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二卷

观天品之十一(三十三天之八)

尔时天子。念其天宫。还于天上是时邪见外道诸婆罗门言。此诸地某天某天之所摄受。或作诸论。或作赞叹。如是林中。所住邪见外道诸婆罗门。见之敬重。头面顶礼。但观其相而生敬信。不如实知。是第二天。复生分别。见此天子处处游行。身如火聚。谓阎浮提人身入火中。以是因缘。生于善道。受诸天身。外道邪见诸婆罗门。即作邪论。或自立宗。或自说因。自说譬喻。或作赞叹。既自邪见。复为他说。令他受行。以火烧身。望生天上。如是不能如实见知。说邪因果。非实果报。身坏命终。堕于地狱

复次邪见外道诸婆罗门。住林中者。生于邪见。睹此天子。从天来下。向阎浮提。以远见故。见不明了。遥见天子。从于庄严山峰来下。至阎浮提。后还天上。林中所住诸婆罗门。见是事已。自生分别。谓阎浮提人。投赴高岩。以是因缘。生于善道。受诸天身。是故邪见诸婆罗门。自坠高岩。欲求生天。复以此法。为他人说。造作邪论。或作赞叹。说此邪法。以为业果。以其邪见。妄说因果。身坏命终堕于恶道地狱之中。是名邪见

时林中住邪见外道诸婆罗门。见此天子从天来下。向阎浮提。去之遥远。不见正色。但见大光。犹如火色。妄生分别。便谓阎浮提人供养火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受诸天身。何以故。火是一切诸天之口。是故供养火者。得生天上。作如是等妄生分别。不如实见。造作邪论。或自立宗。或自说因。自说譬喻。自作邪见。复教他人。令入邪见。如是邪见诸婆罗门。自无利益。令他衰恼。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复有邪见外道诸婆罗门。住在林中。见此天子。妄生分别。遥见天子不饮不食。时婆罗门作如是念。阎浮提人不饮不食。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受诸天身。我今亦当不饮不食。复教他人。令学其法。造作邪论。或作赞叹。说此邪法。以为业果。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如是外道。不如实知。开恶道门

若此天子。或住少时。或须臾顷。于阎浮提。过于百岁。外道邪见诸婆罗门。便作是说。如是天子。常住不动。不破不坏。造作世界。能坏世间。外道见之。便作邪论。或作赞叹。说于邪因。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如是无量不如实见。造作邪论。不如实见。自心欺诳。不如实见。如是比丘。观诸众生。为心诳惑。以偈颂曰

心为恶蛇  爱毒周遍  螫人五体

虚生大悔  爱河广大  五根津济

此岸恐怖  彼岸安隐  见之妄解

不如实知  是邪见人  堕于地狱

是邪见人  非因见因  堕于地狱

颠倒见故  愚痴之人  迷于因果

有狱所缚  受诸苦恼  业之果报

则有生死  若如实见  则到彼岸

愚人求欲  为欲所惑  堕于地狱

如蛾投火  人中持戒  奉修正见

而得生天  非由苦行  此诸外道

行邪见行  恃智邪慢  诳惑他人

入于愚痴  黑暗大海  世间受苦

以邪见故  非以苦身  而得解脱

智者所说  调伏其心  烧烦恼山

则得解脱  修行正见  灭诸烦恼

见于实谛  则得解脱

一切外道  惑诸世间  无有寂灭

不妄语处  世间外道  虚诳甚多

百劫求之  无有少实  出世之法

皆是真实  世间言说  系缚如毒

爱心造福  得无常乐  出世之法

则得常乐  不净众恶  因缘和合

空有言说  而无诚实  如是妄说

虚诳之人  堕于黑闇  可怖畏处

如是比丘。实谛见之。说如是偈。云何众生。得真实知。得真实见。不起邪见。邪见之论。自无实见。令他邪见。以邪见论。或自受行。或为他说。自堕地狱。亦令他人堕于地狱。时诸天众。观察一切阎浮提已。乘诸天鸟。还归三十三天。至于天宫。向余天众。如前所说。复于园林游戏受乐。妓乐自娱。种种功德。皆悉具足。一切众宝庄严之处。游戏受乐。乃至可爱。善业坏尽。从天命终。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常受安乐。无有病恼。离诸衰乱。丰乐国土。而于中生。受丈夫身。诸根具足。或为国王。或为大臣。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三十三天第二十七地。名智慧行。众生何业。而生彼天。彼以闻慧。见有众生。大心持戒。修行善业。如实见于业之果报。心有信乐。常行善业。舍于不善。其心质直。远离恶友。及至不与同路而行。不共言论。不与同住。如是善业。悉遍修习。如炼真金于现在世。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以修善故

若有比丘。常修读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如是比丘。精勤修习。若昼若夜。心不懈息。若夜闇冥。废其读习。若有众生。敬重佛法及此比丘。施僧灯明。敬重法故。敬信三宝。复行布施。令得增长读习之善。若盛热时。以扇布施。令无闇冥。亦无热恼。闻诸比丘谈论圣法。心甚喜悦。二种功德因缘力故。是善业人。自利利人。身坏命终。生于善道三十三天慧行之地。生彼天已。以善业故。其身光明。胜于日光。满足十倍。一切天众之所供养。无量百千天女。围绕供养恭敬。皆是天子。先所亲友。和悦含笑。种种庄严。其身胜妙。色相威德。皆悉庄严。离于妒嫉。互相爱敬。不离须臾。皆生欢喜。亲近天子。手执莲花。或执金花。或有银华。毗琉璃花。颇梨迦花。或杂宝花。若金莲花。白银为茎。赤宝为须。毗琉璃花。真金为茎。青宝莲花。白银为茎。砗磲莲花。青宝珠玉。以为其茎。赤莲花宝。金刚为须。如是天女。至天子所。以所持花。散天子上。犹如盛夏降澍洪雨。诸天女等。以诸宝花。散于初生天子之上。亦复如是

尔时天子。见诸天女。心生欢喜。欲心即动。恶欲心发。从其座起。得未曾有。诣诸天女。踊跃欢喜。皆共和合。娱乐受乐。歌舞戏笑。游戏娱乐。令此天子欲心增长。如是天女。周匝围绕。游于园林。天诸园林。众宝光明。一切诸欲。皆悉具足。于此树下。游戏受乐。种种众鸟。歌众妙音。与天女音不可分别。庄严欲具。花果充足。种种流泉。莲花河池。有百千种。围绕园林。如是天子。与诸天女。游戏娱乐。受无量乐。以善业故

是时天子。复与天女。更诣异林。伎乐自娱。随念具足。受天之乐。圣人所爱持戒之果。成就果报。如是天子。天女围绕。复往诣于摩尼支罗游戏之林。先旧诸天。见此天子。皆出往迎。心生欢喜。犹如见于亲族兄弟。安慰问讯。共入林中。五乐音声。受天之乐。如是天子。受种种乐。复于摩尼支罗林中。无量欢喜。目视众色。心生喜乐。其地园林。皆以七宝。而为庄严。金色宝衣。庄严林树。如是种种。宝树庄严。其地柔软。无量饮食。从河而流。目视如是。一切众色。眼甚爱悦。如是初生天子。与诸天众。娱乐受乐。天子复诣毗琉璃地。共天女众。次第见于摩尼宝衣。从树而生。其色明净。甚可爱乐。微风吹动。随风上下。无量色蜂。以为庄严。光色如灯。诸天见之。发希有心。生大欢喜。共天女众。往诣此树。作天伎乐。游戏受乐。是时诸天。于此林中。心生希有。即于花中。出天摩偷。具足一切上妙之味。一切天众。昔所未见。色香味触。见之皆生百倍悦乐。饮天摩偷上味之酒。天子饮之。共诸天女。游戏受乐。歌众妙音。赞天王释。以天帝释因缘力故。令我于此摩尼支罗园林天中受五欲乐。味若摩偷。色香美味。从树花出。最为希有。我今饮之。百倍受乐。尔时天子共诸天女。以毗琉璃器。盛满摩偷天之上味。迭共相劝。饮此天味。此诸天众。于人中时。布施持戒今得如是胜妙色香上味果报。随其本业上中下报。心生愧耻。树上有鸟。名饮摩偷。见诸天子。心生愧耻。即为天子。而说颂曰

众生痴所使  饮于摩偷酒

现观痴所系  贪着于美味

摩偷痴罥网  饮之至命终

退堕于地狱  诸龙亦如是

若见触嗅尝  令人心痴醉

是故众罥网  智者所舍离

见之生贪着  触之则嗅尝

嗅之心贪味  着味为衰恼

一切系缚中  无过贪嗜味

坏名闻色力  以其着味故

着味所迷乱  目瞢常惛醉

心迷致痴荒  不知善恶法

女人所轻笑  眠卧于粪秽

而无所觉知  不能自动发

酒能坏名闻  踰过于死畏

犹如饮毒药  亦如死网罥

饮酒之为患  三十有六失

既知此过恶  应当速远离

大姓智慧人  为酒之所污

众人所轻忽  如草随风转

如是天鸟。虽是畜生。毁訾诸天。何况余天。此诸天子。饮于天味。上中下味。色香具足。如其善业。愿行种子。饮已复诣陀罗殿林。于此林中。欲行游戏。闻种种音。心生欢喜。青优钵罗。以为首鬘。天子天女。共相围绕。欢喜游戏。心常念欲金色光明陀罗林殿。既受乐已。复往诣于弥伽云林。既至弥伽云林之中。见百千殿。天鬘庄严

尔时天主。释迦提婆。乘伊罗婆那大白象王。共诸天子天女眷属围绕。心生喜悦。为欲利益放逸诸天。时诸天众。见帝释来。悉皆出迎。皆以头面。顶礼天主。于天主前。出众妙音。歌舞戏笑。欢喜叫呼。时天王释。以柔软言。慰问诸天。在于伊罗婆那白象之上。告诸天曰。汝以自业。受于天乐。我今欲还欢喜之园。除阿修罗嗔恚。恃怙大力慢心。时诸天众白帝释言。天王。我今亦当随于天王。除阿修罗嗔恚憍慢。时天帝释告诸天曰。汝勿急速。我今自能破阿修罗。时天帝释语诸天已。入欢喜园。见阿修罗。在欢喜园。犹如云聚。渐渐增长。时诸天众。骂詈毁訾。转增高大。时诸天众。见其增长。骂詈不息。倍更增长。颜色丑恶。帝释见之。告诸天众。此阿修罗。以女嗔故。身增转大。我当方便。令离嗔慢。时天帝释。而说颂曰

不嗔能伏嗔  忍伏粗恶心

法能伏非法  光明破闇冥

成实胜妄语  正语伏绮语

软语胜恶口  能禁两舌过

慈心断杀害  布施除悭贪

正念胜邪念  善念破恶念

明能破无明  白日除黑闇

白月胜黑月  如是常得胜

智慧知真谛  胜于邪见欲

贤圣八分道  能破诸恶道

如来四无畏  能破诸怖畏

忆念破忘失  智能破愚痴

若住阿兰若  则能破诸欲

须弥胜众山  及以众园林

大海胜涓流  及以诸河池

日光胜众星  亦胜于余宿

法式胜无法  布施破贫穷

质直胜谄曲  实能破妄语

吉能破不吉  火能烧众薪

水能破于渴  食则能除饥

师子心勇健  胜于一切兽

知足胜悕望  智者如是说

悲愍者常胜  无悲为减劣

智慧能调伏  智者如是说

众恶邪见业  多作诸妄语

如是外道中  如来最殊胜

天胜阿修罗  以其法胜故

我当破一切  何况汝一身

汝阿修罗使  汝勿生悕望

令此师子座  智者所应住

时阿修罗。闻释迦提婆说是语已。不复增长。以得闻于实语缚故。减劣不增。色力勇健。悉不增长。见其劣弱。时有天子。手捉其足。曳令下座。即时驱出天欢喜园。时天帝释。心生欢喜。复往诣于摩尼支罗所住之地。乘于伊罗婆那大白象王。腾空而游。向于摩尼支罗之林。所作已办。与诸一切天子天女。至摩尼地。摩尼地天。见天王释。皆悉出迎。头面顶礼。修敬既毕。皆往诣于弥伽云林。其地一切众欲具足。柔软广博。众花遍覆。以莲花枝用为宫室。一切爱处。释迦天主。共诸天女。种种乐音。歌舞游戏。娱乐受乐。乾闼婆王。围绕帝释。歌众妙音。赞叹天王五乐音声。以为娱乐。时天帝释。在于伊罗婆那白象之上。其象端严。胜于宝山。行步进趣。如动玉山。其象鲜白。踰于雪山。如春末时。日光照曜雪山之峰。如是天众。天子天女。围绕帝释。游于园林。其诸园林。毗琉璃宝。白银颇梨。因陀青宝。大因陀宝。赤莲花宝。真金砗磲。以为庄严。释迦天王。共诸天众天子天女。游戏园中。闭恶趣门。心生欢喜。虽得见谛。犹受欲乐。而常思惟众生生死。既思惟已。不恚不悦。观诸乐受。皆悉无常破坏离散。如是知已。内自思惟。诸天退没。因于自业。为何所至。受自业果。业风所吹。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流转受苦。而无伴侣。一切诸天及诸天女。皆悉如是。会当别离如是之业。大作乐具。戏弄一切愚痴凡夫。时天帝释。思惟是已。而说颂曰

譬如虚空云  为风之所吹

和合须臾散  生死亦如是

时时如众花  见人有生死

一切皆磨灭  如去来亦然

如是善业熟  则受于天乐

善时既尽已  乐受则亦失

时节如树林  生时甚敷荣

时节既过已  一切皆堕落

诸天如树叶  树如受乐处

受乐则有堕  无有常乐者

犹如夏降雨  不住于空中

诸乐亦如是  念念不暂停

譬如孔雀鸟  风云则出声

风止声则灭  天乐亦如是

譬如以干木  而置于火中

天乐亦如是  为时火所烧

生已复归灭  已经百千返

为爱之所欺  而无有厌心

痴爱网所覆  一切无免者

戏弄于诸天  受诸不善业

如是天帝释。愍诸天故。说是偈已。乘于伊罗婆那大白象王。天众围绕。奏诸音乐。出妙音声。还善法堂。以得胜于阿修罗故。心生欢喜。诸天恭敬。到善法堂。摩尼支罗所住诸天。受欲无厌。受于色声香味触等游戏园林。乃至可爱善业坏尽。从天还退。随业流转。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生大种姓。受第一乐。端正殊妙。生在中国。正法行处。大富饶财。子孙具足。寿命延长。眷属和顺。世间所有一切资具。皆悉具足。一切众人之所爱敬。或为大王。或作大臣。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知乐果报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三十三天。二十八地名曰众分。众生何业而生彼天。彼以闻知。见有众生修行善业。正身口意。质直不谄。不恼众生。常行善意。其心质直。离恶知识。亲近善友。不近恶友。不共言论。不与同住。亦不同行。常避恶人。恶人所友。亦不亲近。亲近贤善。听闻正法。闻已思惟。心入于法。善不善无记。若有善法。则便摄取。知不善法。则便舍离。正念观察。调伏其心。不贪不欲。持七种戒。微细不犯。乃至小犯。常怀大惧。一切善业。如炼真金。清净无垢。如是之人。不杀不盗。布施修福。见杀害者。救令得脱。云何救于杀害众生。若有丈夫。侵他妇人。为官所收。打恶声鼓。从右门出。欲断其命。无救无护。无所悕望。愁悴忧恼。欲至冢间。将至杀处。如是善人。赎令得脱。复行布施。修诸福德。云何善人修行福业。若僧住处。旷野无水。渴乏苦恼。如是善人。或为作井。或为造池。若有水池。若井崩坏。若多细虫。为僧修治。以诸细虫置余水中。如是微细。皆不杀害。若以漉囊。漉诸水虫还置水中。是名不杀生。云何不偷盗。不以盗心取他草叶。若旷野中种种果菜。故村聚落疑他所护。亦不故取。是名不盗。是人修行一切善业。身坏命终。生于善道三十三天众分之地。生于右门。真金为座。白银琉璃。或以颇梨。或车[(王*巨)/木]宝。或赤莲花宝。以为其座。青因陀宝。大青宝王。真珠之座。如是珍宝庄严之座。而于中生。既生天已。而自思惟。我以何业。而来生此。即自念知。我于前世。作斯善业。供养众僧。如是善业。犹如父母。清凉之宝。生于天上。决定受乐。如是天子。作是念已。即自现见业之果报。见果报已。赞叹善业。毁訾恶业。念本生已。念人业地。无量善业地。如父如母。尔时天子。念本生已。而说颂曰

以善得人身  得已不放逸

造作众善业  因是得生天

人身甚难得  得已行放逸

为放逸所迷  命终堕地狱

作三种善业  修行七种戒

杀于三怨家  则受诸天身

若人伏烦恼  未断于爱心

是人爱因缘  则生于天中

破坏于嫉妒  大苦之窟宅

种种行布施  是人生天中

观他如己身  悲愍护众生

慈心常调伏  是人生天中

观偷盗如火  布施于一切

以自修其心  是人生天中

观他妻如母  常思惟真谛

欲泥不能污  是人生天中

火从自心起  由舌赞燧生

若离此妄语  则生于善道

恶口破慈心  智者能舍离

常乐说软语  则生于天上

观绮语如刀  一切常远离

常行于正语  是人生善道

若有行善人  不行于两舌

实说谛知时  是人生天中

若人护如是  七种身口戒

其人谛知戒  则生于天中

如是初生天子。思惟既讫说此偈已。观本生处。念生处已。着欲境界。以前习故。说如是偈。尔时初生天子。威德殊胜。一切皆集。天女见之。速疾驰奔至天子所。犹如众蜂驰奔莲花。诸天女众。驰奔天子。亦复如是。手中执于种种伎乐。琴瑟箜篌。鼓众妙音。是诸天女。花鬘庄严。散以末香。手执花鬘。复有天女。散花供养。初生天子。如是天女。以种种供养供养天子。不可譬喻胜上天女。或百或千。见此天子初生天中。心生爱乐。又见本所奉事天子死相已现。舍本天子。驰向初生福德天子。譬如渴牛。舍于枯池。走趣清水。此诸天女。亦复如是。舍本所事。驰速往诣初生天子

尔时初生天子。闻诸天女庄严之具。出美妙音。欲心即发。何况见色。及其音声。尔时天子。见诸天女。及闻乐音。恭敬供养。心生爱乐。悉忘本生。犹如隔于百千生死。何以故。以生天中放逸地故。性如是故。尔时初生天子。为诸天女。以诸欲法种种情态不善观故。欲心增长。时诸天女。说于种种欲心相应不净之语。如是受于放逸之乐。天子天女。互相随逐。天女围绕。一切诸欲。皆悉具足。如是之乐。昔所未得。今既得已。心生欢喜。为欲所牵。随诸天女。不得自在。时诸天女。奉给天子。歌舞戏笑。种种吟咏。鄙亵调话。令此天子心意迷惑。随诸天女所至之处。常随其后。欲网所缚。如鸟在网。如是天子。爱欲所缚。亦复如是。随其至处。天子随之。如是地处。七宝庄严。昔所未见。见之爱乐。既见此地。于此地中无量天衣天鬘庄严。受无量乐。复往诣于度旷野林。作天伎乐。共此天子。至旷野林见此林中。一切众鸟。种种相貌。以为庄严。其音美妙。出种种声。与诸群鸟。游戏娱乐。诸鸟亦复雄雌相随。若至华中。饮摩偷酒。雄鸟随之。若于诸花。亦复如是。若鸟游空。雄雌相随。亦复如是。随其至处。若食美果。鸟亦随之。若复游戏莲花池中。亦复如是。于山峰中。二鸟双游。如是天鸟。亦为爱网之所系缚。将至异处。众蜂之类。亦复如是。群鹿麚麀。相随游戏。亦为麀鹿欲网所缚。亦如天子。迷天女色。譬如夏时降雨满池。充遍盈溢。是诸天子。为诸天女欲爱充满。亦复如是。爱欲系缚。虽复舒缓。甚为难解。如是比丘。观此事已。而说颂曰

如是女欲网  系缚甚坚牢

能令诸众生  轮转于有狱

身缚尚可解  心缚不可脱

心既为欲缚  常受诸苦恼

罥网尚可断  欲网不可烧

随其所行处  不离三恶道

罥网但缚身  爱网甚广大

虽非是色法  能缚一切人

罥网缚众生  尚可现睹见

如是爱缚心  求之不可见

初染生爱着  心着甚难解

人为爱所缚  不能脱生死

女色大罥网  缚众生六根

罥但缚一身  或缚或不缚

若枷锁杻械  圣说非为坚

痴人爱染心  系缚甚坚牢

如是比丘。毁訾爱欲。尔时天子。为爱天女一切爱网之所系缚。将至园林。见种种林。甚可爱乐。无以可喻。尔时天子。游于花池。其池名曰白鹅之池。与诸天女。至此池边。天子天女。游戏娱乐。受五欲乐。种种乐音。出众妙声。众分天子。复往诣于金山之中。互相娱乐。受五欲乐。既受乐已。作如是念。我今当与一切天众诣善法殿游戏受乐。作是念已。与诸天众。诣善法殿。或游虚空。或乘鹅鸟。或乘孔雀。或乘宫殿。如是种种诣善法殿。见天帝释种种伎乐歌众妙音。至善法堂。尔时释迦天王。闻众乐音。告诸天子。大仙。如是音乐。是谁乐音。何地天众。来至于此。时诸天子。闻是语已。皆出观之。既见天众。还善法殿。白帝释言。天王当知。众分地天众。今来至此。奉问天王。时天帝释。告诸天子。汝今应当发胜欢喜。以诸乐器。作诸伎乐。出迎众分所来天子。种种游戏。共相娱乐。时诸天子。闻帝释敕。即奉其教。手执种种琴瑟箜篌。种种乐器。种种天鬘。庄严其身。其身流出种种光明。身光鲜白。晃曜照明。出迎众分所来天子。二众相见。和合游戏。作诸神通。种种伎乐歌众妙音。至善法殿。尔时天主释迦提婆。坐百千柱宝殿之上。其师子座。名曰得胜。天王坐上。安隐快乐。威德光焰。百千天众。周匝围绕。受善业果。威德殊胜。过于和合百日并照。虽处天宫。而不放逸。如是天众。既见天王。皆大欢喜。过先十倍。即以头面顶礼天王释迦提婆。歌舞游戏。以诸偈颂。赞叹天王

天主憍尸迦  常护于世间

法行常寂静  境界莫能坏

以法调世间  不以非法教

顺法常安乐  违法受苦恼

行法则安乐  修智亦如是

不侵不妄语  常受于安乐

若世间功德  出世间功德

此一切功德  天王悉具足

怖者为作归  苦者示善道

天王持世间  天人阿修罗

天王最殊胜  离诸不善法

洗除三恶垢  受于三归法

如实知三业  行胜三菩提

虽生放逸地  不乐于放逸

天王持世间  法行离怨敌

尔时众分之地诸天子等。胜智慧等。赞天王时。尔时释迦提婆因陀罗。观诸天众。善言慰喻。告诸天曰。诸天子。莫行放逸。若放逸者。则无利益。时诸天子赞帝释已。与天帝释。乘于虚空向众分地。帝释为首。诸天随从。往诣众分。时天帝释。作如是念。此诸天子。心行放逸。不知退苦。我当示化退没之相。令生厌离。时天帝释为于游戏放逸诸天子等。化中阴有。时诸天子游戏园林山峰花池。时诸天子各各自见一切众具胜相庄严。皆见失坏。一切乐具亦皆磨灭。惶怖苦恼。身被系缚。怖畏涕泣。烟焰俱起。来绕其身。阎罗王使之所执持。饥渴自烧。行大怖畏。火来烧身。犹如烧林。阎罗使者。丑恶可畏。种种恶色。手执刀杖。弓刀矛矟及捉黑绳。赤棒网罥。或有上升。或有下行。时阎罗王。所遣使者。遍须弥山。时诸天子。见阎罗使从于天上缚诸天子。加诸楚毒。骂詈挝打。遍身火起。其焰猛炽。时阎罗使。手把刀戟。奋目大怒。互相告曰。诸阎罗使。速缚如是放逸天子。我当戮之。将入地狱。令其不复得行放逸。如是大唤。上升虚空。上须弥山。遍于诸地皆令摧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阎罗使者。伺命之官。丑恶狱卒。遍坏诸地及以山侧。遍于虚空。或上或下。恼诸天子。语诸天子。汝等所受五欲之乐。种种音乐。今何所在。汝等今为阎罗使者。将诣地狱。受大苦恼。若诸天子。将堕地狱。则见狱火来烧其身。若诸天子。有善业者。但见地狱。不见自身为火所烧。时诸天子。自见中阴。被大系缚。尔时狱卒阎罗王使。为此天子。而说颂曰

汝爱于欲乐  而不作善业

是故得苦果  今日已成熟

汝若乐放逸  而行于非法

至于临终时  心乃生悔热

悔热喻火烧  亦喻于刀戟

从于五根生  而还自烧灭

于苦谓为乐  贪怨为亲友

观放逸如是  是故应舍离

放逸爱和合  为欲之所缚

三种大怨家  能破坏大乐

憍慢近恶友  懈怠及贪心

远离于持戒  是地狱因缘

持戒清凉触  得报甚清凉

愚人不修行  临终生悔热

见于他妻妾  而生贪着心

饮酒行劫盗  因此堕地狱

恶口亲恶友  邪见无正信

其心多躁扰  此法失人身

贪心及绮语  妄语无诚信

今世若后世  无有少安乐

远离于善友  亲近恶知识

根本无利益  不信业果报

不识业果报  苦乐非众生

是人迷因果  临终生悔热

若人常妄语  恃智生憍慢

后得大衰恼  乃觉其业果

若流转世间  具受诸苦恼

皆由无明力  大仙如是说

尔时释迦提婆因陀罗。化作如是阎罗使者。为诸天子中有说法。折伏呵责。时天帝释。复为诸天众。示现变化。若诸天子。有先世业。应堕畜生。示于无量种种业相。如印印泥。中阴之相。互相残害。共相食啖。生大怖畏。令诸天子。皆悉见之。若诸天子。无畜生业。但见畜生。互相残害。不见自身作畜生形。时天帝释。复为放逸。诸天子等。示化中阴。若诸天子。当生饿鬼。为于饥渴。焚烧其身。长发覆面。其形丑恶。此诸天子。见虚空中。乌鵄诸鸟。来啄其眼及耳鼻舌。是时天众。见向所化如是恶相。生大怖畏。余天见已白帝释言。释迦天王。何故舍诸天子。而自止住。此诸天子。皆被系缚。或阿修罗。或余恶人。将之欲去。遍须弥山一切诸地。我亦曾与阿修罗斗。未曾睹见如是恶相。又阿修罗及其军众。未曾俱来至此天中。云何世间失正法耶。不孝父母耶。不敬沙门婆罗门耶。不敬耆旧长宿耶。天王。今诸世间不供养如来及法僧耶。不知因果。不知真谛耶。如护世天王。常说此法。今阎浮提不修行耶。今诸天众。皆被恼乱。天王。何故不严器仗。乘于伊那大龙象王。身服铠钾。击天战鼓。庄严斗战。有诸天众天主同业。向天王释。作如是说。复有诸天。睹此希有未曾见事。心生厌离。极大恐怖。诸根振动。归依帝释。作如是言。唯愿天王。救护我等。此诸天众所住之地。悉为阿修罗之所劫夺。未曾见此阿修罗等可畏之身。如是怖畏。诸天子等。皆向帝释作如是说。复有天子。见是化已。向善法殿。速疾驰奔。取诸器仗斗战之具。复有天子。诣杂殿林。取诸斗具。向阎罗使。若打若捉。不能加害。譬如镜中所见色像。不可捉持。不可打害。如是天王。示如斯化

是时天主释迦提婆。复示天子。化阿修罗。胜于罗睺勇健阿修罗等。被缚挝打。斫刺骂詈。悲泣忧恼。如诸天子。化受苦恼。时诸天子。见阿修罗受大剧苦。百千万倍。过诸天子。时诸天子。见阿修罗受大苦恼。未曾所见。生大怖畏。复往诣于释迦天王。白天王言。我今不知。是何丈夫。有斯大力。皆能系缚诸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勇健阿修罗王。系挝打棒。斫刺骂詈。云何有此未曾有事。令诸天子身毛皆竖。唯愿天王。为我说之。我今亦畏得此衰恼。天王。何者为知不耶。诸天之众及阿修罗。皆悉破坏。一切世间。恐皆摧灭。天王若知。愿为我说。释迦天王。若不知若不知者。愿善思惟

猜你喜欢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彭绍升
  俱舍论疏 第十四卷·法宝
  对辨大乘一乘·太虚
  书 赠 海 定·太虚
  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三十三·佚名
  持信品第二·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三·丈雪通醉
  第九十章 奇奢那耶婆夫人以下八王·佚名
  卷第十八·居顶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二·靖迈
  卷第十九·白岩净符
  卷第一百九十三·佚名
  题佛法金汤编·岱宗心泰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冯子振·隋树森

    冯子振(一二五七——一三四八),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州客。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一二五三)。仕至承事郎、集贤待制。为人博闻强记

  • 卷三十二·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三十二 宋 陆游 撰 雨夜书感 宦游四十年归逐桑榆暖皇恩念黎老一官犹置散春残桃李尽风雨闭空馆有怀无与陈万事付酒椀近代固多贤吾意终不满可怜杜拾遗冒死明房琯慷慨讵非奇经纶恨才短羣敌满

  • 张乔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乔,池州人,咸通进士。后隐居九华山,存诗二卷。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 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 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 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张乔诗鉴赏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

  • 吴越世家第七·欧阳修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县录事钟起有子数人,与镠饮博,起尝禁其诸子,诸子多窃从之游。豫章人有善术者,望

  • 卷之七十五·佚名

    洪武五年秋七月丙午朔○戊申 上谕都督府臣曰近营中都闻军士多以疫死盖盛暑重劳饮食失节董其役者又督之大急使病无所餋死无所归朕甚痛之尔其速遣官具医药往视之病甚者官给舟车送还其家仍沿途给医治疗且敕董事者毋驱迫

  • 王洙传·脱脱

    王洙,字原叔,应天府宋城人。少年时聪明博学,学问记忆超过常人。初次考进士时,与郭稹同为一人保荐。有人控告郭稹谎称已为祖母服完丧,负责保荐的人想将王洙从连坐中解脱出来,召见王洙对他说:“我不再保荐你了,你可以换一个保荐

  • 章元善·周诒春

    章元善 字彦驯。年二十六岁。生于江苏苏州。已婚。初学于苏州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江南高等学堂。及北京淸华学校。为上海太平洋日报通信员。宣统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普通文科。民国四年。得学士学

  • 卷六四·邱濬

    ▲祭告祈祷之礼(下) 《诗商颂玄鸟》篇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朱熹曰:“玄鸟,鳦也。春分玄鸟降,高辛氏之妃有娀氏女简狄祈于郊希,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其后遂为有商氏,以有天下。事见《史记》。” 臣按:高

  • 言语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条·范立本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士相见,《礼》曰:“与君言,言使臣;与大夫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

  • 版法第七·管仲

    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经既饬,君乃有国。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祸乃始牙。众之所忿,置不能图。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

  • 目次·周梦颜

      原序 阴骘文全文 补阙上卷 自首句至“上格苍穹”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睦亲族 初闻佛理 情动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罚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龙

  • 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第二分菩萨行品第七十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行菩萨行者,何法名为菩萨行耶。佛告善现,菩萨行菩萨行者,谓为无上正等菩提行生死故名菩萨行。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当於何处行菩萨行。佛言善现,诸菩萨摩

  • 目录·神清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第一  天地始第一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

  • 卷四十一·性音

    宗鉴法林卷四十一 集云堂 编 大鉴下五世 杭州径山洪諲禅师(沩山佑嗣) 僧问。奄息如灰时如何。师曰犹是时人功干。曰干后如何。师曰耕人田不种。曰毕竟如何。师曰禾熟不登场。 天童华云。凤阁香沉。雪巢夜冷。半窗明

  • 明熹宗宝训·温体仁

    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

  • 庭闻录·[清]刘健

    六卷。清刘健撰。刘健,字汝嘉,江西南昌人。其父刘崑,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吴三桂叛清时为云南同知。他曾著有《吴三桂传》和《滇变记》二书。吴三桂在云南举起反清旗帜后,曾胁迫刘崑投降。刘崑不为所屈,将书稿藏于

  • 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义净

    义净因译无著菩萨般若颂释讫。详夫大士判其九喻。可谓文致幽深。理义玄简。自非地邻极喜。谁能发此明慧。而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

  • 五灯严统解惑篇·费隐通容

    全一卷。明代费隐通容撰。桂王永历八年(165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九册。由于青原下之曹洞宗诸师作明宗正伪、摘欺说、辟谬说等,责难通容于所撰五灯严统中,将天皇道悟归于青原之法系、天王道悟归于南岳之法系之说为谬,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