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融贯
一 由本人意趣说起 甲 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乙 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 丙 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丁 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二 佛教中心与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甲 新的意义 乙 佛教中心的新 丙 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三 宗乘融贯与文系融贯 甲 融贯的由来 乙 宗乘融贯 丙 文系融贯四 本院研究诸系的略明
一、由本人意趣说起 今天拈「新与融贯」一题,说明本人所指导研究的纲要。先由本人的意趣说起。
关于本人的意趣,在南京讲优蒲塞戒经时,已分为四点略略地说过,现在再提要于此。
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
把佛书当做学问研究,国内外的人颇不少,其实、从事考稽佛书而研究其义理,以造成一专门的学者亦不是件易事,而时有扬其一得炫异鸣高之弊。一般人读了本人的许多著述。以为本人是个用字比句栉、勾古证今的研究佛学者,实际上本人读书每观大略,不事记诵,不求甚解,而以资为自修化他之具为目的。所以本人的志愿趣向上,从不冀成为学者,唯在能成就振兴佛教觉人救世之方便耳。
乙、不为专承一宗之徒裔
佛法中分宗立派,早在印度即有小乘十八派或二十派别;之后大乘复兴,遂有大小乘对峙;大乘复分法性法相之空有两宗;继之又有真言宗兴起;是为印度开宗立派之概况。而在中国方面,亦有天台、华严等宗之别;同时、宗中又立派,如禅宗之临济、曹洞、沩仰等是。宗派之所以兴起者,差不多都是以古德在佛法中参研之心得为根据,适应时机之教化上而建立的。中国性、相、律、密各宗,为传承印度的宗派;台、贤、禅、净等,为创立的宗派。日本继承中国,复有日莲宗、净土真宗等之开创;诸宗派至今,皆各有其系统的传承,非常严格。而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则不欲专承一宗之徒裔。以为由佛之无上遍正觉所证明之法界性相,为度生应机而有种种施设,法流多门,体源一味,权巧无量之方便法,无不为度生而兴;古德开创宗派,其妙用亦在乎此。由此看法,无上大觉海中流出来的教法,为了传持者及入世应机的各有偏胜:由迦叶、阿难等承持,则成初期小乘;由龙树、无着、世亲等弘传,则成中期大乘;由龙智、善无畏、莲花生等传承,则成后期密法;印度佛法,因之可分为三期了。后来到了佛灭度后千二百余年的当儿,印度的佛法已由衰落而消声匿迹;在印度奔放的佛法鲜花,不能不转移到异地去开放!锡兰、暹罗、缅甸等地所盛传之巴利文佛法(以锡兰为代表),就是印度的初期小乘佛法;从中国到高丽、日本等地所盛传之佛法(以中国的汉文为代表),就是印度的中期大乘佛法;而由西藏及再传于蒙古、尼泊尔等地所盛行之密法(以中国的西藏文为代表),即为印度的后期密法,此为印度三期佛法的二千余年来支流的大概。其于诸法性相一味平等中之各宗派法门,皆可随人根机所宜而修学,藉以通达究竟觉海。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弘扬上,随机施设而不专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碍。
丙、无求即时成佛之贪心
站在佛法立场上,用佛法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众生,一切众生互相关涉,而一世界与无量世界亦相摄相入;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此意。所以佛法并不是为此一人生及此一世界而起;即此一生一世亦当体无始无终,无边无中。发心修学佛法者,应不为空间时间所限,宜超出一切时空,涉入一切时空。于佛法如此理解,即能自悟悟他,精进无息,无庸拘定要即此身成佛。盖成佛不过自悟悟他而已,菩萨行满,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获,何须刻期求证!因为刻期追求,大抵为满足虚荣心所驱使;而着相拘求,非仅心量狭小,且未免反增烦恼耳!佛法中虽有为接引一类夸大之众生,或激发一类懈怠众生,施设即身成佛、立地成佛等假名,但本人提倡发长远心修自悟悟他行,不怠不息,而不以此类假名而掀起刻期求成之贪心。
丁、为学菩萨发心修行者
前面三点从消极的反面立说,第四点恰从积极的正面言之。从正面讲,本人为一从凡夫而得闻佛法信受奉行者,认佛法中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均一贯可达到究竟圆满之觉海。凡能贯通五乘、三乘及大乘教法而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便是菩萨,所以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是「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这里有两件事:一是学菩萨发心,二是学菩萨修行。本人还不能如菩萨那样发心、修行,现在是学菩萨的发心,学菩萨修行。本来学菩萨是极难能的事,须经过十信而入初发心住,再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集福慧资粮满足,始能进为圣位菩萨。今人不知此义,每每稍具信行,马上心高气傲自命成佛;不知少分之学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尚未做到呢!你们发心到佛法中修行,要切实认清这一点。照大乘起信论上讲,真正初发心菩萨,须于入发心住以前,经过十千大劫修行六度万行,才为真正初发心菩萨;然后再经过三大无数劫,方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本人亦为愿学菩萨发真正菩提心而修行六度万行者。至于发菩提心的修法,前新译西藏宗喀巴大师着的菩提道次第论,根据印度龙树、无着诸菩萨所说,曾有精密的阐明,可参照修习;俾不落于人天福报心、二乘自了心,而得发起修行六度的大菩提心。
二、佛教中心与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甲、新的意义
依上面的意趣,可以观察本人的思想,即新的思想与融贯的思想。先说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因为人类在一个区域之中一个时代里面,适应其现在的将来的生活,则有一种新的意义。便是契机的意思。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这在四悉檀中叫做世界悉檀,即是佛法活跃在人类社会或众生世界里,人人都欢喜奉行。如是,即为本人所提倡的弘扬佛法的新的意义。若是故步自封不能适应时代;或标奇立胜,从古代或异地另寻来一个方法,欲以移易当地原状,则都不免落于非契机的病根上。一般为佛法传持的人,若能依照契理契机去躬践实行,则不但目前及将来的中国的佛教可以发扬光大,即全世界佛教亦会因此而鼎新起来。
乙、佛教中心的新
新、需要佛教中心的新,即是以佛教为中心而适应现代思想文化所成的新的佛教。这佛教的中心的新、是建立在依佛法真理而契适时代机宜的原则上。所以本人三十年来宏扬佛法,旁及东西古今文化思想,是抱定以佛教为中心的观念,去观察现代的一切新的经济、政治、教育、文艺及科学、哲学诸文化,无一不可为佛法所批评的对象或发扬的工具,这就是应用佛法的新。然而、若不能以佛法适应时代、契众生机,则失掉这里所谓的新,在社会众生界是一种没有作用的东西:如此的佛教,会成为一种死的佛教!又若不能以佛教为中心,但树起契机的标帜而奔趋时代文化潮流或浪漫文艺的新,则他们的新已经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而必然的会流到返俗判教中去!这都不是我所提倡的新。在这把握佛教中心思想、去适应时机、融摄文化和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去发扬宏通佛法,我有很多的写作,都是如此的。
丙、中国佛教本位的新
本来、佛教是没有民族和国界的限制的,现在讲中国佛教本位的新,则因在中国已有一二千年历史的佛教,有不得不注意的必要。而此中所谓中国佛教,更应简别为华文佛教。今中国虽合汉、满、蒙、回、藏,然汉文占十之九有余,故通称汉文为国文,那末汉文文化就是中国文化。海禁未开之前,交通不便,各国文字彼此互相研究非常困难,今日往来研究各国文字已比以前容易及繁广得多。即如在这讲堂里,通外国文者,如巴利文、缅甸文、英文、日本文等,各有其人。在目前中国佛教里的出家僧众,是很有人能精通其他文字的了;所以现在彼此互观各国之佛教,是感不到困难。但是我此中所云中国佛教本位的新,是以中国二千年来传演流变的佛法为根据,在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要上,去吸收采择各时代各方域佛教的特长,以成为复兴中国民族中的中国新佛教,以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趋势上的需求。由此,本人所谓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不同一般人倾倒于西化、麻醉于日本,推翻千百年中国佛教的所谓新!亦不同有些人凭个己研究的一点心得,批评中国从来未有如法如律的佛教,而要据佛法的律制以从新设立的新!此皆不能根据中国佛教去采择各国佛教所长,以适应目前及将来中国趋势上的需要。所以本人所谓的中国佛教本位的新,有两点:一、是扫去中国佛教不能适应中国目前及将来的需求的病态,二、是揭破离开中国佛教本位而易以异地异代的新谬见。在这两个原则之下,在中国目前及将来趋势的需求上,把中国佛教本位的新佛教建立起来。
三、宗乘融贯与文系融贯
甲、融贯的由来
关于本人的融贯思想的由来,说起来亦大有因缘。最初、本人亲近的善知识,是禅宗的寄禅老和尚(即八指头陀)等,对于参禅的倾向较深,对台贤教义稍稍研究。后来自看藏经,于性相经论的得意处,每在离言的禅意,颇契维摩经所谓文字性空即解脱性。如天台的离言谛,法相的离言自性,法性的离戏论分别,都融彻到禅宗上的不立文字,如古人所谓「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放观一切经典文字的佛法,不是摆设在地上的木石,而同渗透虚空中的光影;故于一切佛法,容易成为融会贯通的思想。此种思想、在我的著述中发表的很多,这里且提出两个纲领来说说。
乙、宗乘融贯
宗、即是宗派。我曾把印度、中国、日本之各部各宗各派,融贯以着成佛教各宗派源流,及佛乘宗要论、大乘宗地图等,可资参考。乘、即诸乘,论藏、曾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融贯于佛学概论等。本人这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可与西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的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比观。如图:
┌下士道──五乘共法 ┐宗喀巴┤中士道 三乘共法 ├本人 └上士道──大乘不共法┘
丙、文系融贯 从大觉世尊大悲心海中流出的清净教法,在印度有三时期:即是初五百年的,今流为锡兰、缅甸、暹罗等地的巴利文系佛教;第二五百年的,今流为中国、高丽、日本等地的华文系佛教;第三五百年的,今流为西藏、蒙古、尼泊尔等地的藏文佛教。
年 代 教 法 流 传 地 方 文 系 ┌第一期五百年──小彰大隐佛教──传锡兰暹罗等地──巴利文印度 ┤第二期五百年──大主小从佛教──传中国再传高丽日本─汉文 └第三期五百年──密主显从佛教──传西藏再传蒙古等──藏文
除此诸文系以外,欧美文系近年亦成一新的研究。依止各文系以融贯世界佛学而为建立弘扬世界佛学的工具,是本苑名为世界佛学苑的由来。不过第一宗乘融贯的思想,初只限于汉文系,今后希望普遍到各种文系中去。第二文系融贯的思想,希望研究各种文,更能融贯到所研究各部派的宗义上去。
四、本院研究诸系的略明
本院的研究系,分为六系:
第一、俱舍阿含系:此举俱舍为主而遍及三乘共法,从汉文的俱舍阿含研究,亦须参考巴利文、西藏文各系,才能融会贯通。俱舍、阿含为最能贯通各文系之佛教者,故研究佛教者须从此着手。
第二、法性般若系:法性般若系以中论或三论或四论(即于中、百、十二门三论外添一大智度论)为研究之入手。在印度有龙树、提婆、罗侯罗、青目、清辨、佛护、月称等诸健将;在中国有鸠摩罗什、僧肇、僧睿、高丽朗、止观诠、兴皇朗、吉藏等中心分子;在日本有慧灌、福亮、道慈等主要人物;而西藏各派亦大抵奉中论为究竟义。
第三、法相唯识系:研究法相唯识,可以慈恩师资之说为基本。上溯印度无着、世亲、安慧、护法,及中国觉爱、真谛三藏等,而下逮慧沼、智周、以及日本、西藏唯识学中诸巨子。
第四、法界显密系:此系包括、台、贤、禅、净、密五宗,中国千百年来都以台贤为教义,以禅净为修行,而近年则密咒行亦颇兴盛。
第五、教乘次第与教宗历史系:教乘次第是一种总摄分判一切佛法的位置研究;教宗历史,是对于整个佛教或各宗或各点的历史系研究。
第六、律藏研究与僧制整理系:佛制戒律,是佛教建立住持僧团的生命线。照原始律仪履行最盛的,要推锡兰、暹罗、缅甸等地。在中国、日本、西藏则多有变通。僧制整理,是中国目前的一种必要工作,在本苑的指导师及研究员,要认清这僧制整理的工作,须要从律藏研究到各方域各时代的僧制。
上面六系,如研究法界显密系,要融会贯通台、贤、禅、净、密以研究。当然比专学讲天台教、贤首要艰难得多。现在应不避艰难地本着这新的融贯的宗旨,勇猛研究,乃能跃进为现在到将来的世界佛教。
(福善记)( 见海刊十八卷九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晦翁悟明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下·佚名 佛说善乐长者经·佚名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四·明佺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吉藏 卷第六·佚名 卷第二十九(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宝唱 卷第一百九十七·佚名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卷二百三·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上·智顗 卷第三十四·佚名 佛说无常三启经·佚名 卷第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