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 摩诃梨经

如是我闻。时,世尊住毗舍离之大林重阁讲堂。其时由拘萨罗国及摩揭陀国之众多婆罗门,为某要事,来住毗舍离。彼等如是闻:“释迦族人出家之沙门瞿昙,今住毗舍离。尊者瞿昙,实有如是美名、称誉:‘彼世尊是应供者、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佛、世尊。’彼世尊自证知、作证已,而向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人天、沙门、婆罗门宣示。世尊说初善、中善、后亦善,文义具足之法,教示完全圆满,清净之梵行。能奉见如是之应供者,是甚幸!”

拘萨罗国及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等,诣大林之重阁讲堂。其时,尊者那耆多,为世尊之侍者,彼等诣尊者那耆多之处,诣已,言尊者那耆多曰:“尊者那耆多,今世尊瞿昙在何处耶?我等欲奉见世尊。”

“友!今非奉见世尊之时,今世尊在自室宴坐。”

彼婆罗门等,退坐一面,并言:“奉见世尊已,我等[始]离去。”

[时,]离车人之奥他达,亦与众多之离车人,诣大林之重阁讲堂,诣已,向尊者那耆多,问讯立于一面曰:

“尊者那耆多!应供者正觉者,今在何处耶?我等欲来奉见世尊。”

“摩诃梨!今非奉见世尊之时,今世尊在自室宴坐。”

彼离车人奥他达,亦退坐一面,并言:“奉见世尊已,我等[始]离去。”

其时,沙弥尸哈(狮子),诣尊者那耆多之处,诣已,向尊者那耆多问讯立于一面曰:

“尊者迦叶!拘萨罗国及摩揭陀国之众多婆罗门,来诣奉见世尊;离车人奥他达亦与众多之离车人,来诣奉见世尊。善哉!尊者迦叶,愿此等诸众,得见世尊耶?”

“然,尸哈!汝自己,请往告世尊。”

沙弥尸哈,答尊者那耆多曰:“尊者,唯然。”而诣世尊之处,问讯世尊,立于一面曰:

“世尊!拘萨罗国及摩揭陀国之众多婆罗门,今来奉见世尊;离车人奥他达亦与众多之离车人,来奉见世尊。善哉!愿此等诸众得见世尊。”

“尸哈!然则,汝设座于静室[前]之阴凉处。”

沙弥尸哈应诺世尊曰:“唯然,世尊。”则设座于静室[前]之阴凉处。世尊出静室,着坐于静室前阴凉处所设之座。

时,拘萨罗国及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等,诣世尊之处。诣已,共相问讯,交谈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离车人奥他达亦与众多之离车人,诣世尊之处。诣已,共相问讯,交谈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离车人奥他达白世尊曰:

“世尊!数日前,离车人之须那迦陀(善宿),诣我之处而如是曰:‘摩诃梨!我依住世尊之处,不久,经三年,我已见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然,尚未闻到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世尊!须那迦陀离车子,不闻如是之诸天音声——可爱、具欲、导致贪染——实为存在、或不存在耶?”

“摩诃梨!须那迦陀离车子,所不闻如是诸天音声——可爱、具欲、导致贪染——实为存在而非无。”

“世尊!以何故,须那迦陀离车子,尚未闻到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实存在而非无耶?”

“摩诃梨!于此,有比丘向东方,一向修习三摩地,求见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然而不求闻到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因彼比丘,已于东方,一向修习三摩地,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并不求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尚未闻到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何以故?摩诃梨!因彼比丘,已如是向东方,一向修习三摩地,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而不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

复次,摩诃梨!已向南方……乃至……于西方……乃至……于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维,一向修三摩地,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而不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因彼比丘,已向上下四维,一向修习三摩地,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而不求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向上下四维,彼已见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而尚未闻到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何以故?摩诃梨!因彼比丘,已如是向上下四维,一向修习三摩地,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而不求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也。

摩诃梨!于此,有比丘向东方,一向修习三摩地,求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彼比丘向东方,一向修三摩地,已求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彼[比丘]于东方,已闻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见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何以故?摩诃梨!因彼比丘向东方,一向修习三摩地,已如是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

复次,摩诃梨!有比丘向南方……乃至……向西方……乃至……向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维,一向修习三摩地,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求见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彼比丘]向上下四维,一向修习三摩地,已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求见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因此,彼于上下四维,已闻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见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何以故?摩诃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上下四维,一向修习三摩地,已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而不求任何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

一〇

摩诃梨!于此,有比丘向东方,修习三摩地,双兼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因此,彼于东方已见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闻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何以故?摩诃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东方,修习三摩地,已双兼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

一一

复次,摩诃梨!有比丘向南方……乃至……向西方……乃至……向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维,修习三摩地,双兼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由彼比丘向上下四维、修习三摩地,已双兼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求任何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因此,彼于上下四维,已见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已闻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何以故?摩诃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上下四维,修习三摩地,双兼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景象,亦求种种令人可爱、愉快及导致贪欲之诸天声音。”

“摩诃梨!此非无,是善宿不得闻有天声音之理由也。”

一二

“世尊!诸比丘为自作证此等三摩地之修习,而于世尊之处,修习梵行耶?”

“摩诃梨!诸比丘于我处修习梵行,非为自作证此等三摩地之修习。摩诃梨!实有比此更殊胜之诸法,为实证此殊胜之诸法,诸比丘于我处修习梵行。”

一三

“世尊!此等是如何之法耶?”

“摩诃梨!于此,比丘为遍断三结,入于预流,其性不堕,必定趣证三菩提。摩诃梨!诸比丘为实证此殊胜之诸法,于我处修习梵行。

摩诃梨!又有比丘遍断三结,而稀薄贪欲、瞋恚、愚痴,入于一来果,唯一次来此世界[欲],作苦恼之终尽。摩诃梨!诸比丘!为实证此等殊胜之诸法,于我处修习梵行。

摩诃梨!又有比丘遍断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于其般涅槃,为不还来此世界。诸比丘为实证此等殊胜之诸法,于我处修习梵行。

摩诃梨!又有比丘遍尽诸漏,于现身自证知,作证无漏解脱、慧解脱,成就而住。摩诃梨!诸比丘为实证此等殊胜之诸法,于我处修习梵行。

摩诃梨!此等之诸法(四圣果)为殊胜之法,诸比丘为实证此等之诸法,于我处修习梵行。”

一四

“世尊!然,为实证此等之诸法,有道、道迹耶?”

“摩诃梨!为实证此等之诸法,实有其道、道迹。”

“世尊!何者是其道、道迹耶?”

“此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摩诃梨!为证此等之诸法,此是道、道迹。

一五

摩诃梨!我住憍赏弥之瞿师罗园,其时,普行者满提左与持木钵之弟子阇利耶,诣至我处,问讯而立一面,作如是言:

‘友!尊瞿昙!其命与身,是一或是异耶?’

[我答曰:]‘然者,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彼等二出家者答:‘友!唯然。’我如是曰:

一六

‘友!如来出现于世,是应供者、正觉者……乃至……[如沙门果经四〇~六三节之广说,]友!比丘如是令戒具足也。……[如沙门果经六四~七五节之广说,]……乃至……具足初禅而住。友!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云:“命与身是一、或是异”者,当为相应耶?’

‘友!不相应也。’

‘友!我亦如是知、如是见,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一七

‘……乃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如沙门果经七七~八一节。]友!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云:“命与身是一、或是异。”当为相应耶?’

‘友!此说为不相应。’

‘友!我如是知、如是见,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一八

‘……乃至……[如沙门果经八三~九六节之广说,]彼心倾注于智见。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云:“命与身是一、或是异。”当为相应耶?’

‘友!此说,为不相应。’

‘友!我如是知、如是见,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一九

‘……乃至……[如沙门果经九七节之广说,]更证知不再来此生。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云:“命与身是一、或是异。”当为相应耶?’

‘友!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其说为不相应。’

‘友!我如是知、如是见,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

世尊如是说已。离车子奥他达,欢喜世尊之所说。

猜你喜欢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法藏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六·成寻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六·佚名
  第十五品 无碍解分别·佚名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六·宗晓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护法论后序·张商英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中·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卷第三十四·居顶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卷四百四十五·佚名
  决定藏论卷下·佚名
  卷二百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团湖·唐圭璋

      沁园春   六桂传家,三槐植庭,箕裘大儒。甚二郎意气,拟同棱契,一时庆会。致主唐虞。百揆登庸,双亲未老,此乐人间还有无。那堪更、有棣华韦华韦华,听履亨衢。   朝来天上传呼。便写作、衣冠盛事图。有声容备乐,传宣锡劝

  • 御制选历代诗余序·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选历代诗余序诗余之作盖自昔乐府之遗音而後人之审声选调所由以缘起也而要皆昉於诗则其本末源流之故有可言者古帝舜之命夔典乐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可见唐虞时即有诗而诗必谐於声是近代倚声之词

  • 卷一百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一百十览古项王亭赋【有序       唐】李德裕丙辰嵗孟夏余税驾乌江晨登荒亭旷然逺览因观太尉清河公刻石美项氏之材叹其屈于天命且曰汉祖困阨之时生计非萧张所出余以为不然矣自古聪明

  • 列传第五 赵郡王琛(子睿) 清河王岳(子劢)·李百药

    赵郡王琛,字永宝,高祖之弟也。少时便弓马,有志气。高祖既匡天下,中兴初,授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既居禁卫,恭勤慎密,率先左右。太昌初,除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南赵郡公,食邑五千户。寻拜骠骑大将军、特进、开

  • 卷十六·连横

    城池志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是故有百里之封者,必有十里之城;有五十里之封者,必有三里之城;所以驻军旅而卫人民也。连横曰:台湾之建城古矣。澎湖虎井屿之东南,有沈城焉,天空浪静,望之在自,缭垣相错,周可数十丈,渔者常得其砖

  • 卷之三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二四谕光绪五年三月初三日一二二一八--二五·佚名

    台北府正堂陈,对郑承恩给发南隘等庄总理谕戳前衔〔赏戴花翎、署台北府正堂陈〕为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本年闰三月初三日,据竹南一保南隘、新城等庄,业主郑吉利,暨垦户金同和等禀称:「该处总理郑重开病

  • 第四十六卷清乾隆(三)·缪荃孙

    四十一年正月庚寅,阿思哈暂署漕运总督。二月庚戌,蠲上元等三十九州县、镇江等五卫四十年旱灾额赋。三月癸未,萨载兼署江南河道总督。戊戌,富德革逮,陶易为江宁布政使。四月甲子,以阿思哈为漕运总督。五月癸酉,孔传炣为江苏按

  • 九○一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发下《满洲源流考》错误处改正并请议处承办人员片·佚名

    九○一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发下《满洲源流考》错误处改正并请议处承办人员片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四日本日发下《满洲源流考》内错悞之处,蒙皇上指出,惶悚无地,除将原书遵旨改正外,所有承办此书之候补司业曹锡实及未经校正之

  • 民国三年(1914)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七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一、养家(三月十二日)余前为《大共和日报》作文,以为养家之计,今久不作矣。此亦有二故:一则太忙,二则吾与《大共和日报》宗旨大相背驰,不乐为作文也。惟吾久不得钱寄家,每得家书,未尝不焦灼万状,然实无可为计。今图

  • 陆聚传·张廷玉

    陆聚,不知是哪里人,元枢密院同知。脱脱在徐州打败芝麻李,彭大等人逃奔濠州。陆聚招抚流亡,修缮城堡保卫境内,敌人不敢来犯。徐达治理江、淮,陆聚以徐、宿二州来降。太祖曾经诏谕“:二州是我的桑梓之地,不忍心派兵攻打。”听到

  • 御制读左传季文子出莒仆·杜预

    御制读左传季文子出莒仆季文子出莒仆是也而左氏有过辞然鲁之襄仲独非仆之类乎其事即接宣公之立不闻文子有讨贼之诛何独严於仆而恕於仲乎且偻数元恺四凶谓尧不能举贤而舜举之尧不能去恶而舜去之审

  • 不怨天,不尤人·孔子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不怨恨

  • 第74章·老子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若民恒畏死(2),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3)?恒有司杀者杀(4)。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5)。夫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矣(6)。【题解】本章,老子警告那些以刑戮代天之威的

  • 佛说阿弥陀经卷下(支谦译)·佚名

    佛告阿逸菩萨:“其世间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有三辈,作德有大小,转不相及。”佛言:“何等为三辈?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六·智旭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戊)四明止观断得三。初标科。二各释。三总辨。(己)今初】次明第四止观除障得益。就中复有三门分别。一约分别性。以明除障得益。二约依他性。以明除障得益。三约真实性。以明除障得益。 【(己)二各释

  • 重刻禅源诠序·宗密

    道不能自鸣。假人而鸣。鸣虽不同。道则未尝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为道。如仲尼之一贯。老聃之无为。释氏之空寂。人异道同。此其证也。况夫禅教两宗同出于佛。禅佛心也。教佛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奈何去圣时遥

  •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有陀罗尼名宿命智。若有众生闻是陀罗尼。能志心受持者。所有千劫之中极重罪业皆悉消灭。若能终身不间断者。是人于七俱胝生常知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