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诸力士悲感,在於王殿上。供养尊舍利,如是至数日。

邻侧七国王,时各寻遣使。皆共同一时,如会至城下。各通其王命,诸力士相闻。皆陈其敬意,求得舍利分。

诸力士答言,佛於我国灭。自供养舍利,不能以相与。尔时诸国使,相闻至数返。力士擎舍利,又恃其力强。

使不肯还返,当遣以威力。意各赍贡高,无心分舍利。诸使还返命,诸王各起意。寻即兴师众,风发至其城。

以无数军众,围绕力士城。军来趣其城,如霖雨暴水。人民入城底,莫不怀恐怖。人众甚繁多,城中不能容。

七国王军众,象吼马鸣声。震动其城墎,人民战如波。於是七王军,各於其部分。精练甚壮勇,战士及象马。

於是诸国王,力任各严办。四种之战阵,象马车步兵。力士亦严施,城上拒战具。修治其池堑,杜塞诸城门。

即便皆建立,军阵大行旗。国内诸细民,莫不怀恐怖。於时七国王,计议同一心。各与无数众,器钾精锐备。

犹如七星宿,同夜俱出现。七王之兵众,俱时到城下。大众起黄尘,坌塞人众眼。但象之气臭,塞鼻不得息。

鼓角吹贝声,塞耳无所闻。妇女诸幼小,惶怖皆失色。对设火攻具,消铜铁为汤。皆贯胄被钾,当仗严进战。

象马皆被钾,整阵当对战。力士没体命,不图分舍利。城里皆令催,执仗上城战。诸力士齐心,决定战不退。

皆立於城上,楼橹卻敌间。看城外诸王,军众无央数。军奋作威势,同时大叫呼。一时大叫呼,声乡震天地。

拔露剑掷弄,晃昱曜天日。或有跳勇走,捷疾欲向城。外军见力士,严备自束带。决定欲对战,殊无退卻意。

各与其妻息,辞别当进战。诸战士妻息,怀怖心惊波。又有父母者,心爱恋其子。见子被钾铠,欲出诣战常

垂泣皆啼哭,咒树请神祇。子见父母悲,心皆怀遗疑。或有诸妇女,默然怀愁闷。或持天弓箭,啼遮不令战。

见妻子啼哭,心猛锐果敢。掣夺取弓箭,必欲战不疑。诸力士自恃,意决必欲战。如藏虺在器,怀怒毒炽盛。

心意皆决定,必欲战不疑。七王亦严办,对阵垂当战。皆以素严办,四部之兵众。象兵及马兵,车步之兵众。

有贵姓梵志,厥名香草性。性博慧笃慈,喻谏诸王言:观诸王威势,利器剑战备。欲伏强力敌,灭尽形势命。

居城自守者,不易可得胜。力士得城内,皆共同一心。如今重围闭,意必欲获胜。唯愿诸大王,幸回隆盛威。

省其城中有,遵善调良者,诸王皆共悉,何辜横加恼。以力所闭者,必果不独胜。或时堕围者,方便胜外敌。

毒虺自济命,入穴藏其形。无故手探者,毒螫或死伤。自觉有威势,能震彼令恐。集聚入城藏,坚固修守备。

虽素力薄弱,入城成大力。如灯火垂灭,得膏薪还炽。若其城中有,戒具神真者,以其戒德重,外敌自坏散。

犹昔重怨王,用兵力竭荆清明王有德,胜外强怨敌。往过去诸王,以力广土地。欲以恣其情,驰名至无外。

王食禄忽过,如牛饮冰水。诸王尽过去,国土地续存。是故当熟思,世间正真理。设方便和同,得舍利为贵。

以矢力胜怨,生雠逆返迫。以和顺取胜,终已不起返。虽所言愚鄙,诚无可采纳。诸王力盛强,能消伏微敌。

如所敬尊师,奉法者为上。今宜追念师,受行忍辱教。今时彼梵志,尽其体所知。和顺正真言,慈心谏诸王。

皆回降诸王,隆盛猛锐心。於是诸王便,顺辞答梵志。所言得时宜,和顺知方便。今所说善理,笃厚存终始。

汝当审吾等,心悟善法力。心之所求欲,不劳恣世俗。或以愿以力,或以忿恚恨。已诤今斗者,曼当对战者,

如我等今意,纯求以佛德。执仗求舍利,不贪国财宝。往古烈力士,贡高答曰大。战诤於仙林,死伤难呰计。

佛布教世间,除劳灭自大。如何不为佛,爱危脆命为。往古诸帝王,迷惑贤女色。兴师相讨罚,诸王死无数。

佛教诚世间,灭除贪淫意。而我不为佛,爱危脆命为。往日有兄弟,愚嫉兴嫌诤。还共相伤杀,令尽无有馀。

佛兴显於世,灭除愚嫉心。如何不为佛,惜命而不战。昔手臂力士,挟嫌结瞋恚。便执持武备,欲尽诸王种。

佛出於世间,能除尽恚害。我等为佛故,爱此躯命为。昔者华上子,号曰十头神。坚固著色欲,缘丧没身命。

佛出於世间,解一切缚著。我等为佛故,著此身命为。往昔诸愚人,以痴诤水虫。以其愚痴盛,求其相杀害。

佛兴出於世,除一切愚痴。我等为佛故,愚爱是身为。古来愚不达,所诤诸臭秽。无有一坚要,相害不可计。

佛出除世患,吾等为佛故。当与阎罗斗,岂当疑世战。吾等心坚正,终不疑於战。劳人使入城,至诸力士所。

尽意设方便,陈吾等至意。其委仰於仁,必令一对战。吾等错利矢,克意当交战。闻仁说善法,正真之言辞。

内心即退灭,瞋恚之恶毒。犹如虺被咒,毒害灭无馀。尔时其梵志,承诸王教命。便即行入城,至诸力士所。

欲见诸力士,贵重有势者,便以谦恪意,宣诸王教命。城外诸王兵,皆各严备仗。贯■被宝钾,皓皓曜天日。

发心欲同声,以尽其武力。意勇如师子,张目向城看。摩拭豫严张,金宝错涂弓。意勇无疲极,昼夜不脱铠。

卒发心忆念,佛之慈明法。劳以义相让,不疑畏战斗。不以诤土地,来至此城下。不自大贪吝,不以瞋慊来。

敬佛功德故,来到汝此耳。客以善义来,主人宜敬待。佛为一切师,吾等同敬事。欲供养舍利,故来至此城。

共为法兄弟,幸可分舍利。广可令众生,各各得供养。慳惜财宝者,是不为秽耻。慳惜善法者,是乃为愧耻。

爱吝之为物,必有鬼秽名。除慳施善者,圣贤之所叹。仁等若执意,不与舍利者,今便可出城,与客共捔力。

居城依门扇,不执杖出战。是则不为王,非贵非勇士。城外诸王意,如向来所说,鄙俱有善心,等义示二家。

又别有私意,欲以向仁等。幸小垂听采,请说正真法。唯仁等莫必,专意求欲战。古来战诤中,无善义无利。

佛天师每叹,忍辱德第一。今诸仁何故,炽然怒求战。若忿诤六欲,若诤宝财货。若以此战诤,事理犹可通。

以福德之故,是善法叹誉。善与诤为怨,是义当审思。每以普慈心,和调安隐性。佛天师导教,当慈加众生。

莫杀害众生,而行敬事佛。终无有利义,是事不宜尔。仁等宜开意,分诸王舍利。善法当流布,因此为无始。

若能为是者,则无复战诤。可逮二善义,福德及名称。其有专己见,离正入邪道。善人尽方便,当牵入正路。

诸王设方便,欲广建善法。欲普导世间,牵至天人道。世尊每叹誉,众施法最善。所至则为师,天人之所叹。

普观诸世间,财施者不少。以法惠施者,时有或无有。法施名称博,广安隐世间。是诸力士众,闻是善法言:

心内窃怀惭,默然熟相视。以谦爱敬辞,而谓梵志言:仁乃善方便,加爱敬於众。为梵志不妄,勤建立著善。

能降下我等,善行者道中。犹御不调马,不令入兽中。便可相从意,如师所开示。爱厚笃敬信,我等可用耳。

忽舍忠怒言,正直善谏者,事败遇艰难,後追悔无及。即时以金■,分圣尊舍利。别以为八分,安谛一平等。

於是诸力士,从中取一分。致其馀七分,送与七国王。尔时诸力士,上宾待诸王。诸王得舍利,悲喜各归国。

於是七国王,各各自於国。兴师建神塔,高乃至雲际。梵志草香性,欲己聚起塔。便从诸力士,乞量舍利■。

界内贵梵志,乞佛积灰炭。皆共收拾聚,恭敬立神塔。诸王造初起,以舍利神塔。於阎浮提地,巍巍德如山。

梵志所建立,金■塔第九。佛积炭灰塔,满十妙巍危华香宝幡盖表显供养塔。挍饰甚妙好,如香熏山岩。

邻侧诸国邑,无央数人集。或喜悲啼哭,礼事敬神塔。皆共追恋慕,忆念佛功德。辛酸悲楚毒,永逝一何剧。

以善施世间,众生所恃赖。迷失路者导,重病者良医。寒者之春阳,旱热者凉池。三界之覆盖,忽便寂然灭。

三界失覆盖,无恃可痛怜。当迷失正路,随邪遭艰难。世失正倾邪,流入三恶趣。世谁有大力,能制令还者,

世间诸众生,愚痴蔽其眼。贪淫瞋恚火,之所见烧然。一切世众生,婴尘劳重玻世尊普慈心,为三界良医。

佛日盛光明,始出现世时。普奋大光明,照三千世界。普开敷世间,天人芙蓉花。犹如诸池花,蒙日光而开。

诸天世人民,及诸大国王。悲泣追叹慕,向塔咏佛德。唯世大覆护,第一慈悲师。忽孤弃众生,一何甚速疾。

佛日之光明,忽然而潜入。愚雾弥覆世,当何从见明。谁当导众生,示以正谛路。使至泥洹城,寂静无恐惧。

时密迹力士,广为诸天人。以次说是法,宣佛本行德。诸天闻所说,悚然毛衣竖。思惟所说理,追寻佛功德。

所积众善本,无限无有量。从难计数劫,善行之积聚。行六度无极,大海渊之地。众宝德相慧,充满甚盈溢。

今此贤劫中,所兴千菩萨。假令诸罗汉,慧如舍利弗。寿劫叹佛德,不能令终竟。况吾智浅末,限陈所见闻。

时诸会天人,闻其所说法。心中忽明悟,意如面见佛。皆共怀悲感,恻怆追慕佛。愿志大乘意,写情心专固。

稽首归命佛,忽然各飞去。

猜你喜欢
  第五集 星·佚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延寿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二·宗密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卷上·智旭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六·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余·智旭
  卷五百二十三·佚名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卷第十五·白岩净符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二·澄观
  摄大乘论释序·世亲
  卷第三十六·佚名
  卷五百七·佚名
  曹溪禅之新击节·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六      宋 陈起 撰郑清之下 赐第登楼 避俗懒成癖登楼睡失魔忘机鸥自下开槛蝶相过高处景差胜静中春更多君恩何以报归梦欲如何 戏调长鸣鹤 瘦鹤云霄志相从伴独清可堪三径寂频作九臯鸣

  • 南阳集补钞·吴之振

    韩维寄孔宁极雨滴庵上茅,风乱窗前竹。繁声互入耳,欲寐不得熟。缅怀田舍翁,石径滑马足。连山暗秋灯,一路何处宿。下横岭望宁极舍驱车下横岭,西走龙阳道。青烟几人家,绿野四山抱。鸟啼春意阑,林变夏阴早。应近先生庐,民风故淳好

  • 卷十五·六朝(梁)·蒋一葵

    【武帝衍】 〔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身映日无影,有文在右手曰“武”,侯景呼为萧衍老公。〕 武帝在竟陵西邸,早与萧琛狎,每朝燕,接以旧恩,呼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以“早中阳,夙忝同,虽迷兴运,

  • 一一一三 两广总督富勒浑等奏覆本年并无抽换《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一一三 两广总督富勒浑等奏覆本年并无抽换《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年十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臣富勒浑、广东巡抚臣孙士毅跪奏,为循例奏闻事。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三·阿桂

    三月丙子阿桂色布腾巴尔珠尔奏言【臣】等查罗博瓦山峯一带业已攻开官兵随在可以相机直捣且距勒乌围日近贼势日形窘迫衞死防巢自必前来死鬭但贼人深知官兵精鋭异常而弓箭尤为所畏断不敢明来接仗必于夜间侵扰【臣】等先

  • 史记集解卷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五秦本纪第五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后嗣将大出

  • 第六章能知必能行·孙中山

    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所以然者,盖欲免错误而防费时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是故凡能从知识而构成意像,从意像而生出条理,本条理而筹备计划,按计划而用工夫,则无论其事物如何精妙、工

  • 选举三四·徐松

    特恩除职下钦宗靖康元年二月六日,诏:「太学生雷观、进士张炳上书论事可嘉,并与同进士出身,除馆职。」 三月二十日,通判泽州时敦除直秘阁。以城守有功也。 四月十五日,诏宗正少卿陈直秘阁、知庐州。 十六日,知应天府杜充为

  • 御制人臣儆心录序·王永吉

    朕惟人臣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众美集焉不正则为奸为慝羣恶归焉是故心者万事之本美恶之所由出也顾事有殊涂心惟一致一于国则忘其家一于君则忘其身如此者不特名显身荣邦家亦允赖之矣若夫奸邪之流树党营私怙权

  • 二十九年·佚名

    (癸酉)二十九年清乾隆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巳,上詣太廟,行展拜禮,歷臨和平、和緩兩主第。出廟門時,命釐正堂上朴文秀入侍,飭貢物衙門差祭,使貢人給價圖免之弊。命以二月初八日,行文廟酌獻禮,試士於春塘臺。敎曰:「昨年三日,舊

  • 人谱类记卷上·刘宗周

    体独篇○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述体独第一程子曰学始于不欺闇室又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一诚立而万善从之杨

  • 卷五·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五   明 季本 撰卫风说见邶风淇奥经防曰卫人美武公之德也孔氏谓武公在幽王时已为卿士然犹未以其诗断为幽王时作也华谷严氏始定为幽则恐幽王暴虐至于杀身武公于此略不见有庇君匡国之效

  • 十八种品第五·佚名

    佛告持人。何谓菩萨晓了诸种。若能分别十八诸种。而顺思惟识别于观。眼种本末则无眼界。悉空无我我所。入不久存。眼种虚无则曰自然。用眼自然故曰不真。因迷惑思想而合成。眼无所成不得识行为虚空形,犹如虚空悉无所成

  •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太虚

    ──九年春作──依照平常的做人习惯做去,在平常的人、对于做人本不发生什么问题,所以也用不著什么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生观;独到了依照平常人习惯有些做不过去的时候,于是遂发生了:做人是什么样的?做人是为什么的?何必要做人?人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澄观

    第二说经处文有四。第一总彰大意。第二叙昔顺违。第三句数圆融。第四别明处异。初中有三。初拂迹显实。二融通显圆。三依义建立。今初。至而非国土。即拂迹显实中。谓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处。普贤三昧品云。

  • 卷第一百七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

  • 溪蛮丛笑·朱辅

    南宋“五溪”民族志。1卷。南京朱辅(字季公,浙江桐乡人,汉族)撰。“溪蛮”者,取《后汉书》“五溪蛮”之名,指今湘西及其附近一带少数民族。叶钱序谓:“五溪之蛮,今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

  •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佚名

    《茅山志》卷9著录《上清回车毕道箓》,当与此法有关。此法当出自宋元间。述以符咒印驱鬼、治病、勘灶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