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大系

  一  人天乘    二  小乘法    三  大乘法

  古今诸德判释如来一代时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种种数目不一而足,今总括之分为大小二乘与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系大小乘之出世阶梯,或大小乘之化他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证法门之次序,与对于各宗之关系,极其缜密,试皆表列于左:

    ┌小乘──出世解脱    │        (出世阶梯)    │                    人天善法──人天乘佛法│        (化他方便)                        禅宗─宗下教下    │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律宗─诠教制教    │    ┌─菩萨因果┤                          天台─权教实教    │    │          └根本起后得─法相唯识宗    贤首─本教末教    └大乘┤                                      净土─难行易行          └─如来果因─理量同时──法界圆觉宗──真言─显教密教

一、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禅定之法可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国、泰西各国皆有之。如佛法未来中国之际,儒教教人由士希贤,由贤希圣,由圣希天;道家老庄之徒使人得仙入天;西洋的基督教说生天;印度之婆罗门教说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见人天之善法,为世间共同之教。但世间以此人天之教为其极归,而佛教则以此为出世之阶梯。化他之方便。盖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种意:一则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乘;一则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谬之处,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义。若不尔者,则众生非但惊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没在苦。所以世尊说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世之资粮,斥其迷谬之局执,而渐引入于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见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独有,亦非佛教之特质。

二、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闻小乘即意谓必甚狭劣,殊不知若生色无色界已为常人之思想所达不到,而况超出世间者哉!不过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乘则不为深广;故小乘的根机为狭劣迟钝,而大乘的根机为利疾超胜也。小乘知我空而五蕴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蕴亦空;以有法执为障故,遂名其为小乘也。吾人已知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进而更觉为人常受种种之逼迫,经种种之苦恼,一事方成两鬓同丝,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为仁圣,死则枯骨;生为盗贼,死亦枯骨,则人生之价值何存?纵信神识不灭,仁圣死得升天,受种种之娱乐,但其五衰相现,流转何定!如是以不灭之精神,疲奔于业报之途,今生之所经营,已得而复失!来世之所经营,亦已得而复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尽未来际靡所底止;宁不勤苦无益?于是遂生一不满足之观念而求出世之方法。如世之求进化者,以万物皆有进化,则进化复进化,必将有超出人天以上之法可求得之,于是求所以脱雕人天之业牵及苦恼之一种进化,即是出世间之小乘法。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脱人生苦痛之一种法门也。

三、大乘法

大乘分为因果二位,在因位为菩萨乘;在果位为佛乘,又名如来乘。依此因果位,即作二层: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萨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来乘。彰果化因的如来乘,是由所证佛果之境界而开示众生,使众生依此法门以悟入佛之知见,达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萨乘,就是众生从无始以来之佛性,与过现之一切正闻熏习,发心修行,经四十一因位、而至圆满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萨乘法,就主要点有二位别: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起后得。此二类中,初者如法性空慧宗摄。后者属法相唯识宗摄。属法性空慧宗之教典,即般若经与龙树提婆之四论等;以此经论所诠教义,皆显离分别之法性。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义如法修持,起法空观,经暖顶忍与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证无相法性之真如;此无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无分别智)之所证。盖以证此真如,则一切虚妄之境悉皆消灭无余,而一切清净佛法,莫不由之生长成满矣。属于法相唯识宗者,凡为思量分别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诸法,皆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别起,离分别外实无一法可得,亦无一相可见,故曰唯识。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净土种种诸法,皆唯识所现,非得根本智后所起之后得智,不能如实了知。何者?盖未得无分别智,则法执未亡,不能了为唯识之幻相故也。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依如量智则无边无量之诸法品类差别悉皆究竟达其体量矣。如其未得如理智前,虽第六意识亦能依教理以观诸法唯识如幻,然末那之我执常存,仍滞迷执。况此间众生于一法上互有相违,譬如大海,随六道见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后之菩萨,安能知其不同之根柢而皆会归唯识之旨哉?又经有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阿赖耶识为建立唯识之根本,非明此识则不能究竟明了唯识;故欲究竟明唯识者,唯已空法执之菩萨为能耳。然而凡愚虽不能知,亦可凭依经论与各人之知识经验,集起唯识观念,以修习殊胜唯识观行,而达到究竟明了唯识之目的。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萨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来乘者:此如来果因与菩萨因果颇有攸分,何以故?如来既圆满根本后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时,性相不二,无一刹那心不遍知诸法,故如来十种通号内有正遍知之一名也。菩萨不然,必须一刹那证性,一刹那证根,前后刹那乃能观性相不二;而如来则能无一刹那不证此性相不二之圆融法界。如贤首之六相十玄,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须以佛果圆觉为宗也。此云法界,以总包性相一切诸法为义。唯有大圆镜智能如实亲证此境,故曰法界圆觉宗也。

至于佛教各宗对此法界圆觉宗与诸法性相二宗之关系,则如天台所宗之法华,以佛知见为宗;贤首所宗华严,以佛法界为宗;净土以弥陀智境为宗;真言以大日中台为宗;律宗以实践制恶行善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在天台宗言,以法华为实,其余为权,纵华严亦兼别故。在贤首宗言,以华严为本教,其余为末教,虽法华属一乘法亦乃会三归一,不如华严惟照诸大山王。在净土宗言,唯往生法为易行道,横出三界,一生补处;其余法门钻仰维艰,非如净土之至简至易,故抹杀余法为难行道。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众生,皆大日如来法身,其一一法悉为总持,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毗卢;其余各宗落于诠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独得如来秘密奥妙之藏,而抹杀余法为浅显教。在禅宗言,众生本心即遮那如来,但须回光返照即能见性成佛,无须假诸言教,寻枝摘叶,枉费精神,故自称宗下,余为教下。在律宗言,佛教其余一切法门悉皆以教诠理而已:未能亲行实践;唯有遵循佛制,庶几大道不远。此之各宗,种种斥他非而炫己是,类皆独显其胜以为策行方便耳。其实、各宗皆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后得,入于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圆觉;无奈后人不解,为各宗起竞之由,吾人若能贯通考察,则禅宗直证圆觉,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识,亦兼天台;而天台、贤首、净土、真言,宗在法界圆满,各标其胜。而此性相与法界三宗,又统属佛教之大乘法。凡大乘法皆以诸法实相为根本,以无上菩提为究竟,夫何轩轾之有?故明佛法之全体及大乘之平等者,于宗下教下显教密教等抑他扬自之偏言,概无取焉。

(妙空记)(见海刊七卷六期)

 


猜你喜欢
  大雲初分善健度第二十九·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道宣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一·箬庵通问
  华严一乘十玄门·杜顺
  中国文化及佛教于战后与欧洲民族之关系·太虚
  卷第一·佚名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依忉利天宫所说经译)·佚名
  论 传 戒·太虚
  卷第九·李遵勖
  警人命无常·印光
  序·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十六·佚名
  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九出 见父·李渔

    〖香柳娘〗(末上)叹娇娃命乖,叹娇娃命乖!播迁无赖,令人几度嗟行迈。我杨象夏,蒙董公携带进京,指望寻着女儿,报了诓骗之仇。还求董公不遗葑菲,俯结丝萝,把他做个终身之靠。谁想事不由人,我便进去,他又出来,竟在路上相左了。又蒙董公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朱鼎

    第二十一齣 燃犀〔淨丑扮水怪上舞介末扮鱼头使者上〕衆水怪听吾号令。自家奉水母娘娘严命。今后如有过河者。俱要猪羊祭赛。若不祭赛。风浪覆舟。不许有违。〔同下生上〕【阳关引】文命拜中郞。温省分符节。长驱虎队

  • 卷三十五·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五   歙县汪立名编後集五【律诗凡七十五首】 寄献北都留守裵令公【并序 从英华增今本遗此一行误以序为题】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一心勤王三月成政形容盛德实在歌诗况辱知音敢

  • 卷十八·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  宋 郭知逹 编近体诗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孔融公自比也 赵云言见问者何南尹也李膺问河南尹而孔融造门为上客】青嚢仍

  • 卷二百四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四十歩虚词类五言古道士歩虚词      【北周】庾 信凝真天地表絶想寂寥前有象犹虚豁忘形本自然开经壬子嵗值道甲申年廻云随舞曲流水逐歌弦石髓香如饭芝房脆似莲停鸾防瑶水

  •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司马迁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

  • 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班固

    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至于孝武,以诸侯王B059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轻重不相准,于是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自是支庶毕侯矣。《诗》云:“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 卷一百五十 梁紀六·司马光

      起閼逢執徐(甲辰),盡旃蒙大荒落(乙巳),凡二年。   高祖武皇帝普通五年(甲辰,公元五二四年)   春,正月,辛丑,魏主祀南郊。   三月,魏以臨淮王彧都督北討諸軍事,討破六韓拔陵。   夏,四月,高平鎮民赫連恩等反,推敕勒酋長胡琛

  • 卷三十七 至道元年(乙未,995)·李焘

      起太宗至道元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正月戊申朔,德音改元。   端拱初,詔於昭陽門內道北建上清宮,謂左右曰:「朕在藩時,太祖特鍾友愛,賞賚不可勝紀,因悉貿易以作此宮,為百姓請福,不用庫錢也。」時王沔參知機務,奏曰:「土木之

  • 东林列传卷十八·陈鼎

    ○明刘一燝传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少白晳疎眉风姿朗秀对客凝坐与人语声可贯耳侍郎邓以赞见而异之曰刘季晦精神渊着能隠荫数人举万厯二十三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未几归踰七年起授检讨是时沈一贯当国三十三年春京察所谓钱

  • 卷十三·杨士奇

    洪武三十五年冬十月辛亥朔命工部给奉天征讨军士衣鞋○湖广镇远州蛮夷长官司长官何惠言本境路当云南要冲每岁修治清浪焦溪镇远三桥工费繁重所部临诸溪洞民皆佯獚猫狫力不胜役乞令军民相参修治从之○夜金星犯天江南第二

  • 卷五十五·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五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二 吴臣 周瑜【子胤】 鲁肃【子淑】 谨案周瑜传阙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肃魁梧有壮节喜奇计知天下将乱乃学

  • 真腊传·欧阳修

    真腊,又叫吉蔑,原是扶南的属国。距京师二万零七百里。东接车渠,西连骠,南濒海,北与道明相接,东北抵..州。其君王叫刹利伊金那。贞观初年吞并了扶南。国内房屋皆朝东,座位以东为上座。有客来,用槟榔、龙脑、香蛤敬客。不饮酒,但

  • 卷二十一·李光坡

    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二十一安溪 李光坡 撰祭統第二十五註曰統猶本也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而奉之以禮是故惟賢者能盡祭之義集說曰五經吉凶軍賓嘉之五禮也物

  • 忠孝·韩非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群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

  • 季秋纪第九·吕不韦

    季秋原文: 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 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居总章右个,乖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

  • 论倭铿赫克尔·太虚

    学者以一生坚决固持之论说,而表示其一种系统组织之思想,此思想之既深入人心,即渐著为群众之行动,而形成国家及国际之政治,其影响必遍及全世界而后已。其尤强有力者,且往往主持十年、数十年、百年、数百年之世运焉。徒见政治

  • 逃避自由·弗洛姆

    弗罗姆(ErichFromm,1900—1980)著。1941年初版。通过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社会的独特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把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归结为是资产阶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