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二十年二月在厦门作──
此论为梅撷云居士著。居士相宗著述颇多,覃研法相,几三十年,视欧阳竟无犹早──按:竟无初习贤首,民三以刻唯识枢要等乃研法相──,况韩清净等乎?宣统二年,居士服官广州,余亦应粤人请,在广州设佛学精舍。旋住持白云山双溪寺,与居士时相过从,蒙赠余成唯识论述记,为余对于识论研究之一助。余初从八指头陀参禅及依水月禅师──七塔寺方丈──诵持楞严、法华等,亦从道阶法师、杨仁老、谛闲法师等,究天台、贤首教义及相宗八要、唯识心要诸书。与圆瑛、云泉(已故)、静观(现金山方丈)、昱山等为友。然于佛法之悟入,乃在慈溪西方寺之阅大般若经。由此以融照禅、净、台、贤,及华严、法华、楞严、涅槃,与起信、中观、大智度、十住毗婆娑等论,皆灿若心影了无疑滞。然未涉律藏、陀罗尼藏,而于法相经论则犹往往惮其艰涩。其持佛法以入世救人之心,则激发于清季兴学校毁佛寺之事,及谭嗣同、章太炎、严又陵、梁启超等关于佛学之议,乃起而为护法宣教、振僧兴学之运动。此为余光绪三十四年至民国三年间之心境。民三闭关普陀,禅隙乃专观法相经论以及律藏,间及密部。遂知整僧在律,而摄化学者世间需于法相,奉以为能令久住正法饶益有情之圭臬,逮今又十四五年矣。然自居士以述记赠余,携身畔者数年,暇即一览,当时亦未尝非诱余闭关普陀之一缘欤!
顾自宣统二年冬,居士移官湖北提法司之后,二十年来迄未晤面。民二十年元月,余自峨嵋返厦,由鄂过京,乃与居士相值,当荷赠以近著三四,而此论即其一也。途次阅之,触想不少。复以此论虽已刻行而见者犹寡,拟付海潮音转载之,因乘暇隙,一叙居士与余之夙缘,并附商榷之意焉。
此论先辨传世亲学三大译师,关于世亲时代之先后,遂以流支、真谛为旧玄奘为新。论八义不同,并附唐灵润所举十四不同义。终推两译所由以不同之源,归于从空至有之学级历程,始粗终精所致,理明辞晰。既为时彦谈唯识古学新学所依准矣,但余有商榷之二事。
一、世亲之时代 释尊示世年代,近人因锡兰所传与众圣点记相近,遂一依众圣点记计之。此论以流支为世亲同时之人,亦依此以言。但观较先流支在华译传世亲学之勒那摩提、佛陀扇多,梵本不同,译文互异,似皆非亲承正传世亲之学者。由此可知其时世亲之论著已广流布。以古代交通抄写传习种种之不便,一学说新兴至广流布,终须阅五十年百年方可。故余意众圣点记年代,必须推早百余年,始与中国古来许多译经之史实,才得无阂。如此、则流支应后世亲百余年。故世亲较早罗什,陈那较早真谛,罗什得译世亲之百论释,真谛得译陈那诸论也。否则罗什译百论之释者,纵可说为另一婆薮;而较早陈那之真谛,壮年即来中国,中间又未回印土,乃已携陈那所著而为翻译,终为不可解之史实。即此流支、勒那、佛陀等亦来华颇早,于同厥年代世亲其人之学,已各从不同之处而来国外译传,亦同为不可解之事。故时代上余以为世亲应早流支百年,真谛百余年,玄奘三百年也。
二、传学之泛正 世亲造论既广,殆从小乘而旁及大乘全部。虽自所宗成熟在唯识,而不必对于释任何经论皆一本其严格之自宗以说,而无随大乘通义,或随他人意之说也。故亲承世亲之学者,亦不妨所传有异,如奘门或传俱舍,或传唯识,亦不一致。按初期译世亲论著,固以流支为伙。然除十地论之翻译涉及摩提、扇多三人外,摩提又译有世亲之法华论,扇多又译有世亲之摄大乘论释──此译内容尚未研考──。而当时所传为地论宗之说者,则出扇多弟子慧光,传系慧光糅合扇多、摩提、流支三人异译所成。而此三人态度相异,扇多以传禅著称,不重传译经论;摩提泛传大乘经论,似不专重世亲者;流支似专传世亲学──但其译传者,乃在世亲泛释诸大乘经之释论,而不在其特明所宗之唯识学。故可云初期流支等所传译者为泛世亲学。而慧光所据以折衷者,且在扇多之说。吾意扇多即禅宗初祖菩提达磨,而慧光即二祖慧可神光。其以第八识为真心即真如,乃是禅宗宗本之真心,所谓元是菩提、本无烦恼者。如此则初译之地论宗所传,一因系泛世亲学,二因又牵强被夺于禅宗师之意旨相传流支与达磨交恶,当亦因此──,故而如此。如后代永明及憨山、紫柏等禅师之说法相唯识,多以摄唯识归禅宗为旨,而非悉由其时学级未穷之所致也。至于真谛则传译摄大乘世亲释及转识、显识、大乘唯识诸论,似传译专宗唯识之正世亲学者。然细观其误阿陀那为第七末那一事,可见其学无根柢,每多随意揣测为说。则其以阿摩罗为第九识即真如,及第八阿黎耶为真妄和合识等,可知其亦由对于世亲误解意揣而致此。似元、明、清台贤宗人等说法相唯识学,每多误解意揣之词气者然,而非悉由学级未穷之所致也。故吾意学级历程亦诚有关,如唯识学至护法乃确然可立,纯粹以精是也。然其中若以第八识为真如,及以阿陀那为第七识等,则不能诿以学级始粗末精之关系。以世亲之百法论已显然将第八识列于有为心法,而真如则列于无为法。又三十论亦显然已将阿赖耶列为初能变。凡此皆为世亲已显指定之法相,流支及真谛等之所传,乃误谬于世亲之自说,非仅不合于传世亲学之护法等所说。故不应以旧译之异于新译者,为亦系正传世亲唯识学者,但当视为传泛世亲学且误传者。而正世亲学,乃唯应以新译为准也。民国二十年二月十五日,在南普陀写出。(见海刊十二卷四期)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义疏下之上·慧远 卷第十三·佚名 优婆夷志·圆信 佛说力士移山经·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七卷·湛然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卷上·本嵩 永嘉禅宗集注卷下·传灯 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智顗 五分比丘尼戒本·明徽 卷四十二·佚名 谤佛经·佚名 卷第五·呆翁行悦 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