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随喜回向品第六之一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告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随喜回向所获功德。比馀众生布施持戒修定功德。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是故於此甚深正法。应当随喜如理回向。

是时尊者须菩提白慈氏菩萨言:若菩萨摩诃萨。於十方一切处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计三千大千世界。一一世界中。所有过法已入涅槃无量无数无边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是诸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入无馀依大涅槃界。乃至法灭已来。於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及彼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诸佛功德相应善根。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广大神通相应善根。一切智智正行相应出生善根。乃至大慈大悲无量无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功德聚。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法门。生出一切最胜神通离障无著种种行法。无能胜无等等无限量无所观。如来如实智力如来知见。乃至具足圆满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胜义法门。所有如来转大法轮。执大法炬。击大法鼓。吹大法螺。作大法乐。雨大法雨。了大法智。以大法财施诸众生。说诸佛法诸缘觉法及声闻法。普令众生於中修学所有一切最胜善根。及彼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众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诸菩萨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而彼所有一切善根。又复有诸声闻乘人。行於布施持戒修定所有功德。及诸有学无漏无学无漏如是善根。又复所有诸愚异生所种善根。及其四众刍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行布施持戒修定功德。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傍生异类。闻佛说法所种善根。乃至如来入涅槃後。一切众生於佛法僧所种善根。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尽无尽相和合聚集称计较量。修菩萨者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以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言:愿我以此善根。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而此修菩萨者,所有诸缘诸事诸相。从心所生如心取相为可得不。

尔时慈氏菩萨告尊者须菩提言:不也须菩提,所有诸缘诸事诸相。从心所生如心取相皆不可得。须菩提复白慈氏菩萨言:若诸缘诸事诸相如心所取不可得者,是人将无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耶。何以故?有所生故。无常谓常。以苦谓乐。不净谓净。无我谓我。於疑惑心谓正思惟。由是於想心见皆成颠倒。若於诸缘诸事诸相。一一皆住如实法者,即无所生亦无所龋由如是故。心法亦然诸法亦然菩提亦然。若诸缘诸事诸相。菩提及心皆无异者,即於何所缘取於何相。当以何心随喜功德。又复以何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谓尊者须菩提言:如汝所说,此回向法。不应为彼新发意菩萨如是宣说。何以故?彼若闻是说已所有信解爱乐恭敬净心皆悉隐灭。以是义故不应为说。若有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随顺善知识者,应当为彼如是宣说。而彼菩萨闻是法已,不惊不怖亦不退没。如是菩萨摩诃萨。能以随喜功德如实回向彼一切智。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慈氏菩萨言若菩萨起随喜心回向心。是心。即尽即灭即离。当以何心而能随喜。复以何心而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以心心能回向者,是二心不俱亦无所有。若诸心自性又不能回向。即以何心能回向耶。

尔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若有新发意菩萨。闻作是说将无惊怖生退没耶。尊者,今云何是如实随喜如实回向。应当云何是随喜法。又复云何是回向心。

尔时尊者须菩提以慈氏菩萨摩诃萨威神加持力故。复白慈氏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於过去诸佛道悉已修习。已灭戏论去除棘刺。舍诸重担得大善利。诸有结缚皆悉已荆正智无碍心得自在诸心善寂。是诸菩萨。於十方一切处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一一世界中所有过去无量无数已入涅槃诸佛如来。是诸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入无馀依大涅槃界。乃至法灭已来於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诸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及彼种种福行善根。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乃至大慈大悲无量无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功德聚。及佛所说种种法门。一切众生於是中学。信解安住所有善根。及佛世尊为诸菩萨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菩萨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而彼所有一切善根。又复有诸声闻乘人。行於布施持戒修定所有功德。及诸有学无漏无学无漏如是善根。又复所有诸愚异生所种善根。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傍生异类。闻佛说法所种善根。乃至如来入涅槃後。一切众生所种善根。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和合聚集称计较量。是诸菩萨一一随喜。以此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慈氏。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回向。云何当得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尔时慈氏菩萨告尊者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所用心随喜及回向时於是心中不生心想。如实知心无所取相。若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菩萨摩诃萨。即得不堕想心见倒。若复於心不如实知。以有得想而回向者,是菩萨摩诃萨。不能远离想心见倒。又复若诸菩萨摩诃萨。以有得心而回向者,是心即尽即灭即离。彼尽灭心不能回向。若以无所得心而回向者,是即如实回向法性。若法如是回向故即法性亦然。法性如是回向故即诸法亦然。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回向者,是为正回向。不名邪回向。而此回向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学。

复次尊者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过去诸佛善根。如是随喜回向。若於未来诸佛道悉已修习。已灭戏论得大善利。是诸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入无馀依大涅槃界。乃至法灭已来。於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诸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及彼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乃至大慈大悲无量无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功德聚。及佛所说种种法门。一切众生於是中学信解安住所有善根。及佛世尊为诸菩萨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菩萨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而彼所有一切善根。又复有诸声闻乘人。行於布施持戒修定所有善根。及诸有学无漏无学无漏如是善根。又复所有诸愚异生所种善根。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傍生异类。闻佛说法所种善根。乃至如来入涅槃後。一切众生所种善根。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和合聚集称计较量。是诸菩萨一一随喜。以此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尊者须菩提,而彼菩萨所用心。随喜及回向时。若於是心中不生心想。如实知心无所取相。能以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菩萨即得不堕想心见倒。若复於心不如实知。以有得想而回向者,是菩萨不能远离想心见倒。又复若诸菩萨。以有得心而回向者,是心即尽即灭即离。彼尽灭心不能回向。若以无所得心而回向者,是即如实回向法性。若法如是回向故即法性亦然。法性如是回向故即诸法亦然。若如是回向者,是为正回向。不名邪回向复次尊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未来诸佛善根。如是随喜回向。若於现在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入无馀依大涅槃界。乃至法灭已来。於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一切善根。乃至如来入涅槃後一切众生所种善根。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和合聚集称计较量。是诸菩萨一一随喜。以此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尊者须菩提,而彼菩萨所用心。随喜及回向时。於是心中不生心想。如实知心无所取相。若能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菩萨即得不堕想心见倒。若复以其有所得心而回向者,是菩萨不能远离想心见倒。而彼菩萨摩诃萨当如实知所用心。回向时是心即尽即灭即离。彼尽灭心即不能回向。若以无所得心而回向者,是即如实回向法性。若法如是回向故即法性亦然。法性如是回向故即诸法亦然。若菩萨摩诃萨。於如是过去未来现在法中。能如实知如实回向者,是为正回向。不名邪回向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欲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观诸法犹如虚空离一切相。何以故?若於诸法如实了知。即无心无非心。是能知者,无法无非法。为所知相。若菩萨於如是法中能回向者,是名最上回向。是故得名菩萨摩诃萨正修福行。何以故?若种种法及种种行皆寂静故。所有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若如实知诸行皆寂无所动者,是菩萨摩诃萨。即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於佛世尊入涅槃後。所有善根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皆如实知即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诸佛世尊所有一切相应行法非三世故。若过去世彼法已离已灭已荆若未来世当所未至。若现在世今即无祝复无所得非境界相。若取相者即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不平等邪念相应。生疑惑想不能安住正念正意。邪所思觉。如是即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於诸善根无所取相无所得心。以是心回向者,是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法。菩萨应当学。若如是学者彼能具足善巧方便。若诸善根有是善巧方便而用回向者,即得近一切智。若诸菩萨摩诃萨。乐欲修学此方便者,应当於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听受读诵记念思惟请问其义。如所解了广为他说。是为般若波罗蜜多方便。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即不能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我相已灭诸行已寂。远离种种有所得想。若复有人。於一切法而生取相堕疑惑见。不能安住如实法中。於如实法生有得想。若以如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诸佛如来非所印可亦不随喜。何以故?如是回向名为大贪。於一切法生疑惑心。复於诸相不能寂静生有得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不说为有大利益。而此回向名为杂毒苦恼。譬如世间上味饮食。诸色香味皆悉具足。而彼食中为毒所杂。诸有智者知杂毒故而不取食。愚痴无智不能觉了。但取食之。彼初食时。色香美味虽所爱乐。食力销已苦报现前。以是缘故而趣命终。尊者须菩提,汝今当知。诸有随喜善根发回向心者,不能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何以故?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故不能解了甚深正义。於如实道不能安祝自不了知彼如实法。复为他人展转教授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当於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及彼所有过现未来诸佛世尊,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已入无馀依大涅槃界。於其中间所有功德。及为诸菩萨摩诃萨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诸菩萨所有善根。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是诸缘觉所有善根。及诸声闻修施戒等。於佛灭後法灭已来。於其中间所种善根。乃至愚夫异生所有善根。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和合聚集称计较量尽无尽相。汝等应当一一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彼人若作是言:劝令如是随喜回向者,如美食中而杂诸毒。此回向法名为杂毒苦恼。诸修菩萨行者,於自所行尚不应起此回向心。况复如是转劝他人令修此法。若於是相取为实者,不名随喜诸佛功德。不名受持不名回向。若诸菩萨。乐欲如实随喜诸佛如来所有最上一切善根。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随顺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其佛眼如实观察。如其佛智如实了知。於诸善根。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如实了知无所生无所得。若能如是随喜善根。佛所印可佛亦随喜。诸菩萨摩诃萨如是随喜者是正随喜。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最上称赞。如是回向名大回向。回向法界善得圆满。内心清净解脱无碍。

复次诸修菩萨乘善男子等。修习如是回向法者,於佛如来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无系无著。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亦复不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不系诸法不系回向法。修菩萨者如是知已不坏回向法。是大回向善得圆满回向法界。如是回向不取诸相。远离邪法名正回向。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真实印可亦复随喜。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学。

尔时世尊,赞尊者须菩提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善作佛事。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请问其义。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回向法界法性。如佛世尊所有知见。於诸善根如实觉了。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了无所生复无所得如是回向我所印可。我亦随喜如是福蕴。无量无边不可称计。须菩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一一皆修十善业道。所获福蕴其数甚多。而此菩萨摩诃萨。发最胜心回向法界者所有福蕴。比前福蕴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复次须菩提,且置是数。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一一皆修四无量行。一一皆得四禅定法四无色定及五神通。如是福行其数甚多。而此菩萨摩诃萨。发最胜心回向法界所有福蕴。比前福蕴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

猜你喜欢
  佛法大系·太虚
  卷一 晋·宝唱
  说无垢称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道世
  卷二十·道世
  大乘起信论研究序·太虚
  十住断结经卷第六·佚名
  在仰光与宇对薛宝珍谈话·太虚
  卷第八·佚名
  卷二·聂先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佚名
  慈仁品法句经第七(十有八章)·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欧阳竟无
  卷之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张廷玉

        费宏 翟銮 李时 顾鼎臣 严讷 李春芳 陈以勤 赵贞吉 高仪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兼侍讲读。预修《孝宗实录》。

  • 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张廷玉

        ◎地理三   ○河南陕西   河南《禹贡》豫、冀、扬、兖四州之域。元以河北地直隶中书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洪武元年五月置中书分省。二年四月改分省为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

  •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九·张岱

    陆梦龙列传陆梦龙,字君启,号景邺;浙江会稽人。母冯氏,梦篝灯化为龙,因以命名。万曆庚戌进士,授刑部主事。淮抚李三才以盗用皇木,反戍七商;梦龙改商戍,戍其奴。三才强辩;出两疏折之,为天下传诵。梃击事起,少司寇张问达造司问处法;梦

  • 卷之六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四、农业·陶元珍

    三国时魏之屯田事业最为发达,建安元年,曹操始兴屯田,募民垦於许下, 魏志武帝纪建安元年:「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注引魏书:「公曰,夫定国之术,在於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袁枢

    宋 袁枢 撰朋党之祸唐穆宗长庆元年翰林学士李德裕吉甫之子也以中书舎人李宗闵甞对防讥切其父恨之宗闵又与翰林学士元稹争进取有隙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以书属所善进士于

  • 韩贤传·李延寿

    韩贤,字普贤,广宁石门人。体格健壮,颇有武功,最初随葛荣作乱,葛荣被平定后,..朱荣选拔他作自己的左右随从。..朱荣死后,..朱度律任他为帐内都督,封为汾阳县伯。后来任广州刺史。  天平初年,他被东魏朝廷任命为洛州刺史。州人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四】田赋之制雍正十三年皇上即位之初谕曰各直省开辟荒地以广种作以资食用俾无旷土游民原系良法美意然必该督抚董率所属官吏实力奉行毫无粉饰俾地方实有垦辟之田民间实受耕耰之利

  • 蕃夷五·徐松

    瓜沙二州【宋会要】瓜、沙二州,本汉敦煌故地,自唐天宝末陷于西戎。大中五年五年:原作「言」,据《文献通考》卷三三五、《宋史》卷四九○改。,刺史张义潮以州归顺潮:原阙,据《文献通考》卷三三五、《宋史》卷四九○补。,诏建沙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吕思勉

    从公元前七二二年起至前四八一年止,凡二百四十二年。这其间,孔子因鲁史修《春秋》,后人遂称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王室已不能号令天下。列国内部,有什么问题,以及相互之间,有什么争端,都由霸主出来声罪致讨,或调停其事。霸主为

  • 六 中国人的家庭·林语堂

    朱先生有十六个家人,加上三个男仆和四个女仆,他身居高位这是可以想见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七个仆人算是相当简朴的了,四个女仆服侍一个妻子、一个妾,四五个孙子并不令人稀奇。作为一家之主,朱先生要对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

  • 卷五百四十四·佚名

    △第四分随喜回向品第六之二尔时佛告净居天等诸天众言:且置十方克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假使十方无边世界一切有情。皆发无上正等觉心。设有十方无边世界一切有情。一一於彼诸菩萨所。皆持上妙衣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   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出未成未定未分别.是中如來智慧得知。如佛分别業   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

  • 学佛与佛学·太虚

    ──二十八年二月在贵阳讲──今天与各位居士在此聚会,又得各法师参加,可算是一种出格的因缘!刚才徐露园居士提问学佛与佛学的区别,我想诸位都是久已发心学佛的,用不著再来细说,但既承提问,只好强为分别。佛学有广狭二义:广义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九卷雪山一味药譬 释佛性五阴中而无失坏 释方等经如甘露毒药 广论三种三归。一者阶梯。二者一体。三者自身未来佛性如来性品之第二复次善男子譬如雪山案。道生曰。不从佛说而计者。乃更

  • 第一則  梁武帝問達摩·胡兰成

    第一則梁武帝問達摩舉:梁武帝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云:「廓然無聖。」上問:「朕建寺齋僧有何功德?」摩云:「無功德。」帝曰:「對朕者誰?」摩云:「不識。」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卻說達摩西來,這就是多此一舉,無端端

  • 夹漈遗稿·郑樵

    宋代诗文别集。3卷。郑樵著。作者曾居夹漈山中,故以名书。此书前后无序跋,不知何时何人所编。上卷辑入古近体诗56首,中卷有记1篇、论1篇、书2篇,下卷收入书3篇。作者一生除有《通志》著称于世,据其《献皇帝书》称,尚

  • 闽中理学渊源考·李清馥

    九十二卷。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即记述从杨时至明末闽中理学的发展情况及代表人物。书名原为《闽中师友渊源考》,序文、凡列皆称旧名。体例先分别流派,凡某派传几人,某人为某派,一一考寻,如昭穆谱谍。其中家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