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得大塔建造之资材

由此,彼王用十万之黄金,行胜好大装置供养大菩提树。(一)不久[王]入都城立大塔之地位,见据有石柱,欢欣思起古昔之言:“使我建立大塔。”登上[宫殿之]上阶以摄夜食,卧而如下思:(二、三)“当余征服达弥罗人等,若使此国[人人]受苦,[更]不能徴税。[然]此税于外者,(四)建立大塔如何能获得正砖。”彼思如斯思惟,(五)白伞下之天人得知,由此,欢呼之声起。诸天之间知[此声]而帝释天向毗首羯磨言:(六)“伽摩尼王提案塔之砖事,汝距[阿㝹罗陀]府一由旬,往彼康毗罗河畔,(七)于彼处造砖。”如斯受帝释天之命,毗首羯磨来此[楞伽岛],于其处造砖。(八)

[翌日]早晨一猎夫伴犬入其处之森林,地居天子为大蜥蜴之形现于猎夫之前。(九)猎夫行追发见砖,而大蜥蜴之姿没,彼于其处如斯思:(一〇)“传闻我等之王将建立大塔,此为奉王之物。”行报[彼王]。(一一)彼闻此爱语,喜利民之王,以满悦心向彼表示大敬意。(一二)

都之东北成三由旬处一地方,名阿奢罗义提村,面积四六加利沙之地面,(一三)降下黄金之粒块雨,其大小有种种,大者有一搩手量,小者一指量。(一四)其村之住民等见其地黄金充满,携金钵前往报王。(一五)

都之东方七由旬处,有大河之对岸,名丹巴毗陀[村]雨降铜之粒块,(一六)村民等以钵盛携其铜块赴王之前,申诉其事。(一七)

由都之东南四由旬之地名须蔓那瓦毗村雨降伙摩尼珠,(一八)村民等混以青玉红玉[入]钵,携往报王。(一九)

都南之方角八由旬名安婆,陀寇罗[村之]洞窟产银。(二〇)都城有一商人,携多数之车辆,为由摩罗耶持来生姜[姜黄]其他之物而往摩罗耶。(二一)置车辆于洞窟之傍,得[造]刺棒之材。[彼]登其山。(二二)瓶之大小而熟波那沙果,其熟之重量而枝桡,又坐于石上见,(二三)以刃物断其柄,以思:“善之部分奉施[僧伽]。”由信心报以[食]时到,[应此]无漏之士四人来。(二四)彼喜,恭敬礼拜彼等使着座,以刃物切其质四周之支皮,(二五)受取[果物]中充满汁以注入钵,彼汁充其等四个钵以施彼等。(二六)彼等受之而去,彼再报[食]时,他四人漏尽长老等来至其处。(二七)彼受取四人之钵,充施巴那沙果之种子,其中三人离去,一人不去。(二八)为示彼[商人]银[之所在],彼[长老]由此而下,坐于洞窟之入口食其种子。(二九)所余种子商人亦饱食。所余与商品共携带,随行长老之迹。(三〇)[彼]往会长老,行奉仕之务,长老为彼向洞窟之入口设道。(三一)礼拜长老,彼依其[路]而行,见洞窟,立于窟之口彼亦见银。(三二)以刃物打之,知其是银,取一个银块赴车之附近,(三三)弃车携银块,急赴阿㝹罗陀城,[彼]善商人,(三四)示银[块]于王,报告此缘由。(三五上)

由都西方五由旬之处,于乌鲁卫罗港之街,有大阿摩勒果大之真珠参交于珊瑚中,共由海中止于陆上。(三五下、三六)渔夫等见此置藏于一处,与真珠共[盛]珊瑚于钵持来,往王之处报告此缘由。(三七、三八上)

由都北方七由旬之处,通过培利瓦毗伽村之储水池,于洞门细砂上生四个殊胜摩尼珠。(三八下、三九)大如磨石色,似温摩花之美。见此猎夫[引]犬往王之处,(四〇)报言:“余见如斯如斯之摩尼珠。”大功德之主,大志之[王]此日为[建立]大塔,闻此等砖及其他所生物,彼以信心以此等呈奉适宜之敬意,彼等为保护者持来[都]。(四一、四二)

生身耐劳而不意为劳苦,如斯以信心而积善业,持安乐完成几百事。[然则]以如斯信心行善业。(四三)

善人之信心与感激[起]作大王统史

名得大塔[建设]之资材第二十八章[毕]

猜你喜欢
  御选语录卷十六·雍正
  卷四百六十六·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四卷·马鸣
  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佚名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调达入地狱品第二十七·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八·王亨彦
  唯菴然和尚語錄序·德然
  杂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圆悟克勤
  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六·佚名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五·彦悰
  卷第十·丈雪通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无名氏·唐圭璋

      词中“陕西义社”云云,此人当为北宋人。   水调歌头   昭代数人物,谁似我公贤。平生礌礌磊磊,常以义为先。广立湖中义学,盛集陕西义社,良法自家传。阴德有如此,眉寿不须言。   圣天子,方右武,复宗文。诗中马上,看君

  • 洪惠英·唐圭璋

      惠英,会稽(今浙江绍兴)歌宫调女子。   减字木兰花   梅花似雪。刚被雪来相挫折。   雪里梅花。无限精神总属他。   梅花无语。只有东君来作主。   传语东君。且与梅花作主人。

  • 五集 二卷·钱德苍

    鸣凤记吃茶(小生随生上)【高阳台】司马清曹,郞官节钺,微名已序鸳列。光岳攸锺,须知要守全节。执笏弹冠,相庆处,九重恩渥。凝望眼,豺狼当道,漫萦心曲。囓雪常持苏武节,埋轮要挽张纲毂。须臾白了少年头,愁眉蹙!下官杨继盛,字椒山,直隶

  • 卷六·张宪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六       元 张宪 撰古诗【七言】送铁厓先生归钱塘【时新除江西提举】圑花染累吴蚕茧五色文绫出金剪海风吹度滕王宫南浦西山画帘卷天狗夜吠声如雷东奎西壁昏煤炲土洲自可驾黄犊铁箸何

  • 序·夏树芳

    法喜志序是冊揀歷朝名位賢哲。飽於法味者。織之成帙。為來期之明證也。葢佛法自漢始達震旦。使震旦無載道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載道之器。有在家出家。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於此。何以見巨海

  • 稽古录卷十五·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太宗【世民】贞观元年【春泾州都督罗艺反统军杨岌讨斩之 分天下为十道 突厥部落离散国中大雪六畜多死或劝帝击之帝不许】二【春闗中饥民多卖子者诏出御府金帛赎之右衞将军柴绍击延安贼帅梁师都斩之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 地理略四·纪昀

    地理略 【四】辽○辽(臣)等谨案辽代地理分为五道其各道之州军城有直属京者有属之府者有属之州者今惟取属京之州军城悉着于篇其余各府 州所领者概行省去以归简当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世居辽泽南控黄龙北带潢水冷陉屏

  • 魏世家第十四·司马迁

    支菊生译注【说明】本篇记述战国时期魏国的世系及其兴衰。文中多简短记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xī,西)王三代记事颇详。因为魏之兴在文侯之世,魏之衰从惠王开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灭亡。由于作者紧紧抓住了魏

  • 赵郡王高琛传(附高睿传)·李百药

    赵郡王高琛,字永宝,高祖的弟弟。少时熟习弓马,有志气。高祖匡正天下,中兴初,授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琛位居禁卫,恭勤慎密,以身示范。太昌初,拜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南赵郡公,食邑五千户。不久拜骠骑大将军、

  • 熊廷弼传·张廷玉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1594)考中乡试第一名,第二年成进士,初授官为保定推官,继而升为御史。三十六年(1608)外出巡按辽东。巡抚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放弃宽甸地方的八百里领土,把当地六万老百姓迁移到内地来安家

  • 汉纪八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前154)·司马光

    汉纪八 汉景帝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1]冬,十月,梁王来朝。时上未置太子,与梁王宴饮,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詹事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二·佚名

    通謚忠烈諸臣薊遼總兵官杜松,昆山人;右都督桐弟,奮勇敢戰,曆著邊功,萬曆四十六年,率兵出撫順關,與大兵戰於薩爾滸,歿於陣(見明史及輯覽)。遊擊龔念遂、李希泌,籍貫俱未詳,萬曆四十六年隨總兵杜松等率兵出撫順,與大兵戰於斡琿鄂謨地

  • 卷二十三·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三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预流果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预流果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常

  •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二下次观六作行檀者。观未念行欲行行行已。四运迟速皆不可得。亦不见不可得。反观觉心不外来。不内出不中间。不常自有。无行无行者毕竟空寂。而由心运役故有去来。或为毁戒或为诳他。或为眷属或为胜彼

  • 辩正论卷第二·法琳

    三教治道篇第二(下)公子问曰。窃览道门斋法。略有二等。一者极道。二者济度。极道者。洞神经云。心斋坐忘至极道矣。济度者。依经有三录七品。三录者。一曰金录。上消天灾保镇帝王。正理分度大平天下。二曰玉录。救度

  • 双城记·狄更斯

    英国作家狄更斯1859年写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要情节线索,展示了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上半叶法国、英国的复杂社会关系,描绘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贵族的专横残暴以及人民群众在法国大革

  • 还山遗稿·杨奂

    元代诗文别集。2卷。杨奂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杨奂著有《还山集》60卷(此从《元史》本传,元好问撰杨奂神道碑称为120卷),但原本早已不传。本集是明嘉靖初年宋廷佑所辑。宋廷佑除从各种文

  • 原李耳载·李中馥

    《原李耳载》是李中馥死后由玄孙李青房,搜集散作整理校核而成的。分上下两卷,上卷记人物、忠烈、孝廉、名臣、宿吏无所不包。下卷记各种神异传说,儒、释、道三教皆容。清人孙闳达读罢该书后说:“余读之如读异书,得未曾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