子云:“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按此说是也。

《衡门》  朱子云:“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按此说是也。

《东门之池》  思女子之辞。

《东门之杨》  男女相期于昏,而明星煌煌,犹未至也。

《墓门》  妇不得志于其夫之悲歌,与《邶诗·终风》同义。颠倒思予,乃文法之倒转,即予思颠倒。

《防有鹊巢》  朱子云“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辞”。

《月出》  朱子云“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

《株林》  人民歌陈灵公君臣从夏姬游事,事见《左传》《国语》。

《泽陂》  此亦思女子之辞。

按,《陈风》所歌之事,最近于郑。

《羔裘》  不详。毛义不通。

《素冠》  亦男女相爱之辞。女子见其所爱者遭丧,仍欲速嫁之也。

《隰有苌楚》  感于人生艰难,不如草木之无知。

《匪风》   悲诗。

按《桧诗》之体,以“兮”为结,甚似《郑风·缁衣》,故《郑》《桧》恐是一地之诗。桧于西周时,即为郑灭。

《蜉蝣》  悲诗。

《候人》  言在朝者不称其位,无已,退与季女游乐。

《鸤鸠》  颂美其上之辞。

《下泉》  伤时衰世乱,而念昔之盛世。

按曹叔振铎,文之昭也。周初所褒大封,后乃畏服于强邻。故《鸬鸠》之辞,稍似《小雅》;《下泉》之辞,有类亡国之音哀以思者,盖曹在初年必为大国,后乃衰微不承权舆耳。

《七月》  封建制下农民之岁歌。

《鸱鸮》  作鸟语者。此类人作鸟兽语之诗,古代中国只有此一首遗后来。

《东山》  士卒东征者,既感行役之劳,返其家室,与妇相语。

《破斧》  周公东征,虽功烈甚大。而民亦劳苦。此实哀诗,如依四家美剌之义以为序,此真“剌周公也”。

《伐柯》  此疑是婚诗。

《九罭》  就卒章看。或是徂东兵士,不愿周公西归之歌。

《狼跋》  美公孙,然不知此公孙是何人,其非周公则甚明。

《豳风》虽涉周公事,然决非周公时诗之原面目,恐口头流传二三百年后而为此语言。其源虽始于周公时,其文乃递变而成于后也。不然,《周颂》一部分如彼之简直,《豳风》如此之晓畅,若同一世,于理不允。

猜你喜欢
  周礼正义序·郑玄
  卷五·韩婴
  詩經卷之八  朱熹集傳·朱熹
  第九章 15·辜鸿铭
  卷十·吴浩
  卷十五·湛若水
  卷二十三·王道焜
  卷二百五·佚名
  卷一·佚名
  诸法等品第八十六·佚名
  沙门品第十一·佚名
  法海观澜卷第三·智旭
  第二十六卷·佚名
  念佛三昧不易得·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僦居·李渔

    〖双调引子·金珑璁〗(外巾服、苍髯,末扮家僮随上)公车频换轸,碌碌京尘。疑鬓雪,冻儒巾。半途丢未肯,安排老翮抟云。拚岁月,傲乾坤。琴书碌碌为谁忙?未得青云早得霜。莫笑英雄髀肉老,据鞍犹似少年场。学生曹有容,字个臣,山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汤显祖

    第二十一齣 录摄【字字双】〔丑扮府幕官上〕爲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自家南柯郡幕录事官是也。阙下正堂。小子权时署印。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

  • 卷三十五·唐圭璋

    ○感皇恩次商参政韵睡起独登临,不禁残酒。楼上阑干厌晴柳。好山凝望,良是慰予心友。风烟春近也,平安否。画戟朱门,谁堪炙手。茶社诗盟要长久。年来和梦,无复东奔西走。麒麟新画像,从渠有。○鹧鸪天次姜御史

  • 卷三百八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八 陈? 老将行 忆在羽林年少时飞鞚惯将生马骑自怜生忝将门子寜比长安狂狭儿二石雕弓不虚发几从大将西出师左挟蛇矛右龙劒斩除虏寇如蒿藜未数嫖姚功

  • 卷六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六十文学读书赋          【晋】束 晳耽道先生澹泊闲居澡练精神呼吸清虚抗志云表戢形陋庐垂帷帐以隐几被纨素而读书抑扬嘈囋或疾或徐优游蕴借亦卷亦舒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

  • 致梁实秋·闻一多

    实秋吾友:归家以后,埋首故籍,“著述热”又大作,以至屡想修书问讯,辄为搁笔。侵晨盆莲初放,因折数枝,供之案头,复听侄辈诵周茂叔《爱莲说》,便不由得不联想及于三千里外之故人。此时纵犹惮烦不肯作一纸寒暄语以慰远怀,独不欲藉此

  • 列传第十七 沈君理 王瑒 陆缮·姚思廉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

  • 第十回 逾黄泽刘鄩失计 袭晋阳王檀无功·蔡东藩

      却说梁任杨师厚为天雄节度使,兼封邺王。师厚晚年,拥兵自恣,几非梁主所能制,幸享年不久,遽尔去世,梁廷私相庆贺。租庸使赵巖,判官邵赞,请分天雄军为两镇,减削兵权,梁主友贞依计而行。天雄军旧辖疆土,便是魏、博、贝、相、澶

  • 读礼通考卷四十七·徐乾学

    丧仪节十筮宅至葬司马氏书仪卜宅兆葬日【开元礼五品以上卜六品以下筮今若不晓卜筮止用杯珓可也若葬于祖茔则更不卜筮】 既殡以谋葬事【檀弓曰既殡旬而布材与明器今但殡毕则可以谋葬事】既择地得数处执事者掘兆四隅外

  • 通志卷六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文略第二礼类第二【周官 仪礼 丧服 礼记 月令防礼 仪注】周官【注 义疏 论难 义类 音 图】周官礼十二卷【马融】周官礼十二卷【郑元注】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 卷七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七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七十九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

  • 周豳国公宇文广传·李延寿

    宇文广,字乾归,从小就端正严谨,喜好文学。北周明帝武成初年,他任大将军、梁州总管,进而又被封为蔡国公,迁任秦州刺史、总管十三州诸军事。性情明察,善于扶危,官吏百姓对他既畏惧又喜欢。晋公宇文护专擅朝廷大权,宇文广劝他收敛

  • 丁汝夔传·张廷玉

    丁汝夔,字大章,沾化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改为庶吉士。嘉靖年初期,授官礼部主事。因争辩“大礼”被杖拷打,调到吏部。累官山西左布政使,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历抚保定、应天。调入朝廷任右副都御史。因事调到湖

  • 濮英传·张廷玉

    濮英,庐州人。最初因勇敢担任百夫长,累积功劳官至西安卫指挥,因军政不修,被朝廷召回诘责,改派叶升取而代之。叶升呈说濮英贤良,朝廷令他回到西安卫。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命耿炳文选拔陕西都司卫的部队加强边防,唯独濮英操练

  • 卷八·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八     明 胡广等 撰豳一之十五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虞夏之际弃为后稷而封于邰及夏之衰弃稷不务弃子不窋【迍入声】失其官守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孔氏曰韦昭以为不窋当太康之

  • 卷五十五·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五十五   宋 王与之 撰校人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郑锷曰用木相交为圈槛以制禽兽之出入者谓之校校人掌马官之长制马必以

  • 真正的自己·佚名

    一所寺院的监院师父,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ldquo;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rdquo;监院说:&ldquo;我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rdquo;法眼:&ldquo;为何不特别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rdquo;监

  •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李道谦

    简称《祖庭内传》。元道士李道谦编。三卷。终南山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早期修道之外,其徒尊为“祖庭”。书中载金、元时该派道士玉蟾真人等三十七人传记,熔铸诸家碑记而成。前有王明道序,称“天乐真人(李道谦号)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