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四

  原夫至道沖漠。假蹄筌而後彰。玄致幽凝。藉師保以成用。是由聖□迭興賢能異托。辯忠烈孝慈。以定君敬之道。明詩書禮樂。以成風俗之訓。或忘功遺事。尚彼虛沖。或體任榮枯。重茲達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蓋漸染之方未奧盡其神性。至若能仁之為訓也。考業果幽微。則循複三世。言至理高妙。則貫絕百靈。若夫啟十地以辯慧宗。顯二諦以詮智府。窮神盡性之旨。管一樞極之致。余教方之猶群流之歸巨壑。眾星之共北辰。悠哉邈矣。信難得以言尚至。乃教滿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為大利益。而以淨穢異聞升墜殊見。故秋方先音形之本。東國後見聞之益。雲龍表於夜明。風虎彰乎宵夢。鴻風既扇。大化斯融。自爾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傳度經法。或教授禪道。或以異□化人。或以神力救物。自漢之梁。紀曆彌遠。世涉六代。年將五百。此土桑門含章秀起。群英間出迭有其人。眾家記錄敘載各異。沙門法濟偏敘高逸一□。沙門法安但列志節一行。沙門僧寶止命游方一科。沙門法進乃通撰傳論。而辭事闕略。並皆互有繁簡出沒成異。考之行事未見其歸宋。臨川康王義慶宣驗記及幽明錄。大原王琰冥祥記。彭城劉俊益部寺記。沙門曇宗京師寺記。太原王延秀感應傳。朱君台徵應傳。陶淵明搜神錄。並傍出諸僧敘其風素。而皆是附見。亟多□闕齊竟陵文宣王三寶記傳。或稱佛史。或號僧錄。既三寶共敘。辭旨相關。混濫難求。更為蕪昧。琅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該綜。而文體未足。沙門僧佑撰三藏記。止有三十餘僧。所無甚眾。中書郎釻景興東山僧傳。治中張孝秀廬山僧傳。中書陸明霞沙門傳。各競舉一方不通今古。務存一善不及餘行。逮乎即時。亦繼有作者。然或褒贊之下。過相揄揚。或敍事之中。空列辭費。求之實理無的可稱。或複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嘗以暇日遇覽群作。輒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曆。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咨古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勳。或踰越沙險。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開明一焉是賴。茲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通感適化。則強暴以綏。靖念安禪則功德森茂。弘贊毗尼。則禁行清潔。忘形遺體。則矜吝革心。歌誦法言。則幽顯含慶。樹興福善。則遺像可傳。凡此八科。並以軌□不同。化洽殊異。而皆德□四依。功在三業。故為群經之所稱美。眾聖之所褒述。及夫討核源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贊論。備之後文。而論所著辭微異恒體。始標大意類猶前序。未辯時人事同後議。若間施前後。如謂煩雜。故總布一科之末。通稱為論。其轉讀宣唱。雖源出非遠。然而應機悟俗。實有偏功。故齊宋雜記。鹹條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絕。及有一分通感。乃編之傳末。如或異者非所存焉。凡十科所敘。皆散在眾記。今止刪聚一處。故述而無作。俾夫披覽於一本之內可兼諸要。其有繁辭虛贊或德不及稱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賢異。止為十三卷。並序錄合十四軸。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間草創或有遺逸。今此一十四卷。備贊論者意以為定。如未隱括覽者詳焉。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

  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

  漢雒陽安清

  漢雒陽支樓迦讖(竺佛朔安玄嚴佛調支曜 康巨康孟詳)

  魏雒陽曇柯迦羅(康僧鎧 曇帝 帛延)

  魏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

  魏吳武昌維只難(法立 法巨)

  晉長安竺曇摩羅刹(聶承遠 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帛法祚 衛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屍梨蜜

  晉長安僧伽跋澄(佛圖羅刹)

  晉長安曇摩難提(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

  晉江陵辛寺曇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傳第二卷(譯經中七人)

  晉長安鳩摩羅什

  晉長安弗若多羅

  晉長安曇摩流支

  晉壽春石□寺卑摩羅叉

  晉長安佛陀耶舍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晉河西曇無讖(安陽鱃 道普 法盛 法維 僧表)

  高僧傳第三卷(譯經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宋黃龍釋曇無竭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宋六合山釋寶雲

  宋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

  宋京兆釋智猛

  宋京師道林寺鍄良耶舍(僧伽達多 僧伽羅多哆)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阿那摩低)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僧伽婆羅)

  高僧傳第四卷(義解一)(十四人)

  晉洛陽朱士行(竺叔蘭 無羅叉)

  晉淮陽支孝龍

  晉豫章山康僧淵(康法暢 支敏度)

  晉高邑竺法雅(毗浮 曇相 曇習)

  晉中山康法朗(令韶)

  晉燉煌竺法乘(竺法行 竺法存)

  晉剡東仰山竺法潛(竺法友 竺法蘊 竺法濟 康法讖)

  晉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 竺法仰)

  晉剡山于法蘭(竺法興 支法淵 於法道)

  晉剡白山於法開(於法威)

  晉燉煌於道邃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道寶)

  晉始寧山竺法義

  晉東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傳第五卷(義解二)(十五人)

  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王嘉)

  晉蒱□釋法和

  晉泰山昆侖岩竺僧朗(支僧敦)

  晉京師瓦官寺竺法汰(曇壹 曇貳)

  晉飛龍山釋僧先(道護)

  晉荊州上明竺僧輔

  晉京師瓦官寺竺僧敷

  晉荊州長沙寺釋曇翼(僧衛)

  晉荊州長沙寺釋法遇

  晉荊州上明釋曇徽

  晉長安覆舟山釋道立(僧常法浚)

  晉長沙寺釋曇誡

  晉于替青山竺法曠

  晉吳虎丘東寺竺道壹(帛道猷道寶道施)

  晉山陰嘉祥寺釋慧虔(曇誡智明)

  高僧傳第六卷(義解三)(十三人)

  晉廬山釋慧遠

  晉蜀龍淵寺釋慧持(慧岩僧恭道泓曇蘭)

  晉廬山釋慧永(僧融)

  晉廬山釋僧濟

  晉新陽釋法安

  晉廬山釋曇邕

  晉吳台寺釋道祖(慧要曇順曇說法幽道恒道授)

  晉長安大寺釋僧閊(弘覺)

  晉彭城郡釋道融

  晉長安釋曇影

  晉長安釋僧睿(僧揩)

  晉長安釋道恒(道標)

  晉長安釋僧肇

  高僧傳第七卷(義解四)(三十二人)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寶林法寶慧生)

  宋京師烏衣寺釋慧睿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法智)

  宋京師道場寺釋慧觀(僧馥 法業)

  宋京師祇洹寺釋慧義(僧睿)

  宋京師彭城寺釋道淵(慧琳)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弼

  宋東阿釋慧靜

  宋京師祇洹寺釋僧苞(法和)

  宋余杭方顯寺釋僧詮

  宋江陵辛寺釋曇鑒(道海慧龕慧恭曇泓道廣)

  宋廬山淩雲寺釋慧安

  宋淮南中寺釋曇無成(曇冏)

  宋京師靈味寺釋僧含(道含)

  宋江陵瑟琶寺釋僧徹(僧莊)

  宋吳虎丘山釋曇諦

  宋壽春石□寺釋僧導(僧因僧音僧成)

  宋蜀武擔寺釋道汪(普明道訚)

  宋山陰天柱山釋慧靜

  宋長沙麓山釋法湣(僧宗)

  宋京師北多寶寺釋道亮(靜林慧隆)

  宋丹陽釋梵敏(僧籥)

  宋京師中興寺釋道溫(僧慶慧定慧嵩)

  宋京師中興寺釋曇斌(曇濟曇宗)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曇隆)

  宋京師靈根寺釋僧瑾(曇度玄運)

  宋京師興皇寺釋道猛(道堅慧鸞慧敷慧訓道明)

  宋山陰靈嘉寺釋超進(曇機道憑)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曇瑤)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道慈慧整覺世)

  宋京師冶城寺釋慧通

  高僧傳第八卷(義解五)(二十七人)

  齊偽魏濟州釋僧淵(慧記道登)

  齊偽魏釋曇度

  齊京師莊嚴寺釋道慧(玄趣僧達)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鐘(曇纖 曇遷 僧表 僧最 敏達 僧寶)

  齊京師天保寺釋僧盛

  齊京師湘官寺釋弘充(法鮮)

  齊高昌郡釋智林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法愛 法常 智興)

  齊蜀齊後山釋玄暢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道憑 法令 慧泰)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曇慎慧敞僧岫)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弘稱僧拔慧熙)

  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曾行慧恢道旭慧求慧深法洪)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僧寶僧智法珍僧向僧猛法寶慧調)

  齊京師何園寺釋慧隆(智誕僧辯僧賢通慧法度)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曇准法身法真慧令僧賢法仙法最僧敬道文)

  齊京師中興寺釋法安(慧光敬遺光贊慧福道宗)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印(慧龍)

  齊琅琊□山釋法度(法紹僧朗慧開法開僧紹)

  梁京師治城寺釋智秀(法整僧若僧璿道乘)

  梁荊州釋慧琳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法欣智敞法冏僧護僧韶)

  梁山陰雲門山寺釋智順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道明 僧成 僧寶)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聖進)

  梁京師招提寺釋慧集

  梁剡法華台釋曇斐(法藏 明度)

  高僧傳第九卷(神異上)(四人)

  晉鄴中竺佛圖澄(道進)

  晉羅浮山單道開

  晉常山竺佛調

  晉洛陽耆域

  高僧傳第十卷(神異下)(十六人)

  晉洛陽盤□山揵陀勒

  晉洛陽婁至山呵羅竭

  晉襄陽竺法慧(範材)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慧持)

  晉長安涉公

  晉西平釋曇霍

  晉上虞龍山史宗

  宋京師杯度

  宋偽魏長安釋曇始

  宋高昌釋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雲寺邵碩

  宋江陵琵琶寺釋慧安(僧覽法衛)

  齊京師枳園寺沙彌釋法匱(法揩)

  齊荊州釋僧慧(慧遠)

  齊壽春釋慧通

  梁京師釋保志(道香 僧朗)

  高僧傳第十一卷(習禪明律)

  習禪(二十一人)

  晉江左竺僧顯

  晉剡隱嶽山帛僧光

  晉始豐赤城山竺曇猷(慧開慧真)

  晉長安釋慧嵬

  晉廣漢閻興寺釋賢護

  晉始豐赤城山支曇蘭

  晉蜀石室山釋法緒

  晉偽魏平城釋玄高(慧崇)

  宋長安寒山釋僧周(僧亮)

  宋長安太后寺釋慧通

  宋余杭釋淨度

  宋始豐瀑布山釋僧從

  宋廣漢釋法成

  宋京師中興寺釋慧覽

  宋荊州長沙寺釋法期(道果)

  宋成都釋道法

  宋蜀安樂寺釋普恒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僧謙法隱超志法達慧勝)

  齊武昌樊山釋法悟(道濟)

  齊錢塘靈苑山釋曇超

  齊始豐赤城山釋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釋慧猷

  宋吳閒居寺釋僧業(慧光)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道遠)

  宋彭城郡釋道儼(慧曜)

  宋江陵釋僧隱(成具)

  宋廣漢釋道房

  宋京師閒心寺釋道營(慧佑)

  齊鐘山靈曜寺釋志道(超度)

  齊京師多寶寺釋法穎(慧文)

  齊蜀靈建寺釋法琳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聰超)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佑

  高僧傳第十二卷(亡身誦經)

  亡身(十一人)

  晉霍山釋僧群

  宋彭城駕山釋曇稱

  宋高昌釋法進(僧導)

  宋魏郡廷尉寺釋僧富

  宋偽秦蒱□釋法羽(慧始)

  宋臨川招提寺釋慧紹(僧要)

  宋廬山招隱寺釋僧瑜

  宋京師竹林寺釋慧益

  宋蜀武擔寺釋僧慶

  齊隴西釋法光

  齊交阯仙山釋曇弘

  誦經(二十一人)

  晉河陰白馬寺釋曇邃

  晉越城寺釋法相(曇蓋 僧法)

  晉山陰顯義寺竺法純

  晉蜀三寶賢寺釋僧生

  宋剡法華台釋法宗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宋廬山釋慧慶

  宋臨渭釋普明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

  宋京師瓦官寺釋慧果

  宋京師東安寺釋法恭(僧恭)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覆(慧琳)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僧念)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法音)

  齊上定林寺釋道崇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法明僧志法定)

  齊山陰天柱山釋法慧(曇遊)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慧溫)

  梁上定林寺釋慧彌(法仙)

  梁富陽齊堅寺釋道琳

  高僧傳第十三卷(興福經師導師)

  興福(十四人)

  晉並州竺慧達

  晉武陵平山釋慧元(竺慧直)

  晉京師瓦官寺釋慧力

  晉京師安樂寺釋慧受

  宋京師崇明寺釋僧慧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

  宋豫州釋僧洪

  宋京師釋僧亮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

  齊南海雲峰寺釋慧敬

  齊南海藏薇山釋法獻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玄暢)

  梁剡石城山釋僧護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

  經師(十一人)

  晉中山帛法橋

  晉京師建初寺支曇籥

  宋京師祇洹寺釋法平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

  宋安樂寺釋道慧

  宋謝寺釋智宗

  齊烏衣寺釋曇遷

  齊東安寺釋曇智

  齊安樂寺釋僧辯

  齊白馬寺釋曇憑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

  唱導(十人)

  宋京師祇洹寺釋道照

  宋長幹寺釋曇穎

  宋瓦官寺釋慧璩

  宋靈味寺釋曇宗

  宋中寺釋曇光

  齊興福寺釋慧芬

  齊興福寺釋道儒

  齊瓦官寺釋慧重

  齊正勝寺釋法願

  齊濟隆寺釋法鏡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曼穎。頓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傳。並使其掎摭力尋始竟。但見偉才。紙弊墨渝迄未能罷。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興。年幾五百時經六代。自摩騰法蘭發軫西域。安侯支讖荷錫東都。雖跡標出沒行實深淺。咸作舟梁大為利益。固宜緇素傳美鉛槧定辭照示後昆揄揚往秀。而道安羅什間表秦書。佛澄道進雜聞趙刪。晉史見舍恨局當時。宋典所存頗因其會。兼且攙出君台之記。糅在元亮之說。感應或所商搉。幽明不無梗概泛顯傍文未足光闡。間有諸傳又非隱括。景興偶采居山之人。僧寶偏綴游方之士。法濟唯張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節之科。康泓專紀單開。王秀但稱高座。僧瑜卓爾獨載。玄暢超然孤錄。唯釋法進所造。王巾有著意。存該綜可擅一家。然進名博而未廣。巾體立而不就。梁來作者亦有病諸。僧佑成蘭既同法濟之責。孝秀染毫複獲景興之誚。其唱公纂集最實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煩冗。法師此制始所謂不刊之鴻筆也。綿亙古今包括內外。屬辭比事不文不質。謂繁難省雲約豈加。以高為名既使弗逮者恥。開例成廣足使有善者勸。向之二三諸子前後撰述。豈得挈長量短同年共日而語之哉。信門徒竟無一言可豫。市肆空設千金之賞。方入簉龍函上登麟閣。出內瓊笈卷舒王笥弟子雖實不敏少嘗好學。頃日尪餘觸途多昧。且獲披來帙斯文在斯。鑽仰弗暇討論何所。誠非子通見元則之論。良愧處道知休奕之書。徒深謝安慕竺曠風流殷浩憚支遁才俊耳。不見旬日窮情已勞。扶力此白以伐訴盡。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傳相簡。意存箴艾。而來告累紙。更加拂拭。顧惟道藉人弘理由教顯。而弘道釋教莫尚高僧。故漸染以來昭明遺法。殊功異行列代而興。敦厲後生理宜綜綴。貧道少乏懷書抱筴自課之勤長慕鉛墨塗青揚善之美。故於聽覽餘閒厝心傳錄。每見一分可稱。輒有懷三省。但曆尋眾記繁約。或編不同列參差。或行事出沒。已詳別序兼具來告。所以不量寸管。輒樹十科。商搉條流。意言略舉而筆路蒼茫。辭語陋拙。本以自備□遺。豈宜濫入高聽檀越既學兼孔釋解貫玄儒。抽入綴藻內外淹劭。披覽餘暇脫助詳閱。故忘鄙俚用簡龍門。然事高辭野久懷多愧。來告吹噓更增鑙鱲。今以所著贊論十科。重以相簡。如有紕謬請備斟酌。釋君白。

  此傳是會稽嘉祥寺慧皎法師所撰。法師學通內外善講經律。著涅槃疏十卷梵網戒等義疏。並為世軌。又著此高僧傳十三卷。梁末承聖二年太歲癸酉避侯景難來至湓城。少時講說。甲戌年二月舍化。時年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經始葬廬山禪閣寺墓。龍光寺僧果同避難在山。遇見時事聊記之雲爾。

猜你喜欢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上·佚名
  目录·神清
  卷第二十五·佚名
  大佛顶首楞严义疏注经后跋·子璇
  少室六门·菩提达磨
  法华玄论卷第六·吉藏
  卷二·佚名
  卷一百二(隋三藏三藏达摩笈多译)·佚名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李通玄
  卷第二十四·雷庵正受
  卷六十七(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书玉
  第六·宗鉴
  佛说长者施报经·佚名
  卷二十·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公子·唐圭璋

      虞美人   寿女人二月十一   搀四日花朝节。红紫争罗列。传言玉女降生朝。箕宿光联婺宿、灿云霄。   斒衣红袖齐歌舞。称颂椒觞举。君仙列侍宴瑶池。王母麻姑同寿、更无期。

  • 汤思退·唐圭璋

      思退字进之,处州青田人。绍兴十五年(1145),中宏词科,除秘书省正字。累官观文殿大学士左仆射,封岐国公。隆兴初,责居永州。二年(1164)卒。   菩萨蛮   游水月寺   画船横绝湖波练。更上雕鞍穷翠山献。霜橘半垂黄。征

  • 庄宗纪八·薛居正

    同光四年春正月戊午朔,帝不受朝贺,契丹寇渤海。壬戌,诏以去岁因被灾沴,物价腾踊,自今月三日后避正殿,减膳撤乐,以答天谴。应去年遭水灾州县,秋夏税赋并与放免。自壬午年已前所欠残税,及诸色课利,已有敕命放免者,尚闻所在却有征收

  • 梁本纪第三·欧阳修

    末帝,太祖第三子友贞也。为人美容貌,沈厚寡言,雅好儒士。太祖即位,封均王,为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弑,友珪自立,杀博王友文,以弑帝之罪归之。以王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敬翔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 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七·脱脱

        耶律斡特剌 孩里 窦景庸 耶律引吉 杨绩 赵徽 王观 耶律喜孙   耶律斡特剌,字乙辛隐,许国王寅底石六世孙。少不喜官禄,年四十一,始补本班郎君。时枢密使耶律乙辛擅权,谗害忠良,斡特剌恐祸及,深自抑畏。大康

  • 卷十四 帝奕·王夫之

      〖一〗   慕容暐罢荫户至二十万。以东北一隅而二十万户为权贵所荫,不受公家之役,民户减少,则赋役偏重,而民之疲瘠甚矣。盖夷狄之初起也,上下无章,资部族之彊力以割据而瓜分之,狎为己有旧矣。故暐从悦绾之请,纠擿还郡县

  • 卷七·沈德符

      ○内阁【丞相】秦官,以丞相为第一,主国柄。汉因之。唐以尚书令为真相,而左右仆射佐之,皆宰相职也。武后改仆射为文昌左右相,中宗返正复旧名。至玄宗又改两仆射为左右丞相,可谓名位俱正矣。然是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

  • 卷之三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九【十则】·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录卷九【十则】     宋 岳珂 撰 礼殿坐像 苏文忠轼集私试策问曰古者坐於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於上而列器皿於地使鬼神不享则不可知若其

  • 七○六 全书处汇核四至六月缮写全书讹错及总裁等记过清单·佚名

    七○六 全书处汇核四至六月缮写全书讹错及总裁等记过清单乾隆四十五年七月全书处遵将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初起至六月底止,呈进过全书十六次,内缮写讹错奉旨记过之处,应将汇核之总裁、总阅、总校、分校逐次开具于后:一、《意

  • 卷二百七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律历唐太宗贞观初李淳风上言曰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

  • 丁崇吉·周诒春

    丁崇吉 字艗仙。年五十七岁。生于浙江定海。永久通信处。上海赫德路三十四号。已婚。子五。女二。初学于上海出洋局。同治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某高等学校。习文科。光緖六年。入哈佛大学。光緖七年回国。研究

  • 卷十一·郑玄

    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稽犹考也。夫家犹言男女也。郑司农云:“九比谓九夫为井。”玄谓九比者,《冢宰职》出九赋者之

  • 礼记析疑卷二十八·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哀公问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巳能老老然后敎民以孝巳能长长然后教民以弟不废其会节因事而为之节文也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经纶大经立纲陈纪既有成事然后治其服物采章以继之也卑其

  • 序·季本

    序诗遭秦火全经不存世儒拾于煨烬之余缀为三百五篇之数非古经也春秋诸大夫所赋之诗如野有蔓草之类所谓乱世之音也此乃孔子未正乐之前流于民俗习而不知正其在所删者班固乃谓诗三百五篇遭秦火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

  • 卷之五·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五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举古举世尊初生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师云世尊出世搅动乾

  •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宁全真

    题为宁全真授,林灵真编。三百二十卷。据林天任所著灵真行状,谓灵真曾为温州路道录,退居琳宇,“为济度之书一十卷,符章奥旨二卷”。与实际三百二十卷不符,元明时道流续有增订,成此巨帙。凡开度,祈禳,设坛,醮仪,炼度,消

  • 白骷髅·还珠楼主

    《白骷髅》是民国作家还珠楼主所著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全书共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