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采真录
──六年秋冬记──
一 绪言 二 发明州至日本门司 三 由门司至台湾基隆 四 真常之人生 五 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之题咏 六 月眉山灵泉寺之法会 七 与熊古泰寿之一夕谈 八 台湾之游方 九 昙华堂之击钵吟会 十 佛教中学林之盘桓 十一 台中展览会之佛教讲演 十二 台中佛教讲演辞 十三 由基隆发日本神户 十四 神户之雅叙 十五 京都寺院之参谒 十六 由神户归宁波
一 绪言
尝闻道业学术之成就,资于才性、师法、游历,三者无轩轾,古人于游历尤尚。盖才性内蕴,激扬之要待乎众缘,游历所至,不徒博识其川陆都野、方土名物,将经练夫人情世事,裁异风殊俗,莹之寸心,则所以发展才性者至深,而师法亦具乎是矣。华夏九州,广陨万里,西北之民,多刚果坚悫,东南之滨,人尚柔佚明慧;故历代国权所树,多在西北,而文学则优于东南。孔、墨、孟、荀,赴义任侠,皆以勇为达德;老聃顾浚戒为天下先。然欲以扬榷空有,究论道真,则老、庄精湛之思、微渺之言,又非孔、墨得几!征之古既然,即今亦未能尽泯其迹也。然少长乎此,壮而皆染乎彼,则亦往往足以易其惯性。予宅生乎浙,所游未逾闽、粤、江、皖,遂宛宛成一东南偏性之人;今乃趋而益东,不知又将益若!第闻扶桑之俗,廉察强悍,得力于我佛金刚般若之旨甚多,或可藉以少变吾之人格欤!予年未冠,友生之游学东邻者,尝历历为之称诵,即服事佛学,窃抱宏愿,幻身于言论界,以阐扬佛法昌明佛教为惟之一责任。后叠经变乱,扃关补怛荒岛绝迹之地,虔修净业,远隔绝乎世缘,未尝一步外游。虽知日本颇有关于佛教,常欲一觇吾教与欧学调剂之方法,卒卒十年,未逮斯志。顾玆以孤岛肥遁之身,万虑冰释,三界轩超,忽因缘台湾之行,顺道以赴日本。动成止机,静为躁根,抑何奇迕参错之甚欤!
二 发明州至日本门司
先是、台北观音山凌云寺觉净上人,谒予洛伽禅室,邀游台湾,予闷然未有以应。嗣锡山宝严寺欲设讲社,过明州与名士陆镇亭、名僧释圆瑛等,结木犀香诗社,则闻有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善慧和尚,宏宣佛义,特迓圆法师与予赴彼土演讲,并迎七塔寺前住持岐昌老人,主建水陆法会。瑛师既允其请,以事不克践约,谋予偕岐师行,予不能却。迨中华民国六年十月四日,与岐师商定,以从我国直达台湾,须持有当地外交官吏护照,遂由岐师先率灵意师,至上海采听舟期,予则留甬谒领护照。宁波海关监督兼交涉使孙仲玙君,自署退山居士,雅好佛法,与观宗佛学社谛闲法师交厚。予经谛师介绍,七日即得护照。八日、遇日商中村兼吉,承绍介京都真宗大学
教授上杉师,住田师、稻叶师,及东京万隆寺来马琢道师,东本愿寺别院广陵了贤师、水野梅晓师。遂从普陀普济寺住持了余附江天舟赴沪。时送予登舟者,有木犀香诗社玉皇、苦佛、又渡等诸友。赠诗颇多,予泻笔和之。
予和苦佛、玉皇诗中有“文字业缘翻恨影”句者,因苦佛曾著哀情小说,名为恨影而索予品评题跋。予是夜既脱稿“真常之人生”一书,辗转无眠,检得章希夷君漫成四律,乃和韵其后。
九日晓抵沪,遇岐师于日商所设胜田馆,询知直赴台湾,须十九日始有船。遂决计附十一日船,由门司港转基隆。将乘舟手续托胜田馆主田中喜平办妥。田中出纸索字,岐师与予各书数行与之。次晨、探岐师于报国寺别院,正在自题其新摄之小影。影共十片,以备东游时赠人者。适尚余一片,嘱予题之。
是日为双十节,乃中华民国国庆日,报国寺主一斋饯岐师与予于禅悦斋。遇六一头陀星悟,与之语旧,不禁感慨系之。夜间九时许,从胜田馆人导入汇山公司之春日丸。次晨七时启行,十三日驶抵门司,恰两昼夜。风和日晴,微有掀波,舟中一无所事,惟夜习禅而已。予禅定工夫,颇有常习,十年来未尝一日少离也。修禅之暇,亦漫吟遣怀,得杂诗四首。
询知必十六日始有船开赴基隆,寓茶庄馆守候之。门司为一海港,属福冈县,三面皆山,山陂陀迤逦而无危峰锐岑,市场狭长,道路不甚整洁。拟一察佛寺僧徒之容状,由馆人导至长久寺,则大谷派、京都东本愿寺之门户说教场也。有宫崎政吉者,为言门司无大寺名僧,惟去此三哩──日本每哩约中国六里──余之小仓市,为旧城迹名地;又有广寿古寺,其开祖为中国人,可乘电车往访之。夜间、予席地静坐,漫吮毫濡墨,追记数日来如右枋:十四日,游行至甲宗八幡宫,乃门司之武神庙也。午后、赴小仓市,市有福冈县立高等女学校,外观稍佳。以广寿山尚有哩余,遂改谒于日莲宗之直净寺。殿中仪象,与闻之传述者符。次日、往八幡宫观祭,有良家小女数队,饰古代宫女装,弦歌舞蹈以侑神灵。时天忽寒雨,遂归坐禅。先是、予以“宝严风韵”及“真常之人生”各一册赠宫崎政吉,而请予赠税关官及福冈日日新闻、门司新闻等五新闻社各一分。至是、乃谓今日各新闻社社员集议,翌晨当来访予。予询以何时可登船?答必午后一时云。
三 由门司至台湾基隆
衣湿如浆,人密如织,身无立锥,面有难色,则已于风雨声中登亚米利加丸矣。久之、购得一榻,差堪坐卧。乃稍稍部署,偷闲观忙。连日泯心绝虑,深入禅定,间尝登船楼散步,颇为心旷神远。
十九晓,即泊基隆港。误庆安宫德专堂主为鸣祀宫德寿堂之主人,屡举询人不得。嗣水上警吏问及,出护照与视,而灵泉寺德专堂主亦寻至。先将行李携去,予三人偕警吏赴水警支厅换领身分证明书。时德专师与久宝寺住职兼基隆布教师水野电幢,偕某师重来接引,同往庆安宫。小停、由德专知客偕乘肩舆登月眉山。
四 真常之人生
真常之人生一题,予初命笔时,祗作唯人生无世界一章,久搁未就。陈君鸡鸣见之,劝续成付石印,谓可携作东游法施,遂潦草与之。
五 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之题咏
二十日,灵泉寺主善慧师自台北回。次晨、偕观造塔,塔共三座:中曰开山,左曰报恩,右曰普同。外形隔别,内实融通。进观其中,层叠盘曲,具见巧思。塔前二山,象左伏而狮右腾,殊有形势。要予为题一联,拈“师性驯时先师灵骨在;象王行处万象法身融”。十八字应之,岐师有诗赞之。
山有茅庵三处,阻雨未往。二十四日,为我国旧历之重阳。忆中秋咏木犀香社犀韵,有“重九糕从何处题”句。旬日来影事奔凑笔底,得五古六十九韵。居士黄淡梅在寺教读,敦构有古君子风;研钻般若,亦有心得。
重九后三日,予尝独行山之深处,经大水窟而至寒翠居,得句。
六 月眉山灵泉寺之法会
按灵泉寺因三塔落成,故建大法会,二十八日起──即阴历九月十三日──来山者恒盈千人。其会首有许乃兰、颜云年、张清汉、魏水昌诸君。偕台湾名绅巨商,逐日所修法事:一、迎圣讽经,二、秋季祭典,三、石塔开幕,四、祝厘万寿,五、祠堂回向,六、设放水灯,七、大施饿鬼,八、追荐国殇。台湾总督府以下诸官厅,时派员莅会,华和文诸新闻,莫不称扬赞叹。岐师与予主持水陆坛,末日同日本在台湾各宗布教师数人,轮流说教。
岐师尝有诗以纪灵泉法会。
台北佛教中学林,由日本曹洞宗两大本山与台湾曹洞宗众僧及诸佛教信徒协同建设,于今年四月开学,每年收学生二十五名,分本科、研究科二级。学林诸职,皆由曹洞宗管长命令;林长即大本山台湾别院大石坚童师,善慧师为学监。学生出家僧众与在家信徒分占其半,教授八人,曹洞宗日僧与台湾僧俗亦分占其半。十三日,由日本四教授率全体学生亦来赴灵泉法会,善慧师绍介予三人行见面礼于佛殿,与教师交换名刺:领袖教授曰斋藤道痴,一曰熊谷泰寿,一曰井上俊英,一曰新美俊逸。时坚童师回国,中学林事皆由道痴师代理,凝重和易,有禅德风格。语予:支那佛教为日本佛教之母,宗祖道元禅师之法系,出自天童,憾未能一游耳。
予携至台湾者,有昧盦诗录等书,善慧师请分赠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新闻社、台南新报社,予闻附投论著。兹检得台南新闻记者连雅棠君来书云:“昨接大著,并觏清照,如亲龙象,如证菩提。惜笔墨多忙,未能远依莲座以闻胜义尔!“驳人性论”,鞭辟精微,已刊于三十一日之报,尚望续寄下段!承天为全台首辟之地,如蒙卓锡而来,自当合十以待”!
二十日,法会圆满,举行讨伐生番战死之战士祈祷礼,官吏及日本布教师到者颇多。与天台宗布教师中泽慈愍,日莲宗布教师堀部行省,曹洞宗台湾别院布教师富田禅宏等相叙。
行祈祷礼时,善慧师要岐师与予各说一偈,拈四句应之:“战胜群魔佛大雄,慈心勇德两圆融,佛魔悟入一如地,涌出东方旭日红”。是日、虽有微雨,而阴晴相间,故午后得同至新落成之三塔前摄影而散云。
二十一日(阳历十一月六日)下午,予与岐师及丽山寺主灵意告辞出山,计在山已十七日矣。
七 与熊谷泰寿之一夕谈
在灵泉寺一夕,尝与熊谷泰寿笔谈。予询以日本自明治来之佛教情状,答谓:“日本佛教于明治十年间衰落甚,一由内失政府之保护,二由外交耶稣之侵入也。然排佛之说虽盛,只表面少数人耳。究之各宗皆有无量信徒,足为依隐。嗣僧中英杰蔚起,曹洞宗出坦出和尚,及奕堂、啄宗、悟由诸宗师,皆为一代名僧;真宗出点雷,净土宗出行诫;真言宗出云尚律师。历十余年,蹶而复兴,皇家与民间,对于佛之信心,岁滋月长,遂有今日之盛。在此时虽离去国家之保护,亦可依有力之信徒,破坏政制之佛教,树立个人平民主义之佛教。故日本之佛教,今传布已遍于世界,即耶苏教亦不能当佛教之英锋,而佛教制胜之道,在乎教祖释迦之人格伟大,教理深妙,远非耶稣所能及也。然耶稣教富于金钱,其势力亦殊未可侮耳”!彼转询我国佛教现状,予答以:“清之季年,东南数省颇有设僧教育会者。入民国,蜕演为佛教总会,形制少具。今又有人组织中华佛教会”。彼询予:“中华佛教会内容专限僧侣,抑普摄一切信佛人民者”?予答以:“闻中华佛教会,以有中华民国国籍之佛教徒组织之,虽不限僧侣,实以僧侣为本;其宗旨在乎宏宣佛教,增进人民之道德福利。其事业约分六项:甲、关于昌明佛学者,乙、关于教育僧徒者,丙、关于布教演说者,丁、关于整顿教规者,戊、关于推行慈善者,己、关于官署咨询者”。予又询以日本佛教徒在欧、美布教之成绩,彼作一日佛教外国布教图如左:
布哇……………………真宗最优势 北美加奈太……………真宗最优势 南美智利………………曹洞宗功绩稍扬 英国之学界……………佛教学者多数 露国之学界……………昨年翻译佛典而大考究 独逸之学界……………多研究印度大乘佛教
又谓:“欧、美人甚喜佛教学理,多有来留学者,且曾照会日本传大乘佛教于欧、美”。予又问:“日本各宗研究之佛学及其著名人物”,答谓:“日本佛教各宗分门研究,书籍宏富,各宗学者大概兼学他宗,应用欧、美新研究法,义甚精致。大别为龙树系之佛教,无著系之佛教,即原始佛教是也。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亲撰之正法眼藏,雄大幽远,为未曾有之名著,学界称扬啧啧,盖曹洞宗乘学之圭臬也!真宗纯取他力,极净土宗之精要。次之真言、天台亦盛行:真言宗支那所无,乃日本僧空海之创说;天台宗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之理想,由支那度来,日本倍益发达,有本觉无作三身之义,亦支那所无也。又日本佛教徒于印度哲学之研究,不依支那佛典,直讨究梵文之佛教原典,亦不劣欧、美,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宇井伯寿、南条文雄、井上圆了,皆斯学之泰斗也。各宗之著名人物列左:
甲 日本佛教之各宗宗长
净土宗 堀尾贯亮 曹洞宗 日置默仙 石川素童 临济宗 释宗演 真 宗 大谷光演 大谷光瑞 日莲宗 本田日生
乙 日本各宗之佛教学者 一 属真宗者
非僧高楠顺次郎 文学博士帝国大学教授兼曹洞宗大学讲师 印度哲学者 僧 井上圆了 文学博士京都帝国大学教授 印度哲学者 僧 南条文雄 文学博士真宗大学学长 欧美驰名之梵文学者 僧 前田慧云 文学博士帝国大学教授兼曹洞宗大学教授 天台宗学泰斗 僧 村上专精 文学博士帝国大学教授兼曹洞宗大学教授 八宗兼学特长俱舍
二 曹洞宗之名僧
大内青峦 东洋大学学长 八宗兼学特长华严 忽快谷快夫 曹洞宗大学教授 英学者禅学者西洋哲学者 山田孝道 曹洞宗大学教头 礼学者 境野黄洋 东洋大学教授兼学监 佛教史之泰斗 新井石禅 曹洞宗敕命布教师 曹洞宗宗乘学者 木村泰贤 帝国大学哲学教授曹洞宗大学教授 第一流印度学者 宇井伯寿 曹洞宗大学教授兼留学英国大学 印度哲学者兼龙树系佛学者 秋野孝道 曹洞宗大学长 正法眼藏专讲师 冈宗泽 曹洞宗正师家 正法眼藏专讲师
三 属日莲宗者
非僧姊崎正治 文学博士帝国大学教授 宗教学者
四 属净土宗者
椎尾博士 帝国大学讲师宗教大学教授 八宗兼学
五 无宗派之佛学者
非僧松本文三郎 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长 僧 岛地大等 京都东京各大学之讲师 天台、华严、真言、唯识、三论、真宗,皆极精研几,声闻天下,乃佛教界之俊才也。
此上略举一部,游于学界者,殆无不攻究佛学,故佛学者多居俗之士也”。予谓:“龙树为般若宗祖,无著为瑜伽宗祖,此印度大乘之二宗,即支那三论与唯识二论之所本。禅宗称教外别传,在支那向以天台、贤首、慈恩为教下三家,而以禅宗之临济宗等为五派。真言宗唐时支那之传最盛,有金刚智、善无畏、不空,称开元三大士,唯唐后失传耳。空海为真言宗开祖,真言宗于师承最严,其传亦当传自支那”。彼谓:“真言宗传自支那,历史上实如此,但日本之真言宗有二派:一、台密,以天台传教大师为开祖,传教大师集支那真言大成,传来日本,二祖慈觉,三祖智证,四祖安然,相承不失。然真言宗之完全确立,实创自空海也”。
予谓:“日本各宗僧侣,不去俗姓,带妻食肉,与信佛之在家二众无异,鄙意甚有不满。又日本佛教,今于佛学之研究诚盛,唯各宗自为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团,亦有未善”。彼答:“日本之称姓带妻,略说理由有四:一、日本宗教特征,二、时代产物,三、信徒要求,四、寺制”。予询“所谓寺制,是遗传来之制度?抑由政府特定之制度”?则云:“明治间政府所定之制度也”。予日:“闻真宗向来带妻食肉,余宗则否;故前时真宗僧侣,无过在俗二众耳。今各宗皆同化于真宗,不得不谓各宗僧侣之坠落。夫僧侣当以佛祖之伟大人格为师法,战胜国俗时势政权等等,以保持其清净律仪,始能拔俗而不为俗溺”。答谓:“僧不带妻,奈檀家多乞僧带妻;良家处女,皆乐许字于僧侣,故非僧侣之坠落,乃随缘利他所不得不然耳。盖僧侣不带妻,殊难入俗化导,故带妻食肉,随同世俗,亦是发展佛教之方便。且日本之佛教徒,除真宗外,余宗僧侣因皆以无妻为意志,而无妻者亦甚多也”。予谓:“随俗固发展佛教之一方便,然带妻不应是僧侣,以佛法僧宝系指出家人者。出家之本义,在无家室,故不带妻,即所以表示其为僧之特征也。抑离俗出家,关乎自心之志行,不应以他人之信从多寡而易其操守,故鄙意若真宗者,不得称为僧侣,当属之佛教徒之在家众,犹台湾之龙华派佛教耳”。
熊谷师更问予支那僧界之生活现状,予谓:“所行不外传戒、修禅、讲经、念佛、诵经、拜忏,其生计则依寺产,募化,及代人礼诵之所出耳”。
八 台湾之游方
六日薄暮,抵基隆区,住庆安宫。区长许梓桑君,张设素筵,著人迓至其家。岐师与予之随行者,为释灵意、释贤道、德专等,有颜云年等陪席。许、颜二君出素缣十余,要岐师与予作诗以留纪念,并分赠台北官绅。予固不能作字,然不得不涂鸦献拙焉。
七日午前,冒雨由德专师导游基隆公园及水族馆。
善慧和尚措理寺中事毕,午后特来基隆陪予三人赴台北;予到台湾,此尚为第一次乘车也。自基隆至台北,约日本十八哩,须一时始达。基隆拱山环海,无日不雨,台北则否。车近台北,天现暮晴色,回视月眉,则正在雾气弥漫中也。
暮投宿佛教中学林,地在旧台北城之东门外,不离城市而即山林,颇称幽胜;内有佛殿,略如寺院,中学林之右,即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晚间、由善慧学监导游台北街,整齐宏洁,洵为台北首善之区!
次晨微雨,发中学林,乘淡水行车赴新北投温泉浴,浴室有悬横额,即前民政长官手书:“尘事有穷达,灵泉无古今”。新北投山水俱佳,清雅闲静。浴后、经松涛桥赴启明堂午斋。启明堂堂主,系善慧学监之优婆夷弟子。斋毕,归历士林,经过台北神社、公园、动物园,遥望月眉山,则云深不知处矣。
回至中学林,已日暮矣。由教头道痴师等及别院禅宏师等,邀过别院,开日本僧食之晚斋会。予于壁间见日本太虚道人所书心经一纸,乃戏作一绝示熊谷师云:“日本支那两太虚,未逢先见壁间书,他时如有相逢日,面目须眉如不如”?
饭食毕,收衣钵,善慧和尚要予留一纸书以为纪念,乃书云:“佛祖相传,表以衣钵,故知佛法原不出衣、食二事也。予既于月眉山灵泉寺从露堂和尚参学日本僧用衣法,今又从诸公之后参学日本僧用食法,可谓不虚此行矣!写此用志吾感。时佛历二千九百四十四年秋杪”。
是夜、善公曾约定偕送一玉佛赴嘉义义德佛堂,已先期以人前往,今彼用仪仗至车站迓接。十时开车,次晨七时到达。
次日、以岐师灵意师有事急欲回国,且善慧师亦有彰化之约,遂未至台南,折回至彰化昙华佛堂。该佛堂修道场七日,堂主林普联请予三人与善慧师及台中诸日本布教师,赴彼说教。予同行四人,到时日尚未午。堂主林柱求字,岐师与予各成即事诗一绝。书一横幅与之。
午后、散步公园,在旧时东门外之八卦山,闻为彰化八景之一。
彰化密迩鹿港,闻有施锦玉名香,归途托许普树居士为代购之。至昙花堂晚餐毕,则许居士已将香购至矣,定欲赠予三人,辞不获,受焉。许居士为龙华派佛教徒中之硕望耆德,尝朝参江、浙诸名山大刹,研究内典,覃精神理。初任佛教中学林讲师,以病辞去。与诸龙华派信徒,和光同尘,随缘化导。予告以台湾斋友颇多,信心亦足,甚望有智德之士结一佛学社,发心研究佛教大乘诸经典,互相讲说,开导未知,令了解佛法之精义,皆真正皈依三宝而造成一完满无间之佛教团,以发扬佛教之精神。则答谓:“台湾佛教有名无实,然我派人多用黄叶止啼之方接引之。大法之布施,不得信受。今承下教,尚恐有负热心耳”!观此可以知其苦心也。是夜、来访予者络绎不绝,有白沙教育会会长李振鹏,彰化区长杨吉臣及甘得中、施尔钖、施至善、黄卧松、林天爵诸君。林君留学东京多年,尝识太炎居士。闻谈佛学,谓“欲使人精研佛学,当先昌明汉学,故拟以佛学同提倡之”,予颇嘉其说。黄君则谓:“耶教既兴,儒佛应同心御侮,不可更分门户。儒于人伦道德,固为粹美;然下之未能使蚩蚩者氓知敬畏,上之间亦未足以餍学者之推求心。唯佛教彻上彻下,能备儒教之未逮,然非孚合儒教,则佛教或未足以利其行”。所言亦善。盖彰化鹿港、亦台湾旧时名地,故中华思想较优也。
次日、偕赴台中,于慎斋堂受午斋。堂主张清火,予于灵泉寺曾会见之。午后、岐师、灵意师由德林师陪之先返台北,整顿行李。予与善慧师及张清火君重往彰化,有灵泉寺信徒蔡椪狮约受晚斋毕,至昙花堂为说教。与台中台中寺住职曹洞宗布教师大野凤洲,及本愿寺布教师道后保城相会。是夜、听众济济,予为说“佛教为东洋文明之代表,今代表西洋文明之耶教,已失其宗教功用于欧、美,欧、美人皆失其安身立命之地,故发生今日之大战局。吾辈当扬我东洋之和平德音,使佛教普及世界,以易彼之杀伐戾气,救脱众生同业相倾之浩劫”云云。听者颇为感动。
次日、由善慧师、张清火偕至柑子井善德佛堂,堂主系优蒲夷,亦善师弟子也。课仪从中国寺庵通行之制,以予所见,诸佛堂建筑,此最为完美。
午后、回至昙花堂。是日三时,为祝厘皇寿之期,到会之官绅善信十分拥挤。其行礼秩序:先主行法事台中寺大野师,次予与善慧和尚,递次诸布教师,次堂主林国柱、林国梁,次彰化支厅长,递次诸官绅,又递次各善堂代表。次支厅长演说,次堂主答辞,次摄影,次晚餐散会。是夕十二时,乘火车回基隆。
二十八日八时,遇岐师、灵意师于台北车中,遂同至基隆。善慧师及多数信者,必留予过台中展览会演讲佛教,予三人乃不能同归,而先与岐师、灵意师饯行。岐师有诗辞别善慧大和尚及灵泉寺诸大德。
九 昙华堂之击钵吟会
丁已秋季二十七日,彰化昙华堂开晚斋餐,厅长势山倡议开击钵吟会。浑脱流利,诗臻化境,有随手拈来皆成妙谛之乐,固推施寄庵,寄庵实为某诗之词宗也。然势山之二十八字,出之若不费气力,非曾饮曹溪水一滴水者,亦未易道得耳。
十 佛教中学林之盘桓
台南有开元寺,系郑延平王所建,为台湾最古之佛寺。其寺监院郑成圆,春夏间尝与台北观音山凌云寺住职沈本圆,及临济宗台湾布教师兼镇南学林林长谷慈圆,同至普陀访予未遇。且连雅堂君等,亦来函相邀。在初、善师本约予同往台南,逮既送别岐师、灵意师,善师以灵泉寺有要事,不克抽身,遂未成行。时佛教中学林教授沈德融师,邀予至中学林盘桓数日。德融师为善师大弟子,出家后曾留学日本五年,又随善师遍游南洋、印度、江、浙、闽、粤各地,现为曹洞宗台湾布教师补,待人最殷勤恳摰。予乐从探问日本佛教情形。是夜八时,乃与之同乘赴台北车行。车中、君购一台湾名所册赠予;至中学林,夜深矣。次日、由德林师赠予台湾所出版之国语捷径,从之少研究日本文语。德林亦善师弟子,虽出家未久,而华文颇有根柢,现为中学林学生,勤学不倦。时实地练习说教,将来进境,未可涯量!善师之出家弟子,予所知者约有十余人,在中学林者有四人。其余有若德专师者,曾至江、浙大丛林参学,为一粹美之禅者。亦有分住台湾各地寺院如德茂师等者。予所谓“佼佼善大师,股肱多贤良”也。德融师以曹洞宗所出“雄辨达摩禅”、“宗报”等杂志见示。宗报仿彿政府公报,由东京曹洞宗宗务院发行,记载一宗之告示,及寺院住职、各学校各教所之职员任免,与永平寺、总持寺两大本山管长明鉴道机禅师、大圆玄致禅师之行事,间亦附载名人之说教。其告示由宗务院总务、或各部长署名。其任免各职,闻德融师言:“系两管长教令,由宗务、总务副署;即台湾中学林各职,亦出两管长之任命也”。又告予:“日本曹洞宗大小寺院,共有一万五千余所,以庵称者甚少,乃尼僧所住,总有十余万人。寺院大别为丛林、兰若。丛林又分三等:最大者曰圆觉地,其次者曰等觉地,其次曰法云地。兰若则分五等,曰:一等法地,乃至五等法地”。
予询以分等级以何为标准?谓“系依寺院之信徒多寡,誉望隆杀,财产厚薄,屋宇大小等事者。盖各宗信徒,曹洞宗有三百余万,真宗有四百余万,皆有分属之寺院,对于所属之寺院,谓之本寺院,凡关于佛教之事,悉从本寺院之住职为之,不相杂乱。除丛林、兰若及各教所之外,为僧即无居处,无信人而不能生活。而兰若之第一二等者,其岁计有万圆左右,而住僧之多寡,悉由住职主权,虽不住一人可也。至丛林数十人、百数人不等,亦结制学禅,设坛传戒。传戒为传大乘菩萨戒,小乘苾刍戒仅律宗传之。其传大乘戒也,大概皆请当代有道望之师家传之,慕名德而受戒者,不拘一次多次也。近今曹洞宗定制:一等二等法地,必大学卒业生可任住职;三等以下法地,或中学卒业,或曾住丛林八年以上者可任住职。至丛林之住职,必大学卒业,且曾住丛林之禅堂二年以上者始得任之。故各寺院虽亦师徒继续住持,然师故而无合格之徒弟,则不能有继续权。在东京则有曹洞议会及宗务院,由各寺院住职选出议员,由议员又选举两大本山管长,及宗务院各部长等。管长住职等皆终身职。管长之资格,限制甚严,其年龄必五十以上。一经选出,须由天皇封为某某禅师,其尊严等于王公。谓当明治定制之时,以真宗、曹洞宗最为发达,曾封赠真宗东本愿寺、西本愿寺,及西本愿寺之东大谷派、西大谷派四法主为世袭之伯爵;于曹洞宗两大本山管长亦封赠伯爵,而曹洞宗之两管长,以爵位同俗,非僧侣所应有,辞而不受,乃封赠为某某禅师,相沿已数十年矣。故今真宗有四伯爵,而曹洞宗有两国师,皆为他宗所无也。宗务院所开支之教育费,及朝鲜、台湾、欧、美等地之布教费,每岁约二十万元,则皆各寺院住职及信徒所捐助”云。
次日、与井上师谈话。出曹洞宗大学第六十几次卒业之纪念写真册展观,摄有曹洞宗大学之全影,职员、讲师、教授共五十余人,其同级卒业者则四十余人。予始知熊谷师、井上师皆今春新自大学卒业而来台湾者。“曹洞宗大学设自东京,并谓东京有佛教青年会,近甚发达。初因基督教有青年会在日本渐有势力,乃由曹洞宗发起佛教青年会,今已有各宗派各社会之会员数十万人。其说教场,有种种引人入胜之美艺。
予仅至西京,究竟未知何如耳”。予询以自小学至大学之学年及学费,谓“小学六年,中学五年,大学五年,另大学研究科三年,增加小学年限,今尚未议定。欲造成一大学卒业者,殆非万圆不能。故寺院住职之贫寒者,无力令徒弟入学校,多送入丛林学习。丛林除坐禅及充诸苦行职事外,每日亦授佛学普通学四小时,学课亦略备。从初出家住丛林八年者,亦准中学卒业。在丛林学习,仅须有确实之证明及保证,一切不须用费。然禅林规制严厉,异常清苦!故有资财者,皆愿入学林也”。予又询以大学卒业者之称号?则谓:“帝国大学等卒业,则称学士,佛教各宗专门大学卒业,则称学师。学师更参学于禅林数年,则称师家。佛教小学与普通小学皆同,至中学则有宗乘及余乘之佛学专科。中学不限何种人,但程度相及皆得考入,大学则为限定本宗中学卒业之僧学生,始得考选。中学卒业者,实地练习布教,能有成绩,数年后得授为布教师补,而进为布教师。若大学卒业者,则即得授为布教师补。今曹洞宗僧侣,大学卒业之存在者,不下三四千人也”。
予于斋藤师座间,见有岛地默雷所著之和文三国佛教史,告以“此书支那今已有译本”,则谓:“此书在吾国今已非完全之佛教史矣。近所用者、皆系佛史大家境野哲黄洋最新之著”。遂出印度佛教史,支那佛教史,日本佛教史等令观。予阅和文书籍,其大致皆能领会。于是伏案泛览加藤咄堂氏等所作之大死生观、人之心等新著。一日熊谷师以村上专精所著佛教统一论见示,谓是日本佛教界近出之一大著。论凡五编:第一编、大纲论,第二编、原理论,第三编、佛陀论,第四编、教系论,第五编、实践论。现只出版至第三编,第四以下尚未撰述。谓“村上氏年近古稀,现方著真宗全史,已将此事搁置,而有数人谋继成其事”云。予询以“佛教之统一,系指各国之佛教统一,抑指各宗之佛教统一”?则谓:“兼含两意,以推原各国各宗之佛教,皆本乎释迦牟尼佛陀所大悟之真理及其言教故也。村上氏本真宗僧,当此论初出之时,真宗之僧侣信徒,谓其不忠于真宗之教义,群肆攻击,除其真宗僧籍,故村上氏现为无一宗派之佛教宗徒矣”。予闻之,深叹日本之各宗佛教封固门户之已甚。询以“昨阅宗报,知东京近有佛教联合会,系由各宗派领袖协同组织而成,将来能否统一各宗派成一佛教团体”?则云“此会亦祗各宗派之联合而未以统一为然也;其所以联合之故,则欲发展欧美之布教业耳”。
一夕、德融师偕予至台北图书馆参阅。图书之富,浩如烟海,和文者最多,其次洋文,其次华文,每月恒出新著若干种。予检得华文之刘子政说苑,及和文之支那哲学史,略为披览。出游各书坊,德融师购三大宗教一书赠予。所谓三大宗教者,第一佛教,第二日本之神道教,第三耶稣教,盖专就日本现行之宗教而论也。
十一月十七日(夏历十月初八日),善慧上人自基隆灵泉寺来,盖翌日即为展览会开会之期,偕予至台中也。午后、至新北投,邂逅观音山觉净师,邀予游观音山。询知尚有二十余里,遂不果往。是夕、台北有灵泉寺信徒周永福者及令子周祖要君,请予及善慧师晚斋,随行者为妙元师、德茂师,及侍者普文。祖要君之夫人芬兰女士,才敏能诗。时同席者,除周丈父子外,有吴君天送、乌君金、林君湘沅。林君前为台南新闻记者,现充台北某学校教授。
既回至中学林,则斋藤教头与德融、德林二师已先赴台中矣。翌日、予与善慧师及随行之妙元、德茂二师,亦乘车以赴台中。
十一 台中展览会之佛教讲演
十八日,抵台中慎斋堂等所设之佛教讲演师寓所。晚饭罢,赴讲演场。遥见电光晃耀之长额一方,书为台中展览会佛教讲演所。壁间悬列日间夜间之演题与讲师氏名,讲台上供观世音像一,点缀颇佳。时讲演者为斋藤道痴师,德融通译。入内、有长谷慈圆师、沈本圆师、岩田宜纯帅、及许普树、林普崇、曾道舟等相聚。岩田系西京临济宗大学卒业,秋间与同学龟田师来台湾时,与予同舟。转至基督教讲演处,略坐片时,即归安禅。
次日、慎斋堂主邀为作字,为书四句,冠以慎斋清史云:“慎独知几道自尊,斋心义出孔颜论,清虚悟彻龙泉水,火性融空法界温”。
十九日,同善慧师、林柱君等参观展览会。会场能容万余人观览,每日团体及个人来观者,恒有十余万人。所陈列之展览品,要唯关于教育、卫生者居多数,意存教导劝诫。二十晚,予始讲演,共讲演两夜,由善慧师通译。台湾信仰善师者多,其说教既为人所乐闻;予所撰演词,又由林柱君等印刷分送,益之以报纸之鼓吹,会场之张扬,听者遂常占满席。而台湾斋友许普树等,台湾教师德融师,日本教师龟田师等,其说教成绩皆良。
一日、善师得台湾银行吴时英氏一书,内有梁启超等题愧恬先生墨泪诗多篇,盖为其友蔡章慎氏托善师转求予题词者,予依某氏韵作一律。
一夕、有台台新闻记者某君,及黄君子清、林君峻山过访。
台中林氏,为台湾第一大望族。所居地日罩雾,近台湾最高之新山。林君纪堂邀予与善师及德融、德林、妙元、德茂等同往其家。纪堂、为前清林刚愍公大公子,兄弟五人,本宅皆在台中,其别宅有在东京等处者。饭后、由纪堂之少君魁梧,陪游其家莱园,花木楼馆,过眼皆迷。
是夕、三君献堂及该区区长幼春君,集该区士女,请于献堂君家说教。善慧师说毕,予略为说:“佛法之实践,不外大小乘两种道德:小乘道德,即人生道德,所以造成各个人完善粹美之人格,如孔门所云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者是也。大乘道德,即世界道德,因了知万法互为缘起,个人不仅个人,乃法界无量因缘所缘成而无个人相,家庭不仅家庭,国家不仅国家,世界不仅世界,亦皆法界无量因缘所缘成,而无家庭国家世界相,故自他不二,物我无间,孳孳然恒以摄化家人,开导社会,严净国土,使咸进于善,即为自修之福德智慧。然二种道德,实相成而不相悖者。而小乘道德,尤为道德之根本,譬之分子不良,即不能有良团体。故欲修大乘道德,必先以小乘道德为方便也”。是夕相谈者,更有林燕卿君、林梅堂君等。次晨、善师告予:二君烈堂,最热心教育事业,创办台中中学校及高等女学校等。
午后遂回台中。
洪君月樵,名繻,别署弃生,台湾之遗老也。尝遣其门人某君以所著寄鹤斋诗脔二集赠予,并有书云:
“太虚上人禅座慧鉴:仆处荒海,心在中原久矣,而方外名流,尤仆所千里神交者也。闻上人本吾儒一脉,有托而逃,殆亦如明末王翰、万寿祺,感愤沧桑,弃冠带而披缁,一称愿云师,一称万道人者欤?顷稔上人飞锡台中,吐广长舌,现菩提身,说莲花法。仆闻之不觉神往心驰,恨不得皈依玉尘,听生公讲偈耳。爰特寄上近刷小诗二部,聊结香火之缘。昔白香山托诗集如满禅师,仆非欲谬希前贤,特以仆在此间,郁郁不乐,潜夫虽未遂九洲之行,少文终怀五岳之志。他日者表上通台,帕出函关,拟由吴淞口而溯钱塘潮,游明圣湖而谒普陀山,则与上人拈花握笑,将藉此诗为宾介之方。惟望上人携归武林胜地,置诸花木禅房,不效徐陵凉德,沈魏收之书于江中;不作世翼诡行,投信明之诗于水底,则幸甚!此请禅安梵福不一!台中鹿港街洪月樵再膜拜。
予即答以真常之人生篇一,佛教与吾人之关系篇一,及昧盦诗录一,并告以一集分赠灵泉寺主。数日、乃又以诗脔一集,书一函至,读其书云:
“太虚法师梵座慧鉴:昨日蒙惠示佛书、禅语二卷、昧盦诗一卷,针芥相投,仆深幸托诗之得人。仆早岁慕楞严、法华二经,因多方求得一览,觉其茫无涯涘,不免望洋兴阻。乃昨偶味上人说法,顿见彼岸有筏,不必让达摩一苇渡江也。昧盦之诗,戛戛生新,无蔬笋气。又视上人志在远公、支公一流,而诗已兼释惠休、释齐己,释皎然一流矣!诗端有镇海方稼孙君四言序,此序亦有钟磬音;此人既为上人知己,亦即文字知己。昨日托上人之诗,既为江上人分去,则不可无一部以赠此君,兹再付上一部,祈勿他赠。台地如有向求者,可嘱来敝乡取也!上海商务印书馆,因见拙作小引及跋,本日亦来征取拙集。仆深喜与艺苑诸公结翰墨因缘,恰与上人结香火因缘同时,颇不寂寞。愿上人飞锡鹿港,作广大教主,则仆益幸甚!另者、易翁实甫,才气亦仆所素仰,公如知其住址,幸乞指示去介。又敝同学蔡君子昭亦工诗,欲乞昧盦诗一卷,幸赐珠玉!此请梵安!台湾鹿港大有口三六八,洪月樵膜拜。
其诗予初未读,归台北时,始于车中读之,觉其故国之思,流露行间,殆谢皋羽、张苍水之流亚欤!而其自序及跋语,尤瑰丽沉痛。四明诗宿冯君木观其诗,亦云在台湾洵为难得之才。予抵基隆后,尝和其集中感怀二律,作书却寄云:“珠碎南崖,槎浮东海。变入沧桑,注破冬青之引;迸来哀愤,幻成春艳之歌。闻夏声而如在,知汉泽之犹存,爰和鹤唳,用达莺鸣”。
台中厅参事林烈堂君,一日尝邀予及善慧师等过台中中学校筹备处相叙。君注重社会公益,诸基督教徒时有周旋,因渐倾向耶教,以佛徒少提倡群德、发展群功者。闻予在台中说法,来听数夕,心大欢喜。予告以:“佛教与他教异者,以其至道要德,穷幽体玄,笼有诸学而超出诸书之上。故他教每以近世科学、哲学之发达进步,致教理上根本摧动,几不能自固其壁垒,仅借民群共通行业,辅益社会以存教命。若佛教则人智益进化,而佛之教理益得其证明,故欲佛教之昌明,确乎必先谋人民教育程度之增高。征之在昔,遇儒学昌明之时,佛学亦因之昌明,此非以人道通常之学为初基,而佛教得因之施设其上之证乎!夫然,则君历来所尽心乎提倡教育者,虽谓之间接提倡佛教可也。今台湾佛教中学林,规模未宏,亟须扩充,愿君有以推进之耳”。君极称赞助,殆真所谓有心人者欤!
台中博爱医院张灥生、张叒生、张清火之同族,亦热心传布佛教事。而张焱生、张吉臣、王敏川、林天爵、林峻山诸君,亦时过谈。天爵、峻山诸君,谓欲在台中建造一精舍,请予居之,以集合诸信佛者以研究佛学;并要予定一名称,作一文以为缘起。予告以今即须回国,他日若有机缘,当期重来。又以其意难却,乃强为命名曰五台精舍,并为序。
予虽处讲演忙碌之际,每日夜必修禅三四小时,盖十年来未尝一日有间,几如寝与食不可缺之事焉。暇亦与善慧、龟田、德融、妙元、德林、德茂诸师,散步公园。
一日、同善师,龟田师等至慎斋堂,堂主张清火君之祖母等,议办佛教女子学校;慎斋堂友集会,亦请予为讲说佛法。
三十日,行佛教讲演会闭会礼,摄影而散。张清火君邀予及善慧师更摄影纪念。予尝至台中寺探望大野师,知予次日将行,晚间前来叙别。
次晨、林普联以龙华派罗祖之五部著作,及其早暮课诵见赠。
至车中送予者,有大野、凤洲、张清火、林柱诸君,同行者为善慧师及德融、德林、德茂、妙元。抵台北,于中学林一宿,又承学林及别院诸师祖饯。次日、道痴师等诸教师、德林师等诸学生,均送至开车。抵基隆,善师回灵泉寺摒挡事物。予晚间与德专师同住于庆安宫。
十二 台中佛教讲演辞
十三 由基隆发日本神户
初二日,善慧和尚来基隆,承灵泉寺监院德馨师、庆安宫德专师,许君梓桑、颜君云年、黄君淡梅等惠赆设饯,遂叠魂韵示别。
三时余登舟,适又是亚米利加丸,亦可谓有船缘矣。舟开时,与云年君等、德融师等一一肃别。舟中面壁观心,静坐数日,两月间法事奔驰,稍为修养。五日晓,抵门司下关,改舟登车。是夕、宿于小郡汤田温泉旅馆之飞鸿楼,幽静雅洁,颇修禅定。
七日午前达三尻驿,善慧学监导往曹洞宗第四中学林,林长佐川玄彝公出;教头水上兴基,学监横山雪洲,引之参观全校。校舍依隐山林,前有净土宗某某古寺,俱占形势。有教室七,学生寝室十余,五级、约三百人。教师及校职室又仪器室、理化室等,颇称完备。另有礼场一,乃早暮拜佛或开讲演用者,惟予已不能忆其详矣。临行,赠予学林一览一册而别。
午后微雪,车中风景殊好。是晚、至广岛县宫岛郡,有严岛神社,为日本三大名胜之一,善师邀予欲一观之,乃宿于严岛之龟福馆。次晓时有阴雨,遂不果往,其地避暑,则真绝佳之境也。
八日晚,抵冈山县,闻有后乐园,为日本三大公园之一,乃冒晓风踏冰霜游之。内有禁屋,闻明治皇曾驻此七日。园中多鹤,草木皆贞青葆翠,入冬不凋。车过金神玉岛,善上人纪以诗。
九日午后抵神户,由善师偕访庄君樱痴于华商会馆,即寓庄君家。
十四 神户之雅叙
庄樱痴君,名玉波,由福建而台湾,又全眷迁居神户,经商已二十余年矣。乐善好施,而酷爱风雅。予与善师既至其家,即电邀诗友黄鸿汀君来叙。黄君名家宾,闽人,读书而隐于商,常往返日本及南洋之间。既至,出所作偕庄公登摩耶山八绝见示,内纪庄君于摩耶山修筑一路,行者感之。庄君之深心,则尤在令人无世道不平之叹也。时天气严冷,予既未备冬衣,善师尤畏寒,遂决意草草一游,便行回国,而欲于次日即赴西京,庄君坚留再盘桓一日。次晨、并邀前台湾新闻记者谢君石秋相会。
午后、由庄君、黄君导予及善师游森木山祥福寺,寺后有塔,隐现松柏间。左侧为天门山,前望为大仓山。转至二君友人某某之小趣园,园甚幽秀,内有岩洞,标名鬼谷,森寒有阴气。茗坐移时,游于诹访之神户公园,登金星台,则神户全景皆在望中矣。时已临暮,遂偕归习静。
十五 京都寺院之参谒
次日、同善慧学监发京都,庄君送至车中而别。至京都,寓于曹洞宗法衣商店,由商主丹波屋茂三郎导谒西本愿寺。闻西本愿寺曾遭焚如,现为十年间新造者。凡门楼一,大殿二,左殿较大,内无像设,仅见殿额大书见真二字,殆即其开祖见真殿也。右殿则供阿弥陀佛,不立释迦文佛;且见真之殿,犹大于佛殿,是可异也,礼毕,至三十三间堂,乃天台宗寺院。内有大准提像一,小准提像一千,十六明王像各一,咸标以国宝之名。已有朽圮者,现正募修葺,入内者收捐金如干。参拜后,游博览馆,陈列诸古物,多京都各寺院寄存者。闻京都大小寺院共有五千余所,虽东京不及也。
嗣又谒于音羽山之清水寺,购磁器少许。夜间、赴其中堂书店,购得唯识宗唐著逸书十余种。又于某书局,购日本近出关于佛学之名著十余种。日本名引导曰案内,京都有专以引导人游诸名胜为业者。归来得廉南湖东游草读之。
翌晨、先谒万隆寺而游岚山,枫叶蒸红,纱溪澄碧,惜匆匆不及深入!折回至天龙寺,寺名天龙者,以佛殿之顶,此寺之开祖某某国师画有墨龙。殿前有石砚一方,传是磨墨画龙之遗物云。天龙寺为临济宗大本山之一。闻临济宗有四五处大本山,以妙心寺为第一,是初由中国传临济宗是日本之开祖千光荣西大师所创建也。妙心寺现设有临济宗大学,予欲一参观,然尚有十余里路,乃不克果往。转谒于天台宗弘济大师所开建之五台山清凉寺,则日已斜矣。乃返而参观于真宗之佛教大学,真宗有二大学:一在东京,一在西京,此即在西京者。闻系大谷派所私立者,其来甚远,明末时已有之,然至明治三十余年,始臻完备。规模闳阔,气象庄严,有学生五百余名。内更有图书馆,藏书甚富。学长园田慧云之代表某某,赠予佛教一览一册,内载豫科二年,本科三年,研究院三年;本科限豫科卒业者考选,研究科限本科卒业者升人,兹录其本科之学科课程表如下:
┌─────┬─────┬──┬───────┬──┬─────┬──┐ │ 学年│第一学年 │每周│第 二 学 年│每周│第 三 学年│每周│ │学科 │ │时数│ │时数│ │时数│ ├─────┼─────┼──┼───────┼──┼─────┼──┤ │宗 乘│七 祖 释义│ 八 │七 祖 释 义│ 九 │高 宗 释义│一0│ │ │宗 学 史│ │高祖释义宗学史│ │ │一0│ ├─────┼─────┼──┼───────┼──┼─────┼──┤ │余 乘│唯 识 教义│ 七 │华 严 教 义│ 七 │天 台 教义│ 九 │ │ │唯识教理史│ │华 严 教 理 史│ │天台教理史│ │ ├─────┼─────┼──┼───────┼──┼─────┼──┤ │佛 教 史│印度佛教史│ 二 │支 那 佛 教 史│ 二 │日本佛教史│ 二 │ ├─────┼─────┼──┼───────┼──┼─────┼──┤ │宗 教 史│宗 教 史│ 三 │宗 教 学│ 二 │研 究│ 二 │ ├─────┼─────┼──┼───────┼──┼─────┼──┤ │哲 学│印 度 哲学│ 四 │支 那 哲 学│ 四 │研 究│ 二 │ │ │西 洋 哲学│ │西 洋 哲 学│ │ │ │ ├─────┼─────┼──┼───────┼──┼─────┼──┤ │教 育 学│ │ │ │ │ │ 二 │ ├─────┼─────┼──┼───────┼──┼─────┼──┤ │社 会 学│ │ │ │ 二 │ │ │ ├─────┼─────┼──┼───────┼──┼─────┼──┤ │史 学│ │ 二 │ │ │ │ │ ├─────┼─────┼──┼───────┼──┼─────┼──┤ │英 语│ │ 二 │ │ 二 │ │ 二 │ ├─────┼─────┼──┼───────┼──┼─────┼──┤ │独 逸 语│ │(二)│ │(二)│ │ │ ├─────┼─────┼──┼───────┼──┼─────┼──┤ │梵 语│ │(二)│ │(二)│ │ │ ├─────┼─────┼──┼───────┼──┼─────┼──┤ │ 计 │ │三0│ │三0│ │二九│ └─────┴─────┴──┴───────┴──┴─────┴──┘
次从东本愿寺往谒真言宗空海大师所开山之智积院,内有劝学院,闻明代来为各宗派僧侣公学之所。近时各宗皆独立分设大学,此院遂为真言宗之大学,改设才五六年,现亦有学生百余人云。次又参观净土宗知恩院之尼众学校,知恩院境最幽雅深广,以予所见,京都各寺院,当以知恩院为第一。惜为时已暮,不及入大殿礼佛。而智积院之大殿,是日不知何事禁人进谒,亦未获入也。知恩院之旁,即圆山公园,光景冠京都,暮色茫茫,仅约略游目而已。是夕、法衣商店强邀观剧,屡辞不获,同善师一行。剧名连锁,乃一节人演,一节电影者也。
次晨、善师购置法衣等物。前在灵泉寺,既以日本式之黄褊衫织金五衣赠予,兹又为定制一金绣九衣。岐师所谓“多多纪念情难捐”,予亦咏之矣。午后、返至大阪,寓某旅馆。大阪之天王寺,亦日本有名之大寺院也。其山门分东西南北四门,仿彿一小县城也。由逆旅中人陪往参拜。次日还至神户。
十六 由神户归宁波
十四日,归抵神户,知翌日四时有八幡丸开赴上海,归期遂定。是夜来会者,有山北幸一许望等十数人。予应庄君之请,泛为书字。
承庄君赠物累累,有漆器一种,闻系前此赈济水灾,天皇所赐奖品。更承同善师送予入船。
次晓、又泊门司,薄晓出港,闻人谈中国及欧乱事,噪噪聒耳。
次晓、泊在长崎,予以初到,试登岸一览。吴君希真,陕西人,为研究佛学,居杭州西湖有年。此次为探望其在日本留学之女弟,与予同舟回沪,窃喜得一谈友也。
出帆后,风浪险恶,于十九薄暮始达上海。
上海寓普陀山锡麟禅林别院。次日、报国寺主一斋代理人净龙师来邀,净师告予报国寺欲修佛殿,求予为撰一缘起文,予得其寺志阅之,乃为草缘起与之。王仙舟、陈俊怀、沈映泉诸君,请为说因明论大意。闻玉佛寺方结莲社念佛,偕仙舟往观,遇程雪楼,应季中、狄楚卿诸居士。有陈完居士者,自署了飞,又号雪山了了和尚。一日、予初见于仙舟处,知禅健谈,予因方自倭旋,以一绝送予归甬。闻吕君散木,久病未愈,往一访之。二十六日临登舟返甬时,故友穆穆斋忽来相访。穆斋自去天津充浙江旅津公学校长,予不见几三载矣。
二十七晓抵甬,虽经变故,风景依稀。唯宦海波澜,殆已翻然改观矣。会稽道尹刘观察骧逵将行,即占一律以送吟旌。
遣乘戒赴东瀛参学。
(附注)本录中诗文,已删存编入别处。
猜你喜欢 大乘义章 第十六卷·慧远 卷第十八·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卷十五·性音 佛法学习初步·李叔同 卷二十二·佚名 卷第三十一(调字号)·朱时恩 法句经疏·佚名 佛说处处经·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下·道宣 卷三十九(玄奘译)·佚名 重订憨山禅师八十八祖道影传赞目录·德清 先觉宗乘卷二·圆信 叹无为品第三十·马鸣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