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评胡适的戴震哲学

清代的考证学,对于古籍及文字语言的工具之整理,确是有功的。用来建设哲学,确只有戴震与章炳麟二人。然在戴震的时侯,考证古籍,尚限于儒家的经传,环境尚囿于汉、唐、宋明的风气,内则尚未能考证到周、秦诸子的古籍,外尚未有西洋传来宗教、哲学、科学的环境风气;故戴震的哲学,当然不能有章炳麟的恢大。然吾往者读戴东原集,已曾觉其哲理之精审出于宋明儒之上,其本儒言矫正程、朱处,有足多者。而同时即感觉其对于佛学无所知,且对于老、庄亦无所知也。

胡适是有其先入为主之私己意见的,以其承袭于美国实验主义派哲学的私己意见,用来裁断一切配其胃口的摭取之,不配其胃口的则忽略或攻击之。其所持的私人意见,正与宋儒所执著「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天理”一般。否则、何至今日戴震盲目的连写“老庄释氏”四字,谓宋儒所从出的攻击,犹不能一分析其讹谬也。

戴震哲学,其说心知血气,与道理性命,及人性之善,扩充心明,去私蔽不去情欲,可言皆极当的;而与宋、明儒两派,各有同异之一边,则胡适未知、戴震亦自不知也。余昔论宋明儒学,谓宋明儒之说理气心性,有二大别:一、大程言气即理,故曰:“只此一阴一阳是道”。又曰:“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小程言气非理,故曰:“离了阴阳便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理也。彼以道“理”非是阴阳气,而是所以阴阳“气”者,故理气为二。朱熹承小程说,极主张理气二;而陆、王则承大程气即理说以说唯心。大抵理异气说,每执其所谓理与佛辨;气即理说,以无径界之标准物故,每不与佛辨。由此可知大程、陆、王为一派,小程、朱熹为一派。戴震力攻去“得于天而具于心之理”,而谓道即阴阳五行气质,正同了大程、陆、王派,只攻去小程、朱熹派所执之理。盖血气心知皆现变之实事,现实无不是有质、有力、有感觉的;言质为血,言力为气,言感觉为心,言“血气心知”与言“质力感觉”无异。大程就力言气,陆王就感觉言心,戴震就质力言感觉,言阴阳五行血气心知皆同。就变化的现实言,在佛言五蕴色心,言唯识变亦同就变化的现实言。而小程、朱熹所执之理,得于天曰天理,则为佛学所破之法执;具于心曰人性,则为佛学所破之我执。佛学即以破此我法执之理曰真空,正同戴震破朱熹派“得于天而具于心之理”。而戴震、胡适等,反盲目地谓佛学的“真空”为朱熹派所执之理,真不知颠倒到何处去了!于此一点,焦循看到了,故说戴氏论性与王阳明同,同者即不于心气外另有一执“性理”也。胡适不知,却扯到另一戴与王不同之点上。不知另一点──方法──虽不同,不妨此一点却同也。禅学明心见性之语,儒者最多误会,而以攻击其误会者为攻击禅学。不知所谓明心,恰同戴氏扩充心之明,由无明的心以求明的真,积力久而明明相继圆明了,是谓明心,亦曰心明。戴震所谓闻见不可不广,而惟在能明于心,一事豁然,使无余蕴;更一事而亦如是,久之心知之明进于圣智。虽未学之事,岂足以穷其智哉!致其心之明,自能权度事情,无几微差失,又焉用知一求一哉!即为禅学“明心”二字之确诂。所谓见性,此中性指“事物真是如此的真相”,谓心既明了,则能照见事事物物真是如此的真相也。戴震所谓实体实事,同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天地人物事为之理得矣。夫天地之大,人物之蕃,事为之委曲条分,苟得其理也,如直者之中悬,平者之中水,圆者之中规,方者之中矩,然后推诸天下万世而准。夫如是,是为得理,是为心之所同然。举凡天地、人物、事为求其必然不可易,理至明显也。胡适亦从而称之曰:同于科学家之证实。不知“证实”一名,正“见性”一名之确诂。性者、真实之谓,有时曰真理,有时曰实相,有时曰真如,有时曰如实,皆同指显见现证之事物真相耳。乃戴震等毫不知“明心见性”一语之为何义,只盲目地妄施攻击,真同自己打自己一般可笑!胡适且妄谓禅宗是“个性”的,唯识是“共相”的,其意谓见性只是见“个性”,只是见朱熹派所执“具于心的理”。不知此乃是佛学所破的“我执”,所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的我执相,岂是禅宗所云“明心见性”所见之性耶?胡适也算看了几本佛书的,并此不知,于是如戴了著色眼镜的人,终是无法令见真色的,聪明的胡适,变成了如此糊涂的胡适,真是奇怪!

上说了戴震同大程、陆、王而异小程、朱熹的一点。今再说戴震同小程、朱熹而异大程、陆、王的一点。上一点是本体论上的同异,此一点是方法论──或知识论──上的同异。在方法论上,大抵大程、陆、王所指为支离琐碎的,却是小程、朱熹、戴震所精进的;小程、朱熹、戴震所斥为空疏的,却是大程、陆、王所视为易简践实的。又大抵有重知、重行之可分,然重行亦期在知,重知亦期在行。清闲的贵族哲学派,欢喜从学问上求知,知而不行,乃成了重知派;勤劳的平民哲学派,欢喜从事行上求知,乃成了重行派。戴震、胡适与朱熹,皆是贵族的重知派,从线装书上做学问以求知的方法,戴震以有考证的新经学做了基础,实在比朱熹高明精密的多。况小程、朱熹,以在本体论上误执了一个天理,横在胸中,如马衔勒一般,致不能如戴震之从容的考求经义,故戴震尤见特长。而这一点,却是最配胡适脾胃的。胡适于戴学,最反复表扬的,也只在这一点。特胡适于线装书外,更加了洋装书的学问耳。而大程尤其是陆、王,则是重行的,忽略且排斥专在书本上做工夫的,故尤为胡适所不取。至于佛学,这两派方法都有,大抵禅宗、律宗、密宗、净宗是重行派,唯识、三论、天台、华严是重学派。仔细批评起来,学问上的知识,是袭取他人──古书或外国书──的假知识,事行上的知识,才是形征实验得来的真知识,孙中山所谓行易知难的知识;真科学从博察事物印证现实得来的知识,皆是从事行以求得的真知识,必不是胡适式所袭取西洋的假知识。且中国此时所急需的:一方为颜元、李[王+恭]、吴稚晖、卫中式重农工商的真科学技艺,以为教育经济中心;一方为孔仲尼、王阳明、孙中山式的事功德行的真哲学精神,以为政治道德中心。决非中西合璧之八股先生式的胡适哲学,断然可知。

然宋儒在行为上,皆注重居敬之一点,等于肃括主义,流于狭隘而严苛责人。独阳明主张与愚夫愚妇相同的同德,焦循亦从而和之。而戴震亦大呼以无私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以顺民众饥寒号呼、男女哀怨、垂死冀生等情欲;而责宋儒空指一绝情欲之感者为天理,以理杀人,而别出理之定义曰:“理者,情之所不爽失者也”。曰:“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故其理为世事经多皆学问之理,亦为人情练达即文章之理。此人情世业泛应曲当之众条理,即儒者所云之理。戴震所谓礼者,至当不易之则是也。故焦循一方采阳明与众愚同德的情欲,一方主张以礼调解情欲之争乱。盖礼者情欲之理,情欲之理,动乎食色而止乎仁义,与单称曰“理”者殊。单称曰理,如数学之公式,是死板的;情欲之礼,是生活的。前者是自然科学的理智,后者是人生哲学的礼智。人生哲学的礼智,是兼重和解感通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理智,专在是非裁断的。兼重和解感通,故导德齐礼;专在是非裁断,则导政齐刑。礼之非理,等于白马非马。故焦循谓治天下以礼不以理,无何不同于戴震,且足补充戴震遂人情欲纤微无憾之理,施于行事。胡适但读书谈理而不习行事,遂欲以自然科学理智之理,裁断人生情欲;不知以死板格式的理杀人,此正今日共产党以唯物史观的理杀人之所本,其酷烈尤甚于戴震所大声号呼之以理杀人也。然戴震以无蔽无私非无欲排佛,亦为其不知佛的盲目攻击。佛八正道:一曰正见,即无蔽之智。二曰正欲,即无私之情欲。正欲即信愿等,正须大欲特欲,何尝无欲?所无之欲,则蔽之痴、慢欲,私之贪、嗔欲耳。佛学常以自他兼利之乐利为善,故佛学在人生哲学,亦为最大之乐利派,非老庄及宋儒之淡泊刻啬派也。

戴震、焦循等,以人性为善性者。性分、指人分得于气质之才能,较禽兽等优秀者以为善。此亦同于佛学以“人的众同分性”,较“余有情众同分性”为有向上发达可能以为善,同其义指。然佛书之性之一字,用之不同,昔尝分为十义,以说明之,别见余之性论。今此同戴震所说之人性,则为“众同分性”中的人同分性。换言之,即“人之类性”,然胡适以为即是血气心知,不知戴说乃指人类分得于道、限制于命的血气心知上分位,谓之曰性;非即血气心知也。血气心知是实物,性非实物,但是托现在血气心知上生来的分限。在人类血气心知上生成的分限,即为人性;在马类、牛类血气心知上生来的分限,即为马性、牛性。非实物故,不同朱熹等所执之理性。

是分限故,不即是血气心知。戴氏虽知其义,言之亦未能明晰也。

于此尚须加数言者,则前方法论中重学、重行之二派,求知方法皆未完善;即兼二派之方法而合一之,亦未能完善也。由声量──声量指古今贤哲一切之学说──而比量,由比量(理智)而现量(证智),此重学以求知之方法也。由现量而比量,由比量而声量(声量指所立之学说),此重行以成之方法也。重学以求知,未至现量证智,则为袭取之假借知识,未是真知识也。其声量闻智、但为考据之训诂;其比量理智,虽已为经过逻辑训练的科学、哲学知识,然坐谈而实未践形去做,做事时将仍不免无所措手足之迷乱。其所得知识,至多可以著书立说,及为注入式教育的教授耳,此即胡适之流也。重行以成知,未至声量则不足以喻他人,未至比量则无自决其现量之固当与否,故云皆未完善也。欲完善之,乃在行而知、知而行。行而知、知而行之精进不已,换言之,即现量而比量、比量而现量之精进不已。亲从环境感受,实验于农工政教生活,产生科学、技术、文艺等,是行而知、知而行之第一重真知识也。亲从心身修养,变化于气质根识生活,产生哲学、德行、圣智等,是行而知、知而行之第二重真知识也。从此精进而不已,乃由佛学八正道生活,而趋向无上遍正觉的大路。禅宗是经从第二重做起者。宋明儒则欲将第一重、第二重沟通而范归孔、孟者,然结果不大佳,惟阳明较有成就。士生今世,固不必局脊孔孟,以欧美新方法以产生农工政教新学术,以佛、儒善方法以产生身心社会新道德,庶几可矣!(见海刊九卷二期)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七·元来
  在仰光答佛教小集团问·太虚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一·佚名
  名僧传目录·宝唱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四·牧云通门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佚名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无畏三藏禅要(海仁睿)·佚名
  卷二百二十·佚名
  卷第三·霁仑超永
  卷第三十四(诸国王女部)·宝唱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道宣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一·佚名
  维摩经疏·佚名
  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四·彭定求

        卷454_1 【六年冬暮赠崔常侍晦叔(时为河南尹)】白居易   鬓毛霜一色,光景水争流。易过唯冬日,难销是老愁。   香开绿蚁酒,暖拥褐绫裘。已共崔君约,尊前倒即休。   卷454_2 【戏招诸客】白居易   黄醅绿醑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七·佚名

    嘉靖四十四年六月丙寅朔○甲戌 睿宗原庙前殿东柱产金色芝一本 庙在 太庙都宫之外旧为 睿宗皇帝庙后以 太庙成 神主祔于 太庙而 原庙犹存至是忽有芝瑞 上大悦 命奏谢 玄极宝殿告于 太庙 遣公朱希忠驸马谢诏各行礼百官

  • 卷之七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一九二清单(第一九一号之粘付)一一四○六—二·佚名

    新竹县户粮税房进出各款谨将下书房下进出各款,开列呈送宪鉴,詧核施行。今开:每月应给项下:一、正、付主稿贰名,月给辛劳银拾陆元。一、征比并印数目贰名,月给辛劳银捌元。一、征比税契壹名,月给辛劳银肆

  • 通志卷九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烈传第四春秋郑祭足 公子騑 公孙舎之 罕虎 公孙侨游吉 烛之武衞石碏 石祁子 孔达 孔悝 孙良夫 寗速北宫佗 蘧瑗 寗俞 史防 孙林父 寗喜宋公子目夷 向戌 乐喜

  • 御制平定金川方略序·来保

    金川方略纂辑既竣诸臣以圣祖平定朔漠方略御制序文之例为请夫所谓方略者非遥执事权掣其肘而矜自用千里请战之谓也惟天子将将将将之道无他信赏必罚而已夫以一隅之不靖徴发士旅飞挽刍粮驿骚率及数省举亿兆生灵之命委之一

  • 钦定金史语解卷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十二人名【名物附】库色【勒 蒙古语欲也卷七十五作窟斜】呼哩 【松子也卷七十六作斛律】布垒 【蒙古语傍晚也卷七十六作婆罗偎】拜塔兰 【用也卷七十六作拔剔隣】爱新鄂约 【爱新金也

  • 斛斯征传·李延寿

    斛斯征,字士亮,斛斯椿的第三子。他博览群书,尤精通于《三礼》,也通达音律。有孝心,为父亲斛斯椿守丧,早晚只吃一镒米。小时因父亲建立的功勋,被朝廷赐爵为城阳郡公。大统末年,离家做官,任通直散骑常侍,不久迁任太常少卿。  自

  • 春秋輯傳卷五·王樵

    <經部,春秋類,春秋輯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五明 王樵 輯僖公元年春王正月左傳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公羊傳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稱子何臣子一例也 穀梁傳繼弑君不言即位正也

  • 书传卷六·苏轼

    宋 苏轼 撰夏书甘誓第二啓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史记有扈禹之后其国扶风雩县是也国语曰夏有观扈周有管蔡以比管蔡兄弟之国也甘扈之南郊也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天子六师其将皆命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

  • 卷四百一十二·佚名

    △第二分六到彼岸品第十三之二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而修布施波罗蜜多。持此善根。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於布施时都无所吝。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

  •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已未冬、太虚法师讲维摩诘经及大乘起信论于北京象坊桥观音寺,余闻说法,心大欢喜,叹未曾有,遂求为弟子师事焉。嗣后、每奉函训,片语只字,尽作南针。辛酉秋、法师讲妙法莲华经于广济寺,余往听法之第一日,王虚亭、杨友三、陈子承

  •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二(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窥基

    基撰此品第三学持之第十五品也。能如是学中之第九品也。性菩提分。唯三十七。但能证菩提。名菩提分。此中十五门。皆是此中广明。名菩提分品 问曰何以供养品后明耶。前供养品。摄修方便。修成今道之行差别。名菩提分

  • 卷第十九(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十九(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三分之三安居法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

  • 几何论约·杜知耕

    七卷。清杜知耕撰。自1607年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前六卷 《几何原本》刊行以来,因其图、解、论、系条文众多,阅读甚有不便,杜知耕为推广此书,弘扬欧氏方法,使其简而能明,约而能该,故 “摘其谬,删其繁,补其遗漏”(杜知

  • 开封府状·佚名

    靖康后宋金间公文档案集。一卷。最初编者不详,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确庵把此书收编入《同愤录》下帙。此书内容包括开封府《白札事目》、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和三月十四日《大金副元帅府下开封府书》二文,以及《别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佚名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

  • 续古尊宿语要·佚名

    六卷。宋代晦堂师明编。此书继《古尊宿语要》之后而编,收录临济、汾阳昭、琅琊觉、慈明圆、翠岩真等八十一位禅师的语要。由于所摘录机缘语句较少,很少涉及人物生平履历,没有完整的传法谱系,其史料价值低于灯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