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刀仗品第十八

昔有一国名曰贤提。时有长老比丘。长病委顿羸瘦垢秽。在贤提精舍中卧无瞻视者,佛将五百比丘往至其所。使诸比丘传共视之为作糜粥。而诸比丘闻其臭处皆共贱之。佛使天帝释取汤水。佛以金刚之手。洗病比丘身体。地寻震动?然大明莫不惊肃。国王臣民天龙鬼神无央数人。往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佛为世尊,三界无比道德已备。云何屈意洗此病瘦垢秽比丘。佛告国王及众会者,如来所以出现於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供养病瘦沙门道士及诸贫穷孤独老人。其福无量所愿如意。譬五河流福来如是,功德渐满会当得道。王白佛言:今此比丘宿有何罪困病积年疗治不差。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恶行。治政严暴使一多力五百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热。若欲鞭人责其价数。得物鞭轻不得鞭重。举国患之。有一贤者为人所诬。应当得鞭。报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无罪过。为人所抂。愿小垂耍五百闻是佛弟子。轻手过鞭无著身者,五百寿终堕地狱中。考掠万毒罪灭复出。堕畜生中恒被挝杖五百馀世。罪毕为人常婴重病痛不离身。尔时国王者今调达是也。时五百者今此病比丘是也。时贤者者吾身是也。吾以前世为其所恕鞭不著身。是故世尊躬为洗之。人作善恶殃福随身。虽更生死不可得免。於是世尊即说偈言:

挝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卒无赦,生受酷痛,形体毁折。自然恼病,失意恍忽,人所诬者,或县官厄,财产耗尽,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灾火焚烧,死入地狱。如是为十。

时病比丘闻佛此偈及宿命事。自知本行克心自责。即於佛前所患除愈。身安意定即得罗汉道。贤提国王欢喜信解。寻受五戒为清信士。没命奉行得须陀洹道。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中。为天人龙鬼说法。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昔有婆罗门等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岸边有三祠神池。沐浴垢秽倮形求仙如尼揵法。道由大泽迷不得过。中道乏粮遥望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婆罗门等举声大哭。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人现问诸梵志。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即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饭食皆得饱满。其馀食饮足供道粮。临当别去诣神请问。本行何德致此巍危神答梵志。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诣市买酪。无提酪者左右顾视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食何恨。答曰:不恨也。吾行於市见长者须达。於园饭佛。我往持斋。斋名八关。其妇瞋恚忿然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尔夜年寿算尽终於夜半。神来生此。为是愚妇败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终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梵志而说颂曰:

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斋法度世仙。

梵志闻偈迷解信受。旋还舍卫路由一国。国名拘蓝尼。有长者名曰美音。为人恩仁众人敬仰。梵志过宿。长者问曰:道士那来今欲所至。具陈彼泽树神功德。欲诣舍卫造须达所攒采斋法冀蒙得福。美音喜踊宿行所追且自解畅。宣令宗室谁能共行受斋戒法。合五百人佥然应命。本愿相引。威仪严出共诣舍卫。未至祇洹道逢须达。遇而不识顾问从者此何丈夫。对曰须达也。梵志众等喜而追曰:吾愿成矣。求人得人驰趣相见。同声叹曰:树神叹德。注仰虚心具说所嗟故来投讬冀示法斋住车。答曰:所求大善。吾有尊师号曰如来。众祐度脱人类近在祇洌可共亲造即皆敬诺恭肃。进前遥见如来情喜难量。五体投地退坐一面。皆共长跪白世尊曰:本初发家欲至三池沐浴求仙。经由树神所陈如此。是故投化愿示极灵。於是世尊因其所行。而说偈言:

虽倮剪发,长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疑结何,不伐杀烧,亦不求胜。仁爱天下,所適无怨。

五百梵志闻偈欢喜。皆作沙门得应真道。美音宗等逮得法眼。诸比丘白佛言:五百梵志及长者等。本行何德得道何速。世尊告曰:过去久远时。世有佛名曰迦叶。为诸弟子说法。当来五浊之时,时有梵志长者千人。同发是言令我遭见释迦文佛。尔时梵志者今此等梵志是。尔时长者今美音等是。从是因缘见我便解。比丘欢喜作礼奉行。

猜你喜欢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卷十二·佚名
  卷十七·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三·希叟绍昙
  分禅净界限·印光
  卷十六·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义净译)·佚名
  卷六十七·道世
  因果观念与心理建设·太虚
  与德人谈话鳞爪·太虚
  目次·其白德富
  佛说弥勒下生经·佚名
  卷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丁集第三·钱谦益

    陆永新粲一十七首【俎上翁】广武城边列旗鼓,重瞳拔山气如虎。手提老翁坐高俎,汉王嫚语项王怒,俎上老翁心独苦。心独苦,儿不闻,儿言但索杯中羹。儿自生,翁自死。三军缟素为何人?幸有君臣无父子。君不见当

  • 卷三·郭则沄

    朝鲜首隶藩封,明代有贡鹰之例。国初特诏罢之,不尚远物,足昭圣德。王西樵歌云:“真人御极临八荒,百蛮九译皆享王。西旅之獒越裳雉,贡物各各因其方。海东俊鸟好毛质,铁爪金眸猛无匹。九都作贡来天家,特受鞲镟佐

  • 卷八十三·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十 沈约【二】 诗 侍皇太子释奠宴【以下四言】 尊学尚矣道亦遐哉启图观秘辟苑兴才事高东序义迈云台峩峩德傅灼灼英台复礼曲台反乐宣榭阙文内举輶轩外驾结朋

  • 剑南诗钞·吴之振

    陆游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庭中下午鹊,门外传远书。小印红屈蟠,两端黄蜡涂。开缄展矮纸,滑细疑卵肤。首言劳良苦,后问逮妻孥。中间勉以仕,语意极勤渠。字如老瘠竹,墨淡行疏疏。诗

  • 巻二十一·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二十一明 李蓘 编戴复古三十六首伏龙山民宋正甫湖山清隠乃唐诗人陈陶故圃曽景建作记俾仆赋诗故人昔住金华峰面带双溪秋水容故人今住伏龙山陈陶故圃茅三间千载清风徐孺子门前共此一湖水百花洲

  • 周文璞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周文璞(生卒年不详)字晋仙,号方泉,又号山楹,又号野斋,汝阳(今山东汶上)人。曾为溧阳县丞,与姜夔、葛天明、韩淲同时,迭相唱;与张端义交谊甚笃。宝庆间,江湖诗案发,文璞被累,遂以诗为讳。杨慎《词品》卷二:“其字曰晋仙者,因

  • 十一集 三卷·钱德苍

    杂剧戏凤(生上)【梆子腔】为君的夜宿在梅龙鎭,见惨惨昏昏灯不明。叹朝纲多少文和武,只有那江彬知我心。猛听得谯楼更鼓响,孤身独坐冷清清。那酒保说将木马来敲动,里边自有送茶人;孤家试把那木马敲三下,且看他提茶送酒是何人?(贴

  • 卷三十一·表第五·柯劭忞

      ○宰相年表   (表略)

  • 卷二十八·吴广成

      元二年、夏天仪治平二年春正月,乾顺受册为夏国主。  初,秉常死,讹传夏国大乱,乾顺虽立,未知存亡。哲宗命边臣体访真实,后行封册。会夏使表献遗物,乃册乾顺为夏国主,如明道二年元昊除节度使、西平王例。上与皇太后降诏

  • 汉官旧仪补遗·卫宏

    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事属水衡【成帝纪建始元年注】诸侯王黄金玺槖驼钮文曰玺【师古曰谓刻云某王之玺 百官公卿表注】银印背龟钮其文曰章【师古曰谓刻曰某官之章也 百官公卿表注】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

  • 高允传·魏收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祖父高泰,事迹在其叔父《高湖传》中有载。父高韬,少时以英朗知名,同乡人封懿雅相敬慕。任慕容垂的太尉从事中郎。魏太祖平定中山,任高韬为丞相参军。早年过世。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神奇的气度,清河

  • 李守贞传·欧阳修

    李守贞,河阳人。晋高祖镇守河阳,任命他当客将,他后来常常跟随高祖,高祖登上皇帝位后,任命他当客省使。监护马全节的军队攻克安州的李金全,由于战功被任命为宣徽使。出帝即位后,杨光远反叛,招引契丹军队入侵中原。守贞被授以义

  • 173.甘露事件·林汉达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做刘蕡(fén),在试

  • 卷三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二十存旧尚书卷第十三文侯之命第三十周易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二十【宋板】文侯之命考异古本经父义和义作注同今本 既我御事既作即谨按但

  • 简兮·佚名

    --审美与寻求知音【原文】简兮简兮(1),方将万舞(2)。日之方中(3),在前上处(4)。硕人俣俣(5),公庭万舞(6)。有力如虎,执辔如组(7)。左手执籥(8),右手秉翟(9)。赫如渥赭(10)公言锡爵(11)。"山有榛(12),隰有苓(

  • 卷十一·聂先

    续指月录卷十一六祖下二十七世临济宗杭州东明虚白慧旵禅师族王氏。祖贯湖广。父为丹阳税课副使。遂家焉。幼颕悟。不类常儿。年十四。往从妙觉湛然受业。一日作务次。然问汝在此作什么。师曰。切萝卜。然曰。你只会切

  • 管子传·梁启超

    梁启超著。成书于宣统元年三月(1909),收录于《饮冰室合集》第7册。全书共分13章,近6万字。序论、时代背景、管仲简历,共5章,约7500字。其余8章论述其政治、经济、政务、军事、教育等思想、政策、活动。全书的重点,在

  • 莲华面经·佚名

    凡二卷。隋代那连提耶舍(490~58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预言于其入灭后,佛教僧徒将堕落,佛法转移入罽宾国,并于该国兴盛;后破佛王出现,毁破佛钵等种种佛教兴衰之情形。经名‘莲华面’,系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为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