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五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五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五

六雪关主问参。话头真切不落。楞严五蕴魔外(云云)。

师云。细观楞严。五十种魔事。不出一个着字。如色阴明白销落诸念。乃至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即此坚固妄想。便不能融化。於妄想中精研。见希奇之事。便作圣解。岂非着耶。如不作圣解。名善境界。不作即不着耳。又五蕴中。总以妄想二字结之。最初一着。便不能破。即此妄想。便是魔之根蒂。其根本不除。挫其枝叶。令其不生可乎。甚乃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悉妄想牵合。非魔从外来。苟涉于慎护。正所谓雪上加霜。火上益油耳。如受阴中。虚明妄想。虚明亦妄想。盖最初未到求心不有之地。非妄而何。如想阴中。融通妄想。最初章云。心爱圆明。即前妄。根与境融通。便生爱着。十种悉云心爱等。盖天魔从圆境中来。与爱心偶合。作无边魔业。安可救也。良以。行人最先坐断此一念。无心即无爱。无爱则着之一字何有耶。只如第九章云。心爱入灭。贪求深空等。悉是魔业。亦最初妄心不破。正所谓蒸沙作饭。沙非饭本也。如行阴中。幽隐妄想。盖行阴乃迁流不止为性。故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为想阴尽。彻见行阴中根元。悉是生灭。念念不停。行人不随生灭迁流故。得凝明正心。尔时天魔。不得其便。但於圆元中。起计度故。穷其始末。有因无因等。既有计度。亡正徧知。计之一字。从幽隐中来。文云。观彼幽清。不能彻见源底也。如识阴中。颠倒妄想。谓同分生机。倐然隳裂。六根虚静。无复驰逸。虚静为不驰逸。不驰逸为行阴尽耳。行阴既尽。见闻通邻。互用清净故。云穷诸行空。尚依识元。乃至精妙未圆。便生胜解。此十种悉以识心而生胜解。既作胜解。违远圆通。生诸种类矣。禅门中。善用心者。俱不相涉。思大云。十方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度。此是佛祖位中。留渠不住。邪魔外种。其奈尔何。欲得不受其蚀。但全身入理。不待遣不待护。妄想念尽。则魔业自尽矣。古德云。便好和根下一斧。免教节外又生枝。

问。不执修证。不废修证(云云)。

师云。吾宗门下。毋论利钝贤愚。但以信而入。既发起猛利心。如坐在铁壁银山。祇求迸出。诸妄想心。悉不能入。观照功行。安将寄乎。果得一念迸开。如披云见天。如获故物。观照功行。亦何所施。祇贵参究之念甚切。其参究亦涉于功行。但不以功行立名。如看破世缘。切究至道。亦涉于观照。但不以观照立名。如圆觉云。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若以观照为事。则有能观能照之心。必有所观所照之境。能所对立。非妄而何。所以禅宗云。独蹈大方。心外无境。将十方世界。洎父母身心融成一个。坐断两头。始得个入门。向上一路。更须自看。不然尽是鬼家活计。安可以修证同日而语耶。果颟顸不到此地。即名自欺。此辈名为可怜愍者。宁堪齿录。南岳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即此不污染之修。可谓。圆修还着得个修字么。即此不污染之证。可谓。圆证还着得个证字么。如此则终日修而无修。扫地焚香。悉无量之佛事。又安可废。但不着修证耳。九地尚无功用行。况十地乎。乃至等觉说法如雨如云。犹被南泉呵斥。与道全乖。况十地观照。与宗门。而较其优劣可乎。

智祖禅人问。诸方尊宿。每教人以一则公案。顿置面前。念念系缘。名为参究。此於台宗止观。专注一境。同耶异耶。若言其同。仍是教下工夫。非教外别传。若言其异。彼则专注一境。此则系缘一处。名虽异而实同。似是而非。乞求一决。

师云。宗门一则。非与诸法门为比。公案者。如公府之案牍。一句子不明处。只欲发明。贵在深追力究。非系缘也。天台止观。似不可以宗门较其优劣。止观意在与法相应。如人行路。渐入佳境。参究意在。力破重围。如披云见天。推门入臼。天台以观破惑。智德顿圆。穷之则有惑可破也。宗门以参从缘。心境俱寂。释之则无缘可弃也。若以境缘同异较其非。是实霄壤也。

问。达磨西来。顿翻窠臼。惟一心地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嗣后五宗迭出。门庭种种不同。曰五位。三玄。四宾主。乃至四料拣。为复法应如是耶。为复群机差别耶。若谓法应如是。则教中云惟此一事实。余皆方便。直指门中。不应有方便。若谓机有千差逗机之法。应尔。则楞严二十五圆通逗机之法。已悉何必另为赘枝骈拇之法。初祖东来。多此一番跋涉。

师云。达磨西来顿翻窠臼。授受之际。实无二法。何以曰五。主法者有五。不得不曰五宗也。岂以五宗者塞碍一心地之法门乎。乃至三玄五位宾主等语。尽属名言。悉单传之注脚耳。果得千圣不传之道。三玄五位。宾主君臣。如指诸掌。法如是故。非差别逗机也。若在三玄五位上。印证心地法门者。大似就枝干而索其本。非即非离。即枝干非得其本也。离枝干亦非得其本也。若本者。枝干之本。枝干者。本之枝干。果是智人。思之可见。教中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非真者权之谓也。非权无以导。其实非实。无以开其权。虽是谓权归实。又何妨权实并彰也。教中之权各趋岐径宗中之相惟据本参。本参破如月印千江岐径通若风号万窍。似不可以圆通差别之法与玄位。同日而语也。初祖之来。法门尚矣。岂曰赘乎。

问。从闻思修。入三摩提。大小乘法尔如然。似不可废。即古德亦有云。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又云。先以闻解证入。后以无思契同。是知闻教。然后参禅。千圣不易之规。奈何近时尊宿。不观学人曾否。听教一例。示以无滋味话。令彼早晚穿凿。不落妄想。便堕无记。又沩山云。此之一学。最妙最玄。又云。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於教法留心。当沩山之时。正像法隆盛之秋。犹然。若是分别。而当今之世。正值末法衰残。岂得人皆利根。一槩以上乘法投之。况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似不可废。

师云。余答刘居士问。谓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如依教修行。当以证入契同。为克家也。闻解似易。无思诚难。惟吾祖师门下。以思无思之妙。又云。心如墙壁。乃可入道。亦不以闻教不闻教。为不易之规也。如教中诵一句伽陀。忽然大悟。又云。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岂待遍涉名言。方称悟入。参究者。非涉於穿凿。穿凿二字。法门大害。教中或有之。而宗门实无也。此之一学。最妙最玄。当人人期於顿超。岂可甘心中下法。不论像末人。不论智愚。惟办肯心。是为上智。反末法为正法。翻中下为上根。似亦不难耳。

问。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我佛诚言。而妙喜则云。他人先定而后慧。老汉先慧而后定。大与佛经相违。若以时事验之。如人酒迷。慧性颠狂错乱。酒醒则狂性自息。则慧先定后。妙喜之言。愈为有理。大师於佛经祖训。若为会通。

师云。先定而后慧。佛之诚言。先慧而后定。祖师慈训。二俱略之。非定论也。如人修定。若无慧为先导。则不能修。慧不妨在先也。有慧而戒立。戒立而定生。定生而慧朗。如环上寻轮。求其始末了不可得。以此观之。大慧亦为剩语也。实佛祖符合。又何待会通。

问。永嘉云。了则业障本来空。见道语也。而西土师子尊者。此方可大师。俱了了人也。何业障不空。必待酬偿而后已。若谓偿处正业障空义。则造十恶人念佛。带业往生。亦必回娑婆。偿宿业始得。若往生者。宿障不酬。则大了之人。反不及念佛者多矣。若谓大了之人。业障实空。能超念佛十倍。则师子可师。仍居未了之科。师何以会通之。

师云。业障空。是不易知也。若谓遭王难。是偿夙债。实不达业障空。非正论也。岂不识水月道场。空花万行。镜里魔军。梦中佛事。汝以梦中为实事。是不空也。若达斯空义。偿不偿皆梦语耳。十恶念佛。带业往生。诸恶顿释。趋果忘因。非回偿也。下品下生。见佛尚远。历胎既久。始得花开。非不偿也。与宗乘中。较其优劣不亦愚乎。

问。云门请益。睦州悟道因缘。传灯会元载之甚悉。其见雪峰。居然知识矣。并无请益语。尽皆问答语续。后出世。何故不嗣睦州。反嗣雪峰为。复以人盛衰。易其心耶。则非祖师所为。何能取法。后世且嗣法。昧心韦驮。明加其杵。若谓录语有略。则授受之际。千古慧命来源所系。岂可妄自笔削。谅必有说。乞师补之。庶免后世嗣法之溷。

师云。云门见睦州。夹断一足。即有悟入。非大彻也。初见雪峰。即命众迎五百人知识。是雪峰以法眼印之。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门乃低头。从兹契合。且从兹二字。非借辞也。况后温研积稔。以印心宗乎。非敢以盛衰易其心也。今时人以玉彼之师为冤家。以印彼之师为恩故。殊不知。印彼者未必是。玉彼者未必非。以非为非者。不失法会之正因。以非为是者。终陷泥犁之恶报。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日着邪。滴血之语。岂欺我哉。当悉审详。毋容轻忽。

剡水禅人问。教外别传者禅也。净因禅师以一喝而收五教。然则五教皆禅教外者。何谓乎。

师云。净因以一喝。圆收五教。以解讲华严者之惑。岂不闻一喝。不作一喝用。纵古佛与大菩萨到此。亦敛衽矣。况其聪敏及机智者乎。所以云。一喝能收五教。五教所不能收者。禅也。

问。禅不外教。教不外禅。唯字与声。实无二相。别传者。又何谓乎。

师云。禅称教外者。非教中所列之禅。实乃世尊拈花。非字与声所载者。彼时百万人天。悉皆罔措。若论声教所诠者。又何待迦叶微笑。世尊印定有教外别传之旨故。知四十九年。未曾吐露。者个消息。实是教所不能言者故。曰教外实是教中纲领故。云离文字相及言说相。贵在悟彻故。称教外。果教外而别有传乎。

问。清凉大师以禅为顿。似依六祖坛经判。若错俱错。苟非顿是圆也。亦教苟非圆亦顿。禅自禅。非但一不能收五。即五亦不能入一也。展转合明。增长迷闷。惟冀慈音宣流开示。

师云。清凉以禅为顿者。是抑禅而扬教也。六祖谓开示顿教大乘。是借路经过。正为宗门称顿悟者言之。若云非顿是圆。其圆之一字。吾宗门中。亦不立也。苟立其圆。则不圆矣。如云大方广亦是显果德之相。其法身之理。理绝对待。何大之可立也。诸法缘起。应变无穷。至体无外。卷舒自在。其方广二字。亦是借言大方。广对世间言说故。尔标宗顿入不思议者。亦剩语也。况五教云乎哉。吾佛以禅称教外。愈明也。如人生在王家。不说贵相。又如九品至一品者。品品可收。惟生在储宫者。岂品级可收也。禅在教外。不言可喻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五

 

猜你喜欢
  阿兰品第十五·马鸣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欧阳竟无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二十六·居顶
  牢固品第六十六·佚名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二)·子璇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欧阳竟无
  卷十一·佚名
  无垢优婆夷问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延寿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二·徐世昌

    傅山傅山,字青主,又字啬庐,阳曲人。明诸生。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不试,授内阁中书。有《霜红龛集》。青羊庵心隐亦伤厚,况复肆其簧。多所不忍道,岂复胜篇章。流连郑卫诗,使人不能狂。澹静陶处士,乃有《咏荆卿》

  • 卷三百六十八·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六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二 于谦 拟古 妾意如氷清妾心如石坚良人久别离怅望空悬悬所感恩义重岂为情欲牵但愿良人好功名遂超迁九重布恩泽四境无烽

  • 卷五十九·志第十一·地理二·宋濂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   辽阳路,唐以前为高句骊及渤海大氏所有。梁贞明中,阿保机以辽阳故城为东平郡。后唐升为南京。石晋改为东

  •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赵尔巽

      ◎选举五   △封荫推选   封赠之制,文职隶吏部,八旗、绿营武职隶兵部。顺治间,覃恩及三年考满,均给封赠。康熙初,废文、武职考满封赠。   文职封赠之阶,初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寻改光禄大夫。从一品光禄大夫,后

  •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成化十五年春正月戊午朔 上诣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群臣复诣文华殿庆贺 皇太子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己未文武群臣朝亲王于奉天门东廊○庚申 宣宗章皇帝忌辰 奉先殿

  •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五·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七至德元载七月庚午上皇至巴西【肃宗实录作辛未今从宗实录次栁氏旧闻上始入斜谷天尚早烟雾甚昧知顿使给事中韦倜于墅中得新熟酒一壶跪献于马首者数四上不为之举倜惧乃注于他器自引满于前上曰卿以

  • 第五六红禀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一二○七-一六·佚名

    九八行倪连溪,以彼非自爨店,不克派拨挑夫,请新竹知县免责具禀人本城西门街商民泉成号即倪连溪,为签恳归责,免致误公,乞恩统归责成,以恤业商事。缘溪开张商贾,倚售货物店铺,原是生理为业。从前以来,所倚系是

  • 卷五十五·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五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二 吴臣 周瑜【子胤】 鲁肃【子淑】 谨案周瑜传阙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肃魁梧有壮节喜奇计知天下将乱乃学

  • 唐史论断目录·孙甫

    卷上召突厥兵立建成为太子杀刘文静释裴寂杀刘世让复置十二军放宫人即位改元魏郑公论致治不难中书门下议事使谏官预闻责封伦举贤定朝廷之制任用房杜杀卢祖尚魏公不避形迹房杜相业魏郑公温彦博论处置降虏命李靖为仆射封

  • 卷二十四 下 食货志 第四下·班固

    【原文】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管仲相桓公

  • 王君廓传·欧阳修

    王君廓是并州石艾县人。少时孤贫,曾为市场经纪人,品行不好,惯于盗窃。曾背负形同渔具的竹篓,内设倒刺,路遇卖丝绸者,用篓扣住脑袋,使其无法摆脱,随即夺走丝绸,而原主不知被谁劫夺,成为乡里一大祸害。大业末年,想集聚兵马为盗,请与

  • 卷三十六·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三十六生徒二考课肄业各生国子监贡监生分六堂肄业每月中旬兼管监事大臣祭酒司业轮课是曰大课课以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经觧防论并间试之委员司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说卷二十一  宋 时烂 撰酒诰第十二      周书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酒小事尔周公乃爲之作一篇之书何也葢酒之爲病在后世视之则甚轻当时视之则甚重大抵有一身之病有一世之病或病于彊或病

  •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六[宋磻]·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对机门庐陵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郢州大阳山警延明安禅师法嗣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姓王氏。青州人也。师始诞生。父丧母病。无以育养。遂遗之道左丛莽间。有异人过。闻其声。乃惊

  • 卷五十·佚名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余【经】&ldquo;云何菩萨不著我?毕竟无我故。&ldquo;云何菩萨不著众生,不著寿命,不著众数乃至知者、见者?是诸法毕竟不可得故。&ldquo;云何菩萨不著断见?无有法断,诸法毕竟不生故。&ldquo;云何菩萨不

  • 新菩萨经·佚名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可分为三种不同异本。三种异本结构大体相同,均为劝念佛、预示灾祸、劝写经、说明本经由来等,惟繁简不同。出于河西地区,时代当在晚唐。经中谓今年大熟之时,天降大灾,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