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知归学人 彭际清 集

一起教大纲

经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七宝庄严。无三恶道。亦无女人。衣食自然。寿命无量。其佛号阿弥陀。放大光明。接引一切念佛众生。往生彼国。莲华化生。不由胎藏。若人能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每日合掌向西。专称佛号。或数万声。或一万声。或千百声。乃至临终十念。俱得往生。见佛闻法。永不退转。其知书识字者。每日诵小阿弥陀经一卷。或三卷。或随力随分。兼诵无量寿经。观经。华严。法华。圆觉。金刚。楞严。维摩等经。及起信。唯识等论。俱系上品资粮。平居又须受持三归五戒。集诸功德。回向西方。得效更稳。

或以释迦文佛降生之处。谓为西方净土者。谬也。释迦降生天竺。与此震旦同在南赡部洲。举足可到。合四大部洲为一四天下。如此百亿四天下。名为一佛土。从是而西。过十万亿佛土。乃至极乐世界。以此例彼。其相去岂直天渊而已耶。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无非教人识自本心。明见佛性。是心是佛。离心无佛。於斯荐得。不历程途。直趋宝所。是名念自性佛。亦名念实相佛。然此众生根器不齐。猝难证入。即或依教生信。自肯承当。而无明未破。业种宛然。入胎出胎。迷失正念。无可奈何。所以复开往生净土一门。教令念阿弥陀佛。回向西方极乐。由阿弥陀佛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徧摄群品。无论若智若愚。或善或恶。十念功成。横截生死。故谓诸方便中最胜方便。欲入此门。先须知苦。既知苦已。须求出苦。一切众生以苦为乐。不思此身自无量劫来。暂在人天。惊同闪电。俄而铜柱铁床。魂游地狱。俄而毛群羽族。血染刀砧。皆由业识所牵。如牛拽磨。轮转无穷。即今暂得此生。老病死衰。疾於呼吸。恶露不净。无异臭尸。是非发决定心。起精进行。何由出离。更念人在世间。实赖天地父母生成之力。然天地父母。能赋我官骇。畀我衣食。而不能脱我苦轮。开我正觉。唯有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能救拔我。能摄受我。承斯恩力。如虎负山。如龙得水。心心不舍。步步不离。三昧成时。现前见佛。自利利他。同登彼岸。岂不快哉。

二净业正因

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今先明归戒。经云。昔有梵志饶财多宝。若布施时。金钵盛银。银钵盛金。乃至玉女象马。衣裳房舍。各足八万四千之数。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具满故。凡受归戒。须从师受。设未遇师时。先向佛前。日诵三归章句。其五戒行之既熟。然后求师证明。如能发大菩提心。进受菩萨戒。则更善矣。其三归云。

归依佛。不堕地狱。我今归依佛。  归依法。不堕饿鬼。我今归依法。  归依僧。不堕旁生。我今归依僧。

每时课毕。复称云。

自归於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於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三节三拜)

其五戒者。

一不杀生。(凡有生命。乃至鱼虾蚤虱之类。俱不得杀。能放生者更善)  二不偷盗。(凡非我所有。乃至一针一芥。不得故取。能布施者更善)  三不邪淫。(凡非其匹偶。俱不得犯。能永断欲事者更善)  四不妄语。(凡无实之言。乃至咒诅恶骂。俱不切发。能劝人为善者更善)  五不饮酒(自不饮酒。亦不得教人饮酒。能长斋不晚食者更善)

经言。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月小。则用二十八二十九)凡六日。四天王巡行南洲。观察人间善恶。又正五九凡三月。帝释以大宝镜。正照南洲。考核罪福。并宜斋戒念佛。忏悔修省。谓之年三斋。月六斋。又每月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见地藏经)初发心人。并宜留意。

三净课仪式

每日晨昏。佛前焚香作礼。诵阿弥陀经一卷。唱云。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或千声或三千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

诵毕。称佛名膜拜。或四十八。或二十四。少则九拜。菩萨海众各三拜。拜时观想圣容。如在瑠璃宝地。亲闻说法。依正庄严。了然明白。随诵回向文云。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於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诵毕。称三自归。一称一拜。(文见前)如是行持。每日或二时。或四时。或六时。若有事缘。但行晨朝十念。谓尽一口气为一念。制心不乱。一以当百。其余随力随时。常提六字。或四字。不可忘失。

普贤行愿品。若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右节录普贤行愿品末卷文。此卷摄全部华严。指归极乐。能读诵全卷者。最是往生捷径。或但用此节文。作夜课回向。俾菩提苗日夕增长。其生品亦定当殊胜也。

四西方境观

修净业者。持名之外。必兼观想。观想之法。具详观无量寿佛经。今不具录。但依慈云大师所明观法。出其大略云。欲修往生观者。当於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坐。顶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所修观门。略示二种。仍逐所宜。不必并用。一者普观。自想即时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於彼想。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华合想。作华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於佛前坐听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於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剂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即假即空即中。不一不异。非从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今绘接引见佛二图。以资观力。下用九莲分标九品。莲各四十八叶。以表所持佛名。一一流入如来愿海。此土发愿往生。彼宝池中。即生莲华一本。精进者华日荣。懈怠者华日悴。九品高下。於此可验。末总为一大圆图。以表九品总归一乘。故曰无不从兹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或有不乐修观者。专一持名。亦无不可。持到一心不乱。三昧现前。即观在其中矣。

接引往生

见佛闻法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九品同归

右九品莲台及大圆镜图。共四千八百圈。每诵佛名十串。以朱点一圈。合各串零头。约得五百万之数。积久点满。又以黑白青黄四色点之。分点五次。计得二千五百万。填满后再易新本。若能勤行精进。每点各加十倍。以万当千。更好。其旧本或向佛前焚化。或俟临命终时焚化。仗此胜因。决生净土。每本填满。即注云。

弟子  持诵万德洪名。满  万  之数。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五往生功行

往生正因。念佛为主。功行为助。何名功行。一诵读大乘。二勤行方便。大乘者。即前所列诸经。日诵一卷或数卷。周而复始。但须精熟。不必贪多。精熟后。尤贵博问先知。深解义趣。销归自性。方不枉费工夫。方便者。本莲池大师作福图说。条列如左。其四料简曰。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沈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其作福条目云。

孝顺父母  忠报君王  装塑佛像  印造经典  斋供僧伽  敬事师长  营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绝宰杀  买放生命  饭食饥民  衣济寒冻  开掘义井  修理桥梁  平砌阶道  普施茶汤  看疗病人  给散药饵  伸雪冤枉  出减刑罪  安养衰老  抚育孤孩  埋藏尸骨  给与棺木  饶免债负  义让财产  还他遗失  救济患苦  祈禳灾难  荐拔亡魂  劝和争讼  生全人命

如上所说诵经作福。俱可资助往生。尚有无始以来深重罪业。不加忏悔。莫能湔洗。所以普贤十大愿王。忏悔居一。行者但勤行忏悔。临命终时。直往西方。更无障碍。今绘四图於左。首诵经。次忏悔。次作福。次普度。凡诵经礼忏。每一卷。加一点。如小阿弥陀经。三徧为一卷。心经二十一徧当一卷。忏用净土及大悲等。不能礼忏者。但称南无阿弥陀佛。向西膜拜。每百拜。抵忏一卷。须至诚恳恻。如对目前。不得散乱。作福一件。如前加一点。其施钱功德。须分三等。力饶者以千钱为一件。次以三百钱为一件。下者以百钱为一件。至求生净土。尤贵发菩提心。菩提者。觉也。觉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前所有行愿。自利居多。利他偏少。今别列一图。运心分注。代彼四恩三有。回向菩提。求生净土。庶得冤亲等度。宏济无穷。

读诵大乘

忏除业障

勤修方便

等度冤亲

右四图。每图四百八十圈。如前五次填满。不能五次。即量行节减亦可。注云。

弟子  持诵  经。共 千 百卷。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礼诵  忏仪。共 千 百卷。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谨遵遗教。广修众善。今合计所行。共 千 百件。愿与一切有情。回向菩提。求生净土。

弟子  普为四恩三有。代申回向。今将所诵万德洪名一图。分为十分。一奉祖先父母。一奉帝主大臣。一奉三党眷属。一奉师友。一奉诸天。一奉诸鬼神众。一奉地狱众生。一奉冠带人伦。一奉编氓下贱。一奉羽毛鳞介蜎飞蠕动之属。尽此报身。同生净土。

重订西方公据卷上

猜你喜欢
  卷之二·佚名
  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第三·佚名
  不能代替·佚名
  御选语录卷十一·雍正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五·知礼
  天台韶国师·惠洪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雨法雨品第三十·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卷·法宝
  一 足 显·太虚
  佛说摩利支天经·佚名
  魔品第十一·佚名
  居士分灯录卷上·朱时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四十二·彭定求

        卷342_1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斯立)】韩愈   蓝田十月雪塞关,我兴南望愁群山。攒天嵬嵬冻相映,   君乃寄命于其间。秩卑俸薄食口众,岂有酒食开容颜。   殿前群公赐食罢,骅骝蹋路骄且闲。称多量少鉴裁密,  

  • 第十四出 遣试·李渔

    〖忆秦娥〗(小生便服上)槐黄了,纷纷举子忙时到。忙时到,祖生休怠,着鞭须早!下官替韩盟兄抚养孤子成人,且喜得他天姿英迈,品格离奇,定不是个池中之物。今当大比之年,要打发他上京取应。衣囊资斧,俱已齐备,不免亲到书房,送他去来。老

  • 苏轼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

  •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脱脱

        理宗三   四年春正月壬寅朔,诏边将毋擅兴暴掠,虐杀无辜,以慰中原遗黎之望。帝制《训廉》、《谨刑》二铭,戒饬中外。以李鸣复参知政事,杜范同知枢密院事,刘伯正签书枢密院事,余玠华文阁待制、依旧四川安抚制

  •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奸臣上·脱脱

        ◎奸臣上   ○耶律乙辛 张孝杰 耶律燕哥 萧十三   《春秋》褒贬,善恶并书,示劝惩也。故迁、固传佞幸、酷吏,欧阳修则并奸臣录之,将俾为君者知所鉴,为臣者知所戒。此天地圣贤之心,国家安危之机,治乱之原也

  • 平江汉颂·童承叙

    宋濂天命 皇上为亿兆生民主旌麾所向悉臣悉庭初以军旅之师兴濠泗间遂抚淮南平江东攻浙东西下之版图所入方数千里定都江左发政施仁戴白之叟垂髫之童涵泳至化皥皥熙熙如承平时于时陈友谅据有江汉之地僣居大号贼杀其主修

  • 汉纪二十七 孝哀皇帝下元寿元年(己未、前2)·司马光

    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元寿元年(己未,公元前2年) [1]春,正月,辛丑朔,诏将军、中二千石举明习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1]春季,正月,辛丑朔(初一),哀帝下诏,要求将军、中二千石官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吕思勉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制度,亦有很大的变迁。古代说天子是感天而生的,迷信的色彩很重。注149到春秋战国时,儒家就有立君所以为民,民贵君轻诸说。怕旧说的势力,一时不能打倒,则又创“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说,以与之调和。

  • 卷十五·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十五外戚传述律罗索舒噜罗索太祖皇后兄也蕃部人世为酋长少壮武有胆略部人惮之从太祖平奚有功授统军使卢文进自新州来奔太祖岁入燕云罗索以兵从又从围周德威於幽州机巧善智城几克会救

  • 卷一一三·邱濬

    ▲戒滥纵之失 《周书吕刑》曰: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附也),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蔡沈曰:“苗民不察于狱辞之所丽,又不择吉人俾观

  • 春秋传说例·刘敞

    (宋)刘敞 撰 公即位例 即位则书正月未即位则不书正月(原注定无正月是也)继正则书即位继故则不书即位(原注庄闵僖)受命则书王不受命则不书王(原注桓无王) 雩例 诸侯之雩主星辰山川天子之雩主上帝鲁用天子之礼故曰大雩也雩得雨

  • 卷二·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二宋 刘敞 撰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何如其意也三月公防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其言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曷为谓之假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汤

  • 应帝王第七·刘文典

    〔注〕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 〔释文〕崔云:行不言之教,使天下自以为牛马,应为帝王者也。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

  • 告日本佛教大众·太虚

    ──二十四年四月在上海作──去年日本青年佛徒,联合沿太平洋各国青年佛徒,开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自凭片面希望,于报纸宣传,可邀中国太虚之友、生出席;致太虚为嫉害者乘间攻毁,全国报纸流言四起,竟令辩不胜辩,乃今年三月初,申

  • 勿欲为千古高人·印光

    法藏宿世,固有灵根。即现生之悟与见地,亦非卑浅。但以我慢根深,欲为千古第一高人,特意妄立种种宗旨名相,著《五宗原》,以企后学推尊于己,竟成魔外知见。使当日直心直行,允执厥中[1],将见密云会下,无人能敌。道风之振,何难超越诸

  • 大乘玄论 第一卷·吉藏

    大乘玄论 第一卷胡吉藏撰二谛义有十重第一标大意 第二释名 第三立名 第四有无 第五二谛体 第六中道 第七相即 第八摄法 第九辨教 第十同异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中道之

  • 卷第十六·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六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十四世 南康军云居元佑禅师法嗣 洪州罗汉系南禅师(凡五) 汀州张氏子。示众云。红霞穿碧落。白鹭点沧州。不是寒山子。时临古渡头。骑骏马。骤高楼。万里

  • 跨天虹·佚名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题“鸢林斗山学者撰”, “圣水艾衲老人订”,撰者姓名与生平不详,艾衲老人即作《豆棚闲话》之艾衲居士,为明遗民。书当在《豆棚闲话》之后,有康熙间刊本,存三至五卷,不知全书卷回数。此书傅惜华先