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庄严法门经卷下

(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尔时世尊。与侍者阿难。在耆阇崛山顶大经行处。遥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善说菩萨最胜精进方便法门。如汝所说。赞此语时其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种震动。是时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皆悉寻声同诣佛所。恭敬礼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世尊。向闻如来赞善哉声遍大千界地皆震动。未审。如来赞叹谁耶。尔时世尊告诸大众。我向赞叹文殊师利。是时大众复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今在何处。佛言。在王舍城东门路上。共金色女为诸大众敷演妙法。汝等若欲乐闻法者宜可往彼。是时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闻佛教已。俱诣文殊师利所。各现自身殊胜光明。雨天妙华遍王舍城及诸大众。尔时一切人天大众。皆得相见无有障碍。时王舍城一切人民。见诸天众及见妙华。皆共相随往文殊师利所。尔时阿阇世王。以大威德庄严四兵及后宫婇女。亦皆往诣文殊师利所。是时城中一切王子。大臣长者居士子等。见金色女心住寂灭。皆舍染心五根清净。具诸惭愧无复烦恼。时文殊师利。见此大众于金色女无染心已。问金色女言。汝今烦恼置在何处。令诸王子乃至居士子等不生染心。金色女言。一切烦恼及众生烦恼。皆住智慧解脱之岸。如如法界平等法中。彼诸烦恼非有生非有灭亦不安置。我如是知如是正见烦恼体性。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何者是烦恼体性。金色女言。诸恶觉观是烦恼体性。不净攀缘故烦恼则生。清净觉观故烦恼如客。是故烦恼不与空智和合。不与无相无愿和合。如大毒蛇眼视人时人便消灭。若有智人持阿伽陀药往彼蛇所蛇闻药气即便失毒。乃至童子种种触恼不能为害。文殊师利。我于昔时恶觉观故颠倒心生。为烦恼火之所焚烧。爱著自身不知此身如沫如炎如幻如化如于梦中。受五欲乐如蜜涂刀。愚者贪味不觉伤舌。又如草露见日便消。不知诸行无常迅速。不知五阴一向常苦。不知自身性不清净。不知一切法离我我所种种差别。不知自无所见令他闇蔽。不知自缚复令他缚。我未闻法于此诸法不得解脱。我今闻法得智慧已。于诸烦恼而得解脱。是故一切众生于我身所不生贪心。文殊师利。譬如光明不与闇住。如是离贪心者烦恼不住。尔时金色女对文殊师利说是法已。白文殊师利言。一切天人大众云集。唯愿慈悲具说法力。开示人天令知一切烦恼体性。知体性已。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为诸众生得安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文殊师利复作是言。此烦恼体性难信难解。何以故。此烦恼性即是菩提故。譬如火未出时不能烧薪。如是不生烦恼于流转中不受生死。如火出已即能烧薪。恶觉生者流转生死。譬如火烧大[卄/積]草木火势难灭。如是恶见毒心与烦恼合。于三界中炽然常烧无有休息。譬如无薪火不得然。如是远离恶见烦恼不生三界。譬如火然设百千岁无有利益亦不增多。烦恼炽火亦复如是。至百千年无所利益亦不增多。譬如火灭不至方所。如是智慧灭诸烦恼。亦复如是不至方所。譬如猛火无能入者。如是自性清净客尘烦恼生而不能染。尔时文殊师利问金色女言。云何见身。金色女言。如见水中月。又问云何见五阴。女言。如见佛所化人。又问。云何见十八界。女言。如见劫火烧诸世界。又问。云何见十二入。女言。如不作业行。又问。云何见四众。女言。如见上虚空。又问。云何观自身。金色女言。知从父母和合而生。又问。云何见我身。女言。如盲人见色。又问。汝今听此法耶。金色女言。如幻人听法。又问。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金色女言。我已发心不复更发。又问。汝行檀那波罗蜜耶。女言。烦恼中不行亦不舍。又问。汝满尸波罗蜜耶。女言。满如虚空满。又问。汝修羼提波罗蜜耶。女言。已修如一切众生不生不出。又问。汝发毗梨耶波罗蜜耶。女言。已发如一切法不可得。又问。汝住禅波罗蜜耶。女言。已住如法界中住。又问。汝满般若波罗蜜耶。女言。已满云何满。不增不减方便智故。又问。汝修慈耶。女言。已修如一切众生不生。又问。菩萨大悲当于何求。女言。于一切众生烦恼中求。何以故。若众生无烦恼者。菩萨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文殊师利言。喜心当于何求。女言。于最胜信清净菩提喜心中求。文殊师利言。菩萨舍心云何满。女言。舍离一切众生斗诤是名为满。远离一切诸法诤论是故名满。文殊师利言。云何名诤论。女言。若菩萨自言我当舍离一切烦恼度脱一切众生。是名诤论。文殊师利又言。与谁诤论。女言。一切外道。又问。谁是外道。女言。于他邪说随顺忍受是名外道。复次菩萨忍心从何而生。女言。从一切众生恼乱中生。何以故。若不恼乱忍心不生故。若菩萨受诸众生呵骂打辱。其心如地不起怨恨。是名为忍。文殊师利言。云何嗔恨。女言。嗔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是名嗔恨。又问云何非嗔恨。女言。若于一切烦恼境中无所障碍。名无嗔恨。文殊师利言。菩萨于诤论中云何能胜。女言。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分别亦无所得。是名为胜。文殊复言。云何菩萨远离魔怨。女言。菩萨虽现行魔业无所染著。是则名为远离魔怨。何以故。菩萨虽现五阴烦恼。不与五阴烦恼和合。体性无染故。菩萨虽示生死教化众生。知一切法无去来故。虽为众生说天魔道。于一切智中自身远离我我所故。文殊问言。菩萨云何教化众生。女言。当修方便般若波罗蜜能教化故。文殊又言。菩萨云何安住一切众生。女言。如菩萨自住智中。一切众生亦如是住。文殊师利言。女子。一切大众闻汝说法心生爱乐恭敬于汝。女言。文殊师利。不应如是恭敬供养。如是供养者不名供养。何以故。若见自身他身及见有法。而可说者不名供养。若不见自身他身及有法者。是名供养。如是无闻无著是名听法。亦名供养。文殊师利言。云何法供养。女言。若观身如梦。说者如幻。所闻法如响。如是信已不作二种解脱。是名法供养。文殊问言。云何听法。女言。如说修行是名听法。是金色女以文殊师利童子神通力故。又以自身过去善根智慧力故。于彼众中如法说法。尔时金色女说此法时。众中有亿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过去深种善根诸天人众。其数五百得无生法忍。三万三千天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胜金色女净心欢喜得顺法忍。得顺忍已。礼文殊师利足。自于己身深生惭愧。作如是言。我于正法犹如死人。唯愿慈愍听我出家。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能令毁禁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为出家。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为出家。能令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为出家。非以自身除烦恼故名为出家。勤断一切众生烦恼名为出家。非以自能将护身心名为出家。将护一切众生名为出家。非以自解身心缚故名为出家。为解一切众生身心缚故名为出家。非以自身于生死怖畏得解脱故名为出家。能除一切众生生死怖畏。令得脱者名为出家。非以自乐涅槃名为出家。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文殊师利言。女子。夫出家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名为出家。出家者。不见一切众生恶。亦不取相名为出家。出家者。不举他罪有惭愧者教令忏悔是名出家。女子。出家者难名为属他。菩萨不尔。身心自在无系属故。女言。云何出家名为属他。文殊师利言。属戒者名为出家。破戒者不名出家。属三昧者名为出家。乱心者不名出家。属智慧者名为出家。愚痴者不名出家。属解脱者名为出家。离解脱者不名出家。女子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名不属他。文殊师利言。菩萨内自证法不从他学名不属他。何以故。菩萨于一切智即自开解故。尔时文殊师利。说此出家法已。五百菩萨心生欢喜。即脱身上衣服璎珞奉文殊师利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当修行。尔时文殊师利语金色女言。汝可上车教化威德长者子。若能教化此长者子即名出家。尔时文殊师利说此语时。一切大众咸生疑怪。各作是念。今此女人已离贪欲。何故乃遣共贪者俱。尔时金色女知诸大众心生疑已。语大众言。离贪菩萨虽复常与贪者共俱。以教化故远离恶名。菩萨自离嗔痴。虽与共俱以教化故亦无恶名。菩萨自离烦恼。虽与烦恼者俱。以教化故远离恶名。譬如母子共俱常无贪染。离贪菩萨亦复如是与贪者俱常无贪染。譬如黄门与女人俱亦无贪染。如是菩萨远离三界。虽行欲界而无欲心。时金色女。谛知生死烦恼恶法住离欲际。得离欲光明除欲闇冥。礼文殊师利足礼足已。右绕三匝。临欲上车而说偈言。

  我今上车离三毒  体性清净无贪染

  远离嗔恚有慈心  无复愚痴得智慧

  我贪觉观已清净  今当上车诣林去

  我昔有贪心迷醉  耽著财色不觉知

  犹如大云覆大地  日光不出不照曜

  彼光不去亦不来  大云覆故隐不现

  如是众生烦恼覆  清净大智不光明

  彼智不来亦不去  知烦恼已智光出

  亦复非从余处来  恶觉观故烦恼生

  净觉观故烦恼灭  名色不取亦不舍

  亦复不生亦不灭  亦不与他他不取

  如是法味甚清净  犹如灯然灭除闇

  彼闇不去亦不来  如是智慧离烦恼

  烦恼不去亦不来  亦复不生亦不灭

  犹如良医疗众病  但除客病病不生

  而不治彼地水风  如是文殊胜医王

  治诸众生烦恼病  智慧因缘无烦恼

  烦恼不去法不失  而我此身有五阴

  亦复具有诸界入  我于前者杂烦恼

  今皆远离得清净

  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法教化已。大众欢喜。文殊师利赞言。善哉善哉至心听法。既赞叹已。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今日要至如来所。汝等大众若欲听法当往佛所。说此语已。文殊师利及诸大众各还所止。尔时胜金色女。与八十从女前后围绕。共长者子同载宝车往诣园林既到林所。种种庄严宝幢幡盖香华璎珞百宝香炉遍林树间为欲乐故。作倡伎乐歌舞戏笑。又设种种甘美饮食。尔时胜金色女。以头枕彼上威德长者子膝上而睡。即以神力于其卧处现为死相。膀胀臭烂难可附近。须臾腹破肝肠剖裂。五藏露现臭秽可恶。大小便道流溢不净。眼耳鼻中及诸身分。一切毛孔脓血交横口出恶气。膀秽臭处薰遍林间。髑髅骨破脑出流散支节涂漫。青蝇唼食蛆虫蠢动。种种秽恶不可称说。时长者子。见此死尸生大恐怖身毛皆竖。而作是念。我今于此无救无依。遍观四方无归依处。倍增怖畏发大怖声。彼长者子二因缘故生大怖畏。一者昔所未见如是怖事是故生怖。二者大众知我与彼同来在此。而今忽死谓我故杀。恐阿阇世王不鉴。此理横见加戮。是故怖畏。时长者子。独于此林不见一人。复作是念我今怖畏。诸沙门婆罗门。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谁能救者。彼长者子过去善根虽熟。以不闻见文殊师利共金色女所说法故。文殊师利。即以神力令诸树林悉说偈言。

  一切法体性  如长者所见

  三界悉虚妄  如幻皆不实

  皮覆恶不净  凡夫无羞耻

  恶觉因缘故  妄想生贪著

  譬如满瓶粪  外假画庄严

  愚痴不知故  取瓶头戴行

  堕地即便破  不净皆充满

  种种臭难近  心悔求舍离

  如是诸凡夫  横分别女色

  见长短赤白  恶觉故爱染

  若见身实性  汝身亦如是

  谁有实见人  于臭尸生著

  汝今不应怖  此法体性空

  一切非真实  汝先所贪著

  云何今怖畏  导师释迦文

  能施汝安乐  说法中最胜

  说诸欲无常  譬如云雾电

  五欲诳不实  智者谁贪著

  犹如风鼓水  能令起泡沫

  彼中无实作  因缘合故生

  如是名色法  亦无有实作

  业力故不失  诸法和合生

  本所见妙色  于今何处去

  此恶色何来  而生大怖畏

  是法不住方  亦不余处来

  不去至未来  集起故可见

  彼中无作者  亦无实受者

  离于作受法  如幻空无实

  汝于他人身  不应生怖畏

  若能自观察  汝身亦如是

  如梦中欲乐  踊跃大欢喜

  寤人著欲乐  如梦等无异

  汝怖无能除  亦无安慰者

  汝今应速往  如来大师所

  汝之大怖畏  非父母眷属

  知识能救者  唯有佛世尊

  能拔其根本  能施畏无畏

  及护无护者  汝宜归依佛

  亦归胜法僧  若有天龙等

  归依于彼者  怖畏皆解脱

  速得天人身

  尔时长者子上威德。闻此偈已心大欢喜。踊跃无量深自庆幸。舍弃死尸从林而出。尔时佛在耆阇崛山顶。知长者子善根成熟堪受教化。放大光明。其光遍照摩伽陀国。时长者子于光明中。遥见佛身犹如日出。大众围绕而为说法。见是事已一心念佛。忽然复见七宝阶道周匝栏楯至于佛所。又见妙华遍布街道。时长者子寻路欲往。始发足时。释提桓因即遮前路当道而立。作如是言。汝长者子。欲往见佛获大善利佛亦愍汝。我当与汝俱诣佛所。时长者子即共帝释往至佛所到佛所已。时天帝释即以衣裓曼陀罗华。与长者子教令散佛。时长者子受天华已。发欢喜心以散佛上。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于一面立而白佛言。我今至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归依已作如是言。以此善根种种功德。愿于来世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白佛言。世尊。此金色女众所知识。我为欲乐与彼财宝。将向林所共相娱乐。至彼林中枕我膝卧。奄忽而死卒便烂坏臭秽可畏。所将眷属悉舍我去无有见者。恐阿阇世王知此女死。谓我杀害横加刑戮。是故我今生大怖畏。尔时佛告长者子言。汝莫忧怖。我当施汝一切无畏。汝长者子。归依佛者于一切处无所怖畏。又复告言。汝当放舍怖畏因缘。时长者子白佛言。一切怖畏从何而生。佛言。贪嗔痴因缘故怖畏生。身见因缘故怖畏生。恶见因缘故怖畏生。渴爱因缘故怖畏生。我我所因缘故怖畏生。执著因缘故怖畏生。斗诤因缘故怖畏生。自身爱缚因缘故怖畏生。于无常中生常想故怖畏生。于苦法中生乐想故怖畏生。于不净中生净想故怖畏生。于无我中生我想故怖畏生。执著五阴因缘故怖畏生。不观十二入故怖畏生。不观十八界故怖畏生。不见未来恶故怖畏生。不观内外身因缘故怖畏生。爱寿命因缘故怖畏生。长者子。如是等因缘故一切怖畏生。如是等事汝当放舍。又复告言。汝见此女身种种恶事不。长者子言。唯然世尊。我今已见。佛言。如是一切诸法无常败坏苦空不实。但是虚诳。愚痴不知业缘生故。如幻不实离色相故。如梦喜乐无实乐故。如热时炎非水水想故。亦如水光影发照壁水动则动无来去故。如镜中像业力生故。如水中月水静则现无来去故。如响从声生不可说实故。如影不可作故。如幻体性空故。如风性不可捉故。如是一切法虚假不实不增不减故。如是长者子。当知一切法无主无作无有执者。汝先欲觉今何所在。长者子言。此中所见长短好色。恶觉因缘凡夫贪著。于圣法中无如是事。圣人法中但是不净。如实见故。离恶觉故。贪嗔痴尽故。佛言。善哉善哉长者子。见贪性故离恶觉观。离恶觉故贪嗔痴尽。是故汝当生清净心修方便行。于一切境起智慧业。离自身见及他身见。长者子言。菩萨云何生清净心行智慧行。佛言。长者子。菩萨当于贪体性中求于菩提。如是嗔痴体性中求于菩提。亦于一切烦恼体性中求于菩提。如是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性空无物。菩萨则于一切法中智慧行生。是故长者子。彼贪嗔痴性无有根本。亦无住处。亦无主者。亦无作者。内外清净空无所有。无我无众生无寿命。离富伽罗无相。离恶觉观故无愿。离渴爱取故。如是贪嗔痴体性无生故。菩萨于一切法中智慧行生。复次长者子。清净攀缘方便行。菩萨于一切生心法中悉有菩提。何以故。若彼心无色离色离分别。体性如幻彼此内外不相续者。是名菩提。复次长者子。菩萨不应觉于余事。但觉自心。何以故。觉自心者。即觉一切众生心故。若自心清净。即是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如自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心体性。如自心离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如自心离贪。即是一切众生心离贪。如自心离嗔。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嗔。如自心离痴。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痴。如自心离烦恼。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烦恼。作此觉者名一切智智觉。如是清净攀缘方便行。菩萨能知烦恼体性染一切众生心。若有说言客尘烦恼相续染心者。菩萨见法方便于彼众生。善能教化无所恼乱。若彼众生觉客尘烦恼。客尘烦恼亦不能染。佛说此法已。长者子得顺法忍。时胜金色女。知长者子受教化已。庄严五百马车前后围绕。种种音乐皆悉作唱。来诣佛所到已下车。头面三礼右绕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问长者子言。汝识此妹不。长者子言。我今实识。文殊师利言。汝云何识。时长者子。即向文殊而说偈言。

  见色如水沫  诸受悉如泡

  观想同阳炎  如是我识彼

  见行如芭蕉  知识犹如幻

  女名假施设  如是我识彼

  身无觉如木  亦如草瓦砾

  心则不可见  如是我识彼

  非我非众生  非寿富伽罗

  十八界相续  如是我识彼

  彼中非贪嗔  亦复非愚痴

  非染非清净  如是我识彼

  诸凡夫如醉  颠倒生恶觉

  智者所不染  如是我识彼

  如彼林中尸  臭烂恶不净

  身体性如是  如是我识彼

  过去本不灭  未来亦不生

  现在不暂住  如是我识彼

  文殊当善听  彼恩难可报

  我本多贪欲  见不净解脱

  彼身实不死  为化我现死

  愍众故示现  谁见不发心

  如是贪嗔痴  及一切烦恼

  如是体性法  善哉甚微妙

  尔时如来即便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照已还从顶入。尔时阿难见斯光已。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赞言。善哉世尊。以何因缘示现微笑。诸佛如来多他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非无因缘而现微笑。佛告阿难。汝见是金色女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佛告阿难。此金色女。文殊师利已于过去教化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复更于文殊师利所。闻说正法得顺法忍。佛告阿难。汝见此上威德长者子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佛言。阿难。此长者子。我于过去已曾教化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于我所闻说正法得顺法忍。阿难。此胜金色女。于当来世过九十百千劫。当得作佛号曰宝光多他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寿命无量。其佛世界名宝德刹。劫名乐生。彼女当来得成佛时。其国众生衣服饮食寿命身色。悉如忉利诸天王等。等无有异。彼佛世界无有声闻及辟支佛。纯一大乘诸菩萨宝。彼宝光如来成佛之时。此长者子得菩萨身。名曰德光。持佛法藏。宝光如来所说法藏皆悉受持。宝光如来临涅槃时。与德光菩萨授菩提记。告诸大众。我灭度后我法灭已。此德光菩萨当得作佛。号曰宝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如来授二人记已。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放大光明遍满十方一切世界说此授记法时。八千人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长老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佛言。此经名大庄严法门。如是受持。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奋迅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教化经。说此经已。长老阿难。胜金色女。及长者子。文殊师利。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大众欢喜奉行。

    大庄严法门经卷下

猜你喜欢
  第十七章 舍利来岛·佚名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祖琇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彦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九·欧阳竟无
  第二卷·僧祐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七卷·无著
  五阴品第二之二·佚名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上·非浊
  第四十卷·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末)·窥基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佚名
  卷第十五·德清
  第五十八卷·佚名
  华严持验纪序·佚名
  目次·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允平·唐圭璋

      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自称莆鄮澹室后人,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宋亡后,曾征至大都。著有西麓诗稿一卷、西麓继周集一卷、日湖渔唱一卷。   摸鱼儿   西湖送春   倚东风、画阑十二,

  • ●卷二·刘衍文

    余常谓:后之言诗者,或宗唐,或尚宋,而不读清诗,或于清诗不甚了了者,纵能作诗,亦作不好诗,或作不出好诗也。诗至清,诗之多样化始齐全,诗之艺术性始高妙,诗词曲之界限始清晰,而诗之立论亦齐头并进,各有专门之特色可观。分而言之:一、唐

  • 提要·钱澄之

    【臣】等谨案田间诗学十二卷国朝钱澄之撰澄之有田间易学已着録是书成于康熈己巳大防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説自注疏集以外凡二程子张子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杨时范祖禹吕祖谦陆佃罗愿谢枋得严粲辅广真徳秀邹忠允季本

  • 卷四百九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八 文徵明 秋夜 忽忽故园梦悠悠滁上城一夜耳不息水边疎柳声开门月如昼千里秋盈盈中心乱无执散上冈头行吴山望不

  • 卷一百二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二十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拾遗七 令狐峘 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 肃肃先师庙依依胄子羣满庭陈旧礼开户拜清芬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颂歌当晓听雅吹度风闻澹

  • 提要·陶宗仪

    【臣】等谨案南村诗集四巻明陶宗仪撰宗仪有国风尊经已著录是编毛晋尝刻入十元人集刘体仁七颂堂集有与张实水尺牍称读史不载陶南村窃谓此君靖节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内如倪瓉顾阿瑛亦皆亲见新朝然瓉遁迹江湖阿瑛随子谪徙

  • 卷四·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四左赞善赵执信撰观海集东向言怀秋草缀白露凄迷晓色寒怪余竟何事结束辞家山东去入溟渤天水相漫漫岂有古仙人引手许延缘男儿负奇志夙欲吞巨川转侧在世网焉能死草间长风倘可驾一上蓬莱颠安期何用见

  •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蔡东藩

      却说后凉主吕光,老病已剧,自知不起,乃立太子绍为天王,自称太上皇,命庶长子纂为太尉,纂弟弘为司徒,且力疾嘱绍道:“我之病势日增,恐将不济,三寇窥窬,指南凉北凉西秦。迭伺我隙,我死以后,汝宜使纂统六军,掌朝政。委重二兄,尚可保

  • 第十三回 谋激众胜广起兵 谏称王耳余献策·黄士衡

    话说吴广正在窃听众兵士议论,忽见一人走进,大众神情顿变。急忙定睛一看,原来却是陈胜。心想:“他也是来探消息。看他神气,偏装作不知此事。但是众人见他,何以十分注目?!此中原故,容易猜得。”只因众人日常见惯者,乃是身充屯长之

  • 卷之八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公孙表传·李延寿

    公孙表,字玄元,燕郡广阳人。担任慕容冲的尚书郎。慕容垂攻破长子城,公孙表跟随进入中山。慕容宝逃走后,他归从道武,任博士。当初,道武帝认为慕容垂的诸子分别位居要职,使得权柄推移,终于导致灭亡。公孙表上奏《韩非书》二十卷

  •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司马迁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索隐】:案:彭越传云“魏豹,魏王咎从弟,真魏後也”。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索隐】:案:晋灼云“宁陵,梁国县也,即今宁陵是”。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正义】:王,于放反。咎往从之。陈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洪武十三年夏四月辛酉朔,享太庙。 甲子,诏仪鸾司凡随驾校尉尝犯罪有杖瘢者,悉放为民。 乙丑,命礼部侍郎刘崧署吏部尚书。 赐京民钞,以丁多寡为差,孤独老疾者倍之。 丁卯,减两淮都转运盐使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卷下·佚名

        功德施菩萨造    唐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等奉 诏译  须菩提复念言。诸佛离一切想。证法无性。世间以何相故而信知耶。是故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如语者。何故但以如是四句。显示诸佛证实

  •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二·法云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光明玄云。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无二生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三业清净为净。章安疏云。法身之身。非色非无色。非色故。不可以形相见。非无色故。不可以心想知。虽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明代宋濂 (1310—1391)作。这是一篇赠序。洪武十一年 (1378),已经告老辞官的宋濂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晚辈,正在太学学习的马君则拜见他,这篇序是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临别赠言。文章的主旨是勉励青年专心求学。作者先写自己

  • 胎息经·佚名

    全称《高上玉皇胎息经》。不着撰人。一篇。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参校版本:《云夏七签》,该书春六十收有此经注本。道家功理功法类古典名著。《胎息经》作者已无可考,传本署为 “幻真先生注”,但注释颇不

  • 轰天雷·孙景贤

    中篇小说。孙景贤(署名藤谷古香)著。大同印书局1903年刊印。十四回。书叙常熟翰林荀北山事。北山迂傻,进京纳监,因友人之助,成就一名宦家之亲事。正筹备喜事,夫人以喉疾死,遂束装南归。回常熟,友人再为其介绍苏州贝太史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