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九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九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觉支品第十五之余

云何轻安觉支。谓世尊说。庆喜当知。入初静虑时。语言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一顺轻安相。入第二静虑时。寻伺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二顺轻安相。入第三静虑时。诸喜静息。由此为缘。余法静息。此名第三顺轻安相。入第四静虑时。入出息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四顺轻安相。入灭想受定时。想受静息。由此为缘。余法亦静息。此名第五顺轻安相。庆喜当知。复有第六上妙轻安。是胜是最胜。是上是无上。如是轻安。最上最妙。无余轻安能过此者。此复是何。谓心从贪离染解脱。及从嗔痴离染解脱。此名第六顺轻安相。思惟此相。所有无漏作意相应。诸身轻安。心轻安。轻安性。轻安类。总名轻安。亦名轻安觉支。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槃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诸身轻安。心轻安。轻安性。轻安类。是名轻安觉支。云何定觉支。谓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是我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苾刍当知我依何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谓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槃。如善射师。或彼弟子。先学近射泥团草人。后能远射大坚固物。亦令破坏。苾刍亦尔。先由如是诸行相状。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色受想行识。谓此诸法。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彼于此法。深心厌患。怖畏遮止。然后摄心。置甘露界。思惟此界寂静微妙。舍一切依爱尽离染。永灭涅槃。彼如是知如是见故。便从欲漏心得解脱。亦从有漏及无明漏。心得解脱。既解脱已。能自知见。我得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依此故。作如是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如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说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能尽诸漏。随所应亦尔。谓第二静虑。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乃至广说。乃至无所有处。应作是说。复有苾刍。先由如是诸行相状。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彼不思惟如是诸行相状。但思惟彼所得所趣受想行识。乃至广说。苾刍当知。乃至想定能办如是所应作事。复有非想非非想处。及灭尽定。我说于彼修定苾刍。应数入出彼修如是七依定时。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总名为定。亦名定根。亦名定力。亦名定觉支。亦名正定。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槃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觉支。

云何舍觉支。谓有苾刍。思惟断界离界灭界。由此发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彼作是念。我今应于顺贪顺嗔顺痴诸法。离贪嗔痴。由此发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复作是念。我今应于贪嗔痴法。心不摄受。由此发起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彼审思惟六顺舍法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亦名舍觉支。是圣出世无漏无取道随行道俱有道随转。能正尽苦。作苦边际。诸有学者如所见诸行。思惟观察。令至究竟。于诸行中。深见过患。于永涅槃。深见功德。若阿罗汉。如解脱心。思惟观察。令至究竟。所有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是名舍觉支。

杂事品第十六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汝等若能永断一法。我保汝等定得不还一法。谓贪若永断者。我能保彼定得不还。如是嗔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无惭无愧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愤发矫妄诡诈现相激磨以利求利恶欲大欲显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恶言乐恶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贪非法。贪著贪恶贪有身见有见无有见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瞢愦不乐频申欠呿食不调性心昧劣性种种想不作意粗重抵突饕餮不和软性不调柔性不顺同类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陵蔑寻假族寻愁叹苦忧扰恼。于此一法。若永断者。我能保彼定得不还。尔时世尊。为摄前义。而说颂曰。

贪所系有情  数往诸恶趣

智者能正断  不还此世间

如是嗔痴乃至扰恼。一一别颂。如贪应知。

云何贪。谓于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云何嗔。谓于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欲为扰恼。已嗔当嗔现嗔。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过患。总名为嗔。云何痴。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于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于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于因无知。因所生法无知。于佛无知。法无知。僧无知。于苦无知。集无知。灭无知。道无知。于善法无知。不善法无知。于有罪法无知。无罪法无知。于应修法无知。不应修法无知。于下劣法无知。胜妙法无知。于黑法无知。白法无知。于有敌对法无知。于缘生法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闇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里。顽騃浑浊。障盖发盲。发无眼。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槃。无明漏。无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痴等痴极痴。欣等欣极欣。痴类痴生。总名为痴。

云何忿。谓忿有二种。一属爱忿。二属非爱忿。属爱忿者。谓于父母兄弟姊妹妻妾男女。及余随一亲属朋友。所发生忿怒。有忿言。如何不与我此物。而与我如是物。如何不与我作此事。而与我作如是事。由此发生诸忿。等忿遍忿极忿。已忿当忿现忿。热极热。烟极烟。焰极焰。凶勃粗恶。心愤发。起恶色。出恶言。是名属爱忿。属非爱忿者。谓有一类。作是思惟。彼今于我欲为无义。欲为不利益。欲为不安乐。欲为不滋润。欲为不安隐。然彼于我已作无义。当作无义。现作无义。诸有于我欲为无义。乃至不安隐。而复于彼欲为有义。欲为利益。欲为安乐。欲为滋润。欲为安隐。然复于彼已作有义。当作有义。现作有义。诸有于我欲为有义。乃至安隐。而复于彼欲为无义。乃至不安隐。由此发生诸忿。等忿乃至起恶色出恶言。是名属非爱忿。此属爱非爱。总名为忿。云何恨。谓有一类。作是思惟。彼既于我欲为无义。广说如前。我当于彼亦如是作。此能发忿。从嗔而生。常怀愤结诸恨。等恨遍恨极恨。作业难回。为业缠缚。起业坚固。起怨起恨。心怨恨性。总名为恨。云何覆。谓有一类。破戒破见。破净命。破轨范。于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纯净。不能圆满。彼既自觉所犯已久。作是思惟。我若向他。宣说开示施设建立所犯诸事。则有恶称恶誉。被弹被厌。或毁或举。便不为他恭敬供养。我宁因此堕三恶趣。终不自陈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恶称恶誉。乃至怖失恭敬供养。于自所犯。便起诸覆等覆遍覆。隐等隐遍隐。护等护遍护。藏等藏遍藏。已覆当覆现覆。总名为覆。云何恼。谓有一类。于僧等中。因法非法。而兴斗讼。诸苾刍等为和息故。劝谏教诲。而固不受。此不受劝谏性。不受教诲性。极执性。极取性。左取性。不右取性。难劝舍性。拙应对性。师子执性。心蛆螫性。心佷戾性。总名为恼。云何嫉。谓有一类。见他获得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可爱五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作是思惟。彼既已获恭敬等事。而我不得。由此发生诸戚极戚。苦极苦。妒极妒。嫉极嫉。总名为嫉。云何悭。谓悭有二种。一财悭。二法悭。财悭者。谓于诸所有可爱五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具。障碍遮止令他不得。于自所有可爱资具。不施不遍施。不随遍施。不舍不遍舍。不随遍舍。心吝惜性。是名财悭。法悭者。谓所有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或亲教轨范教授教诫。或展转传来诸秘要法。障碍遮止令他不得。于自所有。如上诸法。不授与他。亦不为说。不施不遍施。不随遍施。不舍不遍舍。不随遍舍。心吝惜性。是名法悭。此财法悭。总名为悭。云何诳谓。于他所以。伪斗伪斛伪秤。诡言施诧诳诱。令他谓实。诸诳等诳遍诳极诳。总名为诳。云何谄。谓心隐匿性。心屈曲性。心洄复性。心沉滞性。心不显性。心不直性。心无堪性。总名为谄。云何无惭。谓无惭。无所惭。无别惭。无羞无所羞无别羞。无敬无敬性。无自在无自在性。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总名无惭。云何无愧。谓无愧无所愧无别愧。无耻无所耻无别耻。于诸罪中。不怖不畏。不见怖畏。总名无愧。云何慢。谓于劣谓己胜。或于等谓己等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总名为慢。云何过慢。谓于等谓己胜。或于胜谓己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过慢。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谓己胜。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慢过慢。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等。随观见我或我所。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我慢。云何增上慢。谓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增上慢。云何卑慢。谓于多胜谓己少劣。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卑慢。云何邪慢。谓己无德。而谓有德。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邪慢。云何憍。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之种姓。家族色力。工巧事业。若财若位。戒定慧等。随一殊胜。由此起憍极憍醉极醉闷极闷。心傲逸。心自取。起等起。生等生。高等高。举等举。心弥漫性。总名为憍。云何放逸。谓于断不善法集善法中。不修不习。不恒作。不常作。舍加行。总名放逸。云何傲。谓有一类。应供养者而不供养。应恭敬者而不恭敬。应尊重者而不尊重。应赞叹者而不赞叹。应问讯者而不问讯。应礼拜者而不礼拜。应承迎者而不承迎。应请坐者而不请坐。应让路者而不让路。由此发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不极卑屈。身傲心傲。自傲诞性。总名为傲。云何愤发。谓身擒害性。心擒害性。身战怒性。心战怒性。身愤发心愤发。已愤发。当愤发。总名愤发。

云何矫妄。谓多贪者。为供养故。为资具故。为恭敬故。为名誉故。拔发燂髭。卧灰露体。徐行低视。高声现威。显自伎能。苦行等事。总名矫妄。云何诡诈。谓多贪者。为得如前供养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语。汝等今者善得人身。诸有诵持经律对法。善说法要。妙闲传记。制造疏论。乐阿练若。乐但三衣。乐常旋礼。乐粪扫衣。乐行乞食。乐一钵食。乐一受食。乐一坐食。乐居树下。乐居露地。乐处冢间。乐坐不卧。乐随得坐。得不净观。得持息念。得四静虑。得四无量。得四无色。得四圣果。得六通慧。得八解脱。此等贤圣。但入汝家。皆得汝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作依怙。我之行德未减前人。今至汝家。固望同彼。是名诡诈。复有诡诈。谓多贪者。为得如前供养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语。汝应于我如父母想。我亦于汝如男女想。自今已后。共为亲眷。忧喜荣辱咸悉是同。先来世间。泛号于我。为沙门释子。从今向去。皆悉称我为汝家沙门。凡我所须资身众具。衣药等物。汝皆见供。汝若不能。我脱别往余敬信家。汝岂不辱。如是所作。种种不实。方便语言。总名诡诈。云何现相。谓多贪者。为得如前供养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语。贤士贤女。此衣此钵。此坐卧具。此衫裙等。我若得之。甚为济要。当常宝护。以福于汝。除汝能舍。谁当见惠。作此方便而获利者。总名现相。云何激磨。谓多贪者。为得如前供养等故。往至他家。作如是语。汝父母等。具足净信戒闻舍惠。乘斯善业。已生人天。及得解脱。而汝无信戒闻舍慧。既无善业。后若命终。定生恶趣。其如之何。如是赞毁以求利者。总名激磨。云何以利求利。谓有一类。先从余家。求得衣钵。及余随一支身命缘。持往余家。而现之曰。彼某甲家。与我此物。然彼施主。于长时中。恒资给我衣钵等物。汝家若能如彼施者。便亦是我所依止处。因前方便。获后利者。如是总名以利求利。云何恶欲。谓有一类。实不诵持经律对法。广说乃至。实非证得八解脱者。而欲令他知已实是诵持经律对法等者。因斯而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作依怙。又自实无出家远离所生善法。而为他人。宣说开示显己证得。如斯等类。总名恶欲。云何大欲。谓多贪者。为得广大财利等故。而起于欲。已欲当欲。总名大欲。云何显欲。谓有一类。实是诵持经律对法。广说乃至。得持息念。及得预流一来果者。但无名誉。人所不知。意欲令他。知有此德。因斯便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作依怙。又自实有出家远离所生善法。而为他人。宣说开示显己证得。如斯等类。总名显欲。云何不喜足。谓有一类。于已获得色香味触及余资具。不生喜足。复悕复欲。复乐复求。总名不喜足。云何不恭敬。谓有一类。若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如法告言。汝从今去。勿坏身业。勿坏语业。勿坏意业。勿行不应行处。勿亲近恶友。勿作三恶趣业。如是教诲。称法应时。于所修道。随顺磨莹。增长严饰。宜便常委。助伴资粮。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爱不乐。于师等言。违戾左取。而不右取。毁訾非拨。诸如是等。名不恭敬。云何起恶言。谓有一类。若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如法告言。汝从今去。勿坏身业。勿坏语业。勿坏意业。勿行不应行处。勿亲近恶友。勿作三恶趣业。如是教诲。称法应时。于所修道。随顺磨莹。增长严饰。宜便常委。助伴资粮。而彼有情。不欣不喜。不爱不乐。于师等言。违戾左取。而不右取。毁訾非拨。及于师等。起勃詈言。诸如是等名起恶言。云何乐恶友。谓有一类。好近恶友。言恶友者。谓诸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煮狗。及罝弶等。是名恶友。复有一类。毁犯尸罗。习行恶法。内怀腐败。外现坚贞。类秽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亦名恶友。于如是等诸恶友所。亲近承事。随顺爱乐。名乐恶友。云何不忍。谓有一类。不能堪忍寒热饥渴风雨蚊虻蛇蝎恶触。及余苦事。复有一类。于他暴恶。能发自身猛利刚犷切心夺命辛楚苦受凶勃秽言。不能堪忍。即此及前。总名不忍。云何耽嗜遍耽嗜。谓下品贪嗔痴缠。名耽嗜。即此中品。名遍耽嗜。复次中品贪嗔痴缠。名耽嗜。即此上品。名遍耽嗜。云何染贪。谓于诸欲诸贪等贪。乃至贪类贪生。总名染贪。云何非法贪。谓于母女姊妹。及余随一亲眷。起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染。名非法贪。云何著贪。于自财物。及所摄受。起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染。是名著贪。云何恶贪谓于他财物。及所摄受。起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染。是名恶贪。复有恶贪规他生命。贪皮角等。饮血啖肉。如是二种。总名恶贪。云何有身见。谓于五取蕴。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乐惠观见。名有身见。云何有见。谓于我及世间。起常恒想。由此生忍乐慧观见。是名有见。云何无有见。谓于我及世间。起非常非恒想。由此生忍乐慧观见。名无有见。云何贪欲。谓于诸欲境。起欲乐欣喜。求趣悕望。是名贪欲。有作是说。于诸欲境。诸贪等贪。乃至贪类贪生。总名贪欲。云何嗔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嗔恚。云何惛沈。谓身重性。心重性。乃至[夢-夕+登]瞢愦闷。总名惛沈。云何睡眠。谓诸眠梦。不能任持。心昧略性。总名睡眠。云何掉举。谓心不寂静。掉举等掉举。心掉举性。总名掉举。云何恶作。谓心变心懊。心悔我恶作。恶作性。总名恶作。云何疑。谓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乃至非现一趣。总名为疑。云何瞢愦。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瞢愦性。心瞢愦性。已瞢愦。当瞢愦。现瞢愦。总名瞢愦。云何不乐。谓有一类。得好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教诫教授。系念思惟。房舍卧具。而心不喜。不爱不乐。怅望惨戚。总名不乐。云何频申欠呿。谓身低举手足卷舒。名曰频申。鼻面开蹙。唇口喎张。名为欠呿。云何食不调性。谓以不食。或食过量。或食匪宜。而生苦受。总名食不调性。云何心昧劣性。谓心惛昧劣弱卷局。总名心昧劣性。云何种种想。谓有盖缠者。所有染污。色声香味触想。不善想。非理所引想。障碍定想。总名种种想。云何不作意。谓于出家远离所生善法。不引发。不忆念。不思惟。不已思惟。不当思惟。心无警觉。总名不作意。云何粗重。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刚强性。心刚强性。身不调柔性。心不调柔性。总名粗重。云何抵突。谓有一类。于授食时。索熟与生。索生与熟。索粗与细。索细与粗。与不平等。与不如法。于识不识。而与不与。于中数起相违语言。是名抵突。复有一类。若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告言。具寿。汝于如是如是事业。应次第作。彼作是念。何事众业。令我如是次第而作。于中数起相违语言。是名抵突。复有一类。或自来谢过。或他教谢过。或自有启请。或他教启请。于中数起相违语言。是名抵突。如是或因料理衣服。营造事业。于中数起相违语言。总名抵突。云何饕餮。谓有一类。分财利时。舍一取一。情贪无定。是名为饕。前后食时。往饮食所。尝此歠彼。好恶不定。是名为餮。此即及前。总名饕餮。云何不和软性。谓心刚强。心坚鞕。心[怡-台+龍]悷。心不明净。心不润滑。心不柔软。心无堪任。总名不和软性。云何不调柔性。谓身刚强。身坚鞕。身[怡-台+龍]悷。身不明净。身不润滑。身不柔软。身无堪任。总名不调柔性。云何不顺同类。谓有一类。于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不正随顺。是名不顺同类。

云何欲寻。谓欲贪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近寻求。心显了。极显了。现前显了。推度构画。思惟分别。总名欲寻。云何恚寻。谓嗔恚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恚寻。云何害寻。谓害相应诸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害寻。云何亲里寻。谓于亲里。欲令安乐。得胜朋伴。无有恼害。成就一切无恼害法。王臣爱重。国人敬慕。五谷丰熟。降泽以时。缘此等故。起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亲里寻。云何国土寻。谓于所爱国土人众。欲令安乐。广说乃至。降泽以时。缘此等故。起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国土寻。云何不死寻。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诵持经律对法。为诸有情。宣说法要。学诸传记制造疏论。居阿练若。但持三衣。广说乃至。随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后习定。复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历观山川国土园林池沼岩窟冢间。礼旋制多。游观诸寺。为此事已。然后习定。复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待过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或过七月乃至一月。或过七日乃至一日。或过此昼。或过此夜。过此时已。然后习定。如是思惟。于自身命。不了危脆。起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不死寻。云何陵蔑寻。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之种姓。家族色力。工巧事业。若财若位。戒定慧等。随一殊胜。恃此方他。而生陵蔑。由此等故。起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陵蔑寻。云何假族寻。谓有一类。于非亲族。托为亲族。欲令安乐。得胜朋伴。无有恼害。成就一切无恼害法。王臣爱重。国人敬慕。五谷丰熟。降泽以时。缘此等故。起心寻求遍寻求。乃至思惟分别。总名假族寻。

云何愁。谓有一类。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师友死故。或因亲族灭亡都尽。或因财位一切丧失。便发自身猛利刚犷切心夺命辛楚苦受彼于尔时。心热等热。内热遍热。便发于愁。已愁当愁。心中愁箭。总名为愁。云何叹。谓有一类。或因父母兄弟姊妹师友死等。便发自身乃至苦受。彼于尔时。心热乃至心中愁箭。由此缘故。而伤叹言。苦哉苦哉。我父我母。广说乃至。我财我位。如何一旦。忽至于此。其中所有伤怨言词。种种语业。总名为叹。云何苦。谓五识相应不平等受。总名为苦。云何忧。谓意识相应不平等受。总名为忧。云何扰恼。谓心扰恼。已扰恼。当扰恼。扰恼性。扰恼类。总名扰恼。从贪嗔痴。乃至扰恼。皆名杂事。于此杂事。若永断一。定得不还。以一断时。余容随断。故佛保彼定得不还。

  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第九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七·李遵勖
  第二品 目真邻陀品·佚名
  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佚名
  卷之二·佚名
  佛说天公经·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一卷·佚名
  卷二十·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五·澄观
  破邪论卷下·法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三·唐慧琳
  行品第一·佚名
  卷一·彭绍升
  卷三·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无性
  佛说息除贼难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丁绍仪

    ○袁积懋词吾郡孙渊如观察,以乾隆丁未第二人及第。自恃文思敏捷,散馆前戏与友人约,日午交卷出,当燕於某所,致误引登九馀三为登三馀九。改官比部,出为兖沂曹道,乞病归。越六十年,袁讠刃庵观察[积懋],以道光丁未第二人及第,亦缘事降

  • 山带阁注楚辞卷四·蒋骥

    武进蒋骥撰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懐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囘风原既得罪触事成吟后人辑之共得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一地之言也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令【平声】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

  • 隆吉集补钞·吴之振

    梁栋哀毗陵荆溪水腥泊船早,落日无人行古道。髑髅有眼不识春,东风吹出青青草。荒基犹认是人家,败栅曾将当城堡。当时压境兵百万,不脱靴尖堪蹴倒。短兵相接逾四旬,毒手尊拳日攻讨。内储外援两消沈,一缕人心坚自保。孤臣守土轻

  • 提要·孟郊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孟东野诗集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宋宋敏求编前有敏求序称世传其集汴吴镂本五卷一百二十四篇周安惠本十卷三百三十一篇蜀人蹇濬所纂凡二卷一

  • 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柯劭忞

      李孟 敬俨 郭贯 刘正 王毅 高昉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曾祖执,金末举进士不第,以行义称于时,祖昌祚,授金符,潞州宣抚使。父唐,夔州经历,以历官秦蜀,徒家汉中。   孟生而敏司,十岁能文,倜偿有大志。博通经史,善论古

  • 卷一百九十六 嘉祐七年(壬寅,1062)·李焘

      起仁宗嘉祐七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己酉朔,大慶殿受朝。   乙卯,文思使、帶御器械李繼和為內侍押班。兩省都知、押班,并選年五十以上及有邊功者參用。去年繼和當次補,而年四十九,至是始命之。   御史中丞王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八·佚名

    正德元年十月丙午朔享 太庙奉 孝宗敬皇帝神主诣庙享祀○边爵等族番人掜古等贡马匹盔甲等物赐宴赏彩叚钞锭各有差○四川播州宣慰使杨斌遣长官刘彬等贡马贺万寿圣节赐宴赏彩叚钞锭各有差○丁未贵州左参议林沂奉表贺 万

  • 卷之一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七·纪昀

    列传金 【十五】○金十五贾铉 张铎孙即康萧贡 张翰任天宠孟铸 宗端修 完颜闾山 路铎 完颜伯嘉珠格筠寿张炜 高竑李复亨贾铉孙铎孙即康萧贡张翰任天宠孟铸宗端修完颜闾山路铎完颜伯嘉珠格筠寿张炜高竑李复亨△贾

  • 宋纪四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八年(辛未、431)·司马光

    宋纪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辛未,公元431年) [1]春,正月,壬午朔,燕大赦,改元大兴。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北燕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兴。 [2]丙申,檀道济等自清水救滑台,魏叔孙建、长孙道生拒之。丁酉,道济至寿张,遇魏安平公乙旃眷,道济

  • 卷一百五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五十五雍正十三年闰四月上谕九道初三日奉上谕朕广揽人材以资治理是以有内外大小臣工各举一人之谕诚以诸臣皆受恩之人承此特旨必无有不矢公矢愼以副朕之旁求者虽云知人匪易难保初

  • 法言義疏五·汪荣宝

      修身卷第三〔注〕求己以反本,守母以存子,此其大要。〔疏〕修,世德堂本作「脩」,下並同。 注「守母以存子」。按:老子云:「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矣。〔注〕無敵於天

  • 东溪日谈录卷十八·周琦

    辟异谈世谓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者按三五厯纪曰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深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八千岁天极髙地极深盘古极长乃为三皇以愚观之开辟之初未有文字孰从而记之

  •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六·佚名

    宋 滕珙 撰中兴诸臣类论张赵相与始末沈僴録此段谓二公为秦桧所中魏公初以何右丞防荐为太常簿赵忠简公时为开封府推官相得甚驩在围城中朝夕讲论济时之策魏公先达力相汲引遂除司勲员外郎一向超擢反在魏公上尝论天下人

  • 卷八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三十七襄公二十六年考异足利本经公会晋侯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晋侯作晋人永怀堂同谨按注疏诸本皆误传子产辞邑曰自上降杀以两礼也谨按臣之所校

  • 卷二十·刘瑾

    <经部,诗类,诗传通释钦定四库全书诗传通释卷二十元 刘瑾 撰诗朱子集传鲁颂四之四鲁少皥之墟在禹贡徐州防羽之野成王以封周公长子伯禽今袭庆东平府沂密海等州即其地也【愚按袭庆府令兖州路东平府今东平路海州今寜海

  • 序·书玉

    羯磨者。乃如来金口亲宣之法也。所谓僧法。对首。心念而已。总则唯此三门。广有一百八十四种。念其力。则能浣染为净。详其功。则能成济事缘。后之行者。惟须秉白如法。即合佛制。其或颠倒错脱。便名非法也。律云。正

  • 第四十八章 六王章·佚名

    &hellip;&hellip;彼易得要品建住院,又罗质尼提波伽[精舍]亦施与法喜部。(一)彼[王]于摩诃内多提波提伽[精舍]设境界,施于彼等寇多瓦多地方之提婆沙伽村。(二)彼于摩诃陀罗村建名加丹波构那[精舍],同于提婆利村建造吉利乌哈那伽罗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