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文化
──三十三年在重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讲──
一、佛学与世界人类文化 文化,可以说是人类之产品,人类将自然万有,依人类需要而改造以适合人生,及其所得成果等,均谓之文化。由此广义文化言,世界人类文化,均由人类改变自然而来,可分三种:
第一、为人对万物的,乃人对自然万物而改造之文化。此自人类有生活开始以来,即由人类取自然物而使之适合人类需要,如古代采猎,已发生此种文化。因人脑在上,手可操作,故可运用思想及运用石器、木器等。此种初人对自然万物改造之文化,即史书上所谓石器时代之文化;中国史上,伏羲畜牧,神农垦植,黄帝造舟车,均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合人生之需要而起,其改造结果,即为物质文明,衣食住行均有改造,即人对自然界改造所成之文化。此固自古即有,然直至今日,西洋之自然科学,乃可作为人类对万物之文化,逐渐发达之登峰造极。盖东西各国,虽一代一代都有进步,然言人类对万物文化之完满成功,则直至近代自然科学,乃具有高度之理论及应用,以充分显示此种文化之特色。自然科学文化,亦即近代西洋文化,因近代西洋有分类深造专进之研究,故对于自然万物,能明其因果演变之自然公例,统制改变而应用之,以求适合人类之需要,乃成今日之工业文明。故近代之西洋文化特色,乃自然科学及工业之文明,亦即人类对万物之文化特色。此并非谓近代西洋仅有人对万物之文化,而无其他对人对己之文化,然其特殊发达者,则在人对万物之文化。故此种文化,可以近代西洋文化代表之。
第二、为人对人类之文化:人对人类之感情、思想、动作,有不能与对万物相同者。人虽属万物之一,人对人虽亦可以有对与万物相同处,然不可尽同,以其对人类者亦为人类,而人类乃万物之灵。人对万物,固可以人为主动力而支配之以适人意,然人对人,则不可用人对万物之办法,以人与人大抵体力、智识无大高下,其不同者教育程度足不足而已。故凡人类均可以通人类之感情、知识;且人类生性乃社会互助所成,人最初即有家族生活,如夫妇、父母、子女、兄弟之简单集团,在此种共同生活中:有感情,有谅解,有思想知识,而有人对人类之文化,故不同于人对万物之文化,其基本乃为人类情意调适之伦理道德,而后可以成社会国家而至于世界;故人类文化,乃人类心理上之情感理性相通处所引起之一种人类道德。由有慈孝友恭,乃至向国族而有忠义,对世界而有博爱和平,即人类对人类之文化本质。故用于政治之组织,法律之设施,亦须以此为本。凡此人情、伦理、政治、法律种种人对人之文化,至今西洋以科学方法而研究之,遂有社会科学,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组织等。然其社会科学,较自然科学迟且幼稚,故西洋虽有社会科学,然未完成人对人类最出色之文化;故言及此种文化,反应特别注重中国文化。尤其自周、孔以后,成为中国最主要之文化者,即于此人对人类之文化,察之深,体之切,自伦理道德而至政教礼法;故中国文化之特色,可为人对人文化之代表。虽社会形式以时而异,古为君主政治,生活为农业、手工业,今为民主政治,生活乃机器工业,然人对人之文化态度,仍以中国者为适当。孔子曾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以道德礼乐为人类对人类之基本文化;人对人之刑政虽不可免,仅居辅佐之地位,以优秀之人类,必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乃能安适。由此种关系言之,故人类对人类之文化,以中国最相宜。设或养成了人对万物之习惯心理,不知不觉间用之以对人,乃成今日法西斯之办法:如希特勒自以为是人类立法者,彼竟将一切人类支配于手掌中,其思想乃以人对万物之办法对人类,故有今日之强横霸道而惨酷之战争,以为一切均可以武力克服。而中国则本人情而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此西洋文化之为害今日世界者,必须要中国文化纠正之,而引其至于至善。
第三、为人对各自的文化:人亦自然物之一,人对各自之文化,亦任何时代、国家所均有,如解除自己饥寒的衣食,及为自己生存要求通力合作之社会、国家等;但由此发动出来的改造对象,在于万物、众人,故仍为人对物、人对人的文化。至如各人但为充实自己的知识而求知识,并非求生活或名位、权利,此始为各人对自己者。又如体育、固有为国家、社会之利益的,然亦有只求自身之强健的,亦可谓其为对于自己者;逮其有专进之造就,乃可为人类之模范,而有利于众人。又如道德,常人以为对于社会始有道德,但人非仅对国家、家族有道德,即对自己亦有道德:对自己之品格、行为,改造善良,将粗暴者去之,而崇高自己人格,完成自己品行,自此种意义上言,即非通常之道德,故有一种精神道德,精神人格。人生于世仅数十年,故必须有一种功名、事业,然后可传于世界人类,如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然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一旦地球坏灭时,人类之功绩最后亦归坏灭,故从崇高人格发展自己精神之极者,必有一种宗教之归宿,达于无生无灭、无始无终、至真至美、无所不通、无所不在的人生宇宙之根本。宗教目标,就是要使人类之精神与此相合,能至此、则人生之意义始可以无穷无限量,而成人类最高之价值。若人常思人生并非为他人而服务,乃在自求人生最高之价值,即发生宗教之信仰。自哲学方面言,或自宇宙出发,或自人生出发,统言之,皆在达到最通遍之根本。其与宗教不同处,乃哲学以推理的思维力量,完满理解人生价值与意义。教育固可为造就国家人才而设,然古圣贤以教育自己而成美德,则全宇宙即为自己学校,而完成美德之人格。故宗教、哲学、教育,均可为对自己完成自己之文化。若以世界各国言,印度注重此人对各自之文化;中国虽亦有对各自及万物二种,然特点在对人类;故印度特点在对各自的,亦有其他二种。
佛学之出发点是科学态度,以其由现实之人生宇宙而出发,佛典谓之众生世界,即现实而无限量,其义亦有非仅人类目光之所及者,故云众生无尽,世界无边;以此众生世界为根基,故其讲明众生世界处,科学发达反可证明佛学。然佛学非止科学,以其追究到最根本最澈底,无论自何物讲──如一花一叶──,均自其本身而达到其根本圆满,故可谓之科学的哲学。但还不仅思想达到即止,而知其一切均为因缘生果变化,有不断之改造,可以向上发达到究竟,故言“一切众生,均有佛性”;自各个人发挥其本性,而可以发达到最完美之智德,如佛陀是也。其所以能至佛果者,以释迦等已有此种事实上之成就及证实也,故可为吾人信仰所向之伟大宗教。以基以科学,而持以哲学,故亦为最理智之宗教。印度及世界各宗教、哲学,均有相近处,而可为人类对自己最完美之文化,即为佛学;故佛学在世界文化之位置,即为人对自己文化之代表。此乃最根本的文化,所以人对物之文化与人对人之文化,均末臻美善者,以人本身未完善故。语云:“人穷反本”,以各人均未美满完善,故其知识思想有错误,对一切均有误解,善者认为恶,遂有不善之行,若要人对万物及人对人类文化完好,必需人对于自己之道德修养、思想行为深深改造,始可以使世界至于美善。此依佛法之理,若能信解而进为笃行,由守戒乃至禅定,般若功深,则可去错误思想而舍不善行,发挥人类真正智慧,洞明宇宙真相,则由人对自己改造完善,而便对万物、同类均进于美满。
二、佛学与中国固有文化 此指西洋文化未入中国前之文化:虽衣食及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习惯等,均为文化,而此处所云中国文化,则偏重于文艺、文学、哲学、道德等以言;故今言佛学与中国固有文化,亦于此范围内言。且就文化特殊性言,亦即在此文学、哲学等文化。由此以观中国文化,首即周、秦诸子:汉武帝前,未独尊儒术而罢斥百家时,如孔、孟诸人,亦即诸子之一,故总称之为周、秦诸子,包括孔、孟、老、庄、墨、荀及名家、法家等,均称诸子学说。孔子删订六经,其弟子作记,故孔子虽有集古代文化大成之地位,但在当时仍与诸子并行。推本溯源而称周、秦诸子者,以其于古代综合整理,而又各有特殊发挥;此时期,乃成中国文化最精彩之时。次魏、晋到隋、唐,佛学逐渐发达完成,此时之佛学入中国者,已成为适合于中国文化者,故隋、唐乃印度佛学思想入中国而又融合成中国佛学思想之时也。当时至有十四宗之多,有讲一切有,有讲一切空,有讲唯识,有讲唯性,其各标胜义,势且突过周、秦诸子;其后最流行者,为法华、华严、禅宗及净土四宗,此四宗乃调合适应中国之思想而传至今日者。其在隋唐时,受印度佛学渗入已有六七百年,至此四宗乃成中国佛学而为中国固有文化之要素;而诸子及佛学,遂为中国固有文化二导源力。再次、为汉、清经学:清人讲汉学,亦即经学,以诸子一部份,至汉成为归宗于儒之经学。清时遂有反宋明理学而标榜汉学者,清代汉学之发达,甚或超过汉人,至俞曲园、孙诒让等又讲到诸子,于是又归到诸子之学。此汉清经学,属于周、秦诸子中的儒家者。再次至于文艺,汉前有诗、骚等,至宋、元、明有词曲等。然汉、唐时代,国极富裕,民族精神亦发达,故其文艺亦发挥广大,于是古代文学至汉而综合集成,将周、秦之文化统一而融冶之,故诸子流而有各种文艺,如汉之三都赋等之富丽。魏、晋六朝后之文艺,不仅源于诸子,而更多源于佛学,唐之文艺,于佛学不仅名词甚多,即意义亦无所不存。故汉、唐文艺,足为中国文化之一辉皇硕果。最后、说到宋明理学,不仅儒家而兼有道家、佛家成分,尤其是禅宗。因禅宗五代后特昌盛,当时人多以禅宗代表佛教,禅宗乃专讲形而上学者;当时影响于全国思想界甚深,事必求其始初,遂使当时思想家不得不入禅宗而求一立足地;于是道家、儒家均不得不以此而有形而上的追究及静坐等。然儒者仍以世间伦理为其立身处世,乃成宋明理学。陆象山、王阳明之流,益近禅宗;由此可见佛学在中国文化之关系也。
三、佛学与新中国新世界文化 今之三民主义新中国文化,其中仍含有固有文化,而又迎头追上之近代西洋文化。然如近来大战,乃用人对万物之态度以对人类所演成,故渴望世界人类永久和平,即为新世界文化。虽包括各种思想,然中国文化所重之人生道德,最可当新世界文化之选。人生道德,虽非佛学之特点,然佛学中固有完善之人生道德。佛学先看人生为一种因缘和合、业果演变、生灭相续而现实之人生,虽仅几十年,自其因果观之,则各有前因后果,推而究之,人生乃无始无终。以此理而得知:今之因,乃将来之果。故自佛法观,人生直下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以人生各有家族、人类社会、国家、地球、日光之关系,故人生一日之生存,其生存之缘无量无边,故人生亦无量无边。最内之实在我为何?则无其物。故反之则内无固定之我,推之则外无离人之物,如此的人生,其意义何等丰富!更可以见到宇宙一切万物变化中,人生为最富有自由之力量者,其价值最高最重。故对于人生道德,在佛法中基本者,即杀、盗、淫、妄、酒之五戒;能持此五戒而扩充为十善,乃俱备真正人生之道德,世界乃成为一种真正和平发达进步之世界。中国古时佛教,对此点不甚提倡者,乃避免与儒教之冲突,故侧重到后世去了。今则对于佛教之做人道德,应特别注重。由此进一步,则应发大乘心,修菩萨行。中国古时佛理虽是大乘,而行为则近小乘;然则今日佛学对中国、对世界,应在大乘菩萨心行,即大慈大悲救人救众生心行。此依普遍无限之众生世界,发普遍无限慈悲心,行种种方便,拔除苦本,施与安乐。自佛法言,有慈悲而无方便,则不可通行,故方便乃明达事理而身体力行之也。其实行之人即菩萨,菩即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之无上大觉;菩提萨埵,即有志成无上大觉之众生,萨埵即众生也。本大慈大悲心而行种种方便,即菩萨行的六度、四摄。六度即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从普利益众生而得自己之利益。四摄即布施、利行、同事、爱语,此四种在使众生能接近得益。
由大乘菩萨心而修者,其所法者上、易得其中,不惟于人生道德自能力行,且即可通无穷之进步,即大乘菩萨行也。(程心勉记)(见海潮音二十五卷五、六期)
猜你喜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四卷·马鸣 绝余编序·智旭 卷第一·箬庵通问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七十二·佚名 居士分灯录卷上·朱时恩 刻支那福州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后序·为霖道霈 卷之一·牧云通门 卷一百一十五·佚名 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太虚 不可计品第十一·佚名 散华品第二十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七·玄奘 学五眼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