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
予读北京大学梁漱溟教授所著唯识述义,认为研究唯识宗学的良书,亦认为条贯东西洋哲学得一适当解决的方法论。但予是向来主张大乘各宗,所有因本与果极是平等无二的,但建言与制行的门径有不同耳。故不以贤首五教、圭峰三宗、空海十住心,及近来日本各家依据贤首等所下评判为然的。予为此论非漫然出之者,因之读了梁先生所说唯识学在佛教上的价值地位,还发生了一重商究的言论,写出来请梁先生赐教。
一、梁君说自来判教者都拿他──指唯识学──次小乘之后,位般若之前,高小乘一等而逊于性宗所宗奉的般若教。论起来、紧接小乘的应是唯识,如此判法并没有错。那戒贤以来唯识家自己说是第三时教的话,未敢相信,实在不对!
今按此亦依据贤首圭峰等评判者,在天台则便不然。天台大概判般若为通别圆三教,而判古来宗三论者多属通教,于唯识判为别圆二教,多属别教。通教为三乘共教,别教为大乘不共教。则密接小乘共通大乘者固在般若,而唯识当次般若之上也。予谓必欲一论其平等中的差别,则以般若次小乘后为尤当。何者?般若所空者三乘共法,而未及大乘不共法。真如、法性亦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乃是佛性。在因地、总言之阿赖耶识,专指其无漏清净者言之即如来藏心;在果地、即法身,亦即三身、四智。所谓“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是也。盖迷执为真,则阿赖耶生死流转之妄不能断;迷执为非真,则如来藏常乐我净之德不能显,故三有之凡、二乘之愚皆秘不开演。正须经过般若教荡空一切见解计较,证明了真如法性究竟无得之理,成法空慧,不起法执,乃可开演阿赖耶、如来藏非一非二的唯识教。故曰“非不证真如,而能见诸行,犹如幻事等,虽有而非实”。然则般若教者空一切法而证真如也,唯识教者证真如而见诸行如幻也。由是增进,即是华严、法华、真言、净土之行果。故予以天台家般若通别圆、唯识别圆之判为允。而唯识有空中三时教之判,亦与此义符合。且释尊寂后,在天竺最昌明为小乘,进为般若,再进为唯识,程序尤显。在戒贤三时教之判,则以小乘属有,般若属空,除小乘及般若之外其余大乘显密经教皆为中道时教,故华严、密严等亦为成唯识所宗之经也。然予的本意,非在贬般若而尊唯识,乃欲明大乘各宗皆发明本元心地达到圆满佛海,皆是圆教之理,唯建言及制行方便有殊。随其殊胜方便以观差别,则亦条然不紊。若般若通别圆、唯识别圆之判,既同达乎圆而复有兼别、兼通别之异,斯为善评判者!但天台独尊法华亦有未允。泯三乘归一乘,亦正犹会三乘共般若入一乘不共般若,则三乘共般若皆一乘不共般若,待至法华始显然说破之耳。又予觉成唯识诸论师各述造论之意,以贤首五教仪观之,若安慧等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大乘教理,生解为断二重障故──大乘行教──,断障为得二胜果故──大乘果教──,此通终教、圆教,与贤首家所谓法性宗者不殊──贤首家所谓法性宗非指般若,般若则贤首家所谓破相宗也。盖般若宗所谓法性,乃一相无相、一性无性之真如法性,贤首家所谓法性,则具德圆融之如来藏心。一为大乘体,一为大乘自体相用也──。若火辨等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此同破相教之空宗及法性宗之顿教。若护法等复为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大乘教理──,此乃但为大乘之始教耳。故唯识亦自具始、终、顿、圆四教。至法相、法性等,则名同实异者多,此不专论。撮一表见唯识三时教义:
┌妄┐ ┌──业……┤ ├…染┐ ┌─即末那前六根尘境 │ └迷┘ │ │ │ ┌真┐ ├依┴──转识──┬┐ 有时教─┼──解脱…┤ ├…净┘ 遍计执依他起─┤│ │ └悟┘ ││ │ ┌染┐ ││ ├──苦……┤ ├…妄┐ 阿赖耶──┘│ │ └迷┘ │ ┌┴┐┌─用┘ └┐ ┌净┐ ├依──本 心┼─相 中道时教─┬───────┼─法身…┤ ├…真┘ └┬┘└─体┐ │ ┌┘ └悟┘ 如来藏─┐ │ │ │ ┌染┐ │ │ │ └──惑……┤ ├…迷┐ 依他起圆成实┤ │ └──空时教─┐ └妄┘ │ │ │ │ ┌净┐ ├依──真如──┴─┘ └──般若…┤ ├…悟┘ └真┘
二、梁君说:般若家的空无与唯识家的空无原是两事,唯识家原从分别有无入手,说遍计是无,依他是有,那无的便如龟毛兔角之无,那有的便如羊牛角之有,有无是对待说的。般若家直悟一切无得,不堕在见解计较里边,拿空无来扫荡一切的见解计较,而他所说的空无却不是一种见解计较。所以他们两家虽然都说空无而实在彼此不相涉,此意印度哲学概论最详。若拿两家略不相涉的空有去比较等差,因而去判三时教。这全出于唯识家对于般若家的意思的不了解,实在不对的。
今谓此非唯识家对于般若家的意思的不了解,或是梁君于唯识学所谓的遍计所执性未尽了解耳。一切的见解计较,即是遍计所执,直悟一切无得不堕在见解计较里,即是遍计执空。故一有所得一堕在见解计较,即是落于遍计执也。成唯识论谓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同法执,可见唯识依圆之有,乃非有之妙有,非堕于有所得的见解计较中者。六凡随顺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而流转,二乘远离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而解脱;此皆依遍计所执性迷执依他起性而或顺或离,实不知依他起性的。盖能如实知依他起性及证于圆成识性,故必须般若将一切的见解计较完全空无了,遣尽遍计所执,乃证真如而见诸行如幻的依他起唯识,盖遍计执性一遣除,则依他性即是圆成实性,故一转依间一切苦障皆成了法身妙德。然则依深密三时教,般若岂不仅高于小乘,又如何能与诸大乘中道时教平等无二呢?但般若家说的好,般若为一切佛法的父母,真如法性为一切佛法的祖父母。但能空无一切见解计较契证真如,由证真如而生般若,般若生则一切佛法自成。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更不消说得故不说,非见不到此故不说。从有为法说主唯识,从无为法说主真如,从无漏法说主般若,而大乘之功尤在乎般若。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究竟涅槃,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无上正遍知,尚何不能圆满哉!转有漏为无漏,即是转识成智,其枢纽固在乎般若。故究言之,则唯识者般若之唯识,般若者唯识之般若耳。
三、梁君说:唯识家虽从有分别入手,归根还是无得,与般若家无二无得是佛家的真意。般若唯识本来是两条大路,同以无得为归,没有高下可言。一般以唯识为权教的也不是,古德如嘉祥、圭峰对于唯识想去难破都无是处。又云:论起来、般若家的意思,是大乘教里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能离开的,离开便不是大乘了。唯识家的意思,虽未曾如此普遍,但我看起来也有同样的重要。因为大乘教倘若没有唯识,单只般若的无可说的意思,那末要说只好说小乘的教理了,那是很不妥当的!质言之,离了唯识竟是没有大乘教理论可得,大乘佛教离了唯识就没有法子说明(广义的唯识)。我们如果求哲学于佛教,也只在这个唯识学。因为小乘对于形而上学的问题全不过问,认识论又不发达,般若派对于不论什么问题一切不问不下解决。对于种种问题有许多意见可供我们需求的,只有唯识这一派。更进一步说,我们竟不妨以唯识学代表佛教全体的教理,这都是说唯识学价值地位的重要。但我们回头来看佛教自己对于唯识学如何呢?他们自己便很不重视,这种倾向是很当注意又很难讲的!
今按梁先生这一段评论是极圆到的。然般若不但大乘,竟可说佛教的出世法里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能离开的;离开了便不是佛教的出世法了。盖小乘的生空般若,虽未足云般若波罗密多,亦般若支流也。若唯识则无之虽未必便非大乘,但有之者则必为大乘。故唯识端为不共大乘,与华严同。故唯识与华严的重要,在于明说无得而得的为何事,而唯识尤重说明无得而得的在尚未无得而得的时候即为何事。梁君后时谓唯识学并非别物,原是佛教瑜伽师去修禅定得的副产物,此言最确。至唯识般若同以无得为归,以言境唯识则然,未入行果唯识,但一言行果唯识,即越超哲学要说明的,而拦入宗教的说明。盖哲学要说明的,即是形而上学及用何契会他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即是毕竟不可得的法。如梁君在此书本是拿唯识学来当哲学讲的,故其言如此。予谓专从解决形而上学问题以说之,在理论上的说明自然在唯识学;但到真个契会,则又自然进为般若宗及达摩的禅宗。于此可云唯识为文字般若,般若为观照般若,禅宗为实相般若。观照、实相非复理论所到,故亦非哲学上之所需求矣。然梁君乃深知有观照、实相般若,故曰回头看佛教自己对于唯识如何呢,他自己便很不重视,这种倾向是很当注意又很难讲的。盖佛教的需求与哲学的需求异趣,要在真个契会真如以发生般若而圆满菩提耳。故上者直悟实相,其次用般若的观照;至于唯识的说明,则发生般若后自会知道的。先知道了,但增益些见解计较,毫无用处的,此即佛教不重视唯识学的原故了。质之梁君以为何如?(见海刊一卷五期)
猜你喜欢 卷第三·佚名 卷第六·行策 卷第七·本谧 卷第四·佚名 岐山入院法语·太虚 卷五十八·道世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四·慧皎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佚名 卷第五·佚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六·道宣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圆晖 第七卷·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十七·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