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阴品第二之二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如是非阴是识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数名识阴。何以故?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阴相。何以故?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是人种种分别。贪着内识。贪着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远识贪着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是凡夫贪着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着。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我等不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是诸菩萨如实观时。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知非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所化人识。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起。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如是观时。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着若我若我所。是人贪着识阴在内。贪着识阴在外。贪着识阴在内外。贪着识阴在彼我。是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着识阴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菩萨于此中如实正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过去识阴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未来世识阴亦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现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知识阴生灭相。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正观入识阴道。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是人如实观识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菩萨尔时亦不生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如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以故?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持世。识阴终不有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观察选择信解证知。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菩萨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但以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从本已来常毕竟空。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着。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若菩萨能如是方便入五阴。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是名通达入五阴集灭道。皆能断诸阴相。真知五阴方便。以是方便故。于五受阴中。不贪不着不缚不系。如实知色无常相。是菩萨若于色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则能除断。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染故。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如是观时。能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能观察选择五受阴细微生灭相。菩萨摩诃萨观众生初入胎歌罗罗时。先五阴灭即更有五阴生。从是已来观五阴生灭相。虽先识灭亦知五阴非断灭相识。虽依止歌罗罗。亦知五阴不至不常。如是观初入胎一念五受阴生灭相。从歌罗罗乃至出生。及后增长乃至死时。观此五受阴念念生灭相。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微细生灭相。持世。是五受阴微细生灭相者,所谓先五受阴灭。次第无物有至胎。识初合时五阴即有生灭。因歌罗罗五受阴假名为人。所以者何。持世。识无所依则不能祝识所依者五受阴是。持世。又无色界中诸天。五受阴细微生灭相亦应如是知。持世。如是细微五受阴生灭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况声闻智慧。惟诸佛如来善知五受阴。从初入胎细微生灭相。及无色天诸阴念念生灭。所谓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间智慧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虽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细微相。从初入胎乃至无色天。亦不能究尽如诸佛所知。持世。诸佛如来无有随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智慧无所不达。诸佛无碍智慧。于一切法中得决定慧。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何以故?于无量无数千万亿阿僧祇劫行于深法故。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观五受阴。何况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何以故?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阴如实。凡夫不知龋不知受阴。

持世。何谓为龋取名我取众生龋见取戒龋五阴龋十八性龋十二因缘龋是名为龋乃至所有法。若内若外。所谓欲取有龋见闻觉识龋我我所龋持世。凡夫于此虚妄取不知不见。颠倒因缘而取诸法。是人为取所系。无明因缘取诸行。诸行因缘取识。识因缘取名色。名色粗相众生染着归趣。所谓色取色合色缚。及取四无色阴。受想行识分别为名。持世。若无诸佛众生,则无所知无所见。不能正观五受阴。诸佛出于世间。坏众生依止色。坏依止受想行识。坏和合一相故。诸佛如来作如是分别说。汝等所依所归。是名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识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说五受阴。汝等众生莫贪归此不牢坚五受阴。持世。如来何故说五受阴。持世。是凡夫人。从颠倒生入无明网。驰走往来何所归趣。贪受五受阴相作是念。我依止此当以得乐。是人以是乐想贪归五阴。以苦想以不苦不乐想贪归五阴。凡夫人所归所依止处。是名五阴。持世。诸凡夫人从生以来盲不知五阴为是何等。不知五阴从何所来。不知五阴如实故。贪受五阴。是故说名受阴。于此中谁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颠倒贪着分别虚妄自缚无明痴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说受阴是五阴。无有取者亦无决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阴是五受阴。颠倒阴是五受阴。无明阴是五受阴凡夫于此为所系缚。贪归五取阴。以贪归故不知何等是龋何等是取阴。但为贪着所归五阴。往来生死。贪着是五阴故驰走诸趣。贪归何等。贪归见贪归闻。贪归觉贪归识。贪归爱贪归无明。是诸凡夫。为爱缚所缚。贪爱五受阴。为诸盖所覆入无明闇冥。不知不觉我等今为贪归何处。系缚何处。以不知故。往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缚贪归生死不放不舍。不断五阴亦不能知五阴如实相。不如实知故。为种种苦恼所害。堕虚空狱不知出处。是人不见出道故。于无始生死道中受诸生死。是故不能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亦不得度无量生死险道。亦不得脱诸大苦聚。还复归趣于苦。贪着于苦。为苦所使。何等为苦。五受阴是。生时但苦生。灭时但苦灭。持世。我以是因缘故。为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正观色阴。亦当如实知色无常相。汝等若于色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汝等当正观受想行识。亦当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除断欲染故心得正解脱。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说法义如是能如说修行。当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人不能如说修行。为色缚所缚。为爱系所系。入无明闇冥贪取五阴。是人贪取五阴故。不能得脱生死险道。持世。以是义故。我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何等为世间。所谓贪着五受阴者,为世间所摄。是人贪归五阴。为五阴所缚。不知五阴性。不知五阴空相。而与我诤。是人违逆佛语。与佛共诤故堕大衰恼。若有人于佛在世若佛灭后。能如是观虚妄五受阴空无所有。从颠倒无明闇冥起。虚诳妄想但诳凡夫。非五阴似五阴。如是之人不与佛诤。不逆佛语故。得脱地狱畜生饿鬼苦恼。持世。诸佛不与人诤。断一切诤讼名之为佛。但为众生演说实法作是言: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颠倒。一切众生颠倒力故。贪归五阴往来世间。是人贪归五阴已,起种种邪见。贪归种种名字。贪归种种忧悲苦恼。是人为种种邪见烦恼种种忧悲苦恼之所残害。无有能为作救作舍作归作趣。唯佛能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贪嗜五欲。依止多过五阴。是凡夫人与救者归者依者脱一切苦恼者,而共诤讼。持世。我今举手其有见五阴者,见阴相者,贪五阴者,我则不与是人为师。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随我出家。不随我行。不归依我。是人入于邪道。入虚妄道取不实者,是为颠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随宜说五阴。不知佛第一义。是人不受佛教。不应受供养而受。是人我尚不听出家。何况当得受人供养。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党。所谓生五阴相者,贪着归趣五阴者,持世。当来之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于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阴相者,决定说五阴相。深着五阴入虚妄邪道。于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绕咽。常乐往来白衣居家。当知是人与外道无异。亦以我法多为众人恭敬供养。持世。我说是见五阴者,决定说五阴者,贪着五阴者,不听受人一杯之水。所以者何。是人于我法中。乃至无有柔顺法忍。是人违逆我法。背舍圣行。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应如是发大誓愿。于我如是甚深经典当共护持。亦断众生五阴见故而为说法。

持世。我是经中说破一切阴相离贪着阴相。尔时多有在家出家闻如是等经。起于诤讼不生实相。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应发大誓愿。我等于后恶世贪着五阴邪见众生作大利益。所谓度脱贪着见五阴众生。随宜方便以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萨摩诃萨若欲得善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章句。欲得念力。欲得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常观是五阴无常相。苦相。无我相。虚妄相。不坚牢相。毕竟空相。从本已来不生相。常正观时五受阴中。所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持世。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意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亿那由他声闻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荆及八十亿那由他学地阿那含。谓菩萨摩诃萨众四十亿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寿八万岁。持世。尔时有王名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万大城。具足丰乐人民充满。其城七重纵广十二由旬。四宝合成有七重堑。皆有栏楯七重行树。诸宝罗网遍覆其上。城堑诸树及上罗网。皆以黄金琉璃车渠马瑙四宝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园林。皆有七宝衣树充满其中。一一园林各有五百宝池。八功德水皆满其中。持世。是德益王有八万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无量意。二名无量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梦中见佛端正无比如阎浮檀金幢。见大欢喜。觉已各说偈曰:其一人言:

我今梦见二足尊,金色百福相庄严。成就无量诸功德,见已心得大欢喜。第二人言:我梦见佛明如日,端正姝妙第一尊。

犹如须弥众山王,巍巍高显见欢喜。

持世。即时无量意无量力二子。诣父母所具说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梦中见佛。惟愿父母。当听我等俱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觉知。没五欲泥。为色缚所缚。为受想行识缚所缚。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见佛。持世。是二王子为父母说是事已,即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头面礼佛足。请佛及僧三月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于大城边庄严德益王所游园林。悬缯幡盖宝华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乐具供佛及僧。供养已毕。于佛法中俱共出家。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愿。而为广说是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方便经。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常不满腹食亦不倾卧。若坐若经行。又于四万岁中不念馀事。但念五受阴虚妄空相。知是五受阴从颠倒起。通达是五受阴相毕。其年寿常修梵行。命终即生兜率天上。于佛灭后。还生阎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复梦见佛。为说五阴十八性菩萨从方便经。闻是法已即觉惊怖。复于佛法。满万岁中常修梵行。亦复方便深观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所行方便经。命终生于忉利天上。毕天之寿。生阎浮提大姓婆罗门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后千岁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缘故。复得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亦善观察选择是五阴性。入法如实通了。于其世中教化二万人及二十亿天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世。是二菩萨从是已后。世世同心共值十亿那由他佛。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复值一亿那由他佛。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无量音。二名无量光。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于是清净无染法中。勤行修集此阴入性。及馀有为法中说实知见相。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潭州开福禅寺第十九代宁和尚语录卷下·开福道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文昌帝君阴骘文·周梦颜
  卷第六十一·佚名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卷下·佚名
  菩萨地持经 第十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三·澄观
  那伽室遮眼偶评·太虚
  卷二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一·元来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八·佚名
  与慈航书(三通)·太虚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仁岳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二十四诗品全文·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

  • 卷十三·万树

    <集部,词曲类,词谱词韵之属,词律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十三宜兴万树撰簇水【八十五字】        赵长卿长忆当初是他见我心先有一鈎才下便引得鱼儿开口好事重门深院寂寞黄昏後厮觑着一面

  • 卷十六·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十六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诸将【去声】五首【公自永泰元年夏去蜀至云安次年春自云安至防州据末章云巫峡清秋当是大歴元年秋在防州作其前二章乃追论去年事也】汉朝【音潮】陵墓对南山胡卤千秋尚入

  • ●霓裳续谱 卷七·王廷绍

    ○杂曲△艳阳天百草儿争鲜【数岔】艳阳天,百草儿争鲜,桃李含笑柳垂烟,碧水池边燕子闲,渔翁垂钓,手执着丝竿,樵了担柴,奔走深山,农夫耕田,不住的加鞭,见牧童忒会顽,信着口儿横笛把腔翻,才子戏耍芳草地,付与霜毫做诗篇,见几个俏佳人,手

  • 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脱脱

        徐谊 吴猎 项安世 薛叔似 刘甲 杨辅 刘光祖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秋七月戊申朔曲赦虔州降其州杂犯死罪囚释徒巳下以招盗之未平者 吏部尚书兼侍讲胡松年充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徽猷阁待制知临安府梁汝嘉试尚书户部侍郎兼权知临安府己酉龙图阁学士知镇江府沈与

  • 卷第二·一然

      文虎王法敏王初即位。龍朔辛酉。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身長七十三尺。足長六尺陰長三尺。  或云。身長十八尺。在封乾二年丁卯總章戊辰。王統兵。與仁問欽純等至平壤。會唐兵滅麗。唐帥李勣獲高臧王還國(王之性高

  • 七国考卷六·董说

    ○秦羣礼改元更元 史记秦惠文王十四年更为元年又十四年而卒【先是魏惠王三十六年改称元年后十一年而秦惠王复改元】按周文王改元矣尚书运期授注云周文王以戊午蔀二十九年受命受命之月已是季秋至明年乃改元书序云惟十

  • 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五·刘恕

    周紀三攝提格凡三十三年起上章敦䍧盡黓襄王元年春宋桓公薨太子襄公兹父立夏王使宰周公致胙于齐桓公曰以尔自卑劳无下拜桓公召管子而谋管子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惧遂下拜升受命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旗秋

  • 卷之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七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平定两金川方略艺文一·阿桂

    平定两金川铙歌十六章【谨序】大 学 士【臣】于敏中定西将军阿桂以乾隆乙未十二月尽得金川之地遂进兵围噶拉依贼巢丙申二月四日克之获逆酋索诺木暨其兄弟属党槛车献俘越八日露布驰达行在上适以告功珠丘礼成驻蓟州之

  • 阿Q正传里的萝卜·周作人

    我先后写关于鲁迅的事情的文章很是不少,有时心里不免感觉惶恐,生怕被人家说是写八股。但是我既然是立意报告事实的,那么这倒也还无大妨碍,因为八股与事实总是有点不同的。我所真心害怕,虽是同时也是专诚期望的,乃是有人出来

  • ·请班师书·丁曰健

    台湾已经大定,军士久役思归;班师之期,再不容缓。腊月十四日,守备叶应龙到台;询知粤省姚提军改调厦门,不胜手额。既有金门黄总兵署理台镇,足资弹压;新提军又庆得人,东南巩于磐石矣!此时山际廓清:南路阿猴林、北路大

  • 卷首八·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首八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诗乐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德敎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敎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敎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

  • 卷二十四·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二十四    宋 黄伦 撰周书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无垢曰武王待纣二年而不悛亦终焉为恶而已矣故十三年正月决意渡孟津而伐之也东坡曰谓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以大统

  • 一仆二主·哥尔多尼

    意大利喜剧作家哥尔多尼(1707—1793)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一位来自乡间的仆人特鲁法儿金诺在威尼斯同时服役于两个主人,而这两个同宿一家客店的青年主人正是一对在相互寻觅的情侣。特鲁法儿金诺凭着随机应变和手脚利索

  • 邵兰荪医案·邵兰荪

    清邵兰荪撰。四卷。兰荪,浙江绍兴人。业医四十余年,以医名于时。所学得力于叶桂《临证指南》、程国彭《医学心悟》者尤多。其临证方案初未刊行,辗转传抄流行民间。一九三六年经曹炳章收集整理并分类编辑,由史介生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