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告 徒 众 书

──十六年冬作──

余在民国纪元前四年至民国三年,受康之大同书,谭之仁学,孙之三民主义,严之天演论,章之五无论,及民报、新民丛报等之影向,本其得于禅与般若及天台之佛学,尝有一期作浪漫之佛教革新行动。己而鉴于政潮之逆流,且自审于佛陀之法化,未完成其体系,乃习禅普陀者三载。静虑之余,律藏与小乘经论也,大乘之曼殊、龙树学也,弥勒、天亲学也,华严、净土、真言之学也,一一为有系统之研讨;旁及经史子之国学,而西学之译籍亦时浏览焉。民四之冬,著整理僧伽制度论;民五之夏,著首楞严摄论,其冬又著佛乘导言。于佛之制度及其教义,始为大体之规定。兼著古学之周易及荀、墨诸论,今学之破神执、订天演、辨严译、教育新见、哲学正观各篇。至民国六年出关,国际之欧战犹酣,国中之分裂初兆。信条多绪,思路靡端,俯仰千古,盱衡六洲,遂怀救以佛法之志。旋以台湾讲学之便,考察日本,益证吾见之不谬。民七与圆白、大慈等,创设觉社,即为余作有计划之佛法救世运动的开始。此运动应用近代社会之组织,欲将出家在家之佛徒组织起来,分荷以佛法救世之任。出家佛徒曰佛教住持僧;旨在先经出世之修证,乃进为应世之教化,用标三宝清净幢相。在家佛徒曰佛教正信会:以敬佛法僧、信业果报、行十善法为旨,用之移风易俗,构成佛化之伦理、政治、经济的新社会。阅乎觉社丛书及继承觉社之第一年海潮音,此二种之主张,固甚显然也。前者见于余之住持净慈寺,欲先树僧之模范,并育建设之僧才焉;然以腐僧勾结土豪为阻挠而罢。旋因鄂中信徒慧心等援助,建佛学院,则著眼于养成住持僧及正信会之建设人才也。初期生卒业之后,余欲改组佛学院为律僧院,援助者不从,遂奄然续办至国民革命军抵鄂而停顿。后者见于设立于汉口及长沙之佛教正信会。长沙之正信会,以余在湘时甚少,先期腐化;汉会颇有生气。然以僧众加入,改称佛教会,亦渐腐化。嗣虽扩组湖北、湖南及中华之佛教联合会,失本意愈远。时已创设庐山大林寺,为国际佛团之组织及宣传。民十三年冬季,余尝短时退隐,静观日、藏密宗新入中国之纷乱,及国民党容共后在中国之新形势,发生二种新觉悟:一曰、中华佛化之特质在乎禅宗:欲构成住持佛法之新僧宝,当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重振禅门宗风为根本。二曰、中国人心之转移系乎欧化:欲构成正信佛法之新社会,当将佛法传播为国际文化,先从变易西洋学者之思想为入手,因著人生观的科学及大乘与人间两般文化,以见其意。余从十四年春,广宣佛教于北京、于日本、于甬、于苏、于南洋、于福建、于杭、于沪,迄今犹从事于此二者之选择及预备焉。而贯持此十年来佛法救世运动之宗旨者,则为由觉社丛书嬗生之海潮音月刊。顾今则发生俗之僧夺与僧之俗变二大危机矣!西汉以来,中国之社会,处儒教专化之下,佛法虽来中国,以避其排斥,僧乃游方之外,住持佛教之净仪。而社会之承受其化者,一为功成身退之隐逸;一为施政者借充神道设教之用,以鬼神祸福辅治愚民;故非僻于离世之禅寂,即为腐于流俗之迷信,初未尝宣传佛法之真义于民众,俾社会之伦理、政治、经济裁成于佛之教化焉。唐、宋来为僧化根本精神之禅宗,宋、明儒亦闻其风而自张门户也。夫禅宗本高建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者;元、明以降,律仪隳弛,教义淹晦,宗门亦漓为大话欺人之口头禅。持律、谈教之净土家,乃从而代之;故明、清来沙门居士之高者,大抵归崇净土。然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值此思想解放之时会,清末杨仁山居士汲汲流通精典,游扶桑者既习闻佛故,康、谭、章、严、梁氏等之政论者,亦时好谈佛,于是佛之教义浸为士夫学子所留意。佛学研究会之居士团,亦萌芽于斯际,且尝有佛学丛报以鼓吹之。至民七、余出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之倡导,佛之风化,遂流行社会。军、政、商学之士,习之者渐趋兴盛,唯识、三论、真言之宗趣,亦探求日广。第回观住持佛法之僧宝则何如欤?自禅而净,已成江河就下之趋势,且今亦仅存印光法师之硕果。其他则乘机以掠名利恭敬,传律、宏宗、演教云者,亦滔滔为应赴经忏之类耳。于是住持佛教之僧位,渐为居士侵夺矣。然华严、天台二家及余兴学之结果,流布为华严学院、法界学院、清凉学院,与天台学院、明因讲舍、山家讲舍,及四川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弘慈佛学院等,亦不无承学之新僧也。但既无高等之道场以摄彼修学深造,复无改善僧制以适应施设之地,内不容于腐化僻化之旧僧,外被牵迫于民众之轻蔑于僧;于是除少数之高蹈遐举者,多有反僧而从俗、变化其生活者也。有此俗之僧夺与僧之俗变之二端,余十年来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之佛法救世运动,乃为之根本摧破。故今于十年来贯持此运动之海潮音,亦不复怜恤其生命之断绝也。夫此运动之失败,旧佛徒不足责,独责出家在家之新佛徒昧于分宜耳。在家新佛徒昧其分宜:不及者、则腐化僻化于旧僧,于是遂欲以斋公斋婆放生念佛了之,或由有钱及欲发财以过安闲隐逸生活了之,江浙之在家佛徒比比然也;太过者、则以僧之无能而不足崇也,欲夺住持佛教之僧位而代之,为法相、真言之学者又比比然也。殊不知其分内所宜为者,当上摧隐逸之僻化,下破迷俗之腐化:敬佛法僧、信业果报、以安心定志,行十善法、作四摄事、以立身处群。近之则足以建设佛化之伦理、政治、经济的新社会,致国民于安乐,造国际之和平;远之则为修十信心之菩萨,无上菩提奠基于是,勤勇精进,大堪有为!乌用扰扰于鬼神生死之梦想哉?出家新佛徒昧其分宜:不及者亦腐化僻化于旧僧,遂欲以当寺职、充院主了之,或欲以逸居无事念佛等死了之;太过者、则唯知以办学、宣传、服务、作工为事,而欲取僧之寺院产业皆化为基督教青年会式而后快,无法以达之也,则纷纷退僧而返俗,以自寻其新式之生活。殊不知其分内所宜为者,固当以持戒、忍辱、苦行为本:深入僻僧中以自为出世之修证──若余之闭关普陀──,而开发彼为法为众之悲愿;深入腐僧中以潜行应世之教化──若仁山法师之潜居观宗──,而引起彼辈求学持戒之惭悔。如是乃能转旧成新,建设清净幢相之新僧伽,住持佛法,师表人天!乌用逐逐于利衰称讥之境风哉?

虽然,此运动之失败,亦暂时之过程耳,非终一屈而不可伸也。出家在家新佛徒,从事佛教住持僧与佛教正信会之分内所宜以笃行者,犹大有其人在,特未能以鲜明之标帜,集中干部人材以为之领导,故其力量未能表现而已。就出家之新佛徒言:余近在闽南演说之救僧运动:一、真修实证以成圣果,二、献身利群以勤胜行,三、博学深究以昌教理;第一第三则常惺、大勇、大愚诸同道,今亦不无力行者,就在家之新佛徒言:胡君子笏最为有志,蒋君特生似亦近之,他若唐大圆、周少如、罗庸、杨卓、臧贯禅诸君,亦同其意。能有一领袖以团结之,皆十善菩萨为中心的新社会之骨干也。佛陀救世之大业,新佛徒方建筑更坚之基址以为艰难缔造;而余则徘徊瞻顾于积极救僧运动之第二第三项,或转身从事于十善菩萨行,犹待观机再为选定焉。然正信佛徒欲建设十善为精神之新社会,必一方破除腐化僻化之陈俗;一方则尊佛奉法敬僧,深明业果之原理而谛信之。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妇、亲戚之家族,有首从、师资、朋友之社会,有农、工、商、学、军、政之职业,务须切近人情,平易可行,乃能普及民众而表现十善精神于伦理、政治、经济之全部社会生活。余于觉社丛书所发表之佛教人乘正法论,颇具其纲目焉。故凡所主张不可侵入超俗之僧伽行谊;而周君少如之五戒心法等,已嫌过高矣。余此非敢为一般佛徒告也,仅告从余起信于佛法僧者之徒众耳。从余直接间接起信佛法僧之男女缁白徒众,当不下万余人也。此万余人诚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能认清此二途径──(佛教人乘正法论及整理僧伽制度论)──,分工互助而奋勇精进,则此人世必将有普被佛光之一日乎!余既宣告海潮音停刊,徒众中即有欲组“海潮音学社”以持续之者,但无论改为半年刊为季刊或仍为月刊,对于佛法僧皆当有一贯之宗旨:──

一、佛观:  甲 佛之根本观念必在释迦牟尼佛。  乙 信释迦牟尼佛确得无上正遍觉,最高无上。  丙 毗卢遮那或大日或卢舍或金刚持皆为释迦牟尼大功德聚之别名,不得视为牟尼以外之他佛。  丁 他世界之阿弥陀佛、药师佛,或往劫之然灯佛等,皆由信释迦牟尼佛之说而知之者,皆与释尊平等。  戊 佛为积三无数劫大行所圆之极果,不得与流俗所称为活佛等混同视之。  己 佛为出世三乘圣众中之大圣,人天犹为凡夫,不得与孔、老等凡世圣人混同视之。  庚 佛为法界诸法──宇宙万有──之正遍觉者,亦为教化一切有情令皆作佛者,不得与一神教的创造主宰及多神教的祸福于人等迷信之神混同。

二、法观:  甲 一切经律,皆源本佛所宣说之声教,由佛徒历次结集而成者。  乙 佛徒结集佛说,初亦口诵相传耳。用文字写成书本,则先后不一时;以佛徒时代不同,故小乘与大乘之经律,亦写成先后有殊。  丙 信超人天之圣人,必有非常之胜事,故经律所言不思议事,皆应确信为实事,不得以凡识疑议之。  丁 诸论及撰述语录,皆贤圣佛徒修证有得,宗依佛说而阐扬诠释者,故今亦可凭佛说及亲证而研究决择之。  戊 大乘诸宗之各标其胜,在集中其理解于一念而起观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觉果无二。  己 菩萨藏法与声闻藏法,境行果皆别,然声闻境行果亦为菩萨所含摄。庚 佛之教法发源于佛及圣众之无漏智泉,故不得视同其余出于有漏凡识之教学,但于余教学皆可或破或摄以助显无上义。

三、僧观:  甲 胜义僧宝虽在三乘圣众或贤圣众,但此土之住持僧宝,必在出家五众,尤在苾刍众。  乙 他方净土虽或纯一菩萨僧,无有在家出家之别,但此浊土则须出家菩萨乃入僧宝。  丙 住世持教之佛徒团,应依七众律仪而建立。在家二众佛徒,虽非全僧,亦非全俗,此为已进三宝之门者,异于隔离三宝之凡俗,故曰近事,为介于僧与俗之间,可称为“居俗近僧众”。受三皈以上及日本之真宗徒等,皆摄属于此。由此中修转轮王十善行者,摄化民众,建设新社会,利乐人世。  丁 尊敬三乘贤圣僧,弥勒菩萨等虽现天相,亦同大乘圣僧尊敬。  戊 敬崇出家住持僧众──但最低限度,须明佛法大义、信心充足、能持苾刍四根本戒者,乃认为出家住持僧众。  己 不知佛法亦无信心且不持戒者,应驱出于僧众之外,不认其为出家僧众。  庚 由具僧相僧德之僧众建设佛教清净幢相之新僧宝,师表人天。

此为觉社丛书第一刊以来一贯之宗旨。若能成立一海潮音学社以持续此对于佛法僧之宗旨者,则为持续海潮音生命。否则虽仍月刊一编,亦非复海潮音之持续。徒众中亦有分办海潮音流类之杂志者,若四川、泰州、陕西等之佛化刊物;亦有办佛学院流类之学院者,若闽南、四川等佛学院,及乳狮学院,觉贤学校、佛化学校等。亦有办正信会流类之在家佛徒团者,若北京佛学研究会、泰洲念佛会等。更有持续或创设之佛徒集团者,若北京之世界佛教联合会事务所,中华佛教联合会筹备处,及各地曾办之佛教联合会与佛徒协会等。凡是等等,今虽未能鲜明此一佛法救世运动之标帜,而为此一运动之主军;但从此若能认清住持僧与正信众分宜所在之宗旨,分工互助以坚持不退,进行不懈,亦未尝非将来得告成功之因素也,愿皆勉旃!(见海刊八卷十二期)

  


猜你喜欢
  为什么要修学佛教·太虚
  佛說義足經卷上·欧阳竟无
  卷第十四·佚名
  论禅札记·胡适
  杂宝藏经卷第十·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评九江地方法院贺方仁之真我论·太虚
  卷第七十八·佚名
  第十八 发汗偈·佚名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二·成寻
  梵网经述记卷第一·胜庄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第二 帝须弥勒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一·代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三·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七十三 宋 陆游 撰 秋日村舍 会稽城南古大泽霜晴水落烟波迮寒风萧萧凋榉柳暖日晖晖秀????麦传闻新诏募新军复道公车纳羣策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 又 川云惨惨欲成雨宿麦苍苍初覆土

  • 卷483 ·佚名

    曾几 吴甥遗灵壁石以诗还之 閒居百封书,总为一片石。 窗中列远岫,所欠者灵壁。 吴甥手持来,知向何许得。 铿锵发金声,温润见玉色。 诸峰扫空翠,一水界山白。 嵁岩出其间,如月挂虚碧。 坐令

  • 卷四·吕诚

    ●钦定四库全书来鹤亭集卷四(元)吕诚 撰双清诗梅花水仙一草木也其生恒在水涯幽谷之间发於草木揺落之後不以荣悴生死异其芳不以春秋寒暑易其操虽穷冬盛雪犹介然与松竹争奇并茂有类乎高人逸士怀抱道德遯世絶俗而高风雅志

  • 卷二·贡奎

    ●钦定四库全书云林集卷二(元)贡奎 撰元日书怀二首今日复何日人事宁得安萧萧马声中杖履尤所难岂无知心者礼法与我寛闭门求圣贤展卷一长叹我爱陶渊明梦幻视今古浊酿亦何味弃官乃归去谁言千金躯终作一坏土人生贵相逢不饮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脱脱

        道宗一   道宗孝文皇帝,讳洪基,字涅邻,小字查剌。兴宗皇帝长子,母曰仁懿皇后萧氏。六岁封梁王。重熙十一年,进封燕国,总领中丞司事。明年,总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二十一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 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五·赵尔巽

      塞楞额周学健 鄂昌鄂乐舜 彭家屏 李因培 常安 福崧   塞楞额,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擢翰林院侍讲。四迁至侍郎,历刑、兵、礼诸部。雍正二年,出署山东巡抚,入为户部侍郎。如广东按将军李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九·焦竑

      南京刑部二(侍郎 郎中 司獄)   侍郎   郎中   司獄   ◆侍郎   南京刑部侍郎俞公士吉傳   嘉議大夫南京刑部右侍郎武進?公民墓誌銘(楊士奇)   南京刑部右侍郎金公紳傳   又傳   南京刑部左侍郎阮

  •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四)·陈寅恪

    关于牧斋所以得免死于黄毓祺案一事,今日颇难确考,但必有人向当时清廷显贵如洪承畴马国柱或其他满汉将帅等为之解说,则无疑义。据上引牧斋所作梁维枢母寿序,言其被逮至南京时河东君寄寓慎可之家,由是言之,慎可乃救免牧斋之一

  • 卷之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二十九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二十九下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二十六下 曹操诸子 曹昂【丰愍王】 曹铄【相殇王】 曹冲【邓哀王】 曹据【彭城王】 曹宇【燕王】曹林【沛穆王】 曹衮【中

  • ·檄南路营剿捕石壁寮·丁曰健

    南路余孽复叛,有众竖旗于石壁寮;嗟此凶顽,不杀不已。本镇虽极好生,亦无如寻死者何也。督标千总何勉差委在南,访缉逸贼;该弁素有干才,胆略亦优,实心任事,以之剿捕,是其所长。该营拨兵二百名,令把总杜雄与偕,各率百人

  • 一零七、惠施去魏考·钱穆

    《吕氏春秋 不屈篇》:“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勿受。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是谓惠施去魏,在鄄会之后也。然考《楚策》:“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则惠子实见逐于张仪。鄄会在惠

  • 卷二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三任官康熙三年甲辰四月己未上谕吏部向来所定部院衙门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品级陞转与汉官不同满洲蒙古官员无向外陞转之例故其品级稍

  • 卷三十三·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三十三笃勲旧雍正元年癸卯九月丙午上谕内阁朕惟我太祖髙皇帝天锡智勇肇造鸿基太宗文皇帝缵业恢图布昭圣武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区功成治定其时内外文武勲旧

  • 丽泽论说集録卷八·吕祖谦

    门人集録史説大抵史有二体编年之体始于左氏纪传之体始于司马迁其后如班范陈寿之徒纪传之体常不絶至于编年之体则未有续之者温公作通鉴正欲续左氏左氏之传终云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左氏终于此故通鉴始于此然编年与

  • 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三善现,五眼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五眼清净。何以故?是五眼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六神通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六神通清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下·智顗

    从长者见是大火下。是第二别譬也。别更为四。初长者见火譬。譬上佛见五浊四行偈为本。二舍机用车譬。譬上释迦为五浊寝大施小始坐道场十七行半偈为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释迦示真实相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六行偈

  • 卷第八·佚名

    禅林类聚卷第八 经教 看经 讲经 论义 祖偈 经教 世尊灭后。诸圣弟子於毕钵岩中结集法藏。阿难既升座。形仪与佛无殊。大众遂生三疑。一疑阿难成佛。二疑佛再现身。三疑他方佛化。阿难唱云。如是我闻。众疑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