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四

姑蘇西華山秀峰寺門人(行瑋)等編

憫迷(三十首)

三界一火宅,諸子恣嬉遊,認苦以為樂,惟其疾之憂。

其二

無常火燒世,貴賤未暇擇,嘗懷千歲憂,何其不明白?

其三

愛源時滴瀝,苦海渺沉浮,胡然有情癡,至竟團圞頭。

其四

順情鍾愛念,反愛陡嗔機,危乎一念間,具足貪嗔癡。

其五

睡眠為纏蓋,夜寢無自驚,大夢苟不醒,白日猶長更。

其六

食是中丞祿,不食中丞福,鍾鼎蹔雖榮,庖廚遠亦穀。

其七

聲色日鬥搆,夢想夜紛爭,可憐牛山木,萌櫱非無生。

其八

幻心取幻法,如鹿趁陽燄,到頭無實得,神疲悔亦晚。

其九

癡心著五欲,有如蛾撲燄,至死不自知,甘心為糜爛。

其十

四緣為假合,何者乃吾身,未證真常樂,計我生死因。

十一

眾盲摸一象,所說各一邊,斷常見為甚,結根何時捐?

十二

種穀不生荳,因果世間明,謂空無善惡,泥犁苦無停。

十三

成道亦無得,何關心生取,妄見涅槃人,吁嗟懵茲理!

十四

非戒取為戒,非修執為修,蚩蚩外道倫,邪見林何稠?

十五

信如淨塵珠,佛法乘之入,學佛多猶豫,三生六十劫。

十六

佛為大智人,援人出三有,輕心豎慢幢,沉迷悲日久。

十七

群靈有正因,無始不自守,三乘十二分,隨汝顛倒走。

十八

群靈有正因,曠劫未嘗失,轆轤三界中,曲不能藏直。

十九

群靈有正因,當陽殊顯赫,直下一迴光,神珠在衣裓。

二十

事易求諸難,道邇求諸遠,演若亦癡絕,覓頭四衢轉。

廿一

六根攝淨念,念佛猶染香,何時當人分,滅卻常寂光?

廿二

六度菩薩行,要以智為導,鐘聲披七條,幾人知頭腦?

廿三

觀音妙智力,處迷咸不隔,十方俱擊鼓,胡為惺不出?

廿四

唯此一事實,無閒情非情,東壁打西壁,成佛亦空名。

廿五

胡僧特西來,面壁唯直指,流支嫉何深,數珠打其齒?

廿六

禪唯證乃知,動求言句妙。古云聰明多,見性殊則少。

廿七

參禪無實證,平時樂欣欣,一場熱病打,慞惶愁煞人。

廿八

有參海蠡禪,將來挹滄海,見笑大方家,恬然不知怪。

廿九

在欲而行禪,古稱火中蓮,今何徇諸欲,乃謂無礙禪。

三十

井蛙少窺日,夏蟲豈知冰?吾宗欲展演,還他過量人。

警參(二十首)

參禪貴眼親,點著便翻身,棒上不成龍,外馳多苦辛。

其二

參禪貴勇往,不顧窮命喪,動步便躊躇,腳跟自生障。

其三

參禪貴直心,就人好決擇,生死透不透,此中自明白。

其四

參禪貴志堅,直以悟為則,半塗而自廢,莫怪禪相隔。

其五

參禪認光影,乃是膏肓病,口中水漉漉,腳下何時證?

其六

參禪忌雜解,本分為之礙,意下足丹青,漆桶正不快。

其七

參禪貴擇師,師真法無假口耳。曰:秘傳賺人不少也。

其八

參禪貴受煆,乃盡雜知見,罏鞴苟未經,法門乃多變。

其九

參禪貴自重,見人休賣弄,滔滔裨販徒,選佛場不中。

其十

參禪貴本色,言貌堪為則,堯舜與人同,捏怪令人惑。

十一

參禪貴通方,激揚而鏗鏘,規規埳井蛙,小見天一方。

十二

參禪貴保任,不在如死人,任情為灑脫,秪恐在迷津。

十三

參禪貴自得,須復資之深,未圓擇法眼,何以定古今?

十四

參禪參到底,大笑忘所以,只是舊時人,不改舊行履。

十五

參禪參到底,知解斬然絕,針鋒作解會,敢保君未徹。

十六

參禪參到底,通身休歇去,成佛與作祖,都來沒滋味。

十七

參禪參到底,身心始一如。認影迷頭者,何知井覷驢?

十八

參禪參到底,正好說修行,直超佛祖地,不落斷常坑。

十九

參禪參到底,始知從上恩。紹隆先佛種,直指啟後昆。

二十

參禪參到底,據令當頭敲,饒他千聖眼,未敢錯絲毫。

示徒(二十首)

石女生兒子,虛空吐舌頭,真機誰共賽?攜酒上高樓。

其二

流水在江河,前波接後波,清風吹不定,如縠復如羅。

其三

春來處處花,有花還結果。著眼在當人,鐵樹分明露。

其四

西來祖師意,薦取在當人,柏子能成佛,虛空亦放身。

其五

前三云未了,更說後三三,直下疑團破,風流一擔擔。

其六

紅塵雖浩浩,個事本明明,摸著眉毛也,依然眼上生。

其七

夜來鄰犬吠,到曉巷雞鳴,但得當人省,何愁眼不明?

其八

虛空喫一棒,大地盡平沉,絕點純清也,當人何處尋?

其九

佛法遍天下,誰譯入中華?會得胡僧旨,元來共一家。

其十

心月孤圓際,光吞萬象時,舉目難為析,空明一段奇。

十一

心平地即平,腳下好須行。趙州曾指示,度馬石橋橫。

十二

廓然無表裏,大地空落落,中是何人居,得恁無面目?

十三

紅日半窗影,白雲千壑心,共來天際轉,著眼幾知音?

十四

深深海底行,珊瑚枝上月,好手摘將來,清光照林樾。

十五

春草出門綠,春風吹袂寒,者般好時節,途路莫相護。

十六

祖意袈裟下,佛心方寸間,虛空一撲落,腳板始閒閒。

十七

佛心須灼見,塵事可無為,寂靜安身處,從來眼似眉。

十八

一念不生際,蓮花當下開,清香何處覓?遍界絕塵埃。

十九

霜髮或常剪,塵心無點餘,謾懷諸佛土,已在白蓮居。

二十

參禪無別法,無念乍離塵,猛省衣中寶,齊肩古聖人。

上堂十偈

啟請

秉志投方丈,同時解倒身,要行山下路,且問過來人。

傳爐

龍象圓千指,爐煙一道熏,阿誰無鼻孔,猶自唱香雲。

撾鼓

鐘罷還鳴鼓,宗師候降臨,腳跟齊點地,不自識觀音。

登座

向上行將去,全身不掩藏,無端雙足下,踏倒須彌王。

拈椎

一椎當眾舉,可惜太分疏。皮下誰無血?胡為不丈夫?

揮麈

拈起機如電,人天聽指揮,眼中留翳者,究竟未知歸。

問話

踏步當前問,臨機那見師?爪牙從賣弄,返擲不教兒。

對機

坦蕩當陽坐,從他敲磕來,縵天網子大,未見有人開。

說法

老婆心太切,向眾口喃喃。鷂子新羅去,雲堂又夜參。

下座

法會非輕集,瞻依莫大緣,荒田霑雨澤,種子發芽鮮。

淨土十詠(興化極樂庵作)

西郭人煙近,中洲佛土新,樹林雖不見,水鳥日相親。隔岸傳仙梵,同堂序主賓,匡廬遺盛事,千古想風神。

剎竿臨大道,日夕見孤城,貝葉何從授?蓮花此地生。漁歸鴉並載,僧飯鴨同行,法相元平等,無將異類輕。

檣影終朝立,虛舟去復回,積薪能自售,賈客問何來?▆▆分明語,魚龍隱見猜,有心投佛座,塵網自應開。

屋後山元土,庵前市即鄰,處喧無廢靜,依法不隨塵。七病醫王在,居諸樂土親,願言從是去,真不負生身。

遐方難即至,香國又焉求?只貴人心淨,無言道路修。飄零成弱喪,辛苦問同遊,自是離家久,何關換兩眸?

吾道終誰寄?人生亦有涯。微茫天外水,虛幻鏡中花。小艇隨飛鳥,斜陽映落霞。為言途路者,過此勿迷家。

一念開諸妄,空王豈外尋?香臺隨處靜,禪室坐來深。水結琉璃色,風傳寶鐸音,偉哉諸上善,相見此中林。

美人西向望,寤寐更誰思?楊柳霑千品,蓮花禮六時。制情傳妙戒,寓意寫新詩。陶令攢眉去,何人得似伊?

東林修白業,西社種青蓮,古德咸賡偈,何人不會禪?利根明句外,作者見機先,寶剎毫端現,休疑路萬千。

恭敬維桑梓,蓮花本故鄉,朋來猶寶聚,父見乃家常。慰論身心苦,熏修戒定香,真慈期永侍,誓不更淪亡。

淨土諸什先後無慮百家、中峰、楚石其最然意主參和,未脫窠臼。

牧雲和尚十詠,即時即景。是偈是詩,昔彌勒說法,天親頌云:秪說這個法,秪是梵音清雅。令人樂聞,木頭老子沛於此。亦云:庚寅十二月廿又一日乎?菴居士跋,

戒壇示偈(梅溪菴作)

沙彌

伽黎坐具共瓶盂,信手拈來示我徒,一縷著身超錦綺,千家果腹勝醍醐。福田要使人天種,法系今班佛祖圖,至竟莫成辜負去,圓光千尺迥頭顱。

比丘

人天標表不尋常,重難輕遮勘覈詳,拶出驪珠無染污,白成具戒慎行藏。頓然游踐莊嚴路,再四哀求解脫香,一悟便同諸佛位,併忘是戒是壇場。

菩薩

舍那心地一毫端,光告千華仔細看,究竟誦持唯此戒,隨機攝受有三壇。急須為物開癡暗,未許逢緣說易難,本有法身菩薩任,當當常住莫顢頇。

七會餘錄卷四(終)

猜你喜欢
  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佚名
  卷第三·佚名
  第一章 《玉历》之起源·佚名
  七 调和五事助参禅·正果法师
  卷第五十四·志磐
  卷第十一·雷庵正受
  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遁伦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三卷·一行
  跋说诸佛世尊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太虚
  复香港女众书(二通)·太虚
  卷第一百五十六·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王日休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一·无准师范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王实甫

    (外扮孤上,诗云)声名德化九天闻,长夜家家不闭门。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荒村。小官完颜女真人氏,自幼跟随郎主,多有功勋,今除小官在此济南府为府尹。近闻京师有四丞相,因打李圭,如今贬在济南府歇马。想小官幼年间都是四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五百五十三·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甲寅。以京师雨雪稀少。上再诣大高殿吁祷行礼。内记  ○遣恭亲王溥伟诣时应宫。贝勒载洵诣昭显庙。贝勒载涛诣宣仁庙。贝子溥伦诣凝和庙拈香。外记  ○学部奏、国子监监丞以下各官

  •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佚名

    第十六册 天命五年七月至九月七月十一日,致书朝鲜国曰:“我使臣硕隆国前往尔国尔将逃入尔国之七人拿获还我使臣。该逋逃潜至尔处,我本不知。设使眼见逃入他国,即欲索之,亦未必归还。主人不知之逃人,尔能勤加查出给还,

  • 八一九 军机大臣奏将前命馆臣编录明季奏疏事写入纂辑明代奏议谕旨片·佚名

    八一九 军机大臣奏将前命馆臣编录明季奏疏事写入纂辑明代奏议谕旨片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恭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奉旨,命馆臣于应毁书籍内,抽选明神宗以后奏疏,名为《明季奏疏》。现在编录。是以臣等拟写纂辑

  • 东归日记·方士淦

    方士淦著道光戊子[按: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三月十五日未时,自伊犁惠远城起身。三十里,住绥定城。如苍崖镇军(柏)留住署中。天阴无风,树木才见新绿。三十里流水潺湲,冰雪初消,沙土带润。送行者色司马拉(本)、前山西令吕明府(鹤)龄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三 由“使馆区”到“租界”·溥仪

    在那个时代,“使馆区”和“租界”正是“好客”的地方。我进了日本公使馆才知道,我并不是惟一的客人,当时还住着一个名叫王毓芝的人物,他是贿选大总统曹锟的心腹谋士。曹锟没有来得及逃往使馆区,被国民军软禁了起来。王毓

  •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佚名

    P1P.4093《甘棠集》 刘邺上中书门下状右伏以圣[上]德迈泣辜,恩加拯弱(溺),悯疲甿之困悴,流渥泽之沾濡。约以三周(调),释降宽傜(徭)之诏;念其诸郡,仍开己债(责)之言。降河岳之洪慈,蠲药草之常贡。回嘉节之进献,代贫户以共输。欲命使

  • 卷十八·郑玄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建,立也。立天神地?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保,安也。所以佐王立安邦国者,主谓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目吉礼于上,承以立安邦国者,互以相成,明

  • 序·孙奭

    朝散大夫《尚书》兵部郎中充龙图阁待制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事兼判国子监止护军赐紫金鱼袋(臣)孙?撰夫总群圣之道者,莫大乎六经。绍六经之教者,莫尚乎《孟子》。自昔仲尼既没,战国初兴,至化陵迟,异端并作,仪、衍肆其诡辩,杨、

  • 随时第四十五·佚名

    时有淳浇,俗有华茂,不可以一道治,不得以一体齐也。故无为以化,三皇之时;法术以御,七雄之世;德义以柔,中国之心;政刑以威,四夷之性。故《易》贵随时,《礼》尚从俗,适时而行也。霜风惨烈,周弃不艺禾,炎气赫曦,曹明不制裘,知时不可也;贸章

  • 卷二十·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二十明 胡广等 撰杂记下第二十一【严陵方氏曰此篇固以所记不一为杂然有生必有死人道之正也死於外则变矣有乐必有忧人情之常也重有忧则变矣变而不一而杂谓之杂者又在乎此故上篇诸侯行而死於馆

  • 第二十章 1·辜鸿铭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

  • 卷一·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补卷一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章泰占问文王世子云天子视学大昕鼓徴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五更羣老之席位焉郑孔注疏确言天子

  • 法华玄论卷第一·吉藏

    玄义有六重。一弘经方法二大意三释名四立宗五决疑六随文释义第一明弘经方法有七意。初释法师义论曰。法师品云于我灭后欲说此经当安住三事。所谓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三十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举譬者。婆沙大论并依树譬道品。故名道树。二论并与今文大同。但今结果位在初住。与婆沙异。于中又二。初别约无作道品。次通约三观。初文有譬合结。譬及合文并阙如

  • 水道提纲·齐召南

    山水志。清齐召南撰。二十八卷。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息园,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曾纂修经史考证,著有《礼记注疏考证》、 《前汉书考证》等。因长于地理、被召入翰林院纂修《

  • 女科秘旨·轮应禅师

    清·轮应(亦作印)禅师撰。8卷。为《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之一。卷1为安胎、辨胎、养胎、小产等,列方8首;卷2~4为胎前病;卷5~6为临产及产后病;卷7~8为产后病。是书较《女科秘要》论述稍详,方剂多切实用,纲目清晰。卷1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