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 与 美
──十七年冬在法国巴黎佛教美术会讲──
一 美与佛的教训 二 佛陀法界之人生美 三 佛陀法界之自然美 四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文学美 五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艺术美 六 结论
一 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诫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亦无美之可言,自为当然的结论。且佛陀又说人或人而上的有情类,于五种官觉上,感的美色、美声、美香、美味、美触所生起之爱,与贪财、贪淫、贪名、贪食、贪睡,都称之为五欲。这两种五欲,皆是牵引人等有情流转于生死轮内,使其不能进化而达于高超之宇宙的。是则人类等自然界由佛陀的不净观说,根本上不承认人等宇宙中有美的存在。又由佛陀之五欲说,则以人等若误认为美,而起心贪欲,即为漏落于生死轮的苦因。故似乎我们在我们的宇宙中承认美的存在,以之而有审美爱美的心情,皆为佛陀所说之法中不容许的。虽然、此仅为大乘佛法对于低等不完美的宇宙,所下消极的、否定的观察,亦即为大乘过渡的小乘法观察,但决非如佛陀之普遍的、无限的宇宙观察。以佛陀所成就之最高的、完美的宇宙来比较观察人等的自然界,犹是进化未臻极高度的完美宇宙,故人等未可茍安于进化未臻高度的不完美宇宙中,不更求向上的进化。若为更求向上的进化,则自然方面须认清人等的宇宙未为完美,不足贪恋,然后一方面乃能勇猛精进的以创建更高更完美的宇宙。故佛陀的法中,又表现为佛身相好的人生美,及佛国庄严的自然美,以为积极的、肯定的之进化趋向。譬之对于社会主张革命的一方面,消极的否定现在社会为不美,乃有必须打破之意义。一方面积极肯定将来社会为较美或完全美,乃有必须创成之意义。依此必须打破及创成的意义,乃有社会革命的实行,及社会进化的实现。佛陀是对于宇宙主张革命的,故对于人等的自然界观为不完美,使更进求佛身、佛国的完全宇宙;故以观不美为破坏之手段,要求由较美至于完全进化及建设之目的,以要求由较美至于完美。故佛法从积极上肯定了审美爱美的观念,而有佛教艺术美之涌现。
但佛身、佛国的完美宇宙,虽不是理想的、假说的,也有是已成的、且现存的,但其已成的、现存的完美宇宙,原先是从我们一样不完美宇宙改良进化而成的,故我们的宇宙虽未见完美,须要更经重重破坏与重重建设,但已有进于较美而成为完美的可能性,故可即由人生未完美的宇宙,改进为较美以至完美的宇宙;并不是观人等的宇宙未为完美,即可抛弃了离开了而别走到一个已成的、现存的完美宇宙中去,故此是佛法与别的宗教不同的地方,而又是与改革不良社会为良社会的社会改革家相同的地方。由此、远之可以庄严自然界而造成净佛国土为工作的菩提萨埵,叫做宇宙的更造者;近之亦可叫做社会的改革者,叫人们勿贪恋著已成的、现存的未完美的美,应发挥可由较美进至完美的可能性,不惮改地以创造更美更完美的人生美与自然美,这才是佛陀的教训!
二 佛陀法界之人生美
法界、谓一切法的总和,等于通俗所云的宇宙。故佛陀法界,即佛陀的宇宙。瑜伽等论、以佛陀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及八十随形好,与十八不共法,三不护、四无畏等,描写佛陀的身及心之综合的人生美。佛华严经以如来现相毗卢遮那佛不思议法,如来出现等品表示之,而总略说为如来十身相海品,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所谓:如来顶上有光照一切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等三十二大人相,眉间有遍法界光明云相,眼有自在普见云相,鼻有一切神通普见云相,舌有示现音声像云等相,腭牙齿唇等有示现不思议法相,胸臆等有吉祥海云等相,手有影现照耀云等相,指掌有现诸劫刹海漩云等相,阴藏有普流出佛音声等相,臀脾腨等有庄严海云等相,足有一切菩萨海安住云等相。略况为九十七大人相,广析为十华严世界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分众宝庄严。
更以随好光明功德,显示由佛陀之身心美,与种种人生宇宙交涉而起之业用美,所谓:如来有随好名圆满王,随好中出炽盛光,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遇其光、闻其声、蒙其香者,皆得展转向上增进,成就善行。
即以如是色心、自他、主伴等,至无障碍之人生真相,以为相好庄严之佛法界人生美。
三 佛陀法界之自然美
摩诃衍经论中,叙述出过三界诸妙净土所有庄严美妙,深广无穷。华严经之世主妙严、华藏世界等品,尤敷衍无尽。所谓: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宝网香璎周匝垂布,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宫殿楼阁广博严丽,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众会咸集。
又如世界成就品中,所谓: 世界海起具因缘,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世界海体性,世界海庄严,世界海清净,世界海佛出兴,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转变差别,世界海无差别门。
广明无限虚空中无数无量之世界,如网珠交映,光影重重,相摄相入,相坏相成。即以一多、大小、永暂等互无障碍之宇宙真相,为常遍圆满之佛陀法界的自然美。
四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文学美
佛陀流布为人间之美的文学,有其次第。佛陀住世之时,虽已有贝叶书之写诵,且以有文饰才之大迦旃延,为十大弟子之一,然重在悦可众心之佛陀说法妙音,及一般听众对于佛陀之称赞歌诵,犹未具体表现于文学。已而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之三藏结集,尚传持于口诵,及著为质朴说理之经、律、论等。佛灭后五百年,有大诗人马鸣,著佛本行赞,文辨斐然,为一般印度人所传诵;于是佛教遂于印度民族中,发生伟大之美的文学。已而大乘之法华经、华严经、及称赞诸佛净土经等次第流传,在印度文学中乃呈深博雄丽之奇观。传入中国,于中国浓厚之文学风气中,演生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诸派之学说,类皆臻文学作品之上乘,其影响于中国六朝、隋、唐以来之学者殊钜。尤以中国之禅宗文学为最奇特:一方则超脱一切经、律、论、疏之学说拘束,直探赤裸裸地佛陀真觉界;一方则应用风光景物,细语粗言显第一义。故既用当时的通俗话,以表其当时妙悟之真理,创成极优美之语体文学,又创成许多诗歌等形式的玲珑活泼韵文,开出一中国文学中特殊之面目。朝鲜、安南、日本等,皆承此流风。至由佛教之文学,成为西藏、蒙古、及锡兰、缅甸、暹罗等之民族文学,更不待言矣。
五 从佛法中流布人间的艺术美
艺术美、姑略分为建筑的、雕塑的、音乐的、图画的以叙述之。此等美术,皆滥觞于佛陀住世之时,若祗洹精舍、竹林精舍等,屋宇之建筑,以及灵鹫山等岩窟之禅室,今已为发掘古物者之所称道。他若佛史上有名的旃檀佛像的雕刻,比邱等读诵之有音律为节,起居之有乐器相应,而壁画亦发其端者。其后、与希腊、波斯等美术相影响,先有表现佛净土之宫殿建筑、形像雕塑,而佛教之音乐、图画等,亦以之日滋。中国承之,有梵呗等音乐,及诸塔像、图画等,后期演为真言宗的风尚,其四曼陀罗之陈设,三密相应之仪轨,尤完全以组织的调和的之建筑,雕塑、图画等艺术,以为体达其理观,摹写其实证之工具。至今考征之,由印度传于西藏之佛教艺术,及由中国传于日本之佛教艺术,为全世界之研究东方艺术者,所称美无穷者也!
六 结论
然佛法之文艺美,乃出于佛智相应之最清净法界等流者,应从佛教之文艺流,而探索其源,勿逐流而忘源,方合于佛法表现诸美之宗旨,是则所应郑重申明于研究佛教美术诸君之前者也。(见海刊第九卷第十二期)
猜你喜欢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佚名 频婆娑罗王劝受俗利品第十六·佚名 卷第二十五·白岩净符 第九卷·慧沼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行品第九·佚名 卷七十三·佚名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下(入藏录)·圆照 龙潭鹤峰和尚语录序·济悟 卷六·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三·隐元 佛法金汤编卷第一·岱宗心泰 卷十三·道世 雲峨喜禪師語錄目次·佚名 第十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