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佛教复兴之希望
──二十年十月在西安陕西辛未讲经会欢迎大会讲──
长安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繁荣地,也是佛教古时最隆盛之场所,实在如康居士所说的一样。太虚早就想来此观光,民十一蒙李桐轩先生至汉迎接,正是很好的机会,但因为有事不能离开,乃先请妙阔法师代表来此。到去年,因为贵省的天灾,朱子桥先生在这边热心施赈,并且想从根本上救灾,恢复古时的文化与佛教的遗迹,与康居士等寄信给我,请我来陕。因此、又燃起我来陕的热情,所以有此一行。也是因为陕西历年的灾厄和佛教的衰落,使我不得不来。今日能与各位相聚一堂,诚是莫大之幸事!所谓佛法,就是众生法──由众生觉悟之法──,并不是另外的东西。但是因为众生不能够觉悟,所以造业受报,名为众生。既此众生法就是佛法,所以佛法应以众生法为根源,应当走向十字街头,到多灾多难的民众中去;故诸佛以苦谛为师,一切菩萨以大悲为本。因为救济众生解脱一切苦,才有佛法,佛法实在不是少数人的消遣品与山林享清福的,更不是单在寺院里供人膜拜的,他完全是以救济众生为本的。就是说明:为什末因缘而成世界人生?能够阐明这诸法真相,才是佛法的要义。然而这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乃至一花一木都是佛法的全体大用,要是能觉悟,当下即是,也并不是求之于他人或他界所能够的。法界性相虽是本来如此,假使没有无上正遍觉的佛陀来证明、说明,那末、本来的相性就永久沉没于长夜无明之中,举心起念,动身发语,无不是荒谬的业行,无不是杂染的果报,于是、乃成生死的痛苦世界;在恶业极甚的时候,发生极苦的灾难。所以学佛的人,应该知道一切众生法就是佛法。于此认清以后,再向世界的一切众生展转开导,使他们也有同样的觉悟。
我在未来之前,有人谈到西安的古代文化早已扫地,佛教亦衰落不堪,且历经兵灾、匪灾、旱灾、水灾,路途不但难于跋涉,即景象亦必十分凄惨。但是来此观察之后,却发生了三种好的感想:
一、我此次是由北平经河南来的,由洛阳过灵宝的行次,很觉得山河的景色惨淡,目不忍睹!到过了潼关以后,觉得时虽入秋,田野中都还是欣欣向荣,煞是另外一种景象。至临潼与西安的附近,看见青山绿水,尤觉可爱。以为陕西经过大灾以后,从前所有的苦果业报,都是受过了,陕西人也都有悔恶向善的心了,这是我在途中所得的极好之卬象。
二、陕西是周、秦、汉、唐的首都,是古代文化最繁盛之处,佛教虽发源于东汉,但是各宗派都盛宏于长安。所以、我以为无论是中国民族古代的文化精神,或佛教的输入而发展的,在气象万千、光耀世界的时候,都是在长安。到宋朝东迁,文化失去原来的伟大,佛法也一落千丈。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安的文化能够兴的时候,就是中国民族振作的时候,也就是佛法发扬光大于全球的时候,这是我于来此后才发生的感想。现时我虽未到各地去考察,但是知道已是中国古文化和佛教复兴的时候了。我不独为陕西抱无限的乐观,实在是全民族的天灾和外患息灭的良机,国家由乱至治的绝好当儿啊!
三、我为了讲演佛法,曾到过中国各地,周游过世界,考察信佛的民众,觉得有些能修福行善的,但同时于其他宗教有同样的信仰,而不能确切的于佛教真实的明了。其能够确切明了真实信仰的,反多不修福行善,大都是政学界的知识份子,不过如研究其他学问一样只有信解罢了。这种修慧不修福,不肯做利生事业的人,和前者修福不修慧的人,都是各走一端。其实、应当如佛两足──福足、慧足──才对的;佛教的大乘菩萨,都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能知不行,能行不知,都是偏缺。我每见唯学不行的人都落了遁世的空寂,假如你要教他作事,没有一事不仍落于三毒的,这都是不能具有大乘菩萨真精神的原故。但是到了西安,又使我不期然地发生了很大的欢喜,因为此次救陕西天灾的诸君,都是信佛的,并且都能真实了解佛法,能够本著大悲救世的精神来救灾民的饥寒。同时、能使他们信解佛法,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痛苦,这种举动,就是福慧双修、悲智兼运的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在陕西表现出来了。我因了以上这三种感想,如受法乐,自己精神上非常愉快,对于陕西表示百二十分之谢意。所以、将所感想到的贡献于各位,以酬各位之美意!同时、希望各位今后须更加努力振作,使能在此已具的良好基础上发扬光大!化城记于双十节之后一日。(见海刊十二卷十一期)
(附注)原题“在陕西辛未讲经会欢迎大会演讲词”,今改题。
猜你喜欢 中国信愿行净土与日本教行信证真宗·太虚 佛说缘本致经·佚名 卷第四十五·李通玄 宗教答响序·元来 卷第四十五·德清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佚名 佛学大系·太虚 四大种之研究·太虚 卷第九·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六·知礼 卷八十一·佚名 论佛教伦理讲话·太虚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二卷·宗赜慈觉 佛说小道地经·佚名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