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九(弥沙塞)

五分律卷第十九(弥沙塞)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第三分之三安居法

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止其中。而诸比丘不知三时应行不行。常说少欲慈愍护念众生。而今践蹈无仁恻心。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诃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不应一切时游行。犯者突吉罗。从今听夏结安居。结安居法。应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向一比丘言。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于此住处夏安居。前三月依某聚落某房舍。若房舍坏当补治。如是三说。答言我知。

诸比丘便日日结安居。或二日乃至五日一结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应于春末布萨日分房舍卧具于夏初一日结安居。有比丘欲依象下或依车舆结安居。复有比丘欲依覆钵安居。以是白佛。佛言。皆不应尔。犯者突吉罗。听在结跏趺坐及衣钵雨漏所不及处依此安居。有诸比丘在无救护处安居为贼劫夺。复有诸比丘在冢间安居为非人所恼。复有诸比丘在空树中安居为毒虫所困。复有诸比丘在皮覆屋中安居鼻内生肉。复有诸比丘露地安居肌皮剥脱。以是白佛。佛言。皆不应尔。

时诸白衣。请比丘于无救护处安居。白言。大德。可于彼安居。我当遥作救护。以是白佛。佛言。听受。复有冢间比丘。患人间无房舍卧具。欲还冢间安居。以是白佛。佛言。若能系念在前无所畏者听。复有诸比丘。欲治护空中树于中安居。以是白佛。佛言听。应先以石掷树若以杖打听有何声有何物出。若无异声无有物出者然后入中。仰塞泥合得使平立。作土埵泥四边地。安户作开闭处。

尔时阿耨达龙王。请诸比丘于宫五百金银众宝窟中安居。诸比丘不敢往。以是白佛。佛言。听往。诸比丘欲作阶道安置坐石及洗脚石。而皆是金银。惭愧不敢。以是白佛。佛言。彼金银犹此土石。随意用之。

复有诸比丘安居。有贼难王难亲里难。以是白佛。佛言。应避去余处安居。有二种安居。前安居后安居。若无事应前安居。有事听后安居。后安居比丘至余处。彼比丘不与房舍卧具。以是白佛。佛言。应与。既与不住夺他住房。以是白佛。佛言。应随所得而住。比丘欲安居时。应先筹量此处有难无难。无难应住。有难应去。

尔时舍卫城。有长者名忧陀延。信乐佛法。常供给诸比丘。安居中为僧作房。设入舍食欲因以房施。请左右住处诸比丘。诸比丘惭愧不受。长者便嫌诃言。我散财物作此饮食。而诸比丘不肯受请。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听受。若作比丘尼屋及外道房。乃至为垒阶道设食请施皆听受。若有请若无请须出界外。一切皆听七日往返。有一比丘。自不知律不依持律。安居中生疑作是念。世尊不听我安居时游行。无有问处。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依有持律比丘处安居。若持律住处房舍迮狭。听近持律七日得往返处。于中心念遥依持律而安居。有一比丘。分房卧具竟。不作是念。我今安居口亦不言。后生疑悔。我不结安居为成安居不。以是白佛。佛言。为安居受房舍敷卧具。虽不发心口言。结之亦得名安居。

时舍卫城人欲于祇洹作渠通水。波斯匿王闻令言。若有于祇洹通水者当与大罪。后边境有事王自出征。后诸外道欲并力通渠。诸比丘以此语诸优婆塞。诸优婆塞言。此非我等所制。可往白王。诸比丘言。世尊不听安居中过七日往返。王去此远何由得往。便以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从今若有佛法僧事若私事。于七日外更听白二羯磨受十五日若一月日出界行。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为某事欲出界行。于七日外更受三十夜还此安居。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为某事欲出界行。于七日外更受三十夜还此安居。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僧已与某甲更受三十夜出界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有一比丘安居。粗食不足。作是念。我此中安居。粗食不足。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复有一比丘安居。有一比丘尼诱共作不净行。作是念。人心易转后或失意。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式叉摩那乃至黄门亦如是。若国王欲坏其梵行乃至父母亲戚亦如是。有一比丘安居。见伏藏作是念。此藏足我一生用。若久住此或能失意。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若见国王尊贵乃至见父母亲戚苦乐恐失道意皆亦如是。有一比丘安居。闻有比丘欲破僧作是念。若有破僧事僧不和合不得安乐。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复有一比丘安居。闻异住处有比丘欲破僧是已亲厚。作是念。若我往谏必受我语。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若能使人谏为此而去。若彼处僧已破若自和合。若使人和合为此而去皆亦如是。比丘尼能和合僧亦如是。时有估客营住诸比丘欲依安居。以是白佛。佛言。听依彼估客安居内。忽然复去。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随去。诸估客分作两部。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一部信乐所之丰乐随去。比丘有持律彼处亦多持律听随此部去。若依牧牛羊人作椑筏人船行人安居皆亦如是。有诸比丘安居中烧房舍卧具无有住处。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若火烧若水漂王难贼难非人难师子虎狼诸毒虫难乃至蚁子水虱难。皆听破安居无罪。时跋难陀受安居请布萨竟。往中路见二住处。多有衣食施。便住其中。二处各半皆欲取分。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跋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言。汝愚痴人。云何已受他请。为利养故住二处安居。告诸比丘。从今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布萨竟往中路。见二住处多有衣食施便住。无前后安居得违言突吉罗罪。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布萨竟往不至。至十七日明相出。是比丘无前安居有后安居。不破安居得违言罪。若受他前安居请。布萨竟往结安居。不受七日出界外。七日内还不还。是比丘无前安居有后安居。不破安居得违言罪。若受他前安居请布萨竟往结安居。受七日出界外不还。无前安居有后安居。不破安居得违言罪。若七日内还。不破安居不犯违言罪。若受他前安居请。布萨竟往结安居。未至自恣七日。无七日法出界外。亦无前安居有后安居。不破安居得违言罪。若有七日法出界外。不破安居不犯违言罪。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往彼布萨亦如是。

若比丘受他后安居请。布萨竟往中路。见二住处多有衣食施便住不往。破安居违言二突吉罗罪。若受他后安居请。布萨竟往不至。至十七日明相出。是比丘破安居违言二罪。若受他后安居请。布萨竟往结安居。不受七日出界外。七日内若还若不还。及受七日七日内不还。皆破安居违言二罪。若七日内还。不破安居不犯违言罪。若受他后安居请。布萨竟往结安居。未至自恣七日无七日法出界外。破安居违言二罪。若有七日法出界外。不破安居不犯违言罪。若受他后安居请。往彼布萨亦如是。

有一比丘求安居处。见有空窟作是念。我当于此安居。复有众多比丘见皆作是念。而不相知。至安居前布萨日俱集于彼。皆言我已先取此窟。不知谁应得住。以是白佛。佛言。若先至者应作相。若题壁作自名。若语窟左右人。后引为证。此人应得。复有比丘。先占住处后竟不来。余比丘不敢住。遂空置此处。以是白佛。佛言。应坏相若语人令知。使余比丘得住。

五分律第三分之四自恣法

佛在舍卫城。尔时众多比丘住一处安居。共议言。我等若共语者。或致增减。当共立制。勿复有言。若乞食先还。便扫洒食处。以瓶盛水出拭手脚巾。敷诸坐具置盛长食器。量食有长减著其中。如其得少从此取足。食竟次第除屏物事。若独不胜招伴共举。如此安居得安乐住。无复是非增减之患。作此议已即便行之。安居既竟。诸佛常法。岁二大会。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慰问言。汝等安居和合乞食不乏道路不疲耶。答言。安居和合乞食不乏道路不疲。又问汝等安居云何和合。诸比丘即具以答。佛种种诃责。汝等愚痴。如怨家共住。云何而得和合安乐。我无数方便教汝等共住。当相诲诱转相觉悟以尽道业。于今云何而行哑法。从今若复立不共语法得突吉罗罪。

尔时六群比丘数数犯罪。诸比丘以佛教应相诲语。便语言。汝等数数犯罪。应自见过而修改悔。勿得污染梵行自贻大苦。负人信施空无所获。六群比丘不自改过。反更诬谤长老比丘犯种种罪。彼闻已惭愧便往佛所。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若有比丘犯罪。应先问言。我欲诲汝。汝听我不。言听则诲。不听则已。若不听犯突吉罗罪。六群比丘后时犯罪。便逆问长老比丘。我欲诲汝。汝听我不。彼作是念。佛制不得不听。便答言。随意说之。六群比丘复言。若随我意当随我说。何罪何时说何处说。彼闻此语便逐其后不敢远离。以是白佛。佛复问六群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若成就五法。不应问听语罪。无惭愧愚痴少闻自不如法苟彰人恶。若有惭愧多闻智慧自如法实欲使人离恶。乃应问听说罪。复有五法。不应问听说罪。随爱随恚随痴随畏。不知时非时。反上应问听说罪。若成就五恶法而问。不应敬听说罪。若成就五善法而问。应敬听说罪。

时诸比丘作是议。如世尊所说。应问听不应问听。应敬听不应敬听。唯有罗汉然后应问。我等云何而得行此。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作此议不。答言。实尔世尊。佛告诸比丘。从今以十利故。为诸比丘作自恣法。应求僧自恣说罪言。诸大德。若见我罪。若闻我罪。若疑我罪。怜愍故自恣说。我当见罪悔过。如是三说。

时诸比丘作是念。世尊教我等自恣应共奉行。便日日自恣。或二日三日至五日一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夏三月最后日自恣。诸比丘便于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自恣。若白衣外道狂心乱心病坏心被举灭摈异见人前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在如法比丘众中自恣。有诸比丘坐床上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诸比丘既下地自恣污衣服。以是白佛。佛言。应好泥治地布草于上自恣。六群比丘言。若次至我然后下地。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应一比丘先唱言。大德僧听。今僧自恣时到。僧当和合作自恣。白如是。然后俱下地胡跪自恣。诸比丘自恣未竟。上座老病不堪久跪。以是白佛。佛言。听自恣竟者还坐。诸比丘已自恣竟便出去。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先出。要待都竟。诸比丘一时向上座自恣。不知谁已自恣谁未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应一时自恣。诸比丘便复一一从上座自恣。有诸白衣欲布施听法久不能得。便讥诃言。我等多务废业来此。而诸比丘不时受施为我说法。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应一一自恣。听上座八人一一自恣。自下同岁同岁一时自恣。诸比丘不知自恣已至何处。以是白佛。佛言。应白二羯磨差自恣人若二若多。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某甲比丘。能为僧作自恣人。僧今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某甲比丘。能为僧作自恣人。僧今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僧已差某甲某甲作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诸比丘差无智比丘作自恣人。以是白佛。佛言。五法成就不应差。随欲恚痴畏不知时非时。反上应差。被差比丘应起语诸比丘言。同岁同岁一处坐。自恣人不知。已何时当应自恣。以是白佛。佛言。次第至已便应自恣。诸比丘作如是自恣犹故迟。诸白衣如上讥诃。以是白佛。佛言。被差人复应唱言。各各相向自恣。诸比丘自恣竟复更布萨。以是白佛。佛言。自恣羯磨亦名布萨。

尔时世尊。自恣日与诸比丘前后围绕露地而坐。告诸比丘。今僧和合自恣时到应共自恣。有一比丘起白佛。有病比丘不来。佛言。应差一比丘将来。乃至出界自恣。如说戒中说。时六群比丘有罪自恣。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犯者突吉罗。彼犹故有罪自恣。以是白佛。佛言。应住。其自恣诸比丘未羯磨时便住。他自恣复有自恣竟方住。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羯磨竟未自恣时应住。

告诸比丘。有四不如法住自恣。四如法住自恣。何谓四不如法住自恣。谓住无根破戒。无根破见。无根破威仪。无根破正命。若反上为四如法住自恣。复有七不如法住自恣。七如法住自恣。何谓七不如法住自恣。谓住无根波罗夷。无根僧伽婆尸沙。无根偷罗遮。无根波逸提。无根波罗提提舍尼。无根突吉罗。无根恶说。反上为七如法住自恣。复有八不如法住自恣。八如法住自恣。何谓为八不如法住自恣。谓住无根破戒无作。无根破见无作。无根破威仪无作。无根破正命无作。反上为八如法住自恣。复有九不如法住自恣。有九如法住自恣。何谓九不如法住自恣。谓住无根破戒作不作。无根破见无根破威仪亦如是。反上为九如法住自恣。复有十如法住自恣。十不如法住自恣。何谓十如法住自恣。有一比丘以此相以此事受如法治罪羯磨。若比丘见其以此相以此事受如法治罪羯磨。是比丘后于余僧中说其已受如法治罪羯磨住其自恣。是谓如法住自恣。若住其自恣时。有难起僧皆散去。后见之复如前住其自恣。是谓如法住自恣。若舍戒。若犯波罗夷。若犯僧伽婆尸沙。若犯偷罗遮。若犯波逸提。若犯波罗提提舍尼。若犯突吉罗。若犯恶说。若比丘以此相以此事于僧中说其犯住其自恣。是名如法住自恣。反上名为不如法住自恣。时优波离问佛言。世尊。比丘以几法住他自恣。佛言。以五法住他自恣。以实不以虚。以时不以非时。以有利益不以无利益。以慈心不以恶意。以柔软语不以刚强。又问世尊。欲住他自恣。应几法自筹量。佛言。应以五法自筹量。应量我住彼自恣。为实为虚若虚不应住。若实应更审定。为时为非时。若非时不应住。若时应更审定。为有利益为无利益。若无利益不应住。若有利益应更审定。为当因此起诤破和合僧为不破。若破不应住。若不破应更审定。复应量我住彼自恣。持法持律解律仪聪明辩才学戒比丘如法助我不。若彼必助亦应更审。审已以时住自恣。

又问世尊。欲住他自恣。应几法自观。佛言。应五法自观。自观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多诵修多罗善解阿毗昙不。若身口意行不清净。诸比丘便当言。汝身口意行不清净。云何住他。若不多诵修多罗。诸比丘便当言。汝从谁闻何经中说。未能不师人何能师物。若不善解阿毗昙。诸比丘便当言。汝所说有何义。汝自不知义云何住人。

又问世尊。有几法住他自恣后无悔。佛言。有五法住他自恣后无悔。怜愍故。利益故。欲济拔故。使从恶戒出故。住全戒中故。又告优波离。有五种住他自恣后生悔心。诸比丘语言。汝说他罪不实汝应止。汝所说非时汝应止。汝所说无有利益汝应止。汝以恶意说他罪非是慈心汝应止。汝所说刚强非柔软语汝应止。若反上后不生悔心。

此彼住自恣比丘。有五事不应忧。诸比丘语言。彼不实住汝自恣。汝不应忧。彼非时住汝自恣汝不应忧。彼无利益住汝自恣。汝不应忧。彼以恶意住汝自恣。汝不应忧。彼非软语住汝自恣。汝不应忧。

优波离问佛若比丘入僧中应以几法。佛言。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坐处。五不论说余事。复有五法。不应反抄衣不应左右反抄衣。不应叉腰。不应覆头。应恭敬僧。优波离问佛。比丘有几法得与僧和合羯磨。佛言。有五法得与僧和合羯磨。应同见应随僧应信有事应自往若与欲复语。优波离。若有僧事不应不往。若不往则异于僧。有五种见。于僧事为不如法。应心念而口语。应口语而心念。非法助僧。助非法人。犯言不犯。若反上为如法。

有一比丘。自恣日犯突吉罗罪。向余比丘说。半云是突吉罗。半云是恶说。二部中各有持律聪明智慧有惭愧心乐学戒法。共诤不决。以住自恣。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应一比丘将至眼见耳不闻处教作恶说悔过还白僧。彼比丘已作法。僧应自恣。诸比丘不得问作何等法。问者突吉罗。复有一比丘。自恣日犯突吉罗罪。向余比丘说。半云是波罗提提舍尼。半云是突吉罗。乃至半云是波罗夷。半云是突吉罗。二部中各有持律聪明智慧有惭愧心乐学戒法。共诤不决。以住自恣。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应一比丘将至眼见耳不闻处教作突吉罗悔过还白僧。彼比丘已作法。僧应自恣。诸比丘不得问作何等法。问者突吉罗。犯波罗提提舍尼乃至偷罗遮亦如是。若犯僧伽婆尸沙。若犯波罗夷。应白羯磨停此事。大德僧听。今停此事。自恣后当如法断。白如是。作此白已应自恣。不得不自恣。

有一比丘。自恣日语诸比丘言。有物无人因共空论。半云有物无人。半云有人无物。共诤纷纭。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应白停此事自恣。不得不自恣。若白停已有还发此论者。犯波逸提。

有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病比丘住无病比丘自恣。无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不相顺从。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犯者皆突吉罗。若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诸比丘应语言。汝今病何以住他。若病比丘住无病比丘自恣。亦应如是语。若无病比丘住病比丘自恣。诸比丘应语言。汝且止。此比丘病。可待差住之。有诸比丘遣使住他自恣。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应遣使住他自恣。犯者突吉罗。时跋难陀犹遣使住他自恣。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受使人得突吉罗。跋难陀犯波逸提。或愚痴比丘住愚痴比丘自恣。或愚痴比丘住智慧比丘自恣。或智慧比丘住愚痴比丘自恣。不相顺从。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应尔。犯者突吉罗。

若比丘住他比丘自恣。众僧知见彼人身口意业不清净少闻愚痴者。不应受其语。但当自恣。若僧见彼人身口意业有清净有不清净及少闻愚痴亦如是。若僧见彼人身口意净多闻智慧。应受其语。当问言。汝见彼有何等过。为破戒为破见为破威仪为破正命。若言破戒。应问。汝知破戒相不。若言不知。诸比丘应诃令惭。语言。汝不知破戒相。而在僧中说他破戒。僧若不作此诃。皆犯突吉罗。若言知。诸比丘应问。何等是破戒。答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若言破见。应问。汝知破见相不。若言不知。诸比丘应如上诃。若不诃皆犯突吉罗。若言知。应问。何等是破见。答言。无今世后世无罪福报应无父无母无阿罗汉。若言破威仪。应问。汝知破威仪相不。若言不知。诸比丘应如上诃。若不诃皆犯突吉罗。若言知。应问。何等是破威仪。答言。犯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若言破正命。诸比丘应问。汝知破正命相不。若言不知。诸比丘亦应如上诃。若不诃皆犯突吉罗。若言知。应问。何等是破正命。若言谄曲心以求利养。僧复应更问。汝为见为闻为疑。若言见。应问。云何见何时见何处见。汝在何处彼在何处。若作是问不能答。应如法治已自恣。不应不自恣。闻疑亦如是。

有一住处。众僧于中安居三月皆得道证。作是念。若三月竟便自恣者。便应移去则失此乐。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今听诸比丘三月自恣日皆集一处。应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我等于此安居得一心乐。若自恣便去者则失此乐。今共停此至八月满作四月自恣。白如是。如是白竟。若有欲远行比丘听自恣便去。若有欲住其自恣者。僧应为如法捡校使得自恣而去。若去比丘欲住后比丘自恣。诸比丘应语言。我等未自恣。汝云何得住。若彼去已至后自恣时。还住诸比丘自恣者。诸比丘应如法检校竟应自恣。

有诸比丘一处安居。闻某处好斗比丘当来。作是议言。彼来必住我等自恣。诸比丘不知云何。以是白佛。佛言。未至自恣二三日。应自恣而去。若闻今日至。应即自恣而去。若闻已入界内。应疾出界外自恣而还。若不得。应出迎礼拜问讯。为捉衣钵办洗浴具。将入浴室与涂身油蜜。出界外自恣。若复不得。应为办食随在界内外。若在界内食。食时应出界外自恣。若在界外食。食时应住界内自恣。若复不得。应共集自恣后。一旧比丘白诸旧比丘言。大德僧听。今共布萨说戒后四月黑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客比丘若言何故四月黑十五日自恣。旧比丘应答言。本不共安居不应问我。若客比丘复至黑十五日者。旧比丘复应如上白。后白十五日当自恣。乃至不应问我亦如上。客比丘复至白十五日者。复应为作食如上。若得者善。若不得便应强共和合自恣。不得不自恣。

五分律卷第十九

猜你喜欢
  禾山普禅师·惠洪
  一乘品第三之二·佚名
  卷七·佚名
  第三十八卷·佚名
  卷七·佚名
  卷中·佚名
  卷第四·佚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十九·吹万广真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佛法学习初步·李叔同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末罗王经·佚名
  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禅峰·唐圭璋

      百字谣   贺彭谦仲八月生子   中秋近也,正于门瑞气,葱葱时节。隔岁维熊占吉梦,今夕天生英杰。仙籍流芳,瑞龙毓秀,应是非凡骨。诗书勋业,妙龄行见英发。   好是日满三朝,剩陈汤饼,投辖留宾客。玉果犀钱排绮宴,窈窕歌

  • 十八家诗抄·卷十八·曾国藩

      杜工部五律上二百九十七首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题张氏隐居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 疑雨集卷三·王彦泓

    庚午年新正闭户独坐端已屡许相寻不果余惟与麴生作缘因寄同人一树梅花伴索居,东风时为扫庭除。清吟不喜安难字,适意聊因想误书。(邢子才云,恒思误书更是一适。)冲雪客来仍返棹,乘风仙过蹔持裙。床前几度销魂饮,刚费瓜犀一石余

  •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蔡东藩

      却说天圣六年,同平章事张知白卒。越年,参知政事鲁宗道亦殁。知白,沧州人,虽历通显,仍清约如寒士,所以殁谥文节。宗道,亳州人,生平刚直嫉恶,殁谥简肃。刘太后亦亲临赐奠,称为遗直,嗟悼不置。宋史称刘为贤后,职是之故。曹利用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正统五年二月甲戌朔增置行在光禄寺大官良酝珍羞掌醢四署署正署丞监事各一员从本寺卿柰亨等奏请也○湘阴王贵焨奏臣岁禄于荆州府仓关支米多陈腐乞如松滋王例府内自收又臣妃父王观直隶真定府柏乡县人先任湖广荆州府抚民

  • 卷之二百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二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二十九雍正十年春二月己丑朔命踏勘翁金附近修城事冝上谕大学士等曰据奉差原任巡抚布兰泰奏称翁金修城地方并无树木土少沙多不能修城等语翁金系通军营大路适中之地其附近地方或有可以

  • 卷五十·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五十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师古曰堵音者索隐堵韦昭音褚又音如字地名属南阳】与兄仲同

  • 附录·佚名

    附录台湾随笔(见乙未十月闽报)西历十月十四日,西报云:现刘军门托英领事为鲁仲连,已许日人议和之事四款云:一、军门驻台南,军粮已乏,日人须出四个月军粮给刘军;二、军门之兵欲赴广者,日人须备舟载往;三台南民庶,日人当一视同仁,不可

  • 枣林杂俎智集·谈迁

    明盐官谈迁孺木着逸典朱家巷:句容西门外二十里通德乡,曰朱家巷,本朝之先泽系焉。今句容令杨俊卿勒石道上云。疑冢平坡斥衍,不见邱垄,人称卧龙冈也。嘉靖时,邑人副都御史王暐言其遗迹,下南京礼部阅实。侍郎崔铣视其地芜,仅栎木

  • 中庸·朱熹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宋 朱子 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乆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

  •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佚名

    失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

  •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色阴十魔·印光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1],动静不移,忆(识忽起)忘(识忽灭)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2],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3],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

  • 阿育王经 第六卷·佚名

    阿育王经 第六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记优波笈多因缘第六是时佛欲涅槃化阿波罗啰龙王。及瞿波啰旃陀利龙王竟。至摩偷罗国。于彼国告阿难言。于此摩偷罗国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卖香商主名笈多。有儿名优波笈

  • 卷之一·佚名

    径石滴乳集卷之一 清嗣祖沙门江州真在编 嗣法门人齐安机云续 大鉴下第二十世(临济第十六世) 杭州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剑州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明年次成都。坐夏正法。

  • 赵飞燕别传·秦醇

    宋代文言传奇小说。作者为宋秦醇。最早见之于《青琐高议》前集卷七, 《说郛》三十三亦载。常见的有鲁迅辑的《唐宋传奇集》本。 《晋唐小说畅观》本、 《香艳丛书》本等均题《赵后遗事》, 《稗乘》本题作《赵氏二美遗

  • 明集礼·徐一夔

    原名 《大明集礼》 明徐一夔、梁寅、周子谅、刘宗弼等奉勅撰。洪武二年 (1369)八月始修,次年九月书成。共53卷,分吉礼 (卷1至卷16)、嘉礼 (卷17至卷29)、宾礼 (卷30至卷32)、军礼 (卷33至卷35),凶礼 (卷36至卷38),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