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安佛教复兴之希望

──二十年十月在西安陕西辛未讲经会欢迎大会讲──

长安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繁荣地,也是佛教古时最隆盛之场所,实在如康居士所说的一样。太虚早就想来此观光,民十一蒙李桐轩先生至汉迎接,正是很好的机会,但因为有事不能离开,乃先请妙阔法师代表来此。到去年,因为贵省的天灾,朱子桥先生在这边热心施赈,并且想从根本上救灾,恢复古时的文化与佛教的遗迹,与康居士等寄信给我,请我来陕。因此、又燃起我来陕的热情,所以有此一行。也是因为陕西历年的灾厄和佛教的衰落,使我不得不来。今日能与各位相聚一堂,诚是莫大之幸事!所谓佛法,就是众生法──由众生觉悟之法──,并不是另外的东西。但是因为众生不能够觉悟,所以造业受报,名为众生。既此众生法就是佛法,所以佛法应以众生法为根源,应当走向十字街头,到多灾多难的民众中去;故诸佛以苦谛为师,一切菩萨以大悲为本。因为救济众生解脱一切苦,才有佛法,佛法实在不是少数人的消遣品与山林享清福的,更不是单在寺院里供人膜拜的,他完全是以救济众生为本的。就是说明:为什末因缘而成世界人生?能够阐明这诸法真相,才是佛法的要义。然而这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乃至一花一木都是佛法的全体大用,要是能觉悟,当下即是,也并不是求之于他人或他界所能够的。法界性相虽是本来如此,假使没有无上正遍觉的佛陀来证明、说明,那末、本来的相性就永久沉没于长夜无明之中,举心起念,动身发语,无不是荒谬的业行,无不是杂染的果报,于是、乃成生死的痛苦世界;在恶业极甚的时候,发生极苦的灾难。所以学佛的人,应该知道一切众生法就是佛法。于此认清以后,再向世界的一切众生展转开导,使他们也有同样的觉悟。

我在未来之前,有人谈到西安的古代文化早已扫地,佛教亦衰落不堪,且历经兵灾、匪灾、旱灾、水灾,路途不但难于跋涉,即景象亦必十分凄惨。但是来此观察之后,却发生了三种好的感想:

一、我此次是由北平经河南来的,由洛阳过灵宝的行次,很觉得山河的景色惨淡,目不忍睹!到过了潼关以后,觉得时虽入秋,田野中都还是欣欣向荣,煞是另外一种景象。至临潼与西安的附近,看见青山绿水,尤觉可爱。以为陕西经过大灾以后,从前所有的苦果业报,都是受过了,陕西人也都有悔恶向善的心了,这是我在途中所得的极好之卬象。

二、陕西是周、秦、汉、唐的首都,是古代文化最繁盛之处,佛教虽发源于东汉,但是各宗派都盛宏于长安。所以、我以为无论是中国民族古代的文化精神,或佛教的输入而发展的,在气象万千、光耀世界的时候,都是在长安。到宋朝东迁,文化失去原来的伟大,佛法也一落千丈。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安的文化能够兴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振作的时候,也就是佛法发扬光大于全球的时候,这是我于来此后才发生的感想。现时我虽未到各地去考察,但是知道已是中国古文化和佛教复兴的时候了。我不独为陕西抱无限的乐观,实在是全民族的天灾和外患息灭的良机,国家由乱至治的绝好当儿啊!

三、我为了讲演佛法,曾到过中国各地,周游过世界,考察信佛的民众,觉得有些能修福行善的,但同时于其他宗教有同样的信仰,而不能确切的于佛教真实的明了。其能够确切明了真实信仰的,反多不修福行善,大都是政学界的知识份子,不过如研究其他学问一样只有信解罢了。这种修慧不修福,不肯做利生事业的人,和前者修福不修慧的人,都是各走一端。其实、应当如佛两足──福足、慧足──才对的;佛教的大乘菩萨,都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能知不行,能行不知,都是偏缺。我每见唯学不行的人都落了遁世的空寂,假如你要教他作事,没有一事不仍落于三毒的,这都是不能具有大乘菩萨真精神的原故。但是到了西安,又使我不期然地发生了很大的欢喜,因为此次救陕西天灾的诸君,都是信佛的,并且都能真实了解佛法,能够本著大悲救世的精神来救灾民的饥寒。同时、能使他们信解佛法,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痛苦,这种举动,就是福慧双修、悲智兼运的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在陕西表现出来了。我因了以上这三种感想,如受法乐,自己精神上非常愉快,对于陕西表示百二十分之谢意。所以、将所感想到的贡献于各位,以酬各位之美意!同时、希望各位今后须更加努力振作,使能在此已具的良好基础上发扬光大!化城记于双十节之后一日。(见海刊十二卷十一期)

(附注)原题“在陕西辛未讲经会欢迎大会演讲词”,今改题。


猜你喜欢
  中国信愿行净土与日本教行信证真宗·太虚
  佛说缘本致经·佚名
  卷第四十五·李通玄
  宗教答响序·元来
  卷第四十五·德清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佛学大系·太虚
  四大种之研究·太虚
  卷第九·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六·知礼
  卷八十一·佚名
  论佛教伦理讲话·太虚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二卷·宗赜慈觉
  佛说小道地经·佚名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五桥梁类五言古赋得桥         【梁】简文帝浮梁既冲险通波信可陵乘空写渭石跨岸拟河冰斜防隐浊雾布影入清渑方知歌緑水无待榜苍鹰石桥           简文

  • 提要·李辕

    臣等谨案草阁集六巻拾遗一巻明李昱撰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人南雍志作临安人葢钱塘左宋临安地偶署前代地名非明之临安也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昱元季避地永康东阳间馆于胡氏故集中与胡伯宏兄弟赠答之什最多此集乃昱没后伯宏

  • 列传卷第一百一十·刘昫

    ○韩愈 张籍 孟郊 唐衢 李翱 宇文籍 刘禹锡 柳宗元 韩辞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

  • 明宫史卷二·吕毖

    ○内府职掌祖训所载设立内府衙门职掌品级间有所未及载并载而未详者谨谱次梗概于左按内府十二监曰司礼曰御用曰内官曰御马曰司设曰尚宝曰神宫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绶曰直殿曰都知又四司曰惜薪曰宝钞曰钟鼓曰混堂又八局曰兵

  • 二百四十五 内务府奏请将曹(兆页)等售参银两拨交内库摺·佚名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请旨事。 康熙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奏事六品官双全等交出李煦等为售人参事具奏汉文摺一件,人参列等摺价单一件,传旨:著交内务府总管。钦此。 据李煦等所奏汉文摺内称:奴才李

  • 敬宗孝庄帝纪·魏收

    孝庄皇帝,名子攸,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母亲名叫李妃。肃宗初年,因为元勰有鲁陽保护皇帝的功劳,被封为武城县开国公。孝庄帝幼年在宫内陪肃宗读书,长大以后,风神秀慧,姿仪伟岸。朝廷拜他为中书侍郎、城门校尉、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深

  • 卷四·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宋 宋敏求 编帝王改元中改元载初赦改元开元赦改元天宝赦改天宝三年为载制改元上元赦去上元年号赦改元永泰赦改元大历赦改元中改元载初赦朕闻元皇纂历则天地以裁规大圣握图法隂阳以施化故

  • 目录·拜住

     大元通制序  卷第二  户令一   户例    投下收户    官豪影占    非法赋敛    以籍为定    冒户    搔扰工匠  卷第三  户令二   隐户占土    亲在分居    收

  • 卷81·陈邦瞻

    ○两朝内禅(孝宗、光宗、宁宗、庙议、陵议附)孝宗淳熙十四年九月癸卯,太上皇有疾。冬十月辛未,帝罢朝,侍疾。赦。乙亥,太上皇崩于德寿殿,遗诏太上皇后改称皇太后。帝号痛擗踊,谓宰臣王淮等曰:“晋孝武、魏孝文实行三年丧服,何妨

  •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五工部九虞衡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采捕虞衡掌采捕之事野味以供宾祭皮张翎毛以供军器军装皆不可缺者至於禁令亦本司所掌今并载之野味诸司职掌凡每岁祭祀及供

  • 十二年·佚名

    (甲戌)十二年大明崇祯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子,江原監司姜弘重馳啓曰:「嶺西各邑則隨起收稅,嶺東九邑則以量田後,元田案每年收稅。近來則敬差官覆審時,勒定加起自覺之數,故各邑以火粟田充數以報。火粟田,卽斫木墾田一年耕,而隨

  • 哀公·哀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来奔。公会吴伐齐。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夏,宋人伐郑。晋赵鞅帅师侵齐。五月,公至自伐齐。葬齐悼公。卫公孟彄自齐归于卫。薛伯夷卒。秋,葬薛惠公。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吴救陈。【传】十年春,邾

  • 卷十四·佚名

    △圣行品第七之四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

  • 卷下·佚名

    复次钩锁。菩萨所遵不行色空。色者自空。亦不空痛痒思想生死识行识自然空。亦不人行色为空。色者则空。本末尽无则曰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则亦为空。若欲尽者本末尽故曰识空亦曰自然。若已尽者一切诸法亦当复荆若诸法

  • 胜鬘宝窟卷中(之本)·吉藏

    慧日道场沙门释吉藏撰尔时胜鬘下。第四明摄受正法章。作三门释之。一来意门。若明说法次第者。上来三章明起说方便。今此一章正明说法。江南彬师正为此释。中寺安师还传此解具如前释。若就化他门释者。上来三章明胜鬘

  • 浮溪集·汪藻

    诗文别集。宋汪藻(1079—1154)撰。三十二卷,拾遗三卷。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后以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知徽州、宣州。卒封新安郡侯。

  • 朝鲜王朝实录[鲁山君日记]·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鲁

  • 钦定仪礼义疏·鄂尔泰

    四十八卷。清鄂尔泰等奉旨撰。1748年钦定《三礼义疏》第二部。此书诠释七例:“正义”、“辨正”、“通论”、“余论”、“存疑”、“存异”、“总论”,与《钦定周官义疏》同。分经文四十卷,冠以《纲领》、《释宫》各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