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如宝积经云。假使满三界中一切有情。是诸有情各各造立如来塔庙。如是色相一一高显。犹如须弥山王。而诸有情经于殑伽沙数劫中。各各尊重供养是塔。若有不离一切智心菩萨。但置一华而为供养。此获福蕴胜前福蕴。其数倍多。彼经又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悉住大乘。而复皆成转轮圣王。设以香油如大海水。积燃灯草等须弥量。各各燃是广大灯明。供养如来所有塔庙。若有出家菩萨取燃灯草投少分油。于佛塔前燃灯供养。此获福蕴倍胜于前灯明布施。百分不及一。乃至乌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又若彼诸转轮圣王。各于佛及苾刍众所。普施一切受用乐具。若有出家菩萨。以自持钵所乞之食。先减施人然后自食。此获福蕴胜前福蕴最上广大。又若彼诸转轮圣王。积以妙衣如须弥量。普施佛及诸苾刍众。若有出家菩萨。但以三衣。或施十信心菩萨。或施佛及诸苾刍众。或施如来塔庙之中。此获福蕴比前所施。极为殊胜。又若彼诸转轮圣王。一一皆以满阎浮提布设妙华。广为供养如来塔庙。若有出家菩萨。下至但取一华供养如来塔庙者。此获福蕴比前所施。百分不及一。乃至乌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次第出生经云。当观菩萨有其四种贤善称赞。应于如来策勤供养。何等为四。一者自作最上布施供养。令他有情亦如是作供养胜行。二者勤诚供养诸如来已。转复坚固大菩提心。三者现前瞻睹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四者种植善根而得增胜。此等四法。是为最上承事供养诸佛如来。海慧问经云。佛言。海慧。有三种最上承事供养如来之法。何等为三。一者发生大菩提心。二者摄受如来正法。三者广为有情起大悲心。此等是为胜义供养之行。慈氏师子吼经云。无佛可想。无佛可观。何况有佛可供养邪。有所得者无有是处。此中何等是供养佛。所谓真供养者。应起无想无相之心。若无心心所作意。无佛想无法想无众想。无补特伽罗想。无自他想。如是供养者。是真供养诸佛如来。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天主。假使殑伽沙数世界之中积满如来舍利置于刹幢之上。若有人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经。俱为献施。汝于二分之中当取何分。帝释白佛言。世尊。我于此二分中。当取般若波罗蜜多分。何以故。般若能生如来舍利故。若有供养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者。是即供养如来舍利。佛言。帝释。若诸有情信解如来如实涅盘者。极为难得。此中何等是诸如来如实涅槃。无数经中作如是说。如来兴显经云。佛言。佛子。若诸菩萨乐欲了知诸佛如来大涅槃者。以慧观察。先当了知法自性性。法自性者。谓即真如实际。法界虚空界。自性清净际。无相际我自性际。一切法自性如如涅槃。应如是了知如来如实涅槃。何以故。佛子。诸法本来如是无生无所生。若法本来如是无生无所生。是故无有少法可得。然佛如来有所生者。但为有情喜乐相续乃有生故。如来入涅槃者。亦为有情厌倦生故。而实如来本无所生亦无涅槃。是诸如来常住法界。佛子。譬如日轮光明出现。普遍照耀一切世界。各于清净水器之中见日光影。亦非日轮遍一切处。随入器中乃有所现。若复彼彼清净水器。或破坏时。或浑浊时。或减少时。彼日光明而悉不见。然日光影虽于器中而不显现非日之咎。以彼净器自破坏故。佛子。如来亦复如是。法界日轮广大光明。从法界中常所出现。普遍照耀随顺一切世间。若诸有情清净心相续。如来即为出现影像。一切有情虽常睹见如来日轮影像。亦非如来遍一切处随为出现。若复有情如彼坏器。不清净心相续业烦恼覆故。不见如来日光影像。彼诸有情即起如来入涅槃想。然以如来入涅槃者。非如来咎。但为有情相续善根有破坏故。又复应以大涅槃法所可化度诸有情故。是故如来现入涅槃。而实如来无来无去亦无所住。佛子。譬如一切世间悉作火事。或复后时别异聚落国土城邑火事息灭。且非普尽一切世间火事皆息。佛子。如来亦复如是。普尽一切世界。随顺施作一切佛事。若余佛刹中作佛事已现入涅槃。亦非一切世界诸佛悉入涅槃。如巧幻师善学幻法。诸明咒力而悉洞晓。于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中。普现其身作诸幻事。一切聚落国土城邑。悉遍显示。随其幻力。若住一劫若过一劫。若余聚落或城邑中。作幻事已隐自身相。亦非一切世间幻事皆隐。佛子。如来亦复如是。以无量如幻之智。善学方便胜慧智明。示现一切法界幻事。如来随现。然如来身毕竟安住。法界及虚空界一切有情。平等事业。别别刹土随顺作已示现涅槃。亦非一佛刹中入涅槃故。一切法界如来悉入涅槃。佛子。诸有菩萨应如是知。诸佛如来大涅槃故。所知无量毕竟无著。法界无边亦复无中。如虚空界自性广大。真如无生而亦无灭安住实际。然以方便随时示现。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勿生疲厌。随先行愿而自安住。一切世间一切刹土。成办所有诸胜法行。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大涅槃者。所谓自性空。妙法莲华经云。佛言。迦叶。若能觉了彼一切法平等之性。是大涅槃。彼经又云。佛言。善男子。如来诸所作事而皆作已。成佛已来极甚久远寿命无量。如来常住不入涅槃。为度有情故示现涅槃。何以故。应以如是缘成熟有情故。大悲经云。佛言。大梵。如是此世业尽烦恼尽苦尽。苦缘息灭寂然出离。此说是为涅槃。大梵。此中无复有人了是涅槃。谓业烦恼尽自性清净。出世品云。诸佛方便开示无边涅槃之法。梵王问经云。梵王白佛言。世尊。诸出家者。于随所乐一切相中若能止息。此说是为涅槃。佛言。大梵。此互为缘所成立故。觉智方广经云。佛言。大目干连。过去有佛号名称高显。彼佛刹中唯声闻众。是时有一苾刍名等。观诸所缘住大乘行。是人曾于无量俱胝那庾多佛所种植善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曾无退转。安住无上大乘法中。欲令严净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其佛刹中无别有情发菩提心。是时彼苾刍虽广植善根。然于甚深法中生轻慢心。以是缘故当生长寿天。时名称高显如来如其所应作佛事已。即时普观一切佛刹。何等刹中有情不作佛事。还自观见我刹土中。有一苾刍住大乘行。是菩提器。然彼苾刍有障难事。以生长寿天故。彼之身器不能堪任令其种植菩提善根。是人命终之后。当堕阿鼻大地狱中。亦复不能堪任种植菩提善根。地狱出已生于人中而复聋痖。诸有所作举手示物。或假他缘方晓其事。是时名称高显如来为欲化度彼苾刍故。以善方便。于六十俱胝那庾多生中。捍劳忍苦作诸化事。使令成熟。佛言。大目干连。汝且观彼如来大悲心故。为一有情经如是时受其劳苦。乃至彼苾刍机缘成熟安住不退转地。大目干连。于汝意云何。彼时名称高显如来者。岂异人乎。即现一切义如来是。彼等观诸所缘苾刍者。即无量光如来是。父子合集经先行品云。佛言。妙吉祥。彼过去世轮回之中。无量阿僧祇不思议无等比无初际。时有如来名曰帝幢。经于殑伽沙数等世界佛刹。是诸佛刹中诸有情类。皆悉得其五种乐事。或有有情得其欲乐。或得出离乐。或得禅定乐。或得三摩地乐。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乐。而彼有情虽受诸乐然无系着。譬如飞鸟腾翔空中而得自在。彼诸有情受乐亦然。悉无所著。妙吉祥白佛言。世尊。彼时帝幢如来者。即我世尊释迦牟尼佛是。入楞伽经颂云

我不观寂静  亦不起行相

复无分别心  故我证涅槃

此中当知。于一乘信解极为难得。此一乘者。而诸经中皆作是说。妙法莲华经云。我发起一乘为有情说法。所谓佛乘无二无三。十方一切世界法尔如是。何以故。若过去世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皆发起一乘为有情说法。若未来世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亦发起一乘为有情说法。若今现在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复发起一乘为有情说法。所谓佛乘。以是缘故十方世界尚无二乘而可建立。何况有三。真实品云。佛言。妙吉祥。由昔因中一乘境界能具足故。今佛刹中唯一乘法而为出离。而无声闻缘觉二乘建立。何以故。如来已离种种想故。若有人言。如来或说大乘之法。或说缘觉乘。或说声闻乘者。是人于如来所起不清净心不平等心取着之心。大悲经云。佛言。我若说有种种想者。即于法中自生谄曲。然我为诸有情所说诸法。皆悉令于菩提乐欲得大乘法一切智摄。使诸有情同到一切智智之地。是故无彼诸乘分位而可建立。亦无诸地我所建立。亦不建立补特伽罗事。亦无少行及无量行之所建立。复无三乘而可分别。彼无分别性入法界门。但为世俗谛故开示引导方便宣说。胜义谛中唯一乘法。而无有二。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天主。若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复不能决定发菩提心者。我亦当令随喜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于生死流中相续不断故。我意不欲令彼诸善根分有所隐没。当令于彼最胜法中而有所得。大集会品云。一乘普摄彼一切乘。以其一乘摄诸乘故。同归一理。普入法界无分别性。总持自在王问经云。佛不说有种种之想。然佛出世。诸所作事悉同一味。法界而无障碍。容受一切有情。自成正觉已。复令诸有情而亦觉了。然后转妙法轮。所谓不退转轮。譬如治宝之师。于其宝所但取假色琉璃。先以灰水磨淬令洁。次用黑腻之发而复治之。然其宝师会无疲倦。后以肉汁及以缯帛。重复磨治。又用大药汁及细妙衣。次第精治。然后莹洁去其假色同真琉璃。如来亦复如是。知有情界本不清净。乃为宣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之法。令于轮回起厌离想。后以圣法调伏方便开导。如来亦不暂生疲倦。后为宣说空无相无愿之法。令其开觉如来之眼。如来亦不暂生疲倦。后为宣说不退转轮。及说三轮清净。引导有情令入如来境界之中。平等超越种种因性。咸证如来清净法性。此说是为世间究竟得无上果。阿惟越致经云。不退转轮平等故。诸佛说法亦平等。是故如来为下劣信解诸有情类不能解了一乘法故。乃出娑婆世界五浊时中。以善方便为彼有情。建立佛事使成佛果。胜鬘师子吼经云。诸佛如来方便宣说此涅槃法。从三乘中出生诸乘。然由一乘之法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楞伽经云。诸烦恼种子入三摩地三摩钵底。如实觉了住无漏界。复入声闻缘觉无漏界中。出世胜行圆满成办。得不思议法身自在如来。为所化有情成诸善行故。以善方便说种种乘。是故诸如来于种种界中非但说三乘。亦说余乘法

猜你喜欢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佚名
  第四回·胡兰成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八·佚名
  卷第七·普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澄观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月江和尚语录卷下·月江正印
  卷第三十一(五诵之三)·佚名
  覆陈肇琪君书·太虚
  卷二十五·佚名
  文艺的时代风气·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七卷·佚名
  百痴元和尚语录序·佚名
  传法正宗定祖图卷第一(并序十作卷)·契嵩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二·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曾惇·唐圭璋

      惇字谹父,纡之子。绍兴中,守台州,黄州。十八年(1148),知镇江府。二十六年(1156),知光州。曾以寿词谀秦桧。有曾谹父诗词一卷,皆在台州所作,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著录,今不传。周泳先辑有曾使君新词。   朝中措   幽芳独秀在

  • 孔文卿·隋树森

    套数 【南吕】一枝花 禄山谋反 苍烟拥剑门,老树屯云栈。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近帝都景物凋残,伤感起人愁叹。只合在边寒间,只见那白茫茫莎草连天,甚的是娇滴滴莺花过眼。 【梁州】不幸遣东归蓟北,更

  • 卷一百十三·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陈第六 张正见【二】 诗 御幸乐游苑侍宴【以下五言】 大君临四表荣光普八埏区中文化洽海外武功宣凤下书丹篆龟符着绿编昆明不习战云梦岂游畋轨文通万国旌节靖三

  • 后汉孝桓皇帝纪下卷第二十二·袁宏

      四年(辛丑、一六一)  春正月辛丑,南宫嘉德殿火〔一〕。 〔一〕 范书及续汉志均作“辛酉” 。按是月庚申朔,无辛丑日,袁纪误。   二月壬申,武库火〔一〕。 〔一〕 二月庚寅朔,无壬申日。范书及续汉志作&l

  • 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十二月。癸亥。谕内阁。镶红旗满洲奏。和硕额驸品级人员。应归何处当差。请旨遵行一摺。寿臧和硕公主承继子和硕额驸品级文熙。着于明年开印后。交侍卫处带领引见。现月  ○又谕、本日礼部奏。明

  • 六二二 军机大臣奏将浙江巡抚缴到《九十九筹》封固缴进销毁片·佚名

    六二二 军机大臣奏将浙江巡抚缴到《九十九筹》封固缴进销毁片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十四日据浙江巡抚王亶望奏缴不全《九十九筹》一本,将原书封固咨送前来,理合缴进销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绎史卷三十八·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郑厉公簒国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八年】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鍼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 

  • 敬宗孝庄帝纪·魏收

    孝庄皇帝,名子攸,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母亲名叫李妃。肃宗初年,因为元勰有鲁陽保护皇帝的功劳,被封为武城县开国公。孝庄帝幼年在宫内陪肃宗读书,长大以后,风神秀慧,姿仪伟岸。朝廷拜他为中书侍郎、城门校尉、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深

  • 高谷传·张廷玉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后,改为春坊司直郎,不久升为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后,开讲经筵。杨士奇推荐高谷和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奉皇上讲读。正统十年(1445),他由

  • 卷十三·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三 吉礼十三 专祀太岁风云雷雨师 总序 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按说文岁之字从步从戌木星一岁行一次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隂所谓太岁十二神

  • 卷二十六·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二十六钱唐程川撰易二十六下经六丰亨王假之须是王假之了方且勿忧宜日中若未到这个田地更忧甚底王亦未有可忧宜照天下是贴底闲句【防渊录丰彖辞】或问丰宜日中宜照天下人君之德如日之中乃能

  • 卷四十·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四十   宋 李樗黄櫄 撰桓讲武类禡也桓武志也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李曰宣公十二年左传曰武王克商而作颂其三曰

  • 第三十八卦:《睽卦》·佚名

    睽;小事吉。【白话】《睽卦》象征对立;小心谨慎地去行动做事,就能获得吉祥。《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白话】《象辞》说:《睽卦》的卦象是兑(泽)下离(火)上,为水火相遇之表象,象征对立。所以君子应该

  • 卷第七十五·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善财童子向迦毗罗城,思惟修习受生解脱,增长广大,忆念不舍。渐次游行,至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其中有神,号:无忧德,与一万主宫殿神俱,来迎善财,作如是言:“善来丈夫!有大智慧,有大勇猛,能修菩萨不可思议

  • 源启·善一如纯

    予行脚东南。经诸大剎。每於休夏之际。披阅传灯。见古今尊宿名目。多在江浙诸省。惟黔中未见片言点墨。不禁掩卷而叹曰。圣贤不择地而生。佛法徧一切处。何吾黔之独无也。是人以地囿耶。抑佛法有偏耶。予抱此念。周旋

  • 壬学琐记·程树勋

    唐时功令,以奇门、雷公、六壬为三式,雷公即太乙,所谓太乙雷公式是也。唐时禁奇门、雷公不传,惟六壬便于民用,不涉兵事,故不之禁,传其歧多,精者独鲜。

  • 浣花集·韦庄

    诗别集。十卷。《补遗》一卷。唐韦庄(836—910)撰。韦庄,字端己,杜陵(今属陕西)人。少孤,家贫力学,工诗,尤善长短句。乾宁元年(894)进士第,授校书郎。转补阙。后仕蜀王建,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文献通考》载《庄集》

  • 四十二章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迦叶摩腾(梵Ka^s/yapama^tan%ga )、竺法兰(梵Dharmaraks!a )共译。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