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

──三十二年在汉藏教理院讲──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即是说佛的教法虽是佛智证明的真理,而存在世间则是观察众生之机宜事实而施设的,所以佛经是“契理契机”的法。不仅合乎个别的千差万别之机,另外还有时代机境;要针对当时一般的思潮而随顺摄受或破斥,这才有佛法。

站在这种意义上,看种种佛教的经论,不但要明了现有的经论上怎样说,还要进一步了解其所以说此经论之对于当时的时机怎样?比方你去研究龙树学,不但明白其已有之论义,还要知道当时印度佛教教内教外之时代思想怎样?龙树又是怎样起而破斥或摄受以应那时之思潮而说明大乘,使整个佛法复兴起来?后来到无著时代或玄奘至印度的时代,又是如何?再来观察中国唐朝以前的时代,当时佛教教内教外的思想如何?佛教怎样会与中国原有的思想发生密切关系,如何会使当时思想界受其影响,如何会发达兴盛到那样程度?

由是应知我们处于现在的时代,要使佛学昌明在现代的中国和全世界,就得先要观察往古各种主要的时机,是如何适应之而从佛法的原则上去推行发展。再观察到现在中国的思想界如何?最有力的思潮是什么?世界各国的思潮又是如何?将来的中国和世界所需要的是什么?应如何摄受或折服去宣扬佛法?如何能够使佛法作为中国或世界思想主要有力的指导和因素?或者以佛教来纠正他们思想上的错误,或增进发扬其合宜的地方。此实为现在有志弘法者所应当考虑思想到的!此虽非求学诸人的学力就能做到,但在修学的方向上,不得不如此。

现在的中国是抗战时期,世界是战争时代。佛教徒根据其原有的基础,用不出什么力量,不能有何贡献。但在另一种趋势上,我们目前有两点事情可做而仍未能做的。现在的中国,不但要抗战而且要建国。如在抗战期中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使处于平等地位,在这种建设新中国的趋向上,便发生了一种新思潮。谈到什么是建设新文化之主要思想?同时世界人士,也在考虑到建设战后的和平新世界之主要文化是什么?大概思潮是要比现实早些。如现在便想到抗战以后如何建设新中国?战后如何建设更进步的永久和平世界?那么,佛教在抗战战争中虽无能为力,但在建设新中国文化和建设世界永久和平文化的两种中说,佛教如能应用到人间以教化众生,应注意如何使佛教成为此二种文化之主要思想。最少要能参加进去作为构成的因素,切勿听其落伍于时代之后,为一种古物,当使其成为活动有力的领导角色或要素!

谈到现在中国建设中的新文化,固为三民主义,但三民主义仅是一种原则,原则是要集合多种要素而构成的。现在构成这文化的,一种是中国故有的儒家思想,另外的即是近代西洋的科学哲学和基督教等之学术文明。由此近来所谓新儒家的思想渐为抬头兴盛,过去以佛教学成为宋明学的新儒家思想,现在以西洋近代学术成为建国的新儒家思想了。在这种新儒家中,或兼容道家的思想,大概仍排斥佛教。纵使不排斥佛教,也都置之不提。所以我们要注意,现在的佛法,在建设新中国文化思潮中是否已被排在外?或佛学是否于新中国文化的建设上曾经发生了关系?其实佛学于此不但不能作领导思想,而且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完全被排挤于建设新文化之外。不但于抗战中无多办法和贡献,而在建设新中国文化中,还是不曾赶上活动和参加的机会。现时固在苦难中过生活,即将来亦恐仍被踏在国民脚底下而作无用之物!现在的中国佛教徒亟需注意此点,不仅学些古来的大乘小乘和空有显密禅净等宗的辩论即足,要将佛法争得为中国的主要思潮,如何去领导转移而使其与佛教相宜;最少亦要能作为新中国文化的因素之一,不要使其这样被抹杀了!

现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多已考虑或讨论到怎样建立战后的世界永久和平。在其余的政论家、哲学家和天主基督等教,曾向这方面研究或提议的甚多,但在各处的佛教徒似尚无有力之表示。本来关于建设世界永久和平,正是我们根据佛教所应作而最能作的事业,不过这并不是只站在佛法说的,还要明白了解于现在世界的思想和潮流,再应用完满佛法的道理去综合批判而说明。如说造成此次世界战争之原因是什么?如何能真正奠定永久和平之基石?去人类战争病根而使非为暂时息战的和平办法应如何?如果现在之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思想,若不去除其病源,将来则必再起战争。有了这种观察之后,再来观察佛教,看有什么解救的方法,是否佛法能负担此种责任?假使佛法真能为战后世界和平作有用的指导思想,则能弘扬于全世界,使全人类获得真实利益,而佛教亦为切于实际功用,不是慈悲救人救世的空谈了。从这些问题去研究,是现在修学佛法有志弘扬者所必要注意的。即是说一方面要贯通佛法真能救世的道理,将佛法的根本学理思想使他格外地充实;另一方面要使佛教的教化力如何能实现于人类世界。

总结上面说的不外乎两种:一种我们是中国人,当如何在新中国的文化思潮中而昌明佛教思想。第二种即如何使佛法能作战后重建世界和平的主要思想或其因素。这便是现代有志弘扬佛法者所应努力的两大目标。(了参记)(见海刊二十四卷九期)

  


猜你喜欢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元晓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宗喀巴
  神足行章第六·佚名
  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佚名
  南岳继起和尚大宗堂录汇自序·弘储
  卷第四十六·佚名
  卷四十九·彭绍升
  妙法蓮華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如幻品第二十九·佚名
  《楞伽师资记》序·胡适
  印度之佛教当时思想界之革新及其混乱·梁启超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七·成寻
  禅门章·智顗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八·澄观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七卷·世友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三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二古今体一百十八首【癸未六】出丽正门恭迎皇太后驾至山庄策骢山市迓金舆七日翘心一日纾仙地清凉宜摄养云斋松?奉兴居【山庄内  皇太后所御内殿名松鹤斋】爱看昼影偏迟砌便有炎风解避

  • 卷四百八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十四 陆深 拟行行重行行 悠悠日将远思君心甚迩所嗟异居处同生不同里别离既以苦会合谅以难逝川期东海行云恋故山自知去日貌难比旧时顔出门即远道雨

  • 缙云集钞·吴之振

    冯时行重阳登翠围亭亭废十年竹柏蓊然殊蔽远眼命寺僧芟除剪伐屏翳豁开林峦杳霭殆丹山之绝胜处也与同游分韵赋诗以老杜开林出远山为韵得远字林樾失洗沐,丛灌老偃蹇。坐令轩豁地,雍穆成奥阃。千年李峨眉,孤调绝攀挽。径欲划

  • 卷四百二 列传一百八十九·赵尔巽

      乌兰泰长瑞 长寿 董光甲 邵鹤龄 邓绍良石玉龙 周天受弟天培 天孚 饶廷选文瑞 彭斯举 张玉良鲁占鼇 刘季三 双来 瞿腾龙 王国才 虎坤元 戴文英   乌兰泰,字远芳,满洲正红旗人。由火器营鸟枪护军从征回疆有功,升蓝翎

  • 卷十四 孝武帝·王夫之

      〖一〗   简文以懿亲任辅相而与贼同逆,尸天子之位,名器在其手而唯其所与,虽有王彪之、谢安、王坦之忠贤,而无可如何也。天不祚逆,使之速殒,而诸贤之志伸矣。坦之裂居摄之诏,惟简文笃疾不能与之争也。太子之立,廷臣欲待

  •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二○一红禀批光绪十四年三月二十日(到县)一一四○七—五·佚名

    台北知府雷,对新竹知县方禀(第一九七号)之批示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新竹县知县方祖荫禀送用款清折由 印 新竹县印特授台北府正堂、加一级、军功加二级、纪录五次雷批:查台北厅县各缺,繁简不同

  • 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司马光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丙子,公元256年) [1]春,正月,汉姜维进位大将军。 [1]春季,正月,蜀汉姜维升任为大将军。 [2]二月,丙辰,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诸儒论夏少康、汉高祖优劣,以少康为优。 [2]二月,丙辰(初九),魏帝在太极东堂宴

  • 諡法卷二·苏洵

    宋 苏洵 撰正【一】内外賔服曰正正不正之相去甚远然不正之人无有肯自服其正之者如此则邪正终不可辨也故举其効曰惟众人之所同服者正也天下之议惟众为最公茍其不正虽有服者不能服内外敬【六】畏天爱民曰敬齐庄中正曰

  • 卷四十一·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十一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一>明堂朝諸侯之位周禮治朝之位孤東面卿大夫西面外朝之位左孤卿右公侯伯子男射人孤東面卿大夫西面皆尚右東西面者皆尚北

  • 经礼补逸卷七·汪克宽

    元 汪克寛 撰军礼振旅礼书大禹谟禹班师振旅周礼大司马中春敎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敎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大

  • 第十七章 20·辜鸿铭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辜讲有人(孺悲,鲁国一个傲慢的人)想让孔子去拜见他,但孔子不想见他,就让人告诉他自己病了。而当送信的仆人刚走到门口,孔子拿起乐器,大声唱起歌来,故意让来访的人听到,

  • 题焚经台诗·宋真宗

    唐太宗文皇帝制门径萧萧长缘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此台在洛阳。台者坛也。考此烧经比论之坛。乃后汉明帝筑也。元

  • 卷第九·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九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再书上 仁宗皇帝 十二月日。杭州灵隐寺永安兰若沙门赐紫臣僧某。谨昧死上书 皇帝陛下。臣闻事天者必因于山。事地者必因于泽。然所因高深则所事者易至也。若 陛下之崇高深

  • 卷第五·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五目录 大鉴下第十一世 &middot; 洞山晓聪禅师法嗣六人 &middot;云居晓舜禅师 &middot;大沩怀宥禅师 &middot;佛日契嵩禅师 &middot;太守许式郎中(已上四人见录) 百丈暹禅师 &middot;建山坚禅师(已上二

  • 敦煌录·佚名

    五代敦煌地志。册页装,首尾全,共八十行,内容记敦煌郡境内之效谷城、贰师泉、莫高窟、鸣砂(沙)山、甘泉水、金鞍山、李先王庙、阳关、玉女泉、张球故居、石膏山、河仓城、长城等佚闻遗事。所记莫高窟天王堂绘赞普部从、金

  • 鹿门隐书·皮日休

    《鹿门隐书》,是皮日休青少年时代在鹿门隐居时所作的针砭时弊、“讥切谬政”的著名小品文,也谓之杂文。全书60篇。细分为了警君戒臣、讽政劝世,暴露政治腐败、吏道黑暗、世风日下,指出士人道德缺失等方面;也可以说重点阐述

  • 琅嬛记·伊世珍

    元代文言志怪小说集,旧题元人伊世珍辑集(有作唐段成式或明桑泽撰, 均不足信)。关于书名“琅嬛”二字出典:作者说, 《玄观手钞》 (仙书之类)谓,张华为建安从事,一日遇着仙人, 在石室中, 见到奇书多种。此石室额为“琅嬛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