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下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舍利子。云何同彼最上苦切逼身。谓我身支尘土坌污初则微少渐增后积。譬如鼎讷迦树枝叶。尘坌从微渐增。后积成大。我之身分亦复如是。舍利子。我虽尘垢坌污增积然于昼夜未尝念言。呜呼何故今我此身尘垢所合。谁当为我之所拂除。舍利子。此即是为同彼最上苦切逼身。

  又舍利子。云何同彼最上寂静。谓于旷野寂静之处。坐卧居止。远离喧繁一切愦闹。弃置所应受用之具。独处闲寂随所应住。舍利子。我时如是同其所行。或牧牛人。或畜养人。或采薪人。或治园人。或行路人。是等见已。我即奔驰极深隐处。勿复令见。譬如野鹿。或见如上牧放等人。奔深隐处。而远避之。怖彼所见。我居旷野。远离愦闹亦复如是。此即是为同彼所行最上寂静。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何以故。彼于圣慧。不能了知。复不觉悟。由于圣慧。不觉了故。何能出要。尽苦边际。舍利子。若于圣慧。如实觉了。即能闭三有门。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作如是言。我于冬分月。初八夜遇雪飞时。于其旷野孤迥之所。或近河侧。裸露其身。于深雪中。一向而卧。过于夜分。如是所行。计为清净。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乃于冬分月初八夜。遇雪飞时。于其旷野孤迥之所。或近河侧。裸露其身。于深雪中。一向而卧。过于夜分。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何以故。彼于圣慧。不能了知。复不觉悟。由于圣慧。不觉了故。何能出要。尽苦边际。舍利子。若于圣慧。如实觉了。即能闭三有门。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作如是言。我于冬分月初八夜。遇雪飞时。诣于深水。量过项处。住是水中。经于夜分。如是所行。计为清净。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乃于冬分月初八夜。遇雪飞时。诣于深水量过项处。住是水中。经于夜分。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广说乃至。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作如是言。我当盛夏炎暑之月。酷热可畏。日正中时。住于沙中。其沙深积。量过于膝。我于尔时。裸露其身。翘立一足。日光所照。随日而转。如是所行。计为清净。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乃于盛夏炎暑之月。酷热可畏。日正中时。过于膝量。深沙之中。裸露其身。翘立一足。为日所照。随日而转。舍利子。是时若男若女。一切人众。知是事已。咸悉奔诣接踵骈隘。以求瞻睹。众所评议。我心自调。得其所乐。不念热恼。不起懈意。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广说乃至。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作如是言。我以艰苦。而求难所得食。计为清净。舍利子。我知是时。亦同彼行。何等是为难所求食。谓我专诣旷野之中群牛聚处。于彼求乞犊子之乳。随其所得。而用食之。此即是为难所求食。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广说乃至。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但食其麦。计为清净。作如是言。若但食麦。如是修行。而得清净。彼取麦已。或碎其末。或[泳-永+陶]其水。或以多种治事而食。为其资养。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何等是我取麦为食。舍利子。我唯取其一粒而食。无复加二。后于异时。由食麦故。身支肥重。或复滋泽。亦我不起是念。复过其量。取麦食之。亦唯一粒。无复加二。舍利子。我以一麦食故。而极羸瘦。身分上下。如迦罗迦鸟及阿娑多鸟。又复足腨枯细。人所恶观。如驼如羊。其足无异。又于项背。露现其骨。或窊或凸。犹如累石。高下不等。又如露地空闲草舍。两面透彻。椓木疏离。中复开敞。互可窥视。我之两胁。骨节疏露。中复开敞。亦可互见。又如暑月日光炎炽所曝之水。至夕有人。于其水中。覆观星宿。极深极远。微微映现。我之两目。瘦极深远。似有所见。亦复如是。又如苦瓠。青未成熟。人所断取。而彼枝叶。寻即萎悴。渐次枯弱。后乃干合。我之身分。自头至足。亦复如是。初即憔悴。渐次羸弱。后极消瘦。肌骨相合。舍利子。我初身体。强自摄持。攀附荆棘。而为倚仗。力所不任。欲起还坐。支节解散。头颈低垂。劣不能语。其犹哑羊。我虽如是。而乃坚固。内摄其心。外策其体。善自调息。复欲举身。还为尘土之所坌污。以其尘土所积污故。我之身毛。销磨悉尽。舍利子。彼时周匝城邑聚落。若男若女。而悉奔驰。竞共瞻睹。咸作是言。苦哉苦哉。沙门瞿昙。身体销瘦。加复青黑。昔日形貌。妙善端严。亦有威光。今何隐没。苦切修练。容质若斯。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广说乃至。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但食其米。计为清净。作如是言。若但食米。如是修行。而得清净。彼取米已。或碎其末。或[泳-永+陶]其水。或以多种治事而食。为其资养。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何等是我取米为食。舍利子。我唯取其一粒而食。无复加二。后于异时。由食米故。身支肥重。或复滋泽。我亦不起是念。复过其量。取米食之。亦唯一粒。无复加二。舍利子。我当如是修苦行。时有诸人民。来作是言。昔日形貌。妙善端严。亦有威光。今何隐没。苦切修练容质若斯。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广说乃至。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但食其麻。计为清净。作如是言。若但食麻。如是修行。而得清净。彼取麻已。或碎其末。或[泳-永+陶]其水。或以多种治事而食。为其资养。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何等是我取麻为食。舍利子。我唯取其一粒而食。无复加二。后于异时。由食麻故。身支肥重。或复滋泽。我亦不起是念。复过其量。取麻食之。亦唯一粒。无复加二。我当如是修苦行。时有诸人民。来作是言。昔日形貌。妙善端严。亦有威光。今何隐没。苦切修练。容质若斯。舍利子。虽如是行。求之少分。人中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广说乃至。尽生死道。后不复生。

  又舍利子。世有一类婆罗门者。不食一切。计为清净。作如是言。若于一切所食之物。悉不食者。如是修行。而得清净。舍利子。我知是事。亦同彼行。我于一切所食之物。悉不食之。由不食故。身极羸瘦。如是广说。苦行修行。乃至人众。来作是言。苦哉苦哉。沙门瞿昙。仪容疙瘦。如莽虞鸟。昔日形貌。妙善端严。亦有威光。今何隐没。苦切修练。容质若斯。舍利子。我于尔时。窃作是念。世诸沙门婆罗门等。历诸极苦。加复残毁。逼迫其身。皆为己行。以求清净。我于是中。亦随所行。正使碎身。如其尘末。都无胜利。乃至过去未来世中。及今现在。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历诸极苦。加复残毁。逼迫其身。皆为己行。以求清净。我于是中。悉随所行。正使碎身。如其尘末。都无胜利。我今不复如是苦切。逼迫其身。彼求人中少分上法。尚不能得。况圣知见。最胜所证。故知此道非正觉道。我不复修。舍利子。我时又念。初出家后。我往释种园中阎浮树下。安详而坐。日影不转荫覆清凉。我于尔时。离诸欲染不善之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证初禅定此为正道。如实觉了。我于处处。勤历诸道。此正道外。无复余道。而为真实。是故我今宁假如是一切不食。身体羸瘦。加复疲倦。而自残毁。以取其道。我今应可随以所食而用食之。作是念时。有一外道。所奉苦行仙圣。知我之念。来诣我所。而相谓言。圣者瞿昙。汝之苦行。勿宜退转。我于身毛孔中。当出威光。助佐于汝。令汝身支自然滋益。舍利子。我时复作是念。我所不食。一切之物。国邑聚落。一切人众。咸悉闻知。沙门瞿昙。苦行修行。一切不食。身体羸瘦。今时或谓。有苦行仙圣。身出威光。助佐滋益。彼彼人众。岂非以我为妄语邪。故我怖彼妄语。厌谤仙圣之言。止而不受。舍利子。我时作是念已。乃渐增广随用食之。或绿豆汁。或黄豆汁。或赤豆汁。以资其命。如是渐次随用食故。身力势分渐渐而生。力势生已先诣龙河。次泥连河到已徐缓。沐浴其身。洁净清凉。渐次行至。一聚落中。有一女人。名曰善生。即以乳糜而奉于我。我既食已。乃诣邪嚩悉迦仙人住处。求吉祥草。得已执持。渐次往诣大菩提树。到已右绕其树三匝。于彼树下。内外周布吉祥之草。而为其座。舍利子。我时于上结加趺坐。端身正念。离诸欲染不善之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证初禅定。次当止息寻伺。内心清净。住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证二禅定。次当离于喜贪住舍念行。如实正知。身受妙乐。如圣所观。舍念之行。离喜妙乐。证三禅定。次当苦乐。悉断如先。所起悦意恼意。而悉离著。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证四禅定。舍利子。我时次第。住三摩呬多心。清净洁白离随烦恼软品之业。安住不动。于初夜分。如实证得。天眼智明。心善开晓。舍利子。我所证得。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观见世间一切有情。生灭好丑若贵若贱。随业所受皆如实知。若诸有情。于身口意。造不善业。毁谤贤圣。起于邪见。由彼积集邪见业故。身坏命终。堕在恶趣。生地狱中。若诸有情。于身口意。造众善业。不谤贤圣。起于正见。由彼积集正见业故。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之中。我于如是等事。以净天眼。而悉知见。又舍利子。我时次第。住三摩呬多心。清净洁白。离随烦恼软品之业。安住不动。于中夜分。如实证得。宿命智明。心善开晓。舍利子。我所证得。宿命之智。能知过去种种之事。所谓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无数百千生。如是无数生中。若成若坏成坏劫事。昔如是姓。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色相。如是饮食。如是寿量。苦乐等事。此灭彼生。彼灭此生。如是无数种事。我以宿命智力。如实思念。又舍利子。我时次第住三摩呬多心。清净洁白。离随烦恼软品之业。安住不动。于后夜分。如实证得。漏尽智明。心善开晓。次第于其明星现时。吉祥欢喜。人中大龙。人中师子。人中大仙。人中勇猛。人中众色莲华。人中白莲华。人中最上。人中无上善调御者。人中调御士。于一切处。知所应知。得所应得。觉所应觉。证所应证。如是一切。于刹那间。起相应心。以如实智。成正觉道。

  复次舍利子。我知世间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言。若人幼少。颜貌光泽。顶发黝润。志气壮盛。心力具全。年正二十。或过二十。是人能于正慧。随转修行。若复有人。年寿耆耄。心力衰微。将欲谢世。是人不能于其正慧随转修行。舍利子。我今耆耄。年将八十。俯期谢世。譬如朽故车轮。以杂绳索。而用系缚。强使运转。我亦如是。舍利子。汝可周行。从国至国。从邑至邑。观察诸有声闻弟子。于如来身及神通力胜慧辩才。此之五事。皆悉减少。舍利子。若人顶以火盆。从国至国。从邑至邑。如是周行。未足为难。若于胜慧辩才。不令减少。是则为难。又舍利子。若或有人。虽遇如来大师出世。于苦法乐法非苦乐法。悉以净心宣说正语。是人返以为妄失法。舍利子。不应以佛正语为妄失法。何以故。如来大师。出现世间。于苦乐法非苦乐法。悉以净心。宣说正语。是无妄失法。舍利子如贤劫中。有四如来。出现世间。如是四佛。声闻弟子。次第至今寿命百岁。彼彼所有念行慧寿。皆悉具足。譬如力士持挽硬弓端直而射。悉获中的。舍利子。前三如来。声闻弟子。亦复如是。念行慧寿。皆悉具足。彼彼皆能于日日中。亲近请问诸法之义。舍利子。今我法中。声闻弟子。一能请问。而无有载。又复一闻我说。不能于中审解所说文句义理。况复末世余诸弟子。若时饮食。嗜著其味。睡眠疲倦。运动憩止。大小便事。诸所施作。时悉妨废。舍利子。前之三佛声闻弟子。寿量长远。今寿百岁。极为迅速。舍利子。过百岁时。胜慧辩才。有所减失。舍利子。彼时声闻弟子。以如来大师出世所说正语。为妄失法。舍利子。彼不应以佛说正语而为妄失。何以故。如来大师出现世间。于苦乐法非苦乐法。悉以净心所说正语。是无妄失法。

  尔时会中。有一尊者。名曰龙护。去佛不远。执孔雀扇。侍佛之侧。时即置扇。前诣佛所。合掌顶礼。而白佛言。我今得闻此正法已。身毛悚竖。生大欢喜。世尊。此经何名。我等云何奉持。佛言龙护。今此正法。名身毛喜竖。如是名字。汝当受持。

  佛说是经已。毗舍离国。最胜大城。最胜林中。诸苾刍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下

猜你喜欢
  答黄忏华问(七则)·太虚
  大般涅槃经疏 第二十五卷·灌顶
  四分律卷第十七(初分之十七)·佚名
  卷第十六·永觉元贤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十卷·佚名
  答张曦问(八则)·太虚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五卷·湛然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六卷·佚名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玄奘
  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慧远
  大乘掌珍论卷上·清辨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五·怀感
  大哀品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袁嘉谷

    岁癸亥,余以爱滇之素志,爱才之诚心,讲学于东陆学饺。诸生从游近百人,硁硁然以己所自信者,期共信于人,而教术则未之闻也。暑假之中,课诗消夏,诸生或旧习,或新知,默契余言,且有超乎言外者。夫言岂一端已哉,矧声依永,律和声,窥造化,泄奇

  • 巻七·查为仁

    钦定四库全书絶妙好词笺卷七    宋 周宻 原辑宛平查为仁钱唐厉 鹗同笺周 宻【宻字公谨济南人寓居吴兴复居钱唐寳祐间为义乌令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又号四水潜夫诗名蜡屐集词名薲洲渔笛谱杂著有癸辛杂

  • 卷六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九 明曹学佺 编 中唐二十三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 早春钱唐湖晩 落日下林坡抚襟睇前踪轻澌流回浦残雪明高峰仰视天宇旷俯登云树重聊当问真界昨夜西峦钟 送徐彦夫南迁 万里客南迁孤

  • 卷三百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十一枇杷花类五言古题枇杷树        【唐】羊士谔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絶嫋嫋碧海风蒙蒙绿枝雪急防自余姸春禽幸流恱五言律卫眀府寄枇杷叶以诗答之 

  • 卷五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九薛能春日旅舍书怀出去归来旅食人麻衣长带几坊尘开门草色朝无客落案灯花夜一身贫舍卧多消永日故园莺【一作阴】老忆残春蹉跎冠盖谁相念二十年中尽苦辛秋日将离滑台酬【一作贻】所知

  • 本纪第十八 武宗 宣宗·刘昫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韦氏。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于东宫。长庆元年三月,封颍王,本名瀍。开成中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依百官例,逐月给俸料。初,文宗追悔庄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陈王

  • ●滿洲實錄卷五·佚名

      天命三年閏四月至四年七月   ◆天命三年閏四月至四年七月   ○閏四月二十二日遣魯太監下商人二名開原人一名書七大恨付之令回國   【太祖兵進范河界(見圖)】   ○五月十七日帝率諸王大臣統軍征明國至十九日

  • ●明朝小史卷十 弘治纪·吕毖

    ○居安乐室 帝母太后纪氏,宪宗时在御妻列,得进御有娠。时昭德宫万贵妃特幸,知之而恚,痛楚之。宪宗阴令托病,出居安乐室,以痞报,而属门宫护视之。及生,纪后乳不给,太监张敏使女侍以粉饵哺之。弥月,宪宗废后吴氏,保抱惟谨,终不令贵

  • 卷二十二·凌雪

    列传三十四 武臣传 李元胤、焦琏、王祥(附皮熊)、杨展、沐天波列传三十四武臣传李元胤、焦琏、王祥(附皮熊)、杨展、沐天波李元胤,字源白,榆林人。本姓孙,而育于贾;李成栋见而爱之,养以为子,因冒其姓。成栋先世山西卫官,少从高

  • 宫他为燕魏·佚名

    【提要】 他人的灾难意味着自己的利好,他国的混乱是国家攫取利益的最佳时机。国家之间无情义可言,乘人之危是非常正常的事。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他周遍国家是统一安定还是混乱分裂有着直接的关系。 【原文】 宫他为燕

  • 晋纪二十五 太宗简文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司马光

    晋纪二十五 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公元371年) [1]春,正月,袁瑾、朱辅求救于秦,秦王坚以瑾为扬州刺史,辅为交州刺史,遣武卫将军武都王鉴、前将军张蚝帅步骑二万救之。大司马温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击鉴、蚝于石桥

  •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蒋廷黻

    民国十五年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大分水界。前此我们虽有革命志士,但没有健全的,有纪律的,笃信主义的政党;前此我们虽有军队参加革命,但没有革命军。此后就大不同了。我们如要了解民国十五年北

  • 曾广勷·周诒春

    曾广勷 字治一。年三十一岁。生于广东。已婚。游美。入本薛文尼大学。习铁路会计及财政。宣统三年。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回国。民国元年。任国务院秘书。及交通部总稽查。民国二年。任交通部技正。民国三年。任铁路材

  • 九年·佚名

    (戊申)九年清康熙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日庚子,獻納尹衡聖啓曰:「年年溫幸,恩賞繁濫,前因臺啓,所授官資,幾盡還收矣。今者又有扈駕留都諸臣賞格之命。前歲之謬例,聖明亦已裁察收回,則今日之恩典,豈不有累於聖朝施賞之道乎?請一倂還

  • 卷三十五·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传集注卷三十五宋 朱子 撰王朝礼十二王制之辛【名器下】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等犹齐等也】王执镇圭【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公执桓圭【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双

  • 护身命经之二·佚名

    者信佛妙法受习不忘。六者不贪世荣断俗因缘。七者愿习圣慧为一切护。八者愿集众生为作倡道。九者在所堕生常愿值佛。十者守持禁戒广度群生。十一者博学众智宣示四辈。十二者常愿与佛世世相值广说道要度人无量。是为十

  • 春明梦余录·孙承泽

    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 (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但叙述沿革

  • 春秋别典·薛虞畿

    十五卷。明薛虞畿撰。书前自序称尝阅往牒,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见百家,皆三氏所未录。间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绪,存其半而不采其全。所以作者略仿《左传》之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传人名以系其事。书目后跋文由虞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