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曦问(八则)
问一:唯识不认识外有境,一本十支,皆反覆推明此义,然影像之外,非无本质。成立本质,取证虽多,以破极微和合、方分种种反证为最有力。按本质之名,易混外物,迷者易执。精而言之,外物有无,可置勿许,纵许实有,终非吾识之所得缘,所得缘者仍识而已。此系揣度,不知有当否?
问二:近人或谓二十论天亲如梦之答,亦有不极成处。读者不可执著,以梦无他心,醒有他心,三境有异。此说似甚精到,弟子对于兹喻亦尚有疑:醒时之山虽有时无,一到有山之处,山可立现;梦时村舍虽有时有,一经醒后,难可再寻。一则有主,一则任运。执为尽同,亦不应理,不知然否?
问三:本质尘亦名疏相分,惟第八能现乎?抑前七皆能现乎?
问四:生而瞽聋,其现出相分必甚简单,是否其众同分中即有所缺欠。
问五:二十论有“异大种”,基记甚略,望详示!
问六:性宗、禅宗皆不立阶段,直证圆成;唯识法相广诠依他;世间学问则遍计所执而已。此解有误否?
问七:猫之捕鼠,颇难寻思。猫为能杀,鼠为所杀,揆理当不外两途:甲则鼠前生负命债,而猫今生捕食以报之;乙则鼠无命债,今生杀业由猫自造。以为甲也,则人亦有前生害命而今生抵偿者,何以人见人或杀或不杀,而猫见鼠则必捕?以为投胎作鼠,必有夙债,则应一一被捕,无有孑遗,何以不被猫食之鼠,数仍累累?此甲理之难通者也。以为乙也,则猫个个皆造杀业,来生应一一受报,捕杀猫者,又是某类?即有“其类”,见猫必杀,如猫之于鼠。则“其类”亦必有报之者,如“其类”之于猫。以类报类,推至无穷,不可究诘,此又乙理之不可解者也。若谓猫之杀鼠,出之生性偶然,则轮回因果之说,登时被破。究竟猫之能杀,果乎?因乎?鼠之所杀,因乎?果乎?
答一:本质境对影像境言,自识亲缘皆为影像,其疏托者则名本质。或为“自有情”之他识相分,若六识相分之疏托第八识相分为本质;或为“自他有情”之他心心所,若六七识及他心智之以心缘心,疏托现行他心心所为本质;或为“他有情”之他识相分。若欲界有情缘色界或佛净土,疏托之上界有情或佛菩萨等之他识相分为本质。对此识之亲缘影像,虽云本质,而仍为他识或他识之亲缘影像。识者、通指一切有情,各有八识之总称,决定无识所不缘之识外境,故云唯识;非以“纵有外物识不得缘”之识外境为本质,但以识所缘到为唯识境也。
答二:醒时、梦时,应以觉时、迷时为例,不应以有山处、无山处为例。醒时有山处、无山处,应以梦时有村舍处、无村舍处为例,不应以醒时、梦时为例。迷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可思准之!
答三:详第一答,思准之!
答四:其现行缺某识,亦即缺某识之相分,然种子仍具有之;或第八识所变器界亦仍具有之,故聋盲根身转为聪明根身时,眼、耳识现,眼耳识相分亦现。
答五:此间暂无二十论参考,容后查答。
答六:法性、法相,说明之方法有殊,事实之转进无异。观有为相即无为性,故无阶段;从有漏道进无漏道,故有阶段。世俗学说,大都不离计执,然间有略知依他者,但不能证圆成。
答七:猫之捕杀于鼠,猫众同分业与鼠众同分业之报也。人与人之或相杀或不相杀,应以此猫与彼猫,或此鼠与彼鼠为例,不应以猫与鼠为例。鼠被猫食,虽亦为鼠同分业之一种,然鼠自以鼠业受鼠报,不专以供猫食而为鼠;犹猪、鱼等或为人食,非专以供人食为猪鱼,故尽可有不为猫捕杀之鼠。而猫亦不专以食鼠而为猫,故亦尽可食他物及作猫事。鼠被猫食,虽系还债,然非鼠所知,亦非鼠所甘心,故仍必衔怨图报,亦果亦因。猫之杀鼠,虽为收债,然猫杀鼠亦仍为杀业,亦果亦因。以亦因故,鼠死或为猫,猫死或为鼠,以互相报偿──或牵以他业,暂不相报──。
若人之相骂相打,非一方或双方之觉悟,或甘心受报,或释怨不求报,势难停止。此众生之所以轮回不已,而“惟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为能解脱,以恩报怨为能济度也。所举甲乙二例,各偏一边,故皆不当于理。(见海刊九卷二期)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七十八·佚名 三世因果·太虚 卷第八·佚名 卷四 梁·宝唱 俱舍论记 第二十四卷·普光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九·佚名 四分律卷第三十一(二分之十)·佚名 卷第四十五(第七诵之四)·佚名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佚名 答武昌佛学院请为院长书·太虚 下一·元照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佚名 佛说圣曜母陀罗尼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三·智旭 卷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