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十四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四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业品第四之二

于正法内。有作是言。身及山等。久住不灭。故契经说。或有一类。身住十年。乃至广说。又说七日羯剌蓝住。又说持地住经一劫。由此知身可得久住。故有行动。为表理成。此义不然。且彼亦许诸心心所有刹那灭。由此可证彼所不许。身及山等刹那灭义。应作是言。身刹那灭。见随心等。有转变故。谓见身相。于起苦乐贪嗔等时。随心等转。既随心等。念念灭法。身有转变。故刹那灭义成。又身与心等安危故。谓身既是刹那灭心所执受故。必安危等。以身有识续住多时。识若离身。即便烂坏。既与刹那灭心等安危故。身应如心必刹那灭。又身如识而宣说故。谓契经言。是心意识。刹那腊缚牟呼栗多。别异而生。别异而灭。又契经说。身于彼彼刹那等位。衰老枯竭。又契经言。苾刍诸行。无有住止。速归坏灭。又言苾刍诸行如幻。或增或减。暂住即灭。又契经说。摩纳缚迦。从入胎夜。乃至衰老。恒速逝往。无住无回。由此等经证知。诸行皆刹那灭。无久住理。而言住者。但约诸行相似相续。假说无违。亦有契经说心有住。如言心住不可移转。又经说。心从初静虑。移入第二静虑等中。又说心调便能住上。又于苦等生已相续多时住中。假说故受。又彼虽许月轮劫住而假说新非假说中即可决定执为实有。又相有别体异义成。非一体中相可有别。现见异体相方别故。如牛有垂[古*頁]。马有旋毛等。于一相续。相既有殊。由此证知。体必有异。乳酪显色。虽复相同。俱行别故。必有异体。谓二显色。甘酢味俱。故体必应前后各别。身亦应尔。既前后位。相有不同。由此比知。举体界聚。前后各别。故刹那灭。其理极成。既一切行。皆刹那灭。如何业果。感赴理成。如何不成。不相及故。谓曾未见种体已灭。犹能生芽。亦非所许。然非诸业如种生芽。于正灭时。与异熟果。又非无法可能为因。是故应无业果感赴。是彼宗过。何谓彼宗。谓譬喻宗。故彼宗说。如外种果感赴理成。如是应知业果感赴。谓如外种。由遇别缘。为亲传因。感果已灭。由此后位遂起根芽茎枝叶等。诸异相法。体虽不住。而相续转。于最后位。复遇别缘。方能为因。生于自果。如是诸业。于相续中。为亲传因。感果已灭。由此于后自相续中。有分位别异相法起。体虽不住而相续转。于最后位。复遇别缘。方能为因。生于自果。虽彼外种非亲为因令自果生。然由展转如是诸业。亦非亲为因令自果生。然由展转力内外因果相续理同。外谓种根芽等。不断名为相续。内法相续。谓前后心。恒无间断。故无外道所难过失。今详彼释一切可然。谓若唯言现在有者。可有相续展转理成。然理不成。故唯有语。彼不成理。余处已说。设许相续展转理成。彼不应如种果道理。现见种等。展转相续。必无间绝。方能生果。心能生果。相续有间。故种果喻。于彼所宗业果感赴。无能证力以入无想二无心定。心等不行。如前已辩。又说意行此中灭故。非至果生一业相续恒无间断。彼宗唯许思是实业。此即意行增长功能。随界习气种子论等。余处已遮。故外难言。无譬喻者所说业果。犹如种果感赴道理。是为正难。阿毗达磨。无心位中。说异熟因相续无断。得体实有。先已成立。即说此得。为相续体。若谓得体与业果别。不应说为业相续者。此难非理。一身果故。身与相续。是一义故。又如业种。业得亦然。故业相续。无有间断。是故我宗业果感赴。同于种果。无理能遮。虽诸业得有间断者。如已灭种。作用虽灭。而有少分与果功能。由此后时。能与自果。业亦应尔。故对法宗。无同彼宗过所随失。后当成立已灭犹有。若谓虽尔仍有异作异受果失。不许有一能作受者。体常住故。此难不然。异有二故。观理者说。异有二种。一者各别相续名异。二一相续体别名异。若别相续所造业因。果必不应余相续受。若一相续所造业因。其果何妨此相续受。岂如异相续无造受能则一相续中亦无造受。若谓各别相续名异。与一相续体别名异。异无别故。如彼此无造受义者。亦不应理。因果相属。不相属故。犹如稻种望稻麦芽。岂由稻种望稻麦芽。二种体异无差别故。即令稻种望稻麦芽。同是相属。或不相属。虽彼稻种望稻麦芽。体异无别。而望稻芽。因果相属。非望麦芽。如是自他相续前后。有属不属。差别理成。故一相续中。无异作受失。又种果异。种灭经久。而见与果。于理无遮。业果亦然。虽异何咎。又一相续。异时为因。异时与果。许无过失。若异相续。异时为因。异时与果。便许有失。如是岂不一异相续。因果有无。分明有异。又如烧村火焰相续。谓如有一欲燎他村。持火烧他草室少分火焰相续。乃至总烧举村屋宇。并成灰烬。村人擒获捶挞令陪。彼自雪言。我持少火。烧少舍已。我火即灭。故我但应陪一握草。彼如是自雪。岂成无过人。智者应知。遍烧村火。皆从初火相续而生。是故彼人。有遍烧过。如是诸蕴相续转变。所生诸果。应知皆是初蕴为因。展转而起。是故诸业。与所依蕴。虽久谢灭。而于后蕴。彼果得生。亦无有失。现见因已灭。果法得生故。如何不见种芽等然。且见世间枸橼酢味。相续转变至果熟时。酢因虽无有酢果起。应知业果理亦应然。刹那灭义成。有业果感赴。是故善说一切有为有刹那故。必无行动。若尔何故现见世间。有时身形行动可得。欲等缘力。能使身形无间异方展转生起。不审察者。起增上慢。谓有实行。现前可取。现见不取。月轮駃行。有时由云。余方疾起便起增上慢。谓见月駃行。如是世间身急回转。谓诸住物。皆急返旋。是故有为皆无行动。无行动故。所说身表。是形差别。其理极成。谓从加行心所生。不住等流大种果。别类形色。不待余显色为眼识生因。能蔽异熟生所长养形色。如是形色。名为身表。非由如是善等性故。令异熟生所长养断。如天眼耳现在前时。余眼耳根相续无断。诸别计有加行心生。于身聚中势力差别。为身无间异方生因。即此生因。名为身表。若尔身表。应非眼见。势力差别即是风故。然经主言。形非实有。谓显色聚。一方多生。即于其中。假立长色。待此长色。于余色聚一面少中。假立短色。于四方面并多生中。假立方色。于一切处遍满生中。假立圆色。所余形色。随应当知。如见火[火*曹]于一方面无间速运。便谓为长。见彼周旋。谓为圆色。故形无实别类色体。若谓实有别类形色。则应一色二根所取。谓于色聚长等差别。眼见身触。俱能了知。由此应成二根取过。理无色处二根所取。然如依触取长等相。如是依显。能取于形。此理不然。了相别故。若一方面。唯显多生。了相于中应无差别。既有长白二了相异。故于显外。别有形色。现见有触同根所取。了相异故。体有差别。如坚与冷。或暖与坚。如是白长。虽同根取。而了相异。故体应别。故知聚色。分析渐微。乃至于中。可生形觉。必有少分形觉生因。形色极微。于中犹起。理必应尔。以色聚中有唯显生形色不起。于中唯有显觉非形。如见空中光明等色。若即显色说名为形。无分量显中亦应起形觉。不相离故。如火界暖。彼火[火*曹]喻。于证无能。余处极成可假说故。谓于余处。有长圆等。所依实因。同时无间。于多方所安布差别所成色聚。长等极成。由是故于火[火*曹]等色。异时别处。无间转中。计度立为假长圆等。未曾见有。世俗胜义俱不极成。而可假立应二根取难亦不成。长等但为意识境故。以诸假有唯是意识所缘境界。如前已辨。能成长等。如种极微如是安布。说为形色。是无分别眼识所取。非身能取。如是形色。如依身根了坚湿等。了长短等。不如是故。以非闇中了坚湿等。即于彼位。或次后时。即能了知长短等相。要于一面多触生中。依身根门。分别触已。方能比度。知触俱行。眼识所牵意识所受。如是相状差别形色。如见火色及臭花香。能忆俱行火触花色。现见眼识随其所应。有于一时形显俱了。意识分别。前后无定。以显与形是一眼识所缘境故。意识分别。时差别故。了相异故。其体不同。形亦非触。宁有身根能取形义。故不应难应二根取。经主于此。复作是言。诸有二法。定不相离。故因取一可得念余。无触与形定不相离。如何取触能定忆形。此亦非理。现见世间。诸触聚中。有形定故。谓形于触。虽无定者。而于一面多触生中。定有长色。于一切处。触遍生中。定有圆色。如是等类。随应当知。故触于形。有决定者。非触于显有定如形。可了触时。能忆形色。以无有触如是安布。于如是显决定如形。又眼喉中。亦得烟触。或时以鼻嗅彼烟香。因此了知烟中显色。亦应显色二根所取。非实物有。又此与彼。义应同故。谓暖触于色及白色于香亦无有定。如形于触不应因彼火色花香。便能念知火触花色故。非由此能遮遣形异于显色别有体义。复有因证形非实有。以诸所有有对实色必应有实别类极微。然无极微名为长等。故即多物如是安布。差别相中。假立长等。岂不已说。即形极微。如是安布。眼识所得。积集差别。假立长等。虽说有此是朋党言。形色极微。非极成故。谓若形色。有别极微。自相极成。可得积集。如是安布以为长等。然非形色有别极微。自相极成。如诸显色。云何得有积集安布。如何具寿。许有极成显色极微。非形细分。如诸显色。一一极微。无独起理。设有独起。以极细故。非眼所得。于积集时。眼可得故。证知定有显色极微。形色极微。亦应如是。宁独不许自相极成。诸有对色。所积集处。皆决定有。极微可得。既于聚色差别生中。有形觉生。不待于显。如不待余。显有余显觉生。是故定应别有如种。能成长等。形色极微。诸显极微。有质碍故。即应积集假立长等。此亦非理。香等极微。亦应积集为长等故。以彼香等。所有极微。亦有质碍。唯据处所。不相容纳。名质碍故。若谓香等所有极微非有见故。无同彼失。则诸显色。所有极微。亦非形故。岂成长等。如何知显微体非形。如前已说。了相异故。不待显色。形觉生故。或有显聚。不见形故。非体是形有多积集。无障有眼。可不见形。是故应知。异于显色。有色处摄。形色极微。由此集成长等假色。故形细分。非不极成。云何是形而无细分。极微无分。应体非形。若尔亦应疑于显色。如何显色。体是有对。而可许有。无分极微。于诸无分受等诸法。未曾见有。名显等故。如显极微显相非有。如是亦有形色极微。而无形相。违何至理。夫显相者。谓能显示青白等性。非显极微。能有所显。故无显相。若异显色。实有形者。应如青黄了然知异。虽各实有。而法性然。故不可知了然有异。如杂余色见影光等。谓影光等。与地等合。杂生识故。别相难知。然其实体。非无有异。夜于粉壁。有净月明。明白相资。二俱显著。体既有异。何不智愚并能了然知其相别。如彼理趣。形显亦然。若显与形。相杂难了。应以正理勤求别相。虽与显色相杂而生。然于其边。能为疆界。摄持显色。是谓为形故破青丸显存形坏。谓圆形色但居其边。故破青丸。圆形即灭。然青显色。遍在丸中。故坏圆形。青显犹在。或形色体。非显体故。不如青黄别相易了。又诸显色。是显体故。与余显色。别相易知。如是形色。是形体故。与余形色。别相易了。故形异显。自相极成。又显与形。虽同一聚。然其体相。决定有殊。有一坏时。一不坏故。以相违因有差别故。非体无异。可由相违。因有差别。有坏不坏。又于色处。有善等别。不应显色有善等性。如前已辩。故有别形。若谓显中自有差别。谓待心起或不待心则已极成。身业实有。但于名想。少有迷谬。然有色处。加行心生。于色聚边。周遍而起。能为疆界。隔别显色。此与显色。非同法故。诸对法者。立以形名。即此说为身有表业。纵说为显。或说名余。且是极成。实有身表。若谓业相不成就故。非实有者。理亦不然。由此如思业相成故。又形与显。如水地风。冷等相殊了相异故。其体各别。何理能遮。又形必应异于显色。以如显色生异类贪别。说不净门为彼对治故。复有至教。证有别形。如颂中说。有粗有细。有短有长。净不净等。又契经说。颜貌端严。非短非长。非粗非细。非白非黑。光洁细软。非无别体。而可别说。又若遮遣行动及形。汝等经部宗。立何为身表。此中经主。辩彼宗言。身表即形。然假非实。如是语义。意趣难知。为长等形是假非实。为成长等如种极微说名为形。是假非实。若长等形。是假非实。与对法者所说无违。若成长等。如种极微。说名为形。是假非实。则不应理。由彼所宗以显成形。显非假故。显若非实。是则经部。同坏法论。不可与言。若意说形体不异显。故言非实。则异火界。无别有暖。亦应非实。设许说言。形非异显。如执异实显无别有形言形非实。如是亦应执异于假显无别有形以执即显色立为长等故。是则经部。应立长等非实非假。如何言假。又经部宗。若执形色有所依揽体实极微。对法诸师。亦作是说。所起诤论。为何所依。为显极微即是长等假所揽实为不尔耶。不尔。如前已成立故。或于显聚有不见有长短等形差别相故由是彼说。成无用言。又彼立假形以为身表。复立何法为身业耶。彼说业依身立为身业。谓能种种运动身思。依身门行。故名身业。语业意业。随其所应。立差别名。当知亦尔。若尔何故契经中。说有二种业。一者思业。二思已业。彼作是释。谓前加行起思惟思我当应为如是如是所应作事。名为思业既思惟已。起作事思。随前所思。作所作事。动身发语。名思已业。此中为摄一切业尽。为摄少分差别业耶。有言。此中摄一切业。有作是说。不摄无漏。此释非与经义相符。此中不应摄意业故。谓为动发身语二种。起思惟思及正动发身语二种起作事思。此二俱依身语门转。并应摄在身语业中。既尔此中。何名意业若依身语二门转思。亦许一分名意业者。是则立业。有杂乱过。纵许为欲动发身语。起思惟思。是意业性。亦非此中总摄诸业。以有不依身语门转有漏意业。其量无边。皆此经中所不摄故。且必不摄依眼触等所起诸思。以彼诸思非前所说。思惟作事。二思摄故。若谓此经所说思业。总摄一切意业皆尽。说思已业。总摄一切依身及语二门转思。且非此经所应说义。设许皆是此经所说。为欲动发身语二种。起思惟思。何业所摄。若思业摄。理必不然。如思惟思。依身语转。许思业摄。余亦应尔。则应但说一思业言。如是亦成业杂乱失。意业亦依身语转故。若谓为欲动发身语。起思惟思。此思不依身语转者。则为余境。起思惟思。彼思亦应不依余境。无异因故。是则意业。应不依境。然非所许。故理不然。若谓此如依身语门。转名依身语非身语业者。此于意业。则应成过。于中亦容此分别故。思已业摄。亦不应理。以后但说思已言故。非所思事可名思惟。以义与名不相应故。又汝经部说。诸仙人意愤杀生。是何业摄。为是身业。为意业耶。然此中无前后所起。思惟作事二思差别。以思惟思即作事故。便不能离业杂乱失。又世尊言。修苦行者。身语意业。各有别异。是故定应许此中有。依身门转。作事思业。由此俱时杀多生故。又杀生业。身业摄故。是则世尊。应言身业于诸业中。最为大罪。是故经部。思立诸业。复有理证。业不唯思谓才起思。欲为杀父等则应已得无间罪等故。若谓得罪要须动身。此未动身。故无失者。是则于思外有身业理成。谓有动身。方有身业。成杀等罪。若不动身。恶思虽起。罪未成故。岂不如执有别身业宗。若离恶思不成无间等。如是虽许唯思是业。若离动身不成此罪。此例非等。所以者何。以对法宗身语二业成无间等。要由恶思。若无恶思。此业不起故身罪业。待恶思成。唯思业宗。说思业起。不待身语。即思生位。已成身业。何假动身。又对法宗。由因等起。思有善等差别性故。所起身语善等性成可言必。待思差别故。身业方成无间罪等。非经部说。思业起时。要待身语。方成善恶。彼许身语唯无记故。如何可说要待动身思业方成。无间罪等。故引此例。不遮彼失。若谓如执眼根见宗。虽眼根生非待眼识。而见色用。待识方成。如是唯言思是业者。不善思起。虽不待身。而要待动身方便无间等。此亦非例。所以者何。以识与根有俱时起。许根由识有胜用生。故眼根生。虽不待识。而见色用。待识方成。然彼恶思。要先生已。后时方有运动身义。非思生位。由后动身。少令前思起差别用。又此所救。理必不成。无法无能。令诸有法起胜用故。复有至教。遮经部宗。安立业理。如契经说。夜所寻思。至于昼时。由身语表。非此中说能表谓思。余契经中。说表即业。故余经说。诸爱者表体即是业。又佛教诫罗怙罗言。汝若由身由语造业。于此所造身语业中。应当正勤。数审观察。非思即用身语为体。如何可言思所造业名由身语所造业耶。是故应知。契经即说身语二表。为身语业。不应如是取此经义。此经所言。由身由语。此造业者。是由依身及依语思所造业义。无如是义。所以者何。曾不说故。又不遮故。谓若有经。曾作是说。依身语思。所造诸业。名身语业。非即身语。又若有经遮身语表。即是身语二业自性。容可于此无差别言。准彼契经。作差别释。然曾无处有如是言。又我引经不违正理。故彼非理。频率己情。释破诸经。令乖实义。理应名曰坏经部师。非了义经为定量故。又伽他说。

由内心粗恶  外动身发语

因此能感苦  翻此便招乐

此中说思及身语表。能感爱果。非爱果义。余经又言。诸邪见者。所有身业语业意业。一切皆能感非爱果。感爱果者。与此相违。由此证知。伽他中说。因身语二表。感爱非爱果。即是经中。说身语业能感爱果非爱果。义亦不应。谓依身语思名身语表。由彼自说形为身表。假非实故。然思不应是形非实。又契经说。起迎合掌恭敬礼拜。是身表业。余经又言。表即是业。由此证知欲作意等。展转所起。手等别形。名为身表。即是身业。故对法宗。立身语业。符教顺理。无杂乱过。由此所说四句理成。然于此中。诵者差别。谓有诵者。作是诵言。或有色聚。唯显可了。谓青等影等大种造色聚。以于其中显色多故。余非定取故。唯显色可了。空一显者。谓见空中。苏迷卢山。所现纯色。岂影等色。有种种显。而但说此是一显耶不尔。云何。以影等色与地等显和杂难辩。不可别见。依不纯义。说非一显。此空界色。无别所依。以纯可见。故名一显。或有色聚。唯形可了。谓身表俱大造动聚。以动摄受相续法性。假施设故。体非真实。但身聚中心所等起等流大造。实物聚中诸形差别。是谓身表。或有色聚。二俱可了。谓所说余诸形显聚。以非于此聚离一可取余故。此义中经主前难如何。一事有二体者。此难不成。非所许故。复有形显。互相依属。如说鹭非幡及幡非乌等。此中形显俱可了知。或有色聚。俱非可了。如香味等。及无表聚。有余诵者。作是诵言。或有色聚。唯有显等第一句者。谓明闇聚。即此差别。说为影光。第二句者。谓如前说。第三句者。谓前所说二句不摄。俱色处聚。青等色聚。亦有长等。形量差别。现可见故。第四句者。亦如前说。岂不影等亦有形量分明可见。应名俱有。彼言影等聚中无形。以虚散故。余极碍物。来入其中。彼不坏故。现见世间。和集极碍。有形色聚。余极碍物。来入其中。彼便损坏。影等聚不尔。故于中无形。又诸和集极碍色聚。有形极微。周匝安布。由如是聚形所摄持。便有分限。孔隙可得。非于影等诸色聚边。有形摄持。如和集等。以不见有自动摇故。然有长等形量分明现可得者。随本质故。若尔应无镜等中像。所以然者。如影无形。随本质故。而形可得。如是诸像。应无显色。随本质故。显色可知。又像应非形色为体。虽见有高下。而如画无故。如随本质及随所依。形色虽无。而现似有。显亦应尔似有实无。是则像非形亦非显为体非像显色如影形无诸像所随。不决定故。以像随质及所依故。谓像形显。或时随所依。或时随本质。而显现故。影显曾无随本质理。形亦无有随所依义。此所住处。名曰所依。故像与影。无有同义。若谓像与影随义同故。像应无体者。理亦不然。随义虽同。而见别故。谓像影形。虽同随质。而像随质。亦有高下。影唯随质。有粗分量。于粗分量。随义虽同。而像随质分量决定。影非决定与质量同。或大或小。或时等故。由此像与影随义虽同而但影无形非像无显。若显亦无则无随故。谓于影色有显自成。此影既用显色为体。说形随质可无有过。像体既非形。若亦非显者。则无像体。如何可说像随本质。或随所依故。像定应唯显为体形色分齐。必依极碍。显色分齐。唯依显相。是故影像画等无形。由此已遮像形同难。以彼形相随义虽同然如高下形可取而非有。前已说形色亦比量取故。形色于中非如所取。取不定故。可谓为无显色于中取无不定。同余显取故。像唯显为体。若尔应如影像形色随义虽别而无义等。如是像显及与影形。随义虽别应无义等。此例不然。前已说故。谓像若无显随义亦应无。又汝何缘不作是取。如影与像形随虽同。而于随中非无差别。如是像显及与影形。随义虽同。而有无别。岂不于此应设难言。如影等中。虽无形色。而于显色。现有分量。如是亦应于诸和集极碍色聚唯显无形。此难不然。若诸和集极碍色聚。亦无有形影像应无分量可取。于彩画等。诸工巧人。以余显色。间杂余显。摸仿本质。高下等形。实于其中。无高下等。若诸和集。极碍色聚。亦无实形。唯有显者。应如画等藉余显色间余显色。状似有形。而实于中无高下等。然诸和集极碍色聚。不待余显间余显色。自有高下等实形量可取。由此证知。诸极碍聚。异诸显色。别有实形。由此能令影像画等虽无形色而似有形。是故彼言非为正难。岂不如从非形为体像为其质所生别像。虽现可取。而无实形。如是应从非形为体。诸极碍聚。有影像生。有显无形。然形可取。此亦非理。随本质形。所起像显。似有形故。从此所生像亦似有。形量可得。理必应然。从无形质所起像显所生别像。唯显无形。故像无形。唯显为体。即由如是问答分别。已遣执像影为体论。以像与影非同法故。像如本质。有种种相。影即不然。故非同法。又诸影起。由障光明。光明有处。必无有影。像则不尔。故非同法。又见诸像入水镜中。见影不然。故非同法。又非因影别有影生。像能为因生于别像。故像与影。定非同法。又影不随质有高下。像则不尔。故非同法。是故不应执像即影。然初诵者。作如是言。影等聚中。非无形色。以显增故。唯显可了然诸形色。略有二种。一者谓在和集显色极碍聚边。周匝安布。二者谓在和集显色无碍聚边。周匝安布。唯在和集极碍聚边。形之差别。是名身表。故于此中。无所说过。已辩身表业语表业。云何谓即言声名语表业。何故语表体即语言。身表意业非即身意。以离语言无别声能。表离身及意有色表思业故立。身业名从所依。语业约自性。意业随等起。由此于中无相违过。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四

猜你喜欢
  摄大乘论释论 第九卷·世亲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七·澄观
  第四卷·佚名
  卷第五十五·李通玄
  卷七·佚名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第十八章 马鸣阿阇梨等时代·多罗那他
  福寧斌雅禪師語錄序·斌雅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欧阳竟无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佚名
  卷五·佚名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一卷(出吉祥胜初教王瑜伽经)·佚名
  宝镜三昧本义·行策
  起世经卷第六·佚名
  卷第九十一·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顾□□盟(仲赘集)·顾嗣立

    盟字仲赘,甬东人。高才好学,尝馆于杞菊轩,诗见《玉山雅集》,玉山主人编仲赘在张仲简之后,钱牧斋《列朝诗集》甲前有张简而无顾盟,想亦据《玉山雅集》录入,而抄本多脱简,遂将仲赘诗俱误入仲简集中,流传舛伪已久,不得不急为改正之

  • 二集卷四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四十八古今体一百二十首【甲戌四】孟夏时享太庙述事太室修时享躬亲祀事将本仁思謦欬观德想衣裳乐律含清徵南讹届正阳若凭钦降嘏继序励其皇常雩斋居旬余逢八斋【自三月二十三日因祭 先农斋戒

  • 卷三百六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雪矶丛稿【三】谢杨孟溪县丞惠以章墨白首侯芭蜀江边曽向君家传太?射熊草赋留残墨相应当日还渠得飘零潇洒几世孙解得胶法舂?云物理往来元莫测后世子

  • 李玉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玉」生平不详。《花庵词选》录其词一首。 ●虞美人·春情 李玉 篆缕销金鼎。 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 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

  • 明宗纪二·薛居正

    天成元年夏四月丙午,帝自兴圣宫赴西宫,文武百僚缟素于位,帝服斩衰,亲奉攒,涂设奠,哭尽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易吉服班于位,帝御衮冕受册讫,百僚称贺。丁未,群官缟素赴西宫临。以枢密使安重诲为检校司空,守左领军大将军,依前充

  • 三九 广思堂·周作人

    三味书屋里虽然备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却都不常用。罚跪我就没有看见过,在我上着学的这两年里,戒方则有时还用,譬如有人在园里拿了腊梅梗去撩树上的知了壳(蝉蜕),给他看见了,带到书房里,叫学生伸出手来,他拿戒方轻轻的扑五下,再换

  • 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班固

    【原文】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 陈贯传·脱脱

    陈贯字仲通,其先辈为相州安阳人。后来将其父葬在河阳,因此就在河阳定居。陈贯年少时卓越不凡,多次上疏议论边防之事。考中为进士,真宗皇帝知道陈贯的名字,提拔安排在高等级上。担任临安县主簿,以秘书省著作郎的身份担任刑部

  • 潘司空奏疏巻六·潘季驯

    (明)潘季驯 撰○督抚江西奏疏减免站银疏题为敷陈末议以仰禆圣治事据江西布政使司呈奉臣批据江西按察司驿传道副使王象坤呈先奉臣案验前事仰道即查所属某驿递座站红船各若干只每船水夫若干名每名工食若干船铺什物若干俱

  • 御定人臣儆心録·王永吉

    大学士王永吉恭纂植党论自古国家太平之治率由大小臣工协力和衷以熙庶绩乃能久安长泰流誉靡穷顾为臣之道其类不一大约不植党与不爱虚名不营已私不贪贿利敬以饬躬诚以事上耿介自立勤慎莅官其至要者矣若此则品行以端学术

  • 第三章 4·辜鸿铭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辜讲一位学生(林放,字子丘)问孔子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孔子回答,“在社会礼仪的使用上,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越奢华越好;在追悼死者的

  • 马喻品第十九·佚名

    譬马调能软,随意如所行。信戒及精进,定法要具足。获法第一义,利用故无穷。一心行和忍,得免轮回苦。忍和意得定,能断诸苦恼。从是得住定,如马善调御。断恚获无漏,如马能自调。弃恶至平坦,後受生天乐。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觉悟。如

  • 卷第十(二诵之四)·佚名

    十诵律卷第十(二诵之四)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九十波逸提法之二佛在维耶离国。夏安居时。与大比丘僧俱。时世饥俭乞食难得。诸人妻子自乏饮食。况与乞人。佛以是因缘故集比丘僧。语诸比丘。汝等知不。此间饥俭乞

  • 序·佚名

    序调御师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百物生其义一也然摘叶止啼敲钟谢响广长有舌不妨嚼破虚空芥子指迷悠然遍满法界灯灯相续照去无明从来久矣所贵铁汉当台着手便判竖人天眼目绝圣凡蹊径善乎吾师丈老人有

  • 广东新语·屈大均

    地理杂志。明末清初屈大均(1630—1696)撰。二十八卷。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清军破广州,遁入空门,行游南北,结交天下名士。本书成于屈氏晚年。首载潘耒序和自序, 次分天、地、山、水、石

  • 社会科学概论·瞿秋白

    瞿秋白撰。为作者1924年在上海夏令讲学会上的讲稿,1949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二章,四万余字。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种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所谓社会现象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或互相动作;所谓科学即指这些现象都

  • 上方天尊说真元通仙道经·佚名

    道教书。一卷,分为上、中、下三篇。上、中二篇以“道”即真一元气,亦即太极。道降而为德,上德为神道,次德指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认为修道者当先修德,再加修炼,乃可得道登仙。主旨则在会通儒道进行修持。下篇述云

  •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

    又名《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钱穆著。作者认为过去人们考论诸子年世,不免三病:“各治一家,未能贯通,一也;详其著显,略其晦沉,二也;依据史籍,不加细勘,三也。”(《自序》)于是广采各种资料,上溯孔子生年,下及李斯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