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种之研究
──十三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 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二 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是现行云何名种 三 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四 四大种之大类区别有几 五 身意二识所缘之四大种有大小久暂之限量赖耶所缘亦如是否
一 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四大种、即坚、湿、暖、动之四性。种、乃能生义,大、乃普遍义;四大种者,谓具大种二义者,唯有此四。因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空则大而非种,识则非大非种,余种子等则种而非大故。此四大种,即四件普遍能生一切色法之物,乃带数持业释也。又、此四大种体相用均大,故称大种:体大者,谓四大种普遍于一切所造色,又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相大者,谓坚之增盛则成金石之刚劲,湿之增盛则成江海之汪洋,暖之增盛则成炉焰之炽燃,动之增盛则成飓飙之猛暴。用大者,谓坚有承载覆压之功,湿有融摄腐朽之能,暖有成熟烧毁之效,动有增长摧败之力。又四相互摄,地大内有水、火、风,水大内有地、火、风,火大内有地、水、风,风大内有地、水、火。其言地大、水大者,乃就其偏盛者而言也。此四大种既但坚、湿、暖、动,非显形色,身根所触,眼识弗见,仿佛儒家阴阳、科学质力,故与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迥异。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乃四大种所造显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触四尘,水具色、味,触三尘,火具色、触二尘,风具触一尘──为眼等识所缘之境,与只为身识所缘非显形色之四大种,大有区别也。
二 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是现行,云何名种?
四大种是第八识中所藏四大种之种子所发之现行,其所以称为种者,因四大种有切要殊胜助生根尘等所造色之功能,故假名种。实则色、香等所造色,各有自种子含藏于第八识为能生亲因,但须四大种种子发现为四大种后,诸所造色种子藉其资助,始得生起诸所造色,否则不生。因其对于所造色之生有亲切增上之关系,故假说为种耳。
三 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色法但为所缘,心心所法通能所缘。大种、造色均为色法,俱时而有,两不相离。然四大种唯触非余,故为赖耶、意识、身识所缘。云何为赖耶所缘耶?此识缘境有其三类:曰一切种,曰有根身,曰器世间,总称第八之执受处。执受各具二义:执二义者:一、摄为自体义,二、持令不坏义。受二义者:一、领以为境义,二、令生觉受义。第八缘一切种有执之二义,及受之领以为境义。第八缘有根身,则四义俱备;有根身大种之所造,不离大种,故大种亦为其所缘。第八缘器世间有执之执令不坏及受之领以为境二义;器世间亦为大种所造,故亦为赖耶之所缘。
云何意识所缘?此意作用力强,能遍缘十八界及三世有无诸法。虽然、意识缘境,有其二种:一、同时意识缘境,谓与前五识俱时而了别色等诸法。二、独头意识缘境,谓不与前五俱起而独缘一切诸法。故此四大种既为身识同时意识所缘,其名义相又为独头意识所缘。
云何身识所缘?身识缘触,此四大种是触一分,故知四大种为身识所缘。
四 四大种之大类区别有几?
曰:大类析之,可分为二:一者、有执受四大种,二者、非执受四大种。云何有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不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一切凡圣色根及根依处者,是为内四大种。凡圣有情执持为体,令生觉受,故云有执受大种。云何非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中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大地山河草木丛林器世间者,是为外四大种。凡圣有情领以为境,不执为体令生觉受,故云非执受四大种。问:有情各有八识,其所变之相,胡无差别而相同耶?曰:众生虽各有八识,所变有异,然以其同业感故,所以所变之相相似。论云:‘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斯言诚可释此疑也!五 身意二识所缘之四大种,有大小久暂之限量,赖耶所缘亦如是否?
第八识所变缘者,即有根身、种子、器世间是也。前五所变缘者,托第八所变缘.之一分为本质而变缘也。第六识所变缘者,托前五尘而变缘一切诸法也。欲穷三识变缘不同,当研三境与本质相分之关系;故略表于左:
相符 ┌有质 智及前六第八所缘…………性境─┤ 本质 └无质 有漏第七第六所缘…………带质 真如
有漏无漏第六所缘…………独影──────────相分
前五识所缘者,有质之性境也,即是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此五尘是五识之相分,乃托赖耶所变缘为本质而现;然所缘相分与本质相符.故为性境。但相符亦就其变缘之一刹那点以言耳,非能与第八所变缘身器之体相悉符也。诸身器聚各自成系,能造为四大种,所造为各身器;在有根身即为有执受大种,在器世间即为非执受大种。第八所缘深广微细,难可测知,以吾人无无漏清净慧故,故能所缘皆非所知。金刚心后大圆镜智相应,方可了知,即为事事无碍之境。故身、意识所缘,不能与赖耶所缘适如其量。
然身识所变缘与第八不同者,以身识所缘是五尘分隔之一相分,此一虽与第八本质相符,然色之一分,是眼识所缘,不为他识所缘,身识缘触,亦复如是;喻如生盲摸象,耳、鼻、脊、腹各取一分,虽第知一分,而此一分确是象上之一分,故云相符。盲者若以触知一分执为是象,则妄矣!前五识所缘之一分,符本质境,第六增益认为一物,则成似带质境,堕俱生分别之我法执。故身识所变缘是各别间隔,第八所变缘则是融通交遍。 身识缘触有觉不觉之差,全不全之别,然此非身识自变独有,乃托第八之一分为本质变为相分触而缘也。故身识不缘时,第八恒缘,以第八所变之器界不可测故。第八所缘之量,与身识所缘之量,于现器界中尚不能等,况第八尤能变缘十方器界耶?由此观之,前五所变缘者,是条然有别之五系──见不出色,耳不超声;第八变缘者,乃交遍之一一总系也。然非第六七识法我见所执之一一我法体,五识所缘五尘,为第六识取而别组为一系,第六恒缘,则似带质境也。此境虽似托本质,而实不符本质,意识所缘之和合相,如死物而固定,第八则活动且交遍涉入。以其顿起顿灭、顿变顿缘,刹那刹那,由种而现、由现而种,非染识可知。因其在刹那上变缘不可说,在变缘相续上亦不可说,说为生灭者,以前刹那顿灭之相,不同后刹那顿生之相故。然身器相续不坏者何耶?以有业为统系之力;此统系力令其续续生灭,相似相续,故有身器之和合相存在。然此和合相续相,乃刹那恒变,法界交遍者也。故非吾人现前意识所取之相。
然此刹那相续之相,虽地上菩萨亦不能确知,有知亦是比知者也。故第八识之境,即事事无碍之法界,斯法界至佛智方可如量证明。由斯异生第八识刹那生灭所变缘之诸法自体相,亦即佛果上之海印三昧境界,亦即佛之法界无障碍智境也。然似带质境,即意识综合前五识上所缘一分变为自识──第六所缘之相分也,此境不符第八变缘之境,故非实有。然吾人现见之个个天地人物等相,即是此第六变缘之带质境。近世西人科学方法,依前五识所缘五尘,在直接感觉上用第六意识之计度分别,从经验中求万有之实体;然祗得意识所变缘之似带质境,及比量计度之独影境而已,何能了达第八识变缘之器界全体、有根通身、刹那生灭、现量亲缘之实境哉!故欲知现实之真相,亦非成佛不可。
然则凡夫日为烦恼、所知二障缠覆,如何能了第八之微细境相耶?佛说三藏,无非为此大事而已。然佛法无际,若不舍繁取简,将茫然无从矣!夫净慧之发,由于止观,故欲知赖耶真相,非先修止观不可。初修之时,当先以正比量智,遣除第六识上之遍计谬执,染执既遣,净慧自生,以真智慧渐除诸微细障,一地二地及至金刚心后异熟空时,则万有之真境豁然开朗,显现于大圆镜中矣,故是现量。此即从华严之理法界观,及天台三观之空观入手者。禅宗之参话头,不涉解路,欲从前六及第八之现量上顿得相应,无阶级可由,颇难契入。能究唯识之教,直观吾人现行赖耶心相,本为事事无碍之佛智境,则顿依佛慧圆观实相矣。学者于是当精进焉!(研究员记,法芳编)(见海刊五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中阿含经卷第三·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佚名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卷十二·佚名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刻雪峰语录缘起·雪峰义存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现代需要的僧教育·太虚 第八十五章 行种种之善事·佚名 佛说耶只经·佚名 卷十·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一卷·普光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五卷·世友 欧僧谒太虚大师谈话·太虚 大雲初分至心健度第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