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
──二十七年冬在重庆长安寺佛学社讲── 一 引发 二 佛教最要的一法 三 中国急需的一事 四 结成
一 引发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所以提出这个题目来讲的因由,不能不先说一下:中国自有佛教以来已经有一千九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悠久底时间,佛教底传播广泛而且深到;无论大都闹市或穷乡僻壤都有著代表佛教的寺院僧尼,而信仰佛教者也各种各类的人都有,如历代的贤君、良臣、仁人、志士乃至村落间的愚夫、愚妇,多以佛教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在这样复杂的人们来信仰佛教,当然有对于佛教的认识是很馍糊的;有些佛法的信仰是不澈厎的;即有一二贤哲之士谈空说有,然往往对于佛法执其一偏之见,亦多未能握得一要义以贯通一切。所以、今天要提出佛教最要底一法来讨究。复次、中国近三四十年,差不多都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里过生活,到今日已到国难最严重底阶段。茌这样的局面下亟欲救济,当然要先团结人心,以政治、军备为急务,然若从这深重的灾难而推其根源,则国民心理的安否,尤其是最紧要的一件事。近数十年国民心理上已失了安心立命之道,成了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趋势,而目前中国正本清源的办法,就是如何使民心有所依归。所以从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又推论到中国急需的一事。
二 佛教最要的一法
一、怎样叫做最要 最要的定义,从佛教里面讲,就是说:若有了此一法,便显然是佛教底教法;若信仰这一法,也便显然是信仰佛教。反面来说:就是离开这一法,就不是佛教,或就非是信仰佛教。还有、因为这一法在其他底学术宗教中,有的根本没有讲到,纵使有些讲到,然其理不能充分建立,故此一法唯有佛教能完全成立。
二、批评所不是 在伟大的佛教教法内选择最重要的一法,本是不很容易的。前月在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及重庆佛学社曾提出这个问题讨论过,当时有人说道:佛教最要的一法是“菩提心”。一往的看来,固然佛法的功德皆从菩提心发生,但是、菩提心乃大乘佛法所必要,小乘或人天二乘就不一定需要,故不极成。有的说道:“信心”是佛教最要的一法。本来、要成为一个佛教徒,最低限度对于佛教须有信仰心;可是信心不限于佛教,仅举信心,显然不能就表明佛教。于是有人在信心上再加一“正”字,表示佛教是“正信”,不是通于他教的信心。然而正信、抑非正信,究竟应用何种标准来判定呢?其他宗教徒,何尝不是以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为正信呢?有人说道:“戒”是佛教最要的一法。戒之一法,五乘都有;从修行上、戒也的确很重要。可是没有受戒的人,如果受三皈也可为佛教徒;而且世间一般学者,也可以对佛教作客观的研究,以谈何者为佛教,所以单以戒来范围,就未免太狭小了。同时、别种宗教等也各有其戒条,则又未免太广了。有人说道:“定”是佛教最要的一法。从佛教修持的历程上说,要想超出欲界或世间,固必须与定心相应的。然佛法的欲界人天乘,即不必有定,可知佛教亦不必有定心;何况外道亦有定心的?假使说“定心”就是佛教,那么、外道有定心,也可以是佛教了。有人说道:“慧”是佛教最要的一法。但慧有广狭之分:广则世间宗教、学术都是智慧的结晶;了解佛教底教义,固然亦需要智慧,然有智慧不必就是佛教。狭则智慧即指般若而言,以了知一切法空无我性的般若为智慧,此种智慧是出世间破无明断烦恼所必需;然佛教通于世间出世间,单就世间佛教来说,就不必定有般若底智慧了。有人说道:“涅槃”是佛教最要的一法。涅槃的含义及种类很多,最普通的解释,就是指己了生死流转的解脱果而言。从出世法的方面说,涅槃确是根本要法;但是从人天二乘来说,就不一定是最要了。有人说道:“空无我”是佛教最要的一法。空无我本来是佛教说明一切法的共通性,要破无明、断烦恼,先须了知一切法空无我性;然不知空无我性,亦可修学佛教的人天善法。
有人说道:“无常”是佛教最要的一法。无常义通世出世间法,所谓“诸行无常”,亦是佛教最重要的观念;可是佛法中有立一切法常住宗的,也有说“常”与“无常”都是边见的,这可见仅说无常亦非尽然了。有人主张:“缘生”、“缘起”是佛教最要底一法。因缘所生法原是通五乘共法。缘起有广狭之分:广义言之,托缘现起皆可谓之“缘起”;从狭义来说:即的指十二缘起而言。广义的“缘生”、“缘起”,有如通途所言因果。无论那一种现象,都可以用因果意义来说明,佛所说十因、四缘、五果,亦皆从因果分析说。科学所立之公例,逻辑所立“同一律”、“矛盾律”、“拒中律”、“充足理由律”,亦从因果观念而产生。因此、单讲普泛的因果,究竟未完具上面所言之最要义。
三、指定所是 此间所谓佛教最要的一法,就是从广泛因果中,指定十二缘起底异熟因果法以言;用浅显的名辞来说:就是“业报”。凡说明业报,既显然为佛教;信业报的亦显然必是佛教徒。业是一切善恶行为的通称,报是由业所引生底结果;有善的行为即引生好的结果,恶的行为就引生不好的结果;造有漏业即得有漏报,造无漏清净业即得无漏清净报。如不许业报,无业无报,一定不是佛教。佛教以执常无常等但为边见,独不信业报成大邪见。从整个佛教底教理说,惟有业报这一法,是适合上面所说“最要”底条件。换句话说:说有业报则显然是佛教,不说业报或不信业报即非是佛教。世间其他学术宗教有不许业报者,如主张自然而然,或主张宇宙万有皆为神所创造的;亦有虽讲到“业报”而不能成立的,如中国古书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语,好像有“业报”的意味。但是历史上许多例外的事实,如孔子弟子颜渊贤而贫夭;又盗跖作恶反得富贵寿考,这不是没有业报吗?假使说不报之本身亦可报之子孙,然如尧舜系古之贤君,其子不肖之极,其孙曾亦无所闻,这还有甚么业报呢?其他宗教也或有天堂、地狱之说,表面看来,好像亦有后世业报的意味。然稍究之,其说即不能成立。因为这般宗教说有一创造宇宙底主宰,这个主宰能创造支配人类及一切事物。这样一来,善人固由主宰所创造,恶人所发生坏的行为,仍由主宰所创造,个人的行为尽可不负任何责任。若尔、善恶行为既不须本人自己负责,已失了业报的义意。还有、执事物有固定实体及人等有神我灵魂,皆不能成立业报。因为既有固定实体,或神我、灵魂,即转来转去皆无变化;既无变化,即善恶业皆不能改造报体,尚何业报之可言?所以从上面看,报之一法,有些根本没有讲到;有些略略讲到,又不能自圆其说;真真把业报理论确实建立起来的,惟有佛教而已。佛教说明异熟因果,内容本极微细专门,非常人所能了解。不过异熟因果的普通意义,就是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此中前世非只一世,前世更有前世,前前即无始;此中后世亦非只一世,后世更有后世,后后即无终。因为众生底生命绵延不绝,所以业之受报亦强者先牵,无有定期。有现报,有后报,有暂时隐伏待机缘成熟才受报的,也有由相反的善业力把己有恶业克伏下来的。内容复杂,惟罗汉、菩萨与佛乃能穷知究竟。然理论上则人人皆可说得通,由此可知业报道理,惟有佛教能确立起来。
四、释难广成 业报、在佛教确能充分成立起来。不过、有人或许以为业报乃专从三世六道生死流转的有漏因果方面而言,佛的出世法就用不著讲业报。其实不然,世间有漏业固有有漏报,出世间无漏清净业亦有无漏清净报。六凡为有漏业报,四圣难道不是无漏果报吗?十二缘起固为有漏的流转业报,出生死、证涅槃,又难道不是无漏的还灭吗?何况假使不是三世、六道的有漏业报难解脱,吾人又何须依佛法发心修行、求菩提、涅槃呢?可知业报通世出世间,非但指有漏而言。有人或许以为业报是从世俗法言,佛教究竟胜义谛,乃在了达一切法空。如心经:“是故空中,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此诸法空义,为大乘佛教之要点,然若谓所明空义可拨去业报,则根本错误!以无业无报是恶取空,非佛教所说的真空。须知佛教讲空,正是说明众生及法没有固定不变的实我,惟其无固定之作者受者,乃可随各种业力而转变,所谓“毕竟无作无受者,于诸业报亦不亡”。讲空最澈底、莫过于龙树中论,龙树曾说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盖不明空性,法法皆固定不变,尚何因果之可言?可知讲空义,正所以明善恶因果悉可改转;转染成净,即建立三宝,故明无我无自性义,亦正所以成立业报之可转而已。讲空无性如离掉业报,与虚无外道断见何异?有的人或许以为佛教最精要的在明唯心、唯识,业报并非必要。殊不知佛教之说唯心唯识义,正为成立业报之理。因为外道执有固定之主宰,或神我造作万有,佛乃说三界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以破之。遣我法二执,说明一切法种子摄持于阿赖耶识,不起时仍无散失,异时异地仍可受报,净法熏习可培植无漏种子,然后才可证得无上菩提之果。讲唯识如离掉业报,与通途唯心哲学有何差别?又何须大乘唯识论呢?业报道理已略说过,可知从浅至深,由下至高,佛的教法皆不离此一法。今本此一法,进一步来讨论中国急需的一事。
三 中国急需的一事
一、急需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 上面说过,中国构成这样空前的国难,乃由于民族心理之先失安定。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民族巳失了文化的重心。我们知道民族生命的历程是取决于民族的历程;一个民族的生存,除了土地、主权、人民以外,差不多以“文化”为主要因素,所以一个民族生命的开展,依靠于某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民族文化有了重心,民族生命就不致衰乱。中国自汉朝罢黜百家专崇儒术以来,周、孔的儒家文化,差不多成为民族文化底重心;其他黄、老的道家文化,乃至墨、法、阴阳诸家文化,都附从在儒家文化的下面,或汇为道教;到了东汉,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而入隋、唐,佛教遂成为民间普遍的宗教信仰;然民族文化仍以儒家为主体,潜汇的道教文化、及传来的佛教文化,虽已盛行于当时农工商社会,成为一种风尚,然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级,固仍以儒教为骨干也。历六朝入隋、唐后,遂有儒、释、道三教区分鼎立,而释、道二教且有迁就儒家思想之趋势。赵宋以后,中国整个的民族,乃成为儒、道、佛三种文化底内分泌所渗透的民族,即所谓儒家文化,亦早受道、释底影响,其中内容已不尽是儒家的本真,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因为装饰门面,仍认儒教为中国正宗,斥释、老为异端,其实思想本身已含有释、道的血分,所谓“理学”,就是外儒内释或外儒内道底结晶品。清朝外族入治,仍依儒及释、道为文化重心,因为不如此,即不能安定下去。明末张、李之乱,清季洪、杨之变,都是不曾把握得此一民族文化重心底关系,以致立不住脚。然自五囗通商以来,中国渐成为与欧、美、亚各国间来往的一国,屡受屈辱以后,把从前那种鄙夷的看法,逐渐有羡慕模仿倾向。最初羡慕的在乎兵舰、枪炮,以为这是列强惟一的强处;从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更模仿法、政、农、工各方面;庚子之后,遂把中国本有政教底重心丧失殆尽了。辛亥革命以后,构成政权迭更,军阀割据的局面。至民国七八年,发生新文化运动之思潮,同时更有俄国式之共产革命思想的流传,社会现象皆陷入剧变状态。经上述重重改革变动之后,从前儒教为主的民族文化,已逐渐崩溃了!到了现在,急需再建一民族文化底重心。
二、演变成新儒家的不能 由各种新思潮与固有文化相摩擦,社会制度底改变,有识之士已逐渐注意到文化的重要,这是一种应有的趋势。但是如何再建文化底重心呢?有人以为自西汉以来,中国虽有黄、老的道家文化为骨干及墨、法诸家学说,然民族文化底重心,固早以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删订六经的儒家思想为主;至东汉经魏、晋入南北朝、隋、唐、释、道两家有相当的发展,然维持政权民心的仍以儒家思想为主。五代入宋,遂演成采取释、道精华的新儒家宋明理学。所以有人以从前底结果,推论今后当仍由吸收西洋学术工业文明,以构成一新儒家,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这种推想,比较一般专主恢复固有文化的,确是高明很多。但是我们要知道,宋明理学构成的新儒家体系,所以能维持下去,还是因为自汉以后中国社会仍以宗法的家族制度为基本。社会既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面,儒家文化的特点,即在家族中心的伦理道德,当然与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能相调适。所以佛教输入到唐、宋以后,僧尼寺院亦带有儒化的大家族意味。然而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与今欧、美等各国国际来往的一国,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乃至经济制度,时时在剧变适应之中,现代国家是合全民族力量所成的战斗团体,中国如果不改变旧的形态,就不能具备现代国家的条件,不配加入现代世界中。盖自产业革命厎结果,经济上已变成资本主义底社会;城市的发达,财富底集增,工商业底的兴盛和扩大,帝国主义之向外侵略,在在对于吾族文化底本身有绝大威胁,迥非宋、明时代所能比拟!所以从产业革命变成工业社会之后,已将从前家族分化,要想维持大家族制度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中国不想改成为现代国家则已,要想成为现代国家,则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已成过去,而家族伦理的儒化亦难复活。且就家族中心的社会底本身而论,其缺点亦甚多,最显著的,就是:一个人为家所累,不能把他的精力贡献于社会,因此埋没了许多天才。即有为国为民的举动,亦皆先以身家为重,须“行有余力”,乃能为及国群。等而下之,在反面又养成多数苟且依赖于家族亲故而生活的不健全分子,法律的不能严正,政治的不能廉明,强半乃因于此。中国往昔有赖家族的维系,然今后则必趋崩溃,而民族文化底重心,亦不再属儒家了。
三、全盘西化的不能 演变成新儒家既不可能,另有一部份人则主张全盘西化,并以西化即为现代化。我们知道现代化或西化的特征,有个人资本主义、或共产社会主义的两种国家。但是个人资本主义国家,由历史的演进看来,已渐趋崩溃途径;而共产社会生义国家,犹未有建设成功的把握。西化本身既有缺点,且中国没有近代科学工业生产力做基础,贸贸然主张西化;就西化的分野上说,中国究竟要用何种西化──个人资本主义呢?还是共产社会主义呢?都是很难决定的。此说全盘西化的不可能,当然不像“与古为徒”的先生们,主张中国固有文化是如何的“万能”似的,而抹煞别个民族文化的优点;但是也不像中国现在有些为了国家衰弱,如因噎废食地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对欧、美文化就盲目承受,而抹煞数千年先哲心力血汗所培积的文化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内在性,也都有他的历史地理因素,所以全盘西化是事实上做不到的。
四、确信业报到各自负责 演变成新儒家或全盘西化既均不能,我们便回溯到上面所讲佛教最要的业报一法。从业报所含的“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的最高原则:一、应用到政治方面,就可以养成自立的个人与爱国的公民。我们知道,中国到了现在,已处于存亡绝续之交!然这样空前的国难,一面固然是暴敌破坏非战公约,蔑视国际联盟,有意扰乱全世界的和平,对于中国侮辱所造成;可是从业报的道理看来,暴敌之所以敢打到我们领土来,何以不敢以对我之行动去对付英、美、法、德,我们亦必有自取之道。孟子说道:“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国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就是此意。这次执行神圣的民族抗战,我们必须全面持久以期于胜利,以保持国家之完全独立;可是从业报的道理看来,除了有健全的政治机构外,个人方面尤须深切反省,自力更生,养成为自立的个人与爱国的公民。惟有成为自立的个人与爱国的公民,才能除掉贪黩卑污依赖苟安的缺点,民族的意识才能强化起来!二、从业报的原理应用到学术方面,我觉得需要一种按照森严因果律的论理数理的训练,尽量发挥中国学术的优点,纠正补充其缺点,使中国学术永远存在,继续发展,只有改造,不会消灭,只有进步,不会衰退,必如是中国文化乃为活文化而非死文化,有世界性且有未来性。三、从业报底原理应用到宗教方面,觉得一神的宗教都不适合于现代思想,上帝的存在已被科学否定了;今后宗教、无疑地须具有理智的成分才能存在。佛教底教理,被世界学者公认为最富理智的产物,我们能从佛教业报的道理作为唯一的依归,则富于理智的专一信仰,也不难确立了。四、从业报的原理应用到道德的实践,则可贯通于功利、超功利之间,彻上彻下。中国传统的道德,重在动机不重结果。从前胶西王问于董仲舒曰:越王勾践用五大夫而霸中国,可谓仁乎?董子曰:仁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作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不许其仁。陈同甫日以王霸杂用、报仇雪耻为事,而朱晦庵说他日在利欲胶漆盆中。董、朱的意思,以为圣人之道,虽在患难困穷之中,要有覆天盖地、民胞物与的气概。我们祗要明明德以感化人群,不必分别人我,计较利害,而佛教的业报法则应用于道德,也可如此。确信业报善恶的行为,只问义不义,不问利不利,遇有颠沛患难之事,亦可逆来顺受,直下承当,不希望于将来,更不留恋于过去,只认定现实,把握现实,积极向是处善处前进;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均是此意。又以业报应用在道德底功利方面来说,有些好不好行为,可以得现前的果报;有些行为,虽然眼前得不到反应,但是只要你相信业报,不久的将来或后后的将来,仍然是要受报。以这样业报法成为正确的信仰,则但能行善行义必有充分的功利结果,可以使各人增加自己不少勇气,做到政治上、学术上、信仰上、道德上各各自负责任,以积极的提高个己,贡献人群,实行自利利他的弘愿。民族急需的一事,恐怕就在这一点吧!
四 结成
由佛教最要的业报一法,推论到中国急需重建民族文化重心的一事,在信业报以各自负责;其中间没有丝毫勉强粉饰的地方。这种认识,不消说在每一个佛教徒是很需要的;尤其是抗战建国最艰苦最吃紧的时期,这种从民族共业的善因培养,无疑的是抗战建国自力更生的基本工作。抗战建国的基础,在于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而信仰别业共业的业报,尤为精神力量之主干,由信仰业报做自力更生的哲学基础,才能不惮改过,不惮迁善,负起抗战建国使命。基于自作自受──别业──,共作共受──共业──的宇宙人生大法,积集无数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胜利,才能完成真正的最后胜利!(虞愚记)(见海刊二十卷一期)
猜你喜欢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智旭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 卷第十六·呆翁行悦 卷四·正觉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第十八章 比丘尼教团·佚名 卷十一·佚名 汾阳无德禅师颂古代别卷中·楚圆 菩萨地持经 第六卷·佚名 卷第一百十三·霁仑超永 佛说佛印三昧经·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旧集本序·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世亲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七卷·圆照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三卷·宝亮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