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大种之研究

──十三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 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二 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是现行云何名种  三 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四 四大种之大类区别有几  五 身意二识所缘之四大种有大小久暂之限量赖耶所缘亦如是否

一 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四大种、即坚、湿、暖、动之四性。种、乃能生义,大、乃普遍义;四大种者,谓具大种二义者,唯有此四。因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空则大而非种,识则非大非种,余种子等则种而非大故。此四大种,即四件普遍能生一切色法之物,乃带数持业释也。又、此四大种体相用均大,故称大种:体大者,谓四大种普遍于一切所造色,又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相大者,谓坚之增盛则成金石之刚劲,湿之增盛则成江海之汪洋,暖之增盛则成炉焰之炽燃,动之增盛则成飓飙之猛暴。用大者,谓坚有承载覆压之功,湿有融摄腐朽之能,暖有成熟烧毁之效,动有增长摧败之力。又四相互摄,地大内有水、火、风,水大内有地、火、风,火大内有地、水、风,风大内有地、水、火。其言地大、水大者,乃就其偏盛者而言也。此四大种既但坚、湿、暖、动,非显形色,身根所触,眼识弗见,仿佛儒家阴阳、科学质力,故与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迥异。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乃四大种所造显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触四尘,水具色、味,触三尘,火具色、触二尘,风具触一尘──为眼等识所缘之境,与只为身识所缘非显形色之四大种,大有区别也。

二 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是现行,云何名种?

四大种是第八识中所藏四大种之种子所发之现行,其所以称为种者,因四大种有切要殊胜助生根尘等所造色之功能,故假名种。实则色、香等所造色,各有自种子含藏于第八识为能生亲因,但须四大种种子发现为四大种后,诸所造色种子藉其资助,始得生起诸所造色,否则不生。因其对于所造色之生有亲切增上之关系,故假说为种耳。

三 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色法但为所缘,心心所法通能所缘。大种、造色均为色法,俱时而有,两不相离。然四大种唯触非余,故为赖耶、意识、身识所缘。云何为赖耶所缘耶?此识缘境有其三类:曰一切种,曰有根身,曰器世间,总称第八之执受处。执受各具二义:执二义者:一、摄为自体义,二、持令不坏义。受二义者:一、领以为境义,二、令生觉受义。第八缘一切种有执之二义,及受之领以为境义。第八缘有根身,则四义俱备;有根身大种之所造,不离大种,故大种亦为其所缘。第八缘器世间有执之执令不坏及受之领以为境二义;器世间亦为大种所造,故亦为赖耶之所缘。

云何意识所缘?此意作用力强,能遍缘十八界及三世有无诸法。虽然、意识缘境,有其二种:一、同时意识缘境,谓与前五识俱时而了别色等诸法。二、独头意识缘境,谓不与前五俱起而独缘一切诸法。故此四大种既为身识同时意识所缘,其名义相又为独头意识所缘。

云何身识所缘?身识缘触,此四大种是触一分,故知四大种为身识所缘。

四 四大种之大类区别有几?

曰:大类析之,可分为二:一者、有执受四大种,二者、非执受四大种。云何有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不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一切凡圣色根及根依处者,是为内四大种。凡圣有情执持为体,令生觉受,故云有执受大种。云何非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中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大地山河草木丛林器世间者,是为外四大种。凡圣有情领以为境,不执为体令生觉受,故云非执受四大种。问:有情各有八识,其所变之相,胡无差别而相同耶?曰:众生虽各有八识,所变有异,然以其同业感故,所以所变之相相似。论云:‘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斯言诚可释此疑也!五 身意二识所缘之四大种,有大小久暂之限量,赖耶所缘亦如是否?

第八识所变缘者,即有根身、种子、器世间是也。前五所变缘者,托第八所变缘.之一分为本质而变缘也。第六识所变缘者,托前五尘而变缘一切诸法也。欲穷三识变缘不同,当研三境与本质相分之关系;故略表于左:

相符  ┌有质  智及前六第八所缘…………性境─┤        本质  └无质  有漏第七第六所缘…………带质          真如

有漏无漏第六所缘…………独影──────────相分

前五识所缘者,有质之性境也,即是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此五尘是五识之相分,乃托赖耶所变缘为本质而现;然所缘相分与本质相符.故为性境。但相符亦就其变缘之一刹那点以言耳,非能与第八所变缘身器之体相悉符也。诸身器聚各自成系,能造为四大种,所造为各身器;在有根身即为有执受大种,在器世间即为非执受大种。第八所缘深广微细,难可测知,以吾人无无漏清净慧故,故能所缘皆非所知。金刚心后大圆镜智相应,方可了知,即为事事无碍之境。故身、意识所缘,不能与赖耶所缘适如其量。

然身识所变缘与第八不同者,以身识所缘是五尘分隔之一相分,此一虽与第八本质相符,然色之一分,是眼识所缘,不为他识所缘,身识缘触,亦复如是;喻如生盲摸象,耳、鼻、脊、腹各取一分,虽第知一分,而此一分确是象上之一分,故云相符。盲者若以触知一分执为是象,则妄矣!前五识所缘之一分,符本质境,第六增益认为一物,则成似带质境,堕俱生分别之我法执。故身识所变缘是各别间隔,第八所变缘则是融通交遍。 身识缘触有觉不觉之差,全不全之别,然此非身识自变独有,乃托第八之一分为本质变为相分触而缘也。故身识不缘时,第八恒缘,以第八所变之器界不可测故。第八所缘之量,与身识所缘之量,于现器界中尚不能等,况第八尤能变缘十方器界耶?由此观之,前五所变缘者,是条然有别之五系──见不出色,耳不超声;第八变缘者,乃交遍之一一总系也。然非第六七识法我见所执之一一我法体,五识所缘五尘,为第六识取而别组为一系,第六恒缘,则似带质境也。此境虽似托本质,而实不符本质,意识所缘之和合相,如死物而固定,第八则活动且交遍涉入。以其顿起顿灭、顿变顿缘,刹那刹那,由种而现、由现而种,非染识可知。因其在刹那上变缘不可说,在变缘相续上亦不可说,说为生灭者,以前刹那顿灭之相,不同后刹那顿生之相故。然身器相续不坏者何耶?以有业为统系之力;此统系力令其续续生灭,相似相续,故有身器之和合相存在。然此和合相续相,乃刹那恒变,法界交遍者也。故非吾人现前意识所取之相。

然此刹那相续之相,虽地上菩萨亦不能确知,有知亦是比知者也。故第八识之境,即事事无碍之法界,斯法界至佛智方可如量证明。由斯异生第八识刹那生灭所变缘之诸法自体相,亦即佛果上之海印三昧境界,亦即佛之法界无障碍智境也。然似带质境,即意识综合前五识上所缘一分变为自识──第六所缘之相分也,此境不符第八变缘之境,故非实有。然吾人现见之个个天地人物等相,即是此第六变缘之带质境。近世西人科学方法,依前五识所缘五尘,在直接感觉上用第六意识之计度分别,从经验中求万有之实体;然祗得意识所变缘之似带质境,及比量计度之独影境而已,何能了达第八识变缘之器界全体、有根通身、刹那生灭、现量亲缘之实境哉!故欲知现实之真相,亦非成佛不可。

然则凡夫日为烦恼、所知二障缠覆,如何能了第八之微细境相耶?佛说三藏,无非为此大事而已。然佛法无际,若不舍繁取简,将茫然无从矣!夫净慧之发,由于止观,故欲知赖耶真相,非先修止观不可。初修之时,当先以正比量智,遣除第六识上之遍计谬执,染执既遣,净慧自生,以真智慧渐除诸微细障,一地二地及至金刚心后异熟空时,则万有之真境豁然开朗,显现于大圆镜中矣,故是现量。此即从华严之理法界观,及天台三观之空观入手者。禅宗之参话头,不涉解路,欲从前六及第八之现量上顿得相应,无阶级可由,颇难契入。能究唯识之教,直观吾人现行赖耶心相,本为事事无碍之佛智境,则顿依佛慧圆观实相矣。学者于是当精进焉!(研究员记,法芳编)(见海刊五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中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卷十二·佚名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刻雪峰语录缘起·雪峰义存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现代需要的僧教育·太虚
  第八十五章 行种种之善事·佚名
  佛说耶只经·佚名
  卷十·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一卷·普光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五卷·世友
  欧僧谒太虚大师谈话·太虚
  大雲初分至心健度第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三·彭定求

        卷353_1 【茅檐下始栽竹】柳宗元   瘴茅葺为宇,溽暑常侵肌。适有重膇疾,蒸郁宁所宜。   东邻幸导我,树竹邀凉飔。欣然惬吾志,荷锸西岩垂。   楚壤多怪石,垦凿力已疲。江风忽云暮,舆曳还相追。   萧瑟过极

  • 锦溪·唐圭璋

      按宋有二锦溪,一为张巽,一为洪扬祖,未知孰是。   木兰花   和人女试倅   华堂庆晬。一岁应须千百岁,乐事如何。寿酒斟时妹拜哥。   爹夸利市。笑道看看生舍弟。同著莱衣。玉树森森奉寿卮。   壶中天   寿

  • 第二出 名逋·李渔

    〖破阵子〗(生冠带,外扮院子随上)吏隐难张雀网,名高也集蝇膻。太史真同牛马走,只为才多却受鞭,无能反是仙。〔鹧鸪天〕暂脱朝冠髩未蓬,苍生尽望黑头公。身随一鹤官如水,赋卖千金道不穷。仇画卷,怪诗筒,悔将末技擅雕虫。踏穿门限

  • △第四折·康海

    (〔冲末拄杖上〕则俺杖藜老子的是也。俺逃名晦迹,在这深山里隐居,真个无是无非。每日间,到那溪边林下,闲步逍遥。只今暮秋天气,景致煞是佳也。只索倚杖散步一回者。〔末同狼上〕天那!着谁人救俺东郭先生也。呀!远远望见的小桥

  • 草上的露珠儿·徐志摩

    草上的露珠儿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新归来的燕儿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诗人哟!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诗人

  • 卷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七 【起辛丑汉成帝鸿嘉元年尽壬戌汉平帝元始二年】凡二十二年 【辛丑】鸿嘉元年春正月以薛宣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缺谷永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六十·佚名

    嘉靖四十五年七月庚寅朔时享 太庙命驸马都尉谢诏代○辛卯从湖广抚按官议参设按察司佥事一员整饬荆瞿施州等处兵备添设荆州府抚夷通判一员常驻施州听兵备道差委○癸巳 仁孝文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清平伯吴家彦祭 长

  • 八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佚名

    八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购访遗书情形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湖北巡抚臣陈辉祖跪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于十一月十三日承准大学士刘统勋字寄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未登大内者,降

  • 谢子襄传·张廷玉

    谢子襄,名衮,子襄为其字,新淦人。建文年间,被荐举为青田知县。永乐七年(1409),他与钱塘知县黄信中、开化知县夏升,均任职九年,经考核合格皆当升迁,然而因各县县民请求留任,得到皇帝嘉奖,升子襄为处州知府,信中为杭州知府,夏升为衢

  • 卷二百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明 杨士奇等 撰听言宋哲宗时右正言朱光庭上奏曰臣窃以自古以来甚盛德之朝必兼天下之智以为聪明中庸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有

  • 晋纪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司马光

    晋纪二十 晋穆帝永和四年(戊申,公元348年) [1]夏,四月,林邑寇九真,杀士民什八九。 [1]夏季,四月,林邑国的军队进犯九真郡,当地的士兵百姓十之八九被杀。 [2]赵秦公韬有宠于赵王虎,欲立之,以太子宣长,犹豫未决。宣尝忤旨,虎怒曰:“悔

  • 周书·泰誓上·佚名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

  • 卷第八·董仲舒

    度制第二十七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

  • 佛说帝释所问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东庵罗园。大婆罗门聚落之北。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与大众俱。尔时帝释天主。闻佛在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即告五髻乾闼婆王

  • 卷第一百十二·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五 【论】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长科为十段一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增长

  • 表记集传·黄道周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 《礼记》注五篇之二。《表记》为《礼记》篇名; 黄道周《自序》有言,古者窥测天地日月,皆先立表。《表记》之名由此而出。《表记》古注约分九节,陈浩《礼

  • 释氏要览·道诚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