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胡松年传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淮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加徽猷阁待制。上奏论述防卫长江的利害:一是说立国没有藩篱之固,二是派遣将领不能首尾相援,三是说不能进攻敌人技能的短处。

朝廷召胡松年为中书舍人。他论述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等地应各屯驻水军士兵三千人以为防备。唐恪被朝廷追复为观文殿学士,胡松年上奏说“:靖康之祸,何..轻率少谋,应该成为罪魁祸首。去年秦桧返朝,极力称赞唐恪抗义守正,于是被褒扬追赠,已经引起公论不满。现在唐恪的儿子唐琢自己陈述其父亲因为迎请二帝的计谋没有得到实现,饮药而死。此事大义凛然,可以比美古人。应该诏令有关机构详细考查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不致虚假,以表示激劝。”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命令胡松年筹划守御事宜。胡松年上奏:“乞令岳飞班师,慢慢观察刘豫动向,如果刘豫置而不问,那么居心叵测,应当饬令将士谨严边疆守备。”又陈述战舰有四利:一是伸张朝廷深入的军势,二是巩固山东想要归顺的民心,三是震慑强敌,使其不敢窥视江、浙,四是牵制刘豫使其无暇经营襄、汉。

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首先上奏八事:建立规模以奠定中兴基业,振作纲纪以遵从朝廷权势,驾驭将帅使他们有所畏惧,抚慰士卒使他们知道努力,收回予夺之权柄,明察毁誉的言论,不要因小遗弃人才,不要因虚文而废弃实效。又推荐张敌万“:以前在淮南诱敌深入,敌军步骑四集,全部陷于泥淖之中,无人得以逃脱,金军至今依然胆寒。请求任命他统率兵马,这样才能使朝外名将渐多,不至于仅仅依赖三四位将领。”

间谍报告刘豫在登、莱、海、密州修造战船,在淮阳、顺昌屯积粮草,打算依恃金朝入侵边疆。议论者认为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各当一面,可保不发生意外。胡松年上奏“:三人名声地位不相统属,紧急时必然不能相互救援。况且海道阔远,苏、秀、明、越等州最是要冲之处,请求挑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前驻建康,亲自督促韩世忠、刘光世守卫采石、马家渡,以伸张两军势力,并以兵五千人屯驻明州、平江,控制江海。如果无人可以派遣,我愿意急驰赶赴那里以应付紧急。”诏令派遣胡松年前往江上,同诸将会议进讨之策,并观察敌情。皇上决意亲征,于是到平江,任命胡松年权知参知政事,专门负责修治战舰,张浚专门负责修造兵器。胡松年说:“议论既定,力行才能收到实效,如果今天行,明天止,徒增纷扰而没有益处。”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自任官后直到执政,所推荐代替自己的,都是当时的名人,所推荐的全部出于至公,即使是权贵也不能让他改变。

当秦桧当权时,天下认识与不认识的,都以疑忌置于死地。因此士大夫无不曲意阿附以求得自保。胡松年独自鄙视他,到死时没有给秦桧写一封书信,世人以此赞扬他。

猜你喜欢
  东林列传卷二十·陈鼎
  辽史拾遗卷十二·厉鹗
  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卷之九百四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零一·佚名
  卷之三百二·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六 孝友传四·纪昀
  沈伦传·脱脱
  王士元传·宋濂
  杨选传·张廷玉
  卷三十一·佚名
  ●皇朝通典卷二十三·佚名
  第六节 唐初武功(五)·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二十八·袁表

    钦定四库全书闽中十子诗卷二十八   明 袁表马荧 编王翰林集下五言律诗送陈校官之溧阳春归残腊里行色在孤舟山讶毘陵翠河经溧水流青氊寒榻共绛帐夜灯留时雨诸生望休过太白楼送无为知州邹以信一麾新出守五马独専城

  • 张绍文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绍文(生卒年不详)字庶成,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张榘之子。《江湖后集》卷一四载其词四首。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 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四·徐乾学

    宋纪八十四【起屠维恊洽七月尽重光作噩十二月凡二年有六月】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二年秋七月甲戍宣徽南院使判应天府张方平以太子少师致仕 己卯命中书钩考四方诏狱先是命太常寺置局

  • 二百七十 江宁织造曹(兆页)奏报江南米价摺·佚名

    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四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 江南太平无事。米价照常:陈熟上米每石一两一钱,陈熟次米每石九钱,新熟米八钱、九钱不等。百姓乐业。 谨将十一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宫中.朱批奏摺]

  • 卷九 元帝纪 第九·班固

    (汉元帝刘奭)【原文】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许皇后,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

  • 张鹤龄、张延龄传·张廷玉

    张鹤龄、张延龄,张峦之子。张峦,孝宗敬皇后的父亲。弘治四年(1491)封寿宁伯。皇太子立,进为侯。死后赠昌国公,其子鹤龄嗣侯爵位。弘治十六年,次子延龄也由建昌伯进为侯爵。鹤龄兄弟都非常骄横,纵家奴强夺百姓田地房屋,劫狱,多

  • 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十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朝仪国初所定朝仪略具诸司职掌累朝以渐而详其增定见行者有朔望仪常朝仪午朝诸仪而班次出入各有禁例具列於後朔望朝仪洪武三年定凡朔望日上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公服於

  • 补遗·陈淳

      字义二卷,最初为永嘉赵氏刻本,又清漳家藏本,又弘治庚戌刻本,又四明丰庆刻本。诸本增减,互有异同。按性理大全所纂入者,末能悉收,则桐川施氏刻本为略备。及细为校阅,亦有大全所引而施本所无者,或非专论一字之义,当从他处录出

  • 管子补注卷十六·刘绩

      内业四十九         区言五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谓上之精者则人气也】杲乎如登于天【杲明貌也】杳乎如

  • 卷十·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论语一总论论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论语不説心只説实事孟子説心后来遂有求心之病孔子之言多且是泛説做工夫如居处恭执事敬言忠信行笃敬之类未説此是

  • 佛说咒小儿经·佚名

    罗那多罗 摩罗提离 耽波罗提利 吼楼寿 无楼寿 闻阇 輂叉輂差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过去七佛南无诸佛南无诸佛弟子 令我所咒即从如愿。若小儿头痛腹痛。当说七过即愈。佛说咒小儿经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五卷沙门释光述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如前所说至有差别不者。此下第五明六种种姓。就中。一明六阿罗汉。二明六姓先后。三明从姓.果退。四明学.凡种姓。五明三退不同。六明退果时相。七明练根不同。

  • 集诸经礼忏仪卷上·智升

        大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一切恭敬 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花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边无

  • 卷第八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八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 尔时善财童子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渐次而行经由一百一十余城已。

  • 卷第十六·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六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下 第十四 韩子为赠绛州刺史马汇之行状曰。司徒公之薨也。刺臂血书佛经千余言。期以报德。又曰。其居丧有过人行。又曰。愈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从少府请。掇其大

  •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一·靖迈

    大唐翻经沙门释靖迈撰后汉刘氏都洛阳惟孝明皇帝以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月光飞来殿庭。上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固其是乎。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

  • 读易详说·李光

    十卷,宋李光著。又名《易传》。《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诸家书目或题《读易老人解说》。此书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以史证《易》”之代表作。其书早佚,朱彝尊《经义考》注未见。

  • 华严经搜玄记·智俨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智俨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记述六十华严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全书分立五门,以分别华严一经之文义,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