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卷下

    功德施菩萨造

    唐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等奉 诏译

  须菩提复念言。诸佛离一切想。证法无性。世间以何相故而信知耶。是故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如语者。何故但以如是四句。显示诸佛证实离想。以世间中求名利者。于上人法未证言证。佛异彼人故说真语。复有贪鄙情多矫妄。曾获神通自知已失。有人来问。但云先得远离是心说于实语。又有修得世间之定。心暂不生相同寂灭。而向人说我证涅槃。永除此谬故说如语。此言如取如是义。所随如字应可比知。必同行故。如说义时相同行相违。乃至广说。是中同行者。如母牛来子亦随至。如与如是应知亦然。此显如来断一切障。如彼明证如是而说。不同学得世间禅者。言证涅槃寻复退失。何为复说不异如语。以诸凡夫于乾闼婆城梦幻响像热时之焰旋火之轮。如其所对如是取著名为异如。诸佛不然。是故说不异如语。此复云何。诸凡夫人所取城等非城等。有名为异如。如来所证非虚妄。有不诳性故。名不异如。是故所言未尝虚妄。云何知然。佛已净除一切障故。有证及教可辨明故。云何为证。譬如说色是无常等。色法现是无常等故。云何为教。如有经言。童子我一切知一切见也。复次真等四谛之名。如来证知此四深理。是以能说。说而不知。无是处故。此中真语者。说于苦谛色等诸蕴。真是苦故。实语者说于集谛爱实苦因。非自在等能为因故。如语者。说于灭谛无为涅槃。有为虚妄无为反是。如说无为之法。非虚妄性名之为如。不异如语者。说于道谛。离八支道言得涅槃虚诳不实。此道能得实非妄故。或念言。若诸佛离一切想。云何于法现证。而说言八支道是实。入水火等为妄。说实妄故有分别想。是故经言。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所说法无实无妄。此义云何。如来证第一义。一切法本性无生。无生故不曾是有。云何名实。既无生岂有灭。是故非妄。实妄二境皆不可得。于何而生彼分别想。所说之法是文字性。文字有为故非实依。而证实故非妄。

  复次疑曰。若所证法无生无性非实非妄。是即诸佛第一义身。从此为因二身成满。菩萨何故舍所证法。住于事等而行施耶。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住于事而行布施如是等。此闇明二喻。示有住无住过失功德。其义云何。如人闇中舍平坦路行于非道。颠坠艰险受诸苦难。于所乐处近而不达若诸菩萨住事行施舍无得性平疾之道。行于有得险难之路。于生死中受诸困厄。涅槃之所何时可至。如人有目者。得无生忍也。夜分已尽者。舍于果爱也。日光明照者。决定了知诸法无性。见种种色者。悟一切法不灭不生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无所得等。菩萨如是行不住施。速成正觉得大涅槃。

  此一切法修行中有自他二利。自利复有教义修行。教修行者。谓受持读诵。义修行者。听闻思惟。利他者。谓为人演说。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习演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此中受者作心领纳故。持者温记不忘故。读诵者披讽其文故。修习者谓听闻及思惟故。无量福聚其相云何。经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乃至于此法门信心不谤如是等。此布施福转胜于前。以事与时二种大故。事大者。如经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故。时大者。如经百千亿那由他劫故。

  修行任运果今说云何名为任运果。谓修行者从初乃至未成正觉。此生余生获诸功德。本所期者是佛果故。功德是何。所谓魔及异道不能沮乱。功德大故。殊胜无等坚牢福果。最上法器圆满资粮。能荷难胜深大信解福因之处。拔一切罪速疾证地。此中魔及异道不能沮乱者。经曰。此法门不可思议。其义云何。以法威力不思议故。斯人福慧超诸智境。是故邪徒莫能沮乱。功德大故。殊胜无等者。经曰。不可称量以能受持。不可量法功德威力余无与等。是故此人最为殊胜。坚牢福果者。经曰。无量果报邪莫能沮故。功德广大故。于天人中受诸胜福无能逼夺令其不受。最上法器者。经曰。此法门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法岂虚行授之以器。圆满资粮者。经曰。若有人受持读诵修习演说如是等。此中受持读诵为他说故。福德增长。听闻思惟故。智慧增长。示何增长。如经皆成就不可思不可称无有边无量功德聚。言无量者。显此功德非是一切心量之境。是故思所不能知不可取。而称无边际可得。能荷难胜者。经曰。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义云何。如佛成就难思妙法。慱济群苦无复遗余。持经之人当如是故。广大甚深信解者。经曰。若乐小法者。即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如是等。此中广大信解者。无小意乐故。甚深信解者。无我等见故。福因之处者。经曰。在在处处。若说此经如是等。集福舍罪故名支提。人能演法功与之等地。虽无思持说者。故拔一切罪者。经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如是等。受持此经方致成佛。反被轻贱。其故者何。经曰。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如来品说。若复有人受持此经。乃至演说。是人现世或作恶梦。或遭重疾。或被驱逼强使远行。骂辱鞭打乃至殒命。所有恶业咸得消除。复有颂言。

  若人造恶业  作已生怖畏

  自悔若向人  永拔其根本

  怖心悔过尚除根本。何况有人受持正法。此岂不与余教相违。如说。

  业虽经百劫  而终无失坏

  众缘会遇时  要必生于果

  非有相违。此复云何。且十不善恶趣之业。由持正法及悔先罪。恶趣果虽永不生。然于现身受诸苦报。现受诸苦岂失坏耶。不生恶趣非拔根耶。若有无间决定业者。命终之后定生彼故。应住劫受须臾出故。如阿阇王等。是故无违。速疾证地者。经曰。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乃至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广为人说。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于此百分不及一如是等。此义云何。无边佛所供养之福。不证真实。持此法门速疾能证。是故受持功德威力。设为百分彼前福聚不及其一。如是千分百千分数分不及。取类应知。数者谓六十位。过斯已往数不能及歌罗。不及校计。不及者此依歌罗微细义说。谓受持福最微细性功德已多。非前所及。穷于校计终无与等。微细尚尔况一切耶。优波尼沙者因也。其义云何。此少分福于最胜果即成因性。总前福聚亦不成因。不能得真实果故。譬喻不及者。如有童女称为月面。女面岂能全类于月。以有光洁少分相同。彼前福聚即不如是。无少相似可为譬喻。此复云何。谓但受持文字之福。前福于此无相似性匪薄福人。而能听受此文字故。如经若我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迷惑而生轻贱。谓闻此功德威力思惟时不信时也。如经此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二俱难思威力胜故。

  须菩提何故复言发菩萨乘。应云何住等。欲具显因清净相故。何者不具云何具显。谓所修因非但离于三事相想即名清净。要当远离我住我修我降伏心。如是诸想方得净故。如经应生如是心。乃至实无有法名为发菩萨乘者。此复云何。第一义无有众生得般涅槃。亦无有法名为菩萨。发心住果修行降伏。于无有中而起有想。是颠倒行非清净因。复次疑曰。若无菩萨发趣大乘。则无有因证于佛果成满四种利益之业。云何世尊然灯佛所。而得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能成四种利众生事。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颇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此中意说。佛于往昔证真实义得授记时。不见少法而是无上菩提。因体以无所得得授尊记。此即证知一切法皆无所得。如经须菩提。言如来者以真如故。真如者无所得义。须菩提心念我于此说虽复无疑。然有人言。然灯佛所不见有法。能得菩提升于觉座。岂亦如是。是故经言。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不实语。乃至如来所得法。是中无实无妄。此义云何。夫实妄者生于有得。有时言实坏时知妄。无所得中此二俱遣。复有念言。若如来但证无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无边。是故经言。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谓何。即无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无非佛法。云何一切皆无所得。经曰。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无生性故。若无生即无性。云何名一切法。于无性中假言说故。一切法无有性者。即是众生如来藏性。是故世尊垂次开显。经曰。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妙大身者。谓空性身。云何妙大。随于所在而不异故。一切众生咸共有故。如说此一众生空性。彼一切众生空性。如来有之。众生亦有。何故但说如来藏一切众生有。不说众生藏如来有耶。以诸众生未证空理。如来证故。如有经说。众生身内有如来藏具相庄严。岂不同于妄计神我。虽如是说。然了空性名为法身。法身为因乃生色相。非与外道所说我同。如楞伽经。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修多罗中。说如来藏本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常住不变。为贪嗔痴妄分别垢蕴界处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世尊。此说云何。不同外道邪论。外道说我是常作者。体非求那周遍无尽。佛言。大慧。我所宣说如来藏义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如来藏者。即是空性实际涅槃。不生不灭无相无愿。如是等义。如来为欲止息愚人无我怖畏。说无分别无虚妄境如来藏门。大慧。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计著生于我见。乃至广说。须菩提为欲阐明妙身大身是空性义。经曰。如来说人身妙大即是非身。非身者。谓以色身依实义说。无生性故。说无生性为妙大身。非色身也。

  上所说因清净相义未圆满。为满足故。经曰。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非菩萨如是等。以要除能度所度一切分别。菩萨修因方得净故。复为成就无分别心。经曰。颇有法名为菩萨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乃至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众生等。第一义无菩萨无凡夫故。我当庄严佛国土不名菩萨者。染著因故。于色等聚所成佛土。如是取故。即非庄严者。实义无生故。是名庄严者。俗谛言说故。通达无我法说名菩萨者。离一切想因清净故。

  复次疑曰。若清净因离诸想者。有境可得为无有耶。是故此中说佛境界。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乃至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如是等。何故世尊说具五眼。示于境界无不了知。此中有众生数境非众生数境。如经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住等。显示了知众生数境。恒河沙数世界等。显示了知非众生数境。若干种心者。欲乐不同故。住者相续而转故。或作是念。心若能住斯应有体。是故经言。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非心住者第一义。无相续故。如经何以故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复云何。过去心已灭故。未来心未生故。现在心不住故。无形故。宝积经言。迦叶。一切佛不见过去心。不见未来心。不见现在心。乃至广说。经曰。若福德聚有实如来即不说福德聚。此意云何。聚者蕴义。假名不实。实即非蕴。于何说聚。云何知假名不实。第一义无积聚故。俗谛中有言说故。如是五眼都无所得。是佛境界。以是应知。离想净因无境可得。是故大般若波罗蜜中如是言。须菩提。如来五眼。于第一义都无所得。若言有得愚人谤我。

  复次疑曰。若第一义佛境界是无所得。色相如来岂亦非有。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此显示见佛法身。云何见耶。如经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等。此依实义。即于色相而见法身。非具足者。是法身故。如说无生性是常住如来乃至广说。

  复次疑曰。若第一义佛境界及色相身皆无有体。岂具足众德。言说相身亦复非有。遣此疑故。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有所说法耶如是等。欲使定除有说执故。经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乃至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此义云何。说无体故。不见内外漏无漏法少有真实而可说故。

  须菩提复欲显示于此所说信受者难。是故言。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乃至彼非众生非不众生等。云何非众生。第一义即蕴异蕴。推求其体不可得故。如经说。非众生云何非不众生。以俗谛依于五蕴业果相应而施设故。如经是名众生。复次疑曰。若第一义佛境界色身言说身皆不可得。法身体性岂亦然耶。为遣此疑。经曰。

  须菩提。于意云何。颇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此义云何。佛证真实不见少法是所得故。以无所得。是故说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故无所得。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何故平等。经曰。以无我无众生无命无取者。如生无我中平等故。无所得法无我亦如是。此无得理以何因证。经曰。一切善法云何善法有体可得。而能证无所得理法不相似岂得成因。经曰。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云何非法。第一义无生性故。当知此因即无所得。善法者。俗谛言说非真实义。

  何故复以须弥尘量宝施之福而校量耶。令修行者心勇进故。

  复次疑曰。若如来说非众生者。云何不与余教相违。如有经言。无量众生以得我为善知识故。生等诸苦并皆解脱。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作是念我度众生耶。乃至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是等。无众生者第一义故。复次以大悲心摄同己故。若实有众生异于如来是所度者。如来即有我等四取。何以故。若见有己能度众生。是我取故。何故不欲我等取耶。经曰。我取者。如来说为非取。非者何义。所谓不善。云何不善。缚诸众生住生死故。复次非者。无体性义。此复云何。以无所取我亦无能取故。若我等取无体可得。何用遣我言非取耶。以诸凡夫颠倒妄取。言非取者令彼解故。如经但无智凡夫生之所妄取如是等。未得圣者各封于我差别而生名凡夫生。彼即非生不善生故。如不善人说为非人。复次法从缘起。无我造作故名非生。是故说名凡夫生者随俗言故。

  以诸众生于佛色身多生取著。是故复说色身无性。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乃至转轮圣王应是如来如是等。佛欲令于色等身见法身义。受持时易。故说颂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如来法为身  但应观法性

  法性非所见  彼亦不能知

  以色见我等。其义云何。谓有见光明相好。言见于佛及有听受经等文字。言我随逐而得如来。彼作是言。于相好身及言说身。攀缘修习当断烦恼。为除此见。经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义云何。色及文字性非真实。于中取著是邪道故。行于此道何能见佛。云何见耶。经曰。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者。所谓空性无自性无生性等。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见于此名为见佛。如有经说。不生不灭是如来故。十万颂经复作是说。慈氏以见空性名见如来。萨遮经中又作是说。无取著见名为见佛。若无取著名见佛者。攀缘法性将非取著。以净智心了知法性。法性岂是所了知耶。是故经言。法性非所见。彼亦不能知法性之处。无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不能知。如有经言。大王。一切法性犹如虚空。等与众物为所依止。而其体性非是有物亦非无物。能于此中寂然无知名为了知。名为知者。随俗言说。

  复次疑曰。若智亦不能知法性者。云何诸佛具丈夫相而证菩提。以见具足丈夫相者。得菩提故。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诸相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此中显示法界相。其义云何。若相成就是真实有。此相灭时即名为断。无有菩萨见法断故。何以故。以生故即有断。一切法是无生性。所以远离常断二边远离二边是法界相。是故于此说能信解无生之福多于宝施。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菩萨得无我无生法忍如是等。但于无生爱乐修习福多彼故。如有颂言。

  若人持正法  及发菩提心

  不如解于空  十六分之一

  或念言。若一切法无生者。云何而有福德生耶。是故经言。须菩提菩萨不应取福德如是等。不应取福者。非第一义中有福可取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不取福德者。菩萨于福应圆满故。佛言。须菩提菩萨应取者俗谛故。不应贪著者第一义谛故。

  复次疑曰。若第一义无福可取。何故余经作如是说。如来福智资粮圆满。坐菩提座趣于涅槃。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去若来若住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是等。涅槃无有真实处所。而至于彼。名之为去。生死亦无真实处所。而从彼出。名之为来。不去不来是如来义。此即显示无住涅槃。虽生死涅槃无有一异。而于三界牢狱引喻众生。尽未来际而为利益。

  复次疑曰。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无去来者。如来岂如须弥山等积聚一合而安住耶。为遣此中是一是常无分有分一合见故。经曰。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不如是等。此中微尘众多者。遣无分一合见。非微尘众者。遣有分一合见。是名微尘众者。非有分物说之为众。复为遣积聚见故。经曰。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如是等。何故复说非世界耶。经曰。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见。何故不欲一合见耶。经曰。即为非见。云何非见。于非有中而妄见故。如经一合者即是不可说。但我见凡夫而取其事。此义云何。一合者。是俗谛相非真实有。何以故。第一义一切法本性无生。无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离于言说。而我执凡夫于中妄取。若不欲我见与教相违。如有颂言。

  我以己为依  讵以他为依

  智者能调我  生天受安乐

  为遣此疑。经曰。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说我见众生见命见取者见为正语不如是等。佛何故说见我耶。为诱摄信乐者故。此于五蕴随俗名言。非谓真实。是故诸佛所见我者是远离性。如经即非我见等。世尊以离生死涅槃我等合见。而得菩提。复愍诸含识欲令同证。是故言。须菩提发菩萨乘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想知见者。谓证时。信解者。修学时。信解之人法想尚不生。况非法想。此云法想非法想者。谓如法分别不如法分别法想。如法何故不生。经曰法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此复云何。一切法无生性故。若无生即非有。于何知见。以俗谛故。如经曰。是名法想。何故复说受持之福。欲令众生毕竟信故。经曰。如无演说是名为说。此何谓耶。第一义无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说。能如实义如是说者。乃名为说。此无住涅槃观察有为然后方证。云何观察。经曰。尔时世尊。而说颂言。

  一切有为法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今此颂中。观察有为九种体相。何谓为九。所谓观察自在。观察境物观察迁动。观察体性观察少盛。观察寿观察作者。观察心观察有无。此中观察自在如星。譬如星等著象于空随方运行。光色炽盛假令久住终随劫尽。如是人天受诸福报。丰财重位众所瞻仰。虽久自在会亦归空。观察境物如翳。譬如翳目于净空中见有毛轮飞花二月。无明翳识亦复如是。于真实理无物之处。而见内外世出世间种种诸法。观察迁动如灯。譬如灯焰即生处灭不至余处。然因此焰余处焰生。念念相续如有迁动。众生亦尔。前趣诸蕴即前趣灭不往余趣。然因前蕴后趣蕴。生以相续故。状如迁动。言诸凡夫数往余趣。观察体性如幻。如因幻力变作女人容貌可观体性非有。不了之者取为真实。一切法亦复如是。从妄缘生初无实体。未了实者生有体见。观察少盛如露。譬如朝露见日即晞。盛年容色亦复如是。一遇无常已从衰谢。观察寿如泡。譬如水泡或有始生未成体相。或才生已或暂停住即归散灭。寿亦如是。或始托生在于胎藏。正生生已从作婴儿。少年中年乃至衰老归于坏灭。观察作者如梦。譬如梦中随先见闻。忆念分别熏习住故。虽无作者种种境界分明现前。如是众生无始时来。有诸烦恼善不善业熏习而住。虽无有我是能作者。而现无涯生死等事。观察心如电。譬如电光生时即灭。心亦如是。刹那必谢。观察有无如云。如空中云。先无后有须臾复灭。有为诸法亦复如是。体性本空从妄缘有。有缘既散还复归无。复次先依俗谛。以星等九喻安立有为。后依中论第一义。一切法不灭不生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及般若波罗蜜中一切法非积住性。解释此颂其义云何。譬如星光自体常灭。有为亦尔。性恒迁谢。如人目翳。虽无作者病缘故生。有为亦然但从缘起。譬如灯焰念念恒断。有为如是刹那不住。如幻所作。不了之者取为实常。愚夫迷实取有为法亦复如是。譬如泫露在物虽繁体唯是一。所谓滋润有为内蕴生生。有别本性亦同咸资爱故。如因积水雨渧成泡。各别而生各别而灭。众生诸行亦复如是。八万四千别生别灭。如梦中境来无所从。而彼梦心妄见来处。有为亦尔来不可得无明梦识妄见为来。譬如奔电性非迁动。前处前灭后处后生。以相相似说之为去。有为诸法去亦如是。譬如空云非恒积住。有为之相类此应知。如是名为依俗谛故安立有为。如中论中成立真实不生等义。于有为法应如是知。此复云何。彼论中以自他共无因。观察诸法本无生义。如是似翳有为生法。应知不生。以不生故星光有灭违于道理。有为亦然应知不灭。复次不生故。彼灯自体。尚不可得。何有刹那而说为断。有为不断类此应知。复次不生故似幻所作。有为之法无有常义。应知不常。复次不生故似于朝露。有为诸法一义不成。爱能润生不契理故。应知不一。复次不生故似泡。差别有为之法异性不成。应知不异。复次不生故似梦中境。有为之法本无来义。应知不来。复次不生故似于电光。生灭之法以相似故说为去者。理不相应。应知不去。复次不生故。如云之法体尚非有。岂积住耶。如是应知颂曰。

  我今功德施  为破诸迷取

  开于中观门  略述此经义

  愿诸众生类  见闻若受持

  照真不坏俗  明了心无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卷下

猜你喜欢
  卷第十·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佚名
  第二十九章 提婆波罗王父子时代·多罗那他
  与陈诵洛论墨子·太虚
  佛说恒水经·佚名
  佛法之真精神·太虚
  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并序)·净源
  云盖智禅师·惠洪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六·丈雪通醉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卷第二·佚名
  卷八·佚名
  佛说放钵经·佚名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净源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希明·唐圭璋

      希明,宗室,燕王德昭九世孙。嘉定元年(1208),处州守。   霜天晓角   空山木落。月淡阑干角。相与羊裘披上,方知道、宦情薄。   老来须自觉。酒尊行处乐。疑到碧湾无路,滩声小、橹声薄。

  • 第十二章 湘娥思忆·屠隆

    【月云高】〔旦占步摇上〕金銮召对。君王赐殊礼。太乙燃藜下。女史熏香侍。寂寞春闺。月痕绣床裏。〔占〕水绿湘江渺。纵有鱼笺难寄。门掩房栊睡起迟。鸟语雕栏花影移。〔小重山〕〔旦〕夫壻朝回初拜官。凝

  • 卷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古今禅藻集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十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宋【五言律诗】晚次江陵          简长【二首】楚路接江陵倦行愁问程异乡无旧识多难足离情落日悬秋树寒芜上废城前山不可望断续暮猨

  • 卷二百六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六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三十六 陈 樵 清隐亭 白日照阳春九陌扬远尘往来酣蚁战谁是投闲人人生苟知足政复贵隐沦万事等大梦汩没徒艰辛所以贤逹士不肯劳其神结亭林泉间归来养清真

  • 64.贾岛:诗六首·施蜇存

    苏东坡在《祭柳子玉文》中顺便批评了四位唐代诗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元、白是元稹和白居易,郊、岛是孟郊和贾岛。在元和、长庆年间,元、白和郊、岛是两种风格极不相同的诗派。元、白诗秾艳、流利、通俗;郊、岛诗清淡

  • 西南纪事卷四·邵廷采

    瞿式耜严起恒瞿式耜瞿式耜,字起田,苏州常熟人,景淳之孙也。父汝说,官部郎。时,尝抗内监,知名当世,累迁参政。式耜少有才誉,万历丙辰成进士,知永丰。崇祯元年戊辰,擢户科给事中。是时,魏忠贤新败,其党阮大铖、杨维垣等犹阴结朝士,几

  • 两朝纲目备要卷四·佚名

    宁宗庆元元年【乙夘】春正月丁亥朔蠲两淮租税寻诏蠲台严湖州贫民身丁折帛钱一年壬寅黎州蛮防边人薄安静寨义勇军正将杨师杰及将佐王全等八人与战却之于是权制置司公事茶马杨经申巳行杀退三月己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纪昀

    列传宋 【四十一】○宋四十一晏殊庞籍【恭孙】王随章得象 吕夷简【公绰 公弼公孺】张士逊 曾公亮【孝宽 孝广 孝蕴】陈升之 吴充王珪【罕琪】晏殊庞籍王随章得象吕夷简张士逊曾公亮陈升之吴充王珪△晏殊晏殊字同

  • 一○八五 安徽巡抚书麟奏覆委员赴苏购买改正刊本《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八五 安徽巡抚书麟奏覆委员赴苏购买改正刊本《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年二月初八日安徽巡抚臣书麟跪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于乾隆五十年正月十六日承准协办大学士 尚书和珅字寄,本年正月初八日奉上谕:据闵鹗元奏

  • 上党王元天穆传·李延寿

    元平的弟弟长生,任游击将军,死去以后,到孝庄帝时,因他儿子天穆显贵,被追赠司空。  天穆性情温和忠厚,仪容俊美,善射而且很有名气。六镇作乱时,尚书令李崇、广阳王深北上讨伐,天穆为太尉出行慰问各军,路过秀容时,见到了尔朱荣,两

  • 卷三十五·郑玉

    <经部,春秋类,春秋阙疑>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三十五    元 郑玉 撰 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 齐求之也 谷梁氏曰平者成也暨犹暨暨也暨者不得已也以外及内曰暨胡氏曰当时昭公结昏强吴外附荆楚其与齐平无汲汲之

  • 卷一·黄镇成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通考卷一     元 黄镇成 撰诸儒家法传授之圗百篇书目伏生今文尚书凡二十八篇尧典   臯陶谟  禹贡   甘誓汤誓   盘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微子   牧誓   洪范   金縢

  • 第三十七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六(夜摩天之二)尔时世尊知彼调伏心淳熟已。即令声闻以天眼力而调伏之。尔时声闻告乐见言。乐见。当知此佛世尊并诸天人魔。及沙门若婆罗门。一切世间诸天。及人阿修罗师。此佛世尊一切悉知。一切悉见。常为

  •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五卷·佚名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第五卷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无能胜加持品第十一尔时世尊观金刚手秘密主复以伽他而诰之曰当于未来世有情劣

  • 字诂·黄生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取晋张揖《古今字诂》中二字名书。一卷,一百二十四条。论证字的形、音、义,间或研求“不惜”、“郎当”、“了鸟”等复音词的得名之由,探寻音转轨迹,并专列“无字之音”条,讨论方言、译语中借字

  • 景善日记·景善

    景善为清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内阁侍读学士、户、工、礼、吏部侍郎。光绪二十年(1894)以“原品休致”,在京家居。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被其子推入井中溺死。日记始于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00年1月25日),止

  • 重定授菩萨戒法·智旭

    大德忆念。我某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如是三说。)

  • 仁王般若念诵法·佚名

    一卷,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详略不同。佛为波斯匿王,说念诵仁王般若经持明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