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二

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尔时阿难白佛言。文殊师利法王子。问佛世尊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耶。佛言。阿难。如是如是。文殊师利法王子。问我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所以者何。诸佛世尊。皆转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阿难白佛言。以何因缘。世尊。说坚信坚法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耶。世尊。彼之所行是菩萨法耶。佛告阿难。如是如是。彼所行者是菩萨法。所以者何。五浊众生心乐小法不求大乘。是故诸佛以方便力随众生性而为说法。以诸众生多乐小法不堪大乘如来以方便力观其深心。令发道意入佛智慧。阿难。如来以如是方便度诸众生到安隐处。无为无作离心数法。皆悉平等永灭苦乐。无有方所亦无住处。安隐寂静无余涅槃。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而便默然。时尊者阿难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故如来默然。文殊师利言。尊者阿难。以诸众生闻说是法少能信者是故默然。世尊说微密之语。唯我能了。今四部众咸生此疑。以何缘故。世尊说坚信法乃至声闻辟支佛耶。今此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天。亦有百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皆生疑心。世尊何故说坚信坚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乘。以佛默然而不说此难信法故。诸河泉源小大诸水湛然不流。空中诸鸟亭住不飞。日月不行。一切灯炬无复光照。一切众生无有威光。所以者何。世尊默然而不解说难信法故。

  尔时世尊所住精舍。一万莲华回旋围绕者。皆发此言。唯愿世尊。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处闻九十二亿百千那由他诸佛皆说此法。是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愿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所以者何。我夜后分与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东方恒河沙佛土。是诸如来皆说此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无量无边不可计数诸佛世尊皆宣此法。时虚空中有八十万五千那由他诸天。白佛言。世尊。愿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法。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处。闻九十二亿百千那由他诸佛皆说此法。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说坚信坚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今此四众咸皆默然。乃至无有謦咳之声。今此会中百千万亿众生皆生疑惑。世尊何故。说坚信坚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乘。唯愿世尊。拔此大众心中疑箭。此诸大众是佛时证。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诸佛世尊所说之法皆有时证。阿难白佛言。谁是证耶。佛告阿难。法是我证。诸佛如来以法为证而有所说。

  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菩萨摩诃萨。名曰坚信。乃至名曰辟支佛乘。时尊者阿难。诸大声闻。皆悉一心听佛所说。佛告阿难。菩萨摩诃萨。令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信佛知见。信佛知见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以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故。是菩萨摩诃萨名为坚法。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信诸佛所说法皆悉空寂。信此法者。是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信于佛智。便作是念。我等亦当成就此智。亦不见此智。是故阿难。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于五欲乐不生欣乐成就信力。是故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如佛世尊。以不可思议法施诸众生。我亦应学以不可思议法施诸众生。如是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心生欢喜舍一切物。乃至自身尚以布施。何况余物。信行此施而不倚著。于一切处不生悭吝。以此因缘回向菩提。亦不起菩提见。是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信心清净无有怯弱。于佛法僧心得淳净。守护六情无所愿求。无信众生。于佛法僧令生信乐。已生信乐心不放逸。发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与法界等。云何信知。所谓此界以诸音声文字故说实不可得。信知诸行是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亦信无漏圣戒非戏论法具诸三昧。信一切众生即是灭界。众生之相即是灭相。以无依心见诸众生即是法界。而于此法不见法界。所以者何。法界即是众生无心之界。菩萨摩诃萨如是信者名为坚信。一切众生无有住处。所以者何。自性空故。亦复不见众生形相。见诸众生同涅槃相。所以者何。众生界空。是故即见是涅槃相。若有能信如是法者。令多众生得如是信。是故阿难。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能令诸众生  信向佛知见

  心不生染著  是名为坚信

  信诸佛说法  其性相皆空

  能信解此法  是名为坚信

  信诸佛知见  是不可思议

  发心而勤求  我应得是智

  不生信乐心  贪求五欲乐

  是信力成就  是名为坚信

  信诸牟尼尊  以法施众生

  我亦应随学  是名为坚信

  信能行布施  乃至舍自身

  亦不生施想  是名为坚信

  信能施一切  不生悭吝心

  尽回向菩提  是名为坚信

  信向于诸佛  其心无秽浊

  亦信无心法  是名为坚信

  能守护六情  亦不复愿求

  已信解此法  是名为坚信

  诸不信众生  以信而建立

  令随顺佛法  是名为坚信

  以此信向心  尽回向菩提

  而不得心相  是名为坚信

  知六界平等  即与法界同

  以音声分别  不得诸界性

  信诸行无常  苦空无有我

  成就是信力  是名为坚信

  信无漏圣戒  非是论戏法

  具戒三昧者  是名为坚信

  信诸众生界  即是灭界性

  能信如是相  是名信中信

  众生无依性  即是诸法界

  如此诸法界  其性难思议

  若能如是信  随顺彼法相

  此无畏菩萨  是名为坚信

  信诸众生身  毕竟无所住

  其性本空无  是故无处所

  众生是涅槃  其性即空故

  以是义显示  寂静涅槃相

  若能如是信  名无畏菩萨

  如是诸众生  皆名为坚信

  阿难善受持  亦如是宣说

  若有如是信  是名为坚信

  如是等诸法  余无量无边

  佛为诸菩萨  说是差别相

 

  如是阿难。如来应正等觉。以方便力为声闻人说菩萨摩诃萨名为坚信。复次阿难。今当为乐此法众生。复以偈颂说菩萨摩诃萨名坚信义。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皆共和合一心听  我说佛子诸功德

  布施持戒及精进  忍辱禅定智慧身

  信向乐求如是法  不信者信佛净智

  有如是信名菩萨  导化世间无厌惓

  信解诸法无分别  其性空寂佛所说

  若能善解如是法  是名菩萨坚信者

  信佛知见无有量  发心欲求如是智

  无上大人所有智  我当何时得此智

  不信欲乐是净法  不为欲因行恶业

  以信力故乐求法  有此胜信名菩萨

  信诸如来以法施  我亦应当如是学

  佛所说法随顺行  有此胜信名菩萨

  信能舍此上肴膳  象马金宝及奴婢

  男女眷属所爱妻  大小村城及国土

  亦以手足支节施  破骨出髓无所畏

  耳鼻眼目及以头  有此胜信名菩萨

  信知此身内无主  是故能以惠施他

  亦复能以妙法施  以是因缘求佛智

  信能舍此无我身  见来求者心欢喜

  如是众生我善友  为菩提舍危脆身

  信如是法菩提因  以清净心化世间

  闻法不疑佛知见  有此胜信名菩萨

  知眼无常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复然

  知是虚伪不牢固  为菩提因悉能舍

  见苦众生无信手  化令住信能信施

  自住慈心愍世间  皆令信佛最上智

  见著六尘行恶者  化令回心趣佛智

  不得此心菩提因  能信菩提无心相

  见诸众生界无智  不知六界是平等

  此法皆同法界相  以音声说不可得

  见诸众生在生死  无常计常痴冥中

  教信诸行是无常  令信解空无有我

  见诸众生行恶戒  教令信佛无上戒

  自净戒定诸功德  有此胜信名菩萨

  见诸众生多懒堕  教令信佛大精进

  知精进力自调伏  能持此信名菩萨

  见愚众生计寿命  教信阴身无有寿

  了知灭界同法界  若知此法是胜信

  分析此身无去住  虽复异世业不亡

  所造善恶诸业因  终不远离此法性

  见众生性无依法  此界亦同诸众生

  法界平等不思议  无畏菩萨如是信

  佛说此信无有二  勤修善行知诸法

  亦为他说如是信  而不染著于三有

  信如是等众生性  无有决定常住处

  空不可取无相法  能信是法名菩萨

  是诸众生如空定  亦不寂静涅槃界

  不可说有诸性相  知是法者名持信

  见诸众生信边法  以寂静法而导之

  故于三界得高称  亦名持信胜菩萨

  若有如是妙胜信  发无畏心乐求法

  我法若有黠慧人  广向时众而宣说

  已说坚信诸功德  及余种种差别相

  不著三界清净心  怜愍众生良福田

  长夜布施自调伏  住清净戒修忍辱

  精进修定及智慧  行菩萨行心调伏

  以诸相应方便智  导众生到安隐处

  能令不堕诸恶趣  有如是智名菩萨

  以真净心动世界  震起波踊有六种

  光照华上坐菩萨  皆说寂静空无法

  东方国土及南方  西方北方亦复然

  上方下方及四维  皆同说此寂静法

  宁舍身命不疑佛  亦教他人信佛智

  若诸众生有是信  佛及行者能证

  复次阿难。云何如来说菩萨摩诃萨名为坚法。阿难当知。菩萨摩诃萨。于佛正法终不退转。受持佛法为他宣说终不毁犯。于不可思议真如法界。应当逮得如是等法。坚心受持而无怯弱。能观诸法真实之相不生染著故。而于此法无所受持。于法非法亦不生著。应如是持乐求诸法。求已能受。受已能持。持已能说。欢喜调柔易可共住。常乐宣说寂静之法。不动法界能逮诸法真实之相。于诸法中善得调伏。亦不毁损常住妙身。如此之身常住故妙。应知此身无始无终无聚无散。应如是知。如佛世尊。为诸菩萨分别解说。于此法中亦应逮得。见一切法清净无垢。善解诸法无可著处。诸法性虚不可得见。以不见故无所受持。宣说法界无相无性。无有言说亦无所有无有思想。远离思想心不可得。其性寂静离诸音声。无有言说非境界法。常乐受持宣说是法。而于是法心无所依。以如是等无所有法。种种差别为菩萨摩诃萨说。而于此法不作合散无种种相。如其所说皆已逮得。已得此法名为性地。性地菩萨摩诃萨。乃至于少法中不生来去想。已能受持不来去法。而于此法不生增减亦无聚散。若能受持不增不减不聚不散。如是等法是名坚法。菩萨摩诃萨于诸法性得无所得。以于此法性无所得故。是菩萨摩诃萨名为坚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于诸佛正法  而无所退转

  能持如是法  是名为坚法

  未曾有毁犯  不思议法界

  能逮如是法  是名为坚法

  久发心受持  诸佛所说法

  心无有怯弱  是名为坚法

  于一切法性  正趣而勤求

  不生染著心  是名为坚法

  不著亦不住  亦能教示他

  能持如是法  是名为坚法

  调柔易共住  宣说寂静法

  不动彼法性  是名为持法

  了知诸法体  而无有性相

  于此法决定  是名为持法

  亦未曾毁损  常住真妙身

  当知此身者  即以法为体

  此身无终始  诸法之所成

  于此无增减  是名为持法

  佛为诸菩萨  宣说诸法相

  能得如是法  是名为持法

  此界性自空  于法无染著

  能持如是法  是名为持法

  观察一切法  性空不可见

  以不见法故  亦复无所持

  以无所持故  能显示法界

  无性相音声  其体无所有

  远离诸思想  心亦不可得

  以不得心故  名不可思议

  已远离心想  宣示寂静法

  无音声境界  名不可思议

  能持如是法  亦复无所信

  不依无所信  不依无所有

  佛为诸菩萨  宣说如是法

  不合亦不散  亦无种种相

  若说于此行  得住于性地

  已住于性地  即名性地人

  住性地菩萨  毕竟无所依

  能持如是法  是名为持法

  以是故阿难  菩萨摩诃萨

  于法无所得  即名为持法

  若有诸众生  佛道生远想

  以方便力故  令到究竟处

  如是法及余  为诸菩萨说

  以微妙方便  显示佛知见

  持法大明人  唯佛能证知

  及修行此法  无畏诸菩萨

  不可思议智  说持法差别

  法非法清净  安住是法中

 

  如是阿难。如来正等觉。以方便力故为声闻人。说菩萨摩诃萨名为坚法。复次阿难。云何如来说菩萨摩诃萨名为八人。阿难当知。菩萨摩诃萨。已过八邪修八解脱不著八正。过凡夫法而无所作。逮平等道过凡夫法。勤求菩提不得菩提。离诸邪见而修正见。逮平等道离自身相。虽未得佛身。而求菩提离众生想。而修佛想逮平等想。离众生摷窟法求无摷窟法。于诸法中而无所住。所以者何。不见有法而可住者。过世间法开通圣法已逮灭界。亦不得世间及出世间法。远离有无是法非法。善能观察断常二边。观去来现在心相。乃至菩提心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已逮众生心相平等法故。是以毒不能害火不能烧刀不伤身。所以者何。已能远离诸境界故。虽未得佛行。已于诸趣无有决定。所以者何。菩提离诸趣故。菩提趣者安静无为。菩提性空无有处所。是以刀不伤身名不可害。其乘速疾名不可害。所以者何。速达此乘无有挂碍。以是事故刀不伤身。亦有遍缘众生慈菩提行慈。一切众生界不可得。无所行慈一切法空慈。趣寂静界慈。离嗔恚慈。行智明慈。能照菩提。众生界不可得慈。遍缘众生故刀不能伤。知欲色无色界皆悉平等。亦知法界平等如菩提无种种相。不可知不可著无戏论无垢秽。安隐寂静离诸音声。菩萨摩诃萨能了知是界。于诸趣中所有言说音声皆能了知。所以者何。以于无来去法界中得无住法忍故。善知一切众生言音。而为解说寂灭之法。不作是念。我于是时为此众生说法。已远离我想诸音声故。知诸法寂静故。于诸法中不取其相。不可得故。不著言说故。是菩萨摩诃萨名为八人。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已过于八难  正住八解脱

  不著八正见  是名为八人

  已过凡夫法  而不住正道

  处中离二边  是名为八人

  已过凡夫法  而离求菩提

  不得菩提相  是名为八人

  远离诸邪见  能修行正见

  逮得平等道  是名为八人

  远离自身相  而不住菩提

  虽未得佛身  是名为八人

  除去众生想  能修行佛想

  已逮平等相  是名为八人

  离众生摷窟  求无摷窟法

  不住于诸法  是名为八人

  已过世间法  而开通圣法

  成就于灭界  是名为八人

  诸佛所说法  及余世间法

  不得此法相  是名为八人

  见有是一边  见无第二边

  能舍如是见  是名为八人

  观察中道法  及与断常边

  知是平等想  是名为八人

  不得过去心  及与未来心

  现在心不住  是名为八人

  所说最初心  能生菩提者

  此心不可得  云何得菩提

  若能逮得此  不得菩提心

  故毒火不能  伤害坏其身

  其趣虽不定  遍修如是行

  逮无去来法  故名不可害

  菩提无趣相  以音声故说

  善解音声相  故名不可害

  去相不可得  来相亦复尔

  音声说去来  故名速疾乘

  是故名安隐  亦名为空无

  亦名速疾乘  亦名不可害

  如是速疾乘  菩萨应通达

  无能挂碍者  是故名不害

  设以利刃刀  不能伤其身

  不见于身相  故刀不能害

  遍缘众生慈  及以菩提慈

  行菩提慈故  不为刀所害

  无行无众生  不得众生界

  寂静无生慈  遍缘众生慈

  远离嗔恚慈  及行智明慈

  能照菩提慈  遍缘诸众生

  解刀是空法  善修于身相

  未得菩提道  不为刀所害

  已逮寂静界  远离诸恶趣

  恶业不能障  不为刀所害

  远离于无明  已证知明法

  逮得菩提照  是名为八人

  能知欲色界  无色界是空

  皆悉是平等  是名为八人

  界与菩提等  无有种种相

  无智无分别  清净无戏论

  已逮此平等  菩萨无所依

  所说诸音声  能遍至诸趣

  来去诸音声  皆归于法界

  于无住法中  得此最上忍

  善解众生音  为说寂灭法

  不生如是心  我为彼说法

  已过音声法  不取种种相

  知诸法寂灭  是名为八人

  已过诸音声  通达音声界

  不著音声者  故名为八人

  阿难以是事  是名为八人

  虽作如是说  其实不可得

 

  如是阿难。如来等正觉。以方便力为声闻人。说菩萨摩诃萨名为八人。

  复次阿难。云何如来说菩萨摩诃萨名须陀洹。阿难当知。不可思议佛道名须陀洹。菩萨摩诃萨住无所住近于佛道。不受诸法无所依倚亦无所缘。不住诸法毕竟无生。菩萨摩诃萨为得是道故。坚固精进坚固思惟无有懈怠。终不违逆心无所依。诸佛所乘无上最胜出要之道。不著此道亦不住中。以如是道推求诸法。虽复推求而无所得。而于彼道不动不住。于道想生死想佛想能生平等。于结障法平等诸法。平等诸佛平等。远离身见能生佛见开悟诸见。修对治想已过我想。阿难。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名须陀洹。不著佛道逮无染道。不疑佛菩提。不选择戒。乃至不见佛戒。以不见故。不选择戒不分别戒。永断三结不住三界。已逮佛道离众生想。无所依止离依止法。专求佛道得安隐寂静道不惜身命。以欢喜心能舍一切物。颜貌和悦无有颦蹙。为菩提故而行布施。无有少物而不能舍。为济苦众生故。令到涅槃故。为修有相法故。得无相法故。离众生想入众无畏。说寂静法净菩提道。无所怖畏。乃至无有死畏。所以者何。以逮得寂静法。远离尘垢安住佛道。善修恶趣诸平等想无戏论道。阿难。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名须陀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思议佛道  名为须陀洹

  若有住此道  必流入菩提

  此道如虚空  不依一切法

  无缘无所住  所有不可得

  菩萨坚精进  能逮如是法

  诸佛导世者  无上出要道

  不染著此道  亦复不住中

  以此道推求  不见一切法

  此道无动摇  亦复无住中

  不懈怠如佛  不逆无所畏

  所说生死相  佛想亦复然

  能于此平等  知是须陀洹

  诸结及与障  能覆佛道者

  皆悉能远离  是名须陀洹

  能断于身见  而生于佛见

  开悟诸邪见  善修对治想

  善修自身想  知我想过患

  是名须陀洹  不著于佛道

  设生此犹豫  我不得菩提

  即得无染著  而求于佛道

  亦不选择戒  不愿佛尸罗

  已断于戒想  不分别尸罗

  永断于三结  不住于三界

  已逮得佛道  善修众生想

  以无所缘道  而求于菩提

  已逮寂静道  佛无垢菩提

  好乐行布施  和颜无颦蹙

  不惜于身命  为无戏论道

  为苦恼众生  一切皆能舍

  令过须陀洹  妙胜果之上

  远离诸有想  善通达无相

  以是故无有  恶名诸怖畏

  所说法非法  二俱能远离

  于中不染著  无有恶名畏

  若入大众时  其心无所畏

  宣说寂灭法  已净菩提道

  若起众生想  能生其真实

  以是故无垢  远离一切畏

  已离一切怖  乃至无所畏

  已得寂静道  安隐无有上

  知恶趣平等  而不生怖畏

  此道现在前  无有吾我想

  菩萨如是法  名为须陀洹

  为乐小法者  而作如是说

  以微妙方便  宣说于佛法

  于道放逸者  令入如是法

  诸佛之导师  舍方便而说

  为诸久行人  求最胜道者

  以是故阿难  我说须陀洹

  黠慧诸众生  能解了是事

  以是故阿难  我说须陀洹

  不黠慧众生  谬分别是事

  凡小无智心  不解微密语

  愚心起诤讼  不解微妙义

  满足多百法  乃名须陀洹

  以须陀洹名  显示诸佛法

  如是阿难。如来等正觉。以方便力为声闻人。说菩萨摩诃萨名须陀洹。

猜你喜欢
  中论序疏·吉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十二卷·李通玄
  成大乘论·太虚
  三 阿摩昼经·佚名
  清 凉 世 界·太虚
  卷六十(实叉难陀译)·佚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窥基
  往生集卷之二·祩宏
  卷第二十六·晦翁悟明
  卷三·佚名
  第一 蕴相应·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八·圆晖
  四分律卷第七(初分之七)·佚名
  丛林公论·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周容·唐圭璋

      容字子宽,四明人。   小重山   谢了梅花恨不禁。小楼羞独倚,暮云平。夕阳微放柳梢明。东风冷,眉岫翠寒生。   无限远山青。重重遮不断,旧离情。伤春还上去年心,怎禁得,时节又烧灯。

  • 三集卷三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一古今体一百十六首【癸未五】山西廵抚明德奏报得雨北省均沾山右旱忧斯忘彼岂予公既蒙解泽霏优渥遂问晋阳是异同【先是明德奏报晋省望雨甚殷京师於四月十七日

  • 巻六·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六鄱阳史简编元徐瑞松巢漫稿一公讳瑞字山玉松巢其号也十二世祖讳人元于唐贞元十八年官河南都运使防昌五年兼九州都漕运使秩因平黄巢乱特拜符命开藩于饶子孙遂居饶之慈孝坊八世祖讳立道于宋神

  • 卷一百一·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一百一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文天祥文山诗钞文天祥生时梦紫云故名云孙天祥其字也宝佑乙卯以字贡遂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庐陵人廷对第五理宗擢第一历官较书着作郎至兼学士国史

  • 卷二百五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四汤类七言絶句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宋】苏 轼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牀与瓦枕莫教孤负竹风凉邹松滋寄苦竹泉橙麴莲子汤【宋】黄庭坚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

  • 巻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遗响卷五      元 胡布 撰五言律诗隐居【十首】扰扰自不静营营谁肯休能闲非俗客入道鲜时流浩气乾坤塞高风海岳秋由来超世士自古在林丘其二安贫宜有素处世欲无言拘束尊名教烦忧念庶蕃衣冠符道

  • 卷三百十五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乙卯朔,以西上閤門使、提舉永興、秦鳳等路義勇保甲兼提點刑獄狄詠權環慶路副總管,東上閤門使、英州刺史、秦鳳路副總管姚麟權涇原路副總管,遇出界,狄詠、高遵裕、姚麟與劉昌祚俱行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焦竑

      都察院七(巡撫一)   ◆巡撫一   資政大夫工部尚書諡文襄周公忱傳(彭韶)   周文襄公傳   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暹傳(實錄)   資德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公暹墓表(姚夔)   右都御史合陽李公實傳(何悌)   都御史趙

  • 卷三百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八世职表三十一正蓝旗汉军世职【一等轻车都尉 二等轻车都尉 三等轻车都尉 骑都尉云骑尉 恩骑尉】一等轻车都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八><史部,政书类,军政之

  • 提要·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订义       礼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与之字次乐清人淳祐二年六月行在秘书省准勅访求书籍牒温州宣取是编知温州赵汝腾奏进特补一官授賔

  • 卷五十·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理气二天文月无盈阙人看得有盈阙盖晦日则月与日相叠了至初三方渐渐离开去人在下面侧看见则其光阙至望日则月与日正相对人在中间正看见则其光方圎【以下日月

  • 卷五·佚名

    △初分相应品第三之二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眼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耳鼻舌身意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色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声香味

  • 刀仗品第十八·佚名

    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糜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天帝释取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末)·智周

    论。依谓所依等者。具如疏辨。有义转者属能转道。亦转之依。由能转道转所转依名转依故。今此解者相最显了 详曰。与转为依名为转依。转即能依。能依论说是染净法。云何转言属能转道。能转道者非是染故。今释。转者而

  •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二(上)·智升

    唐崇福寺沙门智升撰&middot;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卷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middot;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三藏宝思惟译&middot;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一卷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middot;十二佛名神咒经一卷隋

  • 题山庵杂录后·无愠

    山庵录者。录山庵所闻之事也。其间所纪。或善不善。直书无隐。殆缁门之良史也。夫事有关乎宗教者。不可以不书。书而能公合天下之论。尤可嘉也。是书之行。盖将与林间.草庵诸作并垂於无穷者矣。洪武庚午春二月既望 天

  • 宁坤秘笈·佚名

    妇科著作,署名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肖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并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自清初以后始有据不同传抄的各种刊本行世,但书名与内容、体

  • 石鼓论语答问·戴溪

    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