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百三十四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十年。乙丑。二月。癸卯朔。以散秩大臣恒禄为正红旗汉军副都统。  

○铸给河南彰德府粮捕兼管河务通判关防。从河南巡抚硕色请也。  

○甲辰。遣官祭先医之神。  

○乙巳。谕军机大臣。据此次夷使哈柳口奏。有进藏熬茶之人。由藏回巢。颇罗鼐办给牲畜路费。不甚妥协。大概是仍念拉藏汗旧讐。是以如此等语。又噶尔丹策零奏请贤能喇嘛一事。朕已降旨。西藏之人。皆不愿去此事颇罗鼐亦曾奏及。喇嘛皆不愿去。朕难以强派。准噶尔人等。与颇罗鼐不睦之处。业已显露。今虽无事。不可不豫为之备。着传谕驻藏副都统傅清。令其密饬颇罗鼐。务使留心。有应如何防范豫备之处。详慎办理。  

○军机大臣议覆、广州将军策楞、副都统安华奏、广州驻防。请照闽省例。添设水师营。查粤东滨海。首重舟师。现在驻防披甲。皆未熟悉洋面情形。并有一经泛海。畏怯不能坐立者。何以责其哨捕。应如所请添设。仍令该将军会同该抚。将各事宜妥议具题。从之。  

○又议覆四川巡抚纪山奏、打箭炉至蓝墩一带塘站。令打箭炉同知。阜和营游击。每年春秋二季。轮流稽察。查川省文武大员。各有职守。未便远离。自应就近责成该同知、游击。但定以春秋二季轮流稽察。亦虑旷时废事。今酌令初次照依所请。嗣后每年秋季。轮流稽察一次。从之。  

○吏部议准、浙江巡抚兼管盐政常安疏称。崇明盐务。从前责成县丞巡查。今既设巡盐大使专缺。应悉归管理。仍听地方官统辖。从之。  

○建江西饶州府同知衙署。从江西巡抚塞楞额请也。  

○丙午。谕、本月十三日。朕前往马兰峪。恭谒祖陵。所有应行事宜。着各衙门先期备办。  

○户部议准、奉天将军达勒当阿奏、开采乌苏里、绥芬、参山人夫。领票出口。于收参时。或缺额脱逃无可着追。且距盛京路远。口粮难运。嗣后每票除交官正数外。所有商参六两。以二两作办事官员、及设局放卡公用。一两赏给刨夫保人。余三两作开刨资本。将动支奉天银粮资助之例停止。从之。  

○丁未。祭先师孔子。遣諴亲王允秘行礼。  

○军机大臣议覆、云南总督张允随奏、备边官兵留彻事宜。一、从前夷贼攻逼都竜。调赴开化协防之临元镇、广罗协官兵六百名。久戍劳费。且水土恶毒。时生疾病。请于乾隆十年春瘴未兴以前。全行彻回。其开化沿边各隘。自应酌拨巡防。查开镇马白汛。原设兵一百五十二名。又三营公拨巡防兵五十名。请于开镇存城兵内。添拨兵九十八名。令开镇左右两营游击。按季轮流防堵。一、牛羊汛接连之磨山、马达、桂皮树、上下藤桥、猺人寨。在在紧要。又者囊矿厂。逼近交阯。此数处烟瘴俱重。请于原设兵一百七十七名外。添拨开化存城兵一百五十三名。分布各处。令中营守备。选服习水土者。更番巡哨。又天生桥、牛羊坪、二处。边瘴最重。亦请于原设兵十六名外。将开镇添拨马白牛羊二汛兵内。选服习水土者。每处十名。协同更番会哨。仍令开镇中左二营守备。轮替巡防。一、坝洒八寨等汛。均系沿江烟瘴。惟土着之兵。可以耐久。请添募兵五十六名。即于三营兵内。遇缺陆续充补。分派前往。一、前项添拨兵丁。并领兵各员。俱自镇城派往。远驻瘴地。实与出兵无异。请加恩照贴防之例。各给盐菜口粮。一、原调协防马白等处、土练兵三百四十名。请留一百七十名。于新现坝洒大坝等处。协同汛兵防守。俟交地宁静全彻。一、都竜厂民、渐次复业。请于彻回临广官兵之日为始。照旧于马白口收税。但贸易人少。课难足额。饬令该管同知。尽收尽解。至商旅往来。责成该同知严加盘诘。给牌验放。以上各条。均应如所请。从之。  

○户部议准、湖南巡抚蒋溥疏称。宝庆府属之笋牙、陂头、和尚桥、三处。皆山僻小径。商贾罕到。税银四百三十两零。节年多不足额。应裁。将税银归蓼溪等五处口岸徵收。从之。  

○移江南青浦县董漕县丞、驻七宝镇。从江苏巡抚陈大受请也。  

○戊申。祭大社大稷。遣慎郡王允禧恭代行礼。  

○谕、向来各省乡试磨勘。不过虚应故事。去年朕特派大臣。将覆试卷。精加磨勘。而各省主考学政。遂致皆罹参罚。此固若辈平日不肯实心。玩愒成习。罪有应得。而朕念伊等。俱系寒素之员。原藉俸银养赡。若领俸之日。全行扣除。用度难免拮据。着将罚俸一年者。展限三年扣除。其多寡不齐者。均照此计之。今当春季领俸之时。该部即遵谕行。  

○奉恩将军宗室旭昇病休。以其子书伯袭职。  

○己酉。谕、朕此次恭谒祖陵。着庄亲王、平郡王、大学士张廷玉、尚书公讷亲。在京总理。  

○又谕、上年浙江严衢所属地方。被水歉收。朕已谕总督马尔泰、巡抚常安等。加意赈恤。务使穷民不至乏食。随据马尔泰、常安、奏称。已将被灾民人。一一确查。分别极贫次贫。核实散给米粮。并加添折赈米价。穷民不致失所。朕心稍慰。但朕闻得淳安、建德、常山、开化、四县。田庐俱被冲淹。非别处被灾可比。又绍兴府属之诸暨。山阴县之天乐乡。及萧山县湖南一带地方。田内现今存水。不能栽种春花。民情仍属拮据。以上诸处。着于三月内。再加赈一月、以接济之。该部可即速行文该督抚遵谕办理。  

○户部议覆、漕运总督顾琮疏称。各省截漕。仍徵漕耗。其折徵之年。除山东、湖北、二省。照旧徵收外。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省俱令免徵。而湖南一省养廉等项。在二耗米变价内动支。查漕粮虽经截留。尚有各需款项。自应徵收漕耗。至折徵年分。浙江、江西、河南、漕银起解。在在需费。若令免徵漕耗。势必借别项开销。再、湖南二耗米。亦非漕耗银米可比。未便抵作养廉等项。应令该督因时调剂。妥议具题。从之。  

○礼部题、朝鲜国王李昑、遣使表贺万寿、冬至、元旦、三大节。及进岁贡方物。赏赉筵宴如例。  

○移直隶蠡县莲子口县丞、驻长村。从直隶总督高斌请也。  

○旌表守正捐躯福建安溪县民陈左妻吴氏。  

○庚戌。礼部疏请。八旗满洲蒙古繙译会试。与文会试合。为一场。除阅卷大臣。届期奏派外。所有受卷收掌、弥封、誊录、四所官。应照例咨取内阁中书、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各属官员到部。开列具题。至举子坐号。人数众多。满洲在东文场。蒙古在西文场。毋庸拘定三人编立一号。誊录仍于各部院笔帖式内选用。从之。  

○辛亥。上幸内右门直庐。视大学士鄂尔泰疾。  

○兵部议恤、兰阳汛埽土蛰陷、随水漂没之旗牌陈秉义、守兵王宣、张焕、姚成、匡自有、堡夫刘世荦、等六名。照阵亡步兵例。各赏银五十两。民夫王乃儿、傅志儿、二名。照军功二等伤例。各赏银二十五两。仍致祭。从之。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范璨奏、御史彭肇洙奏请。岁终令户刑二部。将各省旱涝丰歉。及命盗案件多寡。汇摺入奏。业蒙准行。窃思旱涝丰歉。每年按省分注。固可见民生之休戚。察调剂之当否。至以命盗案件多寡。殿最各省大吏。州县咸谓案牍纷繁。关系上司政绩。势必草率了事。而黠猾之吏。巧为弥缝。势必抑勒隐匿。请行令直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平时豫为劝戒。遇事不可宽贷。化暴安良。实有裨益。得旨、所奏亦是。该部知道。  

○壬子。上诣雍和宫行礼。  

○兵部议覆、署湖广总督鄂弥达奏、楚省内地副参。调补实难其选。请于参将游击内。有熟识苗情者。豫行保举。遇苗疆副将缺出。内地无合例之员。开列请旨拣放。参将候部掣补。查楚省副将七缺。参将三缺。向例定为调补。遗缺仍归部推。若尽用保举人员。升途有碍。应令该督、择系苗疆紧要者。改为二三题缺。以便豫保人员掣补。从之。  

○癸丑。孝康章皇后忌辰。遣官祭孝陵。  

○大学士等议覆、湖北巡抚晏斯盛奏称。钱法关系民用。谨就本省情形。酌陈事宜。一、奸民私剪钱边。案破累累。亟宜及时严禁行使。此外砂板锤扁古钱。及铅铁钱。俟相机查禁。一、民间质当。多系零星。不能禁其使钱。惟价在三五两以上者。当给本色。取赎在二三两以上者。亦照本色交还。一、粜买粮食。令汉口等镇。自二三石以上。及四川湖南本省大小各船。自成石以上。用银交易。船过关汛。即行严查。除日用盘费外。不准携带多钱。以上三条。均应如所请至称各当积钱至十串以上者。随令兑给钱铺诚恐小民待质者多。存不敷出。尚非尽善之策。应令该抚、会同湖广总督鄂弥达。将该省大小当铺。按照每日所出钱文多寡。遵照京师之例。酌定数目。妥协办理。得旨奏内事情。着鄂弥达、晏斯盛、妥协实力为之。余依议。  

○军机大臣会同额驸策凌议覆、署定边副将军参赞大臣拉布敦奏称。布尔吉、推河。在哈玛尔沙扎海卡座以外。其地在阿尔台山梁之外。现有额鲁特宰桑额勒慎、等十余户居住。布延图河源四水总会处、与得里衮、托尔本诺尔、三处、俱在阿尔台山梁之内。现有乌梁海、得木齐、扎木禅、等十余户居住。据云游牧处雪大。暂时寄居。俟春融雪释。即行移去。业已密劄两处坐卡侍卫。并邻近坐卡侍卫。严行防范等语。查额鲁特、乌梁海等。皆准噶尔部人。或因避雪来寻水草。似无他故。但屡向内地卡座近处居住。日久未免生事。现当夷使在京。应面谕以守定界址。毋许任意游牧。令其回告噶尔丹策零。即行彻回。再、夷使请安进贡。非贸易之年。不准带货。此次哈柳违例携带货物。现奉恩旨。姑准赴肃贸易。亦应俟使臣回巢之日申饬。下次不准复带。从之。  

○吏部等部议覆、福建学政吴嗣爵奏、司铎职关训迪。不宜悬缺。请于补授具题后。即行发凭。令该督抚檄催到省。考验赴任。其远省例不由部发凭者。亦令依限赴任。稽延、分别核参。又教职会试下第。限揭晓后五日。赴部领照起程。仍令该抚将回任日期。报部查核。均应如所请。行各省一体办理。从之。  

○兵部疏请、补授福建漳州镇总兵、浙江定海镇总兵、各员缺。得旨、福建漳州总兵官员缺。甚属紧要。着该督于通省总兵内拣选调补。所遗员缺。着王之琳补授。陈鸣夏、补授浙江定海镇总兵官。  

○以通政使敷文、为盛京兵部侍郎。  

○以宗人府理事官宗室功宜布、为正白旗满洲副都统。  

○甲寅。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幸圆明园。  

○御正大光明殿。赐准噶尔夷使哈柳等食。谕曰。朕明日起程谒陵。俟回銮令汝等朝见。恐误汝等行期。故于今日召见汝等。今天时渐暖。汝等整装完备。即可起程归国。不必候朕回銮也。汝台吉奏请之事。可行则准行。无例不可行者。则不准行。朕惟准情酌理。初无成见。汝等谨记朕谕旨。归告噶尔丹策零。在途谨慎行走。随赐银两缎布有差。  

○敕谕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零。尔奏称前往西藏诵经人等。蒙恩赏给牲畜口粮。成全诵经之事。不胜欢欣。并请于土伯特、赏给善于经咒喇嘛数人。令经咒之教。可垂久远。推广不绝等语。尔尊崇佛道。因立法性教。欲请西藏喇嘛。实一善事。朕观奏内。辞意敬顺恳切。甚属可嘉。但去年尔使臣进藏熬茶。已向郡王颇罗鼐求请喇嘛。彼地喇嘛、因念尔等曾在藏内骚扰。不愿前往。故颇罗鼐托言无大皇帝旨意。并未发往。亦曾经颇罗鼐具奏。今尔使臣哈柳口奏。颇罗鼐仍念拉藏汗之讐。于尔等进藏熬茶人、牲畜路费。并未支给妥协。由此观之。尔等两地相疑。未忘旧事。朕为大君。不分内外。视群生如一体。抚恤仁爱。即佛道亦以安抚众生为要。众喇嘛皆系佛门弟子。伊第既不情愿。朕勒令前往可乎。即使降旨。令发给尔等喇嘛。伊等亦未必肯发给贤能者。此后尔等又不免藉为口实。反生怨望。颇罗鼐系僻处远地之人。准噶尔亦系僻处远地之人。尔等彼此互有违言。朕岂可偏听。遽罪颇罗鼐乎。尔等地方亦有喇嘛。岂无一善于经咒者。且敬佛广教。只在于心。亦不必专凭经咒。何必求诸他人。此事朕不必降旨。令特敕付使臣哈柳赍回。尔其善体朕意。随敕赐各色缎十端。蟒缎妆缎各八端。玻璃磁器各八事。  

○上还宫。  

○谕、嗣后皇贵妃贵妃仪仗内。红缎曲柄伞。着改用金黄色。妃嫔仪仗内。着添用红缎曲柄伞一柄。  

○兵部议覆、巡视台湾给事中六十七奏、更定台郡营弁事宜。一、调台武职。接劄后多有迁延。兼遇督提调考等事。仍回内地。在台不及岁余。兵将尚未熟悉。焉能责其训练。请以到台日起俸接算。一、台兵拔补陆路外委。俟其交代。回至内地。仍降目兵。亦于体制未协。请照水师之例。事故缺出。就台兵拔补。期满缺出。与内地外委对调。均应如所请。从之。  

○刑部奏、热审人犯。轻罪照例分别减免。其斩绞重犯内。或有情罪可矜可疑者。臣部会同都察院、大理寺、另行具奏请旨。倘内外谳狱衙门。有故意迟延。恣行奸弊。或人犯妄希巧脱者。本犯不准减等。官员严加治罪。从之。  

○补行江西省、乾隆七年分军政。年老官一员。才力不及官一员。分别处分如例。  

○拨湖南城步县蓬桐、栏牛、二峝、苗民、归江头巡检、芙城峝苗民、归典史管辖。从署湖广总督鄂弥达请也。  

○乙卯。上起銮谒东陵。  

○是日。驻跸烟郊。  

○丙辰。驻跸白涧。  

○丁巳。礼部奏、乾隆九年顺天乡试。经步军统领、顺天府府尹、奏请。外场巡察御史。先期前往贡院大门外驻宿。搜查运送之供给。及进院之夫役。与主考、同考监试、提调、副都统、内外帘执事各官、之随从铺陈等项。以杜执事人役、代士子怀挟之弊。业蒙准行。窃思乡会试事同一体。且今年会试。合八旗满洲蒙古繙译为一场。事务较繁。请于巡察外场御史外。添派数员。协同稽察。从之。  

○是日。驻跸桃花寺。  

卷之二百三十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四·李延寿
  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脱脱
  ◎持逆案·陈贞慧
  ◎计迎立·陈贞慧
  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蔡东藩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五·乾隆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第一一七详光绪六年二月十三日一一三○八-一四·佚名
  目录·祁韵士
  建安王刘休仁传·李延寿
  白居易传·刘昫
  纥石烈志宁传·脱脱
  何瑭传·张廷玉
  梁纪十二 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癸丑、533)·司马光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雍正上谕 一、本朝子民严鸿逵追随吕留良效颦狂吠,谩·雍正

      【原文】  上谕:浙江逆贼吕留良,凶顽梗化,肆为诬谤,极尽悖逆,乃其逆徒严鸿逵者,狂暴狠戾,气类相同。意见吻合,实为吕留良之羽翼,推尊诵法,备述其遗言绪论,又从而恢张扬厉,以附益之,其词有较吕留良为尤甚者。夫吕留良以本朝之

  • 第八十三回 应电召辫帅作调人 撤国会军官甘副署·蔡东藩

      却说督军团递入呈文,待了两日,未见批答下来,料知黎总统不肯照允,遂向总理处告辞,陆续出京。行到天津,复在督军曹锟署内,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适徐州张勋,亦有密电到津,邀各军长等同赴徐州,各军长又复南下,与张辫帅晤谈竟夕,彼

  • 第四十五回 袭临淄郦生受祸 破龙且韩信称王·黄士衡

    话说韩信听从蒯彻之言,引兵渡过黄河,乘着齐军无备,掩旗息鼓,直到历下。韩信发下命令:“命灌婴领兵二万人,往攻华无伤营寨;命曹参领兵二万人,往攻田解营寨。”韩信自领大军,随后接应。二人奉命,各领兵队前进。将近齐营,华无伤、田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闰十一月辛巳朔大学士王锡爵题今日 皇上手札谕元辅前者朕以卿面见苦请预教册立朕已亲允况今春有旨少俟待嫡且朕不老又无重疾其册立还少候旨行且着于明春行预教出阁礼朕又思皇长子皇三子龄岁相等今欲一并

  • 卷之一千二百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佚名

    第十六册 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天聪三年己巳正月十二日,自蒙古厄鲁特部来归之贝勒明安之子昂坤达尔汉和绍齐病故。时天聪汗亲往吊唁,以所服之美裘,赐己故之昂坤达尔汉和绍齐服之,临丧恸哭。贝勒明安劝曰:“丧为汗之人,

  • 提要·钱时

    【臣】等谨案两汉笔记十二卷宋钱时撰时有融堂书解已着録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熈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劄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于其下前一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

  • 古史考·章宗源

    先秦已前,佚事惟见于《世本》,后世捃摭子传为书,有《三皇本纪》及《路史》,《通鉴外纪》诸书皆滥觞于蜀人谯周,周书久之与《世本》俱亡,苏氏辙,金氏履祥之反行于世,益无足观矣!余尝惜绎史,尚史搜罗古书之不精不备,欲为尚书翼传,以

  • 第三节 服 饰·吕思勉

    隋、唐之世,为胡化与中国旧俗渐相融合之时。隋文帝尽革胡服,已见第二章第一节。其时高昌慕化,请解辫,已见第二章第五节。服制之定也,开皇三年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染干朝见,慕之,请袭冠冕。帝不许。明日,复率其下拜表固请

  • 卷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九十四礼部五十三丧葬国初武臣亡殁朝廷念其勲劳赙恤之典特从优厚具见诸司职掌其後渐爲限制今并文臣恤典竝着於後而外夷官员亦附焉诸司职掌一优给则例凡阵亡失?伤故渰没者全支边远守御出征并出海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七·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心意自在义利圆满。持戒清净安住律仪。彼此希求无烦恼障。意地支分寂静止息。此名色相。五蕴为性。如是心等欲求无诤。福德善利寂然圆满。如是

  • 卷第四(初诵之四)·佚名

    十诵律卷第四(初诵之四)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十三僧残法之余(并二不定法)佛在拘睒弥国。尔时长老阐那。多有知识。国王夫人王子大臣将帅官属。以多知识故。伐他神树作大房舍。是树多人所识。多人所用。诸居士嫌恨

  • 卷五十五·性音

    宗鉴法林卷五十五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一世 吉州青原行思弘济禅师(六祖能嗣) 初参六祖。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师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 东苑镜云

  • 清江三孔集·孔文仲

    四十卷。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临江(今江西清江等地)守王编。孔文仲字经父,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嘉祐六年(1061)进士。官中书舍人。孔武仲字常父。嘉祐八年(1063)进士。官礼部侍郎。孔平仲字毅父。治平二年(10

  • 临川文钞·王安石

    十六卷。宋王安石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

  • 过去的生命·周作人

    现代新诗集。周作人著。 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1月初版。列为“苦雨斋小书”之五。1930年4月再版。书前有作者《序》。内收1919年至1923年间创作的新诗26题34首(其中20题27首曾收入8人诗合集《雪朝》第二集)、散文2篇。

  • 四十二章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迦叶摩腾(梵Ka^s/yapama^tan%ga )、竺法兰(梵Dharmaraks!a )共译。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