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受阴十魔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1],见诸佛心[2],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证得),而未能用(发起自在作用),犹如魇人[3],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外来的)邪(邪魅),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4],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滞留)碍(隔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5]妄想,以为其本。

  [1] 奢摩他中,色阴尽者:奢摩他,意译为止,也可称为定,即止息乱心,摄心不乱之义。指在定中的微密观照之下,色阴的坚固妄想已尽。

  [2] 见诸佛心:彻见与诸佛同体的本妙觉心。

  [3] 犹如魇yǎn人:犹如身着魇魅之人。

  [4] 若魇咎歇:若魇魅的过咎停歇。

  [5] 虚明:因妄境生妄受是虚妄照了,故曰虚明。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色阴已消,受阴未破)中,得大光耀[1],其心发明[2],内抑过分[3],忽于其(有众生)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méng),犹如赤子[4],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5],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6],当从沦坠。

  [1] 得大光耀:即前面说的色阴尽时十方洞开,无复幽黯。

  [2] 其心发明:即见诸佛心,如镜现像,悟得自己和一切众生本具妙明觉心,与佛无异,却枉受轮溺。

  [3] 内抑过分:内心自责不早发度众生之心,压抑过分。

  [4]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5]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这名为在禅定的功用方面,抑责摧伤自己过分产生的现象。

  [6] 正受:正定的异名。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1],胜相[2]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3]。此名功用,陵率过越[4]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受阴明白:受阴虚明的境界明白显露。

  [2] 胜相:即见诸佛心,镜中现像。

  [3] 谓三僧祇qí,一念能越:谓诸佛修成佛位需三大阿僧祇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妄谓我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

  [4] 陵率过越:陵跨佛乘,轻率自大,过越其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1],智力衰微,入中隳地[2],迥(远)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沉静其心)忆(忆念中隳之境)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3],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cuō摘取)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向前,则受阴未破,没有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而失故居之所。

  [2] 入中隳huī地:入于色阴破与受阴破中间,进退二念俱不能成的两难之境。

  [3] 无慧自失:偏于定力,没有慧力相资助,自失方便。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1],以诸胜性[2],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3],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4],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失于猛利:失于慧观过于猛利。

  [2] 以诸胜性:以诸定中所见心佛一如等胜性。

  [3] 是卢舍那:自己本来就是卢舍那佛,不假修成。

  [4] 亡失恒审,溺于知见:亡失恒常审察自己的分位,沉溺于自己本来是佛,不假修成的知见,偏执理性废弃事修。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遍)览二(前后)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1],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失于方便: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yǐn用同稳)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1],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qú大路)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此名轻安:此名定心成就,暂发轻安,身心快乐,不可言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1],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2]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3],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此名见胜:此名唯见自己的性灵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尊胜。

  [2] 檀越:指施主。

  [3] 氎dié华:细布,棉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1],得大随顺[2],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圆悟精理之慧),获诸轻(轻安)清(清净),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3],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于精明中,圆悟精理:于自心识精元明之中,圆悟至精理体之佛心。

  [2] 得大随顺:得一切时处随心自在。

  [3] 无闻比丘:无想天中无闻比丘,未证言证阿罗汉果,及至命终,衰亡之相现前,诽谤佛说阿罗汉不再轮回受生是妄语。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1],其中(心中)忽然,归向永灭(断灭),拨无因果[2],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永远)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3],广行淫秽[4],因魔力故,摄(摄受)其前(现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等同),一种俱空[5]。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1] 于明悟中,得虚明性:于明悟自心之中,观受阴虚明之性,无有一法可得。

  [2] 拨无因果:佛教术语,拨,遣除之意。遣除为无其事,谓之拨无。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的道理。

  [3] 饮酒啖肉:饮酒吃肉,说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或找其它使之合理化的理由。

  [4] 广行淫秽:广行淫秽之事,说什么淫怒痴即戒定慧。

  [5] 一种俱空:现出一种净秽俱空之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1],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2],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3],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4]

  [1] 味其虚明:体会研究其虚明之性。

  [2] 悟则无咎:若以智慧观照,此是妙触受用,不生耽恋执著,及时觉悟则无过咎。

  [3] 化诸白衣,平等行欲:教化白衣居士,不分亲疏、自他,不择老少、好丑,平等行淫欲之事,说是菩提行。

  [4] 附《楞严经》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猜你喜欢
  卷第十三·李通玄
  是岸禅师塔铭并叙·太虚
  卷十四·赞宁
  佛说十八泥犁经·佚名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卷第七·如卺
  卷第六·居顶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破邪论卷下·法琳
  解深密经卷第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玄奘
  卷一·佚名
  第二十一章 诸王之事迹·佚名
  卷第四十二(第七诵之一)·佚名
  今佛教中之男女僧俗显密问题·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重晤·周履靖

    【逍遥乐】〔旦上〕残暑日炎炎。一雨凉风盈枕簟。浑如千里故人旋。〔小旦上〕莎蛩喞喞。络纬嘶嘶。梧叶翩翩。〔旦〕红藕香残玉簟秋。〔小旦〕眼穿肠断为牵牛。〔旦〕常疑好事成虚事。〔小旦〕两点春山满镜愁。〔旦

  • 卷三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三十六都邑北京赋          【明】陈敬宗惟圣皇之建北京也绍高帝之鸿业启龙潜之旧邦廓天地以宏规顺隂阳而向方准四裔以布维揭八表而提纲灿星分于箕宿映黄道之开张壮天险于居庸亘

  • 卷五·张宪

    [集部,别集类,金至元,玉笥集]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五       元 张宪 撰古诗【四言】野亭肃肃野亭在彼中野眷眷隐君寝处其下修竹映户华松覆瓦阑楯高明檐楹潇洒丰草鲜?杂花妖冶弦有清瑟饮有文斚远青层来平碧

  • 卷八十九·列传第二十七·脱脱

        苏保衡 翟永固 魏子平 孟浩(田珏附) 梁肃 移剌綎 移剌子敬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笃,以保衡属宗翰。京死,宗翰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补太子洗

  • 卷之六十二·佚名

    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策进士于奉天殿登第者百二十人赐吴伯宗等三名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百人赐同进士出身诏赐伯宗朝服冠带授礼部员外郎高丽入试者三人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朴实柳伯儒皆不第三人

  • 卷之三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三六 管轮堂·周作人

    管轮堂坐北朝南,长方一块。外院南屋一排九间,中间是走向洋文讲堂等处的通路,其余是教习的听差和吹号人等所住的房间。北屋也有九间,中间通往宿舍,左右住着教习们,中央靠东的一间是监督所住。院子的东墙开一头门,外挂管轮堂三

  • ●雪交亭正气录卷五·高宇泰

    明鄞高宇泰檗庵撰戊子纪檗庵曰:戊子之纪,皆为余亡友诸人事也。忆自丙戌仲夏清师渡钱塘,余自里中奉母入山。迄孟冬之望,有蜡书从海上及余,为侦者所得;夜将半,有十余骑逮余去,严讯数四。余忍楚不承,锢狱两阅月,终以贿脱。其明年,吴

  • 汉纪三十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司马光

    汉纪三十七汉明帝永平四年(辛酉,公元61年) [1]春,帝近出观览城第,欲遂校猎河内;东平王苍上书谏;帝览奏,即还宫。 [1]春季,明帝出宫,在附近观览洛阳城楼宅第,打算随后去河内郡行猎。东平王刘苍上书劝止。明帝看到奏书后,立即回宫。

  • 卷四十一·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十一诸儒三朱子【名熹字仲晦号晦庵】屏山刘氏作元晦字词曰木晦于根春容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昔者曽子称其友曰有若无实若虚不斥厥名而传于书虽百世之逺揣其气象知

  • 卷十四·欧阳修

    <经部,诗类,诗本义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十四     宋 欧阳修 撰时世论案郑氏谱周南召南言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邑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使施先公大王王季之敎于已所职六州之国其民被二公之德敎尤纯至

  • 无作品第四十四·佚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为无所作。佛报言:无有作者故。须菩提,乃至诸法亦无所有。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云何行。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色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痛想行识为行般若波罗蜜。乃至萨云若无所

  • 净土圣贤录卷二·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慧远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十书记宏道编书问寄云居颛大师曩闻法驾南来不胜忻慰竟以病缘未获亲炙慈光至今抱歉无已展读尊录真行解圆融末世法柱也羡企羡企不肖以薄福下愚入山随例秪知樵锄糊口禅

  • 本草便读·张秉成

    药学著作。四卷。清·张秉成撰。刊于1887年。本书将常用药物580种,参照《本草纲目》分为山草、隰草……等24类。每药之性味功治皆编成一、二联或三、四联语以为概括,然后附注文进一步阐解。每药以一二联,或三四联对语

  • 海外扶余·陈墨峰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四卷十六回。不题撰人。据藏抄卡片著录知作者为陈墨峰。约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1907)。原书为抄本,线装2册,卷首有《序》1篇。1985年经孙菊园、孙逊校注,描写郑成功辉煌人生的传

  • 江月松风集·钱惟善

    元诗别集。12卷。钱惟善撰。《四库全集》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江月松风集》明人未见著录。明人论钱惟善诗,主要依据赖良《大雅集》中选入的数首,钱惟善本人手录《江月松风集》原藏于练川陆氏,后归嘉兴曹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