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 生 哲 学
──二十三年九月在武昌东方文化研究院讲──
西洋哲学是唯物论的,印度哲学是唯识论的,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唯生论的。就这三系哲学的本质上讲,中国哲学是以生气为本质的。生气、即是阴阳消长的气化,由阴阳变化而有宇宙万有的品物流行,故曰唯生论。
但这唯生论要如何研究呢?唯物论以物质为本质,凡物质的东西皆可以测量,可以把捉,故可以数理论理去研究之。而唯生论以气为本质,是不可测量,不可把捉的,溯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视无形,听无声,欲固执之则无,而虚容之则又有,乃是由感应而变化生长的;唯于感应交互之中成为宇宙万物。如此观察,则宇宙万物皆是时时在生长消息流动变化。中国的老、庄,及儒书的易经,皆表现此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生生不息,属乎自然,并不要如何去造作才有,非如基督教及西洋哲学的目的论所说,要由计划造作然后才有所成。
由此、中国的学术重在修养,所谓:“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如有不得其正之处,则反观自省,责自己修养有缺,诚感未孚;于是更加精进修养,虔诚悔改,以期由善感而得中正之应,各安所宜。所谓中也者,天地之大本;和也者,天地之达道。天地位,万物育,无感不通,无应不是,则人民得其乐,国家得其安,天下得其平。如为人子者,当得父母之慈爱,若未得其慈爱,当反责自己之孝顺有所未尽,宜更加修养,克尽其孝,只求得父母之反应谅解而生慈爱,以得父慈子孝之适当关系。凡生物有情,皆可从心情谅解而得到感应,此与西洋哲学不同。西洋哲学、谓父子地位是均等的,当各尽其责;如父对子不慈,子亦可以不孝,甚至可依法律而解除父子的关系,偏于理智而不重情感,此种理智是不正确的。又从中西医学上比较,也可以见到此点:如西医见某处有病,即将痛处剜去;中医则见其为生气流行,可由腐而新,使病得愈。此亦可表现中国与西洋之思想不同,方法各异。再由生气以观察经济、政治,也是生气流行品类变化为原则的,由此成立唯生论。
代表印度的佛学,是以心识为本的唯识论。其本质、乃由内心禅定上之修养而成,此为唯生论更深一层的研究,尤重在禅定的修养。戒、定、慧三学的定学,又名心学,即是内心修养之功夫。由禅定将心识澄静清净,由净而明,先成为清净安静之身心,方可生出智慧光明来;由清静明觉之心,照见宇宙万有之本相,如镜照物,镜体明净,则照现之影相亦愈明净,历然可见。成佛、即是将心修成清净明觉之心,而明照宇宙万有之生起变化,能觉证一切事物之本相,故称为佛。中国古时禅宗的永明禅师,著一部宗镜录,就是讲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之义,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功夫。
现在复兴中国文化,可以依唯生论为本位,以唯识论、唯物论为补充。依西洋思想去看创造宇宙的上帝,亦是一物,故唯物论无不是物。但最近进步之说,亦渐与唯生论相近了。如罗素等唯五官经验的新实在论,唯五官感觉为实在,然五官感觉即是心识,亦可云唯感觉论,而可视为唯识论之一部分。又德国黑格尔的辨证法,谓宇宙一切都是矛盾对立的,由一正一反互相争斗,互相冲突,因冲突斗争而变化为合一;合一之后,又有相反者与之冲突变化;如此以成万物之变异,颇近于中国之易经。后来马克斯采取辨证法以成立唯物的辨证法,依辨证来观察一切事事物物,常常都在辨证法中的生灭消长变化发展流动,此又可称为辨证法的唯物论。如此、则所讲之物,亦是生灭变化之活泼泼的东西,不是不动的物质而近于唯生论了。但辨证法唯物论之矛盾对立,应用于社会则为阶级对立,由阶级对立而争斗,于是就有痛苦,不是由感通谅解而得到的融通变化,中国文化讲改革之功,不尽由争斗流血而致的,乃潜修感化所得之谅解感应而自生变革。即古时驯服异族,亦是如此;使其优游淘镕于德政之下,自然镕化而变为中国人,所谓修德以来之。唯生论以生气为本质,比唯物论的一切学术来得高一层,由此为本位而进研究唯识论,则唯识亦是唯生之最深义,以正为说明因缘所生,生即无生,诸法实相之理,故说唯识,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即是一切种,缘、即一切现行的差别关系;为说明摄一切种之总依,故说阿赖耶识,将因缘所生说得最透澈的,即唯识论。言生则须有能生所生,因缘是能生,但能生之因缘乃对所生之结果而假立,若离因缘别无结果,无结果则无所谓因缘,而生义不成立。以无生故,诸法性相法尔如是,无所谓谁是因谁是果,不过、就迁流变化上假立因果。故讲明因缘所生,即是取消因绿所生,生即无生,才是诸法实相,欲成就此真智慧,以证明因缘所生,生即无生之诸法实相,须有很深的修养功夫。儒家讲修养,不过持戒的修养而已;道家略略讲到修定之处;惟佛法三学具足,定慧圆明。欲有甚深之修养,须研究佛学!
唯物论是浅的唯生论,唯识论是深的唯生论;茍善知唯生之义,则一切学术皆可作唯生论之参考,以成其唯生哲学。(尘空记)(见海刊十五卷十期)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七十二·延寿 卷第十·呆翁行悦 卷第九十七·佚名 天台九祖传·佚名 佛果击节录卷下·圆悟克勤 澧州洛浦安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六·白岩净符 善友品第十九·佚名 第五十五卷·佚名 玄沙广录序·玄沙师备 卷第二十·白岩净符 首楞严经玄义卷下·智旭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六·佚名 爱身品法句经第二十(十有三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