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耆弥七子缘品第二十三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梨耆[耆:qí]弥。家居大富。生七男儿。为其妻娶。已至于六。残第七子。当为求妇。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国王波斯匿有位大臣,名叫梨耆弥。家里非常富有,生了七个儿子,已经为前六个娶了妻子,只剩下第七个儿子,也该为他娶妻了。
【古文】
自思惟言。吾年衰迈。唯余一儿。为之纳室。要令殊胜。时此长者。有一亲厚婆罗门。来共相见。因议语曰。今我欲为小儿求婚。未能知处。卿自昔来。游行诸国。今欲烦君。为我推觅。若见有女端正贤智。性命相宜。适我子意。乃当求之。
【白话】
梨耆弥自己心里想着:“我已年迈体衰,只剩这一个儿子要给他娶媳妇,一定要选非常出众的。”那时有位与他亲密的婆罗门前来造访,于是便同他商议说:“现在我想为最小的儿子求婚,还不知向何处去求。你一直以来在各国间游历,现在想麻烦你替我四下寻求。如果发现有女子端庄贤明,且性情、命相适宜,称我儿子的心意,便可为他求娶。”
【古文】
时婆罗门。即便然可。遍行(看)觅。到特叉尸利国。见有五百童女。群行游戏。采取好花。用作拂饰。此婆罗门。随逐观之。转复前行。当度少水。诸女子辈。皆脱革屣[屣:xǐ 指鞋。]。中有一女。独而不脱。革屣入水。
【白话】
婆罗门即刻答应了,便到处查看寻找。有一天到了特叉尸利国,见到五百个少女,在一起行路嬉戏,摘采漂亮的花朵,用作妆饰,这个婆罗门便跟在她们后面观看。她们又往前走,要过一处浅水,那些女子都脱下皮革鞋子,其中独有一个女子没脱,穿着鞋子下到水中。
【古文】
转复前行。续更有河。众女褰[褰:qiān 指撩起。]衣。尔乃入水。唯此一女。独并衣入。前行林间。诸女各各上树采花。时此一女。自不上树。从他索之。得花甚多。
【白话】
又往前走,又碰到一条河,其他女子都用手掀起衣衫,方才下水,只有这一女子不掀起衣服下水。往前走到树林子里,那些女子各个上树采花,只有这个女子,自己不上树,向别人索要,也得了很多花。
【古文】
时婆罗门。问此女言。我有小疑。欲得相问。其女答曰。有疑便问。婆罗门言。向者诸女。当入水时。尽脱革屣。汝独不脱。有何意故。
【白话】
婆罗门就问这个女子:“我有少许疑惑,想问一问你。”这个女子回答说:“有什么问题就请问。”婆罗门说:“刚才那些女子下水前,都脱下鞋子,只有你没脱,是什么原因呢?”
【古文】
时女答言。汝疑何甚。所以作屣。正用护脚。陆地之事。眼有所见。荆棘瓦石。可得避之。水底隐匿。眼所不睹。傥有棘刺及诸毒虫。伤害人脚。是以不脱。
【白话】
女子回答道:“你怎么这样愚笨呢!做鞋子就是用来保护脚的。在道路行走时,眼睛看得见荆棘瓦石,可以避开它们;而水下是隐蔽的,眼睛看不见,如果有棘刺或各种毒虫,就会伤害人脚,所以我不脱鞋。”
【古文】
时婆罗门。复更问言。以何事故。并衣入水。时女答言。女人之身。相有好恶。褰衣入水。为人所见。相好则可。不好嗤笑。以是事故。而不褰之。时婆罗门。复更问言。以何缘故。独不上树。
【白话】
婆罗门又问道:“为什么你穿着衣服下到河里?”女子答道:“女人的身体,形象有好有丑。掀起衣服下水,被别人看见,长得好也罢了,长得不好便被嘲笑,因为这样我没有掀衣服。”婆罗门又问:“是什么原因,唯独你不上树?”
【古文】
女便答言。若当上树。树枝傥折。危害人身。以是事故。而不上耳。此女即是波斯匿王弟。昙摩诃羡女也。羡昔因罪逃奔彼国。便于其土。安家纳娶。而生斯女。字毗舍离。
【白话】
女子便回答道:“如要上树,树枝可能折断会危害人的身体,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不上树。”这女子便是波斯匿王的弟弟昙摩诃羡的女儿。昙摩诃羡过去因获罪而逃亡到这个国家,便在那里安家娶妻,生下了这个女子,名毗舍离。
【古文】
时婆罗门。闻女所说。知必贤能。而问女言。汝父母在不。女答曰在。遂逐到门。求共相见。女入白父。外有婆罗门。欲见大人。时昙摩诃羡便出见之。
【白话】
婆罗门听了这女子所说的话,知道她一定贤惠有才能,便问她道:“你父母在吗?”女子回答说在。于是便跟着到她家门口,请求与她父母相见。女子进屋对其父亲说:“门外有个婆罗门,想见父亲。”昙摩诃羡便出去同他相见。
【古文】
问讯已竟。而语之言。向者女子。是君女不。答言是也。为有主未。答言未也。婆罗门言。舍卫国中。有一大臣。字梨耆弥。君识之不。答言旧识。
【白话】
相互问讯后,婆罗门对他说:“刚才这个女子,是你的女儿吧?”答道:“是的。”“找了夫家吗?”答道:“没有。”婆罗门说:“舍卫国中有一大臣,叫梨耆弥,您认识他吧?”答道:“过去认识。”
【古文】
婆罗门言。是梨耆弥。最下小儿端正聪明。欲求君女共为婚姻。可得尔不。昙摩诃羡言。彼是豪姓。本与匹偶。苟其欲得。情在无违。已蒙许可。便共克日。
婆罗门说:“这个梨耆弥,最小的儿子端正聪明,想与你的女儿结为夫妻,这样可以吗?”昙摩诃羡说:“他家是豪族种姓,本来就与之门当户对,如果他愿意求婚,情理上我不会拒绝。”得到他的许可后,便一起商定婚期。
【古文】
尔时有伴。往舍卫国。时婆罗门。即作书疏[疏:原文为[跳-兆+(梳-木)],通疏。指书信。]与梨耆弥。陈说事状。长者闻已。办具娉物车马骑乘。往特叉尸利国。渐近欲到。先遣使往。时昙摩诃羡善加敬待。即设宾会。以女妻之。
【白话】
那时刚好有个同伴前往舍卫国,婆罗门便写下书信,陈述这件事情的经过,让他带与梨耆弥。长者得知情况后,便备办娉礼、车马,前来特叉尸利国。快要抵达时,先令使者前往。昙摩诃羡妥善恭敬地接待,便安排宾客宴会,把女儿许配他家。
【古文】
诸事毕竟。当还舍卫。时此女母。于众人前。嘱其女言。自今已后。常着好衣。恒食美饭。日日照镜。莫令断绝。女即长跪。奉受教敕。
【白话】
所有事情圆满后,就要回舍卫国了,那时这个女子的母亲在众人前嘱咐女儿说:“从今以后,要常穿好衣服,常吃可口的饭菜,天天照镜子,不要中断。”女子就跪在地上,奉受母亲的教导。
【古文】
梨耆弥闻。阴用为恨。人生一世。苦乐无定。好衣饮食。如何得常。恒照明镜。斯亦非理。虽有此念。难不问之。客主相辞。于是别去。大小徒侣进引归国。
【白话】
梨耆弥听到后,暗自恼怒:“人生一世,苦乐没有定数,好衣美食,怎么能恒常享用呢?常照镜子,这也不合道理。”虽然心中有这个念头,却不好开口责问她。客主相互辞别,于是便动身离开,大大小小的仆从伴侣,一同上路回国。
【古文】
于道中间。有一客舍。四面垂轩。极为清凉。其先到者在下休息。儿妇后至。启白公言。此不可住。速出向外。公不违之。出向露处。左右数人。不肯出去。
【白话】
在半路上有个客店,四面都有长廊,极为清凉,那些先到的仆从便在客店里休息。儿媳妇后到,便对公公启请说:“这里不能住,赴紧到外面去。”公公不反对她的建议就来到露天处,侍从中有几个人却不肯出去。
【古文】
时有象马。身体瘙痒。以身揩[揩:kāi 指摩擦;拭抹。]柱。屋即崩坏。镇杀下人。时梨耆弥。作是念言。我今脱死由是儿妇。敬遇之心。倍益隆厚。即便驾乘。进路而归。
【白话】
这时有些象马,因身体瘙痒,就用身子在廊柱上揩擦,房舍就倒塌下来,压死了屋下的人。梨耆弥心中想道:“我今天死里逃生,多亏了这个儿媳妇。”于是敬重感念她的心情,更加浓厚。又立即驾乘车马,上路回国。
【古文】
到一大涧。草茂水美。众人息驾。侧涧而住。儿妇后到。便语之言。住此不快。速出岸上。即用其言。远涧休息。须臾之间。便有云起。震雷降雨。滂沛[沛:pèi]而下。溢涧流来。时梨耆弥。复重念曰。吾等今日。再脱于死。由此儿妇。得全身命。
【白话】
遇到一大水沟,草叶茂盛,水质清美。众人停下车马,在水沟旁驻留歇息。儿媳后到,便对他们说:“住在这里不好,快出来到高地上去。”大家便听她的话,远离水沟休息。转眼之间,阴云四起,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下,大水充满山涧奔流而来。梨耆弥又暗想:“我们今日再度死里逃生,得以保全性命,全仗了这位儿媳。”
【古文】
复敕严驾。涉道进前。既达本国。中表亲里。悉来庆问。长者欣悦。即设供具。共相娱乐。终竟一日。宾客既罢。是时长者。召诸儿妇。而告之曰。吾今年高。厌众事务。家居器物。欲有付托。卿等诸人。谁能为我知藏执钥。
【白话】
又命令手下备好车马,上路前行。回到本国后,亲戚邻居都来庆贺问询。这位长者非常高兴,摆下酒宴一起吃喝娱乐,整整玩了一天。宾客告辞后,这位长者把各儿媳叫来,对她们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对日常事务已感到厌倦,家宅器物,想托付他人管理。你们中有谁能为我管理仓库,掌管钥匙?”
【古文】
六大儿妇尽辞不堪。其第七者。自言能任。于时长者。以诸藏钥。悉以付之。既已受命。勤谨不懈。朝夕早起。洒扫堂舍。炊蒸已竟。先饭公姑及诸男女。后饭奴婢僮仆。
【白话】
六个大儿媳妇都推脱说不行,只有第七个儿媳妇,自荐能胜任,于是长者就把各个仓库的钥匙都交给她。小儿媳受命后,勤劳谨慎不敢懈怠,每天早早起床,打扫庭院房间,饭菜做好后,先让公公婆婆和儿女们吃,再让奴婢僮仆吃。
【古文】
使人各各分处赴趣作业。然后自食。以是为常。公见忠恪不与凡同。怪前母嘱而不用之。便问之曰。汝前来时。被母教敕。好衣美食。日照明镜。其事云何。卿可说之。
【白话】
安排众人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然后自己才吃饭,常时如此。公公见她忠厚勤勉不同一般人,就对她不依从临行前母亲的嘱咐感到奇怪,便问她道:“你来的时候,被母亲教导说,穿好衣吃美食,天天照镜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请你给我解释一下。”
【古文】
儿妇长跪。具答事状。我母所约。着好衣者。体上大衣。教使爱护。恒令净洁。时间客会。可得鲜妙。所敕美食。非谓甘肥。教使晚饭。饥虚得食。粗细尽美。
【白话】
儿媳妇跪在地上,详细地回答事情因由:“我母亲嘱咐我穿好衣服,是让我爱护身上的衣着,经常保持干净整洁,偶然有客人见面,还是能够清洁漂亮。告诫我吃美食,不是指甘美的饭菜,而是让我吃晚一点,肚子饿了吃东西,好的差的都会很可口。
【古文】
其明镜者。非铜铁镜。教令早起勤洒扫内外。整端床席。务令净洁。我母所嘱。其事如是。时公闻之。知有妙才。情存待遇。甚倍于前。家中众物。悉以委之。欢喜泰然。无复忧虑。
【白话】
至于所谓的明镜,不是指铜铁做的镜子,而是教导我要早早起床,屋里屋外精勤打扫收拾,令床铺整齐,务必让一切整洁干净。我母亲嘱咐我的,就是这些。”公公听了,知道她很有妙才,对她的信任恭敬,更甚于前。家中的各种东西,尽数委托给她,欢欢喜喜养尊处优,再无忧虑。
【古文】
时有群雁。飞入海渚[渚:zhǔ 指岛]。食噉粳米。食之既饱。衔[衔:xián]穟[穟:suì 亦作“穂”。谷类结实的顶端部分。]翔来。当王宫上失堕殿前。诸人见之。取用奉王。王见奇好。必中作药。敕使留种。莫得弃散。付与诸臣各令植之。时梨耆弥亦得少许。持至于家。教令种之。儿妇奉取。驱率奴仆。调和畦田。于中下种。后生滋茂。大获子实。诸人种者。消息[消息:乾六爻为息,坤六爻为消。《易》乾卦主阳,坤卦主阴。阳升则万物滋长,故称息;阴降则万物灭,故称消。《史记•历书》:“蓋 黄帝 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 张守节 正义引 皇侃 曰:“乾者陽,生爲息;坤者陰,死爲消也。”《後汉书•陈忠传》:“頃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協,寒氣錯時,水涌爲變。”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消息不協者,謂風雨寒温不應卦也。” ]失度。悉皆不生。
【白话】
那时有一群大雁飞到海岛上啄吃粳米,吃饱后,衔着稻穗飞过来,飞到王宫上时,稻穗刚好掉落在宫殿前面。众人看到后,就拿起来献给国王。国王见它奇妙,一定能够作药物用,便告令留下种植,不得丢弃散失。交给各位大臣,让他们分别种植。那时梨耆弥也得到一点儿,拿到家里,让他们去播种。儿媳妇拿过来,带领指挥奴仆,整理田地,在田里播下种子,长得分外茂盛,收获颇丰。其他人种的管理失调,都没有长出来。
【古文】
时王夫人。欻得笃疾[笃疾:dǔjí 指重病。]。召问诸医治病所由。中有医言。当须海渚粳米作食。食之尔乃可差。王自忆念。昔得其种。付人垦植。今当推校为有为无。
【白话】
国王的夫人一天忽然得了重病,便召来众医会诊病因。其中有位医生说:“应该用海岛上的粳米,做饭给她吃,病才可以痊愈。”国王心里回想:“以前得到过梗米种子,吩咐给人去耕种,今天要找一找,看他们还有没有。”
【古文】
即召诸臣。而问之言。前敕种稻。为或熟不。今日急须用治困患。诸臣各各自说本末。或云不生。或云鼠噉。时梨耆弥归家问曰。前种稻米。为获实不。欲得与王治夫人疾。
【白话】
即刻召集众臣问道:“我先前令你们种的稻子,成熟了没有?现在急须粳米来疗治疾病。”各臣子纷纷陈述前因后果,有的说不能生长,有的说被老鼠吃掉了。梨耆弥回到家里,问道:“以前种的稻米有收获吗?现要把它献给国王,治疗夫人的疾病。”
【古文】
儿妇答言。家内丰多。若用作药。足周一国。不但济一人也。时梨耆弥。即送与王。寻用作食。以与夫人。夫人食已。病得除愈。王甚欢喜。大与赏赐。
【白话】
儿媳妇回答道:“家里有很多,如用来作药,不仅够一人使用,足够供给整个国家人用。”梨耆弥立即把粳米献给国王。马上用来做饭给夫人,夫人吃后病得痊愈,国王非常高兴,给他很多赏赐。
【古文】
时特叉尸利舍卫二国。共相嫌隙。常不和顺。时特叉尸利王。欲试舍卫有贤智不。遣一使者至舍卫国送牸[牸:zì原文为(马+字),通“牸”。雌性牲畜。]马二匹。而是母子。形状毛色。一类无异。能别识者实为大善。
【白话】
那时特叉尸利和舍卫之间相互有矛盾仇怨,经常不和睦。特叉尸利国王想试探一下舍卫国有没有贤智之人,便派一位使者到舍卫国,送上是母子关系的两匹雌马,形状和毛色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声称如果有人能够辨别母马子马的话,就实在太好了。
【古文】
王及群臣。不能分别。时梨耆弥。从宫归家。儿妇问言。有何消息。公即答言。如向所见。儿妇白言。此事易知。何足为忧。但取好草。并头而与。其是母者。推草与之。其是子者。抴搏食之。
【白话】
结果国王和群臣都不能分别,那时梨耆弥从宫里回家,儿媳妇问道:“有什么事呢?”公公便把宫里看到的事情告诉她。儿媳妇说道:“这件事很简单,有什么值得担忧呢?只要拿一些上等的草料,令两马并头喂草给它们,其中是母马的会把草推让给子马,是子马的会抢过来吃。”
【古文】
时梨耆弥寻往白王。王如其语。以草试之。果如其策。母子区别。即语使者。斯是马母。彼是其驹。时使答言。审如来语。无有差错。王大欢喜。倍加爵赏。
【白话】
梨耆弥立刻去告诉国王。王按他所说,拿草来试验,果然如他所说的方法,母马和子马被区别开来。便对使者说:“这匹是母马,那匹是它的小驹。”使者答道:“正如你回复的,没有差错。”国王非常高兴,加倍地封赏了梨耆弥。
【古文】
时彼来使。还归本国。具白诸理。时特叉尸利王。便遣使。送二蛇。粗细长短相似如一。能别雄雌者。斯亦大善。
【白话】
那个使者回到本国,详细地报告了事情经过。特叉尸利国王又派遣使者送来了两条蛇,粗细长短一模一样,声称如果有能分别其雌雄的人,也非常好。
【古文】
波斯匿王。及诸群臣。无能识者。时梨耆弥。归问儿妇。此复云何。儿妇答言。以一端细氎。敷置于地。取此二蛇。用着氎上。若是雌者。静然不动。其是雄者。搔扰不宁。
【白话】
波斯匿王和他的群臣没有能识别的。梨耆弥就回去问儿媳:“这该怎么办?”儿媳告诉他:“用一段细棉布铺在地上,把这两条蛇放在布上。如果是雌的则安静安住着不动,如果是雄的则骚动不安。
【古文】
何以知之。女之为性。爱着细滑。得软生染。不欲动摇。男子性刚。转侧不安。以此推之。可足知矣。长者闻已。即往白王。王从其计。寻时试之。果如所言。了了识别。告彼使曰。是雄是雌。使寻报曰。审尔不虚。王甚庆悦。大赐财宝。
【白话】
凭什么知道的呢?母之本性喜爱接触细滑之物,接触到柔软的东西就生贪,不想动了;男子性情刚毅,反而辗转不安。以此推断,便足以知道了。”长者听后,便去告诉国王。国王依照他的计策,马上来试验,果然如他所说,分别得清清楚楚。便告诉那个使者,哪条是雄的、哪条是雌的。使者立刻回复说:“你说的真实不虚!”国王非常高兴,赐给梨耆弥很多财宝。
【古文】
时彼国王。复送一木。长满一丈。根杪[杪:miǎo树木末端,树梢。]正等。无有节目刀斧之迹。而语之曰。若能别识此木上下。亦大快善。甚不可量。
【白话】
特叉尸利王又送来一根木头,足有一丈长,木的两端一样粗细,也没有枝节刀斧的痕迹。又对他说:“如果能识别这根树木的上下,也非常好,简直不可思议。”
【古文】
王及诸臣。无能识者。时梨耆弥。复问儿妇。儿妇答曰。此事易耳。但取其木。用着水中。根自沉没。头浮在上。长者闻已。复往白王。王用其语。而便试之。果如其计。沉浮各殊。
【白话】
波斯匿王和各位大臣没有能分别的。梨耆弥又去问儿媳,儿媳答道:“这事简单。只须把那根木头放到水中,根部就会沉下去,树梢则会浮在上面。”长者听后,又去告诉国王。王依他所说,试了一下,果然如他说的,沉浮有别。
【古文】
语彼使言。浮者是头。沈处是根。时使答言。信如所论。王益欢喜。重与赏赐。彼使还国。具白因缘。其王闻之。心用信伏。更遣使命。兼献珍宝。因复语曰。大王国中。实有贤达。自今以后。当修义好。
【白话】
便对那个使者说:“浮着的是树梢,沉下去的那头是根部。”使者回答说:“确实如你所说。”国王更加高兴,重重地赏赐梨耆弥。那使者回国后,详细地说了事情经过。其国王听后,心中非常信服,再次派遣使者,并献上珍宝,而对他说:“大王国内确实有贤达之人,从今以后两国应当和睦相处。”
【古文】
波斯匿王。情倍踊跃。召梨耆弥。而问之曰。顷来诸事。卿何由知。梨耆弥言。非臣所达。是臣儿妇之智辩耳。国王闻已。深加欣敬。拜其儿妇。用为王妹。
【白话】
波斯匿王更加喜不自禁,召来梨耆弥问道:“近来发生的那些事,你是如何知道的?”梨耆弥说:“不是我所了达的,是我儿媳的机智才辩啊。”国王听后,深感欣慰敬重,于是拜他的儿媳为王妹。
【古文】
复经少时。儿妇怀妊。日月已满。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儿。形体颜貌。端严挺特。年遂长大。勇健无双。一人之力。敌于千夫。父母敬念。合国敬畏。后为纳娶。各已备毕。纯是国中豪贤之女。
【白话】
没有多久,儿媳怀了孕,时日满后,生下三十二卵,每个卵中生出一个男孩,长相端正,身体强壮。年龄逐渐长大,勇猛强健无双,一人之力可抵千人,父母非常喜爱,举国敬畏。后来又为他们娶妻纳妇,全都是国中豪富贤智家的女子。
【古文】
时毗舍离。信心开解。请佛及僧于舍供养。佛为说法。合家眷属。得须陀洹。唯末小儿。末获道迹。时乘白象。欲出游戏。门外有壍[壍:qiàn “堑”的繁体字,指沟壕。]。既深且广。于其壍上。有大木桥。时此少年。适到桥宕。尔时复有辅相之子乘车外来。桥中相逢。各恃豪姓。不相开避。
【白话】
这时毗舍离信心开解,把佛及众僧请到家里供养,佛为他们宣讲佛法,全家眷属均得须陀洹果,只有最小的儿子没有得道。一天他乘坐白象,想出城去游玩。城门外有道壕沟,又深又宽,壕沟上有座大木桥。此时这个少年刚走到桥洞口,那边又有辅相的儿子,乘车从外面进来,两人在桥中间碰到,都自恃自己出身豪门,双方各不相让。
【古文】
毗舍离儿。便怀嗔恚。就于象上。低身下向。捉辅相子并其车乘。掷置壍中。身体伤破。百节皆疼。啼哭而归。白其父言。毗舍离儿。横见毁辱。伤我身体。苦痛若斯。
【白话】
毗舍离的儿子心中愤怒,便从象上低身向下,抓住辅相的儿子,连同他的车子,扔到壕沟中。他被摔得身体伤破,每个关节都疼痛不已,哭喊着回家,对他的父亲说:“毗舍离的儿子无故毁辱我,弄伤了我的身体,让我痛苦成这样子。”
【古文】
其父闻之。甚用懊恼。恤其子言。彼人力壮。又是国亲。难与争胜。当思密计以报此怨。即以七宝。合为马鞭三十二枚。用好纯刚。作刀著中。三十二人。各遗一枚。而语之言。汝等年少。体性自嬉。故作此鞭。而用相赠。幸可纳之。恒捉在手。诸人欢庆。便为受之。
【白话】
他的父亲听后非常恼恨,安慰他的儿子说:“那人力气大,又是国王的亲戚,很难与他争胜,得想个密计来报这个仇。”便用七宝制做了三十二支马鞭,用上好纯钢作的刀放置鞭内,三十二人每人送一支鞭,且对他们说:“你们年纪轻,喜欢玩耍,特意做了鞭子赠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收下,经常拿着。”众人兴高采烈地收下了。
【古文】
是时国法。见王之时。礼不带刀。于是辅相。已见纳受而常秉执。便向国王。深谮[谮:zèn 指谗毁;诬陷。]谗之。云毗舍离。三十二人。年盛力壮。一人敌千。今怀异计。谋欲害王。王虽闻之。情犹未信。
【白话】
当时的国法,拜见国王的时候,按规矩不准带刀。于是这位辅相见他们收下鞭子并一直带在身边,便向国王进谗言诬陷他们:“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年盛力壮,一人可敌千人,现在他们心怀不轨,想谋害国王。”国王虽然听了他的话,心里依然不信。
【古文】
复更白王。事审不虚。现有证验。各作利刀。置马鞭中。以此推之。事足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便信。谓必为然。选择力士。安在宫内。一一召唤。于里杀之。以三十二头。盛着一函。系缚封印。送与其妹。
【白话】
辅相又对国王说:“这事经过调查一点不假,现有证据。他们都造了利刀,藏于马鞭中,由此看来,事情已经很明白了。”国王即刻拿他们的鞭子来看,果然如他所说,国王便相信了,认为一定如此。便选了力士,藏在宫中,把毗舍离的儿子一一召进宫来,在宫里杀掉。然后再把三十二个人头放在一个盒子中,用绳子系好,封上印,送给他的王妹。
【古文】
当于是日。其毗舍离。请佛及僧。就家供养。见王送函。谓为致供。来相助办。便欲开看。世尊告曰。且住勿解。须待食竟。食饮已讫。便命令坐。为其说法。此身无常苦空无我。生多危惧。不得久立。众恼缠缚。辛酸难计。恩爱别离。互相悲恋。唐困身识。于道无益。
【白话】
就在这天,毗舍离请了佛及僧众到家中供养。见国王送来一盒东西,以为是带来供品,来帮助她成办此事,便想打开来看。世尊对她说:“暂且停止,不要打开,须等到吃过饭后。”
吃完饭后,佛便令她坐下,为她宣讲佛法:“此身无常,苦空无我,活着便有很多危难恐惧,不能长久存活,各种苦恼缠身,辛酸之事难以计量,恩爱别离,互相悲泣留恋,毫无意义地令身心受苦,于修道无益。
【古文】
唯有智者。能解此要。时毗舍离。霍然情悟。得阿那含道。欢喜合掌。白世尊言。唯垂矜愍。见赐四愿。
【白话】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脱此关要法。”这时毗舍离豁然醒悟,证得阿那含果,心中欢喜,合掌对世尊说:“请您慈悲,让我发四个愿。
【古文】
一者诸病比丘。给足汤药。随病饮食。二者看病比丘。亦给其食。三者远来比丘。先供养之。四者远行比丘。给办粮饷。所以者何。诸病比丘。由无汤药好饮食故。其病难差。或复没命。
【白话】
一是所有生病比丘,我都供给他们足够的汤药,并依照其病调理饮食;二是看护病人的比丘,我也供其食物;三是远道而来的比丘,我先供养他们;四是要远行的比丘,我为他们备办粮食花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那些得病的比丘,如果没有汤药、好的饮食,他们的病就难以治好,或许会死去;
【古文】
瞻病比丘。由无食故。当舍乞食。早晚无时。病人所须。或能差错。违心恚怒。病则难愈。以是之故。当施其食。时有他方远来比丘。初到异土。未有知识。若行乞食。或值恶狗。或逢弊人。傥能嗔恚。伤损毁辱。以是之故。当先与食。远去比丘。当须伴侣。由无粮饷。或不逮伴。道路遐[遐:xiá]险。多诸毒兽。设当独涉或致危难。我以是故。当供给之。
【白话】
看护病人的比丘,因没有食物,需要离开病人出去乞食,早晚不定,病人所需的东西,或许会出现差错,如果违背心意,病人就容易发怒,病就难以痊愈,因此,要施舍给他们食物;那些从别处远道而来的比丘,初到一个新地方,没有熟人,如去乞食,也许会碰上恶狗或遇到坏人,或许会发怒,伤害、侮辱他们,因此要首先给他们食物;
要出门远行的比丘,需要伴侣,因没有粮食路费,也许找不到同伴。而道远路险,又有很多毒蛇猛兽,假使他单独行路,恐怕会招致危难,我因为这个原因,要供给他们。”
【古文】
尔时世尊闻毗舍离求此四愿。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愿。其德弘大。供佛无异。即与众僧。还到祇桓。世尊去后。开函视之。三十二头。悉在函内。由爱断故。不至懊恼。但作是念。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长久。驱驰五道。何若乃尔。
【白话】
那时世尊听毗舍离请求这样四个愿望,就称赞道:“善哉善哉,如你所发的大愿,功德弘大,与供佛没有差别。”世尊便同僧众返回到祇桓精舍。
世尊离去后,毗舍离打开盒子一看,三十二个儿子的头都在盒子里。由于她的贪爱已断,并没有生起懊恼,只是说道:“痛哉悲哉,人有生就有死,不能长久,在五道中奔波,为何这般痛苦!”
【古文】
三十二儿。妇家亲族。闻此事理。极怀嗔恚。咸共唱言。大王无道。抂杀善人。共合兵马。欲为报仇。军众云集。围绕王宫。时王恐怖。退向佛所。诸人闻之。即引军马。往围祇桓。
【白话】
三十二个儿媳妇家的亲戚族人,听到这件事后,满怀愤恨怒火,大家一起高呼:“大王无道,枉杀好人。”一起纠集兵马,准备为他们报仇。军众云集,团团围住王宫。这时国王非常恐惧害怕,退到佛的住处。众人知道后,便引领兵马围住祇桓精舍。
【古文】
尔时阿难。闻波斯匿王。杀毗舍离三十二子。妇家宗党。欲为报仇。长跪合掌。白世尊言。有何因缘。三十二儿。为王所杀。世尊告曰。毗舍离子。三十二人。不但今日为王所杀。三十二人一时顿死。汝今善听。持之在心。当为汝说。
【白话】
那时阿难听说波斯匿王杀了毗舍离三十二个儿子,儿媳家亲戚族人要为他们报仇。便长跪合掌,对世尊说道:“是什么因果报应,她的三十二个儿子被国王杀掉了呢?”
世尊告诉他说:“毗舍离的三十二子,不只是今日被王所杀,同时死掉,过去世也如此。你现在好好听着,记在心间,我为你宣说。”
【古文】
阿难曰诺。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此三十二人。共为亲友。相与言议。盗他一牛。彼时国中。有一老母。无有子息。单穷困厄。时诸偷儿。往诣其舍。欲共杀牛。老母欢喜。为办薪水煮熟之具。
【白话】
阿难答:“是的。”佛便对阿难讲:“过去久远劫之前,这三十二人同是亲戚朋友,互相商量着,偷了别人一头牛。那时国中有一位老妇人,没有子孙,孤独穷困。这些小偷来到她的屋里,准备一道杀牛。老妇人很高兴,替他们准备了柴、水及煮肉用的器具。
【古文】
临当下刀时牛跪乞命。诸人意盛。必欲杀之。牛便设誓。汝今杀我。将来之世。我不置汝。正使得道。犹不相放。立誓已竟。便为所杀。诸人烧煮。竞共噉之。老母因次。亦得饱满。欣悦而言。由来安客。今日最善。
【白话】
临下刀杀牛时,牛跪下来求生。众人意味正浓,一定要杀掉它。牛便发了誓:‘你们今天杀了我,将来转世后,我不会放过你们,即使你们得了道,我也不会放过你们。’立完誓后,便被他们杀了。大家烧水煮牛肉,一起抢着吃,老妇因此也吃得饱饱的,高兴地说:‘以往我招待的客人中,今天你们是最好的。’”
【古文】
佛告阿难。尔时牛者。今波斯匿王是。尔时盗牛人者。今毗舍离三十二子是。尔时老母者。今毗舍离是。由此果报。五百世中。常为所杀。乃至于今。彼时老母。由助喜故。五百世中。常为作母。极为懊恼。今值我时。始获道证。
【白话】
佛告诉阿难说:“那时的牛,就是今天的波斯匿王;那时偷牛的人,就是今天毗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那时的老妇人,就是今天的毗舍离。因此而来的因果报应,五百世中,三十二人常被杀掉,直到今天。
那时的老妇人,由于高兴相助的原因,五百世中,一直做他们的母亲,非常懊丧苦恼。现在正好值遇我出世,才获得了道果。”
【古文】
阿难合掌。重白佛言。复修何福。豪富猛健。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一老母。信敬三宝。其家大富。合集众香。以油和之。欲往涂塔。于其中路。逢三十二人。因而劝之。我欲以油涂塔。可相助佐。当得福德。世世所生。端正多力。
【白话】
阿难合掌,又对佛说:“他们又修了什么福,这辈子豪贵富裕,勇猛强健?”佛告诉阿难:“是在过去迦叶佛的时候,有位老妇人,信仰敬重三宝。她家里非常富有,收集了种种香料,用油和在一起,准备去涂在佛塔上。在半路上,碰到三十二个人,便劝导他们:‘我准备用油涂佛塔,你们来一起帮忙,会得到福德,世世出生后,都会长得端正力大。’
【古文】
时三十二人。欢喜共去。涂塔已竟。各作是言。由是老母故。令我等得种于福业。愿所生处。尊荣富贵。恒为我母。我等为子。常莫相离。见佛闻法。疾得道果。老母喜悦。便许可之。从是已来。五百世中。恒生尊贵。尔时老母。今毗舍离是。尔时三十二人。今三十二子是。
【白话】
这三十二人高高兴兴地一同去,涂完佛塔后,各自说了这样的话:‘因这位老母的缘故,让我们得以种下福业,愿我们不论生在何处都尊荣富贵,愿她常做我们的母亲,我们常做她的儿子,永不分离,见佛闻法,很快得到正果。’老妇人很高兴,便同意了。故从那时以来,五百世中,一直出生尊贵。那时的老妇人,就是今天的毗舍离;那时的三十二人,就是今天她的三十二个儿子。”
【古文】
时诸军众。闻佛所说。恚心便息。而作是言。大王所刑。非造为之。此人自种。今受其报。由杀一牛。犹尚如是。波斯匿王。是我曹主。云何怀恶。而欲危害。
【白话】
这时那些军兵听了佛说的话,愤恨的心情便平息下来,大家纷纷说道:“大王施的惩罚,不是无端而为的,是这些人自己种下的恶果使他们遭受今天的报应。只因杀了一头牛,尚且有这种报应。波斯匿正是我们的君主,为什么要心怀恶念,准备危害他呢?”
【古文】
即除器仗。自投王前。求哀请过。王亦释然。不问其罪。尔时世尊因为四众。广说诸法。善业应修。恶行应离。敷演分别四谛妙法。众会闻者皆得道证。受持佛教。欢喜奉行。
【白话】
众人便放下武器,自行跪拜在国王面前,请求哀怜治罪。国王也松了一口气,不再究问他们的罪过。这时世尊以此为四众广说各种法要,善业应修,恶行应离,阐释辨别四谛妙法。闻法大众都得证道果。受持佛的教言,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提婆菩萨传·佚名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原文·佚名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卷之二十三·纪荫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七·欧阳竟无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卷第一·佚名 佛说随勇尊者经·佚名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四·弘储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辩正论卷第十·法琳 卷第六·普瑞 罗湖野录序·晓莹 卷第七·道世 卷一百三(达摩笈多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