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澧州洛浦安禅师

禅师名元安。生淡氏。凤翔南游人也。幼依怀恩寺祐律师。剃发受具。既长通经论。初造翠微。无所契悟。北至临济。临济称其俊爽可教。安自负辞去。至夹山。庵于冢巅。夹山讶之。以书抵安。诫使者曰。此僧得书不发。明日当来。发之不来也。安得书果置之不答。使者具以告夹山。夹山曰。旦暮必至矣。俄报安至。夹山望见呵曰。鸡栖凤巢。非其同类。出去。安乃问曰。自远趋风。请师一接。夹山曰。目前无阇梨。此间无老僧。安曰。错。夹山曰。住住。且莫草草匆匆。云月是同。溪山各异。截断天下人舌头则不无。阇梨争教无舌人解语乎。安茫然不知答。夹山以杖击之。夹山殁。众以安次补。住持久移居洛浦。谓众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欲知上流之士。不将佛祖言教。贴在额上。如龟负图。自取丧身之祸。指南一路。智者知疏。学道先须识得自己宗旨。方可临机。不失其宜。只如锋铓未兆已前。都无是个非个。瞥尔暂起见闻。便有张三李四。胡来汉去。四姓杂居。不亲而亲。是非互起。致使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罗笼。智刀劣剪。若不当阳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忘诸见。诸见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他物。以今学人触目有滞。盖为因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假饶并当门头。净洁自己。未能通明。还同不了。若也单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只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厌贯系。不得脱坼自由。谓之深可慜伤。各自努力。唐光化元年戊午。秋八月。诫门弟子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况其他哉。切须在念。时不待人。至十二月一日。又曰。吾旦夕行矣。有问问诸人。若对得。分付钵袋子。曰若道这个是。即是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觅活。堂中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下不挑灯。安曰。去。汝扶吾宗不起。有彦从上座曰。去此二途。请和尚不问。安曰。未在。更道。彦从曰。彦从道不尽。安曰。我不管汝道不尽。曰彦从无侍者。祗对和尚。安乃归方文。中夜唤彦从至曰。汝今日祗对老僧。甚有道理。据汝合体得先师意旨。先师道。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且道那句是宾。那句是主。彦从茫然不知。安曰。苦苦。二更时。众请安代答。安曰。慈舟不泛沧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泊然而化。阅世六十有五。坐四十六夏。

赞曰。洞山价。夹山会。皆药山的骨孙。其锻炼钳锤。可谓妙密。然价之宗至膺。才有同安察。后云居简而已。会之宗。遂止于洛浦安公。庄子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鹏。九万里风。斯在下。然听其自化。也使之化。则非能鹏也。膺安似之。其绝也理之固然。

猜你喜欢
  记归舟过香港时之所感·太虚
  卷第四十九·德清
  第八 醯摩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卷五百九十五·佚名
  菩提资粮论卷第四·龙树
  观音玄义卷下·智顗
  卷六十六·佚名
  卷三十三·彭绍升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六卷·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增修教苑清规卷下·佚名
  法相唯识学概论·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嘉泰普灯录总目·雷庵正受
  卷第十五·永觉元贤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徐世昌

    赵进美赵进美,字嶷叔,一字韫退,号清止,益都人。明崇祯庚辰进士。入国朝,授太常寺博士,历官福建按察使。有《清止阁集》。笼泉惆怅溪桥古树凉,天涯行李岂能忘。已知山意多秋雨,自听泉声到夕阳。夏日范泉清酒遥

  • 卷八百三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三十二贯休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十万里到此辛勤讵可论唯云吾上祖见买给孤园一月行沙碛三更到铁门白头乡思在回首一销魂雪岭顶危坐乾坤四顾低河横于阗北日落月支西

  • 忠义集序·赵景良

    宋有天下三百余年以仁厚立国以诗书造士以节义励士大夫故其士民观感兴起皆知杀身成仁之为美及其遭罹变故而且亡也死宗庙者有之死社稷者有之死君上者有之死城郭封疆者又有之下至山谷之儒里巷之妇亦皆秉义抱节矢死不辱呜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张廷玉

        韩观 山云 萧授 方瑛 李震 王信彭伦 欧磐 张祐   韩观,字彦宾,虹人,高阳忠壮侯成子也。以舍人宿卫,忠谨为太祖所知,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   洪武十九年讨平柳州、融县诸蛮,累迁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平

  • 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兵四·张廷玉

        ◎兵四   ○清理军伍 训练 赏功 火器 车船 马政   明初,垛集令行,民出一丁为军,卫所无缺伍,且有羡丁。未几,大都督府言,起吴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军士逃亡者四万七千九百余。于是下追捕之令,立法惩戒

  • 两汉笔记卷六·钱时

    宋 钱时 撰宣帝初许广汉女适皇曽孙一嵗生子奭数月曽孙立为帝许氏为倢伃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拟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劎大臣知防白立许倢伃为皇后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许氏霍光以后父

  • 三十七、入泮·包天笑

      读书人进了学,算是一个基本学位,又是科举制度的发轫之始,因此社会上也较为重视。进了一个学,有些人家还要请酒、开贺呢。请酒、开贺不希奇,新秀才还要排了仪仗,好似中了状元一般,跨马游街,鸣金喝道的出来拜客呢。但这在江

  • 礼记集説卷六·陈澔

    元 陈澔 撰玉藻第十三【此篇记天子诸侯服冕笏佩诸制及行礼之容节】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防延龙卷以祭【玉冕前后垂旒之玉也藻杂采丝绳之贯玉者也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曰玉藻邃深也延冕上覆也表而纁里前后邃延者言前

  • 提要·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通训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春秋通训六卷宋张大亨撰是书自序谓少闻春秋於赵郡和仲先生考宋苏轼年谱轼本字和仲又苏洵族谱称为唐相苏頲之裔系出赵郡今所传轼题烟江叠嶂

  • 实知篇第七八·王充

    【题解】《实知篇》和后面的《知实篇》是王充的两篇重要哲学论文。本篇重点考察知识的来源问题。汉儒认为,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白虎通》则宣称

  • 沙门品法句经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佚名

    沙门品者,训以法正弟子受行得道解净,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学当守口,宥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学无求利。无

  • 宗镜录卷第五十二·延寿

    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乃至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

  • 卷第二·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二于色蕴中已说根境唯余无表此今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无心等者。等言谓通两处。即不乱心及

  • 卷八·佚名

    第五十五 有所缘二法第一章 相缘分[第一节 顺]一缘有所缘法而有所缘法从因缘生。[曰]缘有所缘之一蕴而三蕴,二蕴&hellip;&hellip;于结生刹那&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缘有所缘法而无所缘法从因缘生。[曰]缘

  • 周易浅述·陈梦雷

    八卷,清陈梦雷著。书成于康熙甲戍年(1694年)。清陈梦雷(1650—1741)撰。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晚号松鹤老人。福建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翰林编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缘事谪戍沈阳尚阳堡。越十八余年赦罪还京,

  • 周易本义附录纂疏·胡一桂

    十五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景定五年(1264年),领乡荐,试礼部不第,遂退居教授乡里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胡一桂的父亲胡方平,从沈贵宝,董梦程学,著《周易启蒙通释》。而

  • 民国野史·佚名

    从来天下愈乱,人才愈多,行出来的事迹也愈离奇。诸君不信,但看《三国志》同《战国策》这两部书便是先例。五花八门,处处引人入胜。盖中国自上古以来,帝王相传,唐虞以降,由传贤改为传子,由揖让变为征诛,都靠着武力取得天下。所以

  •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陈邦瞻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