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二十七年二月在重庆作──
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一
这八句、是余前两旬的述怀,玆且引为本文发端。佛法之原则在于契理契机,理是诸佛诸圣、满证分证诸法性相之理实,机是众乘众趣、已修未修众生行果之机宜;不契理则失实而本丧,不契机则失宜而化滞,无佛法亦无僧及信徒矣。
诸佛证理平等而应机差别,其现身说法于诸清净国土清净时劫也,自成其唯菩萨圣众、或三乘圣众、或人天善众之机教,固难概以揣量。而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三界、六道之娑婆五浊恶世,则华严等亦既明示未获直以内证理实施教矣。虽应别机所流别说,其旁及者罄无不宜,而正转之法轮,端在“修超欲界之梵行──戒定──,证出三界之涅槃”──定慧解脱──。此因应受佛化之众,善根深厚,机感殊胜,一唱善来,即成比丘,一悟法要,即成罗汉。而大乘菩提行果,则再依“出三界涅槃”为基址,大而化之,胜进而究竟之。此观之法华所开显者,固甚彰彰也。由其托基甚高──超欲界梵行及出三界涅槃──,是以“欲界之天仙神鬼”,及“人间之善信男女”,仅为外护与近事而已。佛寂后千年正法,犹秉持斯化。特初五百年后,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渐开展大乘理论,及重视诸天药叉神等,以为像法期事实之母耳。佛寂一千年后,入像法期,乃由龙智等兴行密教,旨在修神仙咒术行,成欲界天色身──双身从盻、笑、握、抱、合,即示欲界他化自在至忉利,由上而下之五天次第,以最下之合为无上瑜伽法──,依所得天色身之等流果成就佛身,故特重即身成佛。设非菩提心、般若慧,则失其为成佛之方便,故尤以发大乘菩提心、修大乘般若慧为要义。换言之,亦即再依“天色身”为圆成大乘行果之基据也。此确为像法期佛教之主潮,然虽盛流于印度、藏、蒙,而汉族则格于原有之礼俗儒化,传入而不受行。历梁、陈、隋、唐而变通者,别成禅宗、净土宗。禅宗的悟心,上追梵行涅槃,其寄身于自耕自食的农林生活,则下启末法期的人间佛教。净土宗传日本,再变为真宗,弥切合人间生活。而锡兰、缅甸、暹罗等,传初五百年佛教余绪、薄周民众后,亦成善信男女通俗教化。而像法期密教,印度灭于回教之侵入,西藏到元、明间变猥杂垂尽,宗喀巴救之以正法期戒律教理,凭特殊环境,幸获重兴,然无以改善杀、盗、淫、妄民俗。今后既失帝王护持,则亦将由无民众基础而致隳堕,外蒙即其前车之鉴。由此种种,故正法期“超欲梵行”,及像法期“即欲咒术”,皆将退为旁流,而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钖兰等地律风,虽有切近人生者,然侧尚离欲出世,对人世资生物用及人群治理救济均鲜积极的心行。西藏密宗对资生济众虽较有积极精神,然以习修欲界天身而迷信多神,甚违近代思想。日本真宗似为开末法人生佛教之最前进者,然托弥陀净土安心,又何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唐代禅宗更切人性?惟亦嫌侧重唯心,而绌于利物治生耳!然主唐代禅宗并辅锡兰律行以安心立僧,主日本真宗并辅西藏密咒以经世济生,庶可为末法期集起人生佛教之要素矣。故应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二
佛法无他缪巧,不过阐明正确的宇宙观以立为从基本进向究竟的人生观耳;详说在真现实论 。 但余于真现实论才成宗依论,其宗体论与宗用论盖犹有待,然又尝散出其义于大乘与两般文化等书。兹录摘民十三所作人生观的科学第六章,以示一斑。(注一)
又民十六所作自由史观第五章第二节之一段云:(注二)
然此所云人生者,应方包括三方面,人生观的科学说为:一、人心的生活方面──精神的方面;二、人群的生活方面──社会的方面;三、人物的生活方面──自然的方面。而在自由史观之第五章,则分说为世界教育、社会经济、国际政治之三节,大抵:一、经济以资人群的生存,二、政治以保人群的安善,三、教育以求人群的进化。此虽集重人群,亦以经济摄物的生活,而教育摄心的生活。因此中的广义教育,包括教化或文化,与经济及政治对立为人生三要素。由教化中最高教化即通到佛乘,即为人的佛乘,或即人成佛的人佛乘。换言之,即从人生的进化,走上大乘菩提行果也。
三
直依人生发达成佛的人生佛教,余十余年前,尝欲辟一山以实验之,顾以福缘欠缺,荏苒蹉跎以迄今,则色身衰朽而力不从心矣,然不妨仍表示其轮廓于此,以待大心有福者之实验。
开辟一农林为本生活自给之山,招集正信三宝慕行六度之高中毕业或相等程度的青年八十人,受沙弥仪,施以沙弥到比丘的训练二年;此二年分四学期训练,约为每日从事农林工作四时──忙时或六时,暇时或二时,平均约四时──,讲授研究约四时,禅诵修持约四时,八时睡眠,四时饮食或游息等。从寤寐行止一切皆或成为僧团化、律仪化的公开共同生活。衣食住行完全公给,严持沙弥比丘的钱钞不经手戒,但由尝试而决求辞退者,每学期终可给修业证离山,二年满可给律仪院毕业证离山。离山者或为僧,或还俗,皆可听自决,而还俗即可为入工、农、商、学、军、政各界之佛教信徒。假定二年中八十人有五十人至六十人离山,则仍有二十或三十人留山深研教理,过完全的比丘僧团公共生活,如是四年可授教理院学士位,满一年二年三年者分别给修业证。假定有十人至二十人离山,仍有二十人或十人留山续修者,如是三年满给研究院博士证,未满三年离山给修业证同上。假定仍有十人或五人住山深修者,如是三年满给开士证,至是四共十二年修学满,必须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或住山任职,或出山行化,应依菩萨戒而不复拘比丘律仪也。诸离山者或住僧、或还俗,皆听自决同上,唯始终住僧四十年上者,得应供本山长老院及被举为山长,唯山长一人得尊称大师。如是全山沙弥僧──假定二年招八十人──、比丘僧、菩萨僧、长老僧,虽常不过二三百人,而四级修业或毕业之散布人间者,十数年后将四五百人,而逐年递加可至数千万人而不止。其住僧的出家菩萨,可随缘改良各处僧寺,其还俗之在家菩萨,可深入各种社会,以为本佛教精神施佛教教化之社会改良家。换言之,菩萨即社会改良家之别名,人生佛教之正体保持于菩萨长老僧,而人生佛教之大用则寄托于社会改良家也。
四
吾意如是之佛教,乃可为今后世界人类适行之佛教,亦为释迦牟尼佛末法万年中之佛教主潮──真确考来,去年才满佛诞二千五百年,则依佛灭后推算,尚在末法之开始期也──。而中国二千年来的文化主潮在儒化,故尤不得不行此人生佛教,亦最适宜行此人生佛教为各国倡。玆录民十三章太炎先生致吾的一信结束此文:太虚上人侍者;昨日快耹清论,所发明起信大义,洞若观火,拜服拜服!
更论人乘大乘的关系,尤有益于世教。昔人云:俗昧远理,僧滞近教。宋明理学诸师,所以不肯直趣佛法者,祗以其道玄远,学之者多遗民义,故为此调停补苴之术,然茍识其情,厉行六度,亦与儒术相依,唯有漏无漏为异;若拨弃人乘之义,非独不益世法,亦于六度有亏矣。大抵六度本自平等,十善乃其细者。在家出家,皆不能离十善。东圣西圣,亦并依于六度。以此倡说──按:予于人生观的科学则既倡说之矣──,自然殊涂同归,未知上人以为有当否?此颂禅悦。章炳麟和南。二七、二、八、在重庆。(见海刊十九卷三期)
(注一)见原书,今略。 (注二)自“上来第四章”起,至“何徘徊踌躇于断港曲径歧路为”止。见原书,今略。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全文·佚名 附录·千岩元长 卷第四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下)·智俨 卷三十九·彭绍升 卷十七·佚名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太虚 卷第二十五·元来 妙度品第七·佚名 卷四·佚名 引·续法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序·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八·佚名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