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一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

洪武十三年夏四月辛酉朔,享太庙。

甲子,诏仪鸾司凡随驾校尉尝犯罪有杖瘢者,悉放为民。

乙丑,命礼部侍郎刘崧署吏部尚书。

赐京民钞,以丁多寡为差,孤独老疾者倍之。

丁卯,减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副使、同知各一员。

壬申,命官检校在京诸仓及在外府州仓粮储之数。

降翰林院待制吴沈为编修。

以工部侍郎李镛为兵部侍郎。镛,保定清苑人。洪武九年,由国子生为侍仪司舍人,寻改序班。十年,擢监察御史。未几,升工部侍郎,至是调兵部。

癸酉,赐翰林应奉陈溥还乡,御制诗文赐之,仍给道里费。

庚辰,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奏所辖一十九场,灶夫二万三千二百六十四丁,为盐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三引有奇。

壬午,升工部员外郎周谊为侍郎。

甲申,都督濮英练兵西凉,袭虏故元柳城王等二十二人、民一千三百余人,并获马二千余匹,遣使以所获符印来上。

乙酉,西番红堤峪族酋长亦卜藏卜等来朝,赐文绮有差。

丁亥,都督濮英复请督兵略地,开哈梅里之路,以通商旅。上赐玺书曰:“报至,知所获人畜,略地之请,听尔便宜,但将以谋为胜,慎毋忽也。所获马二千可付凉州卫。”

戊子,赐翰林院编修张美和致仕。上亲为文赐之曰:“朕观古今之贤士,莫不修己行仁,为时君之用,否则独善其身,以终天年,或著书立言,传之永久,虽不显于当时,而有光于后世,以其德重而行纯,学博而言信也。今老成宿儒凋落无几,独尔以衰暮之年,日侍朕左右,正欲询问古今典礼,以沃朕心,柰尔不任周旋,以卿归老。卿之去矣,朕将谁从?於戏!千载一遇,古今之通言,然全于始终者罕矣。今卿善始善终,不亦美乎?”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江西清江人。洪武三年,用荐为县学教谕。十年,召升国子助教,继迁翰林编修。至是致仕,年八十三卒于家。美和为人笃实,善著书,所著有《理学类编》八卷、《群书备数》十二卷及《元史节要》行于世。

己丑,召江夏侯周德兴等还。先是,德兴及河南侯陆聚承制往福州理军务,平章李伯昇往漳州理军务,至是俱遣使赍符召还。

命群臣各举所知。上谕之曰:“天下贤才未尝乏也,谓皋、夔、稷、契不复生,方叔、召虎不再出,是薄天下之士,但世有升降,故才有等差耳。为人上者能量才授职,则无施不可。盖士之进退,系乎国之治否。吾以一人之智,岂足以尽理天下?必赖天下之贤,然后足以有为。尔等宜体此意,各举所知以闻。”

革广德州之广阳县。

改封楚国公廖永安为郧国公,诰与前同,妻苏氏亦改封郧国公夫人。

改封豫章侯胡美为临川侯。诰曰:“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后世称之。朕以武定四方,乃有识天运而建事功如昔人者,助成帝业,理当崇报。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豫章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胡美,以汉沔之英,当朕经略江右,乃能识几,尽归版籍,以保人民,于是任以中书平章之职,屡从大将征,取江夏,攻寿春,平淮东,克浙西,遂取邵武、建宁,其功益著。扈朕巡守,分省北京,兵有纪律,民用妥安,况为国之姻戚而勋著于当世?天下已定,论功行赏,已爵侯封,今改封尔为临川侯,使尔子孙世世承袭。呜呼!朕仰遵哲王之礼典,以报尔功,尔尚慎守禄位,以光勋业,笃亲亲而厚风俗,更以忠贞训子孙,传于永世,岂不伟欤?”

庚寅,诏骁骑舍人凡犯法者,悉罢为民。

是月,国子助教聂铉以老疾赐归。铉字器之,清江人,登辛亥进士第,授广宗县丞。到官,问父老曰:“民之疾苦,何者为剧?”父老对曰:“适岁旱蝗食,治役繁,此为剧。”铉叹曰:“民病而不上闻,非所以事君也。”即奏之朝。上遣使视灾伤,悉蠲其税,民大悦。秩满入觐,上《洪武圣德诗》、《南京赋》,授翰林待制,以老疾辞,不许。改国子助教,迁翰林典籍,寻复为助教,至是赐归。十八年,召考会试,将复用之,以年龄益高,择便地,授庐陵教谕,终其身。

以故德庆侯廖永忠子权袭封德庆侯。

五月辛卯朔,复以湖广汉阳州为汉阳府,德安州为德安府,随县为随州,长宁县为归州,桂阳县为桂阳州,复设德安府孝感、安陆、应城三县及随州应山县、荆州府枝江县、常德府沅江县、靖州通道县、长沙府善化县、襄阳府上津、光化、竹山三县,升荆门县为州,以当阳县属焉。

升各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使司布政使为从二品。

都督佥事王简卒,赐葬钟山,追封霍山侯,仍命子虎为昭武将军、留守右卫指挥使。诰曰:“人臣能宣忠效力、佐兴洪业者,生膺职任之重,殁有褒赠之荣,所以示报功之典也。咨尔奉国将军、大都督府都督佥事王简,当朕起义之初,勤事左右,从渡大江,招降决战,不惮劳苦。及进升帅职,屡立奇勋,继随大将征讨四方,勇略兼人,功绩尤著。天下既定,遂命佥职都府,调凤阳,往彰德练兵屯田,咸称厥任。朕念开拓之功,以尔年迈,俾食全禄,优老于家,何期婴疾,遽然长逝,朕甚悯焉。今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同知,追封霍山侯,谥忠毅,以报尔于冥冥。於戏!尽忠为国,臣职之当为;崇德报功,朝廷之令典。尔虽永逝,威烈犹闻,且爵正侯,封子袭卫职,存殁有荣,可无憾矣。尔其有知,服兹宠命。”简,寿州人也。

癸巳,宋国公冯胜夫人何氏卒,遣使赍敕至汴梁,谕胜曰:“五月三日,尔夫人何氏以疾终。今命使驰驿往报,其安葬之道何如?或可自归议之。”

甲午,雷震谨身殿。

乙未,诏告天下曰:“朕以菲德,托于万姓之上,奉天勤民,于兹十有三年矣。间者,宰辅非才,肆奸乱政,朕思创造之艰难,念生民之不易,按法诛之,恐陷于不义者于心未安,昧于知人,实朕之过,上天垂戒,朕甚惧焉。可大赦天下,除十恶不宥外,洪武十三年五月初三日以前,己未发觉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军民已有定籍,敢有以民为军,乱籍以扰吾民者,禁止之。自洪武初至十二年终,军民逋逃追捕未获者,勿复追。太平、镇江、宣诚、广德、滁、和今岁夏秋税粮免,其徵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呜呼!居高听卑,仰天心之可格;省躬知过,冀人事之克修。布告臣民,想宜知悉。”

丙申,诏释在京及临濠屯田输作者。

赐御史台左中丞安然归乡里,命韩国公李善长理台事。

丁酉,赐公侯、指挥、命妇冠服、银币有差。

戊戌,升礼部员外郎李冕为侍郎。

遣使,以绵布给赐北平、山西、陕西、河南、辽东军士。

己亥,户部言:“初造大明宝钞,文曰 ‘中书省奏准印造’。今既罢中书,升六部,钞印改‘中书省’为‘户部’,宜申谕天下军民,无分中书、户部,一体行使。其行用库收换昏钞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缘法为奸诈,每以堪用之钞輙来易换者,自今钞虽破软而贯伯分明,非挑描剜补者,民间贸易及官收课程并听行使,果系贯伯昏烂,方许入库易换。工墨直则量收如旧,在京一季,在外半年,送部,部官同监察御史覆视,有伪妄欺弊者罪如律,仍追钞偿官。但在外行用库裁革已久,今宜复置,凡军民倒钞,令军分卫所民分坊厢,轮日收换,乡民、商旅则各以户帖、路引为验。”从之。

诏免天下今年田租。凡天下官员以罪黜罢,情非实犯者,遣赴京师,仍授以职。曰:“朕荷上天眷佑,祖宗积德,君主华夷,十有三年,仓廪府库,皆民所供,而朕未有及民之惠,其何以慰群黎之望哉?今诏有司,其洪武十三年天下秋粮悉行蠲免。凡官员以罪黜罢,情非实犯者,许亲自来朝,仍授以职。於戏!欲消愆而弭祸,必致吾民于仁寿之乡,以答天心之永顾,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迁工部侍郎刘敏为刑部侍郎。诰曰:“於戏!昔圣人以德化天下,故民乐于从善而天下治,然圣人之心必欲天下之人皆善而无恶,有不率者然后有刑以齐之,故赏当其功,罚当其罪,而民之不从善者无有也,故上曰君圣,中曰臣贤,下曰民良,而天地致和,品物咸亨矣。后世之君臣,乏诚意正心之学,蔑成已及物之善,是以刑罚弗当,仁义倒施,法愈烦而犯愈众,此为世之大病也久矣。求君之圣、臣之贤、民之良者几希,故善治国者必择仁人以治刑,否则法由此而烦,期于无刑之地,乌可得哉?今以尔敏为刑部侍郎,特授通议大夫,尔尚敬慎之哉!”敏,河间肃宁县人,为中书吏时,暮以小车出龙江市芦苇,旦载于家,而后入隶事,妻以芦织席,鬻以奉母。人或瞰亡,以青瓷器遗其家者,敏悬于梁,俟其复来,竟还之。为楚相府录事,值中书以没官女妇给文臣家,众咸劝其请给以事母,敏固辞曰:“事母,子妇事,何预他人?”及奸权事败,敏独无所与,人称其有行识云。

赐京卫军士胡椒各三斤。

庚子,上谓署吏部尚书刘崧等曰:“朕自即位以来,十有三载,夙夜兢业,不敢怠荒,惟恐治不古。若间者,上天有警,朕心不宁,此必朕有失德,政事多乖。卿等宜悉陈朕失,毌有所隐。”崧等顿首曰:“人君一心,上通乎天,灾咎之至,惟修德行仁可以弭之。今陛下遇灾能惧,省躬思过,复开导臣等尽言。臣闻惟德动天,无远弗届,能脩人事,所以消天变也。”上曰:“唐虞之时,君臣更相戒敕,卿等辅朕,当以古人为法,尽心无怠。”

户部郎中刘平仲叔父有罪,当杖为军。上以平仲仕于朝,特免之。

以户部主事王克己为吏部试侍郎。

辛丑,侍臣有言:“近御史周某上言兴利之事,此人心术不正,宜明正其罪。”上曰:“然朕已命黜之,尝思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夫知人为难而知言亦不易,故听纳之际,不可不审。”

壬寅,都督濮英兵至白城,获故元年章忽都帖木儿,进至赤斤站之地,获故元豳王亦怜真及其部属一千四百人、金印一。

癸卯,命吏部铨次各处所举儒士及聪明正直之人,皆授以官,凡十一人,各赐夏衣一袭。上谕之曰:“天生烝民,必命人主以治之。朕承天命,养育黎庶,不能以独治,故求贤人君子以共治之。然海宇之广,岂无遗贤?数敕有司荐举贤良之士,至者授以职任,使所至为民造福。迩年以来,或贪虐挠法,有伤吾民,朕甚忧之,故又敕有司精慎所举。今尔等至京,初皆庶民,岁受官役,朝廷得失,有司利病,必尽知之。今授以官,当尽心所事,鉴前人之非,为朕福民,朕之望也。”

乙巳,监察御史章良等言:“近者,诏告天下,十恶之外,罪无大小,咸赦除之,而屯田役作者未蒙赦宥,是仁恩有所未遍也。愿释令还乡,使均沾圣泽,则天下幸甚。”上曰:“此奉行者之失也。自十恶外,罪无大小,皆赦之,何独屯田役作者不释?”亟命放遣之。

丁未,诏五军都督府:“凡大小武臣有伯叔兄弟、若姊妹之夫居行伍者,皆得给聚,及分禄赡之。”著为令。

庚戌,上谕都督府臣曰:“近各卫士卒多有逋逃者,皆由统之者不能抚恤,宜重定千、百户罚格。凡一千户所逃至百人者,千户月减俸一石,二百人者减二石;一百户所逃及十人者,百户月减俸一石,二十人者减二石;若所管军伍不如数及有病亡残疾事、故事,不在此限。”

赐京卫军士征伤残疾者钞,人五锭,苏木二十斤、胡椒五斤,老而无子者半之,有子者又半之。

辛亥,上谕礼部臣曰:“乐舞者,所以享天地、祖宗而致感格之道也。凡乐舞生必慎择其人,若有过及疾病者,放归为民,诸在王府者亦然。”

西番酋长张督设蛒占藏等来降,贡马三十匹。

癸丑,皇第二十子松生。

命户部郎中范敏署本部尚书事。

遣使赐天下武官文绮各四匹。

乙卯,应天府言:“养济孤老军士八十八户,乞还乡里依亲。”诏听其便。

丙辰,置在京各门城门郎正各一人,副各四人,

命会宁侯张温、雄武侯周武往河南理军务。时上以河南方造周王宫殿,恐军民服役劳苦,故命温等往抚之,仍谕之曰:“河南将士疲劳多矣,宜善抚之,凡役万人者可役千人,千人者可役百人,使得更休,毋尽其力。”

诏免太常司斋郎、礼生之家徭役。

敕谕辽东都指挥使司曰:“五月二十五日得奏,知高丽周谊至辽东,朕观其来,咨知东夷之诈,将以构大祸也,此来岂诚心哉?尔等镇戍边方,不能制人,将为人所制矣。且高丽朝贡,前已违约,朕尝拘其使诘责之,后纵其归,令当如约则事大之心,其庶几乎?使既还,未闻有敬畏之心,乃复怀诈,令谊作行人,假称计事,此非有谋而何?前元庚申君尝索女子于其国,谊有女入于元宫,庚申君出奔,朕之内臣得此女以归。今高丽数以谊来使,殊有意焉,卿等不可不备,毋使入窥中国也。敕至,当遣谊至京,别有以处之。”

召兴化府儒学教授吴源。敕曰:“朕闻君天下以安民为本,图治以得贤为先,古昔帝王能旁求俊乂,以辅不逮,故黎庶赖之以安而治道隆也。朕自即位以来,虽求贤之诏屡下,而得贤之效未臻。今中书舍人林廷纲荐尔学精德迈,才识过人,故特遣使赍符以召,有司礼送至京,朕将试用焉。”

戊午,增设殿廷仪礼司司仪四人。

己未,松州雨雹伤麦。

召儒士王本等敕曰:“昔者,圣哲之驭宇也,朝无幸位,野无遗贤,是致世泰时和,盖由聪明睿知,善无不备,故士之仁者乐从之游而辅之以德,自非圣哲而处于民上,则幸位遗贤多矣。今朕才疏昧于圣道,是以贤隐善匿,民未康而时未泰,以尔博学君子,有德有年,故以符召,若精力有余,策杖来朝,加以显爵,与朕同游。”

是月,上谕兵部臣曰:“朕自起兵以来,几三十年,从征士卒有功者已官之,其未官者功虽未至,然亦备尝艰险,至有老且病者犹隶行伍,朕甚悯焉。自今士卒疾病者,令子代之,老而无子及妇人寡居,听其还乡,仍令有司资送之。”

赐署吏部尚书刘崧致仕。敕谕之曰:“君子之生也,莫不由父母之贤,师友之训,以成其才。及其壮也,则推而行之,以致君垂拱,利泽群生,斯乃仲尼之道,君子之志也。卿学问该博,践履笃实,负成己成物之器,备剸繁治剧之才,正宜佐朕以理天下,奈何年齿衰耄,艰于步趋,故不忍复烦以政,特赐致仕。卿其去朝,归于乡里,宜慎所养,以乐余年。”

城沧州。

罢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

日本国王良怀遣其臣庆有僧等来贡马及硫黄、刀扇等物,无表,上以其不诚,却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六·志第一百二十九·食货上四等·脱脱
  卷五百三 列传二百九十·赵尔巽
  卷二百六十三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卷十一·连横
  卷之十八 余纪·计六奇
  第三十一回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蔡东藩
  卷之二百六十九终·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十·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八·佚名
  六○四 军机大臣等奏遵旨指驳明颜季亨撰《九十九筹》等情片·佚名
  绎史卷十一·马骕
  华山王元鸷传·李延寿
  司马光传·脱脱
  卷二百四十四·杨士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曾惇·唐圭璋

      惇字谹父,纡之子。绍兴中,守台州,黄州。十八年(1148),知镇江府。二十六年(1156),知光州。曾以寿词谀秦桧。有曾谹父诗词一卷,皆在台州所作,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著录,今不传。周泳先辑有曾使君新词。   朝中措   幽芳独秀在

  • 巻十四·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十四元 顾瑛 编释余泽字天泉姑苏之吴江人幼弃俗从觉王法研究教乘尤博儒书长游京师名王大臣无不敬礼晚住吴之大教寺与余为物外交云送赵季文之湖州知事日暮江南歌采苹春风催起宦游人鸥边水叶

  • 御选宋诗卷二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二十五七言古诗一田锡御沟春半桃花水初下一沟澄緑光如砑夹道官城数里中静听潺湲明月夜千门万户建章宫金鏁横门沟暗通三月花飞若零雨水流何处咽香红送春花霏霏栁依依留春不住送春归春归何处堪图

  • 契丹國志卷之十五·叶隆礼

      外戚傳   述律魯速   述律魯速,太祖皇后兄也,蕃部人[一],世為酋長。少壯武有膽略,部人憚之。從太祖平奚有功,授統軍使。盧文進自新州來奔,太祖歲入燕塞,魯速以兵從。又從圍周德威於幽州,機巧善智,城幾克,會救至,退師。改

  • 卷三·沈德符

      ○宫闱【修女戒】洪武元年三月朔,命翰林儒臣修《女戒》,谓学士朱升等曰:“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以骄恣犯分。观历代宫阃,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卿等为我篡述《女戒

  • 绎史卷一百四十六下·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吕不韦相秦【下】吕氏春秋【聼言】聼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絶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

  • 卷十五·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十五宋 楼昉 编东汉三章帝【五十四】赵憙太傅牟融太尉诏【永平十八年十月】朕以眇身托于王侯之上统理万机惧失厥中兢兢业业未知所济深惟守文之主必建师傅之官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行太尉

  •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吕思勉

    末帝时,将士之纷纷离叛者,尚不止如上节所述也。应顺元年正月,安州节度使符彦超为部曲王希全所害,谋附于吴。副使李超率州兵讨诛之。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既叛,雄义都指挥使安元信屯代州,说代州刺史张朗持两端,朗不听。时安重荣

  • 六年·佚名

    (壬寅)六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春正月1月1日○戊戌朔,諭八道兩都曰:「養者以荒政,莫如豫講,勑諭設賑三路,三路牧守,未知能有以奉承予意否。務農之道,亦惟曰及時而已。故曰:『食哉惟時。』每年元朝,輒下勸農綸音者,蓋欲其及時而豫爲之勑

  • 卷五十五【起定公五年尽九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五【起定公五年尽九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经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注无传夏归粟于蔡注蔡为楚所围饥乏故鲁归之粟

  • 卷二·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二明 杨于庭 撰桓公滕子来朝滕侯爵也降而称子胡氏以为朝弑君之贼而黜之非也自桓二年以至于定哀之世滕或卒或会或盟或来朝或会葬止称子春秋之法恶恶止其身若以为朝桓得贬何故并其二百余年之子

  • 卷二十一·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二十一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觐礼第十郑目録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是以享献不见焉三时礼亡惟此存尔觐礼于

  •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三·佚名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难胜住品第五  金刚藏曰。又有佛子菩萨大士。已能备治第四之住。四住已成。转得前进第五住地。当行十意。乃得通达。何等为十。念于过去。诸佛之法。亦思将来诸佛之法。复惟现在诸佛之法。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圆晖

      从此第二。别明业障。就中分六。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此下第一出业障体者。论云。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 卷中(之三)·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三)九十中小妄语戒一。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不思反流之始但愿毕世之终。以此安生为要。当死定非排业。良可悲夫。加以犯无定境。起必依心。但使违内

  • 缁门警训卷第一·如卺

    沩山大圆禅师警策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

  •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地方志。清朱仕玠撰。乾隆三十一年(1766)序刊,传抄本。十卷。卷一泛海纪程,卷二、三海东纪胜上、下,卷四、五瀛涯渔唱上、下,卷六、七、八海东剩语上、中、下,卷九海东月令,卷十下淡水社寄语。小琉球为凤山县西南海中

  •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张大淳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南宋上清派道士张大淳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卷首有丁卯年(1267)作者自序,内称:宋理宗时,道士司徒师坦乞请加封三茅真君,理宗允之。于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