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 地

──十二年正月在荆州佛教会讲──

  荆州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太虚此次因到宜昌、沙市,承此地佛教会诸君欢迎,与此地有缘,才能与大家说法。起信论云:依众生心而说一切世出世间法。维摩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法因众生心有,故宜依众生心说。众生心譬如地大,地大之中,含藏了一切动植山川的种子,在地面才有一切动植山川的形状;故惟众生心乃能总摄一切世出世间法。古今所有沧桑陵谷的变迁,都在大地之上,四时之有春、有夏,草木之或荣、或谢,亦都在大地之上;犹之众生为圣、为凡,为智、为愚,皆不离乎一心,所以佛法谓之心地法门。众生心为一切世出世间法所依止,譬如大地为一切山川草木之所依止,所以佛说一切法,即是说明众生心。

  不讲大地茫茫,但就荆州说,古今来不知经过多少变迁成败;众生心也是一样,不必说普遍法界众生心经过多少轮回流转,即就个人言,从无始来也不知经过多少轮回流转。现在的荆州,在春秋时为楚国的郢都,到了明朝,辽王开藩于此,历代以来视为重镇,然经过一番战争之后,必呈一种荒凉景象。荆州这个地方,从春秋至今,不知经过多少成败变化。也如我们现在这个人类,有贫富、贵贱、苦乐境遇不同的,皆是从无始来或为天、或为人、或为修罗、畜生、或为地狱、饿鬼,不知经过许多轮转而来,皆在此心地之上,与荆州的变化一样。既能明白心地,就要发明心地!心量本是尽十方、偏虚空、包三世的,无论天堂、地狱,及过去、现在、未来,或南北东西,总不离此一心;能够发明此心,才能了达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所以华严经云:‘偏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此心不是一人独有的,不是众人共同的,不是佛才有而凡夫没有的,不是人之外另有的,原为自性本有,遍十方,包三世的,既知遍十方,就知不仅限于人界而止;既知通三世,即知过去也是此心,未来也是此心,不过虽是一心,但轮回六道不能保其为人耳。就如荆州地方,虽说古今不变,但不知为荒凉、为繁盛,经过许多变化,以至今日耳。

  众生既不离心,有心就能造业,既造种种业以为因,都要随业受报。业有善、有恶,所以、结果就有乐、有苦。善恶因既由心造,苦乐果亦不离心。所以在佛法上说,要发明心地;能发明心地,自己就可作得主宰,不受他所支配了。欲为圣则圣,欲升天则天,欲成佛则佛,欲作祖则祖,这种种因全凭一心所造;如能明心见性,自己即可作主。惟心所造的业,所受的果,虽有种种不同,实则此心内外如一,古今不变,既知此心不变,所以成了佛也是此心。众生与佛,同此一心;依佛法修证,皆可成佛。

  未明此心的人,既为眼前境界所障蔽,就不知此境界如何发生了。譬如这个荆州地方,古今盛衰变迁,原不离乎此地。我们只为眼前的境界所障蔽,就不知以前的种种境界了。未明此心的人,不知心量广大长远,只知在眼前的根身器界中讨生活,于是为种种自业所支配,遂受轮转生死之苦;可见我们不可不发明此心。否则、不知心之广大,就迷惑此心,造一切业,受种种报。若明白人人都有这古今不变内外如一的心,又知造善业得乐果,造恶业得苦果,苦乐因果皆由此心而造;学佛与不学佛,即可由此取决。

  佛、就是大觉悟者,所谓觉悟,就是觉悟这向来迷著的心,因为此心一觉,就有不觉,对不觉言,就名之为佛。所谓一切法,有因缘法,有果报法。因有清净因、染污因,果有苦果、乐果。十法界都是由心所造,明白此理,就要明此广大长远的心,发此广大长远的愿,不为现前境界束缚障碍。凭此菩提心,用以自觉觉他,使人人皆可成佛。

  学佛、不过平平实实发明此心,并不是甚么秘密巧怪法门。譬如荆州地方,无论想造成如何繁盛,只要凭此地人工,以种种适宜方法,皆可成就。此心亦然,如能发广大长远心,不为眼前境界障蔽,便可以证菩提果。要证菩提果,在根本上,应将上来所讲的道理看得明明白白,将自己的心认得清清楚楚,那就眼前境界皆此广大长远的心中所显现,不至为所障蔽了。然讲到不为眼前境界所障蔽,也不是教人一切眼前的事都不去做,不过应行正业,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立广大长远的志愿,既能发广大长远的志愿,就不为眼前境界所障蔽,去造恶业,受此轮回,可以自己作主。久而久之,心中以前的恶业就可以空,未来的恶业就可以止,自然能成清净安乐的业因,久之即可成佛证果了。

  荆州自民国以来,遭种种变故,不免荒凉!大家不要为这荒凉景象所阻,如能发心往繁盛去做,将来自然可以恢复原状的。就如人能不贪眼前境界,本此广大长远心以求无上菩提,久之自可成佛。

  太虚此次来,很辜负众位的属望,但很有所希望于众位:从地方上讲,人人发心把荆州恢复到昔日的繁盛原状!就心地上讲,人人本此光明圆满的心,个个成佛,这就是太虚所希望了。(李笑云记)(见海刊四卷六期)

  (附注) 原题“在荆州佛教会讲演”,今改题。


猜你喜欢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佚名
  六 摩诃梨经·佚名
  卷第四·佚名
  大雲初分勇力健度第二十八·佚名
  示伦常大教·印光
  卷二十四·佚名
  序·佚名
  卷第九十八·李通玄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末)·窥基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四·慧思
  卷第十三·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三·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太虚
  漆园指通卷之二·净挺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哄丁·孔尚任

    ◎癸未三月(副净、丑扮二坛户上)(副净)俎豆传家铺排户,(丑)祖父。(副净)各坛祭器有号簿,(丑)查数。(副净)朔望开门点蜡炬,(丑)扫路。(副净)跪迎祭酒早进署,(丑)休误。(丑)怎么只说这样没体面的话。(副净)你会说,让你说来。(丑)四季关粮进户部,(副净)夸

  • 词苑丛谈卷四·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品藻二复斋漫録云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云世言栁耆卿是曲调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惨闗河冷落残照当楼此唐人语不减髙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此等语絶妙只一出

  • 雨后天·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风吹: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吹远了香草,落叶,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

  • 卷六·袁华

    ●钦定四库全书耕学斋诗集卷六(明)袁华 撰○古诗(七言)复邹忠公墓为谢子兰赋有宋开国三百年圣君哲后登才贤内无吕贾武韦祻昭宪流裕远且绵宣仁埀帘辅哲庙初政彷佛元丰前奈何权奸枋国命党籍忠良俱左迁紫宫正位俨宸极岂假巫

  • 卷一百二十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二十五花果棃花赋          【宋】陈 藻絪缊无涯孕精产荂九旬流华四月孔奢有匪浮夸花外之花尔其娟静闲暇以窈窕兮敷舒幽贞其清皦兮恬淡潇洒委蛇淳雅美不迩丽素不邻野若帝厌

  • 卷之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王僧辩传(附王..传)·姚思廉

    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天监年间,王僧辩随父亲一起来投奔梁武帝。起初任湘东王国的左常侍。其后湘东王萧绎做了丹陽尹,王僧辩也转为府中的行参军。湘东王出任会稽太守,王僧辩兼任中兵参军事。湘东王迁任荆

  • 赵秉文传·脱脱

    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他从小聪明、悟性强,读起书来就像早已学过一般。大定二十五年(1185)中进士,调任安塞主簿,因为赋税收得最多而升迁为邯郸令,又调任唐山令。守父丧以后,又被推荐任南京路转运司都勾判官。明昌六年(1

  • 卷八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八十七歌颂二十七【词臣十九】万寿诗【四言六章】翰  林 院 检  讨【臣】谢履厚瞻嵩之冈抚控八荒碧梧千尺凤凰来翔郁郁葱葱气象矞皇天子万年治迈陶唐【其一】瞻嵩之阜万山俯首黄河为

  • 黄宪昭·周诒春

    黄宪昭 年三十一岁。生于广东。父绍经。业商。已婚。子一。女二。本籍通信处。广东平地大巷高厅。初学于广州某校。光緖二十二年。自费游美。光緖二十七年。入檀香山鄂湖学校。习商业。光緖三十四年。入米苏里大学。

  • 孟子説原序·张栻

    嵗在戊子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家塾辄不自揆缀所见为孟子说明年冬防有严陵之命未及终篇辛卯歳自都司罢归秋冬行大江舟中读旧说多不满意从而删正之其存者盖鲜矣还抵故庐又二载始克缮写抚卷而叹曰嗟乎夫子之道至矣微

  • ●五、经学中衰时代·皮锡瑞

    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桓、灵之间,党祸两见,志士仁人,多填牢户,文人学士,亦扞文网;固已士气颓丧而儒风寂寥矣。郑君康成,以博闻强记之才,兼高节卓行之美,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雒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

  • 四如讲稿卷三·黄仲元

    宋 黄仲元 撰大学学记尝言大学之道大学之教而不言其所以为道所以为教盖大学者所以教为大人之学又以自别于小学者也小学是已做一个大学底坯墣大学只是就小学上琢磨出治将出小学是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推明此性之理小学

  • 警人命无常·印光

     甲、警人命无常●光阴迅速, 时序更迁。刹那刹那, 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 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 荣华不久, 急寻归路, 免受沉沦之苦之无上妙法耳。【杂著】四一●生死大事, 须当预办。若待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花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

  • 周易总义·易祓

    二十卷,宋易祓著。前有门人陈章序称:“祓侍经筵日,尝以是经进讲”;又称:“祓别有《易学举偶》四卷,裒象与数为之图说。”此书说《易》兼通理、数,采集众论,予以折衷。论每卦,先列总论,复于六爻之下各为诠解。对经义多

  • 钝吟书要·冯班

    一卷。书论。清代冯班撰。冯班,清初诗人、书家。字定远,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明诸生,明亡,佯狂避世。是编论书以《翰林要诀》为依归,尤重执笔与结字,其中谓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最为精审。大旨宗钟、王、颜、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