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财因缘品第八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城中。有大长者。长者夫人。生一男儿。名曰金财。其儿端正殊特。世之少双。是儿宿世。拳手而生。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当时城中有一位大长者,他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儿,取名金财。这孩子端正非凡,世上少有,此儿宿世握着拳头而出生。

【古文】

父母惊怖。谓之不祥。即披儿两手。观其相好。见二金钱在儿两手。父母欢喜。即便收取。取已故处续复更生。寻更取之。复生如故。如是勤取金钱满藏。其儿手中。未曾有尽。

【白话】

父母感到惊恐,以为不吉祥,就掰开孩子的双手,看看手相如何,结果见到在他的两手中有二枚金钱。父母很高兴,就收起来。拿走后在原处又出现两枚金钱,随即又拿走,结果依然如前出现金钱。就这样不断地收取,金钱堆满了仓库,孩子手中仍取之不尽。

【古文】

儿年转大。即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不逆。即便听之。尔时金财。往至佛所。头面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当见怜愍。听我出家。得在道次。佛告金财。听汝出家。蒙佛可已。于时金财。即剃须发。身著袈裟。便成沙弥。

【白话】

男孩长大后,就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没有反对,当下就同意了。于是金财来到佛前,以头顶礼后对佛说:“恳请世尊怜愍,允许我出家进入修道的行列。”佛告诉金财:“同意你出家!”得到佛的许可,金财立即剃除须发,身披袈裟,成了沙弥。

【古文】

年已满足。任受大戒。即合众僧当受具足。临坛众僧。次第为礼。其作礼时。两手拍地。当手拍处。有二金钱。如是次第。一切为礼。随所礼处。皆有金钱。受戒已竟。精勤修习。得罗汉道。

【白话】

到了能够受持比丘戒的年龄后,就聚集僧众为他授比丘戒。对每位到坛场的僧众,他依次施礼,每当顶礼时,两手按地,就在手触地的地方,就出现两枚金钱。就这样依次礼拜所有僧众,在施礼之处,都有金钱出现。受戒完毕,他精勤修习正法,证得阿罗汉果。

【古文】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金财比丘。本造何福。自生已来。手把金钱。唯愿世尊。当见开示。佛告阿难。汝当善思。我今说之。阿难对曰如是。诺当善听。

【白话】

阿难对佛说:“世尊,不知这位金财比丘以前造了什么福德,从出生以来,手中就自然握着金钱?恳请世尊为我们开示。”佛告诉阿难:“你应好好思惟,我现在就讲述他的因缘。”阿难说:“是的,我会认真谛听。”

【古文】

佛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出现于世。正法教化。度脱众生。不可称数。佛与众僧。游行国界。时诸豪富长者子等。施设饮食。供养彼佛及弟子众。尔时有一贫人。乏于财货。常于野泽。取薪卖之。值时取薪卖得两钱。见佛及僧受王家请。欢喜敬心。即以两钱。施佛及僧。佛愍此人。即为受之。

【白话】

佛说:“在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为毗婆尸的佛陀出现在世间,以正法教化众生,得度者不计其数。佛与僧众在各国间游化,当时那些豪富长者的子弟们都置办精美的饮食,供养佛及众弟子。有一位穷人,没什么财物,常在山野中砍柴卖钱维生。当时正赶上他卖柴得到二钱,看见佛和僧众接受国王的迎请,非常欢喜,生起恭敬心,就用这二钱供养佛和僧众。佛怜愍此人,接受了他的供养。”

【古文】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以此二钱。施佛及僧故。九十一劫。恒把金钱。财宝自恣。无有穷尽。尔时贫人者。金财比丘是也。正使其人未得道者。未来果报。亦复无量。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皆应精勤布施为业。

【白话】

佛告诉阿难:“那位穷人因为当时以二钱供养佛及僧众,感得九十一劫中手里恒时握着金钱,财宝随意享用,无有穷尽。当时的那位穷人,就是现在的金财比丘。假使他不得道果,未来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所以阿难,一切众生都应当精勤修习布施作为正业。”

【古文】

尔时阿难。及众会者。闻佛所说。皆悉信解。有得须陀洹果者。斯陀含[斯陀含: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的圣者,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当于欲界之人间和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阿那含[阿那含: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不来。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中的第三果,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阿罗汉[阿罗汉: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也指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者。]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复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

阿难及与会大众听了佛陀所说的因缘后,都信受理解。有的证得须陀洹果,有的证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有的发起无上正真道心,还有的住于不退地。一切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猜你喜欢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悼玉慧观居士并勉正信会员·太虚
  ○优毕叉颂第六·玄觉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五(论本第十一第十二)·窥基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佚名
  卷三十九·佚名
  卷第一·佚名
  目次·正觉
  阿那律八念经·佚名
  佛说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佚名
  现代学僧毕业后的出路·太虚
  卷第三十七·佚名
  卷三·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全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御选明诗卷四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四十七七言古诗十二黄德水卖花篇日南气天下奇四序皆如三月时豳风漫赋为裘什越俗空传采葛诗泉甘土沃山川美长日花开烂于绮不论秋去有兰荪寜独春来盛桃李初景曈昽万户开僰童络绎卖花来一筐新蕊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哀宗上·脱脱

        ◎哀宗上   哀宗讳守绪,初讳守礼,又讳宁甲速,宣宗第三子。母曰明惠皇后王氏,赐姓温敦氏,仁圣皇后之女兄也。承安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生于翼邸,仁圣无子,养为己子。泰和中,授金紫光禄大夫。宣宗登极,进封遂王,授秘

  • 第五回 立汉裔淯水升坛 破莽将昆阳扫敌·蔡东藩

      却说刘縯会合下江兵,气势复振,连新市平林诸兵,亦改易去志,摩拳擦掌,专待厮杀。縯令各路兵分作六部,休息三日,大排筵宴,与各将士痛饮一宵,申立盟约,时已为新莽地皇三年十二月中。各将士过了三日,便请縯发令出兵,縯谓出兵尚早,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五·佚名

    天启六年八月庚子朔○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黄汝良引疾乞归 上慰留之章三上得旨○都察院左都御史房壮丽请申饬宪规一曰禁请托自升除文武官员以及钱谷讼狱无事不有请托臣愚谓凡有干请升补纵资俸如期

  • 卷之八十九·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三月。乙巳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乙丑皆如之。内记  ○丙午。谕内阁。前据御史黄元善奏、各省设局经费浮滥。当降旨谕令各该

  • 明儒言行録卷八·沈佳

    安化县知县沈佳撰王守仁 阳明先生文成公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治己未进士仕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父华为南吏部尚书公生有异禀年十一随任之京师即以能诗称少颇不羁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师言读书登第耳先生中不然曰此未为

  • 卷三十·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三十乌喇地方兀札喇氏福兰       达赖栢起讷      德楚库以上俱有传塔第       福噶保钟古       和济格吴什哈      达尔球掖普绶      

  •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范晔

    (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吴祐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郡长垣县人。父亲吴恢,为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随父亲到官舍。吴恢想用竹简写经书,吴祐劝阻说“:现在大人过五岭,远处海滨,这里风俗简陋,然而,素多珍怪稀有之物,在上为朝

  • 前废帝本纪·沈约

    前废帝号子业,小字法师,孝武帝长子。元嘉二十六年(449)正月十四日出生。世祖镇守寻陽,子业留在京城。三十年(453),世祖讨伐元凶,子业被拘留在侍中下省,几次差点被害,最终无恙。世祖即皇位后,立子业为皇太子。大明二年(458),住

  • 阳尼传·李延寿

    阳尼,字景文,北平无终人。几代都在慕容氏手下做官。阳尼从小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幽州刺史胡泥上表举荐他,被征辟任著作郎。朝廷改中书学为国子监,中书监高闾、侍中李冲等人认为阳尼学问渊博,推举他任国子监祭酒。后来,兼任幽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九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朝贺国初朝贺等仪多仍前代之旧後乃斟酌繁简定为中制以颁示天下具见诸司职掌至嘉靖间稍加更定今备列之首仪注次乐章而附沿革事例於後正旦冬至百官朝贺仪洪武二十六年定凡

  • 唐纪六十八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咸通十一年(庚寅、870)·司马光

    唐纪六十八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庚寅,公元870年) [1]春,正月,甲寅朔,群臣上尊号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赦天下。 [1]春季,正月,甲寅朔(初一),唐朝群臣给皇帝李上尊号,称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大赦天下。 [2]西川之

  • 卷六·胡士行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六     宋 胡士行 撰泰誓上第一         周书晁错从伏生受书时未有泰誓壁书出以巫蛊未列学官张霸伪书与伏生书并行至晋世古书出伪泰誓始废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

  • 江有汜·佚名

    ——古典的浪漫情怀【原文】江有汜①,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④,不我与,其后也处⑤。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注释】汜(si):江水决堤冲出后重又退回江里。以:用

  • 指月录卷之二十四·瞿汝稷

    ▲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出全州清湘李氏。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静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师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以为少丛林。师崖柴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甞槖

  •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圆信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凝之 编集师讳灵祐。福州长溪赵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百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侍立次。百丈问。

  • 贫贱夫妻·钟理和

    短篇小说。钟理和著。初载1959年11月8日《联合报》副刊,原名《鹣鲽之情》,曾译成日文,1964年刊载于日本《农民文学》。后收入1976年11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钟理和全集 (卷三) 》。这是一篇记实小说。它赞颂了一对感情

  • 序听迷诗所经·佚名

    景教早期译经。敦煌原本初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梵文教授高楠顺次郎藏,羽田亨最早研究此经,并著录刊布,见《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1926)。1931年,此经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影印出版。现卷存一百七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