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七(初分之七)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三十舍堕法之二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长者,晨朝严驾将从诣园游观已,复回车诣祇洹精舍,置车在祇洹门外,步入见跋难陀释子,礼敬问讯在前坐听法。跋难陀释子辩才智慧、善能说法,即为长者种种方便说法,开化劝令欢喜。彼闻法已即语跋难陀言:“欲何所须?愿见告语。”报言:“无所须,此便是供养已。”长者复言:“愿见告语,若有所须,莫有疑难。”跋难陀言:“止!止!不须复说。正使我有所须,俱不能见与。”长者复言:“但见告语,我当随所须给与。”时彼长者身着贵价广长白叠衣,跋难陀言:“汝所著者可与我,我须之。”长者报言:“明日来至我家中,我当相与。”跋难陀言:“我先语汝,正使所须,汝俱不能与我。如今果如我所言。”长者报言:“我与汝,非为不与,但明日来。若与汝此衣,或更有好者相与。我今若即脱此衣与汝者,我不能无衣入舍卫城。”跋难陀言:“且止!且止!我不复须。”时长者㥲恚不悦,即脱衣襞叠授与跋难陀语言:“我向者语大德:‘明日来,我当与汝此衣,或更与好者。’而不见信,今使我着一衣入舍卫城。”时长者即出祇桓精舍,乘车着一衣入城。时守门者见已即语长者言:“从何所来为谁所劫?”长者报言:“向者在祇桓中被贼劫。”时守门者即执持刀杖欲往祇桓,长者言:“止!止!不须去。”时守门者问言:“何故?”时长者具说因缘。时诸居士闻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多求无足、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乃索长者身上衣?檀越虽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汝云何乃从长者索身上如此贵价衣?”时诸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集诸比丘,知而故问跋难陀:“汝实从长者索身上衣耶?”答言:“实尔。”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从长者索身上衣?”呵责已,告诸比丘:“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从居士索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诸比丘皆畏慎,不敢从亲里居士索衣。佛言:“听诸比丘从亲里居士索衣,不犯。自今已去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索衣者,尼萨耆波逸提。”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十六日执持衣钵往世尊所,昼日热不可行夜便行,失正道从邪道行。时值贼劫他大得财物还,于邪道相值。贼语比丘言:“汝等求觅我来耶?”诸比丘答言:“我等不为汝等来,我等于拘萨罗国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十六日持衣钵欲往见世尊,从彼来。昼日热不可行,夜行失道故来此耳,不为汝等来也。”彼贼复言:“汝等若不相觅,何故从此道行,岂不欲相害耶?”即打比丘次死,夺取衣钵。诸比丘露形而去,至祇桓在门外立。诸比丘见已语言:“汝等露形尼揵子,不足入祇桓。”比丘报言:“我等非尼揵子,是沙门释子耳。”时优波离去彼不远经行,诸比丘往至其所语言:“今有众多裸形人在门外立,我等语言:‘汝是尼犍子,勿入祇桓精舍。’彼人报言:‘我非尼犍子,是沙门释子!’”时诸比丘语优波离言:“汝可往看为是何人?”时即出门往问:“汝是何等人耶?”报言:“我是沙门释子!”复问言:“汝等几岁?”报言:“我若干岁。”复问:“汝等何时受戒?”报言:“我某时。”“汝师和上是谁?”报言:“师和上某甲。”“何以故裸形?”诸比丘即具说因缘。时优波离还至诸比丘所语言:“此非尼揵,尽是沙门释子!”优波离语诸比丘言:“汝等可权借衣着,莫令露形见佛。”诸比丘即借衣着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世尊慰劳诸比丘言:“汝等身安隐不?住止和合安乐不?不以饮食为苦耶?”诸比丘报言:“大德!身安隐住止,和合安乐,不以饮食为苦。我等在拘萨罗国夏安居讫,自恣已摄持衣钵欲来问讯世尊,昼日热不可行,夜行失道,遇诸贼劫夺。”如上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痴人,裸形而行?若裸形行,突吉罗。若有如是事,当以软草、若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先有长衣应取着。若无者,诸知友比丘有长衣应取着。若知友无衣,应问僧中有何等衣可分?若有者当与。若无者应问:‘有卧具不?’若有者当与。若不与,应自开库看,若有褥、若地敷、若毡、若被应摘解取,裁作衣以自覆形,出外乞求衣。”时诸比丘畏慎,不敢持此处物往彼处。佛言:“听时。”诸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畏慎不敢着僧衣。佛言:“听着。”彼得衣已,僧衣不还本处。佛言:“不应尔。若得衣已应还,浣染缝治安着本处,若不安本处如法治。”

时有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畏慎不敢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佛言:“若失衣、夺衣、烧衣、漂衣,听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余时者,若比丘夺衣、失衣、烧衣、漂衣,是谓余时。”

比丘义如上说。

亲里、非亲里如上。

居士、居士妇如上说。

衣者,有十种,如上。

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与僧时,当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彼答言:“尔。”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某甲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当还时有人教言:“莫还。”突吉罗。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夺衣、失衣、烧衣、漂衣,得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若从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若从同出家人乞,或为他乞,他为己乞,或不求而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六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众多比丘遇贼失衣来到祇桓精舍。时有优婆塞闻诸比丘遇贼失衣来至祇桓精舍,多持好衣来诣诸比丘所,问言:“向闻有诸比丘失衣来,何者是?”报言:“我等是,何故问耶?”答言:“我等闻诸比丘遇贼失衣来至祇桓,故持此衣来,为诸大德须衣,随意取。”报言:“止!止!便为供养已。我等自有三衣,不须也。”六群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大德!汝等三衣足者,何不取与我等、若与余人耶?”时诸居士以诸比丘失衣故与衣,而诸比丘三衣具足,取居士衣与六群比丘及与余人。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言:“舍卫居士以诸比丘失衣故施衣,而汝等三衣具足,云何取他衣与六群比丘及与余人?”嫌责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知而故问:“汝等诸比丘,实三衣具足,而取他衣与六群比丘及余人耶?”答言:“实尔。世尊!”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诸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舍卫居士以诸比丘失衣故施衣,云何汝等三衣具足,而取彼衣与六群比丘及与余人?”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失衣、夺衣、烧衣、漂衣,若非亲里居士、居士妇自恣请多与衣,是比丘当知足受衣。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非亲里、亲里者,如上。

居士、居士妇者,如上说。

衣者,有十种,如上。

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余一衣,若二重、三重、四重应摘作,若僧伽梨、若郁多罗僧、若安陀会,若三衣都失,彼比丘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出家人知足。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若居士自恣请多与比丘衣,若衣细、若薄、若不牢,应取作若二重、三重、四重,当安缘当肩上,应帖障垢腻处,应安钩纽。若有余残,语居士言:“此余残衣裁作何等?”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与大德耳。”彼若欲受者便受。若比丘过知足受衣,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过知足取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者,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过知足取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彼答言:“尔。”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知足取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还某甲比丘。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知足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若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知足取,若减知足取,若居士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重、三重、四重作衣,安缘帖障垢处,安纽及钩,若有余残衣,语居士言:“作何等?”若居士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欲与大德!”若欲受者受,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乞食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至居士家乞食,闻居士夫妇共议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当持如是衣价,买如是衣与彼比丘。”乞食已还来至僧伽蓝中,见跋难陀释子语言:“未曾有瞿昙,汝大福德人。”即问言:“我有何事,言我是福德人?”报言:“我入城乞食,闻居士夫妇共议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当持如是衣价买如是衣与。’”即问言:“实尔不?”比丘报言:“实尔。”复问言:“彼居士家在何处?门那向?”比丘报言:“居士家在某处,门向某方。”跋难陀即语比丘言:“是我知旧檀越,常供养我,实如汝言。”明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到居士家语言:“实欲与我衣耶?”报言:“我在屏处有此语耳。”跋难陀语居士言:“若欲与我衣者,当如是广大作新好坚致中我受持;若不中我受持者,何用是为?”时彼居士即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多求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而强从人索好衣,如是何有正法?施者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乃寻屏处私语耶?”时乞食比丘闻,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如是强从人索好衣?”乞食比丘即还出家,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汝云何如是强从人索好衣?”嫌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如是强从人索好衣?”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居士、居士妇欲为比丘办衣价:‘持是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便到居士家言:‘买如是衣与我。’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居士自恣请比丘问言:“大德须何等衣?”是比丘意疑不答。若居士恣比丘所索,应答。居士欲为比丘作贵价衣,是比丘少欲知足,不须大价衣,欲须不如者。比丘意疑,不敢随意求索。佛言:“听诸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办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买如是如是衣与我。’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居士、居士妇者,如上。

衣价者,若钱、若金、若真珠、若琉璃、若贝、若玉石、若璎珞、若生像金。

衣者,有十种,如上。

求者有二种:一者求价,二者求衣。求价者,檀越与作大价衣,求乃至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如是广长衣乃至增一綖。”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而往求贵价广大衣,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求而不得,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与僧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取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彼比丘答言:“尔。”僧即应还此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当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还此某甲比丘衣。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与衣,往求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某甲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比丘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当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不还,转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若烧、若数数着坏,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减少求,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或不求自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八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乞食比丘时到,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次行乞到居士家,闻居士夫妇二人共议:“跋难陀释子是我等知旧,当买如是衣与。”复闻异处居士夫妇二人共议:“跋难陀是我等知旧,当买如是衣与。”时彼乞食比丘乞食已,还出舍卫城,往到僧伽蓝中,见跋难陀释子语言:“尊者大福德人。”跋难陀问言:“汝以何事称我大福德人?”报言:“我向者入舍卫城乞食,以次行乞到一居士家,闻夫妇二人共议:‘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当买如是衣与。’复闻异居士家夫妇共议:‘跋难陀是我知旧,当买如是衣与。’”跋难陀问言:“为实尔不?”报言:“实尔。”复问:“居士家在何处?门户那向?”报言:“在某处,门户向某方。”跋难陀语彼比丘言:“此诸居士实是我檀越,常供养供给我。”明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到彼二居士家语言:“汝等诸人实欲与我作衣耶?”居士报言:“屏处有如是语。”跋难陀释子语言:“若欲与我作衣者,可共作一衣与我,极使广大坚致中我受持;若不中受持,非我所须。”居士闻之即共讥嫌:“跋难陀释子不知厌足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贪求不知止足,何有正法?施者虽无厌,而受者应知足。屏处言语而来求索。”时乞食比丘闻之,呵责跋难陀释子:“云何强从人索衣?”时彼乞食比丘还出城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汝云何强从人索衣?”呵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强从人索衣?”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欲与比丘办衣价:‘我曹办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时居士自恣请比丘问言:“欲须何等衣?”是比丘有疑不答。若居士自恣请,比丘索衣应答。时居士欲为比丘作贵价衣,是比丘少欲知足不须贵价衣,须不如者,比丘有疑不敢随意求索。佛言:“听诸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办衣价:‘持如是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居士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办如是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居士、居士妇如上。

衣价者,如上。

衣者,有十种,如上。

求有二种求,如上。

若比丘先不受自恣请,求得贵价衣广大衣,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若往索不得,突吉罗。

此尼萨耆当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时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当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作白已当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彼比丘言:“尔。”僧即应还彼比丘衣,白二羯磨应如是与。众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索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僧还此比丘衣。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往求索得贵价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比丘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若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故坏,如是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前人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若于贵价好衣中求不如者,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或不求自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罗阅城中有一大臣,与跋难陀释子亲友,数数往来,遣使持衣价语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常所敬重,持是衣价,买如是衣与。”时彼使持衣价至僧伽蓝中,到跋难陀所如是言:“善哉!汝是大福德人。”问言:“汝以何事言我福德人?”报言:“罗阅城中有一大臣,遣我持此衣价来买如是衣与汝。”复问:“实尔不?”报言:“实尔。”跋难陀即问言:“大臣家在何处?门户那向?”答言:“家在某处,门户向某方。”跋难陀言:“实如汝所言,此是我知旧檀越,常供养承事我。”时舍卫城中复有一长者,与跋难陀亲旧数数来往。时跋难陀释子即将此使入舍卫城,诣彼长者家语言:“罗阅城中有一大臣,遣此使持衣价来与我作衣,愿为掌之。”居士即为掌之。大臣于异时问使人言:“我前遣使持衣价与跋难陀,作衣竟为与我着不?”使人报言:“不着。”大臣更遣使语跋难陀言:“我先遣使送衣价与汝,竟不着,我衣何用为?今可送来。”时跋难陀闻此语已,即疾疾至彼长者家语言:“我前所寄衣价,我今须衣,可与我作衣。”时舍卫城中诸长者集会,先有制,其有不至者罚钱五百。长者报言:“此大会法有制,其有不至者罚钱五百。我今暂往赴之,大德小待我赴会还,勿令我输钱五百。”跋难陀报言:“不得尔,先持衣价与我作衣。”时长者持衣价为作衣竟,会坐已罢,时众人以其不到即罚钱五百。时长者讥嫌言:“沙门释子乃令众人罚我钱五百。”时舍卫城中有诸居士,不信佛法众者尽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止足,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乃令居士不赴集会输钱五百。自今已去不应亲近、礼拜、问讯、承事、供养。”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跋难陀:“云何汝乃令众人罚长者钱五百?”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乃使长者为众人罚钱五百?”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彼使人至比丘所语比丘言:‘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是比丘应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净当受。’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须衣比丘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诸比丘执事。’时彼使往至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至比丘所作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德!知时往彼当得衣。’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若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比丘义如上。

王者,得自在无所属。

大臣者,在王左右。

婆罗门者,有生婆罗门。

居士者,除王、王大臣、婆罗门,诸在家者是。

居士妇者,亦在家妇人。

衣价者,如上。

衣者,有十种,如上。

忆念者,若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若在作处,至彼处二反、三反语言:“我今须衣,与我作衣。”为作忆念者是。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五反、六反往在前默然立。

在前立者,彼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若作处。至彼前默然立。若执事人问言:“汝何缘在此立?”比丘报言:“汝自知之。”若彼人言:“我不知。”若有余人知者,比丘当语言:“彼人知之。”若比丘作一语,破二反默然;作二语,破四反默然;作三语,破六反默然。若比丘过二、三往语索,过六往默然立,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与僧时,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受忏者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此比丘忏。白如是。”白已当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报言:“尔。”僧即当还彼比丘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此比丘衣。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过三反语索衣,过六反默然立,得衣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衣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比丘于僧中舍衣竟,不还者,突吉罗。若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者,突吉罗。若转作净施、若自作三衣、若作波利迦罗衣、若遣与人、若数数着坏,尽突吉罗。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三反语索得衣,六反默然立得衣。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与某甲比丘衣,是比丘竟不得,可还取,莫使失。”若彼言:“我不须,即相布施。”是比丘应以时软语方便索衣,若为作波利迦罗故与,以时索、软语索、方便索,得者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竟)

尔时佛在旷野国界。时六群比丘作新杂野蚕绵卧具,彼索未成绵、或索已成绵,或索已染、未染,或索新者、或索故者,至养蚕家语言:“我等须绵。”彼报言:“小待,须蚕熟时来。”彼六群比丘在边住待看,彼暴茧时蚕蛹作声,诸居士见尽共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害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求索蚕茧作新卧具。”以如上事呵责。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忏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云何求索蚕茧作新卧具?”如上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求索蚕茧作新卧具?”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杂野蚕绵作新卧具,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杂者,若毳、若劫贝、拘遮罗、乳叶草、若刍摩、若麻。

若比丘自用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若语他人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突吉罗。为他作,成不成,突吉罗。

此应舍,是中舍者,若以斧、若以斤细,剉斩和泥,若涂壁、若涂埵。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以斧斤,剉斩和泥,若涂壁、若涂埵,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一竟)

尔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江侧住楼阁舍。时毗舍离诸梨车子等多行邪淫,彼作纯黑羺羊毛,作毡被体夜行使人不见。时六群比丘见已便效,选取纯黑羺羊毛作毡卧具。时诸梨车见之,皆共语言:“大德!我等在于爱欲、为淫欲故作黑羊毛毡。汝等作此纯黑羊毛毡何所为耶?”尔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何故效诸梨车作纯黑羺羊毛毡?”呵责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效诸梨车作纯黑羺羊毛毡?”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以新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纯黑毛者,或生黑、或染黑。

若比丘自用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者,突吉罗。教他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作而不成者,突吉罗。为他作,成不成,突吉罗。

此尼萨耆应舍与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别众舍。若舍不成舍,突吉罗。舍与僧时,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向上座礼,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舍已当忏悔。前受忏人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作是白已然后受忏,当语彼比丘言:“自责汝心。”报言:“尔。”僧即应还彼比丘卧具,作白二羯磨应如是与。僧中应差堪能羯磨人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时到僧忍听,还彼某甲比丘卧具。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纯黑羺羊毛作卧具,犯舍堕,今舍与僧。僧今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谁诸长老忍僧持此卧具还此比丘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还此某甲比丘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比丘于僧中舍卧具竟,不还者,突吉罗。还时有人教言:“莫还。”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数数敷坏者,尽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得已成者,若割截坏、若细薄叠作两重,若以作褥,若作枕,若作方小坐具,若作卧毡,或作[打-丁+亲]钵毡,或作剃刀囊,或作帽,或作袜,或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尽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十二竟)◎

四分律卷第七

猜你喜欢
  法海观澜卷第四(目录)·智旭
  恒加调品第六十·佚名
  卷六十五·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太虚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一·守端
  凡例·远门净柱
  卷五百八十九·佚名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慧沼
  聪明品第三·佚名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金刚般若经宣演卷上·道氤
  卷第五(弥沙塞)·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安晚堂集卷十二·郑清之

    宋 郑清之 撰和赵从道赋菜畦春富贵多生菜气粥鱼僧味菜还如好色登戏学挑根和露煮正堪摘稻配香蒸【见诚斋诗话】芝田不减商山乐蔬食谁言孔色矜【孔子见老耼云云去尔骄志与矜色】蒲笋秪应维蔌美镂钖何必羡韩膺送林教授

  • 提要·赵师秀

    《众妙集》一卷,宋赵师秀编。是集录唐代五七言律诗,起沈佺期讫王贞白,共七十六人,不甚诠次先后。五言居十之九,七言仅十之一。师秀之诗大抵沿溯武功一派,意境颇狭,而是集乃以风度流丽为宗,多近中唐之格。冯氏才调集凡例谓其惟

  • 卷十一·陈师道

    钦定四库全书 后山诗注卷十一 宋 陈师道 撰 任 渊 注 和寇十一同登寺山 度暑无好怀凭危略幽致衣冠蔚如林从我才一二兹山昔深登岁月谁得记尚有名胜流不与金石悴孰知千载後我与子复至【老杜诗南陌既留欢此山亦深登

  • 卷440 ·佚名

    晏殊 过华夫书屋 西齐辉赫亘山隅,嘉致清风世莫如。 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境似仙居。 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 汗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严徐。 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应停长者车。

  • 湖南省巡抚王国栋奏折 一、境内出逆匪,以致巡抚受牵·雍正

      编者按:这是曾静等被捕后的第一份文件。讲了初审情况。由于曾静是湖南人,王国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得不于奏章中检讨一番,并说明曾静等与湖南少数民族和白莲教反清无关,力图把事化小。  【原文】  臣王国栋谨奏,为

  • 卷第一百二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三〔起着雍执徐(戊辰),尽上章敦牂(庚午),凡三

  • 目录·陈均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二九朝编年备要目録   编年类巻一太祖皇帝建隆元年建隆二年建隆三年干徳元年干徳二年干徳三年干徳四年巻二太祖皇帝干徳五年开寳元年开寳二年开寳三年开寳四年开寳五年开寳六年开寳七年

  • 通志卷一百八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艺术传后魏鼂崇【弟懿】张渊【徐路 高崇祖 孙僧化】殷绍 王早 耿元刘灵助【沙门灵逺】李顺兴【檀□师】顔恶头 周澹 李脩【父亮】徐謇【从孙之才】玉显 崔彧【子景哲 

  • 何中、危复之传·宋濂

    何中字太虚,抚州之乐安人。小时聪明,出类拔萃,以学好古学为己任。家中藏书万卷,能自己校勘。其学识之渊博,连广平的程钜夫、清河的元明善、柳城的姚燧、东平的王构,还有临川的吴徵、揭亻奚斯,都是很推崇佩服他的。至顺二年(1

  • 卷七十五·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五宋 宋敏求 编典礼太清宫太清宫行礼官改用朝服并停祝版勅太清宫改为朝献荐献制庙制令所司与礼官议宗庙制令公卿议太原建寝庙诏增置太庙九室诏常荐宗庙荐享别奠樽爵诏太庙五享令宗子摄

  • 鬻子卷上·鬻熊

    华州郑县尉逢行珪注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第五撰,具也。吏者,为政之具也。又,撰,博也,言王者布政施令,其在博求於良吏也。贤者举之,不贤者不预,言五帝三王政道可以百代传行者。乙,次於甲,以此明政之次也。政曰:政者,法教也。此明帝王

  • 卷七·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七宋 叶梦得 撰庄公三葬曹庄公夏公如齐逆女逆女大夫之事公亲之非礼也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入逆辞也庄公义不得娶于齐则夫人义不可见宗庙夫人之至为逆矣故不书至叶子曰诸侯十五而冠

  • 慎行论第二 求人·吕不韦

    求人原文:五曰: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於《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

  • 著者告白一·梁漱溟

    兹列次漱溟所作及所欲作各书于下,并注明出版情形,告白诸者诸君知道,也好拿来互资参证;如是,我的意思庶可多得大家的谅解:一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此次一面在北京印刷,一面托上海商务印书馆付印,以后当由彼出版发行;唯初版仓卒发表

  • 论语卷一·朱熹

    宋 朱子 集注学而第一〈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徳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凡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同O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

  •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法藏

    (尽第六地知识)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自下明十行善知识有十人。各当一位。初欢喜行中亦五分。初举法劝修中。国名救度者常以法财施一切故也。又行能济物故名为救。令得出世。复名为度。比丘善现者行相超升比丘。表示施行

  • 华严经问答上卷·法藏

    沙门法藏撰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虽事理不参而冥

  • 觚剩·钮琇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志怪小说集。正编八卷,续编四卷。题“吴江钮琇玉樵辑”。正编以地域分类,分为《吴觚》、《燕觚》、《豫觚》、《秦觚》,续编以事物性质分类,分为《言觚》、《人觚》、《事觚》、《物觚》。主要记述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