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 生 哲 学

──二十三年九月在武昌东方文化研究院讲──

西洋哲学是唯物论的,印度哲学是唯识论的,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唯生论的。就这三系哲学的本质上讲,中国哲学是以生气为本质的。生气、即是阴阳消长的气化,由阴阳变化而有宇宙万有的品物流行,故曰唯生论。

但这唯生论要如何研究呢?唯物论以物质为本质,凡物质的东西皆可以测量,可以把捉,故可以数理论理去研究之。而唯生论以气为本质,是不可测量,不可把捉的,溯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视无形,听无声,欲固执之则无,而虚容之则又有,乃是由感应而变化生长的;唯于感应交互之中成为宇宙万物。如此观察,则宇宙万物皆是时时在生长消息流动变化。中国的老、庄,及儒书的易经,皆表现此义,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生生不息,属乎自然,并不要如何去造作才有,非如基督教及西洋哲学的目的论所说,要由计划造作然后才有所成。

由此、中国的学术重在修养,所谓:“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如有不得其正之处,则反观自省,责自己修养有缺,诚感未孚;于是更加精进修养,虔诚悔改,以期由善感而得中正之应,各安所宜。所谓中也者,天地之大本;和也者,天地之达道。天地位,万物育,无感不通,无应不是,则人民得其乐,国家得其安,天下得其平。如为人子者,当得父母之慈爱,若未得其慈爱,当反责自己之孝顺有所未尽,宜更加修养,克尽其孝,只求得父母之反应谅解而生慈爱,以得父慈子孝之适当关系。凡生物有情,皆可从心情谅解而得到感应,此与西洋哲学不同。西洋哲学、谓父子地位是均等的,当各尽其责;如父对子不慈,子亦可以不孝,甚至可依法律而解除父子的关系,偏于理智而不重情感,此种理智是不正确的。又从中西医学上比较,也可以见到此点:如西医见某处有病,即将痛处剜去;中医则见其为生气流行,可由腐而新,使病得愈。此亦可表现中国与西洋之思想不同,方法各异。再由生气以观察经济、政治,也是生气流行品类变化为原则的,由此成立唯生论。

代表印度的佛学,是以心识为本的唯识论。其本质、乃由内心禅定上之修养而成,此为唯生论更深一层的研究,尤重在禅定的修养。戒、定、慧三学的定学,又名心学,即是内心修养之功夫。由禅定将心识澄静清净,由净而明,先成为清净安静之身心,方可生出智慧光明来;由清静明觉之心,照见宇宙万有之本相,如镜照物,镜体明净,则照现之影相亦愈明净,历然可见。成佛、即是将心修成清净明觉之心,而明照宇宙万有之生起变化,能觉证一切事物之本相,故称为佛。中国古时禅宗的永明禅师,著一部宗镜录,就是讲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之义,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功夫。

现在复兴中国文化,可以依唯生论为本位,以唯识论、唯物论为补充。依西洋思想去看创造宇宙的上帝,亦是一物,故唯物论无不是物。但最近进步之说,亦渐与唯生论相近了。如罗素等唯五官经验的新实在论,唯五官感觉为实在,然五官感觉即是心识,亦可云唯感觉论,而可视为唯识论之一部分。又德国黑格尔的辨证法,谓宇宙一切都是矛盾对立的,由一正一反互相争斗,互相冲突,因冲突斗争而变化为合一;合一之后,又有相反者与之冲突变化;如此以成万物之变异,颇近于中国之易经。后来马克斯采取辨证法以成立唯物的辨证法,依辨证来观察一切事事物物,常常都在辨证法中的生灭消长变化发展流动,此又可称为辨证法的唯物论。如此、则所讲之物,亦是生灭变化之活泼泼的东西,不是不动的物质而近于唯生论了。但辨证法唯物论之矛盾对立,应用于社会则为阶级对立,由阶级对立而争斗,于是就有痛苦,不是由感通谅解而得到的融通变化,中国文化讲改革之功,不尽由争斗流血而致的,乃潜修感化所得之谅解感应而自生变革。即古时驯服异族,亦是如此;使其优游淘镕于德政之下,自然镕化而变为中国人,所谓修德以来之。唯生论以生气为本质,比唯物论的一切学术来得高一层,由此为本位而进研究唯识论,则唯识亦是唯生之最深义,以正为说明因缘所生,生即无生,诸法实相之理,故说唯识,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即是一切种,缘、即一切现行的差别关系;为说明摄一切种之总依,故说阿赖耶识,将因缘所生说得最透澈的,即唯识论。言生则须有能生所生,因缘是能生,但能生之因缘乃对所生之结果而假立,若离因缘别无结果,无结果则无所谓因缘,而生义不成立。以无生故,诸法性相法尔如是,无所谓谁是因谁是果,不过、就迁流变化上假立因果。故讲明因缘所生,即是取消因绿所生,生即无生,才是诸法实相,欲成就此真智慧,以证明因缘所生,生即无生之诸法实相,须有很深的修养功夫。儒家讲修养,不过持戒的修养而已;道家略略讲到修定之处;惟佛法三学具足,定慧圆明。欲有甚深之修养,须研究佛学!

唯物论是浅的唯生论,唯识论是深的唯生论;茍善知唯生之义,则一切学术皆可作唯生论之参考,以成其唯生哲学。(尘空记)(见海刊十五卷十期)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七十二·延寿
  卷第十·呆翁行悦
  卷第九十七·佚名
  天台九祖传·佚名
  佛果击节录卷下·圆悟克勤
  澧州洛浦安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六·白岩净符
  善友品第十九·佚名
  第五十五卷·佚名
  玄沙广录序·玄沙师备
  卷第二十·白岩净符
  首楞严经玄义卷下·智旭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六·佚名
  爱身品法句经第二十(十有三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序·尤袤

    余少有诗癖。岁在甲午,奉祠湖曲,日与西方胜游,专意吟事,大概与唐人诗诵之尤习。间又褒话录之纂记,益朋友之见闻,汇而书之,名曰《全唐诗话》。未几,驱驰於外,此事便废,迩来三十有八年矣。今又蒙恩便养湖曲,因理故箧,复得是编。

  • 卷三百五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五十八荷花类五言古青阳度         【晋】乐 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并头莲夏歌          乐 府鬱蒸仲暑月长啸北湖邉芙蓉始结叶抛艶未成莲

  • 卷十·应劭

      ○山泽《孝经》曰:"圣不独立,王不独治。神不过天地,同灵造虚,由立五岳,设三台。"传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余或伯或子男,大小为差。"《尚书》:"咸秩无文。"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易》称:"山泽通气。"《礼》:"名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张廷玉

        项忠 韩雍 余子俊 朱英 秦纮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从英宗陷于瓦剌,令饲马,乘间挟二马南奔。马疲,弃之,徒跣行七昼夜,始达宣府。   景泰中,由郎中迁广东副使。按行高

  • 第七十八回 大婚礼成坤闱正位 撤帘议决乾德当阳·蔡东藩

      却说天津教案,甫行办竣,江督马新贻被戕,有旨授李鸿章总督直隶,调曾国藩回督两江。是年适当国藩六十寿辰,御赐“勋高柱石”匾额一面,福寿字各一方,梵佛铜像一尊,玉如意一柄,蟒袍一袭,还有吉绸线绉等件。国藩入朝谢恩,当由慈

  • 二百八十六 江宁织造隋赫德奏细查曹(兆页)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摺·佚名

    雍正六年三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郎中奴才隋赫德跪奏,为感慕天恩,据实奏闻,仰祈圣鉴事。 切奴才荷蒙皇上天高地厚洪恩,特命管理江宁织造。于未到之先,总督范时绎已将曹(兆页)家管事数人拿去夹讯监禁,所有房产什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固

  • 第六辑·佚名

     尹嘉铨为父请谥并从祀文庙案  尹嘉铨奏为父请谥折 军机处档缴回朱批档  大理寺卿臣尹嘉铨跪奏窃臣伏读上谕养心殿暖阁恭悬皇祖圣训有孝为百行之首不孝之人断不可用朕每日敬仰天语煌煌实为万世准则钦此此诚圣朝

  • 通志卷一百九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七南凉秃髪乌孤 利鹿孤 傉檀南燕慕容徳 超 慕容钟 封孚北凉沮渠防逊 牧犍南凉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

  • ·禀抚军徐中丞树人·丁曰健

    窃职道于九月初七日出省登舟,初八日驶出五虎口放洋;风帆迅顺,初九日申酉间收泊淡属之沪尾口登岸。晤办理通商事务之恩丞煜,询查田参将如松率带省兵尚未抵沪;职道在省时先发传牌暨首县海防各信,均未达到。大约

  • 王叔文传·刘昫

    王叔文是越州山阴县人。因棋艺任翰林院待诏,略知诗书,喜欢谈论治国方略。唐德宗命他侍奉太子。太子曾和侍读们议论政事,谈到宫市的弊端,太子说:“我见皇上时,将尽力陈述这看法。”众侍读称赞太子的仁德,只有王叔文不说话。众

  • 燕攻齐齐破·佚名

    【提要】] 作领导的最怕下属功高震主、其感召力超过自己。面对此种情况,最明智的莫过于顺手牵羊,在赞扬、肯定下属的同时,使自己的形象也得到提高,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而如果用否定的极端处理方法,就会把事情弄糟。 【原

  • 论语巻七·朱熹

    宋 朱子 集注子路第十三〈凡三十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劳如字○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请益曰无倦〈无古本作毋○胡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程子曰子路

  • 品類足論品目·欧阳竟无

      辯五事品第一 辯諸智品第二   辯諸處品第三 辯七事品第四   辯隨眠品第五 辯攝等品第六   辯千問品第七 辯抉擇品第八   論藏稱阿毗達磨藏.諸一切論皆阿毗達磨。然論藏體制各別不同.嚴覈細辨而有   其三

  •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时须耶国有贫人。行赁剃小儿头。所剃者皆约。到麦熟当各雇麦一斛。适别未远。道逢故人。将其还求麦。欲以取酒饮之。遍求无以麦

  •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下·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舍利子。云何同彼最上苦切逼身。谓我身支尘土坌污初则微少渐增后积。譬如鼎讷迦树枝叶。尘坌从微渐增。后积成大。我之身分亦复如是。舍利子。我虽

  • 佛说无上处经·佚名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无上处。汝等谛听。当为汝说。诸比丘白佛。唯然受教。佛告比丘。三无上处者。一佛无上处。二法无上处。三僧无上处。若诸众生。两

  • 庄氏算学·庄亨阳

    八卷。清庄亨阳撰。庄亨阳字元仲,福建南靖人,康熙五十七年 (1718)进士,官至淮徐海道。《庄氏算学》系庄亨阳收集诸家算法,为推究高深测量之变化,参考《几何原本》、《梅氏全书》、《数理精蕴》等书,由其后人将遗稿汇

  • 武当福地总真集·刘道明

    元刘道明集。前有自序,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述武当山峰岩溪涧、宫观本末、神仙灵迹、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真武神历代封号及传记、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古今明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