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二十七年二月在重庆作──

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这八句、是余前两旬的述怀,玆且引为本文发端。佛法之原则在于契理契机,理是诸佛诸圣、满证分证诸法性相之理实,机是众乘众趣、已修未修众生行果之机宜;不契理则失实而本丧,不契机则失宜而化滞,无佛法亦无僧及信徒矣。

诸佛证理平等而应机差别,其现身说法于诸清净国土清净时劫也,自成其唯菩萨圣众、或三乘圣众、或人天善众之机教,固难概以揣量。而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三界、六道之娑婆五浊恶世,则华严等亦既明示未获直以内证理实施教矣。虽应别机所流别说,其旁及者罄无不宜,而正转之法轮,端在“修超欲界之梵行──戒定──,证出三界之涅槃”──定慧解脱──。此因应受佛化之众,善根深厚,机感殊胜,一唱善来,即成比丘,一悟法要,即成罗汉。而大乘菩提行果,则再依“出三界涅槃”为基址,大而化之,胜进而究竟之。此观之法华所开显者,固甚彰彰也。由其托基甚高──超欲界梵行及出三界涅槃──,是以“欲界之天仙神鬼”,及“人间之善信男女”,仅为外护与近事而已。佛寂后千年正法,犹秉持斯化。特初五百年后,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渐开展大乘理论,及重视诸天药叉神等,以为像法期事实之母耳。佛寂一千年后,入像法期,乃由龙智等兴行密教,旨在修神仙咒术行,成欲界天色身──双身从盻、笑、握、抱、合,即示欲界他化自在至忉利,由上而下之五天次第,以最下之合为无上瑜伽法──,依所得天色身之等流果成就佛身,故特重即身成佛。设非菩提心、般若慧,则失其为成佛之方便,故尤以发大乘菩提心、修大乘般若慧为要义。换言之,亦即再依“天色身”为圆成大乘行果之基据也。此确为像法期佛教之主潮,然虽盛流于印度、藏、蒙,而汉族则格于原有之礼俗儒化,传入而不受行。历梁、陈、隋、唐而变通者,别成禅宗、净土宗。禅宗的悟心,上追梵行涅槃,其寄身于自耕自食的农林生活,则下启末法期的人间佛教。净土宗传日本,再变为真宗,弥切合人间生活。而锡兰、缅甸、暹罗等,传初五百年佛教余绪、薄周民众后,亦成善信男女通俗教化。而像法期密教,印度灭于回教之侵入,西藏到元、明间变猥杂垂尽,宗喀巴救之以正法期戒律教理,凭特殊环境,幸获重兴,然无以改善杀、盗、淫、妄民俗。今后既失帝王护持,则亦将由无民众基础而致隳堕,外蒙即其前车之鉴。由此种种,故正法期“超欲梵行”,及像法期“即欲咒术”,皆将退为旁流,而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钖兰等地律风,虽有切近人生者,然侧尚离欲出世,对人世资生物用及人群治理救济均鲜积极的心行。西藏密宗对资生济众虽较有积极精神,然以习修欲界天身而迷信多神,甚违近代思想。日本真宗似为开末法人生佛教之最前进者,然托弥陀净土安心,又何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唐代禅宗更切人性?惟亦嫌侧重唯心,而绌于利物治生耳!然主唐代禅宗并辅锡兰律行以安心立僧,主日本真宗并辅西藏密咒以经世济生,庶可为末法期集起人生佛教之要素矣。故应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直依人生增进成佛”,或“发达人生进化成佛”,是名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佛法无他缪巧,不过阐明正确的宇宙观以立为从基本进向究竟的人生观耳;详说在真现实论 。 但余于真现实论才成宗依论,其宗体论与宗用论盖犹有待,然又尝散出其义于大乘与两般文化等书。兹录摘民十三所作人生观的科学第六章,以示一斑。(注一)

又民十六所作自由史观第五章第二节之一段云:(注二)

然此所云人生者,应方包括三方面,人生观的科学说为:一、人心的生活方面──精神的方面;二、人群的生活方面──社会的方面;三、人物的生活方面──自然的方面。而在自由史观之第五章,则分说为世界教育、社会经济、国际政治之三节,大抵:一、经济以资人群的生存,二、政治以保人群的安善,三、教育以求人群的进化。此虽集重人群,亦以经济摄物的生活,而教育摄心的生活。因此中的广义教育,包括教化或文化,与经济及政治对立为人生三要素。由教化中最高教化即通到佛乘,即为人的佛乘,或即人成佛的人佛乘。换言之,即从人生的进化,走上大乘菩提行果也。

直依人生发达成佛的人生佛教,余十余年前,尝欲辟一山以实验之,顾以福缘欠缺,荏苒蹉跎以迄今,则色身衰朽而力不从心矣,然不妨仍表示其轮廓于此,以待大心有福者之实验。

开辟一农林为本生活自给之山,招集正信三宝慕行六度之高中毕业或相等程度的青年八十人,受沙弥仪,施以沙弥到比丘的训练二年;此二年分四学期训练,约为每日从事农林工作四时──忙时或六时,暇时或二时,平均约四时──,讲授研究约四时,禅诵修持约四时,八时睡眠,四时饮食或游息等。从寤寐行止一切皆或成为僧团化、律仪化的公开共同生活。衣食住行完全公给,严持沙弥比丘的钱钞不经手戒,但由尝试而决求辞退者,每学期终可给修业证离山,二年满可给律仪院毕业证离山。离山者或为僧,或还俗,皆可听自决,而还俗即可为入工、农、商、学、军、政各界之佛教信徒。假定二年中八十人有五十人至六十人离山,则仍有二十或三十人留山深研教理,过完全的比丘僧团公共生活,如是四年可授教理院学士位,满一年二年三年者分别给修业证。假定有十人至二十人离山,仍有二十人或十人留山续修者,如是三年满给研究院博士证,未满三年离山给修业证同上。假定仍有十人或五人住山深修者,如是三年满给开士证,至是四共十二年修学满,必须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或住山任职,或出山行化,应依菩萨戒而不复拘比丘律仪也。诸离山者或住僧、或还俗,皆听自决同上,唯始终住僧四十年上者,得应供本山长老院及被举为山长,唯山长一人得尊称大师。如是全山沙弥僧──假定二年招八十人──、比丘僧、菩萨僧、长老僧,虽常不过二三百人,而四级修业或毕业之散布人间者,十数年后将四五百人,而逐年递加可至数千万人而不止。其住僧的出家菩萨,可随缘改良各处僧寺,其还俗之在家菩萨,可深入各种社会,以为本佛教精神施佛教教化之社会改良家。换言之,菩萨即社会改良家之别名,人生佛教之正体保持于菩萨长老僧,而人生佛教之大用则寄托于社会改良家也。

吾意如是之佛教,乃可为今后世界人类适行之佛教,亦为释迦牟尼佛末法万年中之佛教主潮──真确考来,去年才满佛诞二千五百年,则依佛灭后推算,尚在末法之开始期也──。而中国二千年来的文化主潮在儒化,故尤不得不行此人生佛教,亦最适宜行此人生佛教为各国倡。玆录民十三章太炎先生致吾的一信结束此文:太虚上人侍者;昨日快耹清论,所发明起信大义,洞若观火,拜服拜服!

更论人乘大乘的关系,尤有益于世教。昔人云:俗昧远理,僧滞近教。宋明理学诸师,所以不肯直趣佛法者,祗以其道玄远,学之者多遗民义,故为此调停补苴之术,然茍识其情,厉行六度,亦与儒术相依,唯有漏无漏为异;若拨弃人乘之义,非独不益世法,亦于六度有亏矣。大抵六度本自平等,十善乃其细者。在家出家,皆不能离十善。东圣西圣,亦并依于六度。以此倡说──按:予于人生观的科学则既倡说之矣──,自然殊涂同归,未知上人以为有当否?此颂禅悦。章炳麟和南。二七、二、八、在重庆。(见海刊十九卷三期)

(注一)见原书,今略。  (注二)自“上来第四章”起,至“何徘徊踌躇于断港曲径歧路为”止。见原书,今略。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全文·佚名
  附录·千岩元长
  卷第四十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下)·智俨
  卷三十九·彭绍升
  卷十七·佚名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太虚
  卷第二十五·元来
  妙度品第七·佚名
  卷四·佚名
  引·续法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序·佚名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八·佚名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高文秀

    (白衙内领张千上,诗云)小子白衙内,平生好倚翠。拐了郭念儿,一日七个醉。自家白衙内的便是,自从我拐了那郭念儿来,我则怕那孙孔目来告状,因此上我借这大衙门坐三日,他若来告状,我自有个主意。张千,门首觑着,若有告状的,放他过

  • 卷三十六·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六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十六【律诗凡一百首】 病中诗【并序】 开成已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癏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

  • 私语·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棵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 卷四·常璩

    钦定四库全书华阳国志卷四晋 常璩 撰南中志宁州晋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嶲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祍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下永昌县有嶲唐县】周之季世楚威王遣

  • ●卷三·王栐

    太宗皇帝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太平后改为州。无为之建,在淳化四年十二月戊戌,至大中祥符二年,建军方十有六年。灾异变怪忽发,八月中,有青蛇长数丈,出郡治;十六日,风雨,林木、城

  • 六朝通鉴博议卷七·李焘

    (宋)李焘 撰魏主在瓜步遣使求和请婚江湛曰夷狄无亲许之无益元嘉二十七年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 第二十二章 从四川到廊坊·冯玉祥

    袁世凯既死,黎元洪继为第二任大总统,段芝泉出任国务总理,局面稍显稳定。当袁在日的时候,人人被其压迫,无不感觉苦痛。可是老袁一死,大家又把刚才的苦痛忘了,对大局不加爱惜,只着眼私利,又起而捣乱,于是四川最先起了风波。这时有

  • 中英缅甸条款·佚名

    一八八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北京。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因欲固存两国友睦,历久不渝,并广开振兴彼此人民通商交涉事宜,兹由大清国特派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多罗庆郡王,总理各国事务衙

  • 卷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圣学康熙九年庚戌十月丁酉上谕礼部帝王勤求治理必稽古典学以资啓沃之功朕於政务余闲惟日研精经史念经筵日讲允属大典宜即举行尔部其

  • 奏谳书三·佚名

    原文:十年七月辛卯朔癸巳,胡狀、丞[上“喜”下“心”]敢讞之。劾曰:臨菑獄史闌令女子南冠繳冠,佯病臥車中,襲大夫虞傳,以闌出關。.今闌曰:南,齊國族田氏,徙處長安,闌送行,娶為妻,與偕歸臨菑,未出關得,它如劾。.南

  • 属累品第二十七·佚名

    尔时世尊告净居天难陀苏难陀等言:菩萨始从兜率下生阎福乃至出家降伏魔怨转于法轮。汝等诸天。皆悉赞助。今复请我利益。世尊演说如斯大严经典。菩萨所行如来境界。自在神通游戏之事。汝等若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我此法印

  • 中日辽沪战事双方战死者供养塔铭并序·太虚

    中日千三百载之历史,喻以兄弟,实为至当。处欧美怒潮震撼东亚之世,固将声应气求,相济相助,奈何弟以骄横,兄以疲玩,竟时演阋墙?推诸佛悲天悯人之心,思众生循业受报之例,盱衡此彼,岂胜恻然!日本山形县饱海郡东光寺主伊藤原宗师,有弟兄

  •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念诵仪轨经卷中·佚名

        开府仪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此仪轨通莲花部一切尊念诵。  我今说修行仪轨。通一切观自在法。结护迎请供养等。修行者先应澡浴洁身

  • 萧茂挺文集·萧颖士

    一卷。唐萧颖士撰。萧颖士字茂挺,唐代散文家、诗人。兰陵 (今山东苍山)人。四岁知为文,十岁补太学生。通百家谱系及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 (735)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对策为第一。曾任金坛尉,桂州参军。天宝初年,补秘书正

  •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陆修静

    《灵宝中盟经目》第四十一种著录《灵宝众简文》,为六朝灵宝经。陆修静撰。述受灵宝真文之投简科仪。

  •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六卷。明李中梓。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 (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三十三种,果部十八种,禽兽部十

  • 送高闲上人序·韩愈

    一篇。书论。唐代韩愈撰。愈(768—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后迁居昌黎,故人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擅长文学,散文最著名,后世誉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魁。高闲研习佛经,又擅长书法,为唐代

  • 东华录·蒋良骐

    中国古代官修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蒋良骐撰。成书于乾隆年间,初仅有钞本流传,咸丰、同治年间始有刊本流行,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蒋良骐(1723—1789),字千之,一字赢川,中国广西全州人。乾隆十六年进士,曾任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